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告訴我袁隆平老師的生平事跡和個人資料。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現在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里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因為兒時的這個願望,高中畢業後,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擇,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50多載了。
關鍵詞
實驗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這是袁隆平說過的一句廣為流傳的話,這當然也是他真實的生活寫照。
袁隆平的第一塊實驗田在安江農校,在該校的中古盤7號田內。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與助手們小心翼翼地插入這塊田中。然而,18天後的夜裡,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為。
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時間更長,氣溫更適宜的南方。廣東、海南、福建……不少適於耕種雜交水稻的地方都開辟了他的實驗田,田埂上、小路間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跡。
1979年5月,美國著名的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訪華,農業部種子公司送給他1.5公斤雜交水稻。威爾其帶回國,當年就試種,立即獲得增產。到2005年,美國耕種雜交水稻80萬畝,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比當地良種增產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而在菲律賓、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幾內亞等一些國家,均已開始試種雜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貪心」,他想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台灣。
從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實驗田裡究竟花費了多長時間,恐怕誰也沒有統計過。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農科院高級研究員尹華奇,從1966年開始跟隨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記者推算:袁老師從上個世紀1960年代至今,應該至少幹了90年的活。為什麼如此說呢?老尹解釋: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長規律,一年只干半年活。而袁老師同時把實驗田設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師一年至少幹了兩年以上的活。
關鍵詞
野敗
所謂「野敗」,全稱是「花粉敗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的,地點在海南南紅農場附近的沼澤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這兩人在這片沼澤里發現了一片野生稻。在觀察中,兩人發現了3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顯然是由一粒種子發育而成。經袁隆平確定,這確是一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大家都興奮不已。
原來,上個世紀50年代的經典理論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種優勢。」但袁隆平卻始終向權威挑戰,堅信水稻的雜種優勢,走向了對雜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當時三系雜交稻的理論已經成型,缺乏的是實際中的配套。所謂「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而要達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須解決第一代雜交種子這個難題。三系中,保持系、恢復系在尋常水稻品種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種子卻難以尋到。
現在,終於找到了它,就像焦慮的周瑜等來了東風,師徒3人怎不歡欣鼓舞呢?1972年,我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號」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袁隆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雜種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礎上,兩系水稻研究成功。
兩年後,67歲的袁隆平又發起了向超級稻的進攻,目前畝產已超過800公斤。
關鍵詞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華盛頓接受了美國科學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稱號。在評選中袁隆平是獲全票通過的。在現場他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吃飯問題……」頗具份量的頒獎詞,出自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之口。
美國科學院是公認的最權威學術機構,能夠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卻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稱號數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鄭重推薦袁隆平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候選人,但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學部委員中,卻沒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申報推薦,袁隆平依然名落孫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授予袁隆平「功勛科學家」的榮譽稱號。
1995年,經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薦,袁隆平終於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多人為袁隆平抱不平。處在漩渦中的袁隆平卻神情淡定:「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老百姓有飯吃。」
關鍵詞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樂家賀綠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一個傍晚,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校園里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繹著這首名曲。
這時,近旁響起一個女孩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歌聲清脆。袁隆平扭頭一看,見歌者是他的學生鄧則。此時,鄧則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著他,好像在問,老師為何這么憂郁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動。鄧則是來看老師的。
當時,袁隆平正處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時常有這么一位端莊大方的女孩陪著說話解悶,心情自然開朗不少。漸漸的,鄧則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來愈重,仿若就是他尋覓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數年過去了,鄧則也已走上了工作崗位。
