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來西亞有什麼景點
一、蘭卡威
蘭卡威(馬來語:PulauLangkawi,英語:Langkawi)又譯浮羅交怡、朗卡維、凌加衛島、呼羅交怡,位於馬六甲海峽,是馬來西亞吉打州海岸104個大小群島中最大的一個。蘭卡威在檳城北方約112公里處,行政上屬於馬來西亞的吉打州,地理位置上靠近泰國。
Ⅱ 電影《驢得水》到底反映了什麼事實
看《驢得水》之前,我得說我被那個鬧騰騰的海報給騙了,以為那是部與《夏洛特煩惱》一樣的喜劇,追求純粹的荒誕喜感。孰料,竟巴巴兒地在電影院里哭了一場,哭的是里邊那四名「惡教師」的罪過,人情人品人性,因一個「驢得水」的虛無之人,被剝了個底朝天兒。原本抱著看喜劇的期待入的場,間中看到有趣的對白便呵呵笑兩聲,結果是越看越笑不出來了,因為逐漸感覺到那其實是一黜不折不扣的悲劇,揪著你的心尖兒,讓世態炎涼緩緩滲進來,給你扎了個透心涼兒。
女教師一曼,則是標準的「羊脂球」,性觀念開放,單純熱心,在最保守的年代選擇最「惡劣」的淫盪。為了讓銅匠配合演戲,亦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她選擇引誘銅匠,給他徹底的「性啟蒙」。這一舉動,校長與其它教師是認可的,「女色」這種賄賂不得已的時候,誰都不會排擠。一曼習慣了被男人們的正房找上門來,隨後面不改色地拒認淫行,她對銅匠亦是如此,結果不小心傷了對方的自尊。一曼最後的瘋狂,系在扭曲世態里最後的反抗,她可能永遠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要遭受辱罵及剪發變丑的迫害。但是在旁人眼裡,她就是「婊子」,婊子活該有此下場。
還有一位讓很多人觸心驚的人物——憤青教師周鐵男,周鐵男本是正義感十足的火爆浪子,不怕得罪任何人,總是撂狠話、力撐校長,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好人。結果呢,這好人卻在一顆子彈的威脅中感受到了「性命比正義重要」的道理,所以周鐵男品性大變,在強權面前畏縮了,甚至能眼睜睜看著一曼要被強暴卻躲在角落裡不出聲。這大抵是諸多當代憤青的真實寫照,擺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關鍵時刻卻翻了盤,這才發現原來捍衛原則系需要付出生命的,又有多少人肯這么干呢?
荒誕的偽裝、極致的失控、貪婪的本色、血淚的犧牲,一個「驢得水事件」道盡人世蒼涼。你得永遠記得,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是人之慾念,更是人之怯懦。
Ⅲ 中江公園巴巴那個電影院叫啥星期天下午有沒有電影播放
新時代影城 電影院每天都有電影放
Ⅳ 巴巴在線電影怎麼打不開了
可能正在對它進行升級和配置操作。過幾天應該可以進了
Ⅳ 六年級上冊英語單詞
Unit 1
by (經,乘)
foot(腳)
bike(自行車)
bus(公共汽車)
train(火車)
plane飛機
ship 船;艦
subway 地鐵
how(怎樣)
go to school(上學)
fifth 第五
traffic(交通)
traffic light(交通燈) traffic rule(交通規則)
stop(停,停車站)
wait(等待)
remember 記住
get to(到達)
find 尋找;找到
difference 不同;區別
same 相同的
every 每個;所有的
country 國家
always 總是
mean 意思是
drive 駕駛
right 右邊的
side 邊
England 英國
Australia 澳大利亞
however 但是
left 左邊的
if 如果
must 必須
know 知道
Unit 2
library(圖書館)
post office(郵局) hospital(醫院)
cinema(電影院) bookstore(書店)
science museum 科學博物館
excuse me 對不起 where(在哪裡,到哪裡) please(請)
next to(與…相鄰)
far 遠
supermarket 超市
bank 銀行
after school 放學以後
want 想要
buy 買
a pair of 一雙
shoe store 鞋店
get off 下車
minute 分鍾
north 北
south 南
east 東
west 西
turn(轉彎)
right (右邊)
left(左邊)
straight(成直線地)
then(然後)
twelfth 第二十
party 聚會;晚會
tell 告訴
start 開始
take 乘坐
look for 尋找
Unit 3
next week(下周)
this morning(今天上午)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
tonight 今晚
tomorrow 明天
take a trip 去旅行
read a magazine 閱讀雜志
go to the cinema 去看電影
theme park 主題公園
the Great Wall 長城
busy 忙碌的
together 一起地
comic book(漫畫書)
post card(明信片) newspaper(報紙)
magazine 雜志
dictionary 詞典 ;字典
