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的盛宴》電影觀後感
去年年底獨自去看了《王的盛宴》,整個場子似乎就只有三個人。這部劇從開始籌備到上映,足夠花掉了整整幾年,陸川真正花了很多心思。當時就為這位前不久才被我評論有人文情懷的陸川導演略略惋惜,既嘆息身不逢時,也嘆息他身不逢地。這部電影看了之後我有諸多的感慨,但是也是最近了解了很多學術資料才敢真正為這部電影寫影評。
略微懂得一點電影的人都看得出來陸川明顯借鑒黑澤明的鏡頭運用,無論是對項羽韓信45度上角的拍攝,這個角度對人面部的展示其實是一種巧妙的掩蓋,在這部劇中,項羽台詞很少,霸王別姬那段居然是一句話也沒有,而項羽在該劇中的確是被導演有意抽象成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劉邦口中的「貴族」;他鴻門宴放走劉邦,那是因為他是「貴族」,放了劉邦的家屬,也是因為他是「貴族」。而韓信在該劇中似乎更是沒有真正形象的刻畫,韓信從劇中虛構的鴻門宴救劉邦,到被射死於未央宮,這個人似乎是從來沒有經歷絲毫的情感,性格的變遷,他始終迷失自己該要的是什麼,劇中特意交代蒯通(韓信重要謀臣)死的時候說:「淮陰侯當初早該聽我的擁兵自立了。」他自己被劉邦質問的時候也說:「要反我早反了。」這個人死也是因為他不順應周遭環境的變遷,始終保持著過於自我的態度。
不順應者是必死的。這也是影片表現的主題之一(我理解的')。我剛剛說過對韓信和項羽大量使用45度上角的拍攝角度來展現他們的面部,而這個對於劉邦呂後張良蕭何卻運用得極其少,而對於他們的展現往往是正常的表現全臉的鏡頭,害怕,孤獨,展現得是正常人的情緒,而不是項羽那樣的符號,他們的共同點是在這部影片中展現了他們一個變化的完整過程,劉邦由沛縣劉季帶著一幫農民厚顏無恥找項羽借兵,到後來咸陽城差點忘乎所以,再到鴻門宴倉促逃走,最後成為一個垂垂老矣的皇帝每天說著夢話。這一切,劉邦在變化的人生軌跡中一步步從劉季變成劉邦再變成漢高祖,從沛縣走到咸陽,再走到天下;他從被秦王子嬰帶進了秦王宮,他就已經知道了他要什麼,他要的是天下,一個統一的天下,而不是被項羽分封成十九份的那個。中劉邦說韓信也是因為進了咸陽野心打開,才會來追隨他,藉此奪天下,其實這是導演為觀眾設下的一個陷阱,韓信恰恰是一個沒有野心,而且極端堅持自己的人,和韓信有鮮明對比的是漢初三傑的另外二人——蕭何和張良,這兩個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性命,但是和最初陪同劉邦入咸陽的他們都變了,張良稱病,蕭何自毀名節殺韓信,他們通過呂後最真切地知道自己的主公不是當年的劉季,所以自己也不能是當年的蕭何和張良。他們最後作出昧心的事情揭發自己的老友,殺害自己的夥伴在劉邦這個核心人物變化的蔭庇下,就排除了諸多不合理的因素了。
韓信死是因為他沒有變,甚至項伯死也是因為他心中還是不變地記住劉邦鴻門宴前許下的兒女親家,而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項羽的死是在秦王子嬰的話中暗示的,項羽奪天下後立即分封天下,將好好的天下拆成七零八落,而之前秦始皇已經統一天下,更有李斯車同軌,習同文,錢幣統一用秦半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當然,這是當今的歷史觀),而項羽,他背棄歷史發展,又如以前一樣分封天下,這是千百年來總結的他必然失敗的緣由,不順應歷史發展必然。影片中,劉邦說子嬰是希望借他的手,來報仇,其實是希望借劉邦的手,把歷史推向本來所擁有的軌跡——大一統。這樣說來,子嬰預言了項羽失敗的必然,他讓歷史倒退。而不是簡簡單單總結的項羽自大狂妄的性格。項羽也是一個不相信變化的人,不順應時代必然的如同符號一樣的人,所以,他和韓信一樣化成了年輕的白骨。
影片《王的盛宴》還有一個巨大的隱喻,那是蕭何訓斥史官的話,我看了之後,一直在想這句話為何安排從蕭何口中說出(鴻門宴蕭何並不在場),從張良口中說出會不會更合理一些?這是陸川為這個巨大到有點狂妄的猜想留下的一個退路,蕭何不在場,所以他所了解的信息卻不一定是真實的,可能是道聽途說,但是在場的張良樊噲即使是知道當時的情況如同蕭何了解的那樣,那麼他更不會有勇氣在史書上留下真相,這是一個兩邊都有退路的局,陸川這里很聰明,可惜很少人懂他的聰明。
陸川看史料,開始懷疑史書的真實性,於是他把他的懷疑搬到熒屏上,對這樣的結果產生了一個大膽的猜想,並且自圓其說,將前因後果做了一個漫長的交代。那些說該片不符合歷史記載的人倒是沒有緣由了,因為該片就是在懷疑所謂的真實歷史的。這是一個現代人對於歷史的反省,更是一種現代的歷史觀(不過很多人還停留在傳統歷史觀中),同檔期的《1942》既收獲了可觀的票房也收獲了不錯的口碑,但評論起該片了,卻是停留在一個傳統的歷史觀中(恕我不便直言),來讓大家接受,也容易多了。
