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院線電影 > 電影城南舊事空鏡頭

電影城南舊事空鏡頭

發布時間:2023-01-10 20:13:02

Ⅰ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品經典老電影《城南舊事》

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悠揚的旋律響起,影片中主人公的訴說慢慢的拉開:「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的想念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任務啊,而今或許已物異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盪滌,在我一個遠方遊子的心頭卻日漸清晰起來。我所經歷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時間磨蝕了,然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刻印在我的心頭」。

這樣的一段告白,帶著我們漸漸走進她的童年,走進那些過往的故事裡。

鄰居秀貞,別人眼中的瘋子,可在英子眼中不是,而且和秀貞成為了朋友。在和秀貞相處的過程中,得知秀貞年輕時與一位大學生暗中相戀,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門外,生死不知。秀貞一直念念不忘戀人思康和女兒小桂子,每天給英子講自己的故事。與此同時,英子經常和童年玩伴妞兒一起無憂無慮的玩耍,可是妞兒經常被父母打罵,英子才知妞兒是被抱養。根據秀貞對小桂子的回憶和妞兒對自己身世的透露,英子確認妞兒就是小桂子,於是幫助母女倆相認。秀貞帶妞兒准備坐火車去找思康,卻被火車軋死。

英子很傷心。

之後,英子一家搬到新的地方居住,開始了學生生活。放學後,在附近的荒原園中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而不得不偷東西的年輕人。她每天放學後和叔叔聊天,英子在學校看到這位叔叔高興的看望弟弟、在集市看到這位叔叔為弟弟買東西,她認為這位叔叔很善良。可不久後,這位叔叔被警察帶走。

英子很難過。

英子家的宋媽,在他們家勤勤懇懇做事,可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淹死、女兒被賣的消息後,心裡非常的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反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不久,爸爸病逝,在悲傷之際,英子隨家人離開北京。

英子很不舍。

《城南舊事》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主人公英子是一位兒童,影片主要講述她童年經歷的一些事情。故事情節簡卻單耐人尋味,英子的一顰一笑、一悲一喜、盡在她的言談舉止中淋漓盡致的體現。影片根據同名書籍《城南舊事》改編,和原書一樣的精彩、一樣的經典。

影片中的英子是一個樂於助人、凡事充滿好奇、充滿正義感與智慧、愛憎分明、非常聰明與懂事的小女孩。她不缺少同齡孩子的淘氣與頑皮、卻比同齡孩子更加聰明與懂事,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姑娘。

可憐的秀貞與妞兒、偷東西的叔叔、悲苦的宋媽、可親可敬的父親......一個個的人物,編織成英子酸甜苦辣的童年,深深的印在童年的記憶里。

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獨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問君此去幾時有,來時莫徘徊。人生難得幾歡聚,唯有別離多。」再次響起,影片落下了帷幕,給觀者心中留下長長的回憶與深深的嘆息。

Ⅱ 電影《城南舊事》意境分析

一、電影意境綜述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於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於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遊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舍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意間流逝,現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音樂在調動情緒和延伸想像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和影片主題相呼應,並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後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於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裡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後死於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夥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醜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麼駱駝掛鈴鐺,為什麼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麼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准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台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都幾乎內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後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乾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裡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出來,呈現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藉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台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既愚笨而又神聖的童年,抒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於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

Ⅲ 推薦電影

20世紀美國最佳50部影片(一)
1. CITIZEN KANE (1941)公民凱恩
這部片子為電影史上的一部最經典之做,被世人稱為「現代電影的紀念碑」。故事敘述了美國報業大亨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的一生。包括主人公的童年、事業、愛情、婚姻、權力、友情...
這部電影是1941年由雷電華公司出品;年僅25歲的奧爾遜·威爾斯編、導、演的處女之作。這是一部容量豐富、富於哲理的傳記影片。現代電影和傳統電影有許多分野,其中最顯著的是對故事元素的處理。公民凱恩不再是傳統的順序結構及單視點的封閉結構,而對故事作了倒敘式和開放式的處理。該片共獲得九項提名,然而卻敗在了《青山翠谷》的手下,最終只獲得最佳原創劇本一項獎。不過,這並不妨礙它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五十多年來,它一直被電影工作者們奉為經典。前不久,美國電影學院為紀念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評選出美國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百部影片。《公民凱恩》當之無愧地排名第一。
2. CASABLANCA (1942) 卡薩布蘭卡
又譯《北非諜影》,集美人英雄,戰爭愛情於一體。在1941年12月 7日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華納電影公司買下了劇本《人人都去里克酒店》的拍攝權。製片人沃利斯和導演邁克·柯蒂斯對在此時此刻拍一部反法西斯題材的、同時又不失好萊塢特點的影片都很感興趣,於是找來了愛普斯坦兄弟等三名寫電影劇本的老手來加以改編。同時,精心挑選了不同國籍的著名電影演員扮演片中的人物:有扮演依爾莎的瑞典女演員英格麗.褒曼、扮演里克的美國演員亨弗萊.鮑嘉、扮演拉斯羅的奧地利演員保羅·亨萊德、扮演司特拉斯少校的德國演員康拉德·維德特和扮演雷諾中尉的英國演員克勞德·雷因斯,就是配角都由第一流演員組成。在第16屆奧斯卡評選中,卡薩布蘭卡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黑白片攝影、最佳劇本、最佳音樂、最佳剪輯等八項提名。最後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
3. THE GODFATHER (1972)教父
教父是根據馬里奧·普佐的暢銷小說改編。原小說問世後,被西方評論界稱為現代通俗小說的傑作。教父片長三小時。小說的主要情節與人物基本上保留,但刪去了一些赤裸裸的描寫。全片是通過局外人——邁克爾的妻子凱的視角加以表現的,科萊昂家的種種內幕活動顯得那麼荒唐可怕。策劃、暗殺、追逐、槍戰等場面連續不斷,氣氛肅殺,且用紀實手法處理,真是攝人心魄,目不忍睹。該片對了解黑手黨的內幕提供了相當形象化的材料。 該片榮獲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三項獎。
4. GONE WITH THE WIND (1939)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這部根據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暢銷小說《飄》改編的影片,從籌拍到完成,歷時三年,耗資四百萬美元。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先後動用了十八位編劇,最後由西德尼·霍華德改編成電影劇本。塞爾茲尼克除了參與編寫劇本,並精心選擇了包括導演和演員在內的一批第一流電影藝術家參與攝制。
這部巨片長達三小時四十五分。該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詩,在亞特蘭大城交戰、逃難、槍殺、大火等場面規模宏偉,色彩雄渾;後半部則是一出令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與社會沖突中個性毀滅的過程:越是追求財富,就越是冷酷無情。
作為好萊塢歷史上最重要的經典影片之一的亂世佳人的原底片被安置在一隻金罐里,成為電影史上的一件珍貴文物。
5. LAWRENCE OF ARABIA (1962)阿拉伯的勞倫斯
這是一部真正偉大的驚險片,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把兩個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方面成功地結合起來——它既有宏偉的戰斗場面,又對歷史人物進行了富有情趣和才智的研究。《時報》雜志曾經評論道:「一次又一次地,寬銀幕的巨大的長方形畫框就像一個極大的熔爐的門那樣敞開著,觀眾全神貫注盯住純凈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閃光,盯住空曠、燦爛的無垠蒼茫,就好象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樣。」
由於此片的偉大成就,它獲得了第三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彩色片攝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和最佳原創音樂等七項大獎。並被譽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傳記影片之一。