buy(購買)
fruit stand 水果攤
pet shop 寵物商店
need 需要
plant 植物
else 其他;另外
shop 商店
Unit 4
hobby(愛好)
ride a bike--riding a bike(騎自行車)
dive--diving(跳水)
play the violin— playing the violin(拉小提琴)
make kites—making kites(製作風箏)
collect stamps—collecting stamps(集郵)
show 展覽
pen pal 筆友
dear 親愛的
twin 雙胞胎之一
something 某事物
must 一定;肯定
fun 快樂;樂趣
with 同…
TV reporter電視台記者
live –lives(居住) teach--teaches(教) go--goes(去) watch--watches(看) read--reads(讀,看)
does doesn』t=does not
different 不同的
week 星期;周
say 說
soon 不久
excited 興奮的;激動的
Unit 5
singer(歌唱家,歌手) writer(作家)
actor(男演員)
actress(女演員)
artist(畫家)
TV reporter(電視台記者)
Hong Kong 香港
engineer(工程師) accountant(會計) policeman(男警察) salesperson(銷售員) cleaner(清潔工)
company 公司
where(在哪裡,到哪裡) work(工作)
factory 工廠
design 設計
tip 有用的小建議
help 幫助
money 錢
well 好;對;滿意地
enjoy 從…獲得樂趣
tourist 旅行者;
way 路;道
motor cycle 摩托車
police 警方;警察部門
Unit 6
rain(雨)
cloud (雲)
vapour 蒸汽;水汽
sun(太陽)
stream(河,溪)
come from(來自,從…來)
shine 照耀
become 變成
little 小的
drop 一滴
wake up 醒來
feel 感覺到
think 想;思考
meet 遇見
high 高的
other 其他的
fall 落下
down 向下
into 進入
come out 露出
again 又
seed(種子)
soil(土壤)
sprout (苗,芽)
plant(植物,種植)
should (應該)
then(然後)
garden 花園
easy 簡單的
put 放
several 一些
day 天
see 看見
pot 鍋碗瓢盆
lovely 可愛的
make sure 核實
month 月份
still 仍然
hardly 幾乎不
Ⅵ 如何評價電影《明月幾時有》
7月7日為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此時電影院上映了一部抗日題材的電影--《明月幾時有》,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圍繞著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香港風貌而展開,講訴了香港傳奇女性「方姑」的非凡的一生。方蘭是一位出身於香港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香港淪陷之時,本是一位文弱教師的她蛻變為抗爭者,與敵人展開搏鬥。
如何評價這部抗日影片?
1
目前網上評分只有6.9,很多人說這部獻禮片不好看,結構鬆散、平鋪直敘,全片貫穿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卻讓你在黑暗中等了兩個多小時後,又生生地漏了一口氣,沒有炸雷、沒有爆發、更沒有情感的洪泄。
可高潮迭起就一定好看嗎?靜水流深就一定不動人嗎?未必吧。從生活瑣碎中解讀戰爭慘烈,用人物抉擇來印刻家國情懷,這都是需要功力和勇氣的。
說來慚愧,我們一邊抨擊著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一邊只為傳統意義上的大英雄喝彩,於是,當真實的小人物、平凡的煙火氣擺上檯面時,我們反而不能接受了。這算什麼?葉公好龍式觀影?
葉德嫻送情報時被日軍抓住,周迅慌忙找到彭於晏,打算去憲兵大隊救她。按照一般抗戰片的套路,這該是全片的高潮情節,因為肯定會人有犧牲,或是救援者捨生取義,或是被救援者慷慨赴死。
但《明月幾時有》沒有按常理出牌,周迅從彭於晏口中得知希望渺茫,最終選擇放棄營救,之後,懷念起母親的種種一度哽咽,故作堅強卻又在黑夜中露了怯。這一幕處理得極為克制,觀眾們也因此猜到了許鞍華的故意,故意讓主角做出真實情況下戰士會做的選擇,故意不讓影片在謳歌英雄主義中得到升華。
其實說到抗戰救亡的大動作,片中也不是沒有。歷史上彭於晏扮演的劉黑仔最有影響力的一次行動,就是1942年成功營救被困香港的700多名文化界人士,著名作家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不過影片里把這次行動放在了最開頭,作為整個故事的引子,並沒有過多著墨。
爾虞我詐的諜戰?沒有。驚心動魄的血戰?沒有。粗看寡淡,緊接著卻是悵然若失的釋懷,隨即深思,是不是我們把咋咋呼呼的電影看太多了,忘了靜水流深也是一番境界?
