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院線電影 > 2001年電影院線

2001年電影院線

發布時間:2022-08-29 02:31:44

1.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有放3D 電影的影院 大概時間也行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

這里有資料
http://ent.sina.com.cn/m/2009-08-12/ba2649331.shtml

3D電影簡史: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3D IMAX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2. 速度與激情1是那一年在電影院上映的

《速度與激情1》是2001年羅伯·科恩執導的一部犯罪動作電影,是環球影業出品的《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的首部,由保羅·沃克、范·迪塞爾、喬丹娜·布魯斯特主演,於2001年6月22日美國上映。
中國香港上映時間為2001年10月4日,大陸當時未引進。

3. 中國電影電視發展歷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19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114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1945年抗戰勝利,憋了一肚子勁兒的電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傑作。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1950年,列寧和斯大林同志說著一口東北味兒普通話的蘇聯片《列寧在十月》上映。從此配音譯製片變成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台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4. 成都市太平洋電影院官網是多少

地址: 成都市青年路21號
官方網址: http://www.tpyyc.com/
星級: 5
電話: 86713529
E-Mail: -
簡介:
太平洋電影城是四川省電影公司全資影城、屬太平洋電影院線旗下影院,影城創立於1992年12月,距今已十四年歷史,累計票房收入1.8億元,接待觀眾超過1千萬。影城 成立以來先後投資三千餘萬元,經數次裝修改造,使影城始終引領電影時尚潮流。
影城地處最繁華的春熙路商圈核心位置, 擁有18個豪華電影廳,觀眾座席數2000多座,是全國影廳最多、節目最多、場次最多、人次最多的影城。影廳內安裝有世界頂級的英國杜比CP650(EX)數字處理器、 美國JBL音響、德國ISCO一體化鏡頭、美國QSC數字功放(DCA)、 6.1聲道杜比數碼立體聲系統! 精彩電影、 適中價位、舒適享受,盡在太平洋電影城!
優越的地理位置
影城位於成都市青年路21號至暑襪街27號,地處成都最繁華的春熙路商圈和鹽市口商圈的核心位置,附近有九龍廣場、華聯商廈、好又多、太平洋百貨春熙店、王府井百貨、伊藤洋華堂、百盛廣場、摩爾百盛、百貨大樓、人民商場等大型百貨;有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緊臨以三星級標准裝修的商務涉外賓館川影賓館;市郊東南西北10餘條公交線路可直達青年路,交通便利。是集休閑、娛樂、購物、下塌的理想之地。
影城的榮譽
2001年獲得中國電影集團頒發的2001年進口分帳影片《珍珠港》票房成績突出獎; 2002年九月獲得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哥倫比亞國際影片發行公司、中國城市影院發展協會頒發的《蜘蛛俠2》影院宣傳評比「優勝影院」獎;2003年10至2004年3月在發行放映國產影片考核工作中成績突出,被國家廣電總局電影事業管理局評為「優秀單位」。

