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宅家為抗擊疫情做貢獻,小眾電影推薦第一期《大明劫》
《大明劫》是由王競指導,謝曉東製片兼編劇,馮遠征、戴立忍、馮波、余少群領銜主演的 歷史 災難題材作品。影片講述了崇禎15年(1642年)瘟疫橫行,李自成攻打開封,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孫傳庭與吳又可分別誓死抗擊闖軍與瘟疫的故事。電影已於2013年10月25日在中國及北美地區上映。
1642年,大明崇禎15年,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全國籠罩瘟疫的恐怖陰影下。同時,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外有李自成攻打開封,內有全國瘟疫橫行。崇禎皇帝(余少群飾)萬不得已將關在死牢內的孫傳庭(戴立忍飾)將軍釋放出來,帶兵攻打李自成。
可是全國瘟疫橫行,身強力壯的士兵紛紛病倒,幾天就不治身亡。軍營裡面的運屍車一趟一趟的將將士們的屍體運走。江湖游醫吳又可(馮遠征 飾)臨危受命,大膽提出對《傷寒論》的質疑,提出自創一套的祛病方法,創立《瘟疫論》。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醫治的程度,即使有再好的將領,再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大明朝的去勢。
製片人兼編劇謝曉東表示正是達源飲在2003年非典時期的有效應用,很打動他,因此造就了電影《大明劫》的問世。作為導演、編劇兼演員的戴立忍首次飾演明朝 歷史 將軍。
《大明劫》由王競指導謝曉東製片兼編劇。從《我是植物人》到《萬箭穿心》再到這部《大明劫》王競和謝曉東的組合一直被稱為是內地的電影的業內良心。可惜這部投資1800萬的《大明劫》雖然有著好口碑。但是也只拿下了452萬的票房整體虧損巨大,也導致到今天兩人都沒有出來新作品非常的可惜。
小眾電影,往往叫好不叫座,雖然《大明劫》票房失敗,但是絲毫不影響他是一部成功的好電影。從一位游醫的視角,解讀一場戰役,孫傳庭西出潼關的大明最後一場悲情之戰。解讀了一場瘟疫從開始到蔓延再到被治癒控制。小視角,卻反映了 歷史 變革的大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劫》的片尾曲是由日本籍歌手小野麗莎傾情演唱,歌詞動人,歌聲悠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聽聽,建議看過電影之後再聽,會更有感覺。
個人覺得劇中的孫傳庭有兩處地方,可圈可點。
一是:為了籌集軍餉,先是把鄉紳聚集起來,好好商量籌集軍餉之事,但是鄉紳們陰奉陽違,還夥同內應,一把火燒掉了侵佔屯田的證據。後孫傳庭再次召集鄉紳,直接當場宣布罪狀,全部殺盡,所有財產全部充公為軍餉。為大軍西出潼關,解開封之圍,提供了糧草的保障。
二是:在疫情被游醫吳又可控制住後,還有一部分沒有康復的士兵,孫傳庭思量再三,如果帶上這批士兵西出,可能會加重部隊負擔,還可能再次感染部隊。如果留在後方,可能被闖王所利用,擾亂後方。當晚,孫傳庭設家宴宴請吳又可,感謝他控制住了疫情。但是也是在當晚,孫傳庭安排了兩波人去處理還在康復期的士兵,第一波人去康復期士兵休息的營地去點火,第二波人則在火起之後,把第一波人也射殺在了營地。第二天大軍開拔,孫傳庭又把第二波的頭兒給斬首祭棋,理由是勾結闖賊,試圖嘩變。孫傳庭這樣的處理手法,不可謂不高明。
可是當吳又可知道了當晚去康復期士兵的屠戮後,心灰意泠的離開了孫傳庭,帶著小師妹和孩子回到了蘇州。
只是想當年,把闖王打的只剩一十八騎的孫傳庭,在帶著明朝最後的精銳西出潼關後,戰死沙場,也算是一代名將死得其所了。
這部電影有很多地方值得人們深思,希望小夥伴看後,也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2. 哪些影視作品的片段戳到了你的淚點
《琅琊榜》:7處讓人淚崩的情節,有和你共鳴的嗎?
閑來無事,再次刷劇《琅琊榜》,已經看了五六遍了,每每看到以下這幾處,總會潸然淚下。
第一處,霓凰和林殊相認。霓凰心裡已經認定梅長蘇就是林殊,但她還需要得到林殊的確認。一番話語試探讓梅長蘇露出破綻。相愛不能相守,是最大的悲哀,梅長蘇對霓凰的愛,始終從未變過,但卻隱忍不發,著實感人。霓凰熱淚盈眶,邊說邊哭。當她扒開梅長蘇胸口的衣服發現沒有了那顆痣,梅長蘇再也忍不住了!
