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歌詞
歌曲:《送別》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1)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⑵ 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一個春風拂面的下午,我滿懷期待地准備著看《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電影一開頭就展現了這幅景象——一列駱駝從英子家的小胡同經過,整個胡同都盪漾著清脆的駝鈴聲,這清脆的駝鈴聲也飄進了英子的童年。
開頭所述小英子是從台灣遷居過來的。她當然也保留著台灣人民的淳樸、善良。
這個小胡同有一個專門收留大學生的惠安館,當時經常有大學生被抓走。門前站著一個女人——素珍,素珍整天叫著「小桂子,小桂子……」。宋媽說素珍瘋了,爸爸說素珍傻了,可是善良的英子卻經常找她玩。說著說著,素珍把小桂子的事情不由自主掛在嘴邊,英子知道了,原來小桂子是她的親生女兒,後來失蹤了,生死未卜。素珍對英子說:「小桂子脖子後面有塊胎記,如果找見了,說趕緊讓她回家,我不吵她也不罵她。」後來,英子偶然發現整天和她玩的小妞子脖子後有一塊胎記,跟素珍描述的一模一樣。就把小妞子帶回了惠安館,小妞子便和素珍走了……
英子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了,爸爸便把英子送去學堂。英子的一篇課文叫《我們去看海》,下課了,一個同學問她:「你看過海嗎?」英子說:「好像看見過,我聽媽媽說,我是從很遠的一個小島上搬來的。我都分不清海跟天。」放學了,幾個男生在踢皮球,英子去撿球,卻無意中發現了小偷藏的贓物,後來被暗探發現,把小偷給抓走了。英子至今還愧疚不已。
一天,德先叔回到了小英子的家。小英子和他弟弟妹妹都煩他,因為他一點也不理孩子,只知道整天呆坐著。英子爸爸媽媽也煩他,整天都要給他做好吃的,後來德先叔和蘭姨娘走了。
小說第五章有個很好玩的名字,「驢打滾兒」,講的是宋媽的兒子小栓子去世了,可是一直不說,都憋了一兩年了,宋媽跟黃板牙騎著毛驢走了。
英子的爸爸病倒了,一直住著院。小英子今年要畢業,在畢業典禮上,英子想著爸爸就在台下一樣,硬著頭皮過了畢業典禮。可是,過了不久,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了。英子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明白了:什麼東西都要懂得珍惜,晚了就再也來不及了。
電影《城南舊事》演繹了林海音童年時住在北京城南的舊故事。
林海音小的時候是個大膽的、愛問問題的女孩子。鄰居們都喜歡她,每當我看到小英子追著爸爸問問題的樣子,我就覺得小英子太可愛了,問那麼多古怪的問題惹我發笑。當我看到英子和妞兒一塊兒在西廂房裡玩鞦韆,喂小油雞時,妞兒給英子看自己身上被父母打得傷口時,我不由得心疼,好苦的妞兒呀,她跟小英子的幸福生活沒法比。妞兒家很窮,她父親就帶著她到處拉嗓子討錢,討不到就打,父母也不是親的,帶妞兒很不好。哼!狠心的父母,如果我能穿越時空的話,一定會幫妞兒找到她的親父母的。
電影的後半部分我有點兒看不懂。為什麼偷東西的賊對小英子那麼好呢?而且還給他玩具呢?賊為什麼還在離英子家不遠的草地里藏臟而不怕被發現呢?秀貞和妞兒到底有沒有趕上火車呢?宋媽的丈夫為什麼要把女兒賣了呢?英子她爸爸到底是干什麼職業的呢?小英子怎麼成天胡思亂想呢?
