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南舊事講的是什麼故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貳』 《城南舊事》的故事情節是怎樣的
分為五個故事,除了開頭的駱駝是代序外,其他都是正文。其中駱駝和爸爸的花落了入選語文教材。
1.惠安公館:講述了英子偶然進入到公館里認識了大家所說的「瘋子」秀貞,並得知了秀貞與北大學生思康相戀生下的小桂子被秀貞母親遺棄的故事,英子又偶遇到了妞兒,並覺得妞兒和秀貞越來越像,秀貞告訴她小桂子後脖子上有青色胎記,英子看到了妞兒的胎記後帶她相認,秀貞急急忙忙待妞兒准備坐火車南下福建惠安找思康(文中思康問過假如母親扣下他不讓再來北京怎麼辦,秀貞說那我就去追你),卻在黑夜慘死火車鐵軌下(這部分存疑,英子醒來後送秀貞的懷表和准備做盤纏的金鐲子還在自己手上),這個故事是最長最悲劇的,文篇佔了整本書的一本。依據網路林海音出生於1918年來看,大約一兩後秀貞與思康相戀的,等英子認識秀貞的時候大概就是孫中山護法革命後了,南方沿海動盪,即使秀貞母女沒死也很難找到思康了。文中思康許下秀貞南歸准備賣老家只能種白薯的劣地迎娶秀貞(思康說不想讓秀貞去老家吃苦),但一去不回,估計是重病的母親要求他娶個本地姑娘,而思康是個孝子,秀貞在離別時也未告訴思康已經懷孕了,因此思康迫於母親的壓力下與秀貞的感情也只能無奈放棄。當然也可能有個更壞的結果,1920年左右南方動盪,思康可能已經死了,他作為北大進步學生,更會遭到迫害。
2.我們去看海:英子家搬離到另一個地方後的一兩年,英子進廢宅幫同學找踢進的球時遇到一個厚嘴唇人,並得知他是為了弟弟上學而回收貨物的故事,他的弟弟是年級第一。但英子在廢宅發現的銅像有個戴帽的便衣向她索要時交給他,從而使得便衣抓住了厚嘴唇的人(他是個小偷,贓物都藏在廢宅草叢),英子很難過。故事貫穿的是反復的一首詩歌——一起看海。
3.蘭姨娘:又是一年後,父親收留了進步青年德先,並常交流,英子不喜歡他,因為他來了父親就會讓母親做老家的菜並吐槽母親的手藝。過不久蘭姨娘被施家趕出來了,雖然施家小哥奉命告訴不許收留,但蘭姨娘先來的,父親就收留了。蘭姨娘對英子很好,開始英子很喜歡,後來看到父親與蘭姨娘有了曖昧(父親稱贊蘭姨娘的手,並與蘭姨娘一起抽大煙。父親以前在日本時也是常去煙花柳巷之地)就不喜歡了,她就假意傳話說製造德先與蘭姨娘相識的機會。蘭姨娘3歲被母親賣了,16從蘇州走出,20跟了63的施老爺,現在是五年後,施家大夫人等把她趕出來,德先欣賞她的反抗封建命運,她喜歡德先的進步思想,兩個人最終一起來開了。
4.驢打滾:家裡的奶媽、保姆宋媽常寄工資回老家,老家的丈夫馮子明(應該沒記錯)則定期不定期的趕著驢車來看望,還帶來老家的大棗,但英子不喜歡他。一天宋媽的老家有個年輕人來了,但問從哪來時卻語焉不詳,宋媽原本年初時的心神不寧就更明顯了,終於丈夫又來了,她知道了自己放牛的兒子落水身亡了,女兒則被自己送人了,兒子一年前的身亡讓她打擊很大。英子的父母合計讓宋媽回家生個兒子吧,結算了工資後宋媽坐著驢車離別。之所以叫驢打滾,是那頭驢子來了後就滿地滾,北京的小吃也很形象地展示了這個意思。
5.爸爸的花落:這是英子十二三歲的事了,她突然得知父親住院,期間回憶了很多小時候的事,比如賴床不想上學被父親打了,然後宋媽叫黃包車送去學校。英子從六年級畢業典禮回來後父親已經去世了,她看到父親的花落了,突然就明白自己長大了,有了大人的責任,然後去醫院准備安慰母親。
後記中,林海音寫了感想,她認為父親的肺病是早年的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在日本時常徹夜不歸在酒店等場所喝酒,還有後來工作到很晚。回憶中插了一段話,大意就是因為父親愛花,父親的朋友就說因此就生了好幾個女兒。這一段頗有宿命觀的人生感嘆。
『叄』 《城南舊事》主要講了什麼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相關評論
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一種委婉的詩意,一片寧靜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名家言論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 夢
『肆』 城南舊事的主要內容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惠安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奶媽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
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4)電影城南舊事故事情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城南舊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20世紀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舊事,敘事結構包括兩層,表層結構是串珠式的,以成長為線,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