十三年的相思終相認,主題曲響起時,多少人能控制著眼淚。這一場戲胡歌和劉濤可謂是飆戲,讓觀眾沉浸其中,不知不覺被戳中淚點。
第二處,靖王得知了赤焰軍的冤情,和梅長蘇深夜商議翻案。突然宮中傳來27聲大喪之音。太後已不在世,確定是太奶奶離世,靖王匆匆離開,梅長蘇傷心欲絕,伏地泣血。
第三處,靖王為了救衛錚,在密室誤會了梅長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斬斷了密室的鈴鐺,梅長蘇苦勸下跪,靖王不為所動。此時的梅長蘇是委屈的,可是為了靖王,甘心委屈自己。這一幕,真的替梅長蘇心疼。次日,梅長蘇冒雪到王府,再次勸說靖王,「 蕭景琰!你有情有義,可你為什麼沒腦子!」,之後一番話說的大義凜然,令人動容。
第四處:靜妃給梅長蘇號脈後,為梅長蘇的病而傷心悲痛。她支走靖王,和梅長蘇相認。一段靜妃的淚水實在讓人忍不住。
靜妃精通醫道,深知解火寒之毒需削皮挫骨,需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而去毒之後身體弱不禁風,也命不長久。靜妃身為人母,她想到林殊的爹娘,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現在這個樣子該是多麼痛苦。這一段靜妃真切的哭訴讓人跟著落淚。
一句「靜姨,我挺好的」,聽著讓人更是心酸梅長蘇的遭遇,這一段看著真的是哭得一塌糊塗。
第五處:靖王終於確認梅長蘇就是林殊,他伏地痛哭,懊悔自己曾經對他那麼多誤解,懊悔自己沒有把林殊認出來,有幾次如果再進一步就能認出梅長蘇就是自己一直牽掛於心的小殊了!那一刻他的心裡百感交集,伏地痛哭失聲怎不讓人潸然淚下。
靖王說,我就快要認出他來了,我應該認出他來的,真的是讓人瞬間淚奔。
第六處,蒞陽長公主在御前揭發謝玉的罪行,言其罪行,慷慨陳詞,請求重審赤焰軍一案,眾位大臣附議,看得激動人心,感動涕零。
最後一處,梅長蘇與霓凰相約來世的那一段,當時梅長蘇作為林殊上戰場的時候,說緣許三生,希望來世我們都生在平常人家,可以平淡安穩地攜手一生。霓凰說,兄長此諾,來世也一定要記得。梅長蘇說,此生一諾,來世必踐。看著好心酸。以林殊的真性情,今生之諾必當今生兌現,而他沒有再提今生,只是相許來世,是因為他知道今生無論如何再也不會有實現諾言的那一天啊。頓時戳中我的淚點了。
不是所有的古裝劇都能成為《琅琊榜》,這部劇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其獨具魅力的故事情節,演員不凡的演技,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
影視畫面的一幕幕,很少能左右我的情緒。我的熱淚盈眶往往是看到:身邊的那個有情物被影視中的一幕,感動得稀里嘩啦的那一幕。
如果你要再嬉皮笑臉地遞給我紙巾的話。我發誓,我會咬爛你的手。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真的是讓我哭的稀里嘩啦的。
先撇開國家不說,這部電影真的是戳人淚點,這也算是一部紀錄片了,記錄的是真實的一對老夫婦的日常,是一對非常恩愛的老夫老妻。他們會一起在雪地里玩耍,也相邀去河邊洗衣,時光沖不淡他們的感情,讓他們更相互依偎。
可惜後來老爺爺身體變差了,開始走不動了,老奶奶也許是意識到了什麼,讓家裡的兒女回來聚一聚,而兒女回來卻只會一直爭吵,讓老夫婦很是傷心。
後來一直陪著老夫婦的小狗狗去世了,老奶奶就對老爺爺說:它怕我們到時候找不到路,先去那邊了。然後兩人用小推車將狗狗的屍體推到山坡處埋了。
老爺爺的身體越來越差,老奶奶變開始收拾老爺爺的衣服,准備等老爺爺去世了便燒給他,記得老奶奶邊收拾邊對老爺爺說:沒有我在你身邊,你連穿什麼季節都衣服都不知道,我現在要告訴你,這些衣服是天冷了的時候穿的,這些是.........(真的非常讓人感動)然後老奶奶拿出和老爺爺一起去集市買的小孩子的衣服,要老爺爺給他們當初早夭的孩子們。
再後來,老爺爺去世了。剩下了老奶奶一個人,電影也要結束了,最後的一個鏡頭,便老奶奶在老爺爺的墳前哭著.......
