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最著名的古村落在哪裡
福建共有12個村落入選,第七屆全國生態 旅遊 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的 2017年《最美古村落》榜單 。
這12個村落分別為:
福安市溪潭鎮廉村、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廉村全景
廉村作為八閩進士第一村,唐宋以來,先後出了幾十名進士,更是養育了福建第一位進士——薛令之。因薛令之為官廉潔正直,肅宗敕封他所在的村為「廉村」,水為「廉溪」,山為「廉嶺」,從此,廉村「三廉」聲名遠播。而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莊,更僅此一個。
因交通便利, 歷史 上廉村曾是閩東北的物流集散中心,同時也是穆陽溪流域的經濟文化中心;如今的廉村,已成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
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晉江金井鎮福全村,地處晉江東南,2007年6月被公布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其實早在宋代,福全港就是泉州海外貿易的港口之一。
晉南重要的軍事重鎮福全所城,現在依然可見。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以1米左右長、24厘米見方的花崗岩條石壘砌外牆,角石壘砌內牆。城內舊有十三境,街道縱橫,居住一千多戶人家,二十幾個姓氏。有「百家姓,萬人煙」之稱。據說出於軍事防衛的需要,北門街、西門街、泰福街、文宣街、廟兜街、南門的前街和後街等都連接如丁字形,被稱為「丁字街」。
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連城芷溪村是連城縣廟前鎮的一個萬人古村,八百年 歷史 造就眾多官商大宅,九廳十八井建築此村全國最多,素有客家大宅門之稱,文風鼎盛,人材輩出。走在密集的古街里,猶如走進古畫《清明上河圖》一般。這里人來人往,熱鬧繁華,商鋪、酒館、作坊應有盡有。古宅200多棟,區區四姓人就有華麗宗祠74座,全國罕見。
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擁有800多年 歷史 ,是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家書院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了它特有的文化氛圍,被譽為「民間故宮」,榮登「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走在千米古街,地上鋪著整潔精緻的鵝卵石,沿街兩旁都是老式店鋪、茶館、肉鋪、中葯堂等,這里是培田主要的商業集市。古代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結隊地通過這條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這條街稱為「秀才街」。如今雖盛景不再,但依然留著過去商貿繁華的印跡。
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中心村內遍布上百座三層以上的方形土樓,建築年代久遠、數量多、規模大、樓層高,而且匯聚了明清的建築藝術、宮廷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神。典常樓是我省現存最華麗的方形土樓,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豐樓建造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福建現存最古老的土樓之一。
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四菜一湯」土樓群
上看像朵花,下看布達拉——田螺坑土樓群,是福建土樓中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當然,除了藝術造型外,土樓還別有講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也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築形體組合,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稱為「世界建築奇葩」。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史蒂汶斯安德列稱田螺坑土樓群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是第四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這個海拔802米的古村落四面環山,村居依山沿溪構築,前有雙溪夾流,後有層巒疊嶂,恰似飛鳳落洋。這里澗水環繞,古民居、古廊橋令人目不暇接。
讓漈下村民引以為豪的除了秀美的鄉村景緻,還有濃郁的 歷史 風情。該村是涉台古村,戍台名將甘國寶祖居地,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緣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集村落文化、名人文化、武術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於一體。如今,這些已悄然帶動村莊 旅遊 產業的發展,成為周邊居民周末自駕 旅遊 的目的地。
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賴坊古民居
賴坊村是一個有著千年 歷史 的客家村落。當地現存的明清時期古民居100多座,2007年被福建省政府批准為省級 歷史 文化名鄉;2008年被國家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同時,這里保留下來的傳統民俗,真實反映了宋末以來,客家人在閩西山村生產生活的真實情況,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
小橋,流水,人家,風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水鄉風情
大美武夷山,奇秀甲東南。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下梅村,就坐落在武夷山腳下。
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清代中後期,下梅還曾是通達俄羅斯的萬里茶道的起點,帶動了沿途200多個城市的發展,促進了中蒙俄三國的經濟交流。
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城村漢城遺址一角
城村是漢閩越王城遺址所在地,位於武夷山南麓。城村周圍寨牆四合,居民分別由4座大門出入。村中36條小巷縱橫交錯,迂迴曲折。村內尚存有許多古民居,大多是一進式的三合院,都有磚雕門樓,外觀十分古樸。城村附近的閩越王城遺址,是中國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遺址,也是追尋神秘的閩越古文明的一扇窗口。王城傍城村而存,城村因王城而名。
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漫步古茶樓下,仍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的東北部,「藏」著個小村子——桂峰村,村裡有數百株四季桂花,常年芳香四溢。走進小村,明清時代的繁華街區躍然眼前,數十座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古建築,讓你仿若穿越時空。而小村附近的層層梯田,與村落裊裊炊煙、村中勞作的人群,組成一幅濃濃的山水田園畫。
桂峰村已有700多年的 歷史 ,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在此肇基,承祖訓避世築居、耕讀傳家。這里曾是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很多專家學者來桂峰參觀後贊嘆:「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 歷史 」。
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先有三洲,後有汀州。」自古汀江水運碼頭,穿越千年風塵歲月。累積這方水土富庶,積淀古進賢鄉追求。舟楫往來,商賈雲集,風雷激盪,氣吞萬里如虎。枕山、環水、面屏,一座座祠堂,一幢幢古建,一條條巷道,一處處磚牆,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斗拱森森,美輪美奐,穿越時光隧道傲視風雲。迎神廟會、抬神打醮,「花燈鑼鼓挑一擔」,演繹人傑地靈的千年傳說。
此次 《最美古村落》榜單是完全公益性質的,評價標准主要為:
1、有悠久的建村 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沉澱深厚;
2、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房屋等古建築,且建築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工藝水準、藝術價值、觀賞價值較高,即 旅遊 開發價值較高;
3、有一定的知名度。
(閩南網 陳輝達)
2017年最後一個月,也就是上個月,我正好去福建拍了一個 旅遊 視頻,順便去游覽了慕名已久的桂峰古村落,這個古村位於福州西部幾十公里處,依山傍水,景緻非常美麗,而且 歷史 久遠,至今仍保持著原始淳樸的生活氣息,生活在這里的大多數仍是原來的村民,今年開始經營 旅遊 ,目前有很多民宿客棧還有農家樂餐廳,小吃,特產店,周末或假日來這里游覽一番,別有一番情調。
桂峰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四面環山,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被譽為「山中理窟」。
桂峰村環境優美,自然美景和人文建築頗多,有些渾然天成,有些人工雕鑿,都凸顯著桂峰村古舊的 歷史 感,婀娜多姿,清新脫俗。
桂峰村內有千年古寺,石橋,和許多古建築,再加上桂峰村氣候宜人,山清水秀,吸引了古今許多文人墨客。
桂峰村中蔡氏祖廟和蔡氏宗祠,蔡氏祖廟位於村中心,高大寬敞,建築雖並不豪華,卻能看出其精心設計,在蔡氏子孫當中佔有重要位置。
祖廟背倚青山,面朝綠水,古樸典雅,建築簡單大方,美觀而不簡陋,現存建築基本完整。
桂峰村的古建築還有石獅厝,後門嶺民居,歷經拜年仍然煥然如新,高大宏偉,斗拱翹角,裝飾華麗。
都說古建築是 歷史 的影子,同時也是體現古村落的古樸典美的主角,桂峰村無論是民居,石橋,街道,亦或是寺廟祠堂都無不體現桂峰村的古典美。
相對於古建築,桂峰村四周的自然景色,也是十分不錯,走上桂峰村周圍的山,可以俯視整個村落,將所有紅牆青瓦盡收眼底。
桂峰村 歷史 悠久,從唐宋時期就有人到次居住,不少學士發現此地山靈水秀,其中最有名書法家蔡襄及後裔,在此地結廬而居。
不少專家學者來到此地,猶如涉足 歷史 的長廊,猶如仙境一般,不禁感嘆滿街都是 歷史 的痕跡。
在福建省,著名的古村落有許多,比如:福安市溪潭鎮廉村、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等等。我說不上哪個是最著名的古村落,但我去過的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和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現代的民居特色,可算作是福建著名的「最美古村落」!
