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株洲千金電影院在那個地方
你只要坐車在中心廣場下車。
看到株百。就是株洲百貨大樓。
在市中心往北區的方向就可以看到。
- -株百北側門可以走到。
很快的。很容易找到。
⑵ 還有一個月就十一長假了,准備攜一家老小去北京旅遊。
來北京除了去一些名勝古跡,還要體驗一些新鮮事物嘛,4D電影就是近些年新興起的一種獨特的電影模式,與3D相比,看電影時還會加入電影中實際發生情況,比如刮風、噴水、座椅轉動等什麼的特殊效果,猶如身臨其境。而且北四環鳥巢那邊就新開了一家CGV星星國際影城,既可以體會奧運氣息,又可以看4D電影,一舉兩得,並且CGV可是全國獨一份的4D電影院哦~要是錯過的話就太可惜了!
⑶ 上次在電影院做過一次,後來男票就一直要怎麼辦
你好,
所謂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如果你一開始都不想跟他發生關系,那你應該第一次的時候就應該拒絕。
而現在的情況,他要,你只有給他了,不然他心裡會多想的。
我是牧之,情感分析師,祝你生活愉快。
⑷ 院線遭遇資金危機,電影產業下一步如何走
我認為,在有線電視和流媒體服務中呈現出的狀況證明了這一切。」變形金剛系列製片人羅倫佐·迪邦奈凡杜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說道,「因為他們能講有趣的故事,所以導演想要去那裡。那裡有很多機會,是可以採取行動的地方。」
另一個問題就是,行業的財務基礎正顯現出緊張的跡象。沒有什麼比好萊塢和最可靠的資本來源之間正在涌現的障礙更加明顯的了。幾年前,聰明的資金正在離開這個行業,部分原因是矽谷對於財富的承諾,但也因為投資者被一些創意工作室所拋棄,使其成為金融的失敗者。
現在新的資本,尤其是那些從中國不斷湧入的資金,似乎正在變得乾涸。中國當局對外國投資實行嚴格的限制,限制資本流入娛樂業。這導致了萬達10億美元收購電視製作公司Dick Clark Proctions的交易案失敗,以及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Paramount Pictures)與中國的上海電影集團公司(Shanghai Film Group Corp.)及華樺傳媒(Huahua Media)另一個10億美元聯合融資案失敗。
「他們認為中國企業對於好萊塢的投資過高,正逐漸放慢腳步。」曾參與過夢工廠和華納兄弟融資案的娛樂業律師斯凱勒·摩爾(Schuyler Moore)表示。
穆爾認為,中國的投資可能會消失,其他形式的風險投資將從電影轉移到新興形式的大眾娛樂,例如虛擬現實。「興趣並不在傳統的電影模式。」穆爾說
道,「所有的投資者都看到了這個行業的麻煩。」
樂觀的人認為票房收入仍在增長。2016年的美國票房達到了創紀錄的110億美元,全球票房達到了最高的386億美元。三個月內,2017年已經上映了《美女與野獸》和《金剛狼3:殊死一戰》等大片。但是,這種增長主要是因為較高的票價機制以及通貨膨脹。簡單地說,越來越少的人走進電影院去看電影。美國和加拿大並沒有達到2004年創下15億票房的行業高峰。
「你花了更多的錢,卻只有更少的觀眾和更少的影響。」前派拉蒙影業總裁亞當·古德曼(Adam Goodman)說道,「你開始電影項目,就只能看到票房在逐漸燒毀。」
剛剛由美國電影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的電影院上座人數基本持平。
像許多蘇丹執政者一樣,電影公司老闆成為掌權巨頭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工作室只是龐大媒體和技術帝國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電影都在遠離洛杉磯的地方拍攝,像亞特蘭大或者新奧爾蘭等城市,在這里稅款抵免是最為慷慨的舉措。所有那些工作室高管負責企業更高階梯的決策,他們生產的電影在底線之上變得越來越不完整。康卡斯特公司和迪士尼在有線頻道或是周邊產品中賺取了比電影票房更多的收入。
全球票房數據(單位:十億美元)。(紅色-美國/加拿大,黑色-全球其它地區) 圖片來源:MPAA
或許越來越多的人在害怕冰山的逐漸靠近,但是工作室和影院似乎更願意簽署盛大的交易,這使電影在早期家庭娛樂放映中有著更高的價格。作為誘惑,經銷商願意削減影院在其數字銷售方面的百分比。包括福克斯、派拉蒙、獅門影業、索尼、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在內的六家最大的電影工作室,正在與像Regal和AMC等主要的電影院線進行單方面的討論。
目前,大型的上映電影應該在上映後90天才能進行出售或者租賃。
但是電影製片公司認為這個時間太長,他們想縮小電影院獨占電影窗口的時間。隨著DVD市場的快速衰落,他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支撐家庭娛樂的收入。有一個信仰認為,像Netflix那樣的流媒體服務已經限制了消費者隨時隨地訪問內容的渠道,這在一些工作室董事會中被奉為教條。
「這是一件必須發生的顯而易見的事情。」 美銀美林媒體分析師傑西卡·雷夫·科恩(Jessica Reif Cohen)表示。她補充說,她認為在家裡提供電影服務可能會吸引有著年幼孩子的人們。
「這可能會是一個沖動消費,或是他們沒有保姆,以及其他不能去電影院的原因。」她說道。
經常去電影院的觀眾的種族劃分(單位:百萬)。(紅色-白種人,灰色-西班牙裔,棕色-非洲裔,黑色-亞裔/其他)
至少,雙方正在進行商談。在過去,當工作室調整放映窗口的時候,影院與工作室是針鋒相對的敵對狀態。他們一直認為,如果電影可以在上映幾周內被租賃或者購買,那麼觀眾或許就不會去電影院復看。並不希望自我毀滅的影院運營商,已經准備好面對警告性的後果,應對任何人的入侵。
⑸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電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認為是1979年—1983年期間)香港電影的一個潮流,參與者多是在外國留學、有電視製作經驗的年輕導演,如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導演主要在美國或英國攻讀電影課程。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了電視台發展。他們在電視台接受一番磨煉後,離開電視台發展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志《大特寫》(《香港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