轉眼,小英子要畢業了,但她的爸爸卻因為得了不治之病而永遠離開了人世,原本幸福的家庭發生了改變。宋媽只能跟著她的男人回鄉下了,一輛三輪車不知把小英子和她媽媽還有她弟弟拉到何處去了。
「20年代末,六歲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個小胡同里,經常站在胡同門口尋找女兒的「瘋」女生秀珍成了她的第一個朋友……」前幾天,我看了城南舊事這部電影,電影中的英子、蘭姨娘和一個好心的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表現出了老北京很多人的特點:貧窮的人,可憐的人,干預抗爭的
人,我決定把他們寫下來。
一、正義的人——林英子
林英子是這部電影的主角兒,她很正直,也很善良,從妞兒去買飯,店小二讓他塔吊嗓子猜個他飯吃,英子立刻奪過飯碗給妞兒吃能夠看出,她也很善良,幫秀珍找到了女兒小桂子,我十分喜愛她,正因她善良,以為她正直,正因她善良,正因她功課好……有種種說不清的理由。
二、可憐的人——秀珍
秀珍以前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並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小桂子,從此那個大學生便沒有音訊,就連他的女兒小桂子也被扔到了城根下,生死不明,她從此天天尋找女兒小桂子,人家都說她是個瘋子,可英子並不這樣認為,我也這樣認為,我認為她很可憐。記得我三歲的時候,胡同口就有一個瘋子,媽媽說瘋子很厲害,我就不敢接近了,但是同樣能被外人說是瘋子,我卻覺得秀珍很可憐,這是為什麼,我也不清楚。
三。貧窮的人——賊
他為了供自己的弟弟上學,偷東西,這種法師很不正當,但起點是好的,至於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嗎,我也不知道,能夠這樣說吧: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壞人。
四。敢於抗爭的人——蘭姨娘
蘭姨娘也是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她是一個漂亮的女生,她敢於反抗封建禮教,是一位敢做敢為的新時代女性。
五。後記
這部電影拍得很好,我十分喜愛,我從中知道了不少關於老北京的事兒,我們要向英子學習,學她正直善良,學她的筆下功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悠揚的歌聲,帶著一種古樸的韻味,引出了《城南舊事》這部電影。
《城南舊事》是由我國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改編而成。她以少年時的林海音——英子為主人公,記錄下了她在北京城南的一段往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將這部電影變得活靈活現,將英子記憶的畫卷展現在觀眾們的眼前。
影片開頭,我看見了一個小女孩。她大概有六七歲的樣子,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對秀氣的眉毛,一張白靜的臉,身穿紅色的外衣,頭上一定粉色的帽子,笑的時候露出一排整齊的小白牙,一直笑到人心裡去。
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難忘的場景。小偷在被抓走前最後的笑,爸爸臨死前慈祥的面孔,宋媽臨走時的依依不捨……都令人感動。而我卻覺得,秀貞和妞兒在雨中奔跑的場面,才是真正的震撼人心,就像一副朦朧的水墨畫,但卻清楚地刻在了我的記憶里。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悠揚的歌聲,緩緩地宣布了電影《城南舊事》的結束。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是《城南舊事》。這部影片是被稱作林海音所寫,講述了林海音童年在城南舊事的悲歡離合。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內容是:片中的主人英子五歲時跟隨母親漂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在這里,小英子認識了許多朋友。而他們又相繼離開了她。惠安館內被稱作瘋子的姑娘秀貞、妞兒為供弟弟上學而無奈做小偷的哥哥,因病去世的爸爸。她們都是教會英子做人的道理的人。
本片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去看這個雜亂的社會,對那些復雜的人和事,她有著特別的理解和看法。她的身上有種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有顆助人為樂的心。有一次,她為了讓別人一家團聚,竟然把媽媽的手鐲拿去給他們做盤纏,這幾乎是一個成年人才有可能做的事情。這讓我想起一句俗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說起這些,我就會想起我們身邊的人。那些人看到別人摔倒在地也不去扶一把,看到別人做壞事也沒有及時制止。真為那些人感到臉紅。以後首先從我自身做起,讓我們共同向影片中的英子學習吧!她那助人為樂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城南舊事,裡面講述了英子的童年故事,英子的童年和我們的童年是不一樣的,英子的童年故事裡還有許多感人的部分。
