❶ 翼城鼎尚2017珠寶抽獎是騙人嗎
這種抽獎是騙人又不是騙人,騙人是東西標價幾千幾萬,抽獎後幾百,感覺挺合適,其實東西的價值還不到幾百。不騙人比如是翡翠,和田玉,金鑲玉都是都是天然的,東西都不假,就是價值不高!
❷ 翼城縣九鼎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怎麼樣
翼城縣九鼎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是2018-04-08在山西省臨汾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別墅東4號二樓。
翼城縣九鼎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2MA0K0JJD49,企業法人翟小富,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翼城縣九鼎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翼城縣九鼎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❸ 四川劉氏家譜字輩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
劉姓是贛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資料可查最早南遷到贛南的漢姓大姓氏。至於劉姓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晉襄公死後,其兒子夷皋還小,大臣們都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晉君。於是執政大臣趙眉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晉襄公的夫人繆贏知道此事後,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去宗廟里哭鬧。趙眉等人被她鬧得沒辦法,只好立小孩為晉君。這時公子雍已經由秦軍護送來到邊境,趙盾就親率晉軍去阻擋。秦人一見趙盾出爾反爾,非常惱火,雙方在令孤一帶交戰起來。秦軍准備不足,打了敗仗。而由趙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會也只好留在秦國。其後裔也就成為了劉氏-----意思是有「留」成劉姓。
==================================
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說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為杜伯,杜伯兒子的曾孫士會因國內動亂逃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居住在今陝西一帶。西漢時,劉邦賜劉姓與一些少數民族和項伯之族,後劉邦與匈奴結親,將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習慣,所以匈奴人有許多均姓劉。由於漢朝的強盛,劉姓人口也隨之極大的發展起來,早期劉姓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晉朝開始劉姓遷往福建,約在唐朝時遷往兩廣。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姓涌現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賓客數千人編寫《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勇將劉牢之;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其著有《文心雕龍》,學者、文學家劉峻;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農民起義領袖劉元進;唐代理財家劉晏,史學家劉知幾,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長卿,散文家劉蛻;北宋史學家劉恕;南宋有詞人劉過,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元代有學者劉因,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代劉姓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如劉通、劉六、劉七等等,此外,畫家劉鈺,詩人劉體仁,小說家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共產黨員劉胡蘭等等。劉姓約占漢族人口百分之五點四,超過6000萬,是中國第四大姓。
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八。
尋根溯源
1、據《元和姓纂》、《新唐書》等資料所載,出自祁姓堯帝之後。以字名為氏。
2、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所載,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後裔。
3、改姓而來。據《史記》所載,劉邦稱帝後,賜有功之臣婁敬、項伯為劉姓,並賜其他降漢的項氏家族改姓劉。其它姓氏改姓劉。據《史記》所載,西漢公主嫁與冒頓為妻,其子女皆從劉姓。另外有薛、何、美、陸終氏和少數民族鮮卑孤獨氏,女真族烏古論氏、移剌氏、滿族寧古塔氏、留佳氏等眾多姓氏改為劉姓。
得姓始祖