或許在許鞍華看來,歷史的真實不一定非得用血淋淋、金手指的形式來呈現,也可以十分寫意:春夏想在眾目睽睽下傳遞情報,借微醺之態撫過對方胸前的口袋;周迅彭於晏從草坡滑下,狼狽之餘得見日軍的子彈如流螢劃過;霍建華的死甚至沒有直接的敘述,只是走出鏡頭後的一聲槍響……
影片最後,周迅送走了彭於晏,鏡頭從右往左緩慢掃過,巍然的太平山連上了平地而起的萬丈高樓,夜幕下,香港猶如一座天上之城。那些小人物們,也得以完美謝幕。
說白了,《明月幾時有》的格局不大、立意不深、缺點不少,但瑕不掩瑜,韻味悠長,是一部非典型的抗戰片。它想給我們看的從不是什麼驚濤駭浪,而是海邊隨便一朵浪花,悠悠地躍入了浩盪大潮、又悠悠地消失在歷史長河。
Ⅶ 「宮廷女神」張嘉倪,和杜淳同居7年卻被甩,如今怎樣
9歲的張嘉倪獨自來到北京就深諳人情世故。14歲的她僅僅憑借一首《遊子吟》就擊敗數千考生,闖進中戲三試;考場上的她一個意外舉動深得老師好感卻無奈年齡原因最終與中戲失之交臂。
也是因為買超的不斷追求,兩人最終確認戀愛關系並於2014年結婚,現在有兩個孩子,過著大家都祝福的幸福生活。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張嘉倪如今過著幸福的生活,丈夫也始終支持著她那些別人看來「不正確」甚至「瘋狂」的理想。
清新脫俗、年輕、有現代感,如同一張白紙的她看似只是一個「花瓶,」實則內心卻有著崇高的演藝夢想,不屈服於現有的安逸,勇敢的嘗試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僅憑這一點,她就是人們心中永遠的「宮廷女神。」
Ⅷ 日本動漫電影和美國動漫電影的異同道客巴巴
美國與日本動畫電影風格比較
不可否認,日本與美國,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稱作動畫電影「大國」的國家——不僅因為它們生產動畫電影數量之多,而且因為動畫電影在其各自電影產業中的地位.在開始比較兩國異同時,有必要先解釋一下本文的比較對象——動畫電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動畫電影」特指那些以上電影院線發行為目的、且與電視動畫沒有直接關聯的動畫片.這樣一來,本文中的動畫電影就不包括電視動畫系列劇、OVA(直接面對錄像帶或DVD市場)以及電視動畫系列的劇場版.
這樣的限制主要是針對日本動畫而言的,相對於美國動畫,他們有著多得多的電視系列、OVA和劇場版.如果將所有這些都拿來和美國動畫比較,那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之,如果按本文設定的「動畫電影」類別,兩國作品之間無論在量還是質上都比較對等,從而更易於比較風格方面的異同.首先,就動畫電影的製作過程而言,兩國的做法還是比較類似的.由於動畫電影比其他動畫產品要求更精細,因而花費的製作時間、製作經費都遠非一般動畫產品可比;因此,兩國的動畫電影從製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國的頂級水準.日本就不用說了,其真人電影的平均製作費本來就不高,而像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動畫大師製作的動畫電影,投入動輒以數十億日圓計,耗時經年.即使在上億美圓大製作風行的好萊塢,一部動畫電影的投入也是要讓各大製片廠老闆肉緊的.不過還算幸運的是,高投入的動畫電影一般也帶來高回報,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會進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幾次還占據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宮崎駿的作品更是屢破影史票房記錄.
對普通觀眾而言,動畫電影是如何製作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最後的「成品」看起來怎麼樣.相信只要看過美國和日本動畫電影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感覺到二者不同的風格.僅就視覺效果而言,好萊塢製作的動畫電影近來有逐漸向立體動畫傾斜的趨勢,雖說傳統的二維動畫並沒有退出市場,但從票房收入來看,不論是看動畫片的整體市場,還是看所在單個製作發行公司所有類型動畫片票房分布,3D動畫都要比二維動畫更受歡迎.而在日本,二維動畫仍是市場的主流.這並非說日本動畫製作過程中不用電腦動畫(CG)進行修飾,像宮崎駿後期幾部作品,都採用了電腦動畫來輔助作畫,到了《千與千尋》時已經用CG來做一些淚水的3D效果了.至於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應用方面就走得更遠,他們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電腦特效進行了潤色,從而使得背景看來分外真實.這一點觀眾能從《AKIRA》、《大都會》、《攻殼機動隊》、《最後一個吸血鬼》等作品中強烈地感受得到.在他們的有些畫面中,如果光看背景,會有強烈的以假亂真的感覺,如《攻殼機動隊》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後一個吸血鬼》當中的美軍基地.
然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採用傳統的二維構圖——不管背景是否採用3D技術.與好萊塢各3D動畫中著力刻畫主角的立體真實性相反,日本動畫電影仍然堅持用相對簡單的筆劃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兩者各有千秋.日本動畫電影中角色形象雖然和真實世界相差甚遠,但創作人員一般通過出色的觀察力賦予角色以鮮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來是那麼的有生命力,以至於觀眾根本不會在乎其視覺上「立體」與否;好萊塢的3D動畫電影在追求「外觀」真實性的同時,也並沒有喪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細節無限追求「逼真」的同時,整體形象設計上又具有傳神的誇張性,往往能將角色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至少就筆者而言,從觀看的整體效果來說,優秀的日本二維動畫和美國3D動畫在角色的傳神性上是旗鼓相當的.舉個有趣的例子:宮崎駿作品《龍貓》中有個叫「小米」的4歲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歲多的小女孩.這兩個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級頑皮+初生牛犢不怕虎型,在視覺呈現上一個是簡單的二維圖像,另一個是精細的3D模型,可觀眾卻能從她們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樣無限快樂的童趣,並且在心裡留下同樣深刻的美好回憶.
