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南舊事》環境分析 分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今日閑來無事,想找本稱心的讀物來好好讀讀,不過走到書架一看,全書已經讀過的書籍。這時,一本躺在兒子雜貨箱的黑色小書吸引了我的眼球。於是,我充滿好奇心地拿起了這本書,細細閱讀……
初略得翻一下,就知道,這是一本標準的青少年讀物。那些充滿古樸畫風的插圖,不失童稚之氣。本書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種說不出不來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盡人世間的復雜的情感,將英子眼中的北京風光恰如其分的融入字里行間,在展現真實的市民生活之餘,更為讀者架設一個清晰的時空背景。全書在融洽的氣氛中彌漫著濃濃的詩意,但人物的悲歡離合卻為本書添上一點哀傷的色彩,讓讀者耐人尋味。
小書一共六個章節,分別代表著六個跌宕起伏的小故事,其中「惠安館」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故事講的是英子在惠安館中遇到了一個被大家稱為「瘋子」的一個女人,而那個女人對英子卻十分關心體貼,英子也不懼怕她。在多次的交流之後,才知道這個女人在她年輕的時候,曾與一個知青生下了一個孩子,而她的婆婆不願接受這個被她看作醜陋的現實,便將那個孩子扔掉了,於是這個女人便瘋狂地尋找她的女兒,甚至有一次迷迷糊糊地把英子當成了她的女兒,直到有一次,英子帶著她的朋友妞兒去看望這個「瘋子」時,通過一個胎記,才破解了一個多年的真相,妞兒就是那個被遺棄的孩子。於是神智不清的女人便連夜帶著孩子出城。但據說,她們倆乘坐的車從城牆上摔了下去,再也沒有見到這對母女的身影,而「惠安館」的」瘋子」的故事在英子大病一場之後,成為了英子搬家後的回憶。
細細咀嚼這故事中的味道,發覺這個故事中蘊含著一種令人費解的思想。何為「賊子」,何為」瘋子」? 有標準的分界線嗎?或許極端的愛,就是那個女人心中最深的感情。正如「我們看海去」中英子的一句話:「我不懂什麼好人壞人,人太多了,很難分。你們分得清海跟天嗎?」或許,能思考清楚這件事的只有滿懷童心的英子吧。
書中還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小詩:「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這首稚嫩的小詩,像一首清韻,沖刷著讀者的心靈。
摘抄1: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賞析:
這一小段話把駱駝咀嚼草料的神情與動作描寫得非常具體、細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一隻駱駝弓著身子,吃著草,牙齒磨來磨去,發出「嗞嗞」的聲音。磨著磨著洞型,一些白泡泡就出來了,掛在駱駝的嘴上,別有一番樂趣。我從「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體會到,林海音對駱駝十分感興趣,並且非常之喜愛,深深地被駱駝吸引住了;也讓我看到了梳著兩個麻花辮的小林海音看著駱駝,眼睛直直的,牙齒有節奏地磨著。再來看看「大鼻孔里冒著熱氣」這半句,也充分說明了作者對駱駝的喜愛,如果她不喜歡駱駝,她會觀察那麼仔細嗎?這就是林海音讓顫返高明之處——一整段沒用一個「愛」,卻通過自己的動作和駱駝的動作表現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摘抄2:
惠安館的瘋子我看見過好幾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門口,宋媽或者媽就趕快捏緊我的手,輕輕說:「瘋子!」我們就擦著牆邊走過去,我如果回頭再張望一下,她們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實那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她總是倚著坦飢門牆站著,看來來往往過路的人。
賞析:
這一段讓我體會到了作者的善良。她的母親和老保姆宋媽非常害怕、厭惡那個惠安館的瘋子,有點瞧不起瘋子的意味。而作者呢?從「其實那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這一小句,我讀出了作者並非把她當瘋子看,就覺得瘋子是個梳著大辮子的大姐姐,思想非常之純真。又從後半句「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品出了作者童年的思想之美好,她不是對瘋子可憐,而是就把瘋子當正常人……不知作者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赤子之心呢?
摘抄3:
於是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高,多麼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們當個孩子呀!