出現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國際形勢動盪不安,香港經濟的高度發展和騰飛、獨立電影製片機構的風起雲涌,具有正義感的影視工作者鄙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影片而開拓新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畢業回港並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的獨特創意和社會觸覺,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新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這批影片的賣座雖然不是特別高,卻為港片在編導手法和攝制技術上呈現出異於傳統香港片的新風貌。
1976年,梁普智、蕭芳芳導演的《跳灰》一般被認為是新浪潮的先聲,1978年,嚴浩導演了《咖喱啡》,打響了新浪潮的第一槍。之後是1979年,三位青年導演分別推出了他們的電影處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來主義武俠片」《蝶變》,許鞍華的《瘋劫》根據一起真實案件改編,把懸念和推理結合起來處理兇殺案件,章國明的《點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殺。這三部影片標志著新浪潮的正式誕生。隨後,嚴浩、劉成漢、方育平、蔡繼光、譚家明、黃志強、單慧珠、唐基明、張堅庭、黎大煒、於仁泰等相繼掘起,拍攝了《父子情》、《夜車》、《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慾火焚琴》、《師爸》、《山狗》、《冤家》、《表錯七日情》及《牆內牆外》等新觀念與新形式相結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沖擊波。在短短的時間內,竟有幾十位銳氣十足的年輕導演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不僅票房價值頗高,還獲得了電影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受到製片人的青睞。
此後,不少電視界的人才加入香港電影界工作,兩者的互動日益頻繁,甚至有電視節目改編拍成電影(如蕭芳芳主演的《林亞珍》)。電視界舉辦的選美比賽和歌唱比賽等,也陸續發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後10多年香港影壇「明星制度」的勃興。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特徵
「新浪潮」的「新」,帶有與多傳統及及傳統分別的意味。同時亦意味著一種創新和實驗取向,力求突破傳統而別具一裁。如義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是對法西斯主義極權統治後的電影事業的一次重新評述及振興,而法國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對法國五十年代的商業電影工業機制的不滿,通過嶄新的電影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狀態,是對當時主流的「優質電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電影則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新浪潮」導演雖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實每位的電影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大體上「新浪潮」導演具有這樣一些共同特徵。由於「新浪潮」主要導演大都有留學海外專業培訓的背景,因而具有開放的視野和自覺的電影影象意識。他們重視電影語言創新,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效果。在影片的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尤其是在電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風格化特徵。
不過,新浪潮導演在強調突出個性的同時,並未走向實驗電影的極端,而是巧妙地將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兼顧電影的商業因素和觀眾的娛樂要求。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以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他們是對香港主流電影的突破,但並非徹底拋棄。比如,香港「新浪潮」電影大都從類型電影入手,然後進行創新和改造。徐克將科幻電影與武俠電影合為一體,刷新了香港電影對於武俠電影的觀念,熟練有力的`導演手法也令觀眾耳目一新;在《瘋劫》中,許鞍華將一件真實的兇殺案編寫成一個極富懸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創造出逼人的驚竦氣氛;在《點指兵兵》中,章國明則描繪警察與兇手的摩擦,刻意表現警察焦灼的心理狀態,拍攝十分講究光源,主張推回自然。這些影片強調並突出個性,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而又偏重於「滿足觀眾」,以便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這些影片重視電影語言的創新,善於用較新的技巧創造「外在真實的表象」,以造成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沖擊力的畫面視覺效果。