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臨淄城遺跡的臨淄舊縣城
在臨淄古城漫步,還可看到冶鐵遺址6處、冶銅遺址2處、鑄錢場1處、制骨場4處。從這些遺址中不斷發出了巨型鐵渣和銅渣、爐渣以及大量齊刀幣、錢范等。面對這些古跡,人們彷彿看到,2000多年前無數勞動人民憑著簡單的粗苯工具在忙碌、在創造,是他們創造了知識的淵海,是他們創造了歷史的宏偉畫卷。
望著這些歷歷在目的文物、古跡,不知不覺就能進入臨淄舊縣城。 臨淄舊縣城據清咸豐《青州府志》載:「臨淄縣城在古臨淄城西南,跨其南部故址,不及古城之半,元末,達魯花赤李仲明築,周六里,高三丈……。」城垣略呈長方形,唯東南一角稍虧。外環有寬二大余的城壕(護城河),城牆均以三合上粘合夯築而成。明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蔣鳳再築,並於四門建敵樓,上嵌石刻篆書楹匾東曰「朝陽」,上嵌「淄流斜抱」;西曰「通畫」,上置「愚嶺遙盤」;南曰「迎恩」,上鑲「牛峰翠靄」;北日:「望京」,上著「澠池衿帶」。正德、萬曆、崇幀年間,不斷重修加固成為元、明、清以來的縣署治地。
臨淄盡管從西漢末年開始衰落,但一直沒縣,相沿不廢。因此臨淄舊城街道之上,店鋪齊全,人來車往,頗為繁鬧。有一條東西大街直通東門和西門,路面寬六七米,是這所縣城的主要街道。舊縣衙就坐落在東西大街路北。據民國9年《臨淄縣志》載:「縣衙原在城西北隅,元至元十五年建,明洪武四年知縣歐陽銘移建城中。正德六年,毀於流賊。知縣馬罹復修。」縣衙的主建築是大堂,前出廈,青磚灰瓦,稍出飛檐,硬山頂,前面為木雕槅扇,布局協調,建築風格莊重朴實。大堂兩翼各建有曹吏房。堂前建有戒石亭。東邊建有土地祠,西邊是監獄。獄牆為磚石結構高約5米,略向里傾。旁邊蓋有馬廄。縣衙大門上建有樵樓。大門外在邊建申明、旗善二亭,右邊建惠民葯局。大堂後有追思亭。再往裡去是知縣住宅。
知縣宅左邊是縣丞宅,右邊是主簿宅、典史宅等。崇禎末年縣衙毀於兵亂,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於芳又重建大堂,後經康熙、光緒年間不斷重修,基本保持原建築風格。解放前後舊縣衙一直為臨淄縣縣治地,1974年縣治移往辛店後改建為淄博色織布廠。 為考證龍山文化時期臨淄地區古文化中心,探討齊文化的淵源,9月16日,北京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臨淄區文化局聯合開始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林田旺遺址」展開挖掘。這是自1965年發現遺址後,第一次大規模重新發掘。
臨淄區文物考古隊的王隊長告訴記者,該遺址為原始社會龍山文化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復查中發現環繞遺址的夯土遺跡,城址呈不規則狀,東西最寬處達400米,南北最寬處為450米,面積達18萬平方米。因這里距離齊國古城臨淄不足10公里,從遺址的規模、文化內涵及出土器物的特徵觀察,該遺址在龍山文化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絕非一處普通村落居址。
Ⅱ 臨淄區在淄博市處於什麼水平
中心醫院和區醫院各有千秋 其他的就不用考慮了
中心醫院呼吸內和消化內很強
區醫院是心內之類的不錯
Ⅲ 去臨淄天齊路齊納影城坐哪輛公交車
91路,在淄江花園站下車,下車就能看到了
Ⅳ 臨淄區萬達影城大堂有攝像頭嗎
肯定有啊!