賞析:
這一段描寫到了林海音對老師的師生情,又寫了作者對未來既憧憬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從「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這里,感受到了作者和同學們對學校的留戀和對老師的牽掛。又從「你們要永遠拿我們當個孩子呀」這句話,體會出了作者內心對老師的太多的愛意和太多的感激,希望老師一直教育她,更希望自己永遠是老師的學生。這段話沒有華麗的詞語和長篇大論,卻讓我們感受到了樸素的語言描寫出的最深情的、最感人的告別。
摘抄4:
爸和媽正在院子里,媽媽抱著小妹妹,爸爸在剪花草,他說夾竹桃葉子太多了,花就開得少,該去掉一些葉子。他又用細繩兒把枝子捆紮一下,那幾棵夾竹桃,就不那麼散散落落的了。他又給牆邊的喇叭花牽上一條條的細繩子,釘在圍牆高處,早晨的太陽照在這堵牆上,喇叭花紅紫黃藍的全開開了,但現在不是早晨,幾朵喇叭花已經萎了。
賞析:
從這段話我體會出了「爸爸」的「愛花之心」,對花愛護得這么好,對園藝也懂這么多。而且,「爸爸」這么愛花,脾氣應該非常好,也非常有氣質。於是,一幅夕陽西下圖展開了:「媽媽」抱著「妹妹」,注視著花朵,「爸爸」呢?他拿著剪刀、小繩和釘子在院里修花。時不時地傳來「爸爸」修花時發出的「嚓嚓」的聲音。嗯!真是像一幅以生活為紙、情趣為筆所繪的家庭畫。
同時,這也是一個過渡段,段的末尾寫「喇叭花已經萎了」,我們讀出了一種悲悲切切、凄凄涼涼,才引出了下面的文章……
『貳』 《城南舊事》主要人物形象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 夢
20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里。爸爸是大學教授,家裡還有一個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度過。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
胡同還住著個賣唱的人家,賣唱的小姑娘妞兒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夥伴,妞兒是個棄兒,生性老實,受盡養父、養母虐待,有時還受外人的欺侮,英子總是替她不平。
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妞兒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發現,妞兒的耳朵後有一個痣,她想起秀貞曾說過女兒小桂子的耳後也有一顆這樣的痣,原來小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兒拉到秀貞家,讓她們母女團聚,就在這個晚上,秀貞帶著妞兒去尋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們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貞母女的那個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後,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在課堂上,她跟著老師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離英子家不遠的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結識了一個新朋友,他總是在草叢里掩蓋著什麼。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
誰知,那人竟是一個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這個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活在鄉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時也來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著宋媽的奶水長大的,宋媽勤快、誠實,她很喜歡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學歸來,看見宋媽獃獃地坐在廊檐下。原來她的兒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兒也不知被丈夫賣到了什麼地方……
英子有一個非常慈祥可親的父親,他喜歡書和花、鳥,更喜愛英子和弟弟。在他身邊經常聚攏著一些進步的學生,他們共同商討著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長,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和母親、弟弟一起,把父親埋在北京郊區山間的台灣義地里,他們要回台灣老家去了。宋媽被她鄉下的丈夫用小毛驢馱走了。英子悵惘地望著宋媽,似乎她在北京所擁有的一切都永遠地離她而去了……
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鍾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曲話》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中這一最高境界。(佚 名)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這是電影《童年往事》的開場白。《童年往事》是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一部自傳電影,影片以侯孝賢從小生長的鳳山眷區為背景,紀錄了他從國小到當兵之前的點點滴滴。在這里,侯孝賢以他特有的紀實手法,透過固定鏡頭與畫框的空間感,以及畫面與旁白的交織,不但記錄了他的成長,也同時記錄了台灣當時某些角落裡的世代交替。不管在政治上或是歷史真實上有多少不同的討論,這部影片確實記錄了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的消逝與另一些人的成長,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一樣《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電影《紅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據女作家鐵凝的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而成,通過一個16歲女生安然的目光體味和展現著變革時代的社會和人生,意味深遠。影片抨擊了當代社會中存在的大量帶有封建色彩的陳腐的世俗觀念,揭示了發人深思的具有時代特徵的重大問題:在變革時期,老一輩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年輕人要求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影片講述了20年代末的北京,六歲的小姑娘英子住在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鄰居住著」瘋」女人秀貞 ,別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願意跟她玩,她們成為朋友。秀貞與一個大學生相愛,並生下一個女兒小桂子,大學生被抓了,小桂子也下落不明。英子的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在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後,英子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女兒相認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帶她去找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了居。 