從藝術上講,並不金碧輝煌的布景的那種陰暗和似乎比其他古裝劇更甚的禮儀都體現著封建王朝的讓人觸目驚心的森嚴,而項羽和劉邦擊盾的舞蹈更顯出一種厚重而森嚴的歷史環境,和本片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的懷疑相得益彰。
⑵ 電影的票房是怎麼算的
票房可以用觀影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而通常我們所講的票房,就是用門票收入來計算的。即,票房=票價X購買人數。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場《李茶的姑媽》,有學生票:40元,共10人,標准票:80元,共10人,團體票:30元,共10人,會員票價:20元,一共10人,那麼,這一天該影院的總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現在各大電影院都實行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因此,相對來說,電影票房對判斷某部電影的觀影人數,影片受歡迎程度還是有很大參考意義的。
(2)王的盛宴電影票房擴展閱讀
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
影片票房的好壞取決於多種因素的綜合,包括影片題材及劇本、主創團隊、影片定位、影片質量、票價、檔期、發行、院線排片、宣傳推廣等多個方面。題材和劇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題材一向是票房大熱的選項,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情感題材也比較受觀眾青睞。
主創團隊如導演、主演、製片人和製作團隊等,都是吸引觀眾的重量級籌碼,能夠在影片上映前期對觀眾形成最大的吸引和沖擊;影片定位是指影片為自己影片的市場預估,比如從劇本設置、演員選擇等方面切入設定目標人群定位。
影片質量包含了劇本、拍攝、製作、演員表演等綜合因素,是電影藝術成就的衡量標准,是一部電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票房
⑶ 單場票房怎麼算
首先,普遍意義上的電影票房指的就是電影的門票收入,比如你說的賣了10億人民幣。同時也統計觀影人次。
只要電影還沒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為單位計算。
分利潤:
這里只說國內的情況,國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繳5%到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其次要拿出3.3%交營業稅,剩下91.7%的錢由電影發行(製片)方和院線方對分,具體如何分要看雙方在上映前的具體協議。
目前國內的分賬比例是發行方拿43%,院線方拿57%。當然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逐步要與好萊塢接軌,個別大片已經開始階梯分賬了,具體分賬方式不盡相同。
比如《金陵十三釵》,發行方拿45%,票房如果過了5億,則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1%;
《一九四二》,發行方拿43%,票房如果過了3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5%,如果過了8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發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類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萊塢階梯分賬模式是發行方開始拿大頭,類似《王的盛宴》這種方法,這樣越往後院線方越賺,自然會延長放映時間,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線方的歡迎。而像《一九四二》這么反著玩的必然是對電影有足夠的信心,但院線方會失去放映的動力,減少上映時間。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⑷ 王的盛宴票房為什麼還不如後上來的泰囧啊
王的盛宴雖然確實是在炒剩飯 但是這部電影卻是近幾年裡國產電影里最優秀的電影.. 也許現在的人們習慣的浮華 所以對沉重的電影沒興趣 可是這部電影卻是從導演的角度對歷史的解讀 百家之言 或許導演對於那些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東西給出了最理智的答案 ... 最真實的 ...或許 現在的年輕人 拉著女朋友 去電影院 根本不是去看電影 或許現在的年輕人 看了太多關於楚漢故事的垃圾電影...只能說 現在人.太浮躁了....