Ⅳ 臨淄的歷史
臨淄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沼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臨淄區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經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緯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氣溫12.2℃。區內溫度變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陸性氣候的特徵。
臨淄區土地面積總面積668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辦事處),469個行政村(居委會)。全國特大型企業----齊魯石化公司座落於臨淄區境內。
臨淄區歷史悠久,曾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是燦爛輝煌的中國齊文化的發祥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近年來,臨淄區加大齊文化開發力度,依託這些文物古跡建設了大量旅遊景點。
經權威專家證實,世界足球起源於山東淄博臨淄。這一信息表明,如今風靡全球的「第一運動」足球,早在2300多年前就已誕生並流行於中國臨淄,成為當時人們喜好的體育項目。
臨淄歷史
臨淄歷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里。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里。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邑為安平,改棘邑為畫。歷經8代君主,治齊達160餘年,史稱田齊。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陷齊70餘城,唯莒、即墨兩城未下,臨淄歸燕屬5年。公元前279年,田單復齊,立襄王法章,返都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縣制,始置臨淄縣。屬齊郡,治臨淄。秦楚爭戰之際,田氏宗人儋、假、市、都、榮、廣、橫7人相繼統治臨淄。
楚漢交兵,韓信破齊,斬田廣,踞臨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西漢沿用秦制,仍置臨淄縣。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再建諸侯王國,封子肥為齊王,衍嗣歷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厲王等,先後皆治臨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漢建國,以境內多齊王陵墓,改稱齊陵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滅王莽,復稱臨淄,再為漢齊國都。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隸於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
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於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廣縣(今青州市地 )並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23年,後趙破青州,臨淄並入後趙;公元356年,前燕克廣固,臨淄歸前燕;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公元394年,後秦代前秦;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廣固城。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宋武帝克青州,占齊地,設青州郡和廣川郡,臨淄縣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北齊。公元420年(劉宋時),臨淄縣南境析立廣川縣,屬廣川郡;北境析立重合縣,屬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陽縣,屬高陽郡。上述三郡皆屬冀州統轄。其間,臨淄縣徙治東陽城(今青州市北關),青州刺史同治於此,而臨淄故城仍為郡治。公元556年(南齊天保七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唯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撤高陽縣,復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氵時水縣,二縣均屬青州。公元605年,氵時水縣並入臨淄縣,縣治所移於高陽廢城,屬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氵時水、安平二縣,屬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時水俱廢,臨淄遂為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制。
北宋時,臨淄縣屬青州,金時屬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臨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臨淄縣並入益都縣。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復置臨淄縣,仍屬益都路。元末,臨淄故城圮廢,達魯花赤李仲明於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後,臨淄縣署皆設於新城。
明清兩代,臨淄縣均屬青州府。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存縣、道,臨淄縣隸屬膠東道。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廢道制,隸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縣政府撤離。臨淄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清河行政區。
