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城市之光》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城市之光》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Ap29ahluzdEnTlEG9m9oPA
提取碼: dcid
電影《城市之光》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無聲影片,1931年1月30日上映,這也是他第74部作品。電影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故事。影片誕生之時正是美國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期,卓別林也將此社會現實融入到影片的創作中。《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本片也成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珍品。
㈡ 如何評價卓別林電影《城市之光》的結局
在此引用知乎網友「薛豐子」在相同提問下的見解:
我認為這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沒有哪一種結尾會更好一點,只能作為一種可能性討論。確實如果沒有相認更加符合現實。但藝術作品本身就不一定要完全遵循現實情況(完整的解釋可以參見有關電影的精神分析學相關內容)。
至於卓別林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大團圓結局,咱們可以根據相關史料進行推測。
1、票房考慮
卓別林在拍攝《城市之光》的時候已經譽滿全球,而且本人也成為身兼數職的資深電影人,在電影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卓別林深知一個大團圓結局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任何時代都是一樣)。
2、當局壓力
卓別林的電影裡面永遠閃現著人性的光輝,政府和權威在其中永遠充當被嘲弄的對象(如早期作品《移民》,中後期的《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這讓卓別林從一個優秀的電影人晉升為不朽的電影大師,但在當時卓別林卻受到多方壓力。最大的來自於審查相關壓力和中情局的大佬——埃德加·胡佛(監視了卓別林一生,有關淵源可以查閱書籍《卓別林自傳》、《埃德加的詛咒》以及電影《卓別林傳》(1992年上映),這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但是縱觀卓別林一生,他還是沒有妥協過的)。
3、有聲片的壓力
當時好萊塢已經有了有聲片,很多默片時代的大師都轉向有聲,或者失業。堅持默片並且活下來的只有卓別林一人(主要是由於雄厚的資金和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卓別林的哥哥(同時也是他的經紀人)極力勸說他拍攝有聲片,但他依然堅持拍攝默片,並認為一旦夏爾洛(劇中小鬍子的名字)開口說話,便宣判了這個人物的死刑,卓別林的預測很准確,《大獨裁者》成為夏爾洛的絕唱,(同時也是他的第一部有聲片),他本人風趣的說,至少在死前他說了些有用的話,從此之後他就不再以夏爾洛作為電影主角了。
回到正題,在拍攝《城市之光》(1931年上映)時,卓別林曾為如何讓盲女認為夏爾洛是有錢人而絞盡腦汁(後來他用關車門這個橋段天才式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業內都不看好這部有聲片時代的默片。大團圓結局可以讓這部電影更具人氣,不至於慘敗。畢竟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大團圓結局的啊。所以可能也有這樣的考慮。
4、卓別林的結局風格
通過對卓別林所有作品的研究就會發現,他永遠會在電影結局留有希望(但後期卓別林思想發生變動,也有例外,如《凡爾杜先生》)如《尋子遇仙記》結尾的母子相認,《摩登時代》結尾的微笑著走向遠方,《大獨裁者》結尾的震古爍今的演講等等等等。所以《城市之光》的結局符合卓別林一貫的風格。
P.s.不過我認為答主並不是做出評價,而是解析「卓別林為什麼用這個結局」。
於是我貼出另一位網友「宋昀"在該提問中參與的回答:
這是我在我目前所經歷的淺薄的人生歲月里,看到過的最好的開放式結局。
盲女美麗嬌艷,盈盈笑語給流浪者別上名為愛情的花朵,流浪者就此盲目,明明一無所有,卻願意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她。
因為盲目,所以她觸碰到流浪漢滑稽骯臟外表下真誠的靈魂。因為盲目,所以他選擇毫無保留的奉獻,不求回報。
正是因為兩個人的盲目,才有了結尾的情節,他們相認了嗎?盲女會像普通的女孩兒一樣給了流浪漢錢離去,還是願意回報流浪漢?
看你願意相信這兩個角色在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性格了,他們的性格自然也導致結局走向。這是導演給予觀眾最大的尊重:認真創造每一個角色,使他們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同時留給觀眾二次創作的空間。
另外我要多說一句,結局和整部電影都非常貼合影片的名字,城市之光,或許就是指:在這巨大的世界裡微小的我們,因善意散發出來,溫暖冰冷物質的人性之光,這不分階級,不分貧窮或富有,或許它只有一瞬,但它始終存在。
浪漫至極的默片。
㈢ 跪求卓別林《城市之光》的影評
"You can see now?"
"Yes, I can see now."