一天,鄧則收到了袁隆平寫的一首小詩:茫茫蒼穹/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隻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風苦雨/覓盡南北東西/驀然回首/斯人卻在咫尺中。
原來這是一封示愛詩。匆匆讀完,鄧則不由心跳加速。其實她也早已芳心暗許,從此兩人開始了約會。
1964年正月,一個簡單的儀式後,兩人走到了一起。婚後,同是農校畢業的妻子對袁隆平幫助很大。田間里,妻子與他一起尋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撫養孩子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丟給了妻子,很少理會。每次與人談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銀婚紀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讓妻子穿上婚紗,拍了一張婚紗照作為紀念。面對鏡頭,看著妻子那嬌羞的面龐,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關鍵詞
唯實
唯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說假話,只做真事。這是袁隆平為人的一貫鮮明風格。
1992年,一家媒體在頭版刊登了一篇座談紀要,發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貶低雜交水稻,說雜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
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當不當院士無所謂,但雜交水稻的清譽卻不容詆毀。袁隆平立即以讀者名義給《人民日報》寫了一封信,標題為《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用鐵一般的事實描述了雜交水稻的現狀和美好的前景。當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這篇簡訊。
除了對科研的態度袁隆平一絲不苟,在生活細節上,袁隆平也是很「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糧食安全保障」獎,載譽回到長沙,在黃花機場受到熱烈歡迎。歡迎儀式快結束時,一位領導才匆匆趕來,領導的隨同人員向袁隆平提議:再要電視台補拍一個袁和該領導從機場內一同走出的鏡頭。袁隆平一擺手:「這不行,違反了真實性!」其乾脆的回答,使這位領導和隨同人員頗顯尷尬。
袁隆平的求實態度也讓許多記者折服。他數次向前來采訪的記者強調:科學的報道不要組織,不要「擺拍」,不要弄虛作假,一定要像我們搞科學的一樣實事求是。
在湘院士談袁隆平:他乘飛機從來只坐普通艙
紅網5月24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偉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學習袁隆平院士先進事跡座談會上,與會的在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省會各相關單位專家學者一起暢談隆平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省政協副主席姚守拙出席會議。
姚守拙回憶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時的點點滴滴:「有一年,我坐飛機去北京,當時是坐在飛機上的普通艙,無意中發現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艙,便問:『袁院士,你怎麼也坐普通艙?』袁院士回答,他從來都是坐普通艙。」按照有關規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資格坐頭等艙,但兩人都選擇坐普通艙。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主席何繼善表示:「袁隆平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甘於奉獻,與當前在學術界出現的浮躁、學術水分等風氣有著天淵之別。」何繼善說:「現在對歌星、影星宣傳得比較多,袁隆平這樣的科學界的『超級男生』更應該多多宣傳和學習。」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副主席官春雲與袁隆平接觸較多,他說:「袁老師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農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無論何時只要接到我的電話,他都准時來參加,而且還親自參加面試。」
[稿源:紅網綜合]
② 袁隆平的主要貢獻和事跡(200字左右)
南袁」,即:袁隆平 (1930.9.1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英文簡述】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 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cator,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 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 America,
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 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 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
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 Yuan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 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編輯本段]【榮譽一覽】
1.2007年十大經濟年度特別榮譽獎
2.國家特等發明獎
3.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首屆全國道德模範之「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編輯本段]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
[編輯本段]2、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頂級的科學院。每年美國科學院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頂級科學家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白春禮先生共同當選。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編輯本段]3、其他國際榮譽
(1)1985.10,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11,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3,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4,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5,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8,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8,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5,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10,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
獎」。
③ 袁隆平生平事跡
袁隆平1930 年 9月7日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先後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湖南農學院、西南農學院教授等職。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致力於對雜交水稻的研究。雜交稻是選用兩個親本雜交所產生的第1代雜種稻 ,具有較強的雜種優勢和增產潛力 。