劉累。劉姓繫上古聖帝堯的後裔。堯出生時其母慶都寄居 於伊長孺家的伊祁山下,故從母所居之地為姓「伊祁」。後又分出「伊」、「祁」二姓。堯帝的祁姓後代有一支被封於劉邑(今河北唐縣境),建立劉國。夏朝時,劉國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時有紋在手曰:「劉累」,於是便以此為名。劉累長大後,跟隨豢龍氏學習養龍本領,被夏帝孔甲封為「 御龍氏」,負責馴養孔甲的四條龍。有一次,一條龍死了,劉累就把龍肉做成肉羹,充當野味獻給孔甲。孔甲感覺味道特別鮮美,非常高興,於是就賞賜給劉累許多財物。不料過了幾天,孔甲又想吃這種「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劉累感到難於矇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帶領家眷逃到魯陽(今河南魯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劉字作了姓氏。劉累之後,其裔又先後被封於豕韋(今河南滑縣東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陝西西安)。周宣王時,杜國國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晉國,擔任士師(主管刑罰、獄訟、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為以官職為氏稱士氏。士艹為之孫士會就是輔佐晉文公、襄公爭霸天下,使晉國成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會曾居於秦國,其後有留於秦國者便恢復其祖姓為劉姓,是為陝西劉氏。漢王朝的創立者劉邦便是士會的後代。劉邦對劉姓家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士會也成為劉姓共認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遷
河北唐縣是劉姓的祖居之地,而劉姓的發源之地當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於陝西省境的劉姓當為河南劉姓之分支。戰國時期,陝西劉氏播遷到河南及江蘇地區,到漢代沛縣劉姓成為皇族,大封同姓諸侯,顯貴無比。縱觀劉姓繁衍情況,可劃分為三大時期:第一時期為漢代,江蘇劉姓族人劉邦建立漢室,隨著「同姓封侯」,劉姓人遍布彭城、沛國、弘農、中山、南陽、東平、天水等地,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大姓氏。漢末群雄爭霸之際,中原劉姓為避戰禍四方遷徙。第二時期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劉姓人大舉南遷外,許多少數民族在漢化的過程中,取劉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與此同時,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為顯赫,被封王侯的劉姓遍布江南。第三時期為唐至五代。據《興寧劉氏族譜》所載,唐翰林學士視察使天錫公,為避戰亂棄官奉父祥公遷至福建寧化縣,後成汀閩望族。這一時期,劉姓支脈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時期,劉姓族人已遍布全國各地。
郡望堂號
劉姓在其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農郡;4、河間郡;5、中山郡;6、梁郡;7、頓丘郡;8、南陽郡;9、東平郡;10、高平郡;11、東莞郡;12、平原郡;13、廣陵郡;14、臨淮郡;15、琅邪郡;16、蘭陵郡;17、東海郡;18、丹陽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陽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長沙郡;26、河南郡;27、廣平郡。
堂號:
「彭城」、「弘農」、「沛郡」、「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廣平」、「丹陽」、「廣陵」、「長沙」、「臨淮」;還有「豢龍堂」、「藜照」;另有自立堂號,如 「敦睦」、「敦本」、「天錄」、「再思」、「樹德」、「守三」、「青雲」、「傳經」、「五忠」、「恆德」、「慶元」、「懷賢」、「墨庄」等。
宗族特徵
1、劉姓家族地位顯赫,從古到今,稱王稱帝者多達六十六 人,統治時間長達六百五十多年。
2、劉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輩份,據劉祥澍所修《劉氏族譜》載有清代江蘇劉姓一支輩份字行為:「祥瑞肇英賢,明良繼仁孝。」清光緒年間劉一誠所修《劉氏宗譜》載有彭城(今徐州)劉姓仲盛公一支輩份字行為:「壽福永彥仲,伯仁義尚若,余洪繼應一,啟世道昌從。」
名人精粹
劉邦:沛縣豐邑(今江蘇沛縣)人,秦末聚眾起義,得勝,建立西漢。劉歆:西漢沛人,古文學派的開創者。所撰《七略》對中國目錄學的建立有一定貢獻,劉歆也是我國最早研究圓周率的人之一。劉秀: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劉洪:東漢天文學家,山東蒙陽人,所著《乾象歷》是我國考慮了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的第一部歷法。劉備: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中建蜀漢政權,與東吳、曹魏成鼎足之勢。劉伶:沛國人,為西晉時「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建威將軍。劉淵:系匈奴人,十六國中的漢國建立者,稱號「漢王」。劉義慶:彭城(江蘇徐州)人,十六國時宋國著名文學家。有小說集《世說新語》。劉勰:東莞莒縣(今山東)人,十六國時期梁國傑出的文學家、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被稱為文學理論批評史巨著。劉知幾:唐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傑出的史學家,所著《史通》為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的專著。劉禹錫:洛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著有《天論》等。劉墉:山東諸城人,清代書法家,官至東閣大學士。劉鄂:江蘇丹徒人,清代小說家,著有小說《老殘游記》。劉少奇:湖南寧鄉人,早期中共黨員之一,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等職。