6. THE WIZARD OF OZ (1939) 綠野仙蹤

根據同名童話改編的經典兒童音樂電影。小女孩桃樂絲因為與收養她的嬸嬸頂嘴,獨自外出,結果被龍卷風刮到一個鮮花盛開的小人國。在仙女和人們的幫助下,她沿著黃磚路到綠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師尋找回家的辦法。

本片由《飄》的導演製作,情節動人,旋律優美,意義深遠。其主題曲「彩虹曲」多年來傳唱不休。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這部電影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歌曲獎。

7. THE GRADUATE (1967) 畢業生

講述一名剛從學校畢業的男子,在夏季的旅行中,和一對母女的故事,表現了那個年代青年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將要做什麼和想要什麼。

片中的音樂,已經成為經典。

由年輕的達司丁霍夫曼和Anne Bancroft主演, 並獲得同年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此外本片還獲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等。

8. ON THE WATERFRONT (1954) 碼頭風雲

講述一名碼頭工人的「斗爭」過程,反映了50年代紐約的政治面貌。獲得了同

年包括最佳導演,最佳配角,最佳畫面等幾項奧斯卡大獎。

9.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這是本排名中年代最靠後,名次最靠前的影片。似乎到現在,它的畫面還深刻的印在人們腦海。

本片是一部充滿智慧與熱忱的電影,也是史帝芬史匹柏從影以來最感人肺腑的作品,獲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六項大獎。

而片中的音樂無疑已經成為世界電影音樂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10.INGIN' IN THE RAIN (1952) 雨中曲

這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部輕松而優美的音樂片,據說,男主人公在雨中撐傘跳舞的場面,至今仍是電影學院和舞蹈學院學生的必修課。

劇情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歌舞劇演員如何發現新的演出風格,。並獲得巨大成功。

雖然它沒有奪得奧斯卡幾項獎,但片中的詼諧,音樂與舞蹈與故事情節完美的配合,為電影史增色不少。

11.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美好的生活

雷電華出品的黑白片,1946年由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執導,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唐娜瑞德(Donna Reed)、亨利崔佛斯(Henry Travers)主演。

詹姆斯史都華飾演一名一直努力在追求良善的小鎮青年,但卻覺得自己失敗而想自我了結,守護天使亨利崔佛斯則讓他看到他過往的義行和錯誤。

改編自作家Philip Van Doren Stern寄給友人當作聖誕賀卡的一篇小故事,原始劇本的觀點較光明且充滿幽默,但導演卡普拉將其處理成一部較嚴肅的經典之作。

「風雲人物」是法蘭克卡普拉在二次大戰退役後執導的首部電影,也是第一次和影帝詹姆斯史都華合作。

風格延續先前的「富貴浮雲」、「浮生若夢」,同樣追尋著美國人的夢。

卡普拉在自傳中則表示本片是其最好的作品,然而當年遭遇強勁對手「黃金時代」(奧斯卡最佳影片),在首映期損失了52萬5千美元。

陣容上都是一時之選,包括唐娜瑞德、里昂巴里摩等,都將角色特質發揮得淋漓

盡致。

12. SUNSET BOULEVARD (1950) 日落大道

說實在的,關於這部片子的資料很少。當年它敗於奧斯卡最佳影片《彗星美人》腳下,但並不妨礙它在電影史上的地位。片又譯「紅樓金粉」,為派拉蒙出品的黑白片,1950年由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執導,葛洛麗亞史璜森(Gloria Swanson)、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主演。本片是好萊塢傳奇黑白片喜劇之一。是好萊塢明星雲集勝地,其中在日落大道上一幢巨宅發生了命案,一名編劇家喬吉利斯(威廉荷頓飾)被槍殺在泳池中,故事展開倒敘。

查爾斯·布雷克特因《日落大道》獲奧斯卡最佳創作劇本獎,及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樂配樂三項奧斯卡。

13.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桂河大橋

根據彼埃爾·布爾的同名小說改編,哥倫比亞(Columbia)公司一九五七年攝制出品。導 演:大衛·里恩,主要演員:亞歷克·金納司(飾尼科森) 傑克·霍金斯(飾法頓),早川雪州(飾齋藤)威廉·霍登〔飾希爾茲)。講述1943年在日本佔領下的緬甸邊境關於一座橋的修建和最後的炸毀。堪稱電影史上最曲折、最深刻的戰爭題材電影。

本片共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

和最佳音樂等七項獎。

14. SOME LIKE IT HOT (1959) 熱情似火

1959年由比利懷德編導,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湯尼寇帝斯(Tony Curtis)、傑克李蒙(Jack Lemon)主演。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Sugar」。時間背景在1929年禁酒令風行時期。

片中男扮女裝的巧妙設計,不僅讓兩位男主角展現了精湛演技,亦是顛覆性別意識的時代先驅。瑪麗蓮夢露和喬布朗飾演他倆的戀人,夢露的銀幕形象仍維持一貫的性感風騷、天真純情,扮演誘人的歌手,可說是她最性感的一次演出。布朗的表演則讓人笑中帶淚。

曾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15. STAR WARS (1977) 星球大戰

這是本排行中最靠前的一部科幻片,可見其在70年代對人們陳舊思想的沖擊。由二十世紀福斯出品, 1977年由George Lucas編導,馬克漢米而(Mark Hamill)、嘉莉費雪(Carrie Fisher)、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主演。

本片可說是科幻片山祖師喬治盧卡斯的代表作,在70年代風靡全球,並引領科幻

片風潮。

16. ALL ABOUT EVE (1950) 慧星美人

福斯特出品的黑白片,1950年由約瑟夫孟基維茲(JosephL.Mankie wicz)執導,主要演員:苔蒂·台維絲(飾瑪戈)、安娜·巴克斯特(飾艾娃)、喬治·桑德斯(飾艾德遜)、加萊·梅里爾(飾比爾)、曼麗琳·夢露(飾卡絲維爾小姐)。