1938年10月,建立長(山)、桓(台)、臨(淄)、益(都)四邊縣,原臨淄縣西部村莊劃歸該縣。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原臨淄縣二區及三區的淄河以東各村劃歸該縣。同時將廣饒縣三區劃歸臨淄縣管轄。1940年4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其所轄的臨淄地區復歸臨淄縣。1942年,益壽臨廣四邊縣第二次建立,臨淄二區及三區的淄河東各村又歸四邊縣。同時將二區劃為東二區和西二區。同年7月,將博興縣五區劃歸臨淄縣。1945年8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所屬臨淄地區重歸臨淄縣。原廣饒縣三區、博興縣五區仍歸原屬。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區與冀魯邊區合並,稱渤海行政區。當時臨淄屬渤海行政區五專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三專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清河專區。
1950年5月,清河專區撤銷,臨淄縣劃歸淄博專區。
1953年7月,淄博專區改為淄博工礦特區,臨淄劃歸昌濰專區。
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臨淄並入益都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1年10月10日從益都縣劃出,重新設立臨淄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9年12月16日,臨淄劃歸淄博市,改為區制。1970年1月正式以臨淄區名義對外辦公。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沼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臨淄區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經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緯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氣溫12.2℃。區內溫度變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陸性氣候的特徵。
臨淄區先後被授予全國糧食大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生態農業試點區、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全國雙基教育先進區、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等榮譽稱號,是齊魯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臨淄區土地面積總面積668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辦事處),469個行政村(居委會)。全國特大型企業----齊魯石化公司座落於臨淄區境內。總人口6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58萬人。男女性別比100∶98.6。人口出生率10.40‰,人口自然增長率5.15‰。少數民族10955人。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71.08億元,增長16.7%,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3億元、199.15億元和58.93億元,增長6.2%、16.6%和19.5%。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28.8%,突破7億,達到72216萬元。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6億元,增長4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1.06億元,增長15.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76.71億元、利稅22.14億元、利潤14.69億元,分別增長41.2%、46.9%和46.5%。外貿出口再上新台階,直接出口創匯預計完成1.5億美元,增長38.6%。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174元,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68元,增長15%,創近8年來最高增幅。全區各項存款余額達180?02億元,居全省30強區縣第一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14?29億元,戶均存款6.1萬元。
臨淄境內資源豐富,有優質煤、鐵、硫磺等20多種礦產資源;交通發達,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辛泰鐵路始於臨淄,辛河一級公路和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在臨淄中部交匯,王濰、張益、博臨等國道省道和城鄉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境內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個熱電廠,電力資源充足。全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為國內外各界朋友光臨臨淄、開發臨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資合作環境。
臨淄工業堅持高起點、大規模、外向型發展方針,發揮地理環境優越和齊魯石化公司座落境內的優勢,重點發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紡織和機電等主導行業。60多種產品遠銷香港、日本、東南亞、獨聯體、東歐、美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傳統行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電力電子、稀土材料、特種陶瓷、生物制葯等高科技項目在臨淄迅速崛起。商貿流通進一步繁榮,檔次高、功能全的齊魯化工商城成為全省化工生產資料的集散中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臨淄農業一直躋身全國先進行列,有魯中糧倉美稱,年糧總產穩定在3億公斤以上,瓜菜總產12億公斤,形成了糧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產基地。97年,臨淄區被命名為中國西紅柿之鄉。臨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教育、衛生、體育、文化事業蒸蒸日上。