70 年代先後主 持育成了南優2號等 雜交水稻品種,1975年又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使雜交水稻得以大面積推廣,比常規良種約增產20%左右。這是水稻育種史上繼矮化育種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為此他在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5年榮獲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授予的金 質獎章 ,1987 年獲 聯合國 教 科文組織科 學獎。1993年獲美國布朗大學設立的菲因斯特飢餓獎。在國內外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著有《雜交水稻》等。
在研究雜交水稻過程中袁隆平遇到的困難如下:
一、找「雄性不育植株」如「大海撈針」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敗育的水稻植株,要找到一株這樣的稻苗猶如大海撈針。
六年過去,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最後,他帶著科研小組來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島的南江農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里,終於發現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
二、西方輿論的壓力
水稻雜交是一項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
④ 袁隆平的事跡
關鍵詞
偶然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現在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里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因為兒時的這個願望,高中畢業後,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擇,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50多載了。
關鍵詞
實驗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這是袁隆平說過的一句廣為流傳的話,這當然也是他真實的生活寫照。
袁隆平的第一塊實驗田在安江農校,在該校的中古盤7號田內。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與助手們小心翼翼地插入這塊田中。然而,18天後的夜裡,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為。
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時間更長,氣溫更適宜的南方。廣東、海南、福建……不少適於耕種雜交水稻的地方都開辟了他的實驗田,田埂上、小路間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跡。
1979年5月,美國著名的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訪華,農業部種子公司送給他1.5公斤雜交水稻。威爾其帶回國,當年就試種,立即獲得增產。到2005年,美國耕種雜交水稻80萬畝,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比當地良種增產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而在菲律賓、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幾內亞等一些國家,均已開始試種雜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貪心」,他想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台灣。
從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實驗田裡究竟花費了多長時間,恐怕誰也沒有統計過。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農科院高級研究員尹華奇,從1966年開始跟隨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記者推算:袁老師從上個世紀1960年代至今,應該至少幹了90年的活。為什麼如此說呢?老尹解釋: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長規律,一年只干半年活。而袁老師同時把實驗田設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師一年至少幹了兩年以上的活。
關鍵詞
野敗
所謂「野敗」,全稱是「花粉敗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的,地點在海南南紅農場附近的沼澤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這兩人在這片沼澤里發現了一片野生稻。在觀察中,兩人發現了3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顯然是由一粒種子發育而成。經袁隆平確定,這確是一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大家都興奮不已。
原來,上個世紀50年代的經典理論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種優勢。」但袁隆平卻始終向權威挑戰,堅信水稻的雜種優勢,走向了對雜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當時三系雜交稻的理論已經成型,缺乏的是實際中的配套。所謂「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而要達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須解決第一代雜交種子這個難題。三系中,保持系、恢復系在尋常水稻品種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種子卻難以尋到。
現在,終於找到了它,就像焦慮的周瑜等來了東風,師徒3人怎不歡欣鼓舞呢?1972年,我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號」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袁隆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雜種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礎上,兩系水稻研究成功。
兩年後,67歲的袁隆平又發起了向超級稻的進攻,目前畝產已超過800公斤。
關鍵詞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華盛頓接受了美國科學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稱號。在評選中袁隆平是獲全票通過的。在現場他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吃飯問題……」頗具份量的頒獎詞,出自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之口。
美國科學院是公認的最權威學術機構,能夠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袁隆平,卻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稱號數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鄭重推薦袁隆平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候選人,但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學部委員中,卻沒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申報推薦,袁隆平依然名落孫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授予袁隆平「功勛科學家」的榮譽稱號。
1995年,經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薦,袁隆平終於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多人為袁隆平抱不平。處在漩渦中的袁隆平卻神情淡定:「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老百姓有飯吃。」
