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南舊事梗概50字,急!
城南舊事為作者林海音以自身經歷為原型的自傳體小說,以小孩的角度去觀看人間的悲歡離合,直到父親病逝,也就是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她要開始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因此她的童年隨之結束,故事也同時在這淡淡的哀傷下落幕。
此外,《城南舊事》中有三大篇都是描述女性故事的,分別是〈惠安館〉、〈蘭姨娘〉和〈驢打滾兒〉,都描寫了那時代不同女性的不幸遭遇。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義大城一座院里,住著英子溫暖的一家。《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
全書以主題「離別」貫穿,結構嚴謹且層層遞進。
1982年《城南舊事》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由吳貽弓導演,此影片更多次獲得國際影展大獎。另外也被改編成兒童繪本,和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英文、日文、德文。其德文版在瑞士榮獲「藍眼鏡蛇獎」。此書也獲亞洲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2. 《城南舊事》的資料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 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選自《城南舊事》序言)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3. 城南舊事哪年拍的
中國電影名,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2年,主要劇情: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垣頹院、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讓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本片榮膺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4. 1983年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1、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2、影片1982年公映後,在海內外均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三項大獎,以及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等獎項,該片是「文革」結束後中國內地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城南舊事》人物簡介
1、英子,主人公英子是一個善良、聰明、大膽,5、6歲的小女孩。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滿童真的眼光觀察著世界,關注著她周圍的各色人等。最終在小學畢業典禮上,爸爸因病離世,英子意識到,自己長大了。
2、秀貞,惠安館痴傻的瘋女人秀貞與英子成了朋友,在英子的幫助下,瘋女人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兒,然而,命運弄人,秀貞母女相認的晚上便慘死在了火車輪下。
3、蘭姨娘,父母的朋友,心地善良,敢於追求愛情。爸爸對蘭姨娘日久生情,小英子撮合同住家中的德安叔與蘭姨娘,事成後兩人相約離開。
4、宋媽,英子的奶媽,是個朴實的鄉下人。宋媽幾年前撇下孩子來到英子家中伺候,卻收到兒子溺水身亡,女兒被賣給別人的噩耗,宋媽含淚離開。
5、爸爸,喜歡過蘭姨娘,最終因病去世。
5. 城南舊事的一些賞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六歲的小英子是在《驪歌》的旋律中,在楓葉瑟瑟的秋天坐在馬車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別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幾乎是圍繞著「秘密」與「謊言」來完成敘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懷疑主義者,她喜歡質疑,喜歡刨根問底。她問當教授的父親:「賊幹嘛要偷東西?」父親的回答讓她更糊塗:「他要吃飯,可又沒錢。」她問家裡的傭人宋媽:「為什麼宋媽的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的錢又給人家(宋媽的丈夫)弄去?」宋媽的回答是:「說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夥伴妞兒告訴她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以後,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英子的膽子也很大,別人都不敢搭理的瘋女人秀貞,她不僅沖著她笑,還經常跑到她那裡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個重要段落都是以離別來結束的,第一個段落是一場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團聚的瘋女人秀貞和妞兒(她們結伴去找妞兒的父親),自己大病了一場,然後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學;第二個段落,英子無意中在荒草堆里發現了被埋起來的贓物,從而她也結識了一個人——「他」,他說自己有個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沒能耐,為了供弟弟上學,才幹了這一行,他還問英子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壞人。」後來,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英子看見考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下來後把獎狀交給了一個人,正好就是草叢中的那個「他」。過了幾天,英子聽見有人喊賊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帶走,英子含著眼淚目送著「他」遠去。影片的第三個段落,父親去世。宋媽坐著小毛驢回家(她的兒女一個死了,一個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馬車的後座上,向那個為了帶自己和弟弟,連自己的親生孩子也顧不上的宋媽作別,也向童年作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一) 80年代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扛鼎之作