日、美動畫電影對於不同視覺風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國國民迥異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東方民族隱忍、含蓄的特徵,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我們中國人還更講究簡練與寫意的風采.他們對動畫角色的二維處理,多少反映了對於國畫技巧的承襲:要的就是那樣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和整個畫面相配合,寥寥幾筆就能讓觀眾感受到劇情想要傳達的感受.而美國人向來比較直接,最喜歡「開門見山」,在表達意圖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最簡便迅捷的方式.同時,美國人又是推崇並善於幽默的,這就難怪他們喜愛創造造型怪趣而細膩的3D動畫了.
相應的,日、美動畫電影創作群、對象觀眾的不同,也影響了二者對於動畫故事及其敘事方式的選擇.雖然不論年齡大小,觀眾一般都能從日、美動畫中感受到自己喜歡的情感與意義.但相對而言,好萊塢製作的電影具有更純粹地「為小朋友服務」的目的.歐美的小孩都有「夜讀」的習慣,即在睡覺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書,其中念得最多的,無疑是那些傳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話、傳說和經典歷史故事.綜觀美國的動畫電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故事為藍本進行動畫故事創作的一直是佔大多數,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為甚.從其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起,它就開始了「經典故事動畫化」的歷程,直到2002年的《星銀島》都還是這個模式.這倒不是說好萊塢的動畫編劇們就是圖省事,實際上,把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得那麼富與趣味性與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還真是值得東方同行們好好學習.
日本是漫畫之國,動漫在日本出版業、娛樂業所佔的份額要遠大於美國的情形.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動漫歷史上就有強大的成人讀者和觀眾群,並非只是為小朋友提供娛樂.因此,作為動漫文化一部分的動畫電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很多成人的視角和思考.總的看來,日本動畫電影一般都有個比較成人化的主題,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動畫電影創作的初衷便是承載那個先行的主題.即使是「成人味」最輕微的宮崎駿作品,其中對於人與自然關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認識范圍.至於宮氏之外的其他動畫電影大家就更不用說了,充滿暴力、末世情節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題材一直是他們的最愛,其中有許多內容簡直可以說是「嚴重兒童不宜」的.也許是由於島國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像力反而特別容易走極端.在動畫電影的創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側重於關於人類的終極關系和關於世界的終極命題的探討,而且他們思考的結果還往往是悲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宣揚溫情脈脈的人倫、家庭觀念的美國動畫電影相比,日本的動畫作品在意識上是不那麼積極樂觀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動畫電影又顯得比美國動畫「深刻」,日本人在動畫中觸及了一些非常嚴肅而深奧的問題,並且對於這些問題的闡釋和解決方式,恐怕是「貪玩」的美國小朋友們所不愛看的.據說,與同齡人相比,日本兒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們的動畫電影推動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對這一現象的真實反映?
選擇不同的題材以及對故事不同的演繹方法,使得日、美動畫電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萊塢的作品更側重於娛樂性,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更看中敘事性.與其功能相適應,美國動畫電影看起來更加鬼馬跳脫,而日本作品看起來更加厚重深沉.其實二者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不過是分別代表了東、西方民族的品位與性格;更進一步地說,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賞需求.美國動畫的怪趣新奇與寓教於樂,非常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小朋友們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學到
了親情、友情的可貴.不過,那些童真消失殆盡以及心腸堅硬的傢伙不適合看好萊塢的動畫作品,對他們而言,一味逗樂和鼓吹家庭價值觀看多了就挺膩歪的.日本動畫電影的清新寫意和終極思考,很是適合那部分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喜歡沒事瞎琢磨的哥們,有助於進一步豐富他們那已經是刁鑽古怪的想像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較薄弱人士還是少看日本動畫電影——特別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製作的作品為妙,因為那通常會讓你質疑存在的意義與真實性,並對未來產生悲觀的預期.
說了這么多,必須承認的是,日、美兩國的動畫電影各自包含多樣化的風格,值得另外撰文詳述;但同樣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兩國的動畫電影還是有各自鮮明的特色.總的來說,如果以飲料來比喻,日本動畫電影就像茶,而美國動畫電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雋永,咖啡濃香醉人.
不可否認,日本與美國,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稱作動畫電影「大國」的國家——不僅因為它們生產動畫電影數量之多,而且因為動畫電影在其各自電影產業中的地位.在開始比較兩國異同時,有必要先解釋一下本文的比較對象——動畫電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動畫電影」特指那些以上電影院線發行為目的、且與電視動畫沒有直接關聯的動畫片.這樣一來,本文中的動畫電影就不包括電視動畫系列劇、OVA(直接面對錄像帶或DVD市場)以及電視動畫系列的劇場版.
這樣的限制主要是針對日本動畫而言的,相對於美國動畫,他們有著多得多的電視系列、OVA和劇場版.如果將所有這些都拿來和美國動畫比較,那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之,如果按本文設定的「動畫電影」類別,兩國作品之間無論在量還是質上都比較對等,從而更易於比較風格方面的異同.