深層結構是作者內心創作情感的表露與寄託,小說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在內外兩層結構的結合與互補下,小說得到了完整的表達與闡釋 。包含了作者綿延不絕的鄉思鄉愁,是公認的鄉愁文學力作。
『伍』 《城南舊事》裡面主要有什麼故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讀《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 夢
20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里。爸爸是大學教授,家裡還有一個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度過。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
胡同還住著個賣唱的人家,賣唱的小姑娘妞兒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夥伴,妞兒是個棄兒,生性老實,受盡養父、養母虐待,有時還受外人的欺侮,英子總是替她不平。
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妞兒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發現,妞兒的耳朵後有一個痣,她想起秀貞曾說過女兒小桂子的耳後也有一顆這樣的痣,原來小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兒拉到秀貞家,讓她們母女團聚,就在這個晚上,秀貞帶著妞兒去尋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們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貞母女的那個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後,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在課堂上,她跟著老師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離英子家不遠的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結識了一個新朋友,他總是在草叢里掩蓋著什麼。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
誰知,那人竟是一個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這個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活在鄉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時也來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著宋媽的奶水長大的,宋媽勤快、誠實,她很喜歡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學歸來,看見宋媽獃獃地坐在廊檐下。原來她的兒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兒也不知被丈夫賣到了什麼地方……
英子有一個非常慈祥可親的父親,他喜歡書和花、鳥,更喜愛英子和弟弟。在他身邊經常聚攏著一些進步的學生,他們共同商討著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長,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和母親、弟弟一起,把父親埋在北京郊區山間的台灣義地里,他們要回台灣老家去了。宋媽被她鄉下的丈夫用小毛驢馱走了。英子悵惘地望著宋媽,似乎她在北京所擁有的一切都永遠地離她而去了……
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鍾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曲話》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中這一最高境界。(佚 名)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這是電影《童年往事》的開場白。《童年往事》是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一部自傳電影,影片以侯孝賢從小生長的鳳山眷區為背景,紀錄了他從國小到當兵之前的點點滴滴。在這里,侯孝賢以他特有的紀實手法,透過固定鏡頭與畫框的空間感,以及畫面與旁白的交織,不但記錄了他的成長,也同時記錄了台灣當時某些角落裡的世代交替。