《慧星美人》展示了舞台生活的內幕和一位無名姑娘如何登上明星寶座的經歷。本片是編導孟基維茲根據廣播劇「 The Wisdom of Eve」改編而成,劇本結構比「日落大道」嚴密而實在,對白更充滿機智與辛辣的攻擊性,恰如其份的揭示了舞台後的黑暗。

《慧星美人》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音響等六項大獎。

17. THE AFRICAN QUEEN (1951) 埃及皇後

IFD出品,1951年由約翰赫斯頓(John Huston)執導,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主演。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亨佛萊鮑嘉飾演一名沿河賣貨的酗酒商人,凱瑟琳赫本則飾演一名拘謹保守的修女,兩人因形勢所逼共乘載貨的小船逃難,後來還將其改裝成魚雷艇突擊德軍的炮艦。因為個性南轅北轍,沿途兩人時常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但經歷此次共患難,他們驚訝地發覺自己竟然愛上對方。全片絕大部份時間只有兩位男女主角在對戲,但兩個硬底子演員足撐大局、讓人不覺枯燥。因本片在局部的妙趣橫生,美國電影學會在』77年將本片選為「美國十大最佳電影」之一。

男主角鮑嘉也以本片榮膺奧斯卡影帝。

18. PSYCHO (1960) 觸目驚心

由Shamley出品的黑白片, 改編自勞勃柏洛區的小說,由約瑟夫史蒂法諾編劇。1960年由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執導,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珍妮李(Janet Leigh)主演。

本片可說是一部空前成功的恐怖電影,技巧大膽、畫面驚人,即使在數十年後謀殺與血腥的場面仍嚇得觀眾尖嘶驚跳。為希區柯克最富技巧的經典名作,從沒有一部關於謀殺與精神病患的影片,會使觀眾受到如此強烈的震撼。故事描述一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投宿於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遭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在逐步偵查下終於揭露狂人的真相。

緊張大師希區柯克成功地用純熟的電影技巧操縱觀眾情緒,而珍妮李在浴室被害的一幕已成影史上的經典畫面,導演在短短30秒中,剪入35個鏡頭,以快速剪接和精細鏡位,營造出逼真凶殘的效果。此外拍赫曼尖銳弦樂的配樂亦對緊張氣氛的培養有甚大貢獻。

個人認為現代導演所導演的所謂恐怖片,尚不能望其項背。

19.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派拉蒙出品,1974年由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費唐娜薇(Faye Dunaway)、約翰赫斯頓、羅曼波蘭斯基主演。

曾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故事背景為30年代的洛杉磯,一名私家偵探(傑克尼柯遜飾)受雇於一美麗的少婦(費唐娜薇飾)去偵查她丈年的婚外情,未料卻因此涉入一宗復雜的財閥陰謀與亂倫慘劇中。

一部情節復雜而戲味濃郁的懷舊偵探片,編導演均有精彩演出,是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但是,本片帶有的辱華意味,值得批判。

20.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瘋人院

聯美出品,1975年由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執導,傑克尼柯遜、露意絲弗萊徹(Louise Fletcher)、布拉德杜里夫(Brad Daurif)主演。

改編自肯基塞的小說,一名充滿叛逆性的中年囚犯假裝精神異常,而被送入州立精神病院。由於他領導院中病患反抗醫院的高壓制度,後來真的被院中醫生將他電擊成痴呆者。

本片可說是反映當時嬉皮文化、反政府體制之時代思潮的作品,導演則以溫和保守的敘事形式處理具高度批判性的嚴肅主題,達到雅俗共賞之效。

本片榮獲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女主角。

21.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憤怒的葡萄

二十世紀福斯出品的黑白片,1940年由約翰福特(John Ford)執導, 亨利方達(Henry Fonda)、珍妮達葳兒(Jane Darwell)、約翰卡拉定(John Carradine)主演。

改編自約翰史坦貝克的經典小說,描述在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期,有一個Joad家族隨著成千的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一樣,忍痛離鄉背景到加州謀生,盡管現實不如理想,遭人排擠、壓柞,但他們仍不放棄希望。可以說,電影很好的反映了原作

的內涵。

本片不僅是導演約翰福特的傑作之一,同時它也經由電影語言紀錄了當時美國社會的辛酸、悲痛,無論在編、導、演、攝、樂方面皆表現出高超的水準。

不但當年首映時引起廣大的共鳴外,即使在五十多年後再觀看本片仍能感受到它的雄渾氣魄、強烈的控訴性及人性光輝。

美國電影學會在』77年將本片選為美國十大佳片之一,而全美影評人於』73年票選中也選它為「十部美國最偉大電影」之一。

本片導演、女配角共獲兩座奧斯卡獎。

22.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001太空漫遊

由米高梅出品,1968年由史丹利庫布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 凱爾杜里亞(Keir Dullea)、 威廉薛佛斯坦(William Sylvester)、賈利洛伍德(Gary Lockwood)主演。

描寫人類自猿猴時代進展至21世紀的整個歷史進程,最後電腦不聽太空人的命令,企圖與人類的智慧抗衡。本片最初公映時,很多人覺得它深奧冗長而沈悶,不過現在已被公認是廿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它的科學幻想力驚人地用映象傳現出來,至今迄無人能超越;做為一項科技反撲的預言,也無人能像它那般令人不寒而慄。

其中的道具布景亦精采萬分,全片大部份的經費都花在精巧的道具布景上。從籌劃到完成整整費了五年,特殊效果的攝制即耗掉一年半。

登上』68年賣座總排行榜亞軍,但是,本片僅獲得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23. THE MALTESE FALCON (1941) 馬耳它之鷹

為華納出品的黑白片,1941年由約翰赫斯頓(John Huston)執導,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瑪麗阿斯托(Mary Astor)、薛尼格林史屈(Sidney GreenStreet)主演。

改編自偵探小說大師漢密特的代表作「馬爾他之鷹」是編劇約翰赫斯頓的執導處女作,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可說是樹立了日後黑色電影的標竿。

同時亦是亨佛萊鮑嘉首次建立其「形象」,他扮演的偵探Sam Spade孤獨、冷酷而善惡莫辨,成為了往後類似角色如「北非諜影」、「夜長夢多」的藍本,為無數後生盡模仿。

劇情描述 Spade在搭檔遭殺害後,被捲入幾名可疑人物的陰謀中,他們正不擇手段想擁有一尊昂貴的小雕像。

本片大約是排名中唯一未獲奧斯卡獎的影片,雖曾經入圍最佳影片、劇本和男配角(薛尼格林史屈)三項大獎,但不敵當年的《青山翠谷》,《太虛道人》鍛羽而歸。

24. RAGING BULL (1980) 憤怒的公牛

1980年由聯美出品的黑白片,由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凱西莫里亞蒂(Cathy Moriarty)、喬派西(Joe Pesci)主演。