廣泛的適應性
影城以影廳多、節目多、場次多、節目選擇面廣而獨具特色,每天放映場次達150餘場,上映10個以上的節目,節目類型相互搭配,適應各種不同層次的觀眾需要。影城主要的目標客戶群是年青人,特別是情侶、學生較多;其次是中產階層、公務員、私營企業主等,每逢大片上映,還會吸引不少中老年觀眾。
成都最大的電影廳----文藝廳
文藝廳前身為四川省電影公司的放映廳,裝修改造後成為太平洋電影城最大最靚的電影廳,在觀眾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文藝廳按國際現代影院的標准設計,高起坡、低視角、超大無接縫銀幕,擁有700餘座,占影城電影廳座席數的30%,配備有SR.D、DTS頂級數碼立體聲還音系統,音響效果極佳。所有影片首映式、明星見面會均在該廳舉行。近幾年,分別接待了張藝謀、馮小剛、姜文、章子怡、寧靜、張國榮、梁朝偉、王菲、鄭伊健、張柏芝、關之琳、趙薇、楊紫瓊等三十多位明星。而該廳的收入近幾年也是逐年遞增,99年度該廳收入98萬多元,2001年度收入120萬元,2002年度1---8月收入已達到120多萬元,文藝廳目前已越來越成為觀眾在影城的首選。
高清晰畫質的電影廳--文錦數字電影廳
2003年1月,耗資200多萬的美國科視數字電影放映機落戶文錦廳,科視的DCP-H電影系統是一種功能強大的數字電影放映機, 再配備上影廳安裝的世界頂級SR?D、DTS數碼立體聲還音系統及超大無接縫銀幕,可以讓您充分體驗現代電影帶來的溫馨、浪漫、驚險、刺激!
文錦廳新穎、精緻、豪華、氣派,擁有300座席,寬松、舒適。
超水準的設備
太平洋電影城擁有電影廳18個,數字電影廳2個。各廳裝備有DTS、SR.D等先進數碼立體聲還音系統,超大銀幕,讓你身臨其境,享受絕佳視聽效果。
劃算的服務
擁有本影城的影迷卡,10元以上票價可享受八折的優惠。憑影城的電影宣傳單,還可在爆米花、冰淇淋、烤香腸等特色食品上享受優惠折扣。
豐富的片源
片源豐富,各類型強檔新片以最快速度提供給觀眾,換片速度也較其他影城更為快速,消費大眾也可以更快更新的挑選喜愛的電影。
特色食品
影城引進全套美國進口設備,採用純正進口椰油製做的爆米花,原汁原味,美味可口,爆米花套餐更是我們的一大特色。商品部還經營各類休閑食品、飲料,眾多食品憑影城的電影宣傳單均可享受優惠折扣。
特有的後產品銷售
隨著觀眾喜聞樂見的大片的不斷涌現,為增強觀眾對電影的了解,盡力滿足觀眾對喜愛的電影產品收藏,特提供熱映電影相關的玩具、服飾、海報、書籍、筆記本等原版引進物品。專人銷售,隨到隨買。
便利的周邊環境
太平洋電影城位於成都市最繁華的商業區、青年路21號,,交通便利,熱鬧的黃昏夜市,麥當勞,肯德基就在影城周邊,集中的商業區,看完電影要吃要逛都有好去處。
與影城聯合經營的川影賓館,設計精良,環境幽雅,各種設施配套齊全,多種客房可供選擇。
一邊喝可樂,一邊吃爆米花,一邊看電影,這是電影緊連的一種文化時尚。另備的中外電影雜志、電影各類後產品銷售和幽雅的茶廊更能給您在觀賞電影之餘意猶未盡的美好感覺。
浪漫、激情、傳統、經典,太平洋電影城期待您的光臨。