一、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培田村是一位吳姓皇後的故居,其建築已有800多年的 歷史 ,是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其精緻的建築,精湛的工藝,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家書院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了它特有的客家人文氣息,是中國客家建築文化的經典之作。培田村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國家4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庄園」,有「民間故宮」之美譽」,榮登「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永定客家土樓建築獨特,閃耀著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禦等多種功能,通風和採光良好,而且冬暖夏涼。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深深地銘刻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富麗堂皇的「圓樓王子」——振成樓、五鳳樓(府第式土樓)經典——福裕樓、宛如布達拉宮的宮殿式建築——奎聚樓、「袖珍圓樓」——如升樓以及天後宮、土樓博物館等其他特徵土樓40多座。
三、其他著名古村落
福建省除了上面所說的著名古村落外,另外還有: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等著名古村落。可以說:福建的著名古村落還是有很多的,非常值得去遊玩!
福建的古村很多,不僅保存得相對完整,且 歷史 文化價值也是極高的,古樸寧靜、山水相間的古村落十分適合休閑 旅遊 。列舉這10個福建較著名的古村落,答案不一。
一、山重村——福建漳州長泰縣山重村,又稱古山重,全國特色景觀 旅遊 名村之一,村落四面環山,地貌奇異,青山疊翠、秀水漣漾。田野山麓中的萬畝花海,極具美感的鵝卵石而築的古村落,述說千年 歷史 的古樹,獨特原生態鄉村民俗,形成山重村特有的鄉野古韻。素有「千年古村落」、「 生態古山重山水花中游」之美稱。古村 歷史 追溯到唐朝,村內 歷史 文化資源豐富,千年古樟樹、宋代石佛塔、明代昭靈宮、子龍廟、水雲澗、百年古民居、薛氏、林氏家廟等。
二、長汀古城——福建龍岩長汀縣長汀古城地處福建省西部,為閩贛兩省的邊陲要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汀江如白練,穿城而過;依山沿河修築的古城牆,構成了掛壁城池,形成城內有山,山中有城的獨特格局。山城枕山臨溪,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汀江之畔。最典型的圍屋建築,是濃郁的客家文化,被譽為我國的「客家首府」。
三、雲水謠古鎮——福建漳州南靖縣
雲水謠,原名長教,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一個國家5A級景區。電影《雲水謠》取景後聲名遠播。雲水謠古鎮是個 歷史 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還有那靈山碧水,無不給人以超然的感覺。古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腳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羅棋布的、元朝時建立的一座座土樓。其中有建在沼澤地上,堪稱「天下第一奇」的和貴樓。
四、陳峭村——福建寧德周寧縣陳峭村山巒疊嶂,怪石嶙峋,石壁如削,險峻陡峭, 歷史 以來被命名為「中村峭」、「張家峭」「陳家峭」「陳峭」。村子四周古樹環抱,蒼翠蔥籠,黃土牆黑瓦片的老房子,依山而建,整齊劃一,村子寧靜舒適。因為偏遠閉塞,陳峭自然生態保存完好,風景絕美,被遊客稱為「福建的西雙版納」。
五、鯉魚溪——福建寧德周寧縣鯉魚溪,始於宋代,歷經八百年,源於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迴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溪中悠然遨遊著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 見人形而聚」,「競相覓食 彩鱗翻飛」,溫順如馴,誠如「神魚」。婀娜之姿,活潑可愛。水深及膝,清可見底,鯉魚滿溪,故而得名「鯉魚溪」。
六、桂峰村——福建三明市尤溪縣桂峰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始建於南宋,元代初年,村莊建設,廣種桂花,明代正式命名為「桂峰」。村落 歷史 悠久,保存許多 歷史 建築,包括古道、古嶺、古街、古樹、古書齋、山嶺式民居、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現存清代前古建築39座,有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步雲樓等典型古建築。
七、塔下村——福建漳州南靖縣塔下村是中國一個典型客家村落,也是首批15個中國景觀村落之一。塔下村的 歷史 淵源,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實塔下並無塔,張氏子孫為了紀念開基祖先華太婆,從原住地——馬頭背踏下山來,到此地拓荒開基。客家話里,「踏下」與「塔下」諧音,所以把此地叫作「塔下」。村落有兩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攬住一道生機勃勃的峽谷,山中古木參天茂密,碧綠如黛,淡淡靄霧,劃出幾道弧線,托出村落恍若蜃樓的起伏檐角。一道彎彎曲曲的山溪從峽谷中穿過,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可謂世外桃源。
八、樟腳村——福建泉州市泉港區樟腳村,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古民居砌成於清嘉慶四年,即年,距今已有207年的 歷史 。目前共有數十座古民居,大小不一,仍有住人。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狀不一,色彩鮮艷,古香古色,堪稱一絕,被譽為「油畫村」。村子裡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人爬到樹上俯瞰,村子如在腳下一般,故得名樟腳村。