❹ 山西翼城大不大
翼城街上有奧迪和賓士···沒有肯德基,但有德克士
❺ 什麼叫二里頭文化時期~。。
中國青銅時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命 名。年代約當公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主要分布在河 南中、西部的鄭州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 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帶。現已發現遺址近百處,經過 發掘的有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里鋪,臨 汝煤山,鄭州洛達廟和山西夏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十 余個地點。
這種文化遺存最早於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 發現。1956年發掘鄭州洛達廟遺址時,人們注意到它在 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稱為「洛達廟類型」。 1959年起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進行科學發掘以後,發 現這里的遺存更具典型性,故將這種類型的遺存命名為 二里頭文化。
文化特徵 二里頭文化的特徵,突出地表現在一組 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這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 深腹罐、侈口圓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盤、深 腹盆、平底盆、豆、澄濾器、小口高領罐和大口缸等。 酒器則有□、觚、爵等。侈口圓腹罐口沿部的花邊形裝 飾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加的一對雞冠形□, 是這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風格。在這里見不到河南龍山 文化中常見的□、鬲、帶耳罐、杯、碗及雙腹盆等器物; 也與鄭州商代文化中以鬲、□、□、卷沿圜底盆、大口 尊、簋、小口高領瓮為主的器物組合有明顯的區別。以 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晉南地區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存與 豫西地區的同類遺存相比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異之處。 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濾器、侈口罐、小 口高領罐等的形制與豫西地區所見的一致。但是,晉南 地區不見三足盤,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 西地區的同類遺址內不見。它們之間的差異反映了兩個 地區間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點,所以分別命名為「二 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
分期 根據二里頭遺址的地層與典型器物所作的排 比,二里頭類型文化目前被分為 4期:第一期陶器以褐 陶為主,磨光黑陶佔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為主,另有少 量方格紋、細繩紋。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數量減少,以 細繩紋為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這兩期的器形多 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顏色普遍變為 淺灰,以繩紋為主,出現粗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幾乎絕 跡。在第三期遺存中,第一、第二期常見的鼎、深腹盆、 甑等繼續延用,但有局部變化,同時,新出現了鬲、□、 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領瓮等與商代二里岡期遺 物十分接近的器物。這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來越多, 並表現出融合前者的趨勢。東下馮類型也分為4期。
二里頭文化早期器物