這說明新浪潮導演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觀眾。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這同後來港片標榜明星陣容,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年輕導演們對電影的熱愛與藝術抱負,在香港高度競爭的商業生產制度下,沒有個機構和資金支持,迅即被商業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電影,從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強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結束。大部分新銳導演都融入主流電影,成為商業電影的生力軍。「新浪潮」後勁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個極商業化的投機城市,電影劇作始終以純大眾娛樂為綱領。其次,香港亦因為其中西文化樞紐的位置,迅速收各類型文化資金,但亦因為急功近利,迫切於商業效益的應驗,故每當欲把題材和形式推進至較深層面時,便往往顯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於一片混亂。許鞍華、徐克、章國明、譚家明、方育平、嚴浩、吳宇森等創意的電影創作者,都在劇作上出現這種情況。盡管如此,「新的浪潮」對整體影業仍然帶來新血和沖勁,有助於主流電影的革新和轉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兩種取向,一是繼承社會和政治題材取向,如《男與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電影《父與子》(1981)、《美國心》(1986)等。另一個「新浪潮」是側重藝術形式與主題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後勝利》(1987)等。譚家明影片著重龐大復雜的劇作結構,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幫片」等類型電影模式,而衍生出類型電影敘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義
香港新浪潮運動只持續了兩三年,其中嚴浩、許鞍華和徐克等導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現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所以,新浪潮對香港電影的最大貢獻,並不在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一方面它為香港電影培養了大批人才,給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輕人進入電影工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它開拓了香港電影的思路和視野。香港新浪潮的電影語言觀念與方法上的前衛性讓人眼界大開,從而改造了主流電影的現狀,使之製作方式和包裝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電影人與電影觀眾容易接受,從而使不同的電影類、樣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電影創作格局。這些新浪潮導演其後叱吒香港影壇達20年。「雖然發展不一,但上世紀70年代末確實是他們獨領風騷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啟發了台灣和大陸的新浪潮」(焦雄屏)。
評價
三十年悠悠過去,如果以法國新浪潮的標准來比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數量和成就明顯遠遠不及。不少論者認為沒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曇花一現的主要原因,影評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評新浪潮「姿勢多於實際,包裝多於內容」。在這當中不可忽略社會和時代的因素,好像歐洲新浪潮是伴隨著反戰、學運出現;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條約》引起國內的不滿,也激發了大島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創作。而台灣新電影出現時,更是正值解嚴的關鍵時期。香港呢,新浪潮卻與本地的社會運動失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會走向穩定,新浪潮的爆發難免顯得格格不入。
港產片八十年代以後的興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貢獻,但最後獲勝的其實還是主流電影,新浪潮大部分導演拍了幾部片後便退下火線。一路走來,到今天仍活躍電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許鞍華二人,然而際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尋人》和《女人不壞》雖然仍可見到徐克的無限創意,觀眾卻似乎不太領情,未能引起話題。至於許鞍華難得仍然堅持著人文關懷,但是《天水圍的日與夜》要到獲得金像獎後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也是票房慘淡。
回看新浪潮電影,雖然當中不無粗糙、單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誠、沖勁、熱情、勇氣,隔了三十年後,仍然看得人熱血沸騰,而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產片所缺乏的嗎?