最讓我感動的是英子的好朋友妞兒,她在沒有找到親爹親娘之前被養父養母養著,養父養母對妞兒很狠心,妞兒就見自己的好朋友他們都把妞兒揍一頓,最後妞兒通過英子找到自己的親媽,沒想到妞兒的親媽就是人們口中的「瘋子」秀貞,秀貞的丈夫扔下秀貞一個人帶著孩子,自己走,秀貞為了找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受了許多的苦,帶她沒有放棄,她認識英子以後心裡的那一盞燈更充滿希望,但就在秀貞把妞兒帶走找她丈夫時發生了意外,她們娘倆離開了這個世界。
就這樣英子漸漸的失去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在失去這些人的過程中英子也在一次一次的長大,再也沒有童年時光的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成為這個家中的頂樑柱。
《城南舊事》是根據作家林海英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按照老師的安排,周末,我和爸爸一同觀看了這部影片。
這部電影主要用小英子的角度來描寫解放前的北京城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無論是瘋了的秀貞,陪著英子玩耍的妞兒,被丈夫賣掉女兒的宋媽,因為家庭貧困被迫偷人的小偷,還是支持進步學生、同情勞動人民,最終死去的「爸爸」,包括小英子自己,都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最終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悲傷中。尤其是宋媽因為兒子死了、女兒也被她愛喝酒的丈夫賣掉了而在灶房裡哭泣時,小英子主動抱著宋媽陪著她哭的那一段,看了最讓我感動。
和那個時代的人們,特別是那個時代的孩子比較起來,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小孩簡直太幸福了。在和平的年代,在父母的呵護下,我們這一代的城市孩子很難有那樣復雜的體會。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會在各種新聞里看到,還有很多處於戰亂中的外國小朋友也在過著小英子那個時代的生活,在死亡的陰影里生存,更有很多貧困山區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在外地打工得不到照顧,在很艱苦的條件下生活。我們學校曾經帶我們去白鹿原的兒童村獻過愛心,我自己也曾經努力幫助過需要幫助的人。與小英子不同,在那個時代,當她面對這些悲慘的事情發生時,只能選擇無奈的看著。我們這一代的孩子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情時,更應該主動去幫助,而不僅僅是無奈的旁觀,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孩子和小英子中間最大的區別。
《城南舊事》中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這部作品由五個篇章組成: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全文由一個人引起—小英子,以她孩子般純潔的眼睛來看在北平生活的點滴,記載著小英子七歲到十三歲的成長經歷,旁觀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憑著她微妙的記憶,將年幼時圍繞她發生的生活舊事記錄下來……一舉兩得造句
小英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充滿疑問的,她從不在自己的世界裡上鎖,總是任由人們進進出出。因此她和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結下了友情,三天兩頭的往惠安館里鑽;她和「小偷」寫下承諾,甚而認真地聽著「小偷」的故事;她愛著自己的奶媽,望著她離去,小英子悲哀難過。透過小英子童稚的雙眼,我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雖然很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
本書的每一篇到結尾,主角似乎總是離開小英子,像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我們看海去那個小偷,奶媽,最後連她的爸爸也離她而去了,當時她才小學畢業呢!看著無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為本書畫上句點。