對於影視片段有哪些淚流滿面的經典劇情,筆者倒是有一部TVB神劇,裡面有些經典片段讓人直呼「淚目」。這部神劇許多觀眾其實並不陌生,它就是《無頭東宮》,但很多觀眾其實都已經忘了部分劇情,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回顧回顧。
《無頭東宮》主演有陳妙瑛、向海嵐、張兆輝以及魏駿傑 ,相信許多觀眾其實都記得這是一部換臉後改變兩位女主人生命運的故事。
女主楚楚因為欠債累累,還被貴利二牛抓到,為了自保而意外傷害了二牛,導致二牛領盒飯。因此,楚楚背負了殺人的罪名。而凌雲,則因為她的好心有好報,得以進宮當皇妃,享受榮華富貴。
貪心的楚楚為了能夠飛上枝頭變鳳凰而讓法師請求幫忙換臉,兩人換臉之後,楚楚獲得皇妃身份,相反凌雲卻倒霉被安插了殺人的罪名。被換臉的凌雲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抓捕歸案,還被強行夾手指,畫押。
在公堂之上,凌雲矢口否認自己沒有殺害二牛,同時表示自己不是楚楚的身份,自己是凌雲。公堂上的大人請來凌雲父親認證,凌雲說出了自己與父親的私密事,期盼父親能與自己相認。
但沒想到父親卻一口咬定眼前這位有著楚楚臉蛋的人,正是楚楚。並認為眼前人能夠知道自己與女兒的事情,定是女兒告訴了好閨蜜。
面對父親的不信任,無論是誰也無法接受,但凌雲仍然堅持本心,以至於被嚴刑逼問,甚至出動了夾手指等刑拘,看到陳妙瑛的卓越演技,筆者當時已經淚流滿面。
面對最親近的人不相信你,會是如何感受,相信電視劇中的女主角,那種父親不認自己的痛,比夾手指還要疼吧。
直到後來,重傷的凌雲重遇父親,並讓人找來一匹馬,展示了獨特的打馬蹄鐵技藝,父親才肯相信,眼前擁有楚楚臉蛋的人,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皇宮里的那位,只不過是冒牌貨罷了。
對於筆者而言,《無頭東宮》裡面有許多感人肺腑的情節,這些情節一次又一次撞擊觀眾的內心,再配合劇集的換臉神技,砍頭特效等等,被譽為神劇也未嘗不可。《無頭東宮》的神奇之處除了特技外,女主的悲慘命運和大女主光環,也是觀眾覺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很多觀眾看第一次看這部劇時,看的是《真假東宮》,其實這部劇集有兩個名字,《真假東宮》與《無頭東宮》都是同一部劇集,只是部分劇情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無頭東宮》除了主演外,還有許多演員是觀眾都很臉熟,但是卻沒有被發現的。如第一集末尾和第二集開頭客串的佘詩曼,雖然短短只有幾分鍾戲份,但是展現出了佘詩曼的精湛演技,演楚楚也非常相像。
除了佘詩曼,還有馬國明也曾在這部劇集參演過。不知各位對於這部劇集而言,《無頭東宮》是否讓大家覺得很熟悉呢?
《暖春》中,那個從小哭到大的小女孩,還記得小時候讓我們哭的稀里嘩啦的電視劇《暖春》嗎?這部劇不知賺了我們多少的眼淚。讓我們至今一想起就會想哭,甚至淚流滿面。
這是在我08年的時候就看過動人的電視劇,那時候年少懵懂。 時光荏苒,過去這么多年了。
我們的童年都是和自己的爺爺走過來的,有誰曾忘記過那些年幼和爺爺的難忘的時光呢。《暖春》就是描寫農村爺孫倆的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現在我回憶起來已經淚腺忍不住要哭出來。
還記得這段話嗎:
小花和爺爺之間的愛貫了穿整部片子,小花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們感動不已。每一個細節都是簡簡單單的,最真實,最普華的親情和愛。
《 暖春》是一個平凡、朴實而又感人的故事。 劇中的小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一部電視劇,讓人哭碎了心,看完電視留下的只是人們同情的眼淚。
小花,是個七歲的孤兒。 她送小花回家被爺爺攔了回來;送人小花怎麼也要跟著回來;用眼光威脅小花不能吃東西,最後爺爺不得不和小花另起爐灶;她甚至還為了兩個雞蛋踩碎了小花心愛的紙風箏。
小 花最終感動了所有人,並以她的聰明才智取得了學業的成功,最後當上了理想的鄉村教師。 暖春的畫面並不算美,但是它在闡述著人性的美,撇開了外表的虛無,讓我們觀賞到了愛的美。
爺孫倆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閑言碎語,別人的怨恨的人,在這個 社會 實在是找不到。
這部劇用最平凡的故事,它朴實的內涵,感動了很多人。血濃於水,而愛卻比任何物質都來得濃烈。
在一個偏僻的窮山村裡,一位失去雙親的小女孩小花,孤立無援,被飢餓折磨得暈倒在荒涼的草地上。一位老爺爺含著眼淚把她救回了家。可是,老爺爺家也太窮了。 小花被她的「嬸娘」送走了多次,是老爺爺多次找到她,以寬厚而溫暖的胸襟頂住了各種壓力,堅持把這個孤兒培育成人。
聽到小花撕心裂肺的的叫喊,我眼裡的淚花在眼眶裡打轉,禁不住淚流滿面 ,淚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還有那個被嬸娘一腳踩爛的風車,撕心裂肺的痛哭。當初看的時候,真的是我不自覺地哭 。奶奶的風車,小花和親人唯一的聯系,就在這殘酷的一腳下粉碎了。風車啊!風車啊!上面有著奶奶的體溫,有著奶奶的愛撫;風車啊!風車啊!為何你是紙做的,為何你要那麼容易就從生活中消失?而又是那麼不願意從孩子的記憶中離去,你有留戀嗎?是牽掛嗎?