首先,就動畫電影的製作過程而言,兩國的做法還是比較類似的.由於動畫電影比其他動畫產品要求更精細,因而花費的製作時間、製作經費都遠非一般動畫產品可比;因此,兩國的動畫電影從製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國的頂級水準.日本就不用說了,其真人電影的平均製作費本來就不高,而像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動畫大師製作的動畫電影,投入動輒以數十億日圓計,耗時經年.即使在上億美圓大製作風行的好萊塢,一部動畫電影的投入也是要讓各大製片廠老闆肉緊的.不過還算幸運的是,高投入的動畫電影一般也帶來高回報,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會進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幾次還占據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宮崎駿的作品更是屢破影史票房記錄.
對普通觀眾而言,動畫電影是如何製作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最後的「成品」看起來怎麼樣.相信只要看過美國和日本動畫電影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感覺到二者不同的風格.僅就視覺效果而言,好萊塢製作的動畫電影近來有逐漸向立體動畫傾斜的趨勢,雖說傳統的二維動畫並沒有退出市場,但從票房收入來看,不論是看動畫片的整體市場,還是看所在單個製作發行公司所有類型動畫片票房分布,3D動畫都要比二維動畫更受歡迎.而在日本,二維動畫仍是市場的主流.這並非說日本動畫製作過程中不用電腦動畫(CG)進行修飾,像宮崎駿後期幾部作品,都採用了電腦動畫來輔助作畫,到了《千與千尋》時已經用CG來做一些淚水的3D效果了.至於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應用方面就走得更遠,他們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電腦特效進行了潤色,從而使得背景看來分外真實.這一點觀眾能從《AKIRA》、《大都會》、《攻殼機動隊》、《最後一個吸血鬼》等作品中強烈地感受得到.在他們的有些畫面中,如果光看背景,會有強烈的以假亂真的感覺,如《攻殼機動隊》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後一個吸血鬼》當中的美軍基地.
然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採用傳統的二維構圖——不管背景是否採用3D技術.與好萊塢各3D動畫中著力刻畫主角的立體真實性相反,日本動畫電影仍然堅持用相對簡單的筆劃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兩者各有千秋.日本動畫電影中角色形象雖然和真實世界相差甚遠,但創作人員一般通過出色的觀察力賦予角色以鮮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來是那麼的有生命力,以至於觀眾根本不會在乎其視覺上「立體」與否;好萊塢的3D動畫電影在追求「外觀」真實性的同時,也並沒有喪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細節無限追求「逼真」的同時,整體形象設計上又具有傳神的誇張性,往往能將角色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至少就筆者而言,從觀看的整體效果來說,優秀的日本二維動畫和美國3D動畫在角色的傳神性上是旗鼓相當的.舉個有趣的例子:宮崎駿作品《龍貓》中有個叫「小米」的4歲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歲多的小女孩.這兩個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級頑皮+初生牛犢不怕虎型,在視覺呈現上一個是簡單的二維圖像,另一個是精細的3D模型,可觀眾卻能從她們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樣無限快樂的童趣,並且在心裡留下同樣深刻的美好回憶.
日、美動畫電影對於不同視覺風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國國民迥異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東方民族隱忍、含蓄的特徵,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我們中國人還更講究簡練與寫意的風采.他們對動畫角色的二維處理,多少反映了對於國畫技巧的承襲:要的就是那樣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和整個畫面相配合,寥寥幾筆就能讓觀眾感受到劇情想要傳達的感受.而美國人向來比較直接,最喜歡「開門見山」,在表達意圖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最簡便迅捷的方式.同時,美國人又是推崇並善於幽默的,這就難怪他們喜愛創造造型怪趣而細膩的3D動畫了.
相應的,日、美動畫電影創作群、對象觀眾的不同,也影響了二者對於動畫故事及其敘事方式的選擇.雖然不論年齡大小,觀眾一般都能從日、美動畫中感受到自己喜歡的情感與意義.但相對而言,好萊塢製作的電影具有更純粹地「為小朋友服務」的目的.歐美的小孩都有「夜讀」的習慣,即在睡覺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書,其中念得最多的,無疑是那些傳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話、傳說和經典歷史故事.綜觀美國的動畫電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故事為藍本進行動畫故事創作的一直是佔大多數,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為甚.從其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起,它就開始了「經典故事動畫化」的歷程,直到2002年的《星銀島》都還是這個模式.這倒不是說好萊塢的動畫編劇們就是圖省事,實際上,把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得那麼富與趣味性與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還真是值得東方同行們好好學習.
