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吳淞鎮的吳淞鎮簡介
原吳淞鎮,有淞滬鐵路通達市區,並有薀藻浜溝通黃浦江及附近內河水網,水運方便。原為寶山縣屬鎮,1988年9月後為寶山區轄鎮。人口12萬余。下轄薀藻浜、張華浜、周家橋、同江、三陽、泗東、桃園、八棉二紡、泰五、張行、泰一、三益、淞濱、長征、八棉一紡、和豐、泰三、浜源、李金、淞西、泰四等21個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駐地淞濱路38號。老鎮區建築密集,周圍建有海濱、長征、桃園、上棉八廠等居民新村。境內淞興路為百年老街,集中了商店、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中小學、醫院等設施;鎮北新建淞濱路是以商業為主的新型大街,因漁汛及過往旅客眾多,以飲食業集中聞名。周圍有上鋼一廠、上鋼五廠及煤氣、化肥、造紙、紡織等大工廠。鎮西北有20世紀80年代陸續建成投產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吳淞有客輪通崇明、長興、橫沙諸島;有長途汽車通寶山、嘉定及江蘇省,並有多條公交線路通往市區。鎮北吳淞口為黃浦江入長江口,是上海與長江出海門戶,明清以來,歷為戍守要地,有1842年鴉片戰爭時期清水師提督陳化成率軍抗擊英軍入侵時所築炮台遺址。
❷ 青島市北區吳淞路影視取景地址
德平路。在青島市北區有一個吳淞路,有很好的影視取景地址,位於德平路,由政府規劃,該路環境優美,是很好的地點。青島,別稱島城、琴島、膠澳,是中國山東省轄地級市。
❸ 上海吳淞哪個地方是又有電影院 又有游泳池 而且還有水果
寶山區(原吳淞縣)還是寶山區吳淞鎮?不過現在那裡挺熱鬧的。應該有的。
❹ 吳淞區的社會事業
吳淞的近代教育事業興辦較早,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開始,就辦有新式學制的學塾和小學。光緒三十一年馬相伯、嚴復在吳淞提鎮行轅創辦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前身)。光緒三十二年兩江總督撥吳淞炮台灣公地建中國公學。民國6年(1917年)同濟醫工專門學校(今同濟大學前身)從上海遷來吳淞。民國12年在吳淞設有國立政治大學。以後又有第四中山醫學院設立。同期還有水產、商船、海軍等專科學校在境內建立,吳淞一度成為高等學府較為集中之地。20年代的平民教育活動也在吳湘地區廣為開展,這對啟迪民智,提高社區文化水準起了催化作用。吳淞還有創辦較早的圖書館,即光緒二十五年在吳淞鎮開設的吳淞藏書會,還有近郊第一批創辦的公共體育場和醫院。民國18年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與上海市衛生局合作組建的「吳淞衛生模範區」,更屬全國首創。惜在兩次淞滬戰爭中,大學園區和衛生模範區全部被毀,文教衛生事業元氣大傷。到解放前夕,全區沒有影劇院、公共體育場和公共圖書館,僅有1所衛生所、1所中學、14所小學,有近30%的學齡兒童失學。
解放後,普通教育不斷發展,在1952年就基本解決學齡兒童入學問題,助年代又在全區普及了初中教育,並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1987年全區有普通中學13所,中專職校4所,小學19所,幼兒園20所,另有業余大學、電視大學分校及成人中專各1所,境內市屬大型企業也辦有技工學校和專科學校。學校校舍翻新,教學設備也有較大改善,中小學共配有電腦177台,電影放映機25台,並建立了語音實驗室。
1960年建吳淞區時,全區已有公立中學3所、學生2554人,小學12所、學生7144人,幼兒園16所、入園幼兒1850人。盡管國家處於三年困難時期,教育事業仍有發展。根據吳淞區大廠多的特點,積極鼓勵工廠和民間辦學,各大廠都有設施完善規模較大的廠辦中小學和職工學校。上鋼三廠職工業余學校成績卓著,被推薦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至1963年底,全區有公辦中學3所,廠辦、民辦中學6所,學生4562人;公辦小學9所,廠辦、民辦小學10所,學生14799人;幼兒園16所,入園幼兒1767人。「文化大革命」中,學校遭受破壞,教師受到沖擊,教學秩序混亂,教育質量直線下降,教育事業受到重創。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教育重獲生機。80年代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在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育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培養發展學生智力和注重德育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學校有了新的發展,並在全區普及初中教育,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81年全區有中學12所,業余中學1所,小學11所,幼兒園7所。1982年度增加中學3所、小學9所、幼兒園7所,業余中學1所。中小學生入數從15028人增加到21541人,在園幼兒人數從1512人增加到3032人,業余中學學生從586人增加到近3000人。後經調整,到1987年時全區有普通中學13所、學生8935人,小學19所、學生14137人,幼兒園20所、入園幼兒4811人,職業技術學校(班)3所、學生697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學生266人,業余中學2所、學生1268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學生730人,成人職業培訓學校1所、學生248人,工讀學校1所、學生70人,另有教師進修學院、業余大學、電視大學分校各1所,各類學校教職工總計3182人。境內部、市屬大型企業亦辦有各類職工學校。