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傳統若隱若現地延續著,在激烈的民族斗爭、階級斗爭的大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著。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為電影藝術家們的探索提供了難得的創造空間,「詩化風格」傳統也因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吳貽弓的《城南舊事》便是這一時期對「詩化風格」作出了最好闡釋的一部經典之作。
影片《城南舊事》創作拍攝於1981-1982年間。是根據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的這部影片,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風格及藝術探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氣派的中國電影名片。《城南舊事》先後曾榮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菲律賓)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基多城(厄瓜多)國際電影節二等赤道獎。
1、 影片內容
《城南舊事》表現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舊北京的所見所聞,即英子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片斷。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構成,這就是英子與秀貞及妞兒、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的相聚與「離別」。
第一段落講的是英子偶然認識了一位叫秀貞的「瘋女人」,秀貞的男人是一位大學生,因從事革命活動遭到當局逮捕,從此再沒回來。二人的愛情結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當作私生子,送到齊化門城牆底下,從此不知下落,秀貞也因此「瘋」了。英子從秀貞那裡還得知她一直在尋找她的小桂子。
妞兒是英子結識的一個小夥伴,被狠心的「父親」逼著唱戲,經常被打得渾身是傷。一次妞兒告知英子自己是撿來的,她要去找她親生父母。聰明的英子看了妞兒脖子後面的青痕,覺得與秀貞說的小桂子的特徵一樣,便冒雨將妞兒領到秀貞家中。激動不已的秀貞便把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帶著行李箱沖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說是乘火車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車呼嘯的煙霧中,秀貞與妞兒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進了新簾子胡同的新家,不斷聽大人們說起附近鬧賊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時碰上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好奇的英子便與他交上了朋友,從他那裡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話和故事。後來英子看到他參加他弟弟的畢業典禮。一次找他玩,順手將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發現。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們都為這個小偷、這個「賊」被抓到而高興。英子用驚訝的目光又送走了一個「朋友」。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出身貧苦,靠當老媽子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幾年後,宋媽才得知自己的兒子早已病死,女兒也被丈夫賣到不知什麼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親既嚴厲又慈愛,是個大學教授。他經常在家裡接待從事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由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辭世。父親去世後,英子全家便遷離了北京。
影片最後一幕是,英子與媽媽和弟弟祭掃了英子父親的墓,在秋風瑟瑟中,乘上一輛馬車告別了北京,而宋媽和丈夫則坐上一頭毛驢,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窮苦的鄉下去了。英子與宋媽淚水漣漣,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對視著,在灑滿了紅葉的蜿蜒山路上,漸漸離去……
2、 影片風格
本片導演吳貽弓在影片風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確而自覺,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來概括本片的總體基調。
「淡淡的哀愁」,體現為主人公小英子與周圍人們從相識相交到離別分手的一個個故事。小英子天真單純的童年生活中,由於相遇了這樣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許多有趣味有意義的內涵,但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劇性生活,也使小英子為之不解或驚訝,而一個個「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離她而去,卻又增添了許多的傷感與心痛。同樣的故事,在另外導演手下,可能被處理為具有濃烈悲劇性、強烈情感性的風格,而吳貽弓則既落在「哀愁」處,又盡可能將這些較為強烈的悲劇沖突點、情感爆發點「淡淡」的處理,使之「引而不發」,保持很強的內在藝術張力。如三個段落的結束處本可以賦予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小英子與三個「朋友」分手離別的場景),但影片卻在抒緩、靜默的情調中慢慢展開。