居址與埋葬 二里頭文化的居址有半地穴居址、地 面建築和窯洞式居址等幾種。平面形狀有圓形、方形圓 角和長方形等多種。一般居室的直徑在3米左右,較大的 長方形居址長在10米上下,寬5米左右,中間有隔牆。地 基和隔牆都經夯築。東下馮發現的窯洞式居址,系就斷 崖和溝壁掏成。二里頭遺址上層發現的大型宮殿基址, 是反映這一時期建築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已經發掘的兩 座宮殿遺跡都建築在夯土台基之上。 1號宮殿的基址長 寬均約百米,佔地1萬平方米。正面是面闊8間,進深3間 的殿堂,四周有廊廡,前面有門,中間是庭。2號宮殿的 規模略小,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7.5~58米,基本形 制與 1號宮殿相同。這兩座由堂、廡、庭、門等單位建 築組成的宮殿,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 最早的宮殿建築。其形制開中國歷史時期宮殿建築之先 河。在各遺址中,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遺 跡。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鑄銅、制陶、制骨、琢玉等作 坊址。
二里頭文化晚期器物
二里頭文化的墓葬在東干溝、東馬溝、二里頭、東 下馮等遺址均有發現。大多為小型墓,目前尚未發現與 二里頭宮殿基址相稱的大型陵墓。這些墓都作長方形土 坑豎穴,長2米左右,寬1米上下。葬式多為仰身直肢。 隨葬品以實用陶器為主,常見的有鼎、罐、三足盤、盆、 觚、爵、□等,少者數件,多者十餘件。此外還有貝、 玉飾件和銅鈴等小件銅器,二里頭遺址發掘的少數墓中 隨葬有銅爵。二里頭遺址曾發掘一座較大的墓,墓口長 5.2 ~5.35米,寬4.25米,有二層台。因被盜掘,僅見少 量漆皮、□砂、蚌飾以及狗骨架和骨片等物,推測原來 墓中的隨葬品是相當豐富的。東干溝發現的一座墓,死 者作蹲坐狀,比較少見。各地同類遺址中還經常見到一 些沒有墓壙的人骨遺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異處;或 有捆縛、斬割痕跡,一般都無隨葬品。兩種不同的埋葬 方式,說明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存在等級差別。
經濟生活與社會形態 二里頭文化居民的經濟生活 以農業為主。農具主要是石器,鏟、鐮的數量較多,斧、 錛、鑿等也有出土。另外還有蚌鏟、蚌鐮、骨鏟等。木 質的耒耜一類工具也在使用。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雞、 馬、牛、羊等。農業生產已能提供較多的剩餘產品,飲 酒之風比較普遍,一般平民墓中也多用觚、爵等酒器隨 葬。
當時的社會分工更加精細。不僅手工業與農業已經 分離,而且在手工業內部,鑄銅、制陶、琢玉(石)、制骨 以至木工建築等都已出現專業分工。陶窯在洛達廟、二 里頭等地發現多座,直徑一米左右,窯室都已殘損,火門、 火膛和窯箅等一般保存較好。火膛作直壁圓筒形,中設 長方形土柱以支撐窯箅,箅面有若干圓孔,附近還出有 一些陶拍等制陶工具。玉器有琮、圭、璋、鉞和柄形飾 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一件柄形飾上雕琢有規整的獸面 紋,紋樣與後來在銅器上常見的一致,這是目前已知年 代較早的獸面紋樣,工藝相當精緻。另一件獸面銅牌,用 200多塊綠松石鑲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鑲玉(石) 製品,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二里頭等地還發現不少 經過切割的骨料、半成品和簪、錐、鑿、針、鏃、魚叉 等骨製品和礪石等遺物,表明製作骨器也已成為單獨的 手工行業。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是中國已知年代較早的 青銅器之一,有爵、鈴、戈、鏃、戚、刀、錐、魚鉤等。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不少鑄銅的坩堝、陶范、銅渣等,東 下馮遺址發現有鑄器的石范。銅爵的胎壁較薄,表面較 粗,無裝飾紋樣,表現出早期青銅器的特點。工具和兵 器都用單范鑄造,爵則運用復合范鑄成,鑄造工藝比較 復雜,說明這些青銅器還不是中國最早的青銅製品。據 測定,銅爵的合金成分為銅92%、錫7%,屬錫青銅,說 明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各地發現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當時社會存在 的等級差別。第三期遺存中發現的宮殿遺址,證明奴隸 主與奴隸、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分野十分明顯,社會處於 嚴重對立的狀態。當時的社會應屬早期奴隸制形態,並 出現了最初的城鄉分野。
二里頭文化時期是否出現了文字,目前尚不能肯定。 一些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發現有刻劃的符號(記號), 已知有20多種。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還有待 進一步研究。這一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此外, 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 這些遺物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從地層迭壓關系和放射性碳素 斷代的數據看,二里頭文化晚於河南龍山文化,而早於 二里岡期商文化(見鄭州商代遺址)。但對三者間的關系, 人們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從河南龍 山文化的王灣類型直接發展而來;有人提出二里頭文化 與王灣類型文化之間實際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階段;有人 認為二里岡期商文化是從二里頭文化發展而來,後者是 二里岡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驅。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 認為在同一地區內,時間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較早文 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現象,從二里頭文化與河南龍 山文化及二里岡期商文化之間的文化特徵的差異等方面 看,用一脈相承的說法無法解釋,二里頭文化應該另有 淵源。