那雙讓人憐惜的眼睛,那顆疼惜爺爺的心。是不是只有在那種困境下,我們才能真正發現親情就在身旁? 是不是我們這些衣食不愁的孩子忽略了太多太多微小的生活細節 ?
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令人感動的鏡頭卻很多。忘不了,小花為嬸嬸生孩子而去抓螞蚱;忘不了,爺爺和小花在雨中相依相伴的情景;忘不了,村長抖出寶柱不是爺爺的親生兒子的情景;忘不了,村民捐出糧食、錢財的情景……忘不了的鏡頭太多太多,可使我最感動的是一個字:「暖!」
《暖春》的結尾小花說的那段話 : 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了 。我沒有辜負爺爺 ,爹娘和全村兒人的期望, 滿載著知識的收獲回到了芍葯村兒, 成了一名我期待中的鄉村教師 !
因為這里有著我抹不去的記憶和血色的童年, 有著我太多的笑聲和眼淚,有著爺爺對我和我對爺爺的寄託 有我取之不完用之不盡的愛 !
是愛讓我成長也讓我明白 :生活中不止有血是濃的 ,我捨不得爺爺, 捨不得這里的大山的一草一木 ,我會用一生的時間來守護和回報這片養育過我的這片土地。
《暖春》里楚楚可憐、善良堅強的小花形象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精湛的哭戲讓我們感同深受。
《暖春》是一部苦情戲,當時劇中的「小花」有大量的哭戲,而年僅十一歲的小演員齊如意卻把每一場哭戲都完成的非常到位,挑起了這部戲的大梁,把「小花」孤獨無助的一面演了出來。
最後,全劇以長大後的小花回到芍葯村教書,領著一群小孩子徜徉在田野里的畫面結尾。這樣收尾,不禁敲打著我們的心扉。與當今 社會 倡導的「真善美」交相輝映。片尾,女主人公一句「世上濃的不只有血」道破了多少人間真情啊。
《暖春》這部劇用最真實最平凡的故事,兩位平凡的演員,用不平凡的演技,演繹出了不平凡的故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記得,記得小時候和爺爺那份最真的親情。雖然我們再也回不去童年了,可是我們的心裡都不曾忘記一種親情,因為親情是血濃於水的。
如今爺孫倆再度相聚在電視機里,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如今的生活,田老爺子已經坐上了輪椅,而小花在完成她的學業。讓我們祝福他們,祝田老爺子身體 健康 ,一切都好好的!
誰的眼淚在飛?當然前不久大熱的《風箏》啦。觀劇觸動淚點無數,回憶最忘不了的《風箏》之殤,與大家共享:
感動片段一:老陸犧牲之殤,鄭耀先兩次潛然淚下。
陸漢卿犧牲,眼睜睜看著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兄弟,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暴露,受盡折磨,凜然就義,那種救不能救,感同身受的灼心之痛痛徹心扉,鄭耀先隱忍又情難自抑的男兒淚,在空曠寂靜的高牆下,緩緩滑落,瞬間如雨注。他嘴裡喃喃的話語低沉而堅定,撞擊著觀眾的心扉:"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可是想到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崇高而神聖,這樣的犧牲才悲壯,才可歌可泣,讓我們情難自禁,淚流滿面。
化名周志乾的鄭耀先為洗脫特務嫌疑,寫信北京以證身份。回憶老陸時,那悲從心來的淚如雨下,那肝腸寸斷的泣不成聲,那眼裡嘴裡眉梢間顫動的千言萬語和滿腹委屈,都刺痛著觀劇的我們,今天的你我,面對慷慨赴國難的英雄,面對"我盡力了,真的盡力了。"這句聲嘶力竭的吶喊,情何以堪,何以寄?唯願放縱自己,讓悲傷逆流成河。
感動片段二:歸去來兮,小周喬盼爸爸歸,等爸爸回
鄭耀先身份為韓冰懷疑,被喊去問話,日著時分尚未回來,在夕陽晚照下,落日余暉中,裊裊的炊煙里,小周喬讓媽媽把自己抱到石凳上看爸爸。喬兒撲閃著水汪汪的黑眼晴,滿懷期待地說:媽媽,你把我抱到石階上,這樣就能早點看到爸爸了。童心最真,童稚的話語一出,更惹人心疼,一下就戳痛淚點。
周志乾誘捕孝安時突遇女兒,身不由己答應會回去看她,小周喬懷抱雨傘,孤零零坐盼爸爸回家。石板鋪成的小巷深深,一級一級的台階唱響晚鍾,喬兒不肯吃飯,望眼欲穿等爸爸回。看了又看,盼了又盼,大大的屏幕上,寫滿孤單寂寞冷。失意的晚風中悠悠吟唱著遠去的父愛「爸爸騙人,爸爸是個大騙子……"不由淚奔,心碎一地。
感動片段三; 師徒話信仰,結同心
