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院線電影 > 電影城南舊事歌詞

電影城南舊事歌詞

發布時間:2022-08-22 22:22:38

1. 電影《城南舊事》里的那首歌的歌詞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凄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2.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歌詞

歌曲:《送別》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2)電影城南舊事歌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3. 《城南舊事》這部文集還曾經被拍成電影,其主題曲是()。(寫出歌名和其中一句歌詞)。

1983年經典電影《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電影由林海音同名小說改編,吳貽弓執導.主演:鄭振瑤 張閔 張豐毅 沈潔。
送別
詞:李叔同曲:j.p奧特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伴零落
一股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伴零落
一股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4. 城南舊事的插曲

一、豐子愷版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二、林海音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三、電影《城南舊事》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點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變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據。另外,「盡余歡」一句,我反復聽,確定唱的是「瓢 」。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但不能不說,這個版本並不好。
三、陳哲甫增續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續詞中「此情誰與語」,也有寫為「此情與誰語」的。兩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見過《仁聲歌集》原書者指正。還有人誤以為是「此情誰與予」。另外,有些文章將「把袂牽衣」寫為「把褲牽衣」、「把袖牽衣」,顯然不對。
陳哲甫的續詞也不壞,但似乎寫的是男女分別、兒女情腸,不如李叔同原詞意義寬廣。
四、佚名續增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不少人說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沒有人提供原始證據。我分析,這也是一個續作。這段詞突改第一段詞意象聯想、情景結合的風格,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發表議論,味同嚼蠟,所作議論實際上是對第一段意思的重復,沒有新意。作為歌詞,它也不上口,幾乎無法歌唱。因而我判斷它不是李叔同手筆。從根本上說,《送別》原詞內容完整,有始有終,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詞。即使李叔同真的寫了第二段歌詞,那也是續貂之為。
這個版本的《送別》似乎是從港台傳來。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成績考查一年級國文科」試卷,將它作為閱讀測驗題。香港也有文章認為它是李叔同《送別》全詞。
五、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個歌詞只是在形式上與《送別》相仿,構不成《送別》的演繹版本。這里僅僅將其作為《送別》傳播史上的一個花絮加以介紹。
李叔同 的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5. 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送別歌》

填詞:李叔同

譜曲:安東尼,德沃夏克

編曲: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5)電影城南舊事歌詞擴展閱讀: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該歌曲的其他版本:

1、由歌手朴樹演唱的歌曲《送別》,收錄於專輯《送別》中,發行於2013-03-29,該專輯中共包含1首歌曲。

2、由歌手區瑞強演唱的歌曲《送別》,收錄於專輯《鼓浪嶼》中,發行於1983-01-01,該專輯中共包含12首歌曲。

6. 《城南舊事》版的《送別》歌詞講的是什麼意思

《城南舊事》賞析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那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整部影片可分為三部分:「瘋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媽的離開」。用串珠式的聯接方式承上啟下,每一部分的開頭都是宋媽的男人來要錢,每一部分的結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離開小英子死去。本課節選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緯在談《城南舊事》的音樂時說: 
一雙充滿純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觀察著世界,思索著人生。 
一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盡在不言中。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鑒賞這部電影文學劇本思想內容的鑰匙。 
第一,兒童視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總有些東西讓我們夢牽魂繞。冰心到人生的晚年總是做夢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為那裡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有她和父母度過的最無憂無慮的時代,走遍了世界,她嚷著要回家,回童年的家。為什麼?因為那裡是童真所在,是心靈的故鄉。台灣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樣如此,始終不忘她在那裡度過童年的第二故鄉——北京。 

現實世界人與人是隔膜的,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我們看到的《故鄉》中成年的「我」與閏土的隔膜。而童真則反之。童真是童年時代的純真無邪的感情,「純」在有一顆「童心」,一顆真的善的美的「童心」!與人交往沒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擾,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選擇了英子這一特殊的觀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來感受身邊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成人社會,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觀,思考成人社會的各種問題。盡管它很不成熟,但對人生、對社會卻作了真實的實錄。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於是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貞的悲慘遭遇非但得不到絲毫同情,還被視為傷風敗俗。在成人的社會里,秀貞不過是個瘋女人,人人避而遠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這一套,她以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來理解了秀貞反常舉止下的真實內心,理解她對愛人的期盼,對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後來,英子發現她那個時常被養父虐待的夥伴就是小桂子,終於幫她們母女相認。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英子對他沒有任何世俗的成見和歧視,他們的交流是真誠平等的。在這一場戲中,劇本運用了英子與小偷的大量對話,以及家人、鄰居對小偷的議論來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對白:  