臨淄區歷史悠久,曾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是燦爛輝煌的中國齊文化的發祥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近年來,臨淄區加大齊文化開發力度,依託這些文物古跡建設了大量旅遊景點。
臨淄城區布局合理,生活小區、機關單位、商貿設施、廠礦企業均按規劃建設,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綠化、環衛等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完備,城市功能完善。臨淄教育發達,為全國先進,各類中學、職業中學、中專學校等在為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大量學生的同時,也為臨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臨淄各類企業均已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企業運行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初步形成,全區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Ⅵ 有名的富人區:淄博臨淄,那麼淄博最美的地方在哪裡
Ⅶ 臨淄哪裡好玩景點排名
齊國故城城垣遺址 :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
姜太公祠 : 淄博市臨淄區遄台路與桓公路交匯處附近東
天堂寨景區 :淄博市臨淄區金山鎮
南金憩園 :淄博市臨淄區張皇路
安平故城 :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鄉皇城村東南部
中國臨淄東周殉馬館 :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 :淄博市臨淄區齊故城
晏嬰公園 :淄博市臨淄區晏嬰路與楊坡路交匯處附近東
淄博還是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臨淄我已經去了好幾次了,是和美途游記的朋友一起去的。不光去了以上說的地方,還在 淄博待了幾天,逛了不少地方。
Ⅷ 今'晚臨淄齊納國際影城有什麼電影
飛砂風中轉
導演:
庄文強
主演:
鄭伊健陳小春葉璇
看點:
黑幫古惑仔無間道黑社會內涵片家族
地區:
香港
Ⅸ 臨淄齊國故城的遺跡分布
宮殿區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築為一高14米、南北長86米、東西寬70米的夯土台基,俗稱桓公台,頂部分為 3層。台東北發掘了1處宮室建築遺址。建築分為2層,上層屬西漢時期,下層為東周時期。小城東北部有一較小夯築台基,四周以自然石甃砌,與桓公台遙相呼應,周圍地勢低窪,當是台榭別館遺跡。小城西門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齊國的苑囿。現存高台基址「歇馬台」可能是《左傳》中提到的「遄台」遺跡。西北約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紋鋪地磚、陶排水管等遺跡,當是齊的別館離宮遺跡。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戰國、漢代冶鐵遺址,東北部和北部有東周與漢代制骨遺址,中部闞家莊東南有漢代冶銅、鑄錢遺址,中部偏南劉家寨周圍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小城南部有煉鐵、冶銅和鑄錢遺址。
大量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就分布在這些文化堆積之中。今已發現冶鐵遺址六處、煉銅遺址兩處、鑄錢遺址兩處,制骨遺址四處。分述於下: 臨淄作為周代齊國都城和漢代齊郡郡治及齊王國都城所在地,不僅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東方工商業大都市,而且在漢代工商業依然高度發達,直到新莽時期仍是全國著名的五大工商業都市之一,因此,臨淄齊國故城遺址遺留有豐富的東周秦漢時期的手工業遺存。20世紀50年代以來,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中東周秦漢時期的錢范多有發現,為研究當時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實物證據,而新莽時期大布黃千銅錢范的發現,更為研究新莽時期臨淄(新莽時期臨淄曾更名曰「齊陵」)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布黃千銅錢范,1984年出土於臨淄齊國故城的大城北部,現收藏於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錢范共2件,館藏編號分別為P30018和P30019,均為銅質錢范模。
錢范P30018,整器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有邊框,寬沿外折。范模正面邊長為8.1×8.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4厘米,最窄處為0.3厘米。范模正面的盤中心有一個凸起的圓柱形澆道模,直徑0.8厘米,有一條中線縱向穿過圓柱形澆道模並將范模均分為左右兩部分,應為製作母範時的中線。范模內左右各設有布形錢模一枚,一正一反,右側為正面錢模,左側為反面錢模,正、反錢模的中線的上部有一圓穿模,正面錢模凸起「大布黃千」的陽文。正面錢模的上、下和右側各有一個三角形凸起作為榫釘,反面錢模的上、下和左側各有一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也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邊長為7.1×7.9厘米,盤底鑄有陽文「大出一」字樣。
錢范P30019,整器形制、結構均與錢范P30018相同,但范模正面邊框的邊長為8.7×9.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8厘米,最窄處為0.4厘米。背面邊長為8.1×8.1厘米。其他不同之處在於:淺盤狀范模內的大布黃千錢模,左側為正面錢模,右側為反面錢模;右側有3個凸起的三角形榫釘,左側有3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的陽文為「大山一」。