當周志乾為了大義而犧牲共過患難的兄弟,又無法面對自己被撕裂的內心,自責傷痛又無助無奈,深陷 情感 的漩渦無力自拔,他對徒兒馬小五關於信仰的傳遞打動人心: "大丈夫立於天 地間,命可輕拋,但義不能絕。這個義不是別的,是信仰。沒有什麼可以凌駕於他之上。"這是教徒兒,又何嘗不是他的自我救贖和心靈感召?特工的職業好比泥譚,呆久了怎能不沾泥?清不清純誰又說的清?何以解憂,唯信仰在心。
感動片段四:你是國家的人
周志乾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重獲自由之身。他孤身來到他為之奮斗和守護一生的新中國首都北京,當他顫微微的手捏著車票,小心又拘促地問老大姐:車票能報嗎?大姐說:你是國家的人,當然能報。我的鼻子一酸,心理防線瞬間崩潰。為了一個共和國公民的身份,為了成為國家的人,他歷盡劫難和滄桑,苦難了一生。非信仰忠誠無法做到。不由萬般滋味湧上心頭:這是那個霸氣不可一世,威震日寇,智冠三軍的軍統六哥嗎?還是那個逆境中不低頭,蹉跎歲月寫風流,瀟瀟灑灑走一回的性情六哥嗎?真真是沒有歲月可回頭呀!淚飛化作傾盆雨,模糊了我的視線,還我六哥!
我們的柳導啊,真是不把自己玩死,不把觀眾虐成狗不罷休呀。劇尾,虛弱年邁的周志乾躺在病床上,緩緩地舉起右手,向紅旗敬禮。終於,他走完了傳奇一生。最後的軍禮,是告別,是坦然,是放下,是無悔……是我們的情難舍,淚奔流。
花自飄零水自流。 永遠的風箏/永恆的作品。
對於懸疑電影,大多逃脫不掉,殺人與破案。
而這部電影也是如此
唯一不同的是,結局莫名的戳中了淚點——《嫌疑人X的獻身》
《嫌疑人X的獻身》是根據日本懸疑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改編,內容精彩,情節緊扣,懸念十足...
「東野圭吾」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它是日本最出名的懸疑小說家,很多作品都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比如,之前由郭京飛主演的《暗黑者》就是其小說《死亡通知單》改編,口碑很好...
這部電影一共被改編成了三個版本,韓版,中版,和原版日本,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日版的,畢竟作者是日本人,還原度比較高...
就是《忠犬八公的故事》了。其中一個片段是小八追趕著車站,而本應去工作的教授因此錯過了列車。無論是教授的妻子、女兒,還是銀幕外,如果將電影整體結合起來,恐怕可以概括為一條狗讓主人沒有坐上火車。這個不太好,這個應該修正,而且這樣的行為讓我很煩惱(電視劇有很多同樣的情節)。但教授並不是那樣,而是用寬容的愛抱住了八公,並從心底里接納了他,真心地愛著他。但是,人生中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還有一個片段也是最讓我感動萬分的。它的主人去世了九年,八公就等了九年。狗第一次出現在劇中的時候,很多人不得不贊美它。現在他年紀大了,他的人生中,他每天都在車站等待主人的出現,所以他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他。在現實生活中,他等待著主人的心和年輕時一樣,人們之間這樣的話是被稱為愚蠢。我們思考如何守護自己的心靈,而不是獻身於自己,思考如何支配關系。我被這部電影深深的感動了。
在教授去世的一個早晨,八公好像在事前就預知知道主人有問題。所以行為十分異常,對著主人一直亂叫,主人仍的球也不撿了。為了把主人留住,一反往常,以前主人都會耐心的教八公撿球,並且今天早上,他為了不讓他走開他,而是去撿球,但是八公還是沒有阻止教授的腳步。
然後八公坐車去找主人,還是沒有用,沒找到。而且一年四季都站在外面不論寒冷的冬天還是炎熱的夏天,四季變化,這八年來,他每天在等待,他的身體也變得非常亂糟糟,但是眼睛一直凝視著在車站的門看主人在不在一直堅持到結束人生。很明顯,動物也會有感情,超越人類的 情感 。八公只有主人了,而主人可以有很多個八公。狗的忠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情令》中,江厭離跑到不夜天去找魏嬰,當她想要說她不怪魏嬰,不是魏嬰的錯,她原諒魏嬰。可是話未說完,她見有人從魏嬰背後揮劍過來,便推開他,替他擋劍而亡。魏嬰瞬間崩潰了,自己最愛的師姐為他而死,內疚絕望撲面而來,最後跳崖而死。