代表作品
徐克
《蝶變》(1979)
《第一類型危險》(1980)
《地獄無門》(1980)
許鞍華
《瘋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嚴浩
《茄喱菲》(1978)
《夜車》 (1980)
《公子嬌》(1981)
方育平
《半邊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師爸》(1980)
;⑹ 遠方的家《暑假去游學》女主持 求科普
歷 人物訪談 主持經歷
譚文穎
摘要
基本信息
人物喜好
演藝經歷
人物訪談
主持經歷
譚文穎
收藏
反饋
正在載入譚文穎
譚文穎,江西省九江市人,中國內地女主持人、編劇、演員,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大型日播旅遊欄目《遠方的家》出鏡記者。譚文穎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任旅遊衛視《有多遠走多遠》、《隨心之旅》等節目外景主持人,演出電影《Three Light Bulbs》入圍2013年亞美國際電影節並獲「優秀短片獎」。譚文穎主持風格清新自然,讓人有一種極為親切的感覺。
基本信息
中文名:譚文穎
別名:譚譚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省九江市
出生日期:9月19日
職業:主持人、編劇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
主要成就:CCTV-4《遠方的家》主持人
代表作品:電影《周末》《Three Light Bulbs》旅行節目《遠方的家》系列
身高:162cm
體重:45kg
性別:女
人物喜好
喜歡的導演:Luis Bunuel ,Eric Rohmer ,侯孝賢
喜歡的主持人:Ian Wright
想去的地方:撒哈拉沙漠,亞馬遜河,死海
喜歡的城市:佛羅倫薩
喜歡的事情:電影,攝影,音樂
正在載入譚文穎圖冊
喜歡的 運動:斯諾克,游泳
喜歡的顏色:黑色,彩色
喜歡的動物:獅子
喜歡的戶外品牌:L.L.BEAN
喜愛食物:魚(朋友說譚譚屬魚鉤的)
喜歡的口味:清淡、酸
旅行中喜歡的交通工具:摩托車,熱氣球
旅行中喜歡的住宿方式:蒼穹之下扎帳露營
旅行中喜歡的收藏品:各國家或民族首飾
旅行中喜歡的食品:當地最地道的小吃(魚腥草例外)
旅行中開心的事:聽新朋友講自己的故事
旅行中擔心的事:便秘
嚮往之地:月球
演藝經歷
演出電影:
1.《Three Light Bulbs》 (2012) (USA)
正在載入查看圖片集
獲得榮譽:
(1)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3
Excellence in Short Filmmaking Award
入圍2013年亞美國際電影節並獲「優秀短片獎」
(2)Columbia University Film Festival 2012
Nominated Adrienne Shelly Foundation Award
Nominated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Motion Pictures Award
入圍2012年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節並獲得Adrienne Shelly基金獎提名和美國電影評議會優秀短片獎提名
(3)Three Light Bulbs won the Silver Panther award in Busan West,CA
and will screen in 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入圍2013年釜山國際電影節
