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時票房排名
實時票房排名如下:
年度票房冠軍:《八佰》,票房高達數億張票。
作為一部戰爭電影,《八佰》基於悲壯的歷史事件,真實呈現出了戰爭的殘酷,它寫實風格強烈,戰斗場面火爆。長鏡頭的運用,「趙子龍」騎著白馬一人迎戰千軍萬馬的畫面,都是《八佰》的亮點。
年度票房亞軍:《我和我的家鄉》,票房高達數十億張票。
由五個單元構成,有喜有悲,最好看的一個故事當屬《最後一課》,拍出了妙趣,其次是《回鄉之路》,反轉帶來了強大的情感爆發力。
年度票房季軍:《姜子牙》,票房十幾億張票。
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姜子牙》的表現都低於預期,這部電影野心大、立意高、主題好,但可惜的是,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有些乏力,封神系列電影終究還是沒能封神。
票房排行榜第4名:《金剛川》,票房十幾億張票。
和《八佰》一樣,也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只是口碑相當差些。或許正是因為趕工的原因,雖然《金剛川》的陣容十分強大,但質量卻低於預期。
票房排行榜第5名:《奪冠》,票房8億張票。
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作品,還是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奪冠》這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是氛圍營造,中國女排對戰巴西女排的戲份全程都引爆了情感。
票房排行榜第6名:《除暴》,票房5億張票。
的確挺生猛的一部動作電影,《除暴》呈現出了港產警匪片的風格,但缺點是故事太過流水賬,爆發力不足。
票房排行榜第7名:《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票房5億張票。
其實只是一部爛片,故事劇情十分不嚴謹,把時空穿越給玩崩了,根本毫無邏輯可言,而且,只會一味煽情,欺騙小朋友的眼淚。
票房排行榜第8名:《信條》,票房4億張票。
都說克里斯托弗·諾蘭這次玩崩了,但個人認為沒有,《信條》仍舊是部電影佳作,只是不夠友好,太過燒腦,挑戰了觀眾的智商。
2. 諾蘭新片信條過審,它的上映是否會引來電影潮
電影潮的到來是必然的,和諾蘭的新片並無關系,需要從消費市場供應影片數量上看。
因為電影市場需求大,因此每年要上映的電影也有很多,那些已經完成製作等待上映的影片更是多如牛毛。這些判斷可以從橫店影視城每年接納的劇組數量看出,而且從事娛樂行業的人數比例在日益增長,客觀上都在暗示那些精彩的國內影片正在等待時機上映,而且我國電影製作也開始趨於完善,相信終有一部電影比《信條》的質量更加的好。
3. 諾蘭新片《信條》全國公映後,人們對此的評價如何
諾蘭的新片《信條》開啟了全國公映,根據某專業平台數據顯示,《信條》想觀看的人數達到了6萬多人,票房開映一天就迎來了“開門大紅”的票勢,這對在疫情特殊期間的觀影票房來說,是十分高額的票房了。而在觀眾的評價中也是一致對這部影片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好評,多數看完影片的觀眾表示:"太值了"、"今年看過的最好電影",一致好評的影評區直接反映了《信條》的精彩程度。
諾蘭拍攝的影片基本給人一種“看完幾遍,都不知道到底講了什麼,還得再看一遍才能理解”的觀影效果。
《信條》主要是講述了在一次CIA任務中主角“假死”後接受了一項更危險的任務,就是通過科學家的技術,從射出的子彈槍膛回到過去的時間,也就是“逆轉時間”的時間概念,回到過去告訴人類,人類可能會因為“逆轉時間”而導致全人類的滅亡,同時通過和另外小夥伴一起合作和部署任務,在逆轉了時間後,回到過去,搶走了反派手上的時間炸彈,保護了全人類。
乍一看,這就是普通的科幻間諜電影片,但是實際上走進影院會給觀眾意想不到的效果,諾蘭的電影,讓喜愛他的影迷一聽就有一種好看的預感在裡面。
4. 影院復工以來票房破50億,各大電影的票房分別是多少
電影院終於解封了,終於又可以去電影院裡面看電影了,而電影院自復工以來,他們的票房很快就突破了50億可以看出網友們都是迫不及待的要去電影院裡面看電影了,我看其中票房最高的就是今年新推出的《八佰》,短短時間內票房高達了20多億,可以說是佔了這50億票房的一半,《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票房是將近5億,包括一些重新上映的電影,像《哈利波特》《星際穿越》《哪吒》也都收獲了不錯的票房。
首先說說八佰為什麼他的電影票房可以達到如此之高,因為它是一個充滿了熱血戰爭看了會讓所有年輕人都熱血沸騰的一部戰爭片,影片講述的是幾位年輕人在在保家衛國面前毫不害怕,勇敢犧牲自我。
此次電影院的復工也是為大家呈現了很多精彩好看的電影,也都收獲了非常多不錯的影評和票房,找個時間,約上自己最好的朋友,去看一場最想要看的電影吧。
5. 諾蘭《信條》國內票房破億,你覺得劇情燒腦嗎
於9月4日在國內正式上映的諾蘭新片《信條》,截止今日(9月5日)上午11:30分,國內累計票房已經破億,官方也特意發布了一張宣傳海報慶祝這一時刻。
諾蘭導演的《信條》上周五上映了,這部被人視為燒腦的大片,在全球已經已經取得1.5億美元的票房,國內就貢獻了4000萬美元。
作為華納兄弟的友商,索尼影視主席Tony Vinciquerra,也談到了對電影《信條》的上映,他認為現在的情況下就公映這部電影實在是不明智。
原因就在於《信條》的成本太高,諾蘭的電影都很燒錢,《信條》的製作成本就高達2億美元,通常需要三四倍票房才能回本,更別說靠電影大量盈利了。