20世紀80年代起,各校的教學設備有較大改善。1985年全區中小學配齊了教學實驗儀器及體育運動器材,13所中學和2所職業技術學校全部配備電影放映機,小學也配備10部電影放映機,並有放像機和監視器等設備。1986年有中學電腦房5間、小學電腦房4間,共有電腦177台,並建立語言實驗室。1987年又為中學第二課堂配備英文打字機220台,為中小學增配鋼15架。自1985年起各中學舉辦家長學校,小學普遍建立家長委員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主體教育的框架。同時加強學生的課余活動,設有少年宮、少科站等校外活動機構。 吳淞區近代文化事業和設施開辦較早,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就沒有公共圖書館。民國18年(1929年)11月,創辦上海市第一簡易民眾教育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因受歷次戰爭影響,到解放前,吳淞地區幾成文化沙漠,既無電影院,亦無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在吳精鎮上僅有私營的萬具書店1家,及「仙園」、「同春閣」2家茶館兼書場。在財神廟廣場上偶有流動藝人臨時搭篷演出,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與物質生活一樣,處於相當貧乏狀態。
解放後,區內先後建立吳淞工人俱樂部、文化館、圖書館、新華書店、電影院等。至1988年撤區前,區境內有工人俱樂部1家、文化館3座、文化站5個、圖書館(室)12個、電影院3座,電影放映單位5個,電視台1個。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較活躍,曲藝、美術、攝影等作品在市會演、展覽中曾多次獲獎。
❺ 上海的簡介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區劃沿革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
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
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總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轄區14348535人,市轄縣2059199人。各區縣人口: 黃浦區 188743人、南市區 385790人、盧灣區 328918人、徐匯區 1064645人、長寧區 702239人、靜安區 305329人、普陀區 1051672人、閘北區 798620人、虹口區 860726人、楊浦區 1243757人、閔行區 1217309人、寶山區 1227978人、嘉定區 753070人、浦東新區 2402343人人、金山區 580377人、松江區 641156人、青浦區 595863人、南匯縣 785102人、奉賢縣 624285人、崇明縣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
2003年底,上海市轄有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18個區和崇明縣。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據最新考證,認為上海話是松江方言的發展結果,寧波話蘇州話的合成可看成是影響了這種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語調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話的主脈。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豫園、明代庭園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
❻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種連衣裙的時裝。連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留學回國帶進了中國的。三十年代穿著者逐漸多了起來,連衣裙的樣式也不斷豐富起來,成為上海流行一時的時裝。那拉著穿旗袍貴婦人的黃包車在身邊穿堂過巷,還有可尋夾雜著「冰糖葫蘆」聲,現在覺得很有味道。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飲已經出現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湯,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裡也能製造一些飲料。例如,老上海是這樣製作汽水的:一個干凈的玻璃瓶,內盛開水,然後冷卻,放一些小蘇打,檸檬酸,再加入少許糖精。經濟寬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風味更佳。放好之後,立即把瓶塞塞緊,汽水就做好了。經濟拮據的人們,燒一壺開水,放一點白糖在裡面,買幾個碎冰塊放進去,做成冰茶飲料。
炎炎夏天,冷飲店前豎著可口可樂、荷蘭汽水等誘人的廣告,使人垂涎三尺。隔著櫥窗,可以看見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著吸管,氣泡沫在高腳玻璃杯中跳躍著,或用小勺慢慢舀著冰淇淋,千種風情萬般嫵媚,更是一幅活廣告。冷飲店一般有電風扇,甚至還有冷氣,「白領」的上海人,下班路過冷飲店時,常進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涼意頓生,令人愜意,然後再回家,星期日則約同三五好友來此相聚。因此,飲冰店的生意在夏日總是紅紅火火,拉門的小姐沒有半點休息的機會,穿著白色衣服的服務員像蜜蜂般來回穿梭,忙的不亦樂乎。
也有大排檔式的飲冰處,旁邊樹起一面白旗,一個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簡單醒目。幾個圓形大木桶,塗著紅色的北京或天津產的酸梅湯字樣,並標明價目。幾張普通的桌子,鋪上塊白布。顏色各異的杯子,整齊在擺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興。這些街頭飲冰處,也摩登起來了,同樣有鮮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頭也斜斜地插著一根吸管。長衫的飲客,短衫的顧客,只要掏幾個銅板,便可用廉價而又摩登的方法暢飲一番,這一類街頭飲冰處,往往是座上滿客,生意絲毫不比冷飲店差。