5. 院線制的中國院線制的發展歷程

解放後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電影發行放映體制一直是「統購統銷」 + 「層級發行」模式,即大小製片廠生產影片後一次性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入輸出公司(簡稱中影)買斷,後者再分別經按照省、市、縣這樣的行政層級的發行公司發行到各電影院。但是這種模式存在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不適應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對我國電影工業的萎靡必須承擔一定責任。並且自1984年開始電影製片不再由國家統一撥款,電影的發行放映也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市場機制。
我國電影發行放映改革先後經歷兩次重要時期,其標志年份一是1993年,以《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業內常稱三號文件)和《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方案實施細則》為主,輔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影片購銷暫行辦法》等政策出台為代表;二是2001年,以《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和《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業內常稱1519號文)等政策為代表。
1993年正式出台的相關政策裡面並沒有談到「院線」,但是院線制的起步卻與此次電影機制改革緊密相關。此階段的電影機制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電影製片廠自辦發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影片直接銷售給各省和省以下的電影公司,可以和發行部門實行發行收入分成(這開始了早期的分帳發行機制)。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對電影發行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促進,但是對放映的影響有限。因為電影院仍是國有,被納入地方行政管理范圍內,加上電影院設備和管理落後,因此整體發行成本較高、發行混亂,省級電影發行公司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影公司在地方上獲得壟斷性。電影發行和放映是一個整體,相互制約,分帳發行和院線制度以及多廳影院等都緊密相連,由於我國當時無法建成院線,製片廠由面對一個壟斷性的中影改為32個壟斷性的省級電影發行公司,所以改革的成效有限。正是基於這樣,2001年才出台進一步的深化電影改革意見,並促進院線建立。
市場競爭卻使得一些先行者在1995年前後就開始了院線制的探索,摸著石子過河,付之具體實踐。其中包括福建、上海、四川等地出現了第二發行渠道,這些發行渠道所面向的主體影院構成了獨立於省級發行公司所控制的影院以外的「院線」,因此某些省出現了這種院線雛形。最關鍵的是,這種模式即省內電影院聯營代表了我們對院線的認識。
2001年12月18日廣電總局和文化部頒發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提出院線制將成為我國電影發行放映的主要機制,10條細則中4條用於明確院線的建設和發展,其中包括帶有行政色彩的政策:
實行以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機制,減少發行層次,改變按行政區域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製片單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快組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院線;鼓勵有實力的院線跨省經營。凡是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沒有形成院線的地方,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經批準的地區除外)。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要率先組建兩條院線,否則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 組建院線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和要求:(1)10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的專業影劇院,其中實行計算機售票的影院不少於8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8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省內院線,由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備案。(2)15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且影劇院分布在不同省級區域的專業影劇院,其中計算機售票不少於10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10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跨省院線,協商跨區域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後,報送國家廣電總局審批,並向有關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抄送批件。(3)一個省的院線組建最多不超過三條。以簽約形式組合的院線,簽約期不少於3年(含3年)。一個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線。簽約期滿後,可以重新進行選擇。
這種改革一方面是基於1993年政策推動的改革並不徹底,新的地方壟斷和中間發行環節仍然導致機制不暢;一方面是推動國產片的生產發行放映的任務日趨緊迫。院線制改革總體上再次將原有產品流通鏈條中的「發行」一節縮減,在院線中包含了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而各電影製片廠和中影直接面對院線發行,以期達到減少發行層次,合理分配製片發行放映三方利益。由於對院線公司的運營管理有具體審核要求,尤其是國產片放映時間要達到2/3,這樣不僅僅有利於發行放映的管理,對於電影生產會起到直接促進。
據中國電影集團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消息,截至2002年6月1日,已批准成立的30家省內和跨省院線,含電影院846座,1536塊銀幕。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等9省、自治區獲准緩建院線。

6. 劉峰的參與拍攝影視劇

1998年,電視欄目《每周一招》
1998年,武術教學片《李小龍截拳道功夫搏擊教學片》
2000年,電影《二郎鎮分鹽》
2001年,大型四幕方言話劇《抓壯丁》
2001年,電影《功夫驕子》(廣州俏佳人影響公司發行)
2002年,電影《英雄無界》(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cctv—6全權買斷播映)
2004年,校園青春偶像驚悚電影《恐懼深寒》
2005年,青春動作懸念片《明星背後》
2006年,電影《李小龍外傳》
2006年,青春恐怖暴力片電影《驚悚情人節》
2007年,曾轟動國內外媒體的追星警世電影《追星家庭》
2008年,全新「暴力美學」電影《陳真新傳》
2008年,院線功夫勵志電影《截拳道》(2010年11月27日全國公映)
2009年,新媒體電影《槍聲》(國慶十大愛國獻禮電影)
2009年,網路電視劇《贖命追蹤》(中國首部網路電視劇)
2010年,全國院線,好萊塢動作指導加盟電影《雙節棍》(韓國國際電影節參展作品、2011年以中國唯一一部動作片入圍第五屆德國科隆(國際)電影節,該片將於今年9月16日--21日在德國科隆進行多個獎項的角逐)
2011年,全球院線功夫勵志電影《截拳道2—武道》、《天仙硐奇緣》