九、埭美古村——福建漳州龍海市埭美古村,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完整保留了明朝時期的燕尾屋脊,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並分別被評定為國家級第六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古村已經存在500多年 歷史 ,其中遍布的典型的閩南四合院,是閩南建築史上的奇跡。一條內河如長龍玉帶般緊繞村莊,從空中往下看,整片古村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形成了「綠水繞村玉帶環社」的獨特景觀。使埭美成為名副其實的「閩南周庄」。
十、培田村——福建連城縣宣和鄉閩西連城培田村,是至今保存得較完整的典型的客家古民居群落,獲「中國最美的村鎮」的稱譽。現在培田村的古建築具有明清時期的風格,共保存有30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家書院,2座跨街石牌坊和一條千米古街。古代的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結隊地通過這條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這條街稱為「秀才街」。培田村的南山書院,被當地人稱為「入孔門牆第一家」。該書院建於500多年前,曾經為這個小小的山村培養過140多名秀才。
我雖不是芷溪人,小時去芷溪半天都轉不出村,'現在到芷溪玩,不用門票。其它古村落是收門票的喲
⑵ 重慶的6個小眾古鎮,藏在悠悠歲月里的無聲之美
中國人都有一種懷舊情結,古鎮作為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即保留了帶有古韻的老街道,老建築,過去的生活痕跡,又有鮮活的民俗風情和延續至今的文化傳承,是一個最能滿足和釋放人們懷舊情節的地方。
重慶,不僅網紅景點多、美女多, 美食 多,也是一個古鎮多的地方,獲得全國 歷史 文化名鎮命名的古鎮就多達23個,數量之多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下面這6個古鎮屬於小眾級別,雖遠離了車水馬龍的喧囂都市,與世無爭,安躺在停住腳步的時光里,但每個都 恰如山川的渾厚,歲月的悠長,代表著重慶這座城市的堅忍與豪放。
一、雙江古鎮
雙江古鎮地處嘉陵江支流涪江的下游,別看這個古鎮沒什麼名氣,這可是中國第一批十大 歷史 名鎮之一。
古鎮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餘年的 歷史 ,現今存有中街、東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興隆街、水巷子、老豬巷等9條街道。
古鎮青石板鋪就,店鋪相間,樓台錯落,庭院深深,古色古韻,斑駁陳舊,彰顯出古鎮的歲月滄桑。
楊尚昆舊居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50年 歷史 。故居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構思獨特,堪稱古民居建築的典範。
地址:重慶市潼南縣
門票:無門票
二、石蟆古鎮
重慶市十大 歷史 文化名鎮之一,始建於元朝末期,迄今已有600多年 歷史 ,被譽為「津西明珠」。 清源宮是石蟆古鎮最重要的建築,也是目前西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清建築,是為紀念戰國時治水功臣李冰而建,始建距今已有500餘年 歷史 。
清源宮現在還保留著戲台、川主大殿、靈官殿、玉皇殿、日月亭、清風亭等建築,周圍還有20多株百年古樹。
李冰當年入主四川,因其治水功德無量,備受道家追捧,敬為神尊「大菩薩」 ,每年這里都會舉辦廟會,被稱為"川主會」,廟會期間有 川劇座唱、舞獅表演、爬桿表演、楹聯撰寫等,從明代傳承至今。
地址: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
門票:無門票
三、東溪古鎮
東溪古鎮有悠久的 歷史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設丹溪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4年)撤丹溪縣為鎮,宋、元、明、清為縣行政公署所在地,有1300多年 歷史 ,古鎮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古鎮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明清時期的穿斗結構吊腳樓更是別具一格,屋頂採用了小青瓦鋪蓋,技藝精妙、布局別致,將傳統建築與自然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極具江南風格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
這里有3000多棵古老的黃葛樹,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黃葛樹群。是美院師生的寫生地。
地址:重慶綦江區東溪鎮
門票:無門票
四、西沱古鎮
西沱古鎮位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因地臨長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名,與長江明珠——石寶寨隔江相望。 歷史 上西沱曾是巴鹽古道陸運起點之一,在清朝乾隆時期,這里就「水陸貿易、煙火繁盛、儼然一郡邑「。
西沱古鎮最為引人矚目的景點要數雲梯街,民居依地勢起伏,從長江邊到古鎮頂端高差近160米。雲梯街垂直長江,呈龍形向上,共有113個台階、1124步青石梯,從長江邊向上仰望,好像一掛雲梯直插蒼天,從街頂向下俯瞰,特別是有雲霧的時候,猶如置身在雲端間,被譽為「雲梯街」。
這種垂直江面的街道在長江沿線極為罕見,在中外建築史上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科考研究價值。
地址: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
門票:無門票
五、 白沙古鎮
抗戰時期,白沙與重慶沙坪壩、北碚夏壩、成都華西壩並稱四川「文化四壩」,作為陪都重慶的大後方,亦是陪都三大文化區之一,現在很多地方已經破敗,彌漫著一種滄桑感。
古鎮民居建築風格即體現了巴渝文化與西洋文化的兼容並蓄,同時也吸取了北方建築和徽派建築的特色,很多清末民初的傳統民居、寺廟及西洋風格的洋樓都很有 歷史 感,彷彿是半個世紀之前的老重慶山城的再現。