由於二里頭文化早於二里岡期商代遺存,且分布地 域與傳說夏人活動的地域比較一致,所以人們把它列為 探索夏文化的對象之一。不過,對這一問題,學術界的 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二里頭文化的 4期遺存均早於 鄭州商城,鄭州商城是湯都之亳,所以整個二里頭文化 都是夏文化;有人指出,二里頭文化在第三期遺存中出現 了一組與二里岡期商文化的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經進入商代,所以二里頭文化第一、第二期 遺存有可能是夏文化。這個問題目前仍在討論之中。
我家就是偃師的 問對人了。
❻ 歷史上的多爾袞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怎麼死的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幼子,也是努爾哈赤最為寵愛的兒子之下,但是當時有四大貝勒競爭儲位,所以最後皇太極即位,而多爾袞只是在皇太極手下領導的一名八旗將領。
身亡之後,沒有權勢的壓迫,眾多以前被迫害的人紛紛出來揭發多爾袞不法事,皇帝自然也早已心存不滿,就將多爾袞又再進行治罪,挖掘墳墓等。
但是多爾袞對清朝的開一世之功是立下汗馬功勞的,無人能夠磨滅。
❼ 楊氏起源於哪裡說一下
楊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姬姓。楊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據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楊姓出於姬姓,源於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西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領地於今山西西南一帶,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為唐侯。因唐地臨晉水,由此為晉(諸侯)國,叔虞即為晉開國之君。至春秋時,晉國內亂,晉武公(叔虞後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孫)滅瑉侯統一晉國。武公死後,其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獻公相繼滅周圍諸小國,包括楊國。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地於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由此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距今約2600多年。另一說:「周宣王(姬靜,也作靖)兒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後為氏焉(古代「揚」通「楊」)。」意即宣王小兒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於揚,建揚(諸侯)國。春秋時揚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此說之楊姓起源矩今也約2600多年。另據《史記·晉世家》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頃公滅了勢力日益強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為突之孫,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時逃難於原畢國所在地(今陝西西安、咸陽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孫的封地),復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史載此楊姓為楊氏正宗源頭,距今約有2500年左右。其後裔定居於弘農、華陰一帶(河南西北、陝西東部渭河下游一帶)繁衍生息,故華陰成為楊姓郡望。秦漢以後播遷全國各地的楊氏宗支,許多均源自關西(潼關以西)弘農、華陰。楊姓始出於晉國,春秋末期晉國六卿逐漸強盛,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368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卿(諸侯)瓜分成韓、趙、魏三國地盤,史稱「三晉」。故有楊姓「源於三晉,望出弘農」之說。但幾說均可證楊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說,且不論哪一說,其源均為黃帝後裔,周朝王室。姬姓楊氏占所有楊氏的主流。 源於西周宣王子尚父說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陝西楊家村出土27件青銅器中,有一件後來被稱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楊國建國有關。