小偷:小妹妹,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們有一篇課文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嗎?  
多麼幼稚而真切的話!英子用她的純真和寬容感化著小偷。 
隨著故事的推進,英子在畢業典禮上與小偷相遇,使觀眾了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並諒解了他的所為。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自責。英子與小偷的最後一次相見,盪漾著兩個不相稱的世界——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溫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噓。 
英子的眼光是純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瘋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誠使得她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進入瘋子、小偷的心靈世界,看到瘋子對愛情的執著,看到小偷對供養弟弟、母親的責任及對他自己的道德譴責。她不懂的是這個世界,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剝奪。  
英子用無暇迷惘的眼神表現了純真的無污染的心靈對社會和人生的拷問,她不明白成人朋友們的命運為何這樣艱難,包括那些被殺頭的學生。電影就這樣藉助孩子的視角,將成人世界丑惡的一面暴露出來,發掘出來。成人心中的憂愁和世事的艱難,孩子未必明了,但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些憂愁和艱難,卻另有一番特別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貞和妞兒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始成長起來。秋天到了,她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落下了淚珠,她在長高。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她開始成熟起來,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與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的同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送別》主題曲的再現,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斷的離別中長大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這首題為《送別》的樂曲中緩緩地流淌著人生的美麗、無奈和憂傷,「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說著「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我覺得這歌曲也闡釋了《城南舊事》的主題。音樂的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個故事的結束和一個人物的離去,也伴隨著英子對人生離別的體驗和成長。 
但是,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的故事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隨著「一切都離我而去」這一主題的流逝,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哀懷,而不是沉淪;是一種眷戀,而不是淹沒。追憶之中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對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經有過的那麼真、那麼善、那麼美的一切,都已經沉澱在了靈魂深處,讓人永遠有悠長悠長的懷想,猶如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盛滿了對人世滄桑的眷戀之情,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出版後記中寫道:「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童年是短暫的,但願童年的純真和詩意能讓我們放下現實的苦難而永葆快樂的心情。

7.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出自於什麼年代

李叔同的《送別》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就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送別》,系五四時期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於1910年前後所作,是根據美國人j.p.奧特威所作的曲調填以新詞而成的新歌。

這首《送別》歌,在解放前的知識界幾乎無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戶曉,數十年中,成千上萬的大、中、專學生,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母校、老師,走向社會的。正因為如此,它先後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還作為影片的主題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麥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獲得國際金鷹大獎的《城南舊事》,就是用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作為主題歌的,它使《城南舊事》影片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這麽個簡單的短歌,為什麽具有這麽大的魅力、幾乎不受時間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首先,作者在創作這首歌詞時,借鑒、學習、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且學而化之,更上一層樓。大家如果注意,就會發現,李叔同在這首歌的創作上,無論在遣詞造句上,還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范仲淹《蘇幕遮》和《西廂記》《長亭送別》的影響。我們不妨將《西廂記》有關段落引證如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裡?在夢也難尋覓。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綉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再來看范仲淹《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大家只要稍做對比,就可以發現《西廂記》的長亭送別的意境渲染完全繼承了范詞的上半闕,只不過把「別離」明確地融入了意境,不想范詩那樣藉助意境表達思念之情而已。而李叔同繼承了上述兩者的手法,在造句遣詞上借鑒也很明顯,三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只不過李的歌詞,將《西廂記》情人相別的內容上升、擴展到了學子告別朋友、師長、母校的離請別緒,進而引申到對生命、自然、宇宙和時間的思考。

我們不是說要繼承傳統文化麽?這就是一例典型的繼承!

第二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作者在創作上,屏棄了政治的說教,而是緊緊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時間、階級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樣永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人抓住這個「別」大做文章,還專門寫了個《別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個「別」,是人類經常遇到的東西,它觸及了人類最為敏感的情愫,撥動了人性最為敏感的神經。通過這個「別」,人們往往會涉及到生命與時間、時間和空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許多重大問題的思考,宇宙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時世的變幻和人類感情的傷痕,所喚起的人類的滄桑感,是刻骨銘心的。文藝作品如能准確反映人類在此時的人性的特徵和要求,都會成為不朽的作品。

這就是李叔同《送別》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時在網上看到的一些詩歌,它們的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就是「為作新詞強說愁」,為了使自己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顯得作者「憂國憂民」,經常給自己的詩歌強行加上政治色彩,從而使自己的詩歌變成另一種情況下的「標語口號」,乾巴巴的沒有絲毫生命力。

文學不是政治,一般來說,文學家也不是政治家。不懂政治而強說政治,難免就會有不倫不類的作品。

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作者受現代評論家影響太深,都想作個辛棄疾那樣的「豪放派」詩人,但是又沒有人家大詩人那種血與火的生活實踐,於是就靠酒呀,夢呀,藉此說說大話,他們以為這樣一來,就「豪放」了,就不同於一般小文人了,殊不知正好犯了創作的大忌。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沒有意象,沒有情節,沒有意境,初讀覺得不錯,讀完了了無印象,除了「大』和「狂」,你從這樣的作品中得不到任何其它東西,千篇一律,彷彿用計算機程序編寫出來的「機器詩詞」。在這樣的作品中,人的本質屬性——人性,幾乎銷蝕殆盡,還怎麽去感動人呢!

恩格斯在給哈克奈斯夫人的信中說過,作者的政治動機愈隱蔽愈好。作家的立場是通過真實的再現生活來表達的。可見馬克思主義從來就是反對「標語口號」式的文學的。文學的生命在真實,一旦玩虛的,文學的生命也就完結。即使是革命家的宣傳,玩虛的也不行,宣傳一旦成為「宣傳」,宣傳就失去實際意義了。歷史上,每一個革命階級初起時,他的口號都能打動人心,就因為那時它必須說真話,人們一聽就懂;待到宣傳變成人們不懂的「官話」,離人性的要求愈來愈遠,這時候,不管是文學還是宣傳,都不過是「自言自語」而已。

友人送俺李叔同的《送別》,聽了很感動,寫了上面一些話,給自己也給朋友們作個小小的借鑒。

8. 要城南舊事的插曲「送別」的歌詞

電影《城南舊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9. 請各位幫忙一下: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的是那首歌啊謝謝!

歌名叫《送別》
是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歌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閱讀全文

與電影城南舊事歌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