古鎮的特色在於抗戰遺跡和吊腳樓風光,現存有20多個抗戰文化遺址。
歷史 街區風貌獨特,規模宏大,保存完好,是名副其實的巴渝山地民居建築群。獨特的建築風格酷似重慶朝天門舊碼頭,因此也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入駐拍攝。
地址:重慶市江津區
門票:無門票
六、松溉古鎮
松溉古鎮的始建時間已無法考證。 歷史 上的松溉是周圍八縣商賈來往重慶的物資集散地,水路有上、中、下三個碼頭,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陸路運輸方式上,每天從各縣境內運貨的馬幫也是絡繹不絕,昌盛時馬房就有20多家,最後一家馬房直到1978年才關閉。
松溉古鎮雖然沒有商業開發,遊人也不多,但古鎮的看點可不少,特別是有眾多明清老建築,吊腳樓、四合院、穿斗屋、雕樓、古縣衙、皇帝御批祠堂羅家祠堂、陳家祠堂等。
鎮內擁有青石板鋪就的老街長度達5公里,雄居重慶古鎮之首,蜿蜓曲折,漫步其間,仍能感受到濃郁的古樸韻味。
羅家祠堂現由羅家的宗孫進行看護,據說,每年的清明節,羅氏家族將會在這里舉辦羅氏宗親會,以祭奠祖先。
地址:重慶市永川區
門票:無門票
⑶ 桂林古村落合集丨在石板巷道間,感受舊時光(上)
桂林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周邊縣區存在著遺跡眾多、名人輩出的古老村落。這些古村落擁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就讓我們在黃牆、青瓦、石路之間來一場時空的對話吧。
陽朔縣高田鎮龍潭村
龍潭古民居位於桂林市陽朔縣高田鎮月亮山風景區龍潭村,距陽朔縣城8公里。因村後峰林多姿,有山形似龍頭,山麓有百畝深潭,故得名。其建築融合南北的建築藝術特色,尤其在石砌磚排構造工藝方面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而其門窗鏤花刻獸巧奪天工,可謂詮釋了四百年前明清時代的風韻。龍潭村周邊風光秀麗,有「荷塘奇觀」、「弟子山」、「佛留坳」、「犀牛泉」等10多個自然景觀區。
永福縣羅錦鎮崇山古居民
崇山村,位於永福縣城東北部20公里,數百年來,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美譽。村南田間保留清建「新祠堂」,相傳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小青瓦,硬山式三角形封火牆,青磚牆,牆基用料石組成,三進三開磚木結構建築。
平樂縣張家鎮榕津村
榕津村由古榕群而得名,榕津古榕群是由8株齡逾千年的古榕所組成,尤其是北街口的連理古榕和東街口的牆上古榕最有特色,實為罕見,連理古榕不但古樸蒼勁,枝葉繁茂,更令人驚嘆的是其發育茁壯的氣根酷似樹干, 它與枝、干相連形成了帶有幾個拱門(拱門下可通行中型汽車)的奇特組合群體,使人大開眼界, 贊不絕口。東街口的牆上古榕是一株榕樹上在牆上,令人分不清「先有牆還是先有榕」而驚嘆。
靈川縣靈田鄉長崗嶺村
長崗嶺古民居位於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鄉長崗嶺村,距桂林市35公里。其古村落坐落在山坡上,呈弧形布局,依緩坡遞進相連而建。建築高大、規整、宏偉,風格統一。長崗嶺古民居進深很深,石礎精美、磚雕應用廣泛、排水設施完善。用整塊花崗岩深浮雕的柱礎紋飾,代表桂林古民居建築極高的工藝水平。
靈川縣靈田鄉迪塘村
迪塘古民居位於靈川縣靈田鄉四聯村委會,距離桂林約30公里。該村落依山勢而建,石橋、拱門、過道樓、拴馬石、石板路、甬道、照壁、吻獸、雕花窗格等,應有盡有,其中最精緻的建築是綉樓。至今村中還保留著明朝末年的匾額、腰鼓及清代碗碟、床鋪等。
靈川縣潮田鄉太平村
桂林太平村,位於桂林市靈川縣潮田鄉和大境鄉之間的鄉道旁,距離桂林市區32公里,清澈的潮田河從村前流過,背靠喀斯特地貌的青山,古木參天、溪流潺潺、阡陌縱橫,雞犬相聞,有著詩畫一樣的田園風情,有詩為證:「田園美色滿懷收,山水風光畫里求。一曲牧歌驚好夢,炊煙裊裊惹鄉愁。」太平村太平村始建於宋朝末年,歷經800多年風雨。
灌陽縣洞井瑤族鄉洞井村
洞井村地理位置偏僻,民居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宛如一部沉澱著瑤族建築智慧的古書 。整個村落外圍有高近2米的護牆,有東、西、南、北四個村門,每戶人家多方形規劃,戶戶相連,有門洞互通,如棋局一般,筆直的道路又似迷宮般曲折回轉。整個村落布局嚴謹、規劃合理,耐人尋味。
灌陽縣新街鄉江口村
灌陽縣新街鄉於1954年建鄉,,地處灌江中游,地勢較開闊,東與湖南江永縣為界,期為灌陽縣城城池。全鄉轄21個行政村,人口4.30萬,總面積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6萬畝,其中水田3.4萬畝,旱地6550畝。境內地勢平坦,氣候宜人,盛產享譽區內外的紅棗、雪梨、紅薯粉絲、禾花魚、馬山草魚等。境居住著漢、瑤、回、彝等民族。
更多旅行游記攻略,
請關注「douhualvxing」
⑷ 國內19個絕美的小眾古村落,青磚黛瓦,炊煙裊裊,適合小住小幾日
春風十里柔情,春景一片畫意,
那些被時光遺忘的絕美古村落,
在煙雨斑駁淋漓中蘇醒,
色彩愈發微妙而意境豐富,
宛若一幅幅古樸的江南水墨畫卷。
01 蒼坡村
始建於公元955年,現存的蒼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國師李時日設計的,有八百多年 歷史 。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卻舊顏未改,筆架山、墨池、硯台、筆街、紙村,整個典雅村落就如同文房四寶,靜居山水。
坐標:溫州永嘉岩頭鎮南面仙清公路西側
02 車前 村
深藏海拔900米的群山之中,常年矗立雲霧之中,層層疊疊梯田加黃牆黛瓦的古村。有些遂昌本地人都不知道這里,自「2013車前國際攝影大賽」後,這個隱匿於山中的村落,才漸漸為人所知。如今隨意每幢房子前,都有拿著單反創作的攝影師們。
坐標:麗水遂昌縣大柘鎮,距鎮上9.5公里,9公里盤山公路
03 車盤坑
一個已有480多年 歷史 的古村落,因全村村舍沿溪而建,環繞兩山之間,形如車盤而名。傳統的堅守留下醉人風景,車盤坑人不但保留下滿村的梨樹,還完好保留著村後100多畝古樹林,宛若深山佳人,天生麗質、風華絕代。
坐標:麗水市龍泉市車盤坑村
04 大柯 村
這里空氣清新,生態完好,黃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於山坡梯田間,形成獨特的明清浙南山區古村風貌。因為是有名的攝影創作基地,走在村裡的路上,偶然遇見老人家,見我們這樣帶著相機前來的,會熟門熟路地告訴我們最佳拍攝點在哪。
坐標:麗水遂昌縣蔡源鄉,縣城西南50公里處