「沉沉的相思」,意味著影片對於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這既是基於原小說作者強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導演對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的哲理性思考的體現。「相思」——對故土、對童年、對一個個永遠逝去、不可再現的生命的追憶,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展現給觀眾,同時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奮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如三個段落中與小英子相識相交的「朋友」——「瘋女人」秀貞、小偷、宋媽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讓我們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境況,盡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貧窮、人生的苦痛,但卻從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這些內涵,而且這些內涵又伴隨著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長,在小英子不斷追問「為什麼」中得以較為深刻的表現。
導演吳貽弓曾對《城南舊事》的影片風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繪,認為它應當是「一條緩緩的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帶向前去,又碰到了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轉來,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見吳貽弓:《城南舊事》導演闡述,《城南舊事》資料,中國電影家協會藝術理論部編)。不論是「淡淡的哀愁」,還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著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二) 視 聽 語 文 讀 解
影片《城南舊事》在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及「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上,均有獨具匠心的探索。
1、 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
所謂電影畫面「意象」,指的是那些為烘托影片氣氛、表達特定思想、情感、情緒,可以引發觀眾的想像、聯想的人、景、物等形象,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進入影片內,住往往被賦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緒,有的「意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獲得豐富性、多義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作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難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說這雙「眼睛」在確立本片的「視角」、結構本片的段落等方面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單就這雙「眼睛」本身所蘊積的豐富內涵,就足以令人稱道。這雙「眼睛」在本片中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也傳達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誠;又體現了小女孩的敏銳、機智;還體現了小女孩的憂郁、多思……總之,本片所內蘊的思想、情感、情緒,或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這雙「眼睛」作為載體。影片《城南舊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成功地選擇、創造了小英子的「眼睛」為這一「意象」。
宋媽的「皺紋」,也在多個場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別反復呈現,讓人們從那「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又讀出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和不幸。
作為「意象」的「景」。為了體現20年代舊北京的風情,更為了營造全片「歲月流逝感」、「世事滄桑感」、「往事追憶感」,本片主創人員絞盡腦汁,搭設了井窩子、盧溝橋等場景,其中井窩子、學堂操場、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滿紅葉(楓葉)的山路等,給人印象最深。
作為「意象」的「物」。與「景」的功用一樣,影片中的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等既來自小說原著,又進行了「二度創造」,使之與場景、特別是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思索、情緒等結合在一起,使觀眾能夠藉以想像、聯想,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諦。
2、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
影片《城南舊事》的音樂音響設計與運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吳貽弓的父親是著名作家、畫家豐子愷的同學,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當吳貽弓著手拍攝《城南舊事》時,其父為他背誦了許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那個時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這使吳貽弓大受啟發,並因此重新創作了本片的導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呂其明據此精心創作、設計了本片的音樂音響。