40年代的美國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經多年苦戰而爬到巔峰,可惜在』54年被新秀擊敗後便一蹶不振。退出拳壇後在邁阿密開酒吧,因放盪不羈導致和妻子離婚,又被控入獄。出獄後仍經營酒吧,並當諧星娛樂顧客。

勞勃狄尼洛再一次發揮其「演什麽像什麽」的功力,從20多歲演到中年,在影片最後甚至增胖60磅,說服力十足,也為他贏得奧斯卡影帝頭銜。

不過和以往的拳擊電影不同的是,「憤怒的公牛」的拳擊場面不多卻逼真有力,短短12分鍾的拳賽讓人悲痛至極,接近慘不忍睹。

本片獲得最佳男主角, 最佳剪輯金像獎。

25.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E.T.外星人

這是一部相當傑出的不僅適合兒童也適合成人的科幻片,它第一次使外星人如此可愛與親切。

環球1982年出品,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狄華勒斯(Dee Wallace)、亨利湯瑪斯(Henry Thomas)、茱兒巴里摩(Drew Barrymore)主演。是大導演史匹柏最著名、也是最受喜愛的一部電影。

片中描寫外星ET因太空船故障誤降地球而被一個小男孩收容,但ET不甘寂寞的個性,卻為他和他的家人帶來許多麻煩……。

曾獲55屆奧斯卡音樂、音響、音效、視效四座獎,並蟬連北美票房冠軍十餘年,直到近來才陸續被卷土重來的「星際大戰」及「鐵達尼號」所破。

全片以幾名小童星為主角,看似是部兒童電影,但它傳達的溫暖、幽默和十足的想像空間,卻也令成人同樣感動甚至潸然落淚,童星亨利湯瑪斯、茱兒巴里摩亦因此片而家喻戶曉。

Ⅳ 電影《城南舊事》和書中的場景有哪些相同,那些不同

書中的場景有「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得花兒落了」五個篇章。
電影中沒有寫「蘭姨娘」這個片段。蘭姨娘和得先叔的片段沒有寫,只是在英子父親的墳墓前出現了,也就是電影的最後。
「惠安館」「我們看海去」這兩個篇章在電影中敘述的很詳細,台詞幾乎一模一樣。
「驢打滾」宋媽的故事是略寫,並沒有寫宋媽和英子一起去找女兒。

Ⅳ 電影藝術的審美要素是什麼

藝術的綜合審美特徵綜述

一、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

造型藝術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絹、布、紙張。

石、金屬、木、竹等),通過塑造可視的靜態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藝術家情感的藝術形式。

它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築、工藝美術等具體的藝術形式。

其主要審美特徵是直觀具象性;瞬間永恆性;空間表現的差異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觀具象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運用物質媒介在空間展示具體藝術形象的特性。

造型藝術運用物質媒介創造出的具體的藝術形象,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感官。

這種直接具體的形象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意蘊,把具體可視或可觸的形象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直觀的美感。

造型藝術也可以把現實生活中某些難以顯現的無形事物,轉化為可以直觀的具體視覺形象。

(二)瞬間永恆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選取特定瞬間以表現永恆意義的特性。

造型藝術是靜態藝術,難以再現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但它卻可以捕捉、選擇、提煉、固定事物發展過程中最具表現力和富於意蘊的瞬間, "寓動於靜",以"瞬間"表現"永恆"。

比如攝影藝術,攝影畫面瞬間的表達,往往抓住即將抵達 *** 之前的瞬間,給人的想像留下無窮延伸空間。

(三)空間表現的差異性,是指造型藝術各門類內部在空間表現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

如中西繪畫運用不同的透視方法在二維平面上營造虛幻的三維立體空間,在西方油畫中是用"焦點透視",中國畫則運用"散點透視"。

(四)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藝術具有在藝術形象中凝結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

形式美法則對於造型藝術各門類都具普遍性,因而運用形式美法則對物質媒介進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著形式美的藝術符號。

形式美多種多樣的法則(如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對比、比例、主從、尺度、明暗、虛實、多樣統一等)在各門類藝術的具體運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態。

比如比例的勻稱、變化的節奏韻律、明暗對比、多樣統一、虛實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則在各種門類藝術中的集中呈現。

二、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徵表。

表演藝術是以人工符號(樂音)和表情姿態符號(人體動作)通過表演創造富於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藝術門類,主要有音樂和舞蹈。

音樂和舞蹈共同的審美特徵是:抒情性和表演性;過程性和流動性;節奏感和韻律美。

(一)表演藝術的抒情性,是指音樂、舞蹈藝術,長於表現寫意,而拙於再現寫實,可以直接抒發和揭示人類的內心情感,具有強大的情感震撼力。

表演性是指音樂舞蹈藉以抒情的藝術形象,必須通過藝術家現場表演的二度創作來呈現,訴諸欣賞者的視聽感官才能最終完成。

(二)表演藝術的過程性和流動性,是指音樂作為時間藝術,舞蹈作為時空藝術,其形象構成是在時間過程中流動展現出來的,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現情感的發展變化方面更為豐富。

音樂、舞蹈展現其形象的時間是虛幻的,而表達的情感是真實的。

(三)表演藝術的節奏感是指音樂、舞蹈都以節奏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樂音、動作的有規律反復來表達感情。

節奏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則之一,對於是時間藝術的音樂和舞蹈來說,節奏更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手段。

藝術節奏的內涵是情感的變化,不同的節奏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從而使旋律、舞蹈具有鮮明的個性。

三、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徵:語言修辭性,形象間接性,含蓄蘊藉性。

(一)語言修辭性,是指文學中的語言,通過語言中蘊含的審美因素如語音、文法、辭格等,不僅創造出文學作品,而且本身就構成文學作品美的組成部分。

文學語言的美是通過語言修辭性體現出來的。

語言修辭性包括語音美、文法美和辭格美。

(二)形象間接性,是指語言藝術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而是要靠讀者以語言符號為中介,通過想像間接地來體味、把握和理解,然後作品的形象才能轉化為讀者頭腦中的形象。

(三)含蓄蘊藉性,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語言符號實踐,其語言組織內部包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文學的含蓄蘊藉特點常常更充分地體現在兩種典範性形態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或蘊蓄在有限的語言中,真實的意義被字面意義有所掩隱,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

含混,也稱歧義、復義或多義等,則是指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語言卻蘊蓄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味,令讀者回味無窮。