05 埭頭古 村
始建於明朝憲宗成化年間。古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古村以陳氏大宗到卧龍崗為中心區,分布著陳氏宗祠、積翠祠、墨沼池、墨沼生香、裕後祠、屈廬等古建築。山環水繞,田地肥美,環境清幽,風光旖旎。
坐標:溫州永嘉縣大若岩鎮東向6KM
06 獨山 村
烏溪江畔古村落,以天馬山獨立於東岸而得名。明代,該村文風卓盛,名士輩出,勝跡日辟,村容大壯。遺存的明代建築群,聞名遐邇,昔日的古街、石碑坊及塞門、塞牆,延續並保存著 歷史 文化脈絡,素有「明代一條街」之稱。
坐標:麗水遂昌西南焦灘鄉,距縣城48公里
07 芙蓉 村
始於唐代末年,是楠溪江古村落中年代最久、最負盛名的。村莊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牆,長2000餘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走在小路上環顧四周,彷彿一個古老未醒的夢纏繞在房前屋後。
坐標:溫州永嘉岩頭鎮南面仙清公路西側
08 公盂 村
公盂村舊名貢盂,最早有記載是在明代。
四面奇峰環繞,梯田層層疊疊,老村散落其中。這現只有15戶人家居住,徒步2小時才能到。這里不通公路,部分路段沒有手機信號。原始的泥路和石階,是上山唯一的一條路。正因如此,這里保存著最原始的風貌,以及最為可貴的寧靜。
坐標:台州市仙居田市鎮公盂村
09 高遷 村
高遷建於元代,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四合院式的建築一個連著一個,白牆黛瓦,窄窄的弄堂宅院、門堂,巷道深深,很有江南的韻致。在門堂里、窗欞上隨處可見的雕刻,做工十分精細,或古拙、或飄逸、或簡、或繁復,無一不恰到好處。
坐標:台州仙居縣白塔鎮,毗鄰神仙居景區
10 管山 村
隋朝時,天台宗五祖灌頂大師來此傳經,後人為紀念而將此地命名為「灌山」,俗稱「管山」。1000多年 歷史 的古村落, 歷史 文化遺跡到處可見,頗具規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單體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點綴於幢幢新樓之間,古祠堂雖稍有破損,但格局、風貌基本保存完整。
坐標:台州仙居東南部,距離縣城3公里
11 河陽古民居
至今留存著1500餘間明清古屋、15座古祠堂、6座古廟宇、一座清代大橋……雖無徽州明清建築氣派,但勝在原汁原味:馬頭牆巍峨高聳,詩詞壁畫比比皆是,青磚黑瓦的明清小院屋牆斑駁。
坐標: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
12 花岡漁 村
門前大海屋後青山慢悠悠。
漁村有150年 歷史 ,位於五島沿線中部,四面環海,嶴口眾多,景觀優美。兩百多間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石頭房,顯得古樸典雅,充滿濃厚海島漁村村落的氣息。
坐標:溫州市洞頭縣元覺鄉花崗村
13 林坑古 村
700年 歷史 ,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
民居都有100年以上的 歷史 ,最古老的一座木屋早已超過200年。造型玲瓏剔透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古樸自然;依山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和諧統一;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讓人不知身處何處。
坐標:溫州永嘉縣黃南鄉東北向3KM
14 平田 村
坐標:麗水松陽四都鄉平田村,距松陽縣城12公里
15 勝坑 村
南宋右相杜范之侄杜滸率領台州四千精兵,跟隨文天祥抗元復宋。失敗後,杜家村人紛紛扶老攜幼,遠走他鄉,其中一支避禍至此。700多年來,村民們沿溪以石頭築屋,以石塊鋪路,以石條造橋。嶙嶒的石頭,經過風雨的打磨,歲月的銷蝕,不少已成斷壁頹垣,有的只留下了一堵外牆,還依稀保留著昔日的輪廓。
坐標:台州臨海市小芝鎮,市區東向41公里
16 五裏嶴 村
在上世紀80年代,央視曾在此拍攝漁村專題片,石屋即享有盛名。這里的石屋渾然天成,屋咬山,山抱屋,有的干整重疊,有的突兀而了,高低有序,極富節奏感,構成一個迎風搏浪的石雕群體。充滿濃厚海島漁村村落的古樸氣息。
坐標:台州溫嶺市石塘半島五里嶴村
17 下樟 村
下樟史稱雲塢古村,有千年 歷史 。
坐落「雙龍飛瀑」頂端半山塢坳之中。「滿塢白雲耕不盡,一潭明月釣無痕」,描繪了這里田園風光的無限意境。村內天然景點連綿不絕,秀水奇岩怪石、白雲茂林修竹,宛若人間仙境,恰似世外桃源。
坐標:麗水龍泉城區西北向6公里處
18 西坑 村
這處清代古村落海拔700餘米,四面環山,古民宅特色濃郁。因獨特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呈現一副雲蒸霞蔚,龍騰虎躍,變幻莫測之仙境。這里的雲霧負氧離子爆表,聞起來有新鮮藍莓的甜味,它們不僅能看,還摸得著。
坐標:麗水市松陽縣四都鄉西坑村
19 巖下 村
《中國國家地理》評為浙江最美的五個古村落之一。
坐落巍峨險峻的百丈岩下幽谷中,石頭壘築而成石屋依山傍水,呈點狀散列,被山間林海所環繞。
別具一格、渾然一體的石屋、石橋、石道、石磨坊用材簡潔,古樸粗獷。
現存的石頭屋有200餘,古民宅28處,最老的四合院已有300餘年。
坐標:麗水縉雲縣壺鎮鎮東向15公里
在古鎮
青磚黛瓦,炊煙裊裊
推窗即畫卷,別有一番風趣
註:本文部分圖文轉載自網路
⑸ 煉象關:迷失在時光中的城堡
作者:鄭國平
1
數九寒冬清晨,駕車從昆明出發,尋找印記在腦海中難以忘卻的迤西古道煉象關夢影。從安寧市開始,開始走320國道老路,車在雲貴高原的第一條國際大通道---滇緬公路,也叫史迪威公路上蝸牛般盤旋,山巒峽險,谷深壁陡,忽上忽下,從山頂到谷底幽深,行走在谷底或山腰,車在雲里進出,偶爾對面一聲笛鳴,轟隆隆,一輛火車似的卡車,占滿道路迎面駛來,驚得三魂只剩一魂,只好停在路邊讓其通過。
三二零國道,二戰當年曾經支撐中國抗戰物資運輸的大動脈,當初設計最大噸位承載十來噸的公路,已經被載重四、五十噸的巨無霸卡車碾壓的七零八落,支離破碎,遍地坑塘。
一路小心忐忑不安地駛過
祿裱,土官,我們在羊老哨的最高點,看到了處於
紅色峽谷中的煉象關全貌。煉象關也叫腰站,是迤西古驛道「九關十八鋪」中的第三關。從羊老哨看,它兩頭高中間低,一條街道貫穿全城,全城不足平方公里,難怪古人形象地稱之為「腰站」。十多分鍾後,我們就進入煉象關。
冬日的煉象關城樓,在陽光的照耀下慢慢掀開籠罩在身上的霧紗,衍慶橋下的小河水,波浪不驚地靜靜的流淌著。雖說是「關」,倒也聽不到喧囂的嚎叫,它就像一尊化石靜靜地佇立在古城之首,在陽光下晾曬著,完全沒有聲音。我真懷疑去錯了地方——這是雄關嗎?