本片的主題音樂。影片選擇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著名學堂《驪歌》作為全片主題音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歌詞與令人感傷、充滿離情別意的旋律有機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現,一次次將「離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本片的音響。影片對音響精緻巧妙的設計,獲得業內人士調度評價。井窩子邊,嘩嘩滾出的水流聲、歸鴉的呼叫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剃頭挑擔聲、駝隊的風鈴聲匯合在一起,用音響描繪出了20年代舊北京的獨特風情。學堂操場上,放學的鍾聲、孩子們奔出學堂的歡鬧聲;配上《驪歌》的琴聲與歌聲,將一種濃郁的思念、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瘋女人」秀貞將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兒連夜冒雨趕往車站,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此時在淡淡的音樂聲中,火車呼嘯的聲音、秀貞與妞兒的喊叫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這暗示著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
3、「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
「藝術重復」是藝術創造中經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著構成藝術作品的某些因素――語言、旋律、音符、線條、形體動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藝術作品中的反復多次呈現。作為綜合多種表現手段的藝術、電影的「藝術重復」運用時也許格外困難,如果不能夠起到推進電影展開、強化電影藝術感染力、表現力的作用,則有可能帶來節奏拖沓、進展遲緩、繁瑣屑碎、使人產生觀賞疲憊乃至厭煩之感。
影片《城南舊事》「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為它藝術探索最有價值的一個部分。
整體結構的「藝術重復」。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結構而成,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體感,本片緊緊抓住「離別」這個「魂」,每一個段落都按照「相聚→離去」的方式進行敘事、表達、展開。「瘋女人」秀貞與小英子把妞兒領到秀貞家後,秀貞與妞兒(小桂子)便離她而去。小偷與小英子在殘牆斷壁後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後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後小偷被警探抓走,離小英子而去。宋媽與小英子相聚家中,幾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員,最後也不得不含淚告別,消失在小英子的視野中。「相聚→離去」成為結構全片敘事方式的「藝術重復」,將「離別」一步步展開、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統一、完整的藝術品格。
畫面語言的「藝術重復」。小英子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的畫面,從各個角度、各個位置充分地表現,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藝術重復」最多、表現力也最強的畫面語言。而「井窩子」井台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規模較大、內容也較豐富的畫面,在本片中各重復多次。「井窩子」井台打水,是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畫面中緩緩流出的井水,伴著緩緩走過的駱駝隊,緩緩走過的街頭小販各色人等,造就出「歲月流逝感」和「世事滄桑感」。學堂操場放學則在孩子們沖出教堂、奔向操場、嬉戲在一起的畫面中,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的回憶,造就出「往事追憶感」。而「井窩子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畫面的多次重復,每一次都伴隨著主人公生活歷程一個小小的變動,或是離別了一個舊「朋友」,或是即將結識一個新「朋友」,或是告別舊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現某種變故(如父親病故)等。這樣的「重復」實際上起到了藝術表現「起承轉合」的作用。
聲音語言的「藝術重復」。作為主題音樂的《驪歌》,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奏,在片頭、片中與片尾多次出現,除了結構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復帶來的更多是情感、情緒的逐漸積累,對人們情感、心理世界漸次增強的沖擊。可以說,自20年作為學堂歌曲傳唱一時以來,《驪歌》大規模、廣泛地被傳唱,就是在影片《城南舊事》上映之後。藉助《驪歌》的「藝術重復」,影片《城南舊事》獲得了其獨特的魅力,而《城南舊事》多次「重復」出現《驪歌》,也使《驪歌》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讀背誦課文《我們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復出現,「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我們看海去……」朗朗的童聲蘊積了創作者們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這濃濃的情感記憶當會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
「節奏的藝術重復」。影片採用了不少長鏡頭和大停頓,當影片進展到一種情緒狀態或一個故事段落之時,常常採用長鏡頭和大停頓,以追求「動」與「靜」、「熱」與「冷」、「馳」與「張」結合,帶來的特有藝術張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靜思默想的鏡頭、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木然發呆的鏡頭,都是「大停頓」,同時為長鏡頭。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小英子與其他人物「對視」的鏡頭,如小英子與秀貞(談小桂子)、小英子與小偷(小偷被抓走時)、小英子與父親(在父親病床前)、小英子與宋媽(片尾告別各自離去時),加大了鏡頭長度,作了較大停頓;同時每當採用「長鏡頭」、「大停頓」時,鏡頭搖移的速度、鏡頭持續的時間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滿變化,又整體統一的節奏,這種統一「節奏」的多次重復,造就出一唱三嘆,餘音不絕的藝術效果。