含混使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可能會感到其中含蘊著多重意義,有多種"讀法"。

四、綜合的審美特徵,綜合藝術是綜合地運用多種藝術符號去創造活的形象的藝術。

主要有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

其審美特徵主要有三方面:高度的綜合性、情節的豐富性、表演的多樣性。

(一) 高度的綜合性,是指綜合藝術吸取了其他藝術的多種藝術成分,並有機融會於自己的藝術符號體系之中,使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更為豐富。

同時,電影、電視藝術的綜合性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使得自己成為新型現代藝術。

(二) 情節的豐富性。

應從藝術表現和藝術接受兩方面來理解。

綜合藝術以人物和事件組成的故事情節來展開矛盾沖突和塑造人物形象、體現創作風格;同時,作為觀賞藝術,綜合藝術要為觀眾提供精彩生動的故事情節,以吸引觀眾注意力,滿足觀眾審美需求。

(三) 表演的多樣性。

指綜合藝術的戲劇、戲曲表演與影視表演,因各門藝術美學特性不同,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

而它們共同的美學要求是:表演要達到演員與角色的統一,體驗與體現的統一。

藝術分類並非絕對的、無條件的,相反,各門類藝術之間的界限具有非絕對性和有條件性,它們之間在審美感受、表現手段、相互匯通等方面既存在區別,又有聯系,相互轉化,共同發展。

它們的審美特徵也有很多共通之處。

實現藝術通感的審美體驗,必須緊緊把握各種藝術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通過感覺之間的相通與挪借,使這些審美特徵在各種藝術間的審美感受中相互溝通。

影視藝術的審美要素

一、畫面

畫面是電影藝術得以存在和傳播的物質基礎,是電影創作者進行藝術思維的載體,也是創作者和觀眾進行交流的媒介,離開了畫面就沒有了電影。

電影畫面具有客觀性、主觀性和運動性。

一方面,電影畫面是由攝影機所攝錄的一種客觀視像,具有客觀性。

另一方面,電影畫面又是根據導演的意圖攝錄的,是一種藝術化的素材,具有主觀性。

然而電影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徵是運動性。

逼真的繪畫、雕塑、攝影雖然也會給人以動感,但畢竟只是瞬間動態的凝固,沒有時間長度,也不能改變空間關系。

而我們看到的電影畫面在運動,在運動中,我們會清楚的看到,真切的感受到人物在活動,時間在流動,場景在變化,事件在發展。

畫面最基礎的是單一的畫面,它對應於電影膠片中的一個畫格。

從單一的畫面出發,一組連續的畫面構成一個鏡頭,一組不連續的鏡頭相互連接構成一個蒙太奇鏡頭,一組蒙太奇鏡頭構成電影的一個場景,可以稱之為小段落,再進而大段落,再進而組成一部電影。

電影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機到停機的過程中,一次性連續拍攝的影像畫面段落,是電影的基本單位。

一個鏡頭一般包含若干不同的畫面,從而形成電影視覺感受的豐富性、運動性,由於不同的敘事功能和表現特徵,電影鏡頭分為不同性質的若干類別。

空鏡頭,畫面里不出現人物或動物的鏡頭,又稱景物鏡頭。

景物鏡頭和前後的有人物出現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具有多種意義作用,如可以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可進行時空轉換,可表達人物的思想、情緒,可以創造意境,具有隱喻、聯想,升華的藝術效果。

在《戰艦波將金號》中,戰艦向反動軍隊開炮時,連續出現了從不同角度拍攝的三個不同姿態的石獅的空鏡頭,給人的感覺是一隻石獅怒吼著跳了起來,極富象徵意味地隱喻著人民的覺醒與抗爭。

主觀鏡頭:影片中通過某一人物的視線來觀察、表現對象的鏡頭。

這種鏡頭表示的是片中角色的視角,反映他的心理狀態和感 *** 彩。

通過放映,這種視角也被強加到觀眾身上,使觀眾暫時站在角色的地位去共同體驗、經歷、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於觀眾理解人物有一定幫助。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基本上不拍她看不到的東西,讓英子按照自己的性格邏輯,按照自己對人世的理解不斷提出問題,從而以她那天真無邪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截了當地襯托出生活地丑惡和人性。

客觀鏡頭:用不參與劇情地客觀或中立地視角拍攝地鏡頭。

絕大多數影片中地絕大部分鏡頭都是客觀鏡頭。

它擔負著敘述劇情、介紹環境、刻畫人物、烘托氣氛等劇作任務和通過畫面體現風格地藝術表現功能。

觀眾可以通過客觀地敘述、描寫擴大視野,參與事件進程,理解人物。

客觀鏡頭所採取地敘事視角是全知型的,它的客觀性和中立性是就劇中人物而言的,不影響導演主觀感受的表達,反而為導演不受約束的發揮想像、完成創作意圖大開方便之門。

運動鏡頭:攝影機的運動,主要指推、拉、移、升、降等運動攝影方式,所以又稱移動攝影。

移動攝影是指將攝影機固定在軌道移動車或其他運輸工具上,或手提攝影機在機位移動中拍攝。

它並不包括被攝對象是否運動,攝影機沿縱深方向運動,叫推拉,沿水平方向運動叫橫移,沿垂直方向運動叫升降。

攝影機固定在原地,而只轉動鏡頭的拍攝方法叫搖。

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保持運動速度、方向的一致,進行跟蹤拍攝,叫跟,是移動攝影的一種特殊方式,意在強調對象在畫面中的主 *** 置。

因此,從攝影機的運動來看,鏡頭又有推、拉、跟、移鏡頭,以及綜合運動鏡頭的區分。

推鏡頭是指被攝體不動,攝影機由遠而近向主體推進的連續畫面。

被報主體的主要部分由小變大,從而把觀眾的注意點吸引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它可以藉助移動車向前推進拍攝而成,也可使用變焦距鏡頭,產生或急或緩的推的視覺效果,如要《法國中尉的女人》一開始,斯特里普飾演的薩拉身著黑衣獨立於遠遠伸入大海的防波堤上,四周波濤澎湃,海鷗上下翻飛,這時一個推鏡頭使薩拉的身影變得越來越清晰,隨著薩拉那回首一瞬,畫面被推成臉部特寫,恰到好處的攝影同斯特里普的天才表演的完美結合,極為傳神地表現了薩拉的凄美與哀怨。

如《雲水謠》的片頭,畫面從波濤洶涌的大海推近到站在海里船上的男主人公秋水的小身影上,再推到秋水的臉部,成為一個臉部特寫,展現他滿臉的悲愴。

拉鏡頭則通過攝影機遠離或利用變焦鏡頭,使被攝體在畫幅中由大變小,由近變遠,從而把觀眾的注意點分散到周圍更廣闊的背景中。

在《天雲山傳奇》中,羅群與宋薇相愛,當宋薇在政治壓力下不得不考慮與羅群斷絕關系時,謝晉用了一個拉鏡頭,從寫信的宋薇拉開,空空的房子,把宋薇寫信時無限的惆悵、心靈孤獨、凄楚的呼喊,表現得淋漓盡致。