她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 ,做了小偷。但英子覺得他很善良,雖然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 ,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城南舊事》是一部表現童年往事的影片,導演運用了蘊藉、清新、婉約、淡雅的散文風格,以新穎、獨特的視角,簡潔、凝煉、含蓄的電影語言,精心營造了詩化的境界,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細膩地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刻劃出人物的生動性格。影片在結構上也很創新,將三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串連起來,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故事並非發生在浩劫歲月,而是發生在舊中國的某一段歲月之中,故事的敘事者林海音/吳貽弓因此得以逃開政治迫害意識的潛抑,自如地構造出淡淡地,並不面目猙獰的悲劇場景。黑沉沉、霧朦朦的城門樓下,緩緩前行的駝隊,單調而復沓的街口的井槽,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在悲劇氛圍中彌散著纖美的憂傷與詩意。還有那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佛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叄』 城南舊事英子的扮演者沈潔
沈潔,漢族,出生於 1972 年,是一名影視演員,飾演了林海音同名電影《城南舊事》中的女主角英子,還在《這不是誤會》等片中擔任過角色。
《城南舊事》稱得上是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它與沈潔的真摯、細膩、動情的成功表演是分不開的,小沈潔那雙清澈、純真的大眼睛的特寫鏡頭一直定格在觀眾的腦海里,她還在《這不是誤會》、《上海屋檐下》等片中擔任過角色。
在上海電視節上,記者見到了電影《城南舊事》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潔。雖然拍攝《城南舊事》已經是21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沈潔的臉上依然有小英子的痕跡。沈潔說《城南舊事》是她的一個童年紀念,「我很幸運能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它給了我一個特別的童年,也影響了我以後的生活。」
影片《城南舊事》的社會評價:
《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 20 世紀 20 年代老北凱巧京的社會風貌,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該片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也代表了歷穗 20 世紀 80 年代一批導演的創作傾向。
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盯爛鍵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 3 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
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 20 世紀 20 年代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城南舊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沈潔
『肆』 《城南舊事》
是的。
《城南舊事》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出版時間:1960年)。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內容簡介: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根據這部小說改編,吳貽弓執導了同名電影《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伍』 觀看電影《城南舊事》後,你如何理解散文式電影的特點
由點到面,從時代背景到時代特徵,從人物環境到人物性格,以作者的主觀感情帶來獨有的特徵,形散而神不散的一種獨特的感受
『陸』 城南舊事人物分析_城南舊事人物評析
城南舊事是一本回憶童年的書,人物形象大家弄懂了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城南舊事人物分析,一起來看看。
城南舊事人物分析篇1
《城南舊事》里人物有:英子(林海音的小名)、駱駝隊的領隊、惠安館的瘋子——秀貞、爸爸、媽媽、宋媽、英子的好朋友——妞兒、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著嘴笑的蘭姨娘。我們試著再次認識一下幾個主要人物:
一、童心的代表——小英子
小英子聰明伶俐,活波可愛,經常嬉笑父母的閩南普通話,給家裡增添了無窮的歡笑。善良的小英子跟瘋子秀珍交上了朋友,還冒著狂風暴雨把妞兒送到秀珍羨輪那裡。英子還具有梁山好漢的狹義心腸,偷媽媽的首飾給秀珍母女做盤纏,幫助妞兒逃離地獄般的生活。英子似乎分不清“壞人”和“好人”,其實,在她的內心世界,她始終用善良的心去對待別人,就像佛看眾生,都是平等的。
二、農村婦女的代表——宋媽
小英子接觸最多的人除了父母,可能就是宋媽了。宋媽的悲慘命運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縮影。宋媽因為受不了挨酗酒丈夫的打,也為了孩子的生活而出門打工。沒成想女兒被丈夫賣掉,兒子又溺水而死。宋媽仍然沒有憎惡這個社會和她的丈夫,滿懷希望地去尋找女兒,最後又回到了那個山坳里,繼續痛苦的生活。這就是底層人民的生活,似乎所有的不幸都是由勞苦大眾承擔的,但不知道這個社會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不公!
三、異類的代表——瘋子和小偷
瘋子秀珍,因為戀人的出走,以及孩子的被棄而發瘋。他是因為要供弟弟 出國 讀書而成了小偷。在英子眼裡,秀珍不是瘋子,他也不是小偷,秀珍帶著女兒妞兒,去尋找痴戀著的戀人,最終雙雙慘死在火車輪下,叫人唏噓不已。偷兒盼著弟弟能出人頭地,最終也沒能盼到那一天。
這真是一個悲慘的世界,有時候讀著讀著就都感覺透不上氣來,但因為人物的飽滿,敘事的有趣,還是忍不住要讀態明下去,好在我們的主人公——英子的內心世界還是溫暖的,感謝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悲悲喜喜,錯綜復雜的大千世界。
城南舊事人物分析篇2
〈〈城南舊事〉〉可以分為四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惠安會館門口站著一個瘋女人,她的家人被帶走去過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別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願意跟她玩,妞兒是英子的夥伴,她不是她父母親生的,所以經常挨打。妞兒發誓要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英子沒料到她們後來會慘死在火車輪下。
第二個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開始上學了,並交了一個朋友,她不知道那人為了送弟弟上學,當了小偷後來被捉去了。