雖然《城南舊事》看後叫人心酸落淚,但是它的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著溫馨的親情和友愛。雖然每個故事的結尾,裡面的主角都是離小作者而去,但是小作者透過正面的描述和反面的烘托,把每個人物的樣貌寫得淋漓盡致,性格表露無遺,即使閉上眼睛,他們的影子還盈盈浮現眼前:井邊的小夥伴,椿樹胡同的瘋女生,藏在草堆里的偷兒,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加上聰明伶俐的小英子,組成了小作者的寫作世界,在這世界裡,帶著人間溫暖的風吹遍了每個角落,吹醒了讀者和平的心靈,這是一本散發著芬芳的書,更是一本開卷有益的書,它能使人從中領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正因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正因她不刻意表達什幺,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的不緊不慢,溫厚淳和,那樣的安靜祥和,彌久恆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之心。空間名字霸氣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篇電影,名叫《城南舊事》,城南舊事不僅是一本書,還是一片電影,城南舊事的書很好看,那我想電影也了不得了。
城南舊事一共分了四章,第一是惠安館,惠安館是北京的一個地方,在那裡,住著好多人,其中就有英子一家,在英子家的胡同里,住著一位叫秀貞的人,她是一位失去孩子的母親,人們管他叫瘋子,可在英子的眼裡,秀貞不是一個瘋子,而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不久後,秀貞就和英子成為了朋友,並且英子靠著聰明的大腦,幫秀貞找到了他的女兒。
第二章講的是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主要是我在一個草坪里遇見了一個人,他對英子非常好,最後他被抓起來了,因為他是賊。
第三章是驢打滾兒,主要講了宋媽的老公把小栓子給淹死了,還把丫頭子賣給人了,宋媽哭的眼睛都紅了,,父親和母親一起把宋媽的老公轟了出去,好給宋媽解恨。
最後一張是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下孩子,這篇講的是爸爸得了一種病,把自己的愛託付給了一朵美麗的花,讓自己不用害怕。
觀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做人要善良,要誠實,守信。不能欺騙別人。聽了我的解釋,希望你也而來看呦!
「天之涯,地知角,知交半零落」,弘一大師的「送別」這首詞,被譜成「城南舊事」這部電影的主題曲,道盡了離別的無奈與傷感。
電影里有三個故事,三個故事的結尾都是離別,離別的方式都不同。第一個故事是「我」和秀貞、妞兒離別。人人都說秀貞是瘋子,但主人公英子卻和她結下了友誼,並幫她找到了孩子。第二個故事是與小偷離別,英子無意中與小偷交上了朋友,最後不小心害他被抓。第三個故事是與宋媽媽離別,是因為英子她爸因病去世,家裡失去了經濟來源,再也沒錢請宋媽媽幫做家務了。
離別既是凄涼的,更是凄美的。「我」失去了一個個身邊的朋友,也失去了最親愛的父親。宋代詩人柳詠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既然人與人之間,分離是必然的,那我們就去學會珍惜現在,去珍惜你身邊每一個人。
⑶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3)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⑷ 《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插曲
陳綺貞的《送別》 http://www.bingling.net/blog/UploadFiles/2008-3/42213325010.mp3
滿意請採納
⑸ 關於送別-《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送別》是很多80後兒時的記憶,它清麗的歌詞和曲調伴隨了很多人的童年。聽著它,讓人一下子就平靜下來…
這首歌也貫穿了八十年代上映的老電影《城南舊事》的始終。這部電影是源自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代表作。它是通過一個名叫林英子的女童視角,講述了在老北京發生的普通人的故事。每個故事到最終都如這首歌一樣,走向離別。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有些故事的發生讓人唏噓。卻也讓兒時的英子,有更深的感悟,進而成長。
電影中,英子的那雙水汪汪的大眼,單純,清澈,靈動,令人動容。
整部電影呈現出的是質朴的老北京風貌。沒有過多氣氛上的渲染和浮誇的演技,但卻於平凡中直戳人心。
「瘋子」,妞兒,「小偷」,蘭姨娘,徳先叔,宋媽,父親……這些人出現了,又都相繼離開了,一次次的「送別」構成了「我」的整個童年。
「瘋子」是瘋子嗎?