⑸ 古裝片《王的盛宴》風格獨特,被低估的好電影,導演野心多大
歷史題材的古裝片《王的盛宴》,是一部被低估的好電影,風格獨特,對歷史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很用心,在當時卻被黑慘了。導演野心很大,屬於意識流的文藝片,可惜觀賞性太差了,也許是陸川高估了觀眾,觀眾高估了陸川。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我之前稱這部電影叫王的剩飯,但多年後再看,發現冤枉陸川了。這不是一部能夠在市場上被廣泛接受的電影,這是文藝片,有強烈的舞台劇風格,敘事手法也是閃回式,有很強的黑澤明電影烙印,上映後一定會被評價為“看不懂”、“雷”等。但這不影響我對陸川的肯定,中國的電影需要這種新鮮的嘗試,它非常有味道。
⑹ 什麼是電影票房票房的累積有時間或空間限制嗎
電影票房,原指電影院售票處,後引申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後來逐漸有公司專門統計電影的票房,給出更為明確和直觀的數據。
現在,普遍意義上的電影票房指的就是電影的門票收入,比如你說的賣了10億人民幣。同時也統計觀影人次。
只要電影還沒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為單位計算。
分利潤:
這里只說國內的情況,國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繳5%到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其次要拿出3.3%交營業稅,剩下91.7%的錢由電影發行(製片)方和院線方對分,具體如何分要看雙方在上映前的具體協議。
目前國內的分賬比例是發行方拿43%,院線方拿57%。當然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逐步要與好萊塢接軌,個別大片已經開始階梯分賬了,具體分賬方式不盡相同。
比如《金陵十三釵》,發行方拿45%,票房如果過了5億,則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1%;
《一九四二》,發行方拿43%,票房如果過了3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5%,如果過了8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發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類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萊塢階梯分賬模式是發行方開始拿大頭,類似《王的盛宴》這種方法,這樣越往後院線方越賺,自然會延長放映時間,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線方的歡迎。而像《一九四二》這么反著玩的必然是對電影有足夠的信心,但院線方會失去放映的動力,減少上映時間。
⑺ 2012年國產片有哪些電影票房過億了
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失戀33天、建黨偉業、新少林寺、竊聽風雲2、將愛情進行到底、白蛇傳說、畫壁、武林外傳、武俠、最強喜事、關雲長、鴻門宴、倩女幽魂、財神客棧、親密敵人、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
⑻ 電影片酬和 票房分紅家 一起 是演員得的最多 還是 導演
理論上是出品人最賺錢,因為他是老闆,他投資的,
編劇和導演能拿多少錢就要看你又多大本事,有多大的能耐了!有些演員名氣大的直接和出品人談分紅,即一部電影他不要片酬,只要利潤的提成,這些都是可以談的!導演編劇也是一樣!
以泰囧為例,
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結構大致如下,以《泰囧》目前的10億票房為例:
電影發展專項基金:5% (10億 x 5% = 5000萬)
營業稅:3.3% (10億 x 3.3% = 3300萬)
影院和院線: 剩餘的57% (10億 x (1-8.3%) x 57% =5.23億)
片方和發行方:剩餘的43% (10億 x (1-8.3%) x 43% = 3.94億)
然而,2012年11月,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5大發行方聯合向院線提出,將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由原來的43%提高到45%,涉及到《一九四二》、《王的盛宴》、《泰囧》等9部賀歲檔電影。業內預計,預計分賬比例最終將大概率如發行方所期望,提高到45:55。具體到《泰囧》一片,光線總裁王長田稱依然按照傳統的47:43比例分賬。
在世界范圍內,演員一般是不可能拿到影片票房分紅的,除非演員是製作人,演員一般都是拿固定片酬,這個片酬的確定就是按行情,會有一個市場價。導演創作團隊一般也和演員一樣,但如果有合約的話是可以拿到票房分成的,比如張藝謀創建了一個自己的工作室,然後他的工作室不投資電影,但是又不隸屬於任何電影公司,然後他就可以和投資方談影片的票房分成。徐崢這次也是有機會這樣做的,但是導演處女作,沒那大底氣。現在徐崢成了首個過十億的國產片的導演,以後如果自個不和什麼電影公司簽經紀合約,應該他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⑼ 國內電影票房怎麼計算的