從來都以為「關」是雄偉、高大的,不管官家還是庶人百姓,來到關下,都必須下馬,都不得不低頭。真到了古關下,預期中人聲鼎沸,馬幫如雲純屬烏有,不由得讓人心生意外或失望。其實出錯的不是關隘是我自己。一個大錯,低級,缺乏常識,就像以為姓「苟」就想
到狗,「史」者就想到大便一樣。從320國道楊家莊岔路到煉象關僅僅2公里,然而這兩公里,卻似兩個不同世界,時間彷彿在這里停止了。煉象關里的一切都靜靜地沉睡著:安靜的街道,安靜的居民,安靜的寺院,安靜的城樓。
安靜得像一幅水粉畫,清新自然。面對曠野藍天葦地,無邊的寂靜讓人覺得整個世界都已不復存在。如果不是斑斑駁駁,街頭巷尾或大或小的舊鋪面前,還坐著三五個聊天的老人;或古老的房屋升起升起裊裊炊煙;或天空中不時傳來鳥兒鳴叫聲,提醒著這里還存在鮮活的生命,我猶如置身於夢幻中。
2
有人說,人類是容易健忘的物種。煉象關唐朝樊綽《蠻書》記載,南詔初在城門樓外東山半坡建 「龍和成」,崇禎十六年(1643年)築煉象關城,到1938年滇緬公路通車,繁榮昌盛數百年。然而古城從人聲鼎沸的喧囂,到至今無人問津的沒落,僅僅不到70年。70年只不過是人類歲月中微不足道的一瞬間。然而就是這一瞬間,煉象關沉淪了,被人遺忘了。
真的忘記了嗎?沒有!那紅砂石鋪就的街中間石板上,或深或淺,或大或小的馬蹄印,老阿婆腦門的皺折,老爺爺的煙桿上,無不訴說著煉象關曾經往事
的故事。
現在的煉象關城,初建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築石城一圍,僅有一條街,開四城門。街從東到西長800餘米,街中一座石拱橋,豎立著五道關樓。分別是煉象關樓、過街樓、西門樓、重關樓、登門樓。800米長的街道,分上街、中街和下街,也將人劃分三六九等。過街樓到城關樓為上街,是官府所在地。這里有土巡檢司府,督銷局等衙門;重關樓到過街樓中街,為鹽商,馬店富庶人家聚集區,這里雲集了煉象關最大的張兵張家鹽號、當過省議員的劉俊安劉家鹽號;以及以許家為首的大、中、小型幾十家馬店。如果是街天,馬幫上千馬匹
、商人在煉象關投宿棲息,不僅鹽號、馬店、鐵匠鋪、米店、銀號生意興隆,也驚動了煉象關周圍山上的綠林強人,在官家山一帶長年累月梟聚著一夥以煉象關客商為搶劫對象的土匪。
重關樓到登門樓稱為下街,銀匠、鐵匠、石匠、鍋匠、皮匠、裁縫、畫匠、理發匠等手工業者大都雲集於此。登門樓外花子廟里的叫花子們演唱著「連花落」游盪在關里乞討的聲此起彼伏,
形成關內畸形的繁華。有資料記載, 歷史 上煉象關曾經有關樓七座,四座橋,清末鼎盛時期有居民1400多戶,6500多人。每天進出關的馬幫,趕著千餘匹馬,年馱運十餘萬斤食鹽、茶葉等土產上昆明,又從省城馱回洋碗、洋油、洋紗、洋布、洋傘、香水、洋鹼、洋火、洋鐵、洋盆等「洋貨」,並帶著外來文化回到煉象關,馱運到滇西各地。輻射到成都或國外…
…
人類 歷史 ,是一部包容、發展的過程,人類在由貧窮向富足的生活轉變,精神與富足的相互支撐就成了必需。煉象關自從唐朝樊綽《蠻書》有記錄 「龍和成」至今,原始圖騰崇拜,喇嘛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各種教派興起。
以建造象鼻嶺上的三華寺為首,這里建有眾多的道觀、佛寺群。分別有真武廟、玉皇閣、大佛殿、文昌宮、三元宮等廟宇數十間。這些廟宇群宏偉,雕梁畫棟,翹拱飛檐,做工考究,圖案精美。石獅、雕龍栩栩如生,集中國建築精華之大成,享譽東南亞。每日煉象關的各類廟宇寺祠香火旺盛,廟中香煙繚繞,佛號如雷。為滇西大馬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第一宗教勝地。同時,京劇、花燈、滇劇、木偶戲等外來文化的南腔北調,你方唱罷我登台,各種藝人名媛包場連連。
3
初識煉象關,得益於一位老人。老人名叫汪世珍,一生充滿傳奇。
坊間傳聞汪世珍畢業於民國,雲南王龍雲主辦的「雲南高等檢察院文官培訓班。」據說該班是龍雲培植親信的搖籃,為雲南政府培養官員的「黃埔軍校」。畢業人員大都分配府、縣任要職。本來汪世珍要分配任縣長,但由於其相貌特殊,被龍雲貶級使用。後曾分配陸良、廣通、羅次等縣任教育長。一九四八年時局動亂回鄉務農。汪老先生回鄉務農不忘聖諭,頂著「臭老九」、舊政府人員的帽子,在那些不平常的歲月,農閑自費走遍煉象山水,研修地方誌。在七十七歲古稀之年,寫出《煉象地方史》《續編煉象地方史》兩部史書,為雲南省個人編寫地方史書第一人。通過拜讀《煉象地方史》,我驚嘆煉象 歷史 的厚重。
從公元765年,南詔王鳳迦異在煉象東坡建「龍和城」。再到元設置巡檢司以至清1643年築煉象關城。五尺道、滇洱古道、到後來迤西古道的開通,在促進煉象商業繁榮的同時,也為煉象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無人繼承官爵。
加官晉爵,光宗耀祖,「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無人繼承官爵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然而我在煉象關卻聽到這么個故事。
元至正年間(1348年),設置煉象巡檢司,鄉邑李阿堵鎮守煉象關,後投誠傅有德明軍,隨明軍作戰獲功,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欽賜「李阿堵九子,准授世襲土巡檢。」李氏後人自此四百七十五年,十九代世襲土巡檢職。咸豐八年(1858年),最後一任土巡檢李宗權死後,因戰亂找不到李氏後人繼承官爵,煉象關土巡檢一職從此空缺。