這一段快哭死我了,心疼師姐,心疼魏嬰,心疼肖戰。
最近剛播完的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河山》中,李雪健老師扮演的衛父,幾次送村裡後生出征,又幾次迎接烈士魂歸故里的片斷,我是含著淚看的。這固然與編劇導演的成功努力分不開,但更是李雪健老師傑出表演的結果。衛父第一次迎接前方戰士英靈回家後,為外姓烈士在本族祠堂擺放牌位的情節已經讓人揪心。第二次在村口迎接又一批犧牲的本土後生時,他說他們是英雄回家,所以雇了秧歌隊專門迎靈。他親自抖旗桿為秧歌隊打節拍,一直走在迎靈的隊伍前面回村。因為給前線抗戰捐款籌糧,做為本地大戶家境尚可的他早已耗空財糧。為了再次籌糧給前方送去,他不過生日,卻謊對家人說,他找人算卦,說他今年不宜操辦過生日。自發為他過生日的鄉親送來壽饃,他看看饞得咂嘴的孫子,耷拉下眼皮對老伴說「把這些壽饃一個不剩地送到前線去」。當他最後一次送村裡新征的兵士出征,在村口面對三位在前線喪夫失子的女性鄉親也要從軍時,劉管家和村人都覺得不妥當,他卻揮揮手,努了努嘴,說「讓去吧。去吧。」這個神來細節,將他對村裡已缺丁少兵再也無力支援前線的那份無奈,對抗戰義不容辭的那份堅強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送走出征的隊伍,獨自一人在高粱地里踉踉蹌蹌回家,卻掄著拐杖,模擬殺敵動作,被土坷垃跘倒又慢慢爬起,直到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遠處。最後這個場景無一字台詞,但看得我早已淚流滿面。李雪健老師在這部劇中的表演到此全部結束,我卻彷彿聽到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聲在耳畔久久回響。李雪健老師這位真正的老戲骨,用神一樣的演技征服了我。他塑造的深明大義、充滿家國情懷的關中進步鄉紳的形象,血肉豐滿,真實可信!在我腦海里永難抹去!衛父這個人物身上所體現的,正是普通中國百姓在民族危亡之際,毅然決然,挺起脊樑,不怕犧牲,與敵斗爭到底,決不後退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精神!
3. 2005版電影《傲慢與偏見》的得與失
2005年版《傲慢與偏見》每一幀都像油畫一樣美,彷彿置身於奧斯丁筆下19世紀的英國鄉村。戴錦華老師在評價2011年版《簡·愛》時,曾認為其較之其他版本更忠實於原作,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版對於媒介的復制,通過光、色和攝像機試圖還原19世紀的主流媒介包括油畫和肖像攝影。
2005版《傲慢與偏見》同樣如此,除此之外,這一版很注重對於自然的刻畫,與當時英國崇尚自然,貴族鄉紳逃離被工業化的城市,在鄉村購置地產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化圖景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相符。本文試圖通過細節和情節的處理來評價該版的優點和局限性。
改編很好的地方在於以下幾點:
電影中多次呈現了伊麗莎白坐在鞦韆上來回扭動繩索的場景,這是一個重要的象徵,與人物內心的思索和矛盾相結合。其中一處出現在夏綠蒂告知伊麗莎白自己與柯林斯牧師結婚,伊麗莎白對於好朋友——一個受過良好教育,聰穎的女性嫁給自己愚蠢乏味的表哥十分不解,小說中伊麗莎白認為夏綠蒂「自降身價,自取其辱」,她內心復雜的心理活動也通過鞦韆這一意象體現出來。夏綠蒂向伊麗莎白告知自己的婚事時,較之小說中的「我從來不是一個浪漫的人」,改編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擁有浪漫」更突出了夏綠蒂在現實面前的妥協。作為伊麗莎白的摯友,她亦有著自己的見解和理想追求,只是瀕臨老姑娘的邊緣,沒有財產的她只能退而求其次,有一個舒適的家和安全的保障,以至於不成為父母兄弟的負擔。
作為一個善於觀察,有主見的女性,影版中多次呈現了伊麗莎白讀書的場景。小說中,伊麗莎白在回答凱瑟琳夫人有關其家庭教育的問題中,曾說:「我們被鼓勵讀書.....「