該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銘文,記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這個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獫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賞賜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個字很關鍵:「余肇建長父侯於楊,余令汝奠長父,休。汝克奠於厥師。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獫狁出捷於井阿、於歷岩,汝不艮戎,汝□長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於弓谷,汝執訊獲聝,俘器、車馬。汝敏於戎工,弗逆」。翻譯成白話,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兒子長父封到楊地為侯,下命令給逑你予以輔佐,讓長父在楊這個地方安定下來,你發揚了你的老祖先與獫狁一貫的戰斗的精神,與他們交戰,追擊他們於井阿、歷岩、弓谷等地,斬獲頗多,你對軍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銘文相當於確定了一個史實,周宣王確實封了他的兒子在楊國立國,不過這個開國之君名字是長父,後人演繹成尚父。源於晉武公子伯僑說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於晉國太傅楊(月八十)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月八十)、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稱叔(月八十),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
源流二
出自姞姓。姞姓楊國位於今山西省洪桐縣附近。周宣王滅狄,同時滅姞姓楊國尚父為楊侯。晉獻公滅楊,後封晉悼公之弟於楊,號楊干。晉平公時,楊又成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為氏,改姓楊氏。 �6�7
源流三
賜姓轉姓。
源流四
少數民族楊姓,氐族楊氏,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源流五
出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6�7
源流六
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姓氏變化中另一種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6�7
源流七
源於變姓,屬於因故轉姓為氏。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氏,本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❽ 春秋時都有哪些國家
巴國,邶國,蔡國,陳國,楚國,郕國,曹國,鄧國,虢國,耿國,霍國,滑國,黃國,鄶國,紀國,江國,晉國,莒國,夔國,梁國,魯國,羅國,六國,呂國,蓼國,齊國,杞國,芮國,鄀國,申國,宋國,舒國,遂國,宿國,譚國,滕國,衛國,魏國,溫國,吳國,息國,弦國,邢國,許國,須句國,薛國,虞國,庸國,陽國,越國,鄫國,鄣國,鄭國,邾國,宗國
其中實力比較強大的有:
1.齊
是在今山東省北半部發展起來的國家,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臨淄鎮北),是東方的大國。桓公時(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內政,得以「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先後吞並了譚(今山東歷城西北)、遂(今山東肥城南)、薛(今山東微山東北)、牟(今山東萊蕪東)、夷(今山東膠縣東北)、東萊(今山東黃縣至榮城一帶)等國家及部落,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管仲雲:「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今山東臨朐),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又《管子》稱:「泰山之陽,魯也;泰山之陰,齊也」。說明齊桓公時齊國疆域的范圍,東臨海,西瀕古黃河,南至臨朐,北達鹽山,而與魯以泰山為界。略有今山東的東北部,兼涉河北省的東南部。
2.晉
崛起於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稱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後遷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晉獻公時(前676-651年)積極向外拓展,先後向西兼並了耿(今山西河津南),並佔領黃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並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向南吞並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陸)、虢(今河南陝縣)等國;又打敗北狄,戰勝驪戎,於是南據河南崤(崤山)函(函谷關)天險,西及河西與秦接境,北與狄為界。及文公時(前636—628年),因興兵勤王,周襄王賜以南陽的陽樊、溫、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濟源、武陟一帶),並東奪鄭之虎牢、衛之殷墟及魯國地等,勢力又侵入山東,疆域更見擴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陝西東部和山東的西部,縱橫跨今五省境。
3.秦