走街串巷賣酸梅湯等飲料的也隨處可見,穿短衫的售主,紐扣並不扣上,邊走邊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從額頭上滴下,自己卻捨不得喝一口。勞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們是常客,奔將過來,團團地圍著他的擔子,用他們父母掙來的一點錢,享受著那廉價的冷飲,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電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時髦而有錢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氣的電影院消暑,他們從中午一直坐到黃昏才出來。因為有的電影院買一次門票,可以不受場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沒有關系,對談情說愛的人最合適。看露天電影,也頗為時興,乘涼與欣賞電影一舉二得。上海市內有幾處露天電影場所,一般處於公園內,空氣清新,環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還有一些年輕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廳里消夏。一對對情侶在優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燈光下,忘情地跳著。旁邊的電風扇,不停的旋著,汗還是不斷地流下來,可他們並不覺得熱。對於他們來說,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為有效。
上海瀕海臨江,乘一葉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緻,但黃浦江風大浪急,得擔心船翻人亡,於是借擺渡之船兜風乘涼,便宜又實惠。遠一點,就到吳淞去。吳淞位於黃埔江和長江的交匯處,面向海洋,文人騷客美其名曰吳淞消夏為「吳淞看海」。從市內去吳淞可乘公交車、小火車。白天,在浩浩盪盪的海邊嬉水,晚上,海風從遠處刮來,身上衣單,還會感到一絲寒意。川沙高橋海濱的白沙地帶,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開辟了海濱浴場,供市民游泳避暑。海邊地勢平坦,浴場的沙子,都是用篩子除去了夾雜的小石子,縱目遠望,潮漲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曠神怡,前來游泳的人絡繹不絕。
❼ 上海的吳淞區哪一年出的
90年代初 經國務院 民政部批准 撤銷吳淞區 寶山縣 成立新的寶山區
❽ 介紹一下阮玲玉所處的時代背景
阮玲玉所處的時代主要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下面就講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衣食住行。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種連衣裙的時裝。連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留學回國帶進了中國的。三十年代穿著者逐漸多了起來,連衣裙的樣式也不斷豐富起來,成為上海流行一時的時裝。那拉著穿旗袍貴婦人的黃包車在身邊穿堂過巷,還有可尋夾雜著「冰糖葫蘆」聲,現在覺得很有味道。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飲已經出現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湯,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裡也能製造一些飲料。例如,老上海是這樣製作汽水的:一個干凈的玻璃瓶,內盛開水,然後冷卻,放一些小蘇打,檸檬酸,再加入少許糖精。經濟寬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風味更佳。放好之後,立即把瓶塞塞緊,汽水就做好了。經濟拮據的人們,燒一壺開水,放一點白糖在裡面,買幾個碎冰塊放進去,做成冰茶飲料。
炎炎夏天,冷飲店前豎著可口可樂、荷蘭汽水等誘人的廣告,使人垂涎三尺。隔著櫥窗,可以看見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著吸管,氣泡沫在高腳玻璃杯中跳躍著,或用小勺慢慢舀著冰淇淋,千種風情萬般嫵媚,更是一幅活廣告。冷飲店一般有電風扇,甚至還有冷氣,「白領」的上海人,下班路過冷飲店時,常進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涼意頓生,令人愜意,然後再回家,星期日則約同三五好友來此相聚。因此,飲冰店的生意在夏日總是紅紅火火,拉門的小姐沒有半點休息的機會,穿著白色衣服的服務員像蜜蜂般來回穿梭,忙的不亦樂乎。
也有大排檔式的飲冰處,旁邊樹起一面白旗,一個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簡單醒目。幾個圓形大木桶,塗著紅色的北京或天津產的酸梅湯字樣,並標明價目。幾張普通的桌子,鋪上塊白布。顏色各異的杯子,整齊在擺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興。這些街頭飲冰處,也摩登起來了,同樣有鮮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頭也斜斜地插著一根吸管。長衫的飲客,短衫的顧客,只要掏幾個銅板,便可用廉價而又摩登的方法暢飲一番,這一類街頭飲冰處,往往是座上滿客,生意絲毫不比冷飲店差。