(4)Three Light Bulbs @ Newport Beach Film Festival April 28th, 2013
入圍2013年紐波特海灘電影節
(5)On the way to Kustendorf International Film and Music Festival 2013
入圍塞爾維亞 庫斯騰多爾弗國際電影和音樂節
2.《遠離》(《DISTANCE》)(2006)
正在載入查看圖片集
導演:衛鐵
編劇:衛鐵
2006年入選第十一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單元
2007年入選第三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新潮」單元,
入選第二十一五屆慕尼黑國際電影節,
入選第三十一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
3.《周末》(《WEEKEND》)(2005)
出品單位: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
導演:田博
編劇:田博
入圍日本橫濱國際電影節
正在載入查看圖片集
入圍英國東方電影節
獲北京電影學院第三屆金字獎一等獎
故事內容:
這是個最普通的中國小家庭,害羞、拘謹、不喜外出。
外地上大學的女兒,假期回到家中,再一次嘗試改變父母。
這個「周末」,她想拉著父母出去放風箏……
風箏,雖然是中國人的傳統,但在今天,卻已變成少有人問津的「羅曼蒂克」。
而「羅曼蒂克」這種舶來的東西,從來都和這個家庭無關。
在外的生活拓展了女兒的視野,或者說,激發了她內心中本質就和父母不一樣的地方,使她變得雄心勃勃。
由於自負,她企圖做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她誤以為自己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改變把她生下來的父母。
一家人吵吵嚷嚷,爭論著:「出去,還是不出去」,讓這個周末荒度。
⑺ 當今社會觀眾為何拋棄電影院人們看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當今社會的觀眾之所以會拋棄電影院,主要是由於娛樂項目越來越多,電影院已經不是唯一了,而人們看電影的意義也只不過是為了娛樂和打發時間。隨著時代的發展,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也越來越少,雖說電影院沒有完全被拋棄,但相比較幾年前熱度確實開始逐漸減少。
時代的發展總是能帶來很多新興事物,同時也會淘汰一部分,這些本身就是必然的。例如之前的人買東西總是會去市場,有時候一逛一整天都買不到自己心儀的東西,但現在人買東西直接打開APP,自己喜歡的物品一覽無余,不僅節約了時間,價格還十分便宜,所以一部分市場也逐漸被淘汰。這就是時代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東西,想要發展的時間更長,就一定要做出適當的改變。
⑻ 現在的年輕觀眾為什麼拋棄了電影院
現在年輕觀眾已經拋棄了電影院,因為現在電影票越來越貴了,很多電影資源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去電影院的性價比降低了。所以很多年輕人都會購買某視頻網站的會員,這樣就能看到很多電影,並且一個會員可以看多部電影,性價比是很高的。如果已經看完了自己想看的電影,但會員還沒有到期,還可以將會員出售掉,這樣也能回本。有些電影的質量也不怎麼好,讓觀眾感覺自己的錢打了水漂,但是已經看完了電影,錢也要不回來了,就讓年輕人不想去電影院中看電影了。
總結
只要電影的質量重新變得好起來,年輕人也是願意花錢支持這部電影的。
⑼ 想知道大慶有哪幾個商圈商圈裡面是否有電影院,謝了!!急!!!