不管在政治上或是歷史真實上有多少不同的討論,這部影片確實記錄了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的消逝與另一些人的成長,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一樣《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電影《紅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據女作家鐵凝的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而成,通過一個16歲女生安然的目光體味和展現著變革時代的社會和人生,意味深遠。影片抨擊了當代社會中存在的大量帶有封建色彩的陳腐的世俗觀念,揭示了發人深思的具有時代特徵的重大問題:在變革時期,老一輩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年輕人要求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731967.html?si=2
『陸』 《城南舊事》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城南舊事》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中國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導演:吳貽弓 編劇:伊明(根據林海音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曹威業 主要演員:沈潔(飾小英子) 鄭振瑤(飾宋媽) 張閩(飾秀貞) 張豐毅(飾小偷) 袁佳奕(飾妞兒) 嚴翔(飾英子父)洪融(飾英子母) 徐才根(飾馮大明)
本片獲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獎
【劇情簡介】
兩匹駱駝馱著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牽引下緩緩地行走在胡同里,在井口前轉彎,又向北走去。
井的主人正搖著轆轤提水。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小英子看著駱駝停在她家門前吃草。不一會,她又到別處去玩,路上碰見一個瘋女人秀貞。秀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來淡淡一笑說:「我的小桂子。」小英子家中的老媽子宋媽看見這情景趕緊走來,不讓小英子搭理那瘋子。於是,小英子跟宋媽去了油醬店,在那裡,看到一個與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兒。妞兒把醬碗遞給伙計,伙計盛滿了醬,妞兒伸手去取,可伙計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兒,妞兒不作聲,快要哭了。英子很生氣,一下子竄到伙計面前,奪過碗說:「憑什麼!」然後又把碗交給妞兒。妞兒破涕為笑,轉身走了。過了幾天,小英子又見到妞兒,邀她去自個家裡玩,妞兒說:「你們胡同里有瘋子,媽不讓我去。」
別的小孩都怕瘋子秀貞,可小英子卻總到秀貞那兒去玩,秀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兒小桂子。小英子曾聽換洋火的人對宋媽講,秀貞原來與到她家租房住的大學生好上了,可大學生被警察抓走了,這時秀貞已懷孕,不久一個女孩出生了。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趕著天沒亮,送到齊化門城根底下,不是讓人撿走,就是讓狗吃了,秀貞打那兒起就瘋了。每回英子到秀貞家,都聽到秀貞叨念著那個大學生,她讓小英子看那男人的大衣,叮嚀小英子:「如見到小桂子就讓她回家,小桂子脖子後有一塊青記。」
妞兒總來找小英子玩,倆人一起盪鞦韆。有一天妞兒告訴小英子:她的爹媽都不是親的,她是被人從齊化門撿來的。爹媽總打她。妞兒說著,撩開袖口褲角,露出一道道傷痕。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妞兒跑來找小英子說:「我死也不回去了,我要到齊化門找我爹媽去。小英子想起別人曾說秀貞的孩子被人扔到齊化門,又想起秀貞曾告訴她小桂子脖子後有一塊青記。於是,她轉到妞兒身後,撥開妞兒的小辮兒,只見有兩道很深的傷痕一直延伸到頭發根里,她認定妞兒就是小桂子。她帶著妞兒冒雨趕到秀貞家。秀貞把妞兒摟進懷中,也認定她就是小桂子。她親啊,摸啊,直說:「這是我的小桂子,是我的小桂子。」秀貞要妞兒叫她媽,妞兒感動了,輕輕地叫了一聲,秀貞不由地眼淚奪眶而出。她把臉緊緊依偎在妞兒臉上,然後帶著妞兒到火車站去了,說是去找小桂子的爸爸。大雨中,給他們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