「英子,人家都說我得了瘋病,你說我是不是瘋子?人家瘋子都滿地撿東西吃,亂打人,我怎麼會是瘋子,你看我瘋不瘋?」
到處都傳著,惠安館里有一個瘋子。但她又與平常的瘋子不同。她沒有瘋瘋癲癲,沒有情緒暴躁,沒有邋裡邋遢,她只是楞楞的盯著家對面的老洋槐,念著她的思康和小桂子。偶有人同她說話,她也不搭。她只是倚在那兒,痴等著,傻盼著……
她叫秀貞,有著好看的辮子,水汪的眼睛,眼底下有淚坑兒,身材清瘦,會用白礬勾兌塗指甲,會給她的小桂子做衣裳。
思康在第一次見到她時,相信是真的被這個聰慧美麗的姑娘吸引了。四目相對時,秀貞說,那便是緣分。
思康一個人在北京求學的日子因為有了秀貞而變得溫暖起來。
而後思康回了老家,終是沒有再回來。小桂子恰在那年秋天出生。未婚先育,終會被人詬病。所以小桂子一出生,就被秀貞的父母扔到了齊化門下。自此,秀貞便瘋了,終日念著思康和她的小桂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子確認自己的小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於是,便急切的令母女相認。
秀貞認出了小桂子,連夜收拾行囊帶小桂子去找思康。不料,母女倆竟慘死在火車下。
由於被大雨淋,英子病了,昏睡了好幾天。醒來時,媽媽告訴她,他們要搬到新簾子胡同的新家了。母親雖也為妞兒可惜,小小年紀,那麼可人,竟... 但卻對英子絕口不提此事,也囑咐宋媽不要在英子面前提,大抵也是怕英子傷心。
像父親說的那樣,從前的事都過去了,重要的是將來的事。
那什麼是將來的事?
將來的事就如英子要有新的家啊,新的朋友啊,新的學校啊。
從前的事都過去了,沒有意思了,英子都會慢慢忘記的。
但她又怎麼能忘記那個同她講心事,曾把她錯認做小桂子的「瘋子」,還有真正的小桂子呢?
厚嘴唇的小偷
「厚墩墩的嘴唇,是個老實人。」算命的人這樣說。
英子的新家在新簾子胡同,對面有一處廢棄的荒地,草長得比牆都高,四下無人時,顯得有那麼點陰森可怕。
英子借著撿球的由頭在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的嘴唇厚墩墩的,算命的說那是個老實人面相。
年輕人見到英子,有些驚訝,卻沒有氣急敗壞,反而耐心的同英子攀談起來,問她幾歲了?讀幾年級了?彷彿他們只是平日里遇見的叔侄,閑話家常,更或是朋友。
他告訴英子他有個弟弟,很會念書,將來是要乘大輪船出國的,到時候他們一起去送他。
有一次,英子到荒園中找他,卻不見他。但在地上撿到了一個銅佛。從荒園出來時,英子遇到了一個穿對襟開衫的人,那人向英子詢問銅佛的來歷。
幾天後,英子聽見人們議論著,前幾天失竊的東西找到了,是一個年輕人偷的,聽說是個便衣捉到的。接著,隔了老遠,英子看到厚嘴唇的男人被綁著,走出了荒園。議論聲依然不絕於耳,但英子彷彿都聽不到,只有聽到這個厚嘴唇的男人說:「英子,你是個好孩子,聰明,有靈氣,我不會忘了你的。」
大家都說他是壞人,但英子說,我不懂什麼好人,壞人,人太多了,很難分。
我們看海去
我們看海去
藍色的大海上
拖著白色的帆
金紅的太陽
從海上升起來
照到海面
照到船頭
我們看海去
我們看海去
這是英子最喜歡的課文,藍色的大海上漂著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很美,澄明,一如英子的心。
蘭姨娘和徳先叔
蘭姨娘圓圓扁扁的臉兒,一排整整齊齊的白牙,我最喜歡她左邊那顆鑲金的牙,笑時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很合適的露出來,嘴邊還有一處酒窩,隨著笑聲打旋兒。
蘭姨娘不記得母親是誰,她很小變被賣了,只記得有一個病了的哥哥。蘭姨娘說母親賣她,大抵也是為了給哥哥看病。
後蘭姨娘幾經輾轉,認識了英子父母。蘭姨娘性格很好,又燒的一手好煙,很討英子父親喜歡。
日子久了,英子看到了母親心中的苦悶。聰明的英子暗中撮合了蘭姨娘和徳先叔。
他們離開那日,蘭姨娘一改往日裝扮。
她的油光刷亮的麻花髻沒有了,現在頭發剪的是華倫王子式!就跟我故事書里畫的一樣:一排頭發齊齊地齊著眉毛,兩邊垂到耳朵邊。身上穿的正是那件蛋青綢子旗袍,做成長身坎肩另接兩只袖子樣式的,脖子上圍一條白紗,斜斜地系成一個大蝴蝶結,就跟在女高師念書的張家三姨打扮得一樣樣!