日本是漫畫之國,動漫在日本出版業、娛樂業所佔的份額要遠大於美國的情形.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動漫歷史上就有強大的成人讀者和觀眾群,並非只是為小朋友提供娛樂.因此,作為動漫文化一部分的動畫電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很多成人的視角和思考.總的看來,日本動畫電影一般都有個比較成人化的主題,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動畫電影創作的初衷便是承載那個先行的主題.即使是「成人味」最輕微的宮崎駿作品,其中對於人與自然關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認識范圍.至於宮氏之外的其他動畫電影大家就更不用說了,充滿暴力、末世情節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題材一直是他們的最愛,其中有許多內容簡直可以說是「嚴重兒童不宜」的.也許是由於島國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像力反而特別容易走極端.在動畫電影的創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側重於關於人類的終極關系和關於世界的終極命題的探討,而且他們思考的結果還往往是悲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宣揚溫情脈脈的人倫、家庭觀念的美國動畫電影相比,日本的動畫作品在意識上是不那麼積極樂觀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動畫電影又顯得比美國動畫「深刻」,日本人在動畫中觸及了一些非常嚴肅而深奧的問題,並且對於這些問題的闡釋和解決方式,恐怕是「貪玩」的美國小朋友們所不愛看的.據說,與同齡人相比,日本兒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們的動畫電影推動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對這一現象的真實反映?
選擇不同的題材以及對故事不同的演繹方法,使得日、美動畫電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萊塢的作品更側重於娛樂性,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更看中敘事性.與其功能相適應,美國動畫電影看起來更加鬼馬跳脫,而日本作品看起來更加厚重深沉.其實二者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不過是分別代表了東、西方民族的品位與性格;更進一步地說,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賞需求.美國動畫的怪趣新奇與寓教於樂,非常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小朋友們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學到
了親情、友情的可貴.不過,那些童真消失殆盡以及心腸堅硬的傢伙不適合看好萊塢的動畫作品,對他們而言,一味逗樂和鼓吹家庭價值觀看多了就挺膩歪的.日本動畫電影的清新寫意和終極思考,很是適合那部分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喜歡沒事瞎琢磨的哥們,有助於進一步豐富他們那已經是刁鑽古怪的想像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較薄弱人士還是少看日本動畫電影——特別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製作的作品為妙,因為那通常會讓你質疑存在的意義與真實性,並對未來產生悲觀的預期.
說了這么多,必須承認的是,日、美兩國的動畫電影各自包含多樣化的風格,值得另外撰文詳述;但同樣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兩國的動畫電影還是有各自鮮明的特色.總的來說,如果以飲料來比喻,日本動畫電影就像茶,而美國動畫電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雋永,咖啡濃香醉人.
Ⅸ 巴巴在線電影怎麼進不去
他們更換了新網址 babady改成babaxx了
剛聽朋友說的 能訪問了 你可以試試
Ⅹ 天厄,破碎什麼意思
從年初到年末,整整9個多月,我從未曾間斷過對《數碼寶貝》20周年劇場版的期待,也曾無數次地吹捧它的品質。
我曾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動畫,《灌籃》《龍珠》肯定是經典,但它們在90後萌生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之前就已蓋棺封神---
《數碼寶貝》不同,這部作品的連載恰巧在我們三觀養成的階段,而製作人賦予的勇氣、友情、愛心、知識、純真、誠實、光明、以及希望這八枚徽章也正是人性中可寶貴的品質,而有追看過的小夥伴也無不被八位被選中孩子的冒險精神所感染---
我曾很多很多次說過,《數碼寶貝》20周年劇場不可能票房和口碑慘淡。
因為製作人本身就手持一副好牌,只要適宜的丟出王炸(如和田光司的《Butter-fly》)即可讓觀眾淚如雨下。
01這就是「最後一部劇場版」?
沖著10月30日凌晨的首映場我去品嘗了這部理應情懷爆炸的作品。
是的,初代和二代被選中的孩子以及數碼寶貝都登場了,而最讓粉絲激動的新進化體也如約而至。
不僅如此,製作人還將劇情從爛俗的熱血番目中拔高了開來,他讓反派小姐姐實施一場如同《黑客帝國》中AI對人類實施的陰謀詭計。
只不過她是出於大義和使命,用一種母愛的方式讓所有被選中的孩子和數碼寶貝都能永久的相處在一起(將他們的意識從實體抽離,並永久保存在網路空間)---
為什麼說她是大義?因為製作人給20周年劇場版披掛上了殘忍的內核,當被選中的孩子長大後,數碼寶貝就不得不和他們分離。
反派小姐姐在早年前就承受過這種刮骨的痛,也曾試過因為殫精竭慮尋找卻不得,備受絕望的纏繞。
於是她動用所有知識儲備,以閃蝶獸的殘余數據創造了強大的厄俄斯獸,並通過極權的方式將全世界的被選中孩子都帶到網路當中,將幸福永恆定格在和數碼寶貝相處的那一瞬間---
當然,在劇情末尾象徵正義的小夥伴們也運用全新力量擊敗了厄俄斯獸,而此刻的太一和大和也完成了情感上的成長,安然的送別了數碼寶貝,以及懷抱希望和喜悅投入到人生的另一趟旅程當中---
一邊是傷感的離別以及百用不爛的成長戲碼,另一邊則是內涵劇情的加持,這樣的《數碼寶貝》劇場版難道還不應該為動漫迷們所贊嘆嗎?