跟鏡頭的被攝體在畫面中的位置保持不變,攝影機始終保持一定距離追蹤它,從而使畫面具有一種連貫流暢的視覺效果。

如《阿甘正傳》中,幾個小朋友用小石頭砸阿甘,又騎著腳踏車去追趕他,他在路上奮力奔跑的鏡頭。

搖鏡頭是採用搖拍手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拍攝時,攝影機位置固定,通過三角架的活動底盤進行上下或左右的轉動。

搖鏡頭具有縱覽場景全貌,提示被攝體之間的關系,以及烘托情緒、渲染氣氛作用。

如《天雲山傳奇》中馮晴嵐在雪地上拉板車那場戲:風雪彌漫的曠野,馮晴嵐拉著身患重病的羅群,迎著風雪,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艱難的走著。

謝晉在此先後交替使用了9個搖鏡頭,鏡頭一會兒從白雪皚皚的遠山搖向行進的板車,一會兒又從馮晴嵐的身影搖向風雪迷茫的遠方。

人與自然融在一起,觀眾可以從那一片銀妝素裹的世界中,感受到馮晴嵐對羅群深沉而又純潔的愛情;而馮晴嵐那塊在風雪中拂動的紅紗巾,就彷彿她那顆火紅的心,其平凡而偉大的女性美在這組鏡頭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橫移鏡頭,拍攝時鏡頭沿著水平方向左右移動,從而為觀眾展示一片廣闊的場景。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邊走邊往側面看,或坐在車里觀看車窗外的景緻一般。

綜合運動鏡頭是指在電影拍攝中,綜合運用攝影機的多種運動形式連續拍攝,習慣上也稱之為長鏡頭,它的主要特點是綜合性,既指鏡頭的綜合運動使畫面多視角,多距離的運動變化;又指鏡頭內的場景,人物,事態,內容的多種變化,從而形成一個鏡頭的完整氣氛,成為表現對象的豐富的內部語言。

在《克萊默夫婦》種,當泰德抱著從架子上摔下來德比利去找大夫是,便使用了一個包括推、拉、搖、跟、移等手法在內德綜合運動鏡頭,使敘事於自然流暢之中又富於變化,渲染出一種彷彿是生活原生態的真實氛圍,從而與本片的紀實風格相吻合。

景別:攝影機在拍攝中與被攝取對象處於不同距離或用變焦距鏡頭拍攝時畫面所容括的范圍。

景別的劃分以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為准,一般常用成人身體在畫面中顯露的部位作為標志。

特寫,是景別中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視距最近的鏡頭畫面。

一般指人物肩部以上或與此相當的景物的鏡頭。

特寫作用:突出、強調對象細部,細微動作,表現人物心理。

大於特寫的景別稱為大特寫或細部特寫。

近景,表現人物腰部以上部位及其他相當的鏡頭畫面,是電影景別中視距較近的一種,一般用來介紹人物的外貌、氣度,對人物作肖像描寫,或刻畫人物的表情和細微動作,或展示人物之間的交流,揭示人物關系。

中景指表現人體膝部以上及相應景物的鏡頭畫面,它是影片拍攝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景別,有很強的敘事功能。

在中景中,演員可以用臉部表情,形體動作進行表演,可以一個人單獨出現,也可以幾個人同時出現,展示人物關系和矛盾沖突,除外中景還可以表現一定范圍的人物背景和場景,對襯託人物、營造氣氛有一定效用。

全景,是表現人物全身或一個完整場景的鏡頭畫面,在全景中,人物可以充分活動,人物之間的關系也能得到展示,在敘事上,它帶有較強客觀性,多用來敘述劇情,提示情節的關聯。

遠景是用來表現廣闊的空間、景物、場面的畫面景別。

遠景視野寬闊,能包容很大空間內的景物、風光、人物的活動,使人、物、環境及其背景融為一體,適於表現盛大的群眾活動場面,展示事件的背景、環境的全貌,整體體感很強,除此之外,還常用於渲染環境氣氛,抒 *** 懷,創造遼闊宏大的意境。

大於遠景的景別,稱大遠景,如高空,望遠攝影等。

此外,畫面的光、影、色彩都有一定的表情達意作用。

二、聲音

電影的聲音主要包括人物聲、自然聲、音樂和畫外音。

人物聲:主要指電影中人物說話聲。

此外機器、汽車、飛機、街道、車站、碼頭的聲音也包括其中。

自然聲:指來自自然界的一切音響,包括風聲、雨聲、流水聲、動物叫聲。

電影音樂:以音樂提示角色的情感和烘托情緒。

畫外音:聲源在畫面以外的各種聲音,畫外音具有強大造型能力。

它能突破畫幅的限制,把電影的表現空間擴展到畫面之外,來豐富畫面的內容和表現力。

旁白解說也屬於畫外音。

電影聲音的作用: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主題;補充延伸畫面,擴展畫面容量;渲染氣氛,表達情緒,折射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

聲音對電影來說至關重要,知名電影學者里克•阿爾特曼說過:「聲音問的是哪裡?而影像(畫面)答曰這里。

」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說:畫面呈現的是在「這里」,而聲音卻是要我們(觀眾)去追問在「哪裡」?導演基斯洛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等都是電影聲音運用到爐火純青的世界頂級的大師。

Ⅵ 截電影「城南舊事」空鏡頭

朋友,你好,其實你完全不需要別人的~你自己就可以~~
首先你下載一個超級解霸,網上很多的~~下載安裝完之後~
然後按步驟走~
1、打開超級解霸
2、單擊文件→打開→選定要選取的電影文件→單擊打開。
3、單擊循環播放→找到你要截取的起點,單擊選擇開始點→找到你要截取的終點,單擊選擇結束點。
4、單擊保存MPG,給截取片段起一個與它有關的名稱並選擇好保存路徑,最後確定。

Ⅶ 如何看待電影《城南舊事》的電影結構

這部影片改編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一個九歲的小女孩的視角來講述這個世界。在那些純真的孩子的眼中,對壞人的界定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理性,所謂的法律和規則,都不是他們對於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標准,他們更信賴自己的感覺,那種對良善的感知和親近。