7. 中國最近10年來每年的的電影票房冠軍分別是哪些

說實話 不太清楚 不過聽說今年《變形金剛2》的票房將打破《泰坦尼克號》的紀錄 大概能突破4億人民幣 附上一些相關資料吧 198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7億元,觀眾人次293億 1990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25億元 1991年全國總票房是23.6億元,1991年的《周恩來》獲得了2億7千萬的票房收入,在當時電影票價僅為兩元的情況下,說《周恩來》掀起了觀影的狂潮並不為過。 1992年全國的票房收入32億元 1993年全國票房下到了28億元 1994年電影市場惡化嚴重,而市場的票房靈葯則是美國分賬大片。 1995年,全國電影票房跌破10億人民幣,電影產量不足100部。,其中王朔參與籌劃、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感性地將小說《動物兇猛》以視覺方式呈現給觀眾,成為1995年中國電影票房冠軍,並獲得多項國際影展大獎,為低迷的國產電影業注入活力。 1997年國產影片票房收入排行榜,多部主旋律影片占據前10名:《鴉片戰爭》(第1名)、《紅河谷》(第2名)《大轉折》(第3名)、《離開雷鋒的日子》(第5名)、《緊急救助》(第8名)、《大進軍》(第10名),其中前5名影片票房收入逾千萬。 1998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4億元,其中美國分賬影片票房高達7.85億元,佔54%,而且其中僅《泰坦尼克號》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就達到3.6億元,占當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的25%。 1999年電影票房收入只有8.1億元,觀眾人次不足3億,觀眾流失上百倍,票房收入一減再減,致使不少放映單位難以為繼,一些影院改做他用賺錢,以支付職工工資福利;一些影院為改變觀映環境,大力進行裝修改造,以提高影院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來吸引觀眾。 2000年電影票房在8.6億左右 2001年電影票房收入8.9億元,2001年電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2.1%,發行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1.1%。 2002年全國票房收入9.5億,中國開始實行院線制。 2003年,電影產品在國內影院票房市場、海外電影市場、電視播映市場上的三項收入達到22億元,今年同比增長66%,達到36億元,2003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只有11億元 2004年國內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億元,國產影片票房收入為8.25億,其中《十面埋伏》、《功夫》、《天下無賊》等7部影片的票房總計5.14億元;其餘205部,每部的票房不到200萬元。 2005年電影主業綜合收入達48億元,比上年增加12億元,其中國內電影票房收入20億元,海外電影票房收入16.5億元,電影播映市場收入11.5億元,均比上年有大幅增長。 2006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6.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8%,連續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率,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為14.42億元,占總票房收入的55.03%,連續四年超過進口影片。

8. 全國大概有多少家電影院

2016年中國電影院線市場份額、影院數量、銀幕數量
我國院線為電影發行放映體制的主體,票房分賬比例高,占據整個電影產業渠道端的重要位置。我國的「院線制」於2001年起在國家行政引導下起步,引入市場化機制,由院線直接對接發行製片單位,確立了院線為電影發行放映的主體渠道地位。在政策推動下,我國院線行業穩健增長,截至2015年我國影院數量達到6,484家,2012-15年復合增速21%;銀幕數量達32,487塊,2012-15年復合增速為35%;2015年城市院線數也從2002年的30家增長到49家。我國院線及影院同屬於放映環節,位處產業鏈中下游,院線與影院之間的關系實際分為資產聯結和簽約加盟兩種,目前國內大型院線在不斷提高自有影院及資產聯結方式的比重。