班納特先生在影版中更加具有人情味。小說中班納特先生對於伊麗莎白以外的女兒基本上是一副不聞不問的狀態。瑪麗在舞會上彈鋼琴出醜後,父親在伊麗莎白的示意下,將瑪麗叫了下來,大聲說道:「這很不錯了,孩子。你已經愉悅我們很久了,該輪到其他女士展現自己了。」至此班納特先生與瑪麗再無互動。影版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之後班納特先生安慰哭泣失落的瑪麗的情景,使得班納特先生對其他孩子不再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亦有其溫情。小說中,班納特太太因為伊麗莎白拒絕科林斯的求婚,跑到班納特先生的書房裡尋求幫助。小說中「班納特太太搖了下鈴,伊麗莎白被叫到了書房。」電影改編中,班納特先生則隨著太太來到了家附近的一處湖泊尋找伊麗莎白,然後有了談話。班納特先生能離開自己最鍾愛的書房,更突出其對最喜歡的女兒伊麗莎白的關愛。
在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後,父女之間推心置腹的談話亦十分溫情,父親得知了達西所做的一切,也知道了女兒對達西的真愛,一方面十分高興女兒有了理想的歸宿,另一方面對於女兒十分不舍。得到父親同意的伊麗莎白開心地走出書房,緊接著鏡頭切向有些落寞的父親。
班納特太太在小說中給人的印象就是愚蠢,聒噪和勢利。五個女兒中,她最不喜歡的女兒就是伊麗莎白,認為「她最不聽話」,對於班納特先生對伊麗莎白的偏愛和對其他女兒的貶損和忽視十分不滿。當得知科林斯先生欲向伊麗莎白求婚時,她覺得「伊麗莎白能找這樣的丈夫已經不錯了」。伊麗莎白受父親影響偏愛和敬重父親,對於母親和幾個小妹妹並無多少好感。當自己去夏綠蒂的新家時,她唯一捨不得的就是父親。電影中的兩處細節卻表現了伊麗莎白對母親的體恤和理解。一處是班納特太太得知莉迪亞與威克漢姆最終結婚後,興奮地要去出門。伊麗莎白阻攔母親,並認為母親並未考慮到這件事給家庭榮譽帶來的損傷。班納特太太卻回復伊麗莎白,當你像我一樣有五個嫁不出去的女兒時,你再來評價我。第二處,莉迪亞隨威克漢姆去北方軍團,不似小說中班納特太太在莉迪亞的馬車前聒噪不舍的叮囑,電影中安排班納特太太站在窗前不舍地目送女兒,這時伊麗莎白從背後抱住了母親,給予其安慰。
達西在雨中的求婚,以及在晨霧中緩緩走來,是整部電影的兩處高潮。大雨和晨霧是兩個重要的象徵:前者象徵著達西壓抑許久的情感以及伊麗莎白壓抑許久的憤怒得到了爆發,這也是二人最為激烈的沖突,關於達西對伊麗莎白原生家庭呈現的傲慢和階級優越感,關於伊麗莎白在達西的人品以及在賓利、威克漢姆事情上的誤解和偏見;後者則象徵著二人的關系走出霧霾,迎來了光明和希望。
小說中,達西的初次求婚發生在科林斯家中,影版則發生在室外的一處建築中,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渾身沾滿雨水的達西表達了自己壓抑許久的情感。
關於伊麗莎白最後接受達西的求婚,小說中發生在一次散步中,伊麗莎白面對達西的再次告白,訴說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誤解,對其的感激和愛。「她雖然說的聲音很小,然而達西聽得很清楚。」影版中,伊麗莎白對達西愛的回應,則是主動握緊了其雙手,說了句:「你的手好冷。」陽光下逐漸靠近的鼻尖,營造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氛圍。
小說中關於伊麗莎白的婚前和婚後,有了十分詳細的介紹,家人的反應,凱瑟琳夫人和科林斯牧師的反應,賓利與簡的婚後,莉迪亞和威克漢姆的狀況……該版打破了以往簡與賓利,伊麗莎白與達西雙雙結婚的場景,在晨霧中互訴衷腸後,便以伊麗莎白和達西在彭伯里的第一晚作結,結束於達西一連串溫柔的「達西夫人……」
電影因其自身的屬性和時間限制,也犧牲了很多原著中精彩和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這一版伊麗莎白變得十分主動,初次見面主動邀請達西跳舞,遭其拒絕。
伊麗莎白起初對達西的印象不好,是因為達西說:「我覺得她長相一般,起碼沒吸引到我。我現在沒有心情照顧被其他男性忽略的女性。」後一句亦很關鍵,而不只是達西對其長相的評價。影版伊麗莎白在第一次舞會上就找了機會反唇相譏,引起達西的注意。
小說中,伊麗莎白與威克漢姆,亦有著一段互有好感的時光。伊麗莎白起初被其優雅得體的舉止以及幽默風趣的言語吸引,在得知其在達西處的「不公待遇」後亦更加同情他。納斯菲爾德庄園的舞會上,伊麗莎白曾為了威克漢姆精心打扮,希望在當晚能將其一舉拿下。伊麗莎白的父親亦認為威克漢姆是個不錯的小夥子,值得伊麗莎白追求。伊麗莎白的舅媽加德納太太亦看出伊麗莎白對威克漢姆的好感,與其談話,認為不考慮財產的婚姻是魯莽的,希望伊麗莎白收束對其的情感。在加德納太太回倫敦後,亦多次寫信詢問伊麗莎白與威克漢姆的情況。