走街串巷賣酸梅湯等飲料的也隨處可見,穿短衫的售主,紐扣並不扣上,邊走邊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從額頭上滴下,自己卻捨不得喝一口。勞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們是常客,奔將過來,團團地圍著他的擔子,用他們父母掙來的一點錢,享受著那廉價的冷飲,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電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時髦而有錢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氣的電影院消暑,他們從中午一直坐到黃昏才出來。因為有的電影院買一次門票,可以不受場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沒有關系,對談情說愛的人最合適。看露天電影,也頗為時興,乘涼與欣賞電影一舉二得。上海市內有幾處露天電影場所,一般處於公園內,空氣清新,環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還有一些年輕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廳里消夏。一對對情侶在優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燈光下,忘情地跳著。旁邊的電風扇,不停的旋著,汗還是不斷地流下來,可他們並不覺得熱。對於他們來說,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為有效。
上海瀕海臨江,乘一葉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緻,但黃浦江風大浪急,得擔心船翻人亡,於是借擺渡之船兜風乘涼,便宜又實惠。遠一點,就到吳淞去。吳淞位於黃埔江和長江的交匯處,面向海洋,文人騷客美其名曰吳淞消夏為「吳淞看海」。從市內去吳淞可乘公交車、小火車。白天,在浩浩盪盪的海邊嬉水,晚上,海風從遠處刮來,身上衣單,還會感到一絲寒意。川沙高橋海濱的白沙地帶,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開辟了海濱浴場,供市民游泳避暑。海邊地勢平坦,浴場的沙子,都是用篩子除去了夾雜的小石子,縱目遠望,潮漲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曠神怡,前來游泳的人絡繹不絕。
三十年代初,上海市內游泳池主要有四種類型:公共游泳池、團體游泳池、學校游泳池以及私人游泳池。最大的是虹口公共游泳池,常常人滿為患。更衣室裡衣服亂七八糟,中外男女擠滿了一池。會游的人在台上跳下來,不會跳的人身上套著救命圈。一些姑娘不會游泳,但坐在淺水中請人攝取幾張曲線美的倩影。游泳累了,走上岸來,卧在草地上,享受著日光浴。等到太陽無精打采地西墜的時候,換好衣服回家,喧囂一天的游泳池便恢復了寧靜。
到了夏天,原先一些高樓內的游戲場,就搬到了樓頂,這些高樓大多是大百貨公司。它們地理位置優越,居高臨下,放眼四望,上海灘盡收眼底。有識之士便在樓頂開辟了露天游戲場,門票便宜,每人四角,場內遍設花卉盆景,游戲多種,還有演出:說書、大鼓、灘簧、戲法、雜技、滑稽、女子新劇等。集觀景、看戲、享受空中陣陣涼風於一身的屋頂花園,成為人們新的時尚消暑方式,一經開辟,便受到人們的青睞。
一些富商、官員家有馬車,充滿了西洋情調。車有單馬雙輪車,有雙馬四輪車,車身敞開,上面支起漂亮的遮篷,後面兩邊各有兩個高大的鋼絲輪子,中間托起長方形的寬大車廂,分前後兩車廂,坐於其中,招搖過市,路人注目,富人自覺身價倍增。車夫響鞭一甩,雙馬奔騰,疾駛如飛,陣陣涼風撲面而來,暑氣頓時全消,富人對此樂此不疲,甚至通宵達旦。汽車引進上海後,汽車兜風又成為他們的新一愛好,成為消夏的時尚。汽車兜風一般要在晚上八九點鍾,避開人多商雜的地方,專向僻靜的地方駛去,一般沿靜安寺方向西去,樹木漸多,風自天地來,涼氣腋下生,好不快活。
但對大多數貧民來說,夏天的滋味實在不好受,在熱浪襲人的季節里,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冒著烈日奔波,哪裡有閑錢和閑情呢?黃包車夫們拉了最後一趟客人後,回到家裡,渾身的汗珠還從毛孔里向外滾出來,一顆顆珍珠似的。搭在肩上的面巾,早就變成了黑色,發出一股剌鼻的汗臭味。妻兒趕忙遞上涼水和濕毛巾,車夫接過來擦二下,咕咚咕咚將一大杯水喝下,叫一聲「爽」,然後把賴以生存的車輛在路旁停放著,不再延攬顧客,敞開了粗破的布衣,拉一把破舊的竹塌坐下,一邊扇一邊唱著:「扇呀----扇呀----扇呀,扇來了陣陣涼風,扇去了若干炎熱,扇子呀,扇涼了我身上的汗水。扇呀----扇呀----扇呀,只要不怕手酸力疲,自會風生熱退,我們努力的扇,這可恨的夏日,也會退避三舍……」
老城廂人多地少,密密麻麻地蓋滿了棚戶房,破破爛爛似要隨時倒塌的樣子,有的馬路兩邊的房子幾乎可以相接,路面崎嶇不平,最多隻容兩人並排而行。沒有電燈,更沒有電風扇,一隻水龍頭至少十來戶人家使用,碰上大熱天,還常常斷水,這時候要靠平時准備好的積水了。他們最興高采烈的時候,就是太陽落山以後,暑氣漸漸褐去,終於可以出門乘風涼了。先用一盆洗菜水,灑在自家的門口,然後端出一隻小檯子,幾只小凳子,一家人圍坐吃飯,隔壁人家也是如此,熱熱鬧鬧。吃完,收拾干凈,就在屋外鋪一條席子睡覺,等到第二天早上太陽要出來時,才縮回家中。
夏天本是兒童的季節。孩子們赤著腳,光著腿,滿身散發著熱氣,他們喜歡熱,而不感到熱,暑假的假期最長,將近兩個月。家境好的孩子們逛公園乘涼,與父母兄弟進游泳池學游泳,還有冰淇淋吃,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要為家庭分擔一份憂愁。一些窮孩子背上背了一隻筐,不停地跑著叫著:賣冰呀,賣冰呀,他們為生存而奔跑。至於冰淇淋的味道,大概一輩子也沒有嘗到過。
❾ 上海的影視基地都有哪些,分別在哪裡
上海大碼頭影視基地位於寶山區化成路吳淞客運中心南側、黃浦江畔的綠樹林中,有一幢典型的仿古式茶樓,鱗次櫛比的牆面廣告牌以及建造中的錢庄、酒肆、戲樓、商行等老上海市井百態的景象,近日初現端倪。原來,這就是落戶於上海港吳淞客運中心的上海大碼頭影視基地。
寶山吳淞客運中心至今仍保留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碼頭江景,被影視業界公認為是「上海現存唯一能塑造上世紀上海灘客貨運碼頭歷史影視場景的地方」。現在,只要是拍攝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長江老碼頭的戲,吳淞客運中心幾乎成為國內唯一的實景取景地。2003年起,這里先後接待了成龍、孫紅雷、劉燁、孫儷、吳秀波、王志文、趙文瑄、張瑜、小宋佳等諸多演員,《人間正道是滄桑》《辛亥革命》《上海·上海》《十月圍城》《四十九日·祭》等83部影視劇先後在此取景。
寶山吳淞客運中心的碼頭江景,早在上世紀初曾以「吳淞煙雨」和「海天旭日」享譽滬上,在當時的「上海八大景觀」中占據兩席,迄今仍被影視界公認為「上海現存唯一能塑造上世紀上海灘客貨運碼頭歷史影視場景的地方」。只要拍攝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長江老碼頭的戲,吳淞客運中心幾乎成為國內唯一的實景取景地。