9. 中國電影史的百年簡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史上的三次產業發展時期: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開始,中國本土的電影業便從商業放映起步了。在經過蹣跚學步的萌芽期之後,到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這個大浪淘沙過程中,「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構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型大小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終當仁不讓占據著第一把交椅,將個人資本的運營方式發揮到了極致;1930年成立的「聯華」擁有院線的先天條件,形成「影院業與製片業之最初的聯合陣線」。羅明佑率先在一家私營公司里實現了制—發—放一條龍,他的經營思想在現在看來都是先進的,他試圖結束中國電影的個人資本經營時代,進入壟斷金融資本的高級階段。然而當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戰爭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體系時,只能是被描繪在紙上的美好前景,羅明佑成了一位悲劇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數量取勝的作風固然可圈可點,但它成功地開發了東南亞市場,發展到現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線之長足以獨立支撐起一部私營公司發展脈絡的活歷史。與此同時,三大公司不同的製片策略也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不同的藝術形態,「明星」是「長篇正劇」的鼻祖、「聯華」是「文藝片」的源頭,而「天一」則把「稗史、神怪片」一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影片的類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三大公司是電影產業鏈中上游製片業的代表,而與之同步發展的中、下游發行放映業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西班牙人雷瑪斯的青蓮閣是第一個電影固定放映點,隨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院線」。到1926年雷瑪斯離滬回國時,他的動產與不動產相加總計不下百萬,足以號稱「電影大王」。雷瑪斯告老還鄉時,張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經理張長福終於等到時機,立即於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電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戲院為領銜戲院,又吸收了「中華」、「平安」,中央影戲公司直轄7家影院。這條國片院線的形成是製片商涉足放映業的標志,同時中國電影的院線開始了新的劃分。在北方,1918年開始經營北京真光電影公司的羅明佑將其屬下3家影院,於1927年與經營西片的發行業務的英籍華人、平安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根屬下的3家電影院合營,定名為華北電影公司。1929年華北電影公司進入全盛時期。羅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輪、二輪中外影片上映外,還以平津為中心,在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青島,乃至沈陽、哈爾濱擁有直接或間接管轄的院線,同時開展國內外影片的代理發行的業務,短短幾年時間控制了北方地區的電影發行放映,經營的影院達二十多家,把曾壟斷經營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為影院業名副其實的「華北王」。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好萊塢八大公司紛至沓來,在上海和華北地區分別設有辦事機構。關於當時電影的放映數量,有數字顯示,美國電影以每年占進口影片數量平均80%以上的絕對優勢控制著中國電影的放映市場,甚至決定著影院業的生計。盡管國產片的總生產量只是進口影片輸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國的放映率和受眾人群來說,國產片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以美國片為主的外國電影。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
以前蘇聯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任務。
1945年抗戰勝利,憋了一肚子勁兒的電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傑作。
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
1950年,列寧和斯大林同志說著一口東北味兒普通話的蘇聯片《列寧在十月》上映。從此配音譯製片變成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時期先後建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北平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三大國營電影企業在歷史轉折之際,為新中國電影事業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規劃中,發行、放映同樣位置顯著,實現國有化的一體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終目標。因而,各地影片經理公司的建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由關外推進到中原,在時間表上,與國營製片廠的創建可以說做到了兩翼並進。據統計,舊中國有678家電影院,半數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廣州、武漢、沈陽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數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電影局及所屬各製片廠的領導幹部共9人組成赴蘇訪問團,經過長達3個月的考察,回國後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電影工作者赴蘇訪問團工作報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該《報告》,各電影廠(部門)便相繼開始了大規模體制建設和調整,以蘇聯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產量下降而藝術質量上升,優秀和比較優秀的影片達到近30部,佔全年總數的1/3強,這一年在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上被稱之為「難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國電影的17年歷程有多種劃分的方法,就電影事業的發展而言,可分為兩大重要時期:從1949年開國到1957年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為起步、初創、建設的階段;1957年以後,經過1959年的「十年獻禮」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風」及1966年的「文革」,為穩定、發展、轉變的階段。中國電影在經歷了這17年的打造後,已經擁有了一份龐大的產業,家底堅實而雄厚。 中國電影第三次產業時期在時間和形式上與前兩次有所不同。「文革」後百廢待興,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不久挽救了瀕於崩潰的電影經濟,也使中國電影迎來又一次復興。但幾十年來形成的產業痼疾困擾著電影的發展,電視及多種娛樂方式的沖擊更使電影業的經營每況愈下,改革勢在必行。隨著中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電影業開始重新審視市場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紀90年代的一連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促成了體制的變遷,這一切都是在推動市場化進程的力量下進行的。因此,這一次產業期的到來較前兩次而言,在意識上體現出了更多自覺。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台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方向確定以後,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產、供、銷關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電影行業本身,打破了國有企業的單一主體,民營資本和境外資金開始進入,從製片業逐步擴展到發行放映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2001年,華語電影《卧虎藏龍》沖進奧斯卡,斬獲多個獎項,這給了中國人製作華語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機會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著海外、本土雙重投資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機》相繼問世,《英雄》贏得了2.5億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樣資金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無賊》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別占據了前三名,《功夫》是1.7億,《十面埋伏》是1.6億,《天下無賊》為1.2億。「借水行舟」使中國電影終於嘗試著下了海,並且開始學習游泳。 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當今美國巨片《蝙蝠俠》系列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10. 為什麼2001年之後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逐漸減少

票很貴
1,票價貴是造成觀影人數流失的一個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眾多的粉絲願意花200元看一場IMAX 《復4》。
2,院線之間和影片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是好的影院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觀眾。好的電影作品也越來越多了。除非你願意等待3-6個月在網路電視台收看。
3,移動端的確搶走了一些觀眾,但是真正喜歡和熱愛電影的人口也在增長。特別是3線和中國的4線城市。這些都是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加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去3-4線城市的影院,電影票價只有大城市的一半兒。但是人數眾多!!

閱讀全文

與2001年電影院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