第三個段落宋媽是英子的奶媽,她的親生兒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兒賣了所以她才來英子家當上了英子的奶媽。後來宋媽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個段落英子爸爸是位愛孩子的好老師,如今也長眠在台灣異地冰涼的地下。一切都遠去……。
“瘋女人”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兄閉信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
“厚嘴唇的年輕人”——一個小偷。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 文化 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
爸爸——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
宋媽是英子的奶媽,她的親生兒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兒賣了所以她才來英子家當上了英子的奶媽。後來宋媽也被丈夫接走了。
英子——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城南舊事人物分析篇3
秀貞:
這是一個讀了讓人心生憐憫的角色,她與思康的愛情在那個年代是不被允許的,他們之間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妁之言,沒有三媒六娉,八抬大轎。他們之間只有對彼此的好感,只有一份輕的不能再輕的承諾。而秀貞卻貼心的不想給他任何負擔,沒有告訴他小桂子的存在。可是,思康的一去不復返與小桂子被扔了,讓一個未滿二十的女孩子再也無力承受,她瘋了!一個本在豆蔻年華的女孩子瘋了!一個初嘗愛情甜蜜的女孩子瘋了!一個初為人母的女孩子瘋了!她為自己、為愛情、為孩子瘋了!因為當時的封建,不允許男女之間有私情,不允許無中介之人的婚姻,不允許未婚先孕;現在的社會,戀愛自由,戀愛隨便,婚姻隨性,甚至早戀。秀貞的命運被當時的社會定位了。我個人認為,秀貞的愛情還不足以讓她有黛玉那“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一般的肝腸寸斷、萬箭穿心,只是“小桂子”讓她久久心痛,我們拋開她的的角色,就當她單單只是一個母親,才初為人母,就被骨肉分離,諒哪一個母親能承受?但是,惡果是她自己種下了,她就必須為自己得無知、任性而負責。悲劇不是無緣無故就釀成的,它在特有的環境、背景、人物的一系列因素下,悄悄孕育。
宋媽:
這是一個和英子家有著極深感情的奶媽,她的最終結果就是萬分傷心,兒子死了,丫頭也送了人,這個消息還瞞了她幾年,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上想,兒女是自己的心頭肉啊!可是這些卻又全是因為宋媽的外出。宋媽當時的社會,只允許男方休了女方,而她的丈夫又使用家庭暴力,宋媽一氣之下出走。大家試想一下:倘若當時的社會婚姻自由,宋媽會出走么?若宋媽不出走,”黃板牙兒”會讓小栓子放牛,不好好待他么?會將小丫頭子送人么?是社會背景,釀了宋媽的一出悲劇。那時的重男輕女,是一個極其封建的思想,為什麼小丫頭子可以毫不心疼的送人,而小小子就可以視為珍寶呢?社會又釀成了男尊女卑的悲劇,宋媽說:“要不是小栓子沒了,小丫頭子就是送給了天皇老子我也不找她。“是封建的社會和男尊女卑讓宋媽抱憾。
城南舊事 讀書筆記 相關 文章 :
1. 摘錄式讀書筆記城南舊事好詞好句
2. 關於《城南舊事》的讀書筆記
3.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1000字
4. 城南舊事的讀書筆記700字
『柒』 《城南舊事》主要內容及人物形象事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 ,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衫搜粗,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巡警抓走了這個年輕人,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或鎮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影片的結構頗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通常電影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的敘事結構,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三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創造出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漏空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城南舊事》是一部典型的文人電影樣式。
『捌』 城南舊事的一些賞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六歲的小英子是在《驪歌》的旋律中,在楓葉瑟瑟的秋天坐在馬車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別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幾乎是圍繞著「秘密」與「謊言」來完成敘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懷疑主義者,她喜歡質疑,喜歡刨根問底。她問當教授的父親:「賊幹嘛要偷東西?」父親的回答讓她更糊塗:「他要吃飯,可又沒錢。」她問家裡的傭人宋媽:「為什麼宋媽的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的錢又給人家(宋媽的丈夫)弄去?」宋媽的回答是:「說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夥伴妞兒告訴她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以後,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英子的膽子也很大,別人都不敢搭理的瘋女人秀貞,她不僅沖著她笑,還經常跑到她那裡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個重要段落都是以離別來結束的,第一個段落是一場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團聚的瘋女人秀貞和妞兒(她們結伴去找妞兒的父親),自己大病了一場,然後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學;第二個段落,英子無意中在荒草堆里發現了被埋起來的贓物,從而她也結識了一個人——「他」,他說自己有個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沒能耐,為了供弟弟上學,才幹了這一行,他還問英子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壞人。」後來,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英子看見考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下來後把獎狀交給了一個人,正好就是草叢中的那個「他」。過了幾天,英子聽見有人喊賊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帶走,英子含著眼淚目送著「他」遠去。影片的第三個段落,父親去世。宋媽坐著小毛驢回家(她的兒女一個死了,一個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馬車的後座上,向那個為了帶自己和弟弟,連自己的親生孩子也顧不上的宋媽作別,也向童年作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一) 80年代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扛鼎之作