得知威克漢姆追求一位有錢的小姐後,伊麗莎白雖失落卻理解其選擇,認為自己的情感沒有達到愛情的程度,但威克漢姆依舊是位值得結交的朋友。達西的信使得伊麗莎白看透了其真實面目,威克漢姆對伊麗莎白說「達西討好姨媽,追求表妹」的話更驗證了伊麗莎白內心的想法,威克漢姆隨軍離開美爾頓後,伊麗莎白和威克漢姆都不想再見到對方。伊麗莎白對簡說出了威克漢姆的真實面目,二姐妹最終還是善良地決定,既然威克漢姆已經離開,給予其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好,沒有將其真實面目告訴其他人。最後威克漢姆與莉迪亞私奔,給班納特家族帶來了極大羞辱。通過威克漢姆一事,伊麗莎白亦多次反思自己在識人上的不夠成熟。莉迪亞與威克漢姆的婚姻是兩個浪盪的人的組合,威克漢姆對莉迪亞沒有愛,也知道從莉迪亞身上獲取不到嫁妝和經濟利益,是達西許諾給他的財產和職位,才使得他接受了莉迪亞。
小說中,伊莉莎白與姐姐簡經常互訴心事,簡亦有著自身的閃光點,為人善良,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對人充滿體恤和理解。當周圍人都對達西不滿和在威克漢姆一事上質疑達西的人品時,只有簡認為這裡面有誤會。當伊麗莎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審判夏綠蒂的婚姻時,簡告訴伊麗莎白要考慮到每個人處境和性格的不同。關於達西的初次求婚,以及達西信中關於威克漢姆的品行,伊麗莎白都向簡傾訴。在家中她最信任父親和姐姐,而在電影中,伊麗莎白這一切都埋在心底,甚至達西最後向伊麗莎白求婚時,簡像其他人一樣完全不知情。簡和賓利在電影中更多是背景人物,被主角人物推著走,而沒有其自主性。
小說中伊麗莎白面對凱瑟琳夫人對其沒有家庭教師,以及家庭教育產生質疑時,曾明確表示:「姐妹們只要想學什麼,絕不會沒有途徑。我們經常被鼓勵讀書,當然如果誰懈怠,也可以。」影版中伊麗莎白則只回復一句:「不完全這樣,女士。」面對凱瑟琳夫人上門羞辱伊麗莎白,阻止其與外甥達西時,小說中,伊麗莎白曾明確反抗道:「我也是鄉紳的女兒。」伊麗莎白有其階級優越感,而不是僅覺得凱瑟琳夫人在羞辱自己的人格。
小說中舅母加德納太太曾一定程度上扮演著伊麗莎白的母親,彌補班納特太太對女兒的疏於教育。面對加德納太太,伊麗莎白可以傾訴自己的心事,並得到她的幫助。加德納太太幫失落的簡換一個環境;在伊麗莎白與威克漢姆的感情上起到監督的作用,使伊麗莎白沒有放任情感而是理智地面對;加德納夫婦帶伊麗莎白旅遊開拓視野;在伊麗莎白和達西一事上,加德納夫婦考核了達西的人品和方方面面,起到積極的促成作用;加德納夫婦在莉迪亞一事上盡力幫助;在加德納太太的來信中伊麗莎白得知了達西所做的一切,也得到舅父舅母的祝福和鼓勵……小說中伊麗莎白和達西婚後亦常邀請加德納夫婦來彭伯里夫婦做客,他們是伊麗莎白夫婦所尊敬和喜愛的長輩,也是他們生命中的貴人。加德納夫婦有自己的孩子們,卻也對自己的外甥女們充滿了關愛,指引和幫助她們。小說的結尾是以伊麗莎白夫婦與舅父舅母的相處結尾的:「他們總是與加德納夫婦保持最親密的來往。達西與伊麗莎白一樣十分喜愛他們,他們總是懷揣著最溫暖的感激,感激他們帶她來德比郡,將他們促成在一起。」足以見其重要性,而在電影中加德納夫婦更多是一帶而過的角色,沒有太多的著墨。
影片後半段,賓利歸來和向簡求婚,凱瑟琳夫人到訪,達西求婚的情節堆積得過於倉促。從賓利求婚到達西求婚,小說中亦隔有一段時間,使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發展更加合理。
對名著的影視改編,我們絕不能苛求其百分百還原原著所有的大小情節。改編意味著一次再創作,有電影媒介自身的特點和時間限制。喜歡一部文學作品時,有時很難接受其影視改編,無論再好,總無法替代閱讀帶來的樂趣,以及在閱讀中產生的聯想和思索。很多名著很容易被簡單地拍成了愛情片,反而忽略了背後的社會和文化內涵,以及作者通過人物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訴求。
同一作品不同媒介的對話也是文學研究中的一個新趨勢。縱覽同一部文學作品的不同影視改編,不同年代的版本體現了攝影技術和媒介的發展,審美水平和關注點的變化。欣賞和看到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更好地理解文本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