4、本片的「視角」及其表現
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本片的「視角」或「視點」歸結為一個:小英子的「眼睛」。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影片的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為了使這一「視角」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情感邏輯,本片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視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盡量不拍。「視角」及「視角」表現的獨特,也是影片《城南舊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6. 《城南舊事》:人生始於相遇,止於離別,教我們在歲月中蛻變成長
疫情宅家期間,我終於耐心看了一本經典文學作品《城南舊事》,看完滿滿感動,也驚異於這世上竟有如此純美的文字。
《城南舊事》是台灣作家林海音於1960年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作者借童年英子純凈而質朴的目光,以北平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個哀婉動人的城南故事,展開了一幅幅北平的風韻畫,通過兒童視角來關注大人的世界,同時也完成了她對美好童年的眷念與回味。
1983年,這部小說被導演吳貽弓拍成電影,電影上映後打動了無數觀眾,同時還收獲了當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
小說通過小英子的視角講述了秀貞母女的慘烈身世、供弟弟讀書的小偷被捕、宋媽的悲慘人生、蘭姨娘勇敢追求自我還有爸爸永遠的離開這五個故事。 五個故事都是通過孩童的視角來關注女性的命運,關注成人世界的悲喜憂歡,作者以一種既柔且淡的力量道盡了人世復雜的情感。
在我看來,這部作品不光是追憶童年的美好,還是一部「生命哲學」。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影片中所傳遞出的三個人生價值觀,正是我們人類社會最樸素也是最珍貴的情感,它們就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看懂了這部小說,我們對生命的意義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惠安館的秀貞美麗溫婉,善解人意,她與青年學生思康相愛,思康因家中老母重病而不得不告別秀貞,此時秀貞也對自己懷有身孕的事緘口不言,兩個人就這樣無私地成全了對方。然而,思康一走就是六年,再也沒有回來,秀貞剛生下的孩子也被父親扔在了城牆根,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秀珍發了瘋。她一心要尋回自己的孩子,好與丈夫一家團圓,然而就在那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失散多年的母女倆在英子的幫助下終於相認,卻也一起殞命在出逃的火車輪下。
宋媽是英子家的保姆兼奶媽,女兒剛出生她就到英子家工作,把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給了鄉下的丈夫,希望他好好照顧自己的兒子、女兒。然而,她不知道,她的小栓子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溺水而死,她的女兒也早早賣給了他人,下落全無,而她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一直在被好吃懶做的丈夫拿去賭,一毛不剩。宋媽一下子崩潰了,人生希望全無,然而社會對於她丈夫的行為卻毫無指責,甚至英子的母親還勸她回家再生個孩子。
蘭姨娘是三者之中運氣最好的,蘭姨娘的好運在於,她遇到了善良的英子父母,他們不計成見收留了這位世伯的姨太太,蘭姨娘的好運還在於,她遇到了一個好人,一個解放青年,一個願意把女性當成「人」來對待的男人,這實在是難能可貴。更可貴的是,蘭姨娘自身不屈的意志,敢於與封建禮教抗爭的意識,幫助了自己重獲新生。英子說,蘭姨娘臨走之前,好似換了個人,她打扮成女先生的樣子,溫婉知性,全然沒有了當初的風塵氣。
為什麼三個同時代的女性,命運卻截然不同?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道:「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秀貞是父權社會的犧牲品,她習慣了逆來順受,她從不曾看見自己。秀貞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她就失去了自我,她的孩子被自己的父親扔了,她不指責父母的殘忍無情,而是把自己逼瘋,她活在眾人的鄙夷與指責中,不反抗自強,反而繼續半瘋半傻地欺騙自己。
生命中最難的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她變成了毫無生命的物品,任人擺布,任人踐踏,她和妞兒的慘死結局不是偶然,卻是封建禮教下女性物化的必然。
宋媽勤勞善良,有獨立意識,寧願自己出來賺錢也不要忍受丈夫的打罵,然而她骨子裡「以夫為天」的封建骨髓,終究沒能帶她脫離命運的苦海。
如果不是小栓子死了,她不會去找丫頭子,她曾說反正姑娘家不值錢;她被不爭氣的丈夫害到家破人亡,居然還想著和他生孩子,過日子。
按現在的說法,她的丈夫就是標準的「渣男」,不求上進、吃軟飯,還賣孩子,這種男人不但不被社會唾棄,還心安理得接受女人的回心轉意,簡直天理難容。可是那個年代的女人以夫為天,以無後為大,宋媽不求什麼幸福圓滿,她只求活得完整,能湊合著過,就湊合著過。
現代社會有很多這樣的宋媽,典型的低價值感人群。追求自我,沒有能力,追求幸福,覺得自己不配, 他們就像那種最低級的植物,給點陽光和水分就能生存,好了傷疤就能裝作忘了疼。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寫道: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蘭姨娘就是一朵開落隨性的梔子花,她雖苦命,但坎坷的經歷並沒有磨平她的一身稜角,讓她變得唯唯諾諾、依附於男人討生活。
相反,她會識字,愛看書,精神獨立,內心狂野,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當她有機會擁有那種生活時,便毫不猶豫地抓住了。
什麼是人格獨立?這就是!