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傳統若隱若現地延續著,在激烈的民族斗爭、階級斗爭的大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著。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為電影藝術家們的探索提供了難得的創造空間,「詩化風格」傳統也因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吳貽弓的《城南舊事》便是這一時期對「詩化風格」作出了最好闡釋的一部經典之作。
影片《城南舊事》創作拍攝於1981-1982年間。是根據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的這部影片,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風格及藝術探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氣派的中國電影名片。《城南舊事》先後曾榮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菲律賓)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基多城(厄瓜多)國際電影節二等赤道獎。
1、 影片內容
《城南舊事》表現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舊北京的所見所聞,即英子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片斷。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構成,這就是英子與秀貞及妞兒、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的相聚與「離別」。
第一段落講的是英子偶然認識了一位叫秀貞的「瘋女人」,秀貞的男人是一位大學生,因從事革命活動遭到當局逮捕,從此再沒回來。二人的愛情結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當作私生子,送到齊化門城牆底下,從此不知下落,秀貞也因此「瘋」了。英子從秀貞那裡還得知她一直在尋找她的小桂子。
妞兒是英子結識的一個小夥伴,被狠心的「父親」逼著唱戲,經常被打得渾身是傷。一次妞兒告知英子自己是撿來的,她要去找她親生父母。聰明的英子看了妞兒脖子後面的青痕,覺得與秀貞說的小桂子的特徵一樣,便冒雨將妞兒領到秀貞家中。激動不已的秀貞便把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帶著行李箱沖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說是乘火車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車呼嘯的煙霧中,秀貞與妞兒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進了新簾子胡同的新家,不斷聽大人們說起附近鬧賊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時碰上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好奇的英子便與他交上了朋友,從他那裡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話和故事。後來英子看到他參加他弟弟的畢業典禮。一次找他玩,順手將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發現。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們都為這個小偷、這個「賊」被抓到而高興。英子用驚訝的目光又送走了一個「朋友」。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出身貧苦,靠當老媽子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幾年後,宋媽才得知自己的兒子早已病死,女兒也被丈夫賣到不知什麼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親既嚴厲又慈愛,是個大學教授。他經常在家裡接待從事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由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辭世。父親去世後,英子全家便遷離了北京。
影片最後一幕是,英子與媽媽和弟弟祭掃了英子父親的墓,在秋風瑟瑟中,乘上一輛馬車告別了北京,而宋媽和丈夫則坐上一頭毛驢,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窮苦的鄉下去了。英子與宋媽淚水漣漣,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對視著,在灑滿了紅葉的蜿蜒山路上,漸漸離去……
2、 影片風格
本片導演吳貽弓在影片風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確而自覺,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來概括本片的總體基調。
「淡淡的哀愁」,體現為主人公小英子與周圍人們從相識相交到離別分手的一個個故事。小英子天真單純的童年生活中,由於相遇了這樣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許多有趣味有意義的內涵,但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劇性生活,也使小英子為之不解或驚訝,而一個個「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離她而去,卻又增添了許多的傷感與心痛。同樣的故事,在另外導演手下,可能被處理為具有濃烈悲劇性、強烈情感性的風格,而吳貽弓則既落在「哀愁」處,又盡可能將這些較為強烈的悲劇沖突點、情感爆發點「淡淡」的處理,使之「引而不發」,保持很強的內在藝術張力。如三個段落的結束處本可以賦予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小英子與三個「朋友」分手離別的場景),但影片卻在抒緩、靜默的情調中慢慢展開。
「沉沉的相思」,意味著影片對於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這既是基於原小說作者強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導演對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的哲理性思考的體現。「相思」——對故土、對童年、對一個個永遠逝去、不可再現的生命的追憶,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展現給觀眾,同時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奮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如三個段落中與小英子相識相交的「朋友」——「瘋女人」秀貞、小偷、宋媽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讓我們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境況,盡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貧窮、人生的苦痛,但卻從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這些內涵,而且這些內涵又伴隨著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長,在小英子不斷追問「為什麼」中得以較為深刻的表現。