首先,普遍意義上的電影票房指的就是電影的門票收入,比如你說的賣了10億人民幣。同時也統計觀影人次。
只要電影還沒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為單位計算。
分利潤:
這里只說國內的情況,國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繳5%到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其次要拿出3.3%交營業稅,剩下91.7%的錢由電影發行(製片)方和院線方對分,具體如何分要看雙方在上映前的具體協議。
目前國內的分賬比例是發行方拿43%,院線方拿57%。當然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逐步要與好萊塢接軌,個別大片已經開始階梯分賬了,具體分賬方式不盡相同。
如《金陵十三釵》,發行方拿45%,票房如果過了5億,則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1%;
《一九四二》,發行方拿43%,票房如果過了3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5%,如果過了8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發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類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萊塢階梯分賬模式是發行方開始拿大頭,類似《王的盛宴》這種方法,這樣越往後院線方越賺,自然會延長放映時間,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線方的歡迎。而像《一九四二》這么反著玩的必然是對電影有足夠的信心,但院線方會失去放映的動力,減少上映時間。
⑽ 王的盛宴里呂雉把頭巾摘下來給劉邦看的什麼然後劉邦說要屠城
一個離題的故事
小魔菇涼
2012-12-01 看過
提示: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廣州,淫雨霏霏,半月不開。心情,也因找工作的不順蒙上一層灰。周六起了個早,本想看少年pi,誰知道12點場票早已賣完,只好看盛宴。
不看1942,看盛宴,那是因為張震。
索然無味地找到位子坐下來,等電影開場。
一開始出場的是劉燁扮演的劉邦。劉邦在做一個噩夢,夢里他在被項羽以及項羽的大軍追趕著。劉邦在逃命。身後的軍隊隱隱約約,始終看不真切,可是不離不棄,士兵們策馬奔騰時握緊的刀充滿殺氣。(我喜歡這個畫面~)
畫面一轉,又到了宮殿里,白發亂散的劉邦,開始講故事。
劉燁說:他一生中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項羽,一個是韓信。
然後故事便開始了。前半部分是屬於項羽的,後半部分是屬於韓信的。
故事裡還有劉燁和秦嵐的恩怨情仇以及劉燁的其他女人和秦嵐的恩怨情仇,一筆帶過。
到這里,我好像有點明白王的盛宴的意思了。
王,就是劉邦;盛宴,就是他的夢,他的一生,從呂雉說他是「龍的兒子」開始,一直到打敗項羽,再到手刃韓信,都是他盛宴里的內容。連他的女人們,也是盛宴里的點綴。
盛宴的前半部分太無力,吳彥祖扮演的項羽,正如影片里的呂雉所說,「有貴族的氣息」。我喜歡兩個側面描寫他的鏡頭,一次是他和他的軍隊出現在鏡頭中,氣勢浩盪,但是卻隱隱約約看不真切;第二次是他把玩秦朝玉璽時,只見雙手動作,不見正面)。吳彥祖的氣息傳達得倒是很到位了,可是他跟劉邦卻扯不上半分關系。兩個人純粹是為了爭奪江山才出現在影片里的,之間的聯系十分簡單,甚至膚淺。最後吳彥祖揮劍自刎,竟也不是劉燁看著他死,而是張震。所以吳彥祖離場,一點也不讓人唏噓,因為劉燁都沒反應,觀眾會有什麼反應?
再來說韓信。沒讀過史記的我搞不清歷史中真正的韓信是否真的有意謀反。只是盛宴里的韓信倒是一片赤心,臨死前還想著投靠劉邦時的開心情景。只是張震太孤傲了,連為自己叫屈辯解的力都不願意使。劉邦是想殺他但是又殺不下手。最後還是惡毒的呂雉借刀殺人。
前面說劉燁和吳彥祖之間「無情」,而張震和劉燁的淵源未免太矯情了,或者說張震太矯情了。劉燁說,是秦皇宮打開了張震的慾望,可是影片的最後卻是劉燁的一個飯團打動了張震……囧。雖然很矯情,但卻打造了張震重情重義的形象,最後含冤而死,也賺了我一把沒出息的淚。
王的盛宴里,劉燁的多疑和恐懼,把每個人都逼上死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滿城盡帶黃金甲?),凡是古裝電影,從宮殿裝飾,到宮女動作,都充滿各種「禮數」。跪地叩頭要擲地有聲,皇後出場要熏香……動作整齊劃一,華麗到令人生厭。是不是沒有這些鋪陳,古裝電影就拍不下去了?
再說演員吧,始終不喜歡劉燁,這次他演的劉邦更讓我不喜歡了(這個說明他演得好~);吳彥祖,雖然期望很大但失望也很大,還是一個花瓶角色;張震,低調的張震,我想說你臨死之前不應該這么瘦!不應該佝僂著背像一個敗者!(這個可能要跟導演陸川去argue一下...);呂雉我一直認不出是誰演的,只是到了後段突然看到秦嵐才驚覺,然後開始想:她的容貌足夠老了!(化妝師的功勞)只是她的聲音不夠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