Ⅷ 電影版《城南舊事》和圖書《城南舊事》有什麼不同

1、構成不一

電影版:由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構成四個故事構成。

圖書版:由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五個故事構成。

2、展開角度不一

電影版:以一組空鏡頭展開。

圖書版:以小女孩英子的視角展開。

3、情節不一

電影版:思康變為革命新青年。

圖書版:思康被叫回家後,就沒再回來。

(8)電影城南舊事空鏡頭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相關劇情介紹: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的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思康暗中相愛,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牆根腳下,不知去向。英子對她非常同情,於是答應幫秀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經意間發現妞兒的身世與小桂子極其相似,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尋找爸爸。但最終在趕火車時母女二人一同喪命於火車下。後來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

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被便衣警察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後來,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態度不對,英子想了一個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後來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被淹死,女兒也被丈夫送給了一對沒有兒女的騎三輪的夫婦,心裡十分傷心。後來,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了。最後,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為爸爸的離開,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長大了。

Ⅸ 城南舊事電影版與小說版的區別

針對小說版本的《城南舊事》和電影版本的《城南舊事》這兩個文本的各自特點進行簡述,分析兩者的文本區別,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小說文本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原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小說,它有五個獨立並列的短篇,即《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以及《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連綴而成。這5個故事獨立存在,又以小女孩兒英子的視角一一展開,勾畫出一幅幅二三十年代北平的風物人情以及歡樂與哀傷、微笑與哭泣的人生戲劇。

這部作品有著強烈的自敘色彩,可視為一種“成長小說”,成長的時光與故鄉的歲月相交織,故鄉的世事悲歡、各色人物不僅促使小說主人公的成長,故鄉也成為她成長的見證。古老北平的各色風土人情作為承載成長的生活背景,被細膩的文字一一刻畫: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供給生活用水的水井水槽,無一不展現當時的風情。除此以外,作品是以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當時人們生活的悲喜,因此,盡量避開了“是非”、“對錯”和“好壞”,從而使讀者的眼光不停留在具體事件的道德評判中,而著眼於小女孩兒眼中的風景和情感。作品中以一個孩子懵懂而稚嫩的觀念來摒棄成人世界根深蒂固的偏見,以童真的目光來看待瘋女人秀貞和妞兒、為資助弟弟而盜竊的偷兒,將人類本性的善良和單純坦然地呈現出來。這種在平淡的生活中抒發情感,又從動情的往事中尋覓詩意,並在精心尋求和表現詩意的過程中去追求情緒統一的文本,賦予了影片詩的意境和耐人尋味的情緒韻味,提供給觀眾別樣的詩電影的審美體驗。

正是由於這種強調詩意化意韻而非意識形態的特點,使這部作品恰好與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風格相吻合。導演吳貽弓和編劇伊明將其拍成電影,在國內取得了很好的評價,並成為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作品。
作為電影文本的《城南舊事》
第四代導演很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追求中國寧靜致遠的詩意化風格,懷念過去純美的日子。所以,小說的內容、風格以及所想表述的情感,都與第四代導演的風格特徵非常吻合。電影也是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跟隨原著小說的串珠式結構,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詩意化影片。

影片一開始就用了一組空鏡頭,來展現枯草遍地的秋天、蜿蜒輾轉的群山和長城、安靜而又有生氣的胡同、掛著鈴鐺吃草的駱駝等富有時代背景特徵的畫面,將整個電影定下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詩意化風格基調。

隨著故事的慢慢展開。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也被呈現出來。導演在塑造小英子的角色時,另外添加了一些表情和動作的細節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比如小英子望著吃草的駱駝,調皮地學著駱駝吃草,反映了孩子的天真可愛;第一次看到妞兒被人欺負,馬上奪過碗,一句“憑什麼!”脫口而出,小大人的樣子馬上顯露出來;看到偷兒時露出天真甜美的笑容,這是只屬於孩子的單純。正因為此,那隻屬於小英子的童年記憶,就像一個引子,把觀眾存在於腦海中的童年時代的記憶之門,給慢慢開啟了,懷舊情懷也從人們心中一點點地流露出來。導演吳貽弓也和觀眾一樣,藉由小英子的童年,想到了自己單純美好的童年時光,才將這份情感拍得如此真實而深沉。

除了人物語言的內向化和心理化處理外,歌曲、音像也作為抒情寫意的手段,將詩意化風情娓娓道來。影片開場,伴隨著老年的“小英子”那深沉的旁白——“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呀,而今或許已物異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盪滌,在我,一個遠方遊子的心頭卻日見清晰起來……”——畫面中蜿蜒的長城古道延伸開來,好像將思緒也慢慢拉向了遠方;“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在影片中多次響起;影片結尾處,和宋媽離別時人物又沒有一句台詞,將濃濃的相思和哀婉不斷彌散開來,使中國特色的韻致像茉莉花茶一樣慢慢沁入人的心脾。
電影的改編與原著作的異同
電影在把“文字”改編為“影像”的過程中,一方面保持了原著的特色和情感基調,另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上做了一定的改動和弱化。下面則簡要分析一下“兩個文本”的不同,即電影對原著刪改和增添的部分,以及電影改編改變了哪些小說主題和精神。

1.《蘭姨娘》的刪除。關於這個節段的刪除,評論界給出了不同的猜測:猜測一是“為了電影整體結構的考量,希望劇情更加緊湊,不要有太多枝蔓”;猜測二是“蘭姨娘這個姨太太形象過於負面,她是風塵女子,又是姨太太,兩者都是封建社會產物,與電影整體形象氣氛可能格格不入”。本文比較贊同第二種猜測。導演吳貽弓曾說:“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確這么一點,導演想表現的主題就是鄉愁和哀思。這樣,蘭姨娘這個角色與其他正面角色放在一起就很突兀,也不符合電影的主題。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小說中的一些描述,如蘭姨娘如何巧手為父親燒煙,父親酒後對蘭姨娘的暖昧眼神,都會破壞電影中所設定的模範家庭父親形象,也離電影想表達的主題甚遠。

2.秀貞男人變為革命新青年。原著中,只是說秀貞男人是被家裡人叫回去後就沒有再回來,從而造成了秀貞的悲劇。但電影改編中,則是將他變成了一個叫“思康”的北大學生,最後是由於政治原因才沒能回來。不管是因為何種考慮將這個地方做了修改,影片的情節都是有邏輯問題的。因為秀貞曾說過:“那天夜裡,都後半夜了,來了好些人,我睡得死死的。突然帶走了好幾個學生,把你思康叔也帶走了……只聽我爹說,外頭風聲很緊,北大已經抓走了不少人,等著過堂呢!”而在電影這個故事的結尾處,卻是秀貞和女兒要一起到天津找爸爸去。按理來講,秀貞是不可能知道她男人被抓後到了哪裡的,卻做了這樣一個知道下落的結尾,所以使情節看上去不連貫,也不完整。