導演吳貽弓曾對《城南舊事》的影片風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繪,認為它應當是「一條緩緩的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帶向前去,又碰到了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轉來,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見吳貽弓:《城南舊事》導演闡述,《城南舊事》資料,中國電影家協會藝術理論部編)。不論是「淡淡的哀愁」,還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著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二) 視 聽 語 文 讀 解
影片《城南舊事》在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及「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上,均有獨具匠心的探索。
1、 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
所謂電影畫面「意象」,指的是那些為烘托影片氣氛、表達特定思想、情感、情緒,可以引發觀眾的想像、聯想的人、景、物等形象,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進入影片內,住往往被賦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緒,有的「意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獲得豐富性、多義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作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難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說這雙「眼睛」在確立本片的「視角」、結構本片的段落等方面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單就這雙「眼睛」本身所蘊積的豐富內涵,就足以令人稱道。這雙「眼睛」在本片中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也傳達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誠;又體現了小女孩的敏銳、機智;還體現了小女孩的憂郁、多思……總之,本片所內蘊的思想、情感、情緒,或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這雙「眼睛」作為載體。影片《城南舊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成功地選擇、創造了小英子的「眼睛」為這一「意象」。
宋媽的「皺紋」,也在多個場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別反復呈現,讓人們從那「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又讀出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和不幸。
作為「意象」的「景」。為了體現20年代舊北京的風情,更為了營造全片「歲月流逝感」、「世事滄桑感」、「往事追憶感」,本片主創人員絞盡腦汁,搭設了井窩子、盧溝橋等場景,其中井窩子、學堂操場、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滿紅葉(楓葉)的山路等,給人印象最深。
作為「意象」的「物」。與「景」的功用一樣,影片中的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等既來自小說原著,又進行了「二度創造」,使之與場景、特別是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思索、情緒等結合在一起,使觀眾能夠藉以想像、聯想,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諦。
2、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
影片《城南舊事》的音樂音響設計與運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吳貽弓的父親是著名作家、畫家豐子愷的同學,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當吳貽弓著手拍攝《城南舊事》時,其父為他背誦了許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那個時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這使吳貽弓大受啟發,並因此重新創作了本片的導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呂其明據此精心創作、設計了本片的音樂音響。
本片的主題音樂。影片選擇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著名學堂《驪歌》作為全片主題音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歌詞與令人感傷、充滿離情別意的旋律有機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現,一次次將「離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本片的音響。影片對音響精緻巧妙的設計,獲得業內人士調度評價。井窩子邊,嘩嘩滾出的水流聲、歸鴉的呼叫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剃頭挑擔聲、駝隊的風鈴聲匯合在一起,用音響描繪出了20年代舊北京的獨特風情。學堂操場上,放學的鍾聲、孩子們奔出學堂的歡鬧聲;配上《驪歌》的琴聲與歌聲,將一種濃郁的思念、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瘋女人」秀貞將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兒連夜冒雨趕往車站,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此時在淡淡的音樂聲中,火車呼嘯的聲音、秀貞與妞兒的喊叫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這暗示著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
3、「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
「藝術重復」是藝術創造中經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著構成藝術作品的某些因素――語言、旋律、音符、線條、形體動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藝術作品中的反復多次呈現。作為綜合多種表現手段的藝術、電影的「藝術重復」運用時也許格外困難,如果不能夠起到推進電影展開、強化電影藝術感染力、表現力的作用,則有可能帶來節奏拖沓、進展遲緩、繁瑣屑碎、使人產生觀賞疲憊乃至厭煩之感。
影片《城南舊事》「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為它藝術探索最有價值的一個部分。