❿ 上海的地名(上海人回答)
上海的道路,最早出現在原上海縣城廂地區(今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內側),據方誌記載,明弘治時城廂坊巷5條,嘉靖時10條,萬曆時11條,清康熙時25條,嘉慶時63條,同治時80條。上海開埠後,英租界初期修建道路很少,路名也很隨便,如「花園弄」(今南京東路東段),因路旁有花園兼跑馬場而得名,錫克教堂旁的道路稱西[錫]克路(今廣西北路)。同治三年(1864年),一個由26條道路組成的英租界幹道網已具雛形,南北向、東西向各13條。同治四年工部局通過決議,規定南北向道路以中國省名命名,東西向以中國城市名命名。美租界的文監師路(今塘沽路),是以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名命名的,其後,受英租界影響,也採用中國城市名命名道路。咸豐十年(1860年)後,工部局和公董局為了協助清廷鎮壓太平軍,先後越界築成徐家匯路(今華山路)、新閘路、麥根路(今淮安路)、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等四條軍路,並越界築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為上海最早的界外馬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擴展後,泥城浜以西地區路名多數以英美殖民者姓名命名,少數以中國地名命名。本世紀初工部局在租界以西、以北地區又越界築道路38條,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的有29條,以中國地名命名的9條。法租界初期路名以附近設施作專名,也有以法國人名、軍艦名命名。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一年辟築的東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國的「江」名命名,如西江路(今淮海中路)等,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國的「山」名命名,如寒山路(今濟南路)等。光緒三十二年,法租界當局宣布將已築道路,改為以法國人名及事物命名。民國3年(1914年)法租界再次擴展,所築道路絕大多數以法人和美、意、比等外國人名命名。早期租界中心地區,道路整齊有序,大馬路(今南京東路)、二馬路(今九江路)、三馬路(今漢口路)等俗稱,廣泛使用近百年。
民國成立後,以孫中山為首的民國臨時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等政治主張。這些政治主張在由閘北市政廳管理的路名上被充分反映出來。與租界北西藏路相鄰的四條新築馬路分別命名為漢中路、滿州路(今晉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對原有道路加以改名,如總局路改共和路,新閘橋路改大統路,南川虹路改光復路等,表達了民國初年人們對民族團結、國家強盛的願望。民國18年(1929年),上海特別市政府決定在上海東北建設新市區。新市區與外界相連的主幹道多用辛亥革命領袖名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黃興路等;東西向幹道命名三民路、五權路,南北向幹道命名世界路等,反映三民、五權、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張。其他道路分別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九個字為首的片語命名。民國26年11月,日軍攻陷上海後,曾一度改成具有濃厚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民國32年10月,汪偽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對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築路區域240條路名的更名,大規模更改以西方國家人名等命名的道路,如戈登路改江寧路、哈同路改銅仁路、文監師路改塘沽路等。新的路名,大都以中國各級政區名命名。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政府在路名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民國34年(1945年)11月和12月,市政府先後兩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基本上仍採用以中國各省地名命名路名的方法,同時又以「復興」、「建國」等片語和「中正」、「林森」等國民黨要人名命名一批地名。
上海開埠後,涌現一大批經濟、文化類和企事業名稱,其中部分較為著名的也起著地名的作用。匯豐銀行大樓、中國銀行大樓等成為外灘地區標志性建築。商業的發展,形成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等多條商業街。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貨公司,中外聞名,成為上海市區起地名作用的商店名稱。上海開埠以後建造的一批工廠、企業,成為上海地名群的一個重要部分,如著名的官辦企業「江南造船所」,為高昌廟一帶的代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今蘇州河南、西康路北端開設「江蘇葯水廠」,後居民集聚,形成區片地名葯水弄。黃浦江兩岸是碼頭、倉庫集中地,著名的有公和祥碼頭、大達碼頭、其昌棧等。宣統元年(1909年)滬寧鐵路通車後設立的上海北火車站,民國5年(1916年)滬寧、滬杭甬線接軌後,成為上海陸上交通的樞紐,「北站」還作為區片名使用至今達七八十年之久。公用事業中的自來水、電力、煤氣、郵電等著名單位,也往往成為具有指位性的地名,如建於民國13年(1924年)的自來火橋(今西藏路橋),因橋南側有英商上海自來水(煤氣)房而得名。楊樹浦發電廠,煙囪高聳,是從黃浦江進入市區的標志。服務業、娛樂業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行業,如著名的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天蟾舞台、大世界等,都著稱一時,起著地名作用。上海是近代教育、衛生事業的發祥地,知名度較高的交通大學、聖約翰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仁濟醫院、廣慈醫院、公濟醫院等與人民關系密切,都起到地名的指位作用。