Tony Vinciquerra認為,這樣一部大製作的電影,不應該在疫情還沒結束的時候上映,美國還沒有從疫情中緩過來,許多電影院還沒開門(註:《信條》在紐約、洛杉磯就沒有上映),即便開門了,上座率也不高。
總之,在Tony Vinciquerra看來,《信條》現在不是上映的時候,回本很難。
另據外媒《娛樂周刊》報道,《信條》自在美國和中國上映以來,全球票房已達1.46億美元。而《信條》的預算高達2.25億美元(宣傳前),可能需要在全球范圍內票房達到4億美元才能收支平衡。《信條》可能會比正常影片在影院里上映的時間更長,當《信條》下映時,它將在數字平台上發行並出售給航空公司等許可方,這樣可以帶來更多的收入。而在國內,可以預見的是,國慶之前,《信條》基本不會有值得一戰的對手。
6. 信條全球票房
截至2020年9月4日21時,《信條》全球票房在9月6日已經突破1億美元,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信條》是首部達到這樣成績的好萊塢大片。
《信條》是今年最受矚目的好萊塢巨制之一,是導演諾蘭執導的第11部長片,也是全球影市疫後重啟以來的重量級作品,備受觀眾期待。諾蘭在影片拍攝中經常挑戰極限,他堅持大量實景拍攝,甚至買下了一架真實的波音747飛機來拍攝「炸飛機」的戲份。據悉,《信條》的製作成本超過了2億美元。
諾蘭在《信條》中融合特工、動作、科幻等豐富元素,並全面升級開拓「時空逆轉」概念,在觀影過程中,觀眾沉浸在IMAX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匪夷所思的時空逆轉世界令觀眾目不轉睛,而極具震撼性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則屢屢激起驚嘆,颳起「逆轉熱潮」。
(6)大連信條電影票擴展閱讀:
諾蘭導演顯然十分重視中國市場,日前,諾蘭和製片人艾瑪·托馬斯,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伊麗莎白·德比齊四位主創集體線上現身,和來自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的觀眾交流互動。
在被問及為何如此鍾情「時間」這個概念時,導演坦言:「因為時間定義著我們的存在。而電影又是表達時間概念的最佳媒介,電影對時間的詮釋有著非常獨特的力量。」
而《信條》這部電影區別於導演前作的地方是,男主角沒有具體名字,對此諾蘭解釋稱:「這是採取了懸疑電影的一種傳統,因為展現的是現在時,而非已經發生的事情,能夠讓觀眾更好地沉浸於電影的故事裡。」
7. 華納兄弟宣布取消院線窗口期,取消的原因是什麼
華納兄弟延遲《信條》上映日期,惹克里斯托弗.諾蘭不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了,華納兄弟娛樂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和電視娛樂製作公司。華納兄弟是沒有大公司的架子的,華納兄弟在30年代以拍攝歌曲片、和傳記片著稱。起初華納兄弟決定買下一部電影放片機在賓夕法尼亞州和俄核俄州小市鎮上巡迴放映電影。就在這一年華納兄弟租下了一個雜貨鋪,開設了他們的第一家電影院。如今,這家電影院經過修整,恢復了當年的模樣,成為了紐卡斯特爾市的一個景點,一年後,華納兄弟又開始涉足發行業務,但直到1912年,他們才能雇得起一個員工。
8. 全球票房遇冷,《信條》講述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講的是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條”一詞是唯一的線索與武器。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
9.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原標題:《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註:本文有劇透,但不影響欣賞電影
去看《信條》前,它的「難懂」已經聞名全球了。建議觀眾觀影可前先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理論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論、平行時空),對於看電影還是大有幫助。第一遍能夠大概看懂電影在講些什麼,第二遍就可以更認真地觀察電影中出現的種種的細節。畢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條》,對誰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信條》海報
《信條》海報
但也不必有太大壓力。《信條》有一個平穩易懂的開局,甚至說前75分鍾有些微微的冗長和無聊,直到出現那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追車動作戲。諾蘭是玩轉類型片的高手,他的電影總是多種類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強的商業性。譬如《盜夢空間》,科幻外殼底下是好萊塢傳統的怪盜電影;《信條》亦然,科幻包裹著好萊塢傳統的特工片的內核。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前90分鍾,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類型走:主人公獲得了一個任務,然後飛往世界各地執行這個任務,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獲得一個搭檔,與搭檔並肩前行,解開了謎團又出現了一些謎團……直到最終任務完成。