小英子病好出院後,她家搬了新居,小英子也進了學校。有一天小朋友們踢球,球飛到斷牆後的草地里去了,大家都說那裡面鬧鬼,誰也不敢進去,小英子罵了一聲:「都是膽小鬼。」然後自己爬過斷牆,跳了進去。她壯著膽,撥開草叢尋找,忽然發現了一堆東西,其中有銅茶盤、毛毯、小自鳴鍾,可就沒有那球。沒辦法,她只好回來。吃晚飯時,宋媽說胡同口張家鬧賊了,丟了銅茶盤、毛毯、小自鳴鍾什麼的。小英子問爸爸,賊幹嘛要偷人家的東西,爸爸回答:「他要吃飯,可又沒錢。」第二天小英子又爬過斷牆,走進草地,遇見一人,她回轉身剛要跑,那人喊住她,問她幹嘛。她說:「找球。」那人把球給了她,那人又問小英子在哪兒念書等等。小英子問:「你是來拉屎的吧?」那人大笑,然後囑咐說:「千萬別跟人說看見我了。」小英子回到家後聽宋媽說,昨夜又鬧賊了,隔壁張家丟了30多件……幾天後英子再一次來到斷牆,見到那人,兩人聊起天來。那人說他弟弟是個好學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氣。「可我這個哥哥沒出息,沒能耐,家裡連窩頭也啃不起,為了供弟弟念書,走到這一步,沒法子,我媽不知 *** 這一路,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真誠地答,「……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嗎?你見過海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壞人」那人深情地對英子說:「小妹妹,將來總有一天你會分得清的。」在學校畢業典禮游藝會上,小英子看見一位考試得第一的同學上台領獎,下來後,他把獎狀交給一個人。呀!那就是草叢里的那個人,他高興地撫摸著弟弟的頭。
過了幾天,小英子放學回家,看到人們叫喊著跑向斷牆那邊,說賊逮著了。小英子不由地抓緊了宋媽的衣角。人群過來了,草叢里的那個人被押著,他抬頭看見了英子,英子眼裡含著淚花,又一個朋友離她遠去了……
又一天小英子放學回來,看見家門口的大樹下拴著一頭小毛驢,宋媽正在問一個剛來的生人:「看見我的小栓子嗎?那俺的丫頭子給劉村金子她媽帶著,你可聽說孩子結實不?」那人吱唔著:「哦,沒……沒聽說,准沒錯,放心吧!」宋媽有些疑慮。晚上,宋媽給弟弟洗腳時,英子問宋媽,「你家小栓子多大了?」宋媽說:「12啦,給人看牛哪。」英子又問,「你家丫頭子呢?」宋媽說:「丫頭子呀,給人帶著哩!」英子說:「那為什麼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得錢又給人家去?」宋媽答道:「說了你也不懂。」過了些日子,小毛驢又來了,宋媽的丈夫馮大明帶來了壞消息:小栓子死了, 丫頭子早給人了,英子撲到宋媽懷里,兩人哭得死去活來。後來英子的爸爸又得了肺結核病,去世了。楓葉紅了的時候,在瑟瑟的秋風中,英子一家默默地站在父親墓前默哀,接著宋媽坐著小毛驢漸漸地遠去,英子趴在馬車後座上,含著淚花,望著遠去的宋媽……馬車也遠去了……
【鑒賞】
影片《城南舊事》以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小英子為主人公,紀錄了她的所見、所聞、所感。然而它卻不是一部兒童片,讓人感覺到了豐厚、沉重的社會內涵,這種沉重感是用襯托和反差造成的,它間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會主題。小英子天真純朴,世界對於她來說本應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單純,然而,她卻不知道她身邊發生著慘烈的社會現實。她結識的許多朋友,都是這慘烈現實的犧牲品,這些朋友的悲慘命運都是復雜的社會歷史矛盾所造成: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未卜,而她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又為家族禮法所不容,私生的孩子必然要被做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秀貞的瘋折射著政治斗爭的血腥迫害,折射著封建文化權力對女性自由意志、對無辜幼小生命的殘酷摧殘。妞兒的命運正是秀貞命運的延續,由於同時作為兒童和女性,其處境似乎比秀貞更為悲慘。她倆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小偷本是好人,卻被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沉重的生活負擔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嚴重分裂,他在偷盜財物的同時背負著巨大的精神痛苦,所以才有「我媽不知 *** 這一路」,「走到這一步也是沒法子」之語對小英子訴說,他希望小英子能分清好人和壞人,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壞人,表達著他希望社會理解他的本質的潛在願望,暗含著希望社會給他出路的內心需求。宋媽全身心地疼愛、養育著小英子姐弟倆,卻將自己的兒女棄於鄉下,由他人代管。不僅經年累月不得相見,而且兒子病死、女兒被賣,多日後才能知曉。宋媽在知此噩耗後未流滴淚,表情木然,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世道不公的代表性符號。