好多商圈啊,最大的以前是薩區百貨大樓和讓區商廈的商圈(唐人中心重建中),其他商圈,新村新瑪特,新村萬達,讓區銀億、麗水、讓區松雷、讓胡路商場、乘風新瑪特,新村客運站旁唐人中心(在建),還有好多好多啊
電影院現在大慶有2塊IMAX的屏幕,在新村萬達和讓區松雷裡面,其他影院,新村新瑪特,讓區華聯,新村生升,讓區陽關商都,都是比較大的影院
在建的2個唐人中心肯定要有影院的,應該最差也會是IMAX的屏幕吧
再其他商場裡面的小影院不計其數,什麼東湖慶客隆,應該是還有好多不知道的
⑽ 為什麼電影票越來越貴
電影票是便宜了還是貴了?根據5月底出爐的《2011中國電影產業報告》(以下簡稱《電影報告》)顯示,2010年平均票價比2009年增長了18%,價格高昂的3D影片和Imax影片成為「罪魁禍首」之一。在前日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題為《數字時代的影院角色》的第三場電影論壇上,業內人士對此作出分析,銀幕太少、規模上不去,好影片少、人氣不足,被認為是電影票價一時還降不下來的新解釋。會後,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總經理趙軍等業內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氣才是影院的生命線,如果每個月有20部以上的好電影,影院為了拉回頭客,自然會降低票價。
高票價由來
A 人氣不足 去年平均每場7個觀眾
小趙在廣州鬧市區天河城附近的寫字樓工作,下班以後到影城想挑一部影片的他禁不住抱怨,相對數千元的工資來說,一場電影60、80元的票價偏高。盡管影院上午屬於半價時段,他卻抽不出時間。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如果票價沒那麼高的話,他也許會多些來看電影。
遺憾的是,電影票價一時還降不下來。盡管小趙說的60元、80元只是影城裡的掛牌價,而不是全行業的平均價,但據《電影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電影平均票價為36.38元,2010年平均票價比2009年增長了18%,超過了40元。
在前日的上海電影節論壇上,有業內人士提出了票價居高不下的新解釋:北京新影聯負責人高軍認為,目前中國銀幕數量不足,電影票沒有降價理由;另外,好電影太少也成為原因之一,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總經理趙軍表示:「好不容易有一部賣座的電影,作為影院經理自然不會降價。」
趙軍在論壇之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具體闡釋了他「好影片少導致票價貴」的觀點,他認為,雖然3月上映的《觀音山》票房很高,但「一部《觀音山》是不夠的」:「如果每個月有20部以上的好電影,影院為了拉回頭客,自然會降低票價。」趙軍認為,好影片太少,後果是人氣不足。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人氣不足依舊是困擾中國電影業的一大難題,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101.72億元,同比增長63.9%,而2010年觀影人次約為2.84億,相比2009年增幅為33.3%。有業內人算過賬,全國平均下來,一場電影才7個觀眾左右。
B 3D和Imax拉高價 影響觀眾消費慾望
在廣州一間中學當老師的胡先生帶著妻子和兒子一家三口來看《功夫熊貓2》,對於他們這樣的家庭觀眾來說,在全價時段看3D影片要花費300元。去年暑假他們就花了這個價格看了《冰川時代3》。胡先生還對記者回憶起去年初上映《阿凡達》的情形,巨幕(Imax)版的票價不僅一度上調至160元,聽說上海還被炒到600元。
3D和Imax影片對平均票價的拉動不言而喻。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中國電影平均票價的上漲,與3D影片的熱潮不無關系。《電影報告》指出,觀影的新體驗雖然能夠刺激觀眾走進影院,但這只是短期的效果,長久來看,因此而帶來的票價問題,必將影響觀眾的消費慾望。
「如果除去3D和巨幕影片的因素,去年中國整體的電影票價其實是同比下降的,與當年全國物價上漲的總趨勢逆勢而動。」 趙軍曾如此總結。趙軍對本報表示,這也是去年總體票房增長速度超出人次增長的原因之一。
C 房租漲價 票價跟著漲
近年來,隨著商業地產升值,地租紛紛漲價,地租漲價,電影票價就得跟著漲。房地產租金的急劇上漲,被認為是影院經營承受的最大壓力,最近10年來,影院房租占票房的比例從10%已經漲到17%~20%,以至於不少影院經營者表示,影院是在為房地產商打工。
D 最低限價 票價沒得降
來自製片方的最低限價,也為電影票價的下調設置了障礙。近年來國產影片製片成本不斷提高,導致片方提出的最低限價也日益升高。2010年7月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一舉將國內保持了多年的最低限價水平由一線城市30元、二線城市25元,提高到一線城市35元、二線城市30元,該片在各地的票價隨之水漲船高。
不過,也有業內意見認為,最低限價針對的是影院之間競相減價的惡性競爭,是為了防止票價雪崩,因此並不會傷害消費者利益:「把最低票價定為35元起,我覺得觀眾承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