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但從電影一開始,《信條》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過在最後一小時才徹底引爆——觀眾才發現,不爆則矣,一爆就是核彈級別的,信息量爆棚,這里暫且不表。從科幻片角度看,《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規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比如常溫下一個麵包只會從新鮮到腐爛,而不會反過來。但《信條》在科學基礎上假想了「逆熵」這一情形,在一個「逆熵」的時空中,這里的時間規律不是從有序到無序、從過去到未來,而是從無序到有序、從未來到過去,麵包從腐爛變成新鮮,飛去出的子彈按原軌跡回到彈匣。
逆熵的子彈
逆熵的子彈
《信條》中,一個人通過時間機器可以進入一個「逆熵」狀態,不斷倒回到過去。通俗地理解,《信條》隸屬於科幻電影中很大的一個分支:時間旅行。《信條》的故事底本是一個特工通過時間旅行執行任務,有人想要藉助時間旅行毀滅世界,主人公所隸屬的TENET肩負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過有了逆熵的設定,《信條》中的時間旅行與以往我們所熟悉的時間旅行電影有所不同。常見的時間旅行敘事主要是這兩種,一種是《十二猴子》(1995)、《環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環形敘事,主人公進入時間的河流,回到過去想要逆轉未來,卻發現「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無論幾次重回過去,時間的河流不可逆轉。另外一種是《時空線索》(2007)、《源代碼》(2011)、《明日邊緣》(2014)這一類型的,時間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過去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相對而言,這兩種時間旅行都較好理解,因為無論主人公第幾次回到過去,過去時空的運行規則與當下一模一樣,無論是主人公還是觀眾都不會有接受上的難度。
《信條》與它們截然不同。它的時間旅行是基於逆熵,這就包涵了至少兩個層面的不同。第一個層面,逆熵世界的運行規則與當下的世界是反著來的,人是逆著走,車是倒著開,打架動作是反著來,時間往迴流,果成了因。當主人公經由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他的行為仍然是正向,但整個世界在倒流。這形成強烈的陌生化效應,不僅電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觀眾也是頭一回在電影中看到如此奇觀。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第二個層面,就是逆轉時間的邏輯。以往的時間穿越電影對此大多語焉不詳或者簡單帶過,創作者並未把它當做一個「問題」來深究。於是你看《明日邊緣》中阿湯哥飾演的凱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過去。但《信條》中,怎麼回到過去、想要回到過去哪一個點背後,有一套相當復雜、縝密又嚴謹的邏輯體系。
電影中的時間機器,有紅、藍兩邊,中間隔著透明玻璃。紅進藍出,是從熵增進入逆熵,時間逆流;藍進紅出,是從逆熵進入熵增,時間正向流動。
時間機器也不能讓你想回到過去哪個點就回到哪一個點。舉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點你參加了一場考試,下午五點結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後知道了答案,想考個100分。現在是下午五點,你想回到兩個小時前,也即下午三點重新考試。你從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不是一下子回到兩個小時前,而是你得老老實實跟著時間倒流兩個小時,這時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著來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兩個小時後,你再從時間機器的藍門穿過紅門,進入熵增狀態,你就回到了下午三點,世界的運行是常態化的,你開始「第二次」考試。
《信條》搞暈觀眾的地方來了:當未來的你回到兩個小時前,此時的世界裡有幾個你?
兩個。一個是過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
10. 《信條》首周三天賣2億,豆瓣評分跌破8分,是諾蘭近年評分最低電影嗎
9月4號,諾蘭導演的科幻動作片《信條》在電影院我們見面了。故事背景是世界已經處於滅亡的邊緣之際,男主人公為了拯救世界,在全球各地奔波,通過特工活動來揭開“信條”一詞的謎底,最終完成了一個任務,而這個任務並非時間旅遊一樣的玩玩鬧鬧,而是要逆轉時空的。
隨著這部電影播放的時間越來越久,如今它的口碑已經呈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愛它的人覺得他是諾蘭的又一水準製作,不喜歡它的人覺得整部片子就是刻意在炫技,最後的下場就是脫了群眾。確實,它的觀影門檻是有點高,它不像其它的爆米花電影就圖一個樂,你必須在觀看之前要先補一下理論知識。最後實在沒辦法了,網友們都開始自我調侃起來:“不能理解就別理解,感受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