不依附於別人,有自己的主張和追求,敢與一切違人性抗爭,沒有我不配,只有我值得。
都說命運是神奇的,它不僅能讓人毀滅,還能讓人更美好。就像蘭姨娘,她從一個身世悲慘的舊社會女奴最終蛻變為擁抱新思想,追求人生自由的新女性,她把命運的咽喉牢牢扼在自己的手裡,獨立自主的精神主張功不可沒。
人格獨立是生命的根本,也是一次次對自我的打破與重建,人唯有建立自尊自愛系統,才能沖出桎梏,才能擁抱新生。
在孩子的眼裡,沒有高低貴賤,他們愛一切美的、有趣的,討厭醜陋和呆板。在童心的世界裡,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無論是那慢悠悠的駱駝、西廂房的小油雞、秀貞的金魚,還是秀貞、妞兒、宋媽、草叢里的小偷以及蘭姨娘等。
英子偶然在荒草叢中認識了一個小偷,那個人有著厚厚的嘴唇,長著一副老實人的面相。他為了生計,為了實現年年考第一的弟弟飄洋過海念書的理想,以偷竊為業。有一次他問英子: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嗯?」後來英子在學校畢業典禮的來賓席上也見到了他,就猜想可能那個考第一的同學就是他的弟弟。
後來英子看到他被捕就又困惑了,她真是搞不清賊是好人還是壞人。當媽媽告訴他「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兒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麼就做了賊,又怎麼落得這么個下場」時,她激動了,說了個「不」字。
那些成人世界裡的標簽,如「瘋子」、「賣唱的孤女」、「賊」、「煙花女」等,她並不在意,她喜歡她所喜歡的,愛她所愛的,同情她所同情的,沒有半點偽飾,一顆澄澈的心靈關注著生靈萬物,體驗著歡喜悲傷。
不人雲亦雲,不隨波逐流,也不臆斷亂評,完全憑一顆敏感真誠的心,去對待那些活在愁雲慘淡中的底層人物,這就是小英子最珍貴的品質。也可以說,是一種悲憫之心。
什麼是悲憫之心?我想,應該就是捨得理解他人吧。
泰戈爾說, 愛是理解的別名 。
沒有愛的理解,是冷漠,沒有理解的愛,是控制。
曾幾何時,我們被教育,街上的老人摔倒了不要扶,小心他想訛你的錢;曾幾何時,你訂的外賣晚到了半小時,你氣急敗壞地給打了差評,全然不顧外面大雨傾盆,交通擁堵;曾幾何時,地鐵上被人推搡,你氣得和對方吵架鬥嘴,忘了你們都是背負養家糊口責任的中年人。
理解他人,是捨得付出你的理解,是願意放下姿態與對方平等對話,是願意看見他人褪去標簽後的真實,是願意對生命與美好保持敬畏。
正如劉心武先生在《百家講壇》中所說, 在過眼煙雲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那些沒有被污染的靈魂,就是對弱者的憐憫,就是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理解他人,就是悲憫之心 。
作者在小說里說:「讀者有沒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裡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一直到最後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結束了。」
那時小英子小學畢業了,她作為一名優秀畢業生代表上台領畢業證書並致感謝詞。她實現了爸爸當年的願望,可爸爸卻躺在醫院看不見這一幕。當她拿著畢業文憑急急忙忙回到家時,得到的卻是爸爸離世的消息。
似乎在那一瞬間,英子長大了。「瘦雞妹妹還在搶燕燕的小玩意兒,弟弟把沙土灌進玻璃瓶里。是的,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對老高說:老高,我知道是什麼事了,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童年就這樣,永遠成了回憶。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電影里的這首《送別》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作者帶著緬懷童年的熱情書寫「城南舊事」,所揭示的正是伴隨著離別的成長體驗如何在生命中一次次上演。
成長永遠伴隨著離別,而離別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出發和長大呢。
林清玄說:「如果沒有離別,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時刻;如果沒有離別,人間就再也沒有重逢的喜悅。離別從這個觀點看,是好的。」
我們總是認為相聚是幸福的,離別便不免哀傷。但這幸福是比較而來,若沒有哀傷作襯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體會了。
幸好,人生有離別。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離別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淚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離別最好,霧散雲消看見了開闊的藍天。
可以因緣離散,對處在苦難中的人,有時候正是生命的期待與盼望。
聚與散、幸福與悲哀、失望與希望,假如我們願意品嘗,樣樣都有滋味,樣樣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林海音在談到創作初衷時曾說:「 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他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雖然是通過兒童視角來注視大人的世界,而在緬懷童年的背後,則是對社會底層人物的深切關注與同情。
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童年的美好純真,也有更深刻的反思。那就是:人為什麼要長大?