整體結構的「藝術重復」。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結構而成,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體感,本片緊緊抓住「離別」這個「魂」,每一個段落都按照「相聚→離去」的方式進行敘事、表達、展開。「瘋女人」秀貞與小英子把妞兒領到秀貞家後,秀貞與妞兒(小桂子)便離她而去。小偷與小英子在殘牆斷壁後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後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後小偷被警探抓走,離小英子而去。宋媽與小英子相聚家中,幾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員,最後也不得不含淚告別,消失在小英子的視野中。「相聚→離去」成為結構全片敘事方式的「藝術重復」,將「離別」一步步展開、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統一、完整的藝術品格。
畫面語言的「藝術重復」。小英子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的畫面,從各個角度、各個位置充分地表現,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藝術重復」最多、表現力也最強的畫面語言。而「井窩子」井台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規模較大、內容也較豐富的畫面,在本片中各重復多次。「井窩子」井台打水,是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畫面中緩緩流出的井水,伴著緩緩走過的駱駝隊,緩緩走過的街頭小販各色人等,造就出「歲月流逝感」和「世事滄桑感」。學堂操場放學則在孩子們沖出教堂、奔向操場、嬉戲在一起的畫面中,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的回憶,造就出「往事追憶感」。而「井窩子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畫面的多次重復,每一次都伴隨著主人公生活歷程一個小小的變動,或是離別了一個舊「朋友」,或是即將結識一個新「朋友」,或是告別舊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現某種變故(如父親病故)等。這樣的「重復」實際上起到了藝術表現「起承轉合」的作用。
聲音語言的「藝術重復」。作為主題音樂的《驪歌》,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奏,在片頭、片中與片尾多次出現,除了結構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復帶來的更多是情感、情緒的逐漸積累,對人們情感、心理世界漸次增強的沖擊。可以說,自20年作為學堂歌曲傳唱一時以來,《驪歌》大規模、廣泛地被傳唱,就是在影片《城南舊事》上映之後。藉助《驪歌》的「藝術重復」,影片《城南舊事》獲得了其獨特的魅力,而《城南舊事》多次「重復」出現《驪歌》,也使《驪歌》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讀背誦課文《我們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復出現,「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我們看海去……」朗朗的童聲蘊積了創作者們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這濃濃的情感記憶當會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
「節奏的藝術重復」。影片採用了不少長鏡頭和大停頓,當影片進展到一種情緒狀態或一個故事段落之時,常常採用長鏡頭和大停頓,以追求「動」與「靜」、「熱」與「冷」、「馳」與「張」結合,帶來的特有藝術張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靜思默想的鏡頭、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木然發呆的鏡頭,都是「大停頓」,同時為長鏡頭。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小英子與其他人物「對視」的鏡頭,如小英子與秀貞(談小桂子)、小英子與小偷(小偷被抓走時)、小英子與父親(在父親病床前)、小英子與宋媽(片尾告別各自離去時),加大了鏡頭長度,作了較大停頓;同時每當採用「長鏡頭」、「大停頓」時,鏡頭搖移的速度、鏡頭持續的時間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滿變化,又整體統一的節奏,這種統一「節奏」的多次重復,造就出一唱三嘆,餘音不絕的藝術效果。
4、本片的「視角」及其表現
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本片的「視角」或「視點」歸結為一個:小英子的「眼睛」。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影片的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為了使這一「視角」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情感邏輯,本片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視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盡量不拍。「視角」及「視角」表現的獨特,也是影片《城南舊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玖』 城南舊事的人物形象
小英子主人公
小英子人小膽大,頭一次邂逅妞兒就替她解圍、幫妞兒找到親媽媽、幫自個兒的媽媽完成婚姻保衛戰、聽說自己長大後能當女校長非常自豪、爸爸去世也微笑著生活,包括她特別喜歡回嘴、喜歡把鞋上的灰跺干凈而不是撣干凈這些小細節,都是一個面對生活非常積極主動的角色;
「瘋子」秀貞
「瘋子」秀貞對住在自己院中的大學生思康主動關心、主動接觸、主動照顧生病的他,不怕當時社會環境的非議、對愛情表現得非常勇敢,愛就愛了,思康沒有回來,也從沒有考慮過自己今後怎麼嫁人,而是一心要把她給思康生的孩子小桂子找到,她愛得特別純粹,找到小桂子後,多年尋找與不斷積壓的感情有了一個總爆發,她收拾行李的速度、拉著(小桂子)妞兒跑向火車站的速度甚至讓英子無法適應而烙下了深深的搜陪遺憾,盡管最後秀貞和妞兒遇事故去世是個悲劇余讓結局,但秀貞從始至終的付出,一輩子都沒有後悔過;
「小戲子」妞兒
「小戲世毀蠢子」妞兒很怕他的養父打養母罵,嬌弱的身子骨卻有著自己獨自找親爹親媽的決心,並且付出了行動,提前偷偷拿出兩件衣裳藏在英子家雜物室,准備自己帶著包袱走到小時候被人撿的齊庫門去,小小年紀已經打定了主意要一天一天的找,一定要找到;
『拾』 求《城南舊事》(人物描寫、環境描寫修辭等,三句以上
人物描寫片段
1、大門開了,走進來一位年輕的郵遞員。只見他全身衣服濕透了,褲腿卷得高高的,從膝蓋到腳全沾滿了泥水,好像剛從泥地里爬起來似的。他手裡捧著一包用油布包著落郵件,顧不上抹臉上的雨水,對屋裡人說:「《兒童時代》來啦!」
2、姐姐身材苗條,長得很健壯,比我整整高了一個頭。她的脖子略長些,惹我生氣時,我就會喊她「長勁鹿」。她剪著挺有精神的運動頭,看起你來,兩眼忽閃忽閃的,好像會說話。
3、這個青年看上去不到二十歲,兩條彎彎的眉毛下有一雙機靈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個能乾的人。在一隻挺標致的鼻子下面,卻是一張大嘴,生得兩片厚厚的嘴唇。人們常說:「厚嘴唇的人笨嘴拙舌。」可是他卻能說會道,是個健談的人。