如果你們評判的標准來源於豆瓣,那7.8的評價顯然也道出了20周年劇場版的不俗---
但如果你們肯坦誠對待這部日漫,不被過多的情懷沖昏腦袋,那就自然會發現它的內核根本經不起推敲,而所謂的情懷也根本沒有把握到位。
說白了,它絕對沒有資格成為《數碼寶貝》「最後一部劇場版」。
接下來內容,我將剖開它的表層,讓你們看看它內里是何其的敷衍和刻奇---
02經不起推敲和細思極恐的核心設定
正如前文所說,「離別」是這部劇場版的最大賣點,也唯有讓數碼寶貝和被選中孩子分開才能讓觀眾感受極致的虐心。
於是太一和大和都紛紛在邁入社會的前夕在暴龍機上亮起了「離別倒計時」,而接下來的每分每秒都讓他們難舍難離---
但請注意,憑什麼就得是太一和大和率先承受這份苦痛?為什麼早已擁有成功事業(已經是真正的社會人)的美美和光子郎直到劇末都未曾遭受分離倒計時的折磨?
要知道反派女主就是因為智商太高被破格錄取進大學,從而在年僅14歲的時候就不得不與閃蝶獸分離啊。
不僅如此,對於離別的原因也更是莫名其妙---當無限可能性消失之後!
一言以蔽之,只有小孩才配有無限可能性,而當一個人逐漸老大,他的可想像空間便會逐漸縮窄,直到步入社會的那一刻就會破碎殆盡。
有道理嗎?
當我在電影院聽到這番解釋的時候我可真的笑出了豬聲,我不知道導演和編劇究竟是在哪個地攤文學借鑒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將「不切實際的妄想」和「可能性」等價起來了---
小孩確實會說出今天想做飛行員,明天就會換作科學家的話,但拜託這不是「可能性」好不好,成為行業牛人難道就不需要日復一日的鍛煉嗎?
信口雌黃一句我想做,或者說目前沒有任何確定的職業規劃就相當於你能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這只是妄想,而且理性地說,你已經掌握了一技之長以及擁有十多年的學業積累,難道還會比小學生難以去適應另一新行業嗎?
埃隆馬斯克在2000年前後打造了PayPal,然後在2002年成立了spacex,接著在04年創辦特斯拉,而後最近又沸沸揚揚的搞起了星鏈計劃,對他這樣的社會人來說也可以稱作沒有可能性?誰又能斷言智商高超的反派小姐姐不能成為下一個馬斯克?
把不切實際的妄想當做可能性,就是《數碼寶貝》20周年劇場版的第一可奇之處---
但還沒完,真正可怕的是這層內涵---物化數碼寶貝!
正如前文所說「離別」是一種百用不爛的淚水收割機,而它也往往會和「成長」如影隨形。
比方說《尋夢環游記》里的米格,他所愛之物當屬音樂,而在劇末他為了讓家人幸福且自由的生活,於是毅然決然的選擇放棄音樂。
這段劇情刻畫米格和音樂的別離,而這場別離也印證主人公的思想成長,是一種從小我到大我的體現。
至於《玩具總動員4》的最後,胡迪選擇離開人類主人轉而與牧羊女在街頭流浪的行為,也同樣離不開成長,並且能給觀眾帶來滿滿的喜悅之情---
但類似的事情放到《數碼寶貝》就不是味道了。
需要注意,被選中孩子和數碼寶貝之間可不是簡單的分離,而是數碼寶貝直接走向湮滅的宿命---
「放棄」和「死亡」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往往帶來的是傷感,而後者則應該是喪和絕望。
所謂的揮揮衣袖和同路人道別,之所以能夠處之坦然,那都是因為知道對方離開後還存在開始另一趟新旅程的機會。
但必定導向死亡的數碼寶貝呢?被選中的孩子們果真還能用一句又一句的雞湯式話語(什麼永不放棄,什麼一起直面未來等等)來讓自己安心的和數碼寶貝永別嗎?
再進一步說,這種選擇用加速數碼寶貝死亡來拯救全世界被選中孩子的方式,難道不就是所謂的「電車難題」的翻版嗎?
難題之所以稱作難題,歸根結底甭管怎麼選都逃不過道德的審判。
所以影視作品常用的套路是「將選擇權交給當事人,而主人公則在焦灼中打破電車之局,還所有人以自由」。
經典的例子當屬《蝙蝠俠:黑暗騎士》,甭管面對小丑的何等刺激,蝙蝠俠都堅決不去做二選一,而是堅持奪取炸彈遙控器。
今年暑假上映的《妙先生》也是如此,哪怕面對的是陌生人,丁果都堅持在彼岸花宿主自願了結性命的時候摘取花朵,而摘花的目的就是為了進入秘密之地並予以「殺好人救壞人」的世界觀一記絕殺---
但《數碼寶貝》的設定顯然是不可理喻的。
太一和大和在看到倒計時開始的時候確實也曾表現出悲傷,但隨後的一連串交互我能感受到的也只是恰如「情侶在畢業離別前」的傷感和哭泣。
更有意思的是,太一在前一刻可以在家裡和亞古獸堅定的說出「永遠在一起」,而後一刻則在聽到被選中孩子被反派逮捕後,毅然決然的道出「我們不能對失去意識的夥伴置之不理,必須有人挺身而出」這樣的振奮說辭---
拜託,你們有把數碼寶貝當作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生命體嗎?