3.口音全為地道的京片子。原著小說的一開場,就用了幾句客家話和閩南腔來傳達他們是外鄉人的背景,如宋媽是順義縣的人,說“惠安館”時,她說成“惠難館”,母親說成“灰娃館”,爸爸說成“飛安館”。這本來是小說中非常重要的特色,可是在電影中,裡面的人物說的全是地道的北京話。盡管電影基本上拍出了原著的總體情感,但在這些細節處理上,則削弱了他們的鄉音本色,從而使原著的藝術性或寫實性打了折扣。

4.片頭的女聲旁白。林海音在看過這部電影後曾說“我哪裡有那麼老啊”,不去細究這聲音是否和現實中的人物相對應,電影人物作為藝術化的塑造,進行誇張的處理是理所當然的。從藝術手法上來看,這部分開場白的增添是非常必要且到位的。一是巧妙地說明了這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故事,二是隨著略帶滄桑的聲音,配合著古老建築的畫面,將人們的思緒很自然地帶到了那個年代。這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這十字基調就順理成章地貫穿到整個影片中了。

5.影片結尾的改變。原小說里,最後一個場景應該是小英子聽到父親的噩耗,看著年幼的弟妹,勇敢而堅強地面對即將改變的生活,是她真正懂事並承擔生活的開始。原小說本來是想突出小英子最後面對成長的堅強和勇氣,在電影中卻改成在父親的墳前與宋媽離別,最後坐著人力車慢慢遠去。雖然這樣的處理能使整個電影的詩意化風格貫穿始終,但在某個角度上來看,是削弱作者意圖的,也減少了原著精神內涵的表達。

猜你喜歡

1. 《城南舊事》電影名作簡要賞析

2. 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經典語錄

3. 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

4. 經典小說城南舊事的好詞好句摘抄

Ⅹ 《城南舊事》——遺落在時光里的記憶

        也許在每個人的童年裡,都本該擁有一雙清澈的眼,以最純潔的目光看這濁世。                                                                  ——題記

      這是我第一次看《城南舊事》的電影,它以小孩子的視角來解讀那個病態的社會,以英子的童年變化反映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

        這是一部充滿回憶色彩的電影,它讓你想到褪色的照片、泛黃的信紙、黑白的老電視機,它原是你久遠得快要遺忘的童年。

        在那逝去的舊時光里,老樹鬱郁蔥蔥,天邊夕陽重重。我曾坐在那間明亮陳舊的教室里,翻開書本,我沉醉在一篇課文里,它叫做《城南舊事》,正如主人公英子沉醉於那篇叫做《我們看海去》的課文。她說她在讀那篇課文的時候就好像自己躺在船上,頭上是白色的帆,而藍色的大海就像……小小的她也許還想不出任何的詞句能形容她心中的大海。小小的我跟隨那個小小的她絞盡腦汁地想「而藍色的大海就像……就像什麼呢」可惜我沒有見過海,不知道英子心中的大海像什麼,它就像一個謎,埋在童年的我的心底。

        電影里的主人公英子留著一頭短發,有著一雙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時常抿著嘴對人笑。在影片里讓我覺得動人的其中一個情節就是影片的開頭。在老北京的胡同巷子里,冬陽灑落一地,駱駝從遠方而來,脖子上掛著鈴鐺,它踏聲而來。小英子穿著紅色棉襖,認真地學著駱駝咀嚼乾草的樣子。待駱駝要走時,她問爸爸: 「為什麼駱駝的脖子上要掛著鈴鐺?」

        「因為趕狼唄。」

        「不,駱駝走遠道,掛著鈴鐺,既好聽又熱鬧。」

        爸爸笑了: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

        小時候讀這篇文章時,只覺得這個情節好有趣,不懂這個想法為什麼美。現在重溫這部電影時,才明白這樣的想法很難得。成人的思維習慣了就事論事的理性,唯有孩子的腦子里會有如此美妙浪漫的想法。也許很多時候我們該聽聽孩子們的想法,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獲,以一種新的方式去打開世界的大門。

        電影里打動我的第二個情節是在一個雨夜裡,小英子陪她的朋友妞兒找回了她的親生母親秀珍。可秀珍早已瘋了,她拉著妞兒去了火車站,後來母女倆卧軌而死。而英子也在那場大雨後昏迷了好幾天。英子醒後許是爸媽擔心會給她留下痛苦的回憶,便帶著她搬家了。

        在去往新家的路上,英子一直發呆。母親逗她「看來咱們英子是在想將來的事啦」

        「什麼是將來的事?」英子問

        「將來的事就是新的事情,比如新的家,新的朋友,新的學校。」

          「那過去的事呢?」

        「過去的事就都過去了,慢慢的就會忘記。」爸爸笑道。

        人要學著遺忘,過去了的事,連同歡樂和悲傷都要漸漸忘記,因為只有忘掉過去,才能有新的開始。每個人都不該一直活在回憶里,無論過去的時光里是歡樂還是痛苦,若是忘不掉,它都會阻礙你繼續生活。爸爸教會了英子很多道理,也正是爸媽的愛守護了英子的童年,留住了英子的純真。

      電影的第三個感人情節是小英子與一個「賊」的相識,「賊」本也是個好哥哥,為了供弟弟上學,他偷了人家東西,成了遭人唾罵的「賊」。

          賊說:「我走到這一步也是沒法子啊,我弟弟學習很好,年年考第一。人說了,將來要漂洋過海去念書。可惜,他攤上我這么一個沒出息的哥哥,如何供得起?我千辛萬苦,想盡辦法供我弟弟念書,希望他能混出個人樣兒,我難道不是個好人?」

        「英子,你說,我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

          英子搖頭。

          賊問「我不是好人?」

          英子搖頭。

          賊問「我不是壞人?」

          英子搖頭,賊哭了。

        英子開口道:「我不知道,人太多了,我分不清。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沒有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賊苦笑道:「對,海跟天,好人和壞人,小姑娘總有一天你會分清的。」

        後來,賊被抓了,他的弟弟小學畢業了,考了第一名。

      影片的最後,爸爸去世了,傭人周媽回鄉下了,英子與媽媽弟弟乘車離開了。就這樣,英子長大了,英子的童年結束了。

      而正如爸爸說過,這一切都將成為過去,隨著時間慢慢遺忘。《城南舊事》承載了多少人的故事,英子的童年喚起了多少人對童年的回憶。可讀過《城南舊事》的我們,終究長大了。那麼,長大後的你是否分清了「海跟天,好人和壞人?」

        而那藍色的大海,就像什麼呢?心裡的謎底可有答案了?

        若是沒有,那就去看海吧!

     

       

閱讀全文

與電影城南舊事空鏡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