區片地名系指具有大致范圍而沒有明確界線的地域性名稱。有的區片名歷史上就已存在,如浦東、靜安寺等。由於城市化的發展,舊的地理實體雖已消失,但地名卻流傳至今,衍化成區片地名,如徐家匯、曹家渡、老西門、十六鋪、提籃橋等。也有聞名當時的拋球場(今南京東路、河南中路口)、日升樓(今南京東路、浙江中路口)等,今天已成為歷史地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區均延續舊制,為20個市區、10個郊區。1956年,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原有的區劃顯得太小,不便管理,遂將市屬區減少至15個,郊區合並為3個。1958年,江蘇省轄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賢、川沙、南匯、崇明10縣,分兩次劃屬上海市,形成今上海市的范圍。1964年,市區區劃調整為10個區,形成10區、10縣的基本框架。1980年置吳淞區,1981年置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置寶山區,1992年改嘉定縣為區,撤銷上海縣和閔行區置閔行區。1993年初將原川沙縣和黃浦、南市、楊浦3區所轄浦東部分及上海縣三林鄉合並建立浦東新區。至1995年底,上海有14個區、6個縣,共20個區縣級政區地名。
街道前身為20世紀50年代初期設立的以序數為名的辦事處,1960年1月正式設立街道,成為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名稱,一般以境內主要道路名命名,如黃浦區的南京東路街道;其次為以區片地名命名,如閘北區的北站街道;也有的以新村名命名,如長寧區的天山新村街道;其他有以園林名命名的,如南市區豫園街道。
農村縣級以下政區名稱,1949年至1953年為區、鄉(鎮)兩級制。1954年撤銷區的建制,1956年鄉、鎮合一,改小鄉為大鄉。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1984年後,恢復為鄉級建制。90年代初,先後撤鄉建鎮。至1995年底鎮級地名已有208個,占鄉、鎮地名95%。鄉鎮名稱的專名,一般以駐地所在的聚落名為名,如南翔鎮駐地南翔;也有以所處的地理方位,如淞南鎮在吳淞之南;有以古稱加方位詞的,如茸北鎮;有以島名,如長興鄉、橫沙鄉;有以水體名,如石湖盪鎮;有以山名,如天馬山鎮;有以區片、地片名為名,如寶山鎮;有以路為名,如祁連鎮(以祁連山路)。
行政村名稱一般以村民委員會所在地的自然村名為名,也有以政治性詞語命名的,如和平、民主、愛國、紅星等。1958年公社化後,農業合作社改為公社所屬的大隊,大隊成為新的聚落地名。1980年上海市地名普查時,這些以政治性詞語命名的大隊、生產隊名因重名太多,進行了更改。新的大隊名一般以所在地自然村名命名,也有以河流、舊小鄉、橋梁等名命名的,在不重名的原則下,保留了一些由農業社名沿襲的政治性詞語。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專名大多數沿用下來。沿海農場地區,聚落地名的首字大都採用該農場名的首字,如新海農場有新海村、新開村、新陽村等。也有用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五四農場內的聚落地名,絕大多數首字為「海」、「青」。
道路名稱,1949年5月後,首先對以國民黨要人和外國人名命名的路名進行了更改,如「中正路」分別改為延安路、瑞金路、石門路,「林森路」改為淮海路,「魏德邁路」改為邯鄲路等。以後,又更改一些殘留的以外國地名命名的路名,如將「倫敦路」改名橫山路;同名、同音的路名也進行了改動。
上海城市的不斷擴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後,市政管理部門繼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國省市地名命名的傳統,並形成一套更為完善的命名原則,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對應有關省市地名命名。楊浦區地處上海市區的東北,路名就以吉林、遼寧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區地處市區的西北,路名就以陝西省地名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數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長寧區地處市區西南,路名以貴州省地名命名,有遵義路、茅台路、安順路等。徐匯區以廣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蒼梧路等。浦東沿江一帶以山東省的地名命名,有嶗山東路、濰坊路、文登路(今東方路)等。1958年以後在市郊發展吳淞、安亭、閔行等工業區及70年代後期建設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外圍的道路名稱均根據其所處的方位採用相應省的地名命名。
浦東新區由於待開發的范圍大,新建的道路多,僅幹道以上的道路就達50多條,1993年,設立浦東新區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組,在吸收國內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長處和各界意見後,於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體現浦東開發、面向世界、面向21世紀的時代特徵,同時又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規劃方案。方案體現浦東道路的層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別用於快速幹道、主幹道和各建設小區內的道路;專名採用「遠東」、「世紀」、「中央」、「迎賓」等詞命名。