哪怕亞古獸和加布獸是自願的,但太一你作為多年的陪伴者,已經成為了如同哥哥或父親般的角色,你可真能將數碼寶貝的生命等價於自己的藏品或偏好嗎?
放下自己的喜好之物是可以理直氣壯的,也有著走出舒適區的寓意。
但換作加速自己孩子的生命消耗,那不好意思,「說教」的權力永遠不在太一你身上,而所謂的成長也只是在傳遞「人類夥伴的價值是必須大於數碼寶貝性命」的扭曲價值理念而已(類似《尋夢環游記》中米格明白家人的價值比音樂要高)。
「遲早要死的數碼寶貝」和「能長久相伴的被選中孩子們」究竟誰價值更高?敢將這樣的問題擺上檯面討論,並且明確給出對後者的偏好,我只能說這群製作人相當功利和可怕呢。
從一年前的宣發開始,20周年劇場版就一直強調「離別」的命題,而在正式上映後也能看到從劇初到劇末從未間斷過對此命題的強調。
「強調」頂多也只能模糊大眾的刻奇觀感(讓他們錯認為這只是一場稀鬆平常的人生旅途上的別離),但「加速死亡」的本質是擺脫不掉的,太一等人將數碼寶貝物化成喜好之物的行為也是難辭其咎的,而這也是整部作品讓我深覺別扭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站在扭曲的價值基礎上,反派女主最後的洗白也不具備任何說服力---
是的,她強迫所有被選中孩子和數碼獸永遠定格在網路世界會有點兒極權,但霸蠻和瘋狂就對了,這才是將一個個具有鮮活生命的數碼獸當做夥伴來看待的表現,而她的作惡動機也是立得住的:我不想類似的慘痛別離再於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
但最後的洗白卻有點兒莫名其妙,太一和大和根本就沒有找到有效的挽留數碼獸的方法,相反他們只是變得可以不過分眷戀數碼獸的生命,能夠堅定的著眼未來了----
但拜託,一種心安理得的加速數碼獸死亡的思想憑什麼稱作醍醐灌頂的價值洞見呢?
更合理的安排不應該是:太一堅持能夠找到挽救數碼寶貝的希望,而在反派小姐姐看來這只是妄想,於是後者堅定實行自己的極權計劃,但最後太一通過永不言棄的精神以及可以改變數碼獸消失悲劇的希望來將小姐姐從歧途帶回正道吧?
但正片只是讓太一和大和吶喊出「選擇什麼不重要,但要堅定自己選擇的未來,永不放棄」這樣一句莫名其妙的雞湯(反派小姐姐的極權計劃就不算選擇和堅定嗎?),以及用新進化體的強烈一擊就將她洗白。
這想表達什麼?是誰的拳頭硬就該聽誰嗎?那這和反派小姐姐的極權又有何區別?
還有太一和大和的那句「改變不了宿命,那就改變命運」又是鬧哪樣?文字游戲有那麼過癮嗎?
03它不是一部及格的《數碼寶貝》劇場版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知道,「離別」這一本身極具淚點的命題卻因為製作人的「敷衍」而變成貫穿整劇的致命槽點。
他們敷衍了數碼獸離別時間的准確定義,也沒有給出足夠的「何為可能性」的解釋,而主角們的成長也在「加速死亡」的劇情設定之下變得無比別扭,至於最後的洗白也毫無說服力,饒有為洗白而洗白的嫌疑---
當然,製作人的敷衍也同樣體現在「情懷打磨」的維度。初代和二代主角以及數碼獸,乃至那輛承載著飛帽殺記憶的電車以及和田光司版本的《Butter-fly》通通都登場了。
但拜託,除了兩位男主之外,你就不能給其他小夥伴再多一點的戰斗光環嗎?來個帝皇龍甲獸什麼的應該也不難吧?
至於電車和《Butter-fly》就更是敷衍,這兩個核彈級別的情懷因素,居然只有片刻的出場機會,你難道就不能在最後製造一場網路坍塌危機,然後讓被選中孩子們乘上電車,並在《butter-fly》的伴隨下逃出生天嗎?
這是多麼明擺且有效的情懷致敬啊,就不能讓我們這群骨灰粉帶著淚眼離開電影院嗎?
哎......想要的情懷點基本都是敷衍帶過的,而我原以為的能夠給故事加分的「離別」設定卻又是何等的經不起推敲和細思極恐的。
這樣的《數碼寶貝》劇場版何德何能自稱「最後的進化」?
它又有何資格在初代重啟前(日本在2月上線,然後4月推出重啟版),給過去20年的旅程畫上完滿的句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