大小衍慶橋。
煉象城內,一座石拱橋橫跨中街西門樓與重關樓。該橋一頭大一頭小,西高東低,被後人當作「偷工減料」、「虎頭蛇尾」工程的案列。
民間故事說,煉象關中街的這條河上原來建有一座木橋,因河漲水多次沖垮多次重建,給過往客商和居民帶來諸多不便。一日,城內一住戶三弟兄商議,為鄉親們建一座石拱橋,永久解決洪水之患。三兄弟計劃老三修西邊,老二修中間,老大修東邊。老三老實,按照圖紙施工,建成西橋頭;老二媳婦投機取巧,讓老二把橋尺寸縮了一些;老大媳婦奸詐,讓老大建的東橋頭更窄,這就形成了一頭大,一頭小衍慶橋的現象。
後人有詩雲:煉象有座衍慶橋,一頭大來一頭小。當初為何這樣建,只緣婦人見識少。
其實橋當初這樣建,一是因為建橋資金來源於民間籌集
,建橋資金短缺;二是橋位置地勢使然。
棋盤上的「賭注」煉象關。
煉象關離祿豐縣城十五公里,距羅次縣城三十餘公里。 歷史 上卻不屬於祿豐管轄,而是羅次縣鑲嵌在祿豐地盤上的一塊「飛地」。據說:一天,祿豐縣縣長邀請附近郡縣同僚到煉象關消遣,眾官人享盡山珍海味後,到官署花園品茗、手談。羅次縣縣長財大氣粗,叫嚷以宴客三天為注,輸棋大宴各郡縣同僚三天,無人應戰。祿豐縣縣長作為東家,甚感臉面無光,高調應戰:願以煉象關作注,輸棋割讓煉象關。二人鏖戰三回合,祿豐縣長技不如人,連輸兩局。只得遵約,割愛讓出煉象關。從此,煉象關就成了羅次縣的飛地。
其實,是祿豐縣長不堪忍受長年累月途經煉象關的各級官員迎來送往開支,故意以煉象關為賭注,將煉象關這個「包袱」甩給羅次縣。
城裡有口摸奶井。
摸奶井這個名字咋一聽,容易讓人想入非非,其實它是「磨奶井」之口誤。煉象關中街,有一口回味甘甜的水井,叫中街井。因建成年代久遠,城中婦女長年累月,胸部緊貼紅砂石井攔板打井水淘生活,井欄被婦女胸部磨起槽,故民間俗稱「磨奶井」。據說,男人喝了該井水聰明,女人喝了漂亮。明清時期,煉象關考中貢生、癢生、進士30餘人;民國時期有劉氏一門三位子弟分別畢業雲南大學、北京大學及朝陽大學。
廢物換回獎杯來。
旁晚,一隊隊馬幫頂著星宿遠道而來,清晨,馬幫
迎著朝陽出發,留給煉象關人希望,也留下一地馬的排泄物及廢馬掌的煩惱。好在聰明的煉象關人不多時就找到了應對辦法:馬糞種田,廢馬掌打造農具。更有頭腦靈活者,看中廢馬掌經年累月在古道石板路上千萬次的撞擊、磨礪,已經由鐵錘煉成鋼,是打造刀剪的好材料,將其收集整理,鍛造出名聞遐邇的「祿豐剪刀」,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在1923年雲南特產賽寶會上,一舉奪魁,捧回第一名金獎。「祿豐剪刀」在省內的名氣,至今經久不衰。
美女之城。
煉象關有一句民諺:「腰站街兩頭高,十個女人九個俏。」美女,是煉象關一道靚麗的風景。無論是不施粉黛的小販,或是穿金戴銀與馬鍋頭打情罵俏的店家老闆娘,還是亦商亦農的民婦,不僅個個面染桃花,有閉月羞花之美,還以誠信待客,善於經商而聞名於古驛道。「老闆娘」不僅以貌美著稱,還是煉象關家庭的主心骨和「女漢子」。男人能做的事,女人從不落後,就是男人都難以駕馭的修釘馬掌粗活,煉象關的女人做起來也是得心應手,當年女人修釘馬掌成了煉象關的一絕,如今,你走進煉象關,任何一家的女主人,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經商種田,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
沒有上過學的啞巴先生
煉象關衍慶橋東邊重關樓的左街邊,有一戶王姓人家,早年也算殷實,到民國基本敗落,王家有一兒子,從小調皮,一日染病食葯導致失聲。啞巴後的小兒上學無人收留,只好在家中自寫自畫,隨著寫畫的日積月累,讀不出聲卻寫得有模有樣,有人說寫得不比書法家差,於是沒有上過一天學的王啞吧,毛筆字成了煉象關的一絕。哪家寫對聯,哪家商鋪開張營業,都免不了請他書寫。成了城裡的名人。解放後,運動連綿,寫大字標語成了熱門,他寫字的功夫又派上用場,一路走來,小城每個旮旯都留下他的墨跡。
4
撫摸著煉象關的 歷史 脈搏,穿越迤西古道的繁盛時光,「出關了!」同伴的呼聲將我拽入現實。經歷了歲月和風雨,煉象關曾經的繁華,隕落於 歷史 的長河。如今煉象關僅存人口287戶,1109人,不及清朝鼎盛時期的六分之一。
舉目古城,只有斑駁殘缺的古建築、古民居、宗教、牌坊、樓閣、寺廟、坊、民居、古刻、木雕、遺址等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一系列「明清 社會 活化石」,似乎訴說著昔日 「萬馬歸槽,天下鹽倉」, 「塹道石門,扼九郡之咽喉,實西迤之鎖陰」的榮耀。看著掩映
於崇山峻嶺的殘缺迤西古道,迷失於時光中的城堡,日益被風化、被侵蝕、淡漠的雄關,我想現代人似乎應該做些什麼……
作者:鄭國平,雲南省祿豐縣人,楚雄州作家協會會員。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基本建設經濟專業,愛好文學,有作品在《雲南日報》、《小小說月刊》、《民族時報》《金沙江文藝》《今古傳奇》《精短小說》《楚地文化。閃小說》、《楚雄日報》、《大理文藝》、《鶴城晚報》、《速讀》、《楚州今古》、《楚雄社科論壇》、《龍鄉文藝》、《岩泉》等報刊雜志發表。
本作品於2020年發表於《楚雄社科論壇》第7期。經作者 授權刊發。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西有哪些?