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和改變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戶區和市區的邊緣興建住宅。這些住宅最初供產業工人居住,稱為工人新村,70年代後期新村數量大增,遍及中山環路內外側和郊縣城鎮,新村成為上海城市地區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個新村都有一個獨立的名稱,如曹楊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個小村,其名稱多在專名後加序數片語成,如曹楊新村有曹楊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區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陽新村以曲陽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單位命名的,如商業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職業命名的,如海員新村;有以所在地舊名得名的,如明園新村,原址為明園跑狗場;有以吉祥美好之詞命名的,如友誼新村、陽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於商品房出現,又有城市花園、共富新村等名稱。
中心城區的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初屬農村地區的舊新市區、大場區、真如區、新涇區、龍華區等地區,現在已大部分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當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沒無存。50年代後期,在近郊建立工業區,使五角場、吳淞、彭浦、北新涇、真如、吳涇、閔行等地相繼成為工業化地區,又有不少地名湮沒,尤其是1972年動工興建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和1978年動工興建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共有200餘個聚落名稱湮沒。1993年後,隨著規模更大的浦東新區的開發,新區內大量的村落名稱正在逐漸消失。農村居住區的總體規劃、統一設計,也使農村聚落地名減少,如寶山區羅店鎮新建的39個農民新村,拆遷了213個自然村。
由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上海工業布局的調整,原來分布在市中心區的許多小工廠,遷至新的工業區。因此,在共和新路兩側、桃浦、吳淞、吳涇、閔行等地,大型工廠林立,工廠名成為當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娛樂場所,如上海電視台、華東師范大學、新華醫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展覽中心、上海體育館等。對一批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遺址進行保護,產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會址」等紀念地名稱。隨著80年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高層建築名稱逐年增多,不少成為上海城市重要標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聯誼大廈、華亭賓館、上海商城、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等等。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及浦東新區內的金橋、陸家嘴、外高橋等開發區,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區片名稱。地名是現代城市人文地理實體的「包裝」,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區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層建築用「大樓」、「大廈」的多,浦東開發、開放以後,上海房地產業興起,投資者、開發商對物業名稱很為關注,出現「花園」、「廣場」、「城」等新的通名,在專名上也打破了傳統的命名習慣,出現如「新世紀」、「太平洋」等名稱。
回答者:兮溪 - 秀才 二級 12-12 12:27
--------------------------------------------------------------------------------
不管什麼都有例外的呀
回答者:nxhydm - 助理 三級 12-12 13:18
--------------------------------------------------------------------------------
老實說,上海人也不一定知道的呀
回答者:astraly - 童生 一級 12-16 15:00
--------------------------------------------------------------------------------
上海城市的不斷擴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後,市政管理部門繼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國省市地名命名的傳統,並形成一套更為完善的命名原則,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對應有關省市地名命名。楊浦區地處上海市區的東北,路名就以吉林、遼寧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區地處市區的西北,路名就以陝西省地名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數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長寧區地處市區西南,路名以貴州省地名命名,有遵義路、茅台路、安順路等。徐匯區以廣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蒼梧路等。浦東沿江一帶以山東省的地名命名,有嶗山東路、濰坊路、文登路(今東方路)等。1958年以後在市郊發展吳淞、安亭、閔行等工業區及70年代後期建設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外圍的道路名稱均根據其所處的方位採用相應省的地名命名。