本是關中地區的西方小國。初都四犬丘(又稱「西垂」,在今甘肅禮縣東北)。憲公二年(前714年),遷平陽(今陝西寶雞東陽平村)。武公十年(前688年),征服邦(今甘肅天水)、冀戎(今甘肅甘谷東南)。次年,在杜(今陝西長安東南)、鄭(今陝西華縣)設縣。德公時(前677-676年),遷都於雍(今陝西風翔南)。秦在與西方戎族戰斗中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前659—621年)時,向東吞並了鄰近的芮(今陝西華陰東北)和梁(今陝西韓城南)兩個小國,將領地擴展至黃河西岸,後又轉而向西發展,戰敗西戎,「益國二十,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西方最強大的國家。其疆域大致東距黃河潼關,南臨秦嶺,西及隴西,北抵平涼、涇川、延安附近。略有今陝西省中、北部及南部的一部分,兼涉甘肅的東部,其地遠不及楚、晉遼闊。
4.楚
是在江漢流域興起的大國,初都丹陽(河南西南部丹、浙二水會合處),春秋時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復遷於部(今湖北宜城東南),號為鄢郢。時國力漸盛,先後吞並了申(今河南南陽北)、鄧(今湖北襄陽西北)、息(河南今縣西南)、江(今河南羅山西北)、黃(今河南潢川西北)、徐(今江蘇泗洪南)。蓼(今河南固始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國和群舒(今安徽桐城、舒城、霍山、廬江等地)、百濮(今湖南沅、湘之間)、淮夷(今江蘇沭陽以南、洪澤湖東北)諸部,統一了江漢及淮河流域。其疆域約包有今湖北全省,北至河南南部,西至陝西東南部和四川東部,東到江西、安徽,兼有江蘇西南一小部,南面不越過洞庭洞,地跨七省,成為春秋土地最為廣闊的南方大國。
5.吳、越
是以後興起於長江下游及錢塘江流域一帶的國家。吳一稱句吳,都於姑蘇(今江蘇蘇州)。春秋初本是楚屬國,壽夢統治時期(前585—561年)逐漸強大,和晉國交通,後來蠶食楚領土,成為楚國勁敵。疆域約當個江蘇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北至淮、泗,南臨太湖流域今浙江嘉興、湖州等地,都是吳國領土。越位於吳國南方,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初時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小部。公元前473年滅吳後,盡有吳故地。後北會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縣),並遷都於琅邪(今山東膠南西南琅玡台)。其地擴展至今山東南部,成為東南最大國家。
❾ 請問:清攝政睿親王多爾滾的功績是什麼
多爾袞是清初的一位重要人物,清初的一些歷史疑案與他有關。電視劇《孝庄秘史》多次涉及了多爾袞。那麼,電視劇描述的多爾袞形象是否符合歷史的真相呢?了解真實的多爾袞有助於了解清初的歷史,有助於推動對清代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研究。
多爾袞與「阿巴亥生殉」之謎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14子,為烏拉納喇氏阿巴亥所生。種種跡象表明,在努爾哈赤晚年紛繁復雜的儲位之爭中,皇太極與原居側福晉之位的阿巴亥,曾聯手誣告大福晉富察氏與太子代善私通等罪,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皇太極爭位的主要對手代善被廢太子之位,另一個對手莽古爾泰遭到了慘重打擊;大福晉富察氏被努爾哈赤休棄,阿巴亥晉升為努爾哈赤的第三個大福晉,其子多爾袞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別以14歲、8歲、6歲幼齡躋身八和碩額真之列。
努爾哈赤病故時,多爾袞兄弟已轄正黃、鑲黃二旗和十五牛錄,實力超過了三大貝勒,成為皇太極、代善之外惟一可能問鼎的力量。甚至有說遺詔雖列多人候選,努爾哈赤臨終口諭則是傳位多爾袞,暫由代善輔政。然在關鍵時刻,代善突然戲劇性地宣布:立皇太極為汗(事後得知,代善是被他的兩個兒子岳托、薩哈連說服,接受了皇太極的交換條件)。塵埃落定,皇太極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率諸貝勒趕赴阿巴亥所居之處逼她自盡殉葬。阿巴亥身為後金國母,權傾朝野,且年富力強、精明機敏、胸懷大志,知曉皇太極、努爾哈赤、乃至後金軍國的核心隱密,有她在,多爾袞的發展不堪設想。她只有死。
年幼的多爾袞既失父又喪母,且降居為受管轄、支配的一般貝勒行列。年長20歲的皇太極則恪守對阿巴亥「恩養」多爾袞兄弟的保證。他扶多爾袞作了鑲白旗旗主,將兩白旗納入自己的保護和控制之下。而後,皇太極以兄長國君的身份,對多爾袞百般拉攏提攜,使多爾袞24歲時被封為和碩睿親王,26歲時授命大將軍,統兵攻明,成長為大智大勇、軍功卓絕的青年統帥。
多爾袞與「太後下嫁」之謎
1643年秋,皇太極病逝。新的皇位之爭發生在兩黃、正藍三旗支持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兩白旗及共議國政多數諸王貝勒支持的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之間。然關鍵時刻,多爾袞突然戲劇性地宣布:立先帝九子福臨為帝,由他本人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這一決定使兩黃旗大臣無話可說。他們打的是擁立皇子的旗號。豪格自行退出,且為無封號的繼妃烏拉那喇氏所生。福臨生母卻是皇太極稱帝後所封五宮後妃之一的永福宮庄妃。庄妃上位雖有麟趾宮貴妃和她的兒子博木博果爾,但麟趾宮貴妃原為被俘獲的蒙古林丹汗之妻,博木博果爾更幼,年方兩歲。即攝政王的安排也無可非議——多爾袞放棄爭位應得補償;濟爾哈朗雖中立,卻支持過豪格。兩白旗及多爾袞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他們的力量難以壓倒對方,擁立年幼皇子,可以攝政做不是皇帝的皇帝。滿族新建帝基一旦崩潰的危機竟以福臨的即位輕輕化解了。福臨是只有六歲的小皇帝,攝政王多爾袞、皇太後孝庄遂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特別是二人關系引起諸多遐想和猜測,生發出無數版本的傳聞和野史。其共同話題,是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後下嫁」(其他三大疑案是「順治出家」、「雍正奪嫡」、「乾隆身世」)。