這兩件銅質錢范模可各自單獨使用,用以翻制泥質鑄范。范模正面錢模四周凹凸的榫卯結構,在翻制泥質鑄范的過程中在鑄范上形成的凸起和凹下的榫卯,用於鑄范的合范定位。用這種錢范模翻制出的泥質鑄范范片,背面平整;正面有凹下的大布黃千的型腔,中央有圓形穿孔作為澆道,四周的三角形凹凸作為合范時的定位。同一范模翻制出的兩件泥鑄范范片正面相合,構成一盒鑄范,可同時鑄造2枚錢幣。若干盒泥鑄范豎向層層壘疊在一起,構成一組疊鑄范,澆鑄一次可同時鑄出錢幣數枚乃至數十枚。立式疊鑄法鑄錢工藝作為西漢時期出現,新莽時期流行開來的一種錢幣鑄造工藝,是鑄錢工藝技術的一大進步。疊鑄工藝中的泥鑄范雖然一般只能使用一次即被毀棄,但疊鑄范的范模是銅質的,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用以翻制大量的泥質范片用於澆鑄銅錢。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還保證了錢幣形制及重量的一致性。
據《漢書·食貨志》載,大布黃千是王莽在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進行第三次貨幣改制中新鑄行的貨幣之一,「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值千錢矣。」新莽時期的大布黃千銅錢,在各地多有發現,但是,大布黃千錢范卻少有發現。因此,臨淄齊故城大布黃千銅范模的發現,對於研究新莽時期的錢幣鑄造工藝和錢幣鑄造業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齊刀幣鑄址:位於小城南部居中安合村南,靠近城牆。其范圍自安河村南東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東向西各100米。上層已受到嚴重擾亂,曾出土過「齊法化」刀幣和鑄范。 西漢「半兩」錢鑄址:位於闞家寨村南一帶,村南的東部和西部都有成批 「半兩錢范」出土,耕土層下即鑄錢遺跡。其范圍闞家寨村南南北中心路向西180米,向東250米,南起變壓器向北250米。在這片范圍內,亦間有居住區、冶鐵、煉銅遺址。 故城內制骨作坊遺跡范圍較廣,主要在大城東北部和北部,比較集中的有四處地方,即崔家莊東北;河崖頭村西南部;東古城村以南;田家莊東北。這里的遺物十分豐富,不僅出土過刀石砥礪,而且殘骨余料遍地皆是。
城內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當和錢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類器較多,陶鬲有繩紋鬲和素麵鬲兩大類,繩紋鬲又有周式鬲和齊式鬲兩種,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東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內容多屬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當多素麵,少數飾樹木雙獸、雙目和樹木卷草紋,偶見「天齊」瓦當和卷雲紋、獸面紋瓦當。戰國時期多半瓦當,漢代多圓瓦當。錢范有戰國「齊法化」陶范和西漢「半兩」、「五銖」石范。遺物反映的文化特徵與燕、趙比較接近。 故城內,發現了冶鐵、煉銅、鑄錢、鑄鏡和制骨等多種手工作坊遺址多處,其中,冶鐵遺址6處,煉銅遺址2處,鑄錢遺址2處,鑄鏡遺址2處,制骨作坊遺址4處。另外,大城還有多處陶窯遺址。
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5年,臨淄齊國故城列入「十一五」中央政府引導的大遺址保護項目;2006年12月15日,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進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列第17位,是山東省唯一入選的單列項目。 齊故城利用淄河和系水作東西兩面的自然護城河。築城之時,又在大城南北城牆外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6140米;小城的東、北、南和西牆南段(接系水),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5780米,與淄河、系水相連通,使城四面環水,城池俱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護城、排水網。築城時在城牆下設置了精巧而科學的排水道口。齊故城大、小城設有三大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號排水系統,位於小城西北宮殿區,南起桓公台的東南,通過桓公台的東部和北部,向西穿過西牆下的①號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全長700米,寬20米。2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西北部,由一條南北向水溝和一條東南西北向排水道組成,南起小城東北角,順南高北低的地勢直通大城北牆西部的②號排水口注入北牆外護城壕,全長2800米,寬30米,深3米左右。東西向排水溝是在這條南北排水溝的北段向西北分出一支流,流向西北通過大城西牆北部的③號排水道口流入系水,長1000米,寬20米左右。這一排水系統承擔著大城內絕大部分的廢水和積水的排泄。3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東北部,長約800米,起點不明,止於大城東牆北段的④號排水道口,流入淄河。
1979年,文物考古部門對③號排水道口進行了發掘清理。發現此段城牆牆基寬40米,排水道口建在城牆下,排水道口呈東西向,用自然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至10.5米左右。由進水道、過水道、出水道三部分構成。過水道用石塊構築出15個方形小過水孔,水孔分上、中、下三層,每層5孔,水經石隙而過,人卻不能通過,既能排水又能御敵,建造十分科學。 故城大、小城內發現10條幹道,其中小城內有3條,大城內有7條。小城內幹道:東側門大道,現保存約1200米,寬8米;西門大道,長約650米、寬17米;北門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寬6至8米。大城內幹道:東部南北幹道,自南牆東門通向東北,全長3300餘米,寬20米;中部南北幹道,全長4400米,寬20米;北部東西幹道,自東門西行偏西北,直至西牆,長約3600米,寬15米左右;北牆西門大道,南伸,與北部東西幹道相接,現存650米,寬6米多;中部東西幹道,長2500多米,寬17米左右;西門大道,東伸約1000米,寬10米至20米。此外,在離南牆200至300米處有一條與南牆平行的道路,長約1900米,寬4至6米;西牆附近與西牆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門,寬4至6米。除後兩條和小城北門幹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餘均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幹道。大城的兩條南北大道與兩條東西大道在東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這一帶應是都城中最繁華的市井中心。
Ⅹ 臨淄有哪些集市具體時間,詳細些,謝謝。
皇城集 大武集 敬仲集 孫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