關鍵詞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樂家賀綠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一個傍晚,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校園里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繹著這首名曲。
這時,近旁響起一個女孩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歌聲清脆。袁隆平扭頭一看,見歌者是他的學生鄧則。此時,鄧則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著他,好像在問,老師為何這么憂郁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動。鄧則是來看老師的。
當時,袁隆平正處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時常有這么一位端莊大方的女孩陪著說話解悶,心情自然開朗不少。漸漸的,鄧則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來愈重,仿若就是他尋覓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數年過去了,鄧則也已走上了工作崗位。
一天,鄧則收到了袁隆平寫的一首小詩:茫茫蒼穹/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隻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風苦雨/覓盡南北東西/驀然回首/斯人卻在咫尺中。
原來這是一封示愛詩。匆匆讀完,鄧則不由心跳加速。其實她也早已芳心暗許,從此兩人開始了約會。
1964年正月,一個簡單的儀式後,兩人走到了一起。婚後,同是農校畢業的妻子對袁隆平幫助很大。田間里,妻子與他一起尋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撫養孩子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丟給了妻子,很少理會。每次與人談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銀婚紀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讓妻子穿上婚紗,拍了一張婚紗照作為紀念。面對鏡頭,看著妻子那嬌羞的面龐,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關鍵詞
唯實
唯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說假話,只做真事。這是袁隆平為人的一貫鮮明風格。
1992年,一家媒體在頭版刊登了一篇座談紀要,發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貶低雜交水稻,說雜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
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當不當院士無所謂,但雜交水稻的清譽卻不容詆毀。袁隆平立即以讀者名義給《人民日報》寫了一封信,標題為《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用鐵一般的事實描述了雜交水稻的現狀和美好的前景。當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這篇簡訊。
除了對科研的態度袁隆平一絲不苟,在生活細節上,袁隆平也是很「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糧食安全保障」獎,載譽回到長沙,在黃花機場受到熱烈歡迎。歡迎儀式快結束時,一位領導才匆匆趕來,領導的隨同人員向袁隆平提議:再要電視台補拍一個袁和該領導從機場內一同走出的鏡頭。袁隆平一擺手:「這不行,違反了真實性!」其乾脆的回答,使這位領導和隨同人員頗顯尷尬。
袁隆平的求實態度也讓許多記者折服。他數次向前來采訪的記者強調:科學的報道不要組織,不要「擺拍」,不要弄虛作假,一定要像我們搞科學的一樣實事求是。
在湘院士談袁隆平:他乘飛機從來只坐普通艙
紅網5月24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偉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學習袁隆平院士先進事跡座談會上,與會的在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省會各相關單位專家學者一起暢談隆平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省政協副主席姚守拙出席會議。
姚守拙回憶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時的點點滴滴:「有一年,我坐飛機去北京,當時是坐在飛機上的普通艙,無意中發現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艙,便問:『袁院士,你怎麼也坐普通艙?』袁院士回答,他從來都是坐普通艙。」按照有關規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資格坐頭等艙,但兩人都選擇坐普通艙。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主席何繼善表示:「袁隆平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甘於奉獻,與當前在學術界出現的浮躁、學術水分等風氣有著天淵之別。」何繼善說:「現在對歌星、影星宣傳得比較多,袁隆平這樣的科學界的『超級男生』更應該多多宣傳和學習。」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副主席官春雲與袁隆平接觸較多,他說:「袁老師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農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無論何時只要接到我的電話,他都准時來參加,而且還親自參加面試。」
⑤ 感動中國 袁隆平 頒獎詞
2004年感動中國中袁隆平的頒獎詞是:袁隆平,畢生夢想消除飢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籍貫江西省德安縣,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5)德安時代袁和電影城擴展閱讀:
袁隆平的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他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5、袁隆平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
⑥ 袁隆平的事跡以及身世
1、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籍貫江西省德安縣,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3、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勛章」。
(6)德安時代袁和電影城擴展閱讀: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隆平
⑦ 袁隆平的主要事跡和貢獻
袁隆平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7)德安時代袁和電影城擴展閱讀: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2019年8月,公示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
袁隆平是曾任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黑龍江延壽縣經濟發展顧問。
⑧ 袁隆平究竟是江西人還是湖南人啊
袁老祖籍江西(很多湖南人的祖籍都在江西),生於京,長於漢,成於湘,最後定居入戶湖南。
江西台連線,他說自己的故鄉在九江。湖南台連線,他說自己是湖南人。國家頒獎典禮大會,他說自己來自湖南,是湖南人。還有采訪袁老的王本強記者口述,袁老當面告訴他是湖南人。袁老他這一脈屬於江西人遷移到湖南並定居在湖南的老祖,在特殊年代轉輾反側最後定居湖南,工作、娶妻、生子都在湖南,戶籍是湖南。他老人家是江西人也是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