太後(即孝庄)有無下嫁多爾袞,正史並無記載,史家也各執所見。
「下嫁說」以為寡嫂嫁叔是滿族習俗,為當時道德規范所承認,更何況多爾袞大權獨攬、野心膨脹,孝庄為保全兒子的皇位,完全有可能採取下嫁之策。主要依據有三點:一是入關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一直進加至「皇父」攝政王,試策、本章、旨意都改稱其為「皇父」,且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於太廟。二是清初張煌言「建夷宮詞」中有「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之句。三是孝庄死後沒有葬皇太極,而是葬在遠離盛京(沈陽)昭陵千里之遙的東陵「風水牆」之外。
「未嫁說」則以為滿族既已入關,又志在天下,便不能不受漢族禮俗的制約。他們對「下嫁說」的依據一一提出商榷,認為「皇父」,等同「尚父」、「仲父」,是古時君主尊臣之稱,並非君主本人的父親,不足為證;張煌言雖與多爾袞同時,卻是遠離北京的南明抗清名臣,不排除抱有成見,以傳言加想像揮灑成詩;清代不葬的皇後並非孝庄一人。如順治孝惠後、雍正孝聖後等也未葬。從歷史事實上看,皇太極五宮後妃中兩名是原蒙古林丹汗之妻,三名為博爾濟吉特氏——中宮皇後哲哲是孝庄親姑,東宮宸妃海蘭珠是孝庄親姐。皇太極則只愛宸妃一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孝庄無寵有勢。孝庄得不到皇太極的寵愛,與年齡相仿的多爾袞即便無私情,往來密切、心生愛慕之情,也全在情理之中,更何況多爾袞的妻子是孝庄的堂姐。孝庄有強大的勢力,她的兒子福臨被多爾袞擁立幾乎是必然的。入關以後,無論孝庄下嫁多爾袞還是做了多爾袞的情婦,都是從兒子和兒子的皇位出發。後來,孝庄使首先揭發多爾袞罪行的蘇克薩哈成為康熙四輔政之一。由此可以推知,將蘇克薩哈所在正白旗抬入上三旗以削弱兩白旗、加強兩黃旗的措施,乃至最先清算多爾袞及其黨羽的決策,實出她手。
多爾袞與清初的「重剿輕撫」弊政
多爾袞於順治七年(1650年)赴邊外圍獵時病死途中。多爾袞一死,年僅十四歲順治帝立即親政,不久便以「陰謀篡逆」的罪名籍沒了他的家產人口,悉行追奪所得封典,將其黨羽凌遲處死,將其罪狀昭示中外。傳教士衛匡國記載: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
順治帝究竟與多爾袞有何深仇大恨呢?多爾袞罪名是「陰謀篡逆」,然多爾袞至死也未稱帝。連乾隆帝都看到:多爾袞「掃盪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始以殮服僭用龍賓,證為覬覦,有是理乎!」順治帝與多爾袞的矛盾實際上是兩種文化激烈沖突的反映。
順治帝原本是作為漢文化「皇子繼承」和滿文化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一個折衷,被滿文化的代表人物多爾袞推上皇帝寶座的。順理成章,滿文化不但主宰了清初的政局,也主宰了清初的宮廷。
從清初政局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在擊潰李自成數十萬農民軍的同時,以安置滿族「東來諸王、勛臣、兵丁人等」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漢民「投充」旗下,強制實行落後的農奴制。原來的小農變成了奴隸。奴隸逃亡,即行重治窩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窩主、加之連坐,喪身亡家的不知幾千萬人。多爾袞又以頒布「剃發易服」、「不隨本朝制度剃發易衣冠者殺無赦」的命令拉開征服天下的序幕。「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有蓄發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上示眾。江陰、崑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漢族人民激烈反抗,多爾袞則一意孤行實行民族高壓政策,竟下令「凡有為剃頭、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牽連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奏本不許封進!」
從清初宮廷看,君權旁落於代表滿文化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的多爾袞之手,孝庄為了維護兒子的皇位下嫁多爾袞;多爾袞且行「皇父」之權,主宰順治婚姻,為他迎娶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皇後並阻礙他對漢文化的學習;多爾袞本人因襲被漢族士人恥笑的滿族舊俗——不僅在同太後關繫上不檢點,且幽禁豪格後公然冊立其妻為妃。而順治已在皇帝之位。這皇帝是漢文化意義上的皇帝。順治不能容忍這一切,要求實現和證實自己至高無上的皇帝地位,這是他與多爾袞水火不容的根本所在。
多爾袞率領他的民族馳入嶄新世界,為多民族的沖融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在清初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弊政,則反映了多爾袞的歷史局限。
樓主自己看看吧~~或許有你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