有人說成長是一把雙刃劍,它斬斷你天真幼稚的夢,也教會你如何忍讓,它卸下你脆脆的保護殼,也給你一副剛硬的鎧甲。
在這個追名逐利日趨激烈的年代,《城南舊事》就像冬日的暖陽,不疾不徐,溫厚醇和,純凈淡泊,彌久恆馨。
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雖然秀貞、妞兒、小偷、宋媽、蘭姨娘、爸爸都離小英子而去,但他們在彼此的生命里真誠地相遇過,彼此珍惜過,就已足矣。
面對失去,有人逃避害怕,有人鎮定坦然。而成長的真諦,就是要勇敢地去面對人生的傷痛,即使飽經風霜後,也依然有能力去愛人愛己。
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人,而能陪伴我們一生的,往往沒有幾個。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眼前人。
有人說:對生命而言,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無論是接納一個人的出現,還是接納一個人的從此不見。說到底,成長的意義不在於獲得了什麼,而在於感受到了什麼。
《城南舊事》喚起了許多人的美好回憶,小英子帶我們洞悉到生命的真諦。 在失望的世界裡帶著希望前行 ,就是這本小說帶給我的最大啟示。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有空,不妨去看看這本兒童文學,相信它一定會帶給你們溫柔和感動。
7. 1983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林海什麼獎
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多少年來,《城南舊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5年,本書在中國大陸搬上銀幕,電影「城南舊事」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章」、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等多項大獎。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了女主人公在北京城南居住期間的幾段童年回憶。
小女孩林英子(沈潔飾)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們家院子附近住著一個瘋女人秀珍(張閩飾),秀珍的丈夫因參與學生運動被殺,孩子也不知所蹤,因此落下了瘋病,時常把英子當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歡秀珍,答應幫她找回小桂子。
英子有個苦命的小夥伴妞兒,學戲時常遭乾爹打罵,英子偶然發現妞兒有小桂子的胎記,幫助她們母女相認。英子上小學後,一家人搬到了廠甸。
在家門口荒廢的院落里,英子發現了一個小偷(張豐毅飾)藏贓的草堆,小偷為了供弟弟讀書只得干不光彩的勾當,英子卻不把他看作是壞人。不久,女傭蘇媽返鄉,父親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結束了。
8. 城南舊事是什麼時候被拍成電影的
是在1983年被拍成電影的由沈潔 、張豐毅 、張閩 /、鄭振瑤主演,吳一弓導演。
9. 《城南舊事》是革命影視作品嗎急!!!!!!!!!!!!
是的嗯。
《城南舊事》
是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拍攝於1982年的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棄了戲劇化的處理效果,並沒有跌盪起伏的劇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種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調,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那種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10. 《城南舊事》作者是誰
《城南舊事》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本籍台灣省,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回國,1923年5歲時又隨父母從台灣遷居到北京。她在古城北京度過童年生活,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她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1967年1月,林海音與幾位朋友合辦了一份文學雜志《純文學月刊》(1967-1972),擔任發行人及主編。1968年,林海音創立了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獲得榮譽
1956年,獲第二屆扶輪社文學獎。
1982年,《城南舊事》被上海製片廠拍成電影,由吳貽弓導演,該片多次獲得國際影展大獎。
1990年,因主編《何凡文集》,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1994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的「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 。
1995年,《城南舊事》繪圖本出版(共三冊),獲《中國時報》開卷版最佳童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童書、金鼎獎推薦獎。
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