臨走時,蘭姨娘囑咐英子,要好好念書,三年級的大姑娘了,不要動不動就惹媽媽生氣。
英子看著蘭姨娘的馬車,心情復雜。她想父親的心情可能更復雜。
宋媽的小栓子和丫頭子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為人老實勤快。在英子家這么些年一直勤勤懇懇。英子一家也將宋媽看成自己人,特別是幾個孩子,日夜得宋媽照顧,跟宋媽很親。
宋媽家在農村,丈夫不爭氣,經常打罵她。於是她便出來自己賺錢。每個月的工錢她都節省下來,交給丈夫。
她滿心掛念著她的小栓子和丫頭子。丈夫告訴她,小栓子在給人放牛,丫頭子給別人奶去了(在別人家寄養,因為宋媽離開時,丫頭子剛出生不久,還是個吃奶的娃)。
但宋媽總覺得不踏實,幾次央求丈夫帶栓子來看看。
後經幾次詢問,她那丈夫見瞞不住了,才說實話,原來栓子在幾年前就失足落水,丫頭子也被他丈夫給了趕車的夫妻。
宋媽十分悲痛,後帶著英子去丈夫說的地方找過丫頭子,但無奈便尋無果。
宋媽雖依然如往常一樣照顧著英子一家的起居,卻不似往日歡愉。
在英子母親的勸說下,宋媽打算回鄉,臨走的那天早上,依然做了一家子的早飯,為英子梳了辮子。
臨走時,她說:「英子,好好念書,你是大姐,要有個樣兒。
父親的離去,讓英子明白,她不再是小孩子了,她已經長大,要幫助媽媽操持這個家。
她說: 我從沒有這樣的鎮定和安靜。
那些每一個在她童年出現的人,他們的每一幀都刻在了英子的心裡,被小心地保護在心底的深處。
其實成長就是一場別樣的告別,人生也是。
很多人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又離開。有些告別是別人留給我們的,有些是我們留給別人的。但無論什麼樣,我們都能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那些或簡單,或復雜,或不舍,或欣慰,或釋然的感動,才是我們的整個人生。
離別辛苦,文人墨客賦予它悲涼的色彩,但悲歡離合,才是人生常態。有離別才會有重聚。
每一次離別都會讓人看到自己的內心,然後背起行囊,在自己的軌跡中繼續前行……
……
藍色的大海上
拖著白色的帆
金紅的太陽
從海上升起來
照到海面
照到船頭
……
⑹ 《城南舊事》版的《送別》歌詞講的是什麼意思
《城南舊事》賞析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那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整部影片可分為三部分:「瘋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媽的離開」。用串珠式的聯接方式承上啟下,每一部分的開頭都是宋媽的男人來要錢,每一部分的結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離開小英子死去。本課節選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緯在談《城南舊事》的音樂時說:
一雙充滿純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觀察著世界,思索著人生。
一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盡在不言中。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鑒賞這部電影文學劇本思想內容的鑰匙。
第一,兒童視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總有些東西讓我們夢牽魂繞。冰心到人生的晚年總是做夢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為那裡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有她和父母度過的最無憂無慮的時代,走遍了世界,她嚷著要回家,回童年的家。為什麼?因為那裡是童真所在,是心靈的故鄉。台灣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樣如此,始終不忘她在那裡度過童年的第二故鄉——北京。
現實世界人與人是隔膜的,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我們看到的《故鄉》中成年的「我」與閏土的隔膜。而童真則反之。童真是童年時代的純真無邪的感情,「純」在有一顆「童心」,一顆真的善的美的「童心」!與人交往沒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擾,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選擇了英子這一特殊的觀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來感受身邊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成人社會,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觀,思考成人社會的各種問題。盡管它很不成熟,但對人生、對社會卻作了真實的實錄。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於是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貞的悲慘遭遇非但得不到絲毫同情,還被視為傷風敗俗。在成人的社會里,秀貞不過是個瘋女人,人人避而遠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這一套,她以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來理解了秀貞反常舉止下的真實內心,理解她對愛人的期盼,對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後來,英子發現她那個時常被養父虐待的夥伴就是小桂子,終於幫她們母女相認。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英子對他沒有任何世俗的成見和歧視,他們的交流是真誠平等的。在這一場戲中,劇本運用了英子與小偷的大量對話,以及家人、鄰居對小偷的議論來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對白:
小偷:小妹妹,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們有一篇課文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嗎?
多麼幼稚而真切的話!英子用她的純真和寬容感化著小偷。
隨著故事的推進,英子在畢業典禮上與小偷相遇,使觀眾了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並諒解了他的所為。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自責。英子與小偷的最後一次相見,盪漾著兩個不相稱的世界——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溫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噓。
英子的眼光是純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瘋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誠使得她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進入瘋子、小偷的心靈世界,看到瘋子對愛情的執著,看到小偷對供養弟弟、母親的責任及對他自己的道德譴責。她不懂的是這個世界,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剝奪。
英子用無暇迷惘的眼神表現了純真的無污染的心靈對社會和人生的拷問,她不明白成人朋友們的命運為何這樣艱難,包括那些被殺頭的學生。電影就這樣藉助孩子的視角,將成人世界丑惡的一面暴露出來,發掘出來。成人心中的憂愁和世事的艱難,孩子未必明了,但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些憂愁和艱難,卻另有一番特別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貞和妞兒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始成長起來。秋天到了,她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落下了淚珠,她在長高。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她開始成熟起來,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與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的同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送別》主題曲的再現,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斷的離別中長大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這首題為《送別》的樂曲中緩緩地流淌著人生的美麗、無奈和憂傷,「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說著「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我覺得這歌曲也闡釋了《城南舊事》的主題。音樂的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個故事的結束和一個人物的離去,也伴隨著英子對人生離別的體驗和成長。
但是,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的故事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隨著「一切都離我而去」這一主題的流逝,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哀懷,而不是沉淪;是一種眷戀,而不是淹沒。追憶之中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對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經有過的那麼真、那麼善、那麼美的一切,都已經沉澱在了靈魂深處,讓人永遠有悠長悠長的懷想,猶如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盛滿了對人世滄桑的眷戀之情,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出版後記中寫道:「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童年是短暫的,但願童年的純真和詩意能讓我們放下現實的苦難而永葆快樂的心情。
⑺ 《送別》
在送別中學會珍惜。
學陶笛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送別》,如小米老師所說:「曲風悅耳動人,簡單易上手」,更主要的是,這首歌曲是我多年的摯愛,熟諳於心。
《送別》
譜曲:J·P·奧德韋 編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曲調取自J·P·奧德韋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音樂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民國才子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所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的《送別》,是對摯友許幻園的離別之情。李叔同與許幻園在革命之後宣揚民權思想,一度成為社會改革潮中的先鋒人物。在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稱帝,社會急劇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欲赴京討回公道,離別時刻,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下此歌送別許幻園。