4、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視,處處離不開眼鏡,就像個「睜眼瞎子」一樣,只要把他的眼鏡摘下來,在我面前他就像綿羊一樣服服帖帖。一天下午,哥哥要洗頭了。他吩咐我給他拿肥皂換水。我得意地想:哼!我先給你跑跑腿,然後再治你。一會兒,哥哥伸長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滿頭滿臉都是。我一看時機到了,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哥哥搓完後去洗頭,一捧水,捧了個空。他忙去找,可剛一睜眼,肥皂沫就殺得他直流眼淚。他像盲人摸路一薯槐樣,東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眼睛還是模糊的,就去找他的眼鏡。
5、等她走近,我才有機會仔細地打量了她一番:只見她齊耳的短發,一雙眼睛大大的,嘴角還帶著笑。上身穿一件紅色衣服,別著「蘇州十中」的校微。她溫和地對我說:「小妹妹,坐我的車吧!」說著,她把自行車推了過來。
6、二哥是賣海產品的,他一年四季風里來雨里去,起早貪黑,非常辛苦。他個子不高,長相也不怎麼太好,有時讓人看了不像好人,但他賣的貨下得快,周圍的商販都佩服他。
7、車廂里,一位高挑個兒的姑娘,依窗眺望。她結實,健美。微微捲曲的黑發攏在腦後,紮成兩綹,輕巧地垂掛著。深紅色的運動衫領子,悄悄地露出深藍色的外套。可以感覺到,這個姑娘的身上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氣。
8、我的叔叔二十來歲,是個碼頭工人,長方臉,臉色黑里透紅,個兒挺高,長得很結實,叫人一看就知道是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
9、在老媽媽的左邊有一位秀麗端莊的姑娘,斜倚在椅子上。她一頭美麗的金發,一條大辮子一直拖到背部。一身黑裙更襯託了她白凈柔美的臉龐。她低著頭朝前面望著什麼,眼神中流露出悲憤和關懷。手中的綳帶已經卷好,卻忘記丟入筐中。
10、這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姑娘,圓臉蛋潤潤的,眉很赤,細長的雙眼閃動著爽直的、熱乎乎的目光;老是未言先笑,語言也帶著笑,像唱歌似的。她走路時把身子的重心放在足尖上,總像要蹦跳、要飛。一眼就可以看出,她是個純真而歡樂的女孩子,奇怪的是她那過分素凈的打扮,與她的性格很不相稱,也和那些愛漂亮的繅絲姑娘迥然不同:藍布棉襖,黑粗呢短大衣,草綠色長褲,脖子上的紗巾是白的,扎小辮的頭繩是根黑毛線。
11、我哥哥剛滿二十歲,五大三粗的身材,勁鼓鼓的。頭發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豎立著,兩道濃眉下襯著一雙大眼睛,瞪起眼看人就像小老虎。特別是那雙大腳板,穿上42碼的鬧手枝球鞋,走起路來蹬蹬響。
12、表姐剛來的時候,身穿一件方格襯衣,補了幾塊補丁,腳穿一雙沾著泥土的白涼鞋,走路說話都不敢大聲,我們都說她土裡土氣。可是現在,我們不敢說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條緊身牛倉褲,一雙鋥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著閃光的金項鏈,肩上披著長長的黑發,顯得神氣大方。回到家裡又說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樣。
13、說她是阿姨倒不如說她是大姐姐,她頂多不過二十歲,穿一件褪色的素花格上衣,短短的小辮齊到肩頭。她總是笑眯眯的,一會兒清晰地報站名,一會兒迅速地點錢、售票,耐心地回答外地乘客提出的種種問液敏題。她那熱情、和藹的語言,使車廂里充滿了春意,這春意溫暖著每個乘客的心。
14、星期天,我去排隊買米。在我前面的是一個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夠健壯的了。圓圓的臉龐上,兩道細眉,一雙大眼睛,配上稍小了點的鼻子,也還算勻稱。就是嘴唇厚了點,像非洲人似的。
15、哥哥只有二十多歲,一頭黑發,中等個子,身材勻稱。他說不上很漂亮,但是五官端正,從他眼睛裡可以看出他是個聰明而有精力的年輕人。他給人安靜與和善的感覺,而且臉上還帶著孩子般的稚氣。
16、哥哥在我們村農機隊開拖拉機。他個子高高的!身體很魁梧,黑紅的臉上有一塊塊傷疤,每當我抬起頭看到這些傷疤的時候,腦海里便浮現出了一位拖拉機手給我描述的動人故事……
17、姐姐十八九歲。由於奔跑和焦急,圓圓的臉上滲出了汗珠兒,彷彿一個沾著露水的熟透的蘋果。她的兩隻眼睛像黑寶石一樣,亮晶晶的,閃耀著聰敏、慧巧、活潑和剛毅的光芒;秀長的睫毛,好像清清的湖水旁邊的密密的樹林,給人一種深邃而又神秘的感覺。烏黑的長發,即柔軟又纖細,隨著河風在腦後飄拂著。
18、這時候,一個高個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鋼口跑去。他頭上戴著鴨舌帽,鴨舌前吊著一副藍色的眼鏡,滿臉通紅,流著汗水,腳穿帆布襪子和厚鞋,手上戴著帆布手套。
19、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坐在旁邊的一塊石頭上。黑紅的臉頰上沾滿了灰塵。她並不像有些小販那樣起勁地吆喝,只是等有人來問時才答上幾句,說起話來總是低著頭,顯得有些靦腆。
20、看他年紀不過二十來歲,臉色蒼白,像沒有睡好覺似的皮泡臉腫。他老是皺著眉頭,不大說話。笑紋幾乎在他的臉上是絕了跡似的。他穿著一個褪了色的藍布大褂,好像永遠是穿著這么一個一樣。清瘦的下巴殼,亮聳的肩膀,顯得很沒生氣。
21、我的哥哥大方,熱情,開朗,大大咧咧,莽莽撞撞,長得像頭小牛犢似的,打籃球是中鋒;打排球是主攻手;游泳,更是「浪里蛟龍」,十歲時就橫渡長江,成為當年橫渡長江隊伍中年紀最小的選手,照片還登上了《長江日報》。不到十五歲,個子也長得一米七六,大夥兒都說這是塊運動員的料子。
22、靠近東窗,坐著一個年輕的解放軍戰士。被汗水浸透了洗得發白的軍衣,緊裹著他那健壯而勻稱的身軀。他那白中透紅的清秀的面孔,像塗了油彩似的閃閃發光。兩條漆黑的、細長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揚,將到頂端時,才彎成形。一雙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樣又黑又大的眼睛,機靈地、警覺地掃視著充滿汗味和傳出鼾聲的車廂。他的右手,很自然地伸到衣襟下面,汗濕的手掌,輕輕握著腰間的小手槍。
23、這個二十多歲的女司機,倒是有股生龍活虎的勁頭,那短短的頭發,那裹在脖子上的手巾,那被太陽曬和汗水漬得褪色的花布衣服,表明她常在露天的環境中工作。她沒有那種職業女司機戴著墨鏡灑脫高傲的神態,看那架勢,好像是開「東方紅」或者「鐵牛55」的。
環境描寫片段
1、可愛的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到人間,那一片生機的景象便隨之來到四面八方,整個世界像剛從一個漫長的睡夢中蘇醒過來。
2、小燕子拖著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鄉,它們「嘰喳,嘰喳」地叫著,好像在說:「春來了,春來了!」
3、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找春天。啊, 我見到了春天。遠處的群山連綿起伏,變得蒼綠了。近處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鑽出地面,它們嫩生生,綠油油的。肥胖的小葉兒,像一個個剛剛睡醒的胖娃娃。這 一片,那一簇,點綴著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樹木也在不聲不響地抽出新的枝條,長出了像小草一樣的新芽。柳樹的枝條向下垂著,就像一條條線掛在樹上。那嫩 黃色的小葉片,就像在線上系的花瓣兒。楊樹開了花,這些花一串串的,是紫紅色的。身上長滿很軟的小毛,像一隻只毛毛蟲,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鬧上 枝頭,梨花爭奇斗艷……。
修辭手法描寫片段
1.秋天邁著沉穩的腳步緩緩地向我們走來,又悄無聲息地走開。
2.秋天以翩躚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麗的,在曼妙的韻律中舞著她的裙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