浦東新區由於待開發的范圍大,新建的道路多,僅幹道以上的道路就達50多條,1993年,設立浦東新區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組,在吸收國內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長處和各界意見後,於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體現浦東開發、面向世界、面向21世紀的時代特徵,同時又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規劃方案。方案體現浦東道路的層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別用於快速幹道、主幹道和各建設小區內的道路;專名採用「遠東」、「世紀」、「中央」、「迎賓」等詞命名。
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和改變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戶區和市區的邊緣興建住宅。這些住宅最初供產業工人居住,稱為工人新村,70年代後期新村數量大增,遍及中山環路內外側和郊縣城鎮,新村成為上海城市地區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個新村都有一個獨立的名稱,如曹楊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個小村,其名稱多在專名後加序數片語成,如曹楊新村有曹楊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區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陽新村以曲陽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單位命名的,如商業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職業命名的,如海員新村;有以所在地舊名得名的,如明園新村,原址為明園跑狗場;有以吉祥美好之詞命名的,如友誼新村、陽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於商品房出現,又有城市花園、共富新村等名稱。
中心城區的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初屬農村地區的舊新市區、大場區、真如區、新涇區、龍華區等地區,現在已大部分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當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沒無存。50年代後期,在近郊建立工業區,使五角場、吳淞、彭浦、北新涇、真如、吳涇、閔行等地相繼成為工業化地區,又有不少地名湮沒,尤其是1972年動工興建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和1978年動工興建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共有200餘個聚落名稱湮沒。1993年後,隨著規模更大的浦東新區的開發,新區內大量的村落名稱正在逐漸消失。農村居住區的總體規劃、統一設計,也使農村聚落地名減少,如寶山區羅店鎮新建的39個農民新村,拆遷了213個自然村。
由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上海工業布局的調整,原來分布在市中心區的許多小工廠,遷至新的工業區。因此,在共和新路兩側、桃浦、吳淞、吳涇、閔行等地,大型工廠林立,工廠名成為當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娛樂場所,如上海電視台、華東師范大學、新華醫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展覽中心、上海體育館等。對一批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遺址進行保護,產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會址」等紀念地名稱。隨著80年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高層建築名稱逐年增多,不少成為上海城市重要標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聯誼大廈、華亭賓館、上海商城、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等等。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及浦東新區內的金橋、陸家嘴、外高橋等開發區,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區片名稱。地名是現代城市人文地理實體的「包裝」,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區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層建築用「大樓」、「大廈」的多,浦東開發、開放以後,上海房地產業興起,投資者、開發商對物業名稱很為關注,出現「花園」、「廣場」、「城」等新的通名,在專名上也打破了傳統的命名習慣,出現如「新世紀」、「太平洋」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