20世紀20年代~40年代,《送別》這首歌曲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80年代,《送別》作為主題曲出現在林海音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最近,在某論壇上看到有人評論《送別》寫得十分平凡,只是一些意象的簡單堆砌。我深不以為然。
這首歌小時候聽來確實平常無奇。詞中的長亭、古道、芳草等等都是極其平實的物件,好比我們和人交往時「只道是尋常」,但一旦那人離去,那些平常的物件就都有了特別的意義。隨著年歲推移,總會在遇到別離的某個時刻,腦海浮現「長亭外,古道邊…天之涯,地之角」,從前無關緊要的某些東西,感覺被牽引過來,重新產生了關聯。
也許,可以認為,歌詞並非寫得有多精彩,而是歌詞營造的淡然深遠的意境,引起心中的共鳴,如蘭亭集序里「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這首歌延伸了眾多個體生命的時長,又被稱為民國群體的時代記憶。從個人與友人的離別逐漸放大到對世界之極的距離感、對即逝的事物的悲愴感。就如古詩中經典的借物喻情,歌曲以景象引發共情,繼而不斷巡迴傳唱,彷彿向世間述說著萬物都有離去的那一天。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里多次提到「送別」,年幼的英子,經歷了宋媽、爸爸、秀貞的生離死別。但同時,又得到了之前未曾有過的感悟。想想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無論是短暫交集的陌生人、還是一起玩耍的夥伴,或是陪伴成長的長者、至親,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送別,甚至是永別。交集的時間長短、送別的早晚有不同,但那一種苦楚和無常卻是同樣的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送別說不上是從年幼走向成熟的必須代價,但卻算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送別後有感慨,還會有懷念,在遺憾中,我們懂得了更加珍惜和把握眼前、當下的美好。
⑻ 城南舊事中為什麼總是放《送別》這首歌
因為《城南舊事》中,英子所在的學校送別六年級的同學時 每年都要唱一首相同的《送別》歌。用於表達對畢業同學的留戀,分別的痛苦。《送別》是《城南舊事》主題曲兼插曲。整首歌曲主題與電影主題相近,尤其結尾英子的爸爸去世。所以《城南舊事》中經常出現《送別》。
另外《送別》出現在多部影視中作為主題曲或插曲。如:《光榮時代》《守歲》《廚子戲子痞子》等。
《送別》,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8)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擴展閱讀
《送別》的各種版本
1、朴樹演唱的《送別》,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片尾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送別》中,由朴樹工作室公司發行於2013-03-29,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2、韓紅演唱的《送別》,話劇《守歲》插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送別》中,由肆想文化公司發行於2018-01-29,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3、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演唱的《送別》,《光榮時代》電視劇插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光榮時代 電視劇原聲帶》中,由上海希瓜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發行於2019-12-02,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⑼ 有一部電影插曲是《送別》,講述一個小女孩跟一個小男孩的故事,民國時期,畢業典禮上的出現的插曲~~
送別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出自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插曲,詞作者是李叔同,《送別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夢見家和母親》。由於此曲十分優美,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採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旅愁》刊於犬童球溪逝世後的1907年,此時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學且又熱衷於音樂,他對《旅愁》當有較深的印象。李叔同作詞的《送別歌》,《送別歌》採用了《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但歌詞卻是受了《旅愁》的影響。
⑽ 《城南舊事》中《送別》的歌詞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凄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參考資料:http://spaces.msn.com/members/pail/Blog/cns!1prOrWuy1Z1aoFA_aDiUBGYQ!128.entry
你記得最後一句
去去莫遲疑
是唐朝樂隊演唱的
送別
歌詞如下送別
詞曲:唐朝
逝去難忘的光陰還留下多少
這個世界有故事讓人情迷惑
望遠山山外山風在感動我
人生如夢夢醒時悲歡離友
歌舞一曲送別離內心悠悠
誰又知道你看到說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 界在慢慢告訴我
也許這樣的世紀不再有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 留無計
今日卻分訣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 別雖難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