一個潦倒的流浪漢愛上了失明的賣花姑娘,一個不太現實的愛情故事經過卓別林獨到的演繹的讓人涕淚交加,大師就是大師,舉手投足皆是戲;沒有對白,完全依靠角色的表演和精彩的配樂,影片的魅力卻絲毫不遜色於現代的有聲電影。
電影中主角的出場堪稱經典,本該嚴肅正式的雕塑揭幕典禮,卻被一個藏在布下的流浪漢攪得難以收場,卓別林扮演的流浪漢在人群上方閑庭信步,下面的官僚和紳士們急得手足無措,亦庄亦諧的對比不得不讓人佩服卓別林的的偉大之處:關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士商權貴皆是陪襯,忠於平民才是忠於藝術。
影片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各種角色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的縮影。主角雖身份低賤,被取笑,被欺負,被拋棄,被冤枉,卻無時無刻不保持著自己的尊嚴,一根不離手的拐棍,和一頂不太協調的禮帽,滑稽卻讓人敬畏。而那些所謂的文明的人卻利慾兩心,雖穿著光鮮,卻讓人鄙視,一對比,強烈的喜劇效果就出來了。片中的流浪漢一如鏡頭外的卓別林。
影片的結尾讓人感動的掉淚,主角歷經牢獄,重回街頭,連那根維持最後尊嚴的拐棍都丟失了,潦倒不堪,卻巧合般在轉角遇見那位他為全力相助而入獄的賣花姑娘。從取笑他,到同情施捨,再到認出恩人的瞬間,幾分鍾的戲道盡了人生百味。社會險惡,愛情美妙,或許影片想告訴我們也許生活不值得自豪,現實讓人可笑,但是總有值得去期待,去付出的美好。
P.S.向好萊塢的那個黃金年代致敬
500咯~希望有幫到你。
㈣ 為什麼看完《城市之光》後內心的感受很復雜
卓別林仍然用一種戲謔荒誕的手法給你講述了一個小流浪漢的愛情故事,樂呵呵完了之後,靜下心來一想,可全是悲哀。記得周星馳之前談過他的喜劇觀,他說,喜劇的本質就是悲劇。
城市之光,是流浪漢樂觀的生活態度,是賣花女最後復明的奇跡,是兩人在經歷磨難之後重新認出彼此的愛情,更是生活的希望之光。電影最後當然是happy ending,盡管卓別林完全拋棄了賣花女復明原因和卓別林出獄原因的講述,但這有什麼重要的呢?生活不是戲劇,沒有戲劇裡面的跌宕起伏和過於誇張的劇情設定,我們也沒有被編劇拿著筆桿子操縱人生。生活是自己的,沒有那麼狗血的劇情,努力過好每一天才是正解。
㈤ 城市之光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s5ZkaEX1SraNJMl7wyVH1A
提取碼:3oot
城市之光的劇情簡介······
他是一個流浪漢(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飾),身無分文,遇上了雙目失明的賣花女,卻不忍袖手旁觀。他想盡辦法去湊夠費用,供賣花女治病。一天,他搭救了一個富翁,富翁當晚和他稱兄道弟,第二天卻翻臉不認人。本來打算向他求助的主意行不通了。流浪漢去參加拳擊比賽,以圖獲得獎金,卻輸得一敗塗地。誰知這時重遇富翁,二人不計前嫌,富翁答應出錢資助賣花女。在交給流浪漢1000元後,富翁遭到偷襲,身上剩下的錢被強盜搶走。流浪漢奮不顧身去追趕,卻因為誤會被警察押回警局坐牢。另一方面,賣花女憑借流浪漢的資助重獲光明,開了一家體面的花店。
㈥ 有誰知道 卓別林 城市之光 英文簡介,謝謝
《城市之光》影片簡介: 本片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珍品。 這部影片描述了一個流浪漢愛上了一位雙目失明的賣花姑娘,為了醫好她的眼睛,流浪漢拚命賺錢,參加拳擊比賽,在夜總會當打手等。 這是一部夾雜著鬧鬧吵吵的戲謔而最終抓住真愛的愛情喜劇。卓別林幽默的表演使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治好眼睛的賣花女,通過手的觸摸而明白了流浪漢真面目的最後一幕,令人熱淚盈眶。 本片也是查理·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默片作品,是他演藝事業中最高的藝術成就,片中充滿了淡淡的哀愁,但是卓別林則細膩、直率又幽默的肢體語言,巧妙的將其平衡。片中,小流浪漢與一個百萬富翁酒鬼之間的友誼,為此片增添了不少笑料,但是津津樂道的代表片段,還是片中的—場拳擊賽,與在餐廳中的一場瘋狂的舞蹈。 這部影片更被影迷們譽為「遺珠之憾」,因為當年的奧斯卡發現「沉默已不再是金」,默劇的時代已經過去,有聲電影當道,但是卓別林在片中卻始終一語不發,因此該片在奧斯卡上遭到冷遇。不過,如今的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已經將《城市之光》列入典藏電影目錄中,但那些同一年出品並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影片,卻沒有一部列入典藏目錄。這樣子看來,小個子卓別林還是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㈦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1952年,他的有聲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攝了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1977年聖誕節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歲。
㈧ 《城市之光》中的卓別林,依舊是那個小丑的樣子,和卓別林其他作品有何不同
《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悲喜劇,全劇以幽默詼諧的神情動作及場景布局為輔,以流浪漢和盲女的凄美愛情故事為主線展開,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的現狀。
因為無聲,所以觀眾才能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將劇情與自己的生活情感得以銜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概括。另一方面詼諧的色調更接近人們內心的色彩,沒有了這個浮誇世界的渲染,人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
作為一個悲劇來講,怎麼才能讓它更加的深入人心,我覺得沒有任何一種表達方式比以喜劇的形式表達更能引人深思,就好像哭代表你傷心,但無聲的笑代表的是我們難以揣摩的絕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喜襯憂 憂更憂,
一部優秀的作品它不在於台詞的華麗還是服裝的絢爛,往往是最貼近生活,最細微的情節才能打動人,因為它能讓觀眾看到觀眾自己,這也是城市之光成為經典之作,得以被珍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