社會越黑暗,導演就越突出表現小英子的天真、美好、單純。為達此目的,創作人員堅持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全片60%以上的鏡頭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東西不拍,然後讓英子按照她自己的性格邏輯,按照她自己對人世的理解不斷地提出問題。例如,她問爸爸:「賊幹嘛要偷東西呢?」她問宋媽:「為什麼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的錢又給人家去?」當妞兒告訴她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以後,她也提出疑問,「自己的父母是不是親的?」小英子用自身的生活現實和行為邏輯衡量周圍人們的生活現實和行為表現,於是最能發現周圍現實與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朧感覺周圍社會的不合理。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接了當地襯托出生活的丑惡和反人性。英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原來對社會的理解其實是善良大人們的社會理想,當她發現大人的解說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距離時,她的兒童時代就結束了。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與黑暗現實互相襯托後造成的巨大反差,是這部影片顯得豐實厚重的關鍵之筆。
《城南舊事》的結構設計,沒有傳統電影語法中的起承轉合,首尾相連,環環相扣,曲折起伏,沒有一條貫穿到底的情節線。三個主要故事之間,沒有互相間的因果聯系和上承下延,前邊出現過的人和事,後邊就不再出現或提起。用什麼把它們統一起來呢?影片抓住了原作的核心:「離別」。用攝影機描寫和敘述主人公與周圍的人們一個個相識交友,然後又一個個離別分手。離別的情緒貫穿影片的始終。例如影片精心攝制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英子告別小偷後,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遠景。影片結尾英子伏在馬車上漸漸遠去的疊印鏡頭,都渲染著離別的哀愁。
為使全片緊湊統一,影片還運用「藝術重復」這一技巧,例如,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鏡頭反復出現了四次,拍攝視角相同,內容相同,後半部的操場放學鏡頭也反復出現四次,拍攝視角相同,被攝人、景、物的場面調度相同,這種重復造成了一種生活的流逝感,它在暗示,盡管天有多變,人有多變,事有多變,但生活本身卻平凡地一天天、一年年地悄悄從人們身邊流逝而去,影片所敘述的樁樁瑣事被這種生活的流逝感統一起來了。
影片不僅在視覺上「重復」,而且在聽覺上「重復」。我們聽到,全片在片頭、片中、片尾、字幕八段音樂中都使用《驪歌》旋律,雖有變化,也只是同一主題旋律的不同樂器演奏或不同幅度的變奏和發展,它只在每一大段落的開頭和結尾處出現,從聽覺上造成了連貫感和統一感。
第三種重復是節奏的重復。導演根據女主人公心靈的童稚、善良、溫馨、求知,感受到一種沉靜和沉靜之中的跳躍。為了傳達出這種節奏感,導演大膽地在影片中運用了較多的長鏡頭和大停頓,造成了節奏上的多次重復。例如秀貞給英子染指甲的鏡頭,妞兒告訴小英子她非父母親生的鏡頭,秀貞母女被火車壓死後英子躺在病床上默思冥想的鏡頭,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裡木然發呆的鏡頭,英子去醫院探望父親,父女默默對視的鏡頭,在搖移速度和持續長短上把握一致,使觀眾對全片節奏的統一感油然而生,並且始終沉浸於一種特定情緒之中。
影片之所以具有極大的情緒感染力,還由於導演有意識地運用電影藝術各種元素的綜合力量。不難看出,影片的情緒積累及其特定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仰仗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導演意識到,影片藝術感染力的形成,不在於單個鏡頭的拍攝,不在於某一鏡頭的沖擊,而是全片所有視聽信息有機化合之使然。因而導演要求每一部門的創作人員把精力和功夫放在本部門一點一滴的工作上,調動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內在感情因素為影片的總的感情基調服務,於是藤箱里的小油雞,屋檐下的夜雨,宋媽的皺紋,英子的眼睛,歸鴉的聒噪,火車的轟鳴,廟會、操場、兒歌、紅葉,以及所有的人、景、光、色、聲都如涓涓細流一起匯成情感的巨流。正如導演所說:「很難設想,如果沒了小油雞、小鞦韆,觀眾只會憑妞兒的傷痕同情她;很難設想,沒有寫信,唱兒歌,喂葯,送丈夫等等,觀眾只會憑宋媽失去兒女同情她。感染力的能量,是靠一系列原先看來並不『重要』的形象信息自然積累之後,才在關鍵時刻得以順利釋放出來。」《城南舊事》以其清新、淡雅、雋永的散文風格,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柒』 城南舊事主要內容