紅軍浴血掩護之紅色線路2:炮樓山 洪水箐 都龐嶺大峽谷
⑹ 福建省明清古建築群保存最完整的村落,擁有著令人驚艷的曬秋之景
四季之中,秋天最短,抓不住秋天就瞬間溜走了,秋季出遊是一趟過時不候的旅行。不知道大家都想好這個秋天要去哪裡玩了嗎?每年北方冬天都來臨了,南方的福建秋才剛到,難道這意味著福建人只能看著北方人賞秋,並不是,雖然福建的秋天還未到,但有一處地方也可以開始賞秋了,這里就是桂峰古村。
桂峰古民居位於福建三明尤溪縣洋中鎮的東北部,四周群山環繞,雲霧縈繞,這里曾被譽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現如今還保存著39幢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幾經風雨,依舊保存著極為完善,素有「小福州」之美稱。
桂峰古民居,是福建省明清風格古建築群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迄今已有770多年的 歷史 了。雖然桂峰村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 旅遊 景點,但外地的遊客還是比較少的,相比自由行的遊客,攝影團隊來的要更多一些,他們大部分都是當天拍攝完畢當天就離開了。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古村落,可以在這里住上一晚,感受這個古村落的幽靜。
花上一些時間走遍村中的角角落落,在桂峰村的後門山還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建築,外形酷擬西藏的布達拉宮,也因此被外界稱為「小布達拉宮」,建築氣勢宏偉,它的石砌護坡很有氣勢,從山澗底開始砌築,沿著陡峭的山腳一直修到半山腰,多達14層、高30多米。如果找不到,可以詢問當地人,這里的居民都十分的淳樸與熱情好客。
每年立秋之後,村中就會開始曬秋,三明的桂峰古民居可以說擁有福建省少有的曬秋之景,由於地形的原因,山地沒有更多的場地以供收獲的糧食晾曬,於是人們就把果實、農作物擺上自家房頂晾曬,待曬干之後,以便儲存,這個自然而然的習慣,也成了桂峰村的美景。
桂峰古村落雖然是一個4A級景區,但門票卻只收取20元,性價比非常的高,在這里完全感受不到商業化,整個村子都是原居民,一片安靜祥和的氣息,帶上三五夥伴一起相聚桂峰,體驗曬秋之美,相信會是一次醉人之旅。
要說桂峰古村落有沒有什麼缺點,有,有個缺點就是交通不算方便。自駕的遊客到哪都方便,但沒有自駕的遊客坐車就稍微有點不方便了,坐車路線:可以坐動車到尤溪火車站,坐「動車站— 汽車 站」專線,轉「尤溪—洋中」班車(19元,僅供參考) ,到達洋中後可與其他人拼七座麵包車到達桂峰(一趟50元,僅供參考)
漫步村中,那古橋、古巷、古樹、古碑刻、古書齋、古祠堂和古民居,宛如時光倒流,將人引入古韻古香的舊時光。如果周末不知道該怎麼玩,那麼桂峰古村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秋小長假也快了來了,你們都准備好出發了嗎?
⑺ 藏在徽州山裡的古村落,與世無爭懶得宰客,小賣部開成「君子店」
「高牆深院小窗戶、肥梁瘦柱內天井、粉牆黛瓦馬頭牆」這三句話是對徽派建築的整體概括,大家光看字面意思就能與網路上的西遞、宏村等徽州古村的照片對上號。不過徽州古村並不一定都是這般經典的建築格局,至少歙縣的陽產土樓群不是。
雖與傳統的徽州古民居不同,但陽產土樓同樣是一座有著悠久 歷史 的古村落。村子裡大部分人都為鄭姓,因為土樓是保護單位,上面都掛有戶主的姓名因而得知。據說鄭姓於宋時由歙北遷移定潭而居,後來發現此處山嶺風水極好,便遷居於此。「陽」有著面對太陽的的意思,「產」在當地的方言里有陡峭一說。
這次是和朋友一起從歙縣徽州古城自駕而來,到達山腳下的遊客中心約30km,路面略有崎嶇但還算好開,山腳下的遊客中心也並非是售賣門票的。那幹嘛還要設置遊客中心?是這樣的,山腳下通往陽產的山路如羊腸般崎嶇,彎道是又窄又陡,如果遇到關鍵點會車,沒有一點駕駛技術還真的開不了。山頂村口的停車位也是十分有限,所以一般來說遊客都是要把自駕車停在遊客中心,然後換乘景區的麵包車往返陽產。
上山的麵包車往返是30元,價格絕對合理,畢竟門票都是免費的。麵包車上滿就走,如果遊客少則是15分鍾一班,一人也可成行,不會久等。如果想要省下這30元錢也未嘗不可,有陽產古道可以徒步上山,不過沿途風景比較單一乏味,需到達山頂才可豁然開朗。
陽產土樓的門票免費,車費30元,足見這座景區的良心。閑逛的時候,讓我發現一處比較有趣的細節也是如此,山上售賣商品的小賣部很少,卻在路口有一個無人的小攤,上面擺放了礦泉水和撲克牌,旁邊一個碼可以自行掃碼付賬拿取,是一個「君子商店」。別說是經營了,這里的店家視乎慵懶到懶得宰客。什麼,你說2元錢的礦泉水貴?如果算上這段崎嶇山路的運輸成本,2元錢的礦泉水是真的很合理。
消費真的很便宜,陽產的商業化氣息幾乎沒有。我們在這里的農家樂落腳,只要100元就可以包吃包住,吃的東西大都是山裡自產自銷的食材,這樣免去運輸成本的食材又便宜又正宗,平時在城市裡想買都買不到的。
陽產的住宿條件實在不好意思,就是一般的農家水平。大家隨我看下這里的土樓,它和我們所熟悉大福建土樓,《大魚海棠》電影取景地並不一樣,福建土樓就像一座座堡壘,十分大氣。而陽產的土樓雖然不是典型的徽派建築,但卻在細節處還是充滿了徽派元素。比如小窗戶、高牆等,每座土樓的面積並不是很大,所以也被一位福建的朋友戲稱:這里的土樓只能叫作土房子。
既然這樣,留宿陽產一定要有個打動人的理由。至少,這里的生活狀態是真的打動我了,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作為遊客我們可以在小院子里打打牌,喝喝茶,享受城市裡不容易體驗到的愜意時光。看個晚霞、追場日出,這都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獨寵著陽產這塊風水寶地。
看著夕陽,自己又延伸性的去發呆思考:古時候的陽產村民生活著實不易,這里山高水遠、耕地貧瘠,與外界的聯系基本靠走,只得渴飲山泉,餓食五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而現在物資運輸機械化,生活有了自來水,是多麼大的一種進步。飲水思源,對 社會 的快速發展有著深深的敬意,有陽產這樣避俗發呆的地方也是十分滿足。
對了,村子裡依然還保留使用著水硐,大部分可以用來洗刷,小部分還可以保持飲用。想分辨出他們,就看主人家有沒有在水硐里放魚,有魚的地方,水就可以飲用。這是一個當地村民告訴我的,真是一處有趣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