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後來,被趕出家門的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味道不對,英子很傷心,想了一個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使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爸爸很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著爸爸的離開,真正地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真正的長大了。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一、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二、《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三、作品影響
《城南舊事》是文壇名家林海音女士獨步文壇三十多年的經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來,不但在台灣暢銷不衰,在大陸也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通過主角一一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將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風光恰切地融人字里行間,在展現真實熱鬧的市民生活之餘,更為讀者架設一個明晰的時空背景。全書在淡淡的憂傷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詩意,讓人禁不住再三尋思個中深意。
多少年來,《城南舊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5年,本書在中國大陸搬上銀幕,電影《城南舊事》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大獎金鷹獎章」、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等多項大獎。
兒童繪本版《城南舊事》由當今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水彩畫家關維興,運用優雅詩意的風格和穿透人心的獨到技巧,將創作的圖畫全然融人故事的情節。畫中舉凡服飾、器物和建築,考據翔實,沒一點隨便或含糊。人物細致的表情、光線和空氣的律動、圓熟豐美的調子,使文圖呈現無懈可擊的呼應。繪本《城南舊事》甫出版即獲選1993、1994年「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圖展」、1993年「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以及1994年「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
從小說到電影,從成人書到兒童繪本,《城南舊事》是故事、是夢幻,讀時仿若音樂,輕輕扣動人心,字里行間所隱含的深意,更令人撼動,久久不能自已。 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捌』 《城南舊事》講述了什麼故事
影片根據台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1982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吳貽弓。該片在1982年獲得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城南舊事》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為背景,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展現她所看到的成人世界的若干故事。英子的父親是大學的教書先生。英子結識了住在同一條胡同里的瘋女人秀珍和賣唱姑娘妞兒。妞兒從小失去了父母,養父母逼她練功學戲,還經常打她,妞兒十分想念自己的親生父母。秀珍愛上了曾寄住在家裡的大學生,並和他生有一個女兒,不久大學生突然被抓去,剛生下不久的女兒也被父母扔到郊外去,她在雙重打擊下精神失常,但仍執拗地要去尋找愛人和女兒。自認為已經了解成人世界的小英子偶爾發現妞兒的身後有一顆痣,而秀珍說自己失去的女兒身後也有顆痣,就領著妞兒去和秀珍相認。秀珍領著妞兒不顧一切地走了,去尋找自己的愛人。在漆黑的雨夜中,遠遠傳來的火車轟鳴聲已經暗示了這對苦命人不幸的命運。小英子搬了新家,在附近一個荒蕪的院子里玩耍時,發現了藏在草叢里的小偷,這個善良的小偷原來是為了供年年考第一的弟弟上學才走上這條路的。小偷的弟弟又考了全校第一,可是小偷卻被抓走了。小英子和保姆宋媽的感情很好,宋媽時時惦念著留在鄉下的兩個孩子,一天,她突然得知自己的愛子已離開人世,悲痛得欲哭無淚。秋天到了,小英子的父親因病去世,宋媽也要回鄉下去了,英子含著眼淚默默向父親告別,目送騎在毛驢上的宋媽遠遠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