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國電影產業 4 大非常態現象下,如何破局
電影產業的幾大非常態現象
中國電影連續14年平均漲幅超過30%,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大量資本的進入導致電影發展的速度超出預期,BAT和電影業八大公司以基本形成寡頭市場,銀幕數首次超過北美。毫無疑問,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電影市場。從2016年開始,票房進入了瓶頸期,從30%的增速進入到次增長時期。中國電影在高速發展之後呈現出幾大非常態現場。
對此,參與起草《電影促進法》的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電影產品的供給側已經基本飽和,中國市場容納量在數量上已經不可能再增加了。
他指出,目前中國電影非常態現象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國有電影企業逐漸邊緣化,民營企業成為這個市場的主體。
二是行業外資本非理性湧入,導致電影被過度商業化。資本的逐利性質,使得電影在製作過程中過度追求「效率」,產品變得非常粗糙,精品不多,傑作沒有。
三是整個電影行業都急功近利,同質化現象嚴重。
四是後影院市場狹窄,票房收入占影院收入的80%以上。
拐點是否已經到來
那麼中國電影的拐點是否已經到來?尹鴻認為票房增速下滑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引起:一是票補杠桿的消失;二是近兩年是電影作品「小年」,缺乏優質影片;三是觀眾的規模和觀影需求歸回常態;四是宏觀消費環境的影響;五是網路大電影、網路直播等替代內容的產生。尹鴻判斷,票房非常態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接下來中國電影會進入一個平穩的增長期。
他認為,未來中國電影會朝以下幾方面發展:一是製作工藝和創作品質是硬道理;二是影院性、必看性成為核心。生產電影必須要生產在影院里看的電影,這才是關鍵。三是多樣化、分層化、分眾化是重要策略。分眾選擇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生產分眾影院必看性的電影未來會成為大趨勢。四是從黑馬、爆款時代進入常態市場。將來5億上下的電影類型會明顯增加,超過15億的電影會難見到。
電影院會不會消失
在本次論壇上壹娛觀察主編陳昌業的關於電影院會不會消失的問題,引起嘉賓熱議。他在「電影內容分發渠道的博弈現狀及趨勢」的演講中表示,北美市場90天的窗口期正在面臨考驗,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縮短窗口期。國內外院線面臨著與流媒體之間的競爭,美國高端付費點播平台PVOD平台,30美元的價格便可以讓觀眾看到影院同步上線的電影。
而在國內,由於點播影院管理方法的出台,點播院線從地下轉到了檯面上,點播影院作為影院市場的補充,其社交屬性會對影院造成威脅。陳昌業認為,影院的發行窗口期正在面臨其後端發行窗口不斷提前的趨勢。鑒於美國電信行業強勢進入網路電影領域以及愛奇藝等國內網路視屏網站的快速發展,一旦影院窗口期和流媒體同步或「准同步」,那麼電影院將會面臨命致命打擊。他認為沒有傳統是永存的。
影院並購現狀與趨勢
隨著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影院的並購案例一直在小規模的發生。以下近年來發生的比較知名的並購案例。北京泰禾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建宏認為,從以上案例來看,目前影院並購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從大地收購世茂的例子來看,達到了4倍溢價。目前單體影院的主要估值為票房的2倍或凈利潤的10倍。雖然近2年內,票房增速放緩,但各大院線以及影投公司並未停止擴張的速度,萬達、大地、中影等紛紛參與影院並購交易。
同時,他判斷,未來三年是各大影投公司並購整合的高峰期,但是目前,我國影院還會持續泡沫,小影投難逃並購重組但大規模的並購不會出現。同時他指出,巨資收購的背後是收購對象未來盈利的不確定性。
㈡ 院線如何票房分賬
作為一個資深電影從業者,經常被問到國產電影票房的核算流程。所以,今天阿濤就寫一篇長文,給讀者詳細講解一下。
第一步,統計總票房。
所謂總票房,是指一部電影目前的全部電影票收入。灶鏈
所有在中國大陸公映的電影均應納入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專項資金辦」)指定的「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全國任何一家影院均應安裝該系統)。管理委員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部委聯合組建,共同負責。官網是「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其數據是製片方和發行方。
目前民間也有很多電影票房統計平台,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國產電影票房核算的依據。
第二步,上繳國庫:總票房8.3%
這部分包括兩項費用:
1.電影產業專項基金:所有電影的總票房必須先向「專項基金辦公室」繳納5%的電影產業專項基金,由各影院每月向「專項基金辦公室」繳納,上繳國庫。
2.特種營業稅:所有影片的總票房都要繳納3.3%的特種營業稅,也就是要向國稅和地稅繳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抵扣繳納。
扣除總票房的8.3%,我們稱之為「分割票房」。
第三步:支付中間發行代理費:「分割票房」1%-3%
凈票房低於6億元0元的,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將收取可發行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
那麼,1%或者3%呢?
由於票房越小的電影越需要國家和國企的支持,因此,「中影數字」可以對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3%,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2%,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1%。
分割票房扣除「中間代理費」(為方便計算,我們簡稱為「V」)後的剩餘部分,將由院線、影院、製片方、發行方按比例分配。
第四步:影院與影院之間的獨立賬戶:V.57%
剩餘票房(即分賬票房減去中間代理費)中,院線可得V.50%,影院可得V.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可得V.43%。
如果影院和院線臘辯卜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和金逸,那麼它獨享其中的57%;如果製作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其中的43%。
第五步,發卡行分賬:V.5%-15%
注意這里的比例指的是V (5%-15%),之前的分賬比例幾乎是無彈性的,而這里的比例是很有彈性的。
為什麼彈性這么大?
第一,生產商和發行商的博弈關系。電影質量特別好,票房潛力巨大,會誘使發行方讓步。如果影片質量一般,票房風險系數相對較高,發行方就會保守,最大限度地多拿分成,保護自身利益。
還有就是雙方的談判條件,比如要求發行人支付公告輪穗費,保證發行,發行人甚至有可能把比例調整到更高的水平。
第六步,生產者分割賬戶:28%-38%
這里的生產者,簡稱「生產者」,包括生產者和投資者,在業內稱為「主投資者」和「從投資者」。主要投資方是控股方,只能是一方;投資方是股東,往往不止一個,主要投資方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作方。
多少投資人分享票房,取決於每個投資人在總投資中的地位、優先順序和份額。
以上是一般情況下國產電影票房核算的基本規則,會根據發行影院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
很多朋友都有過疑惑,主要是不知道分賬順序,或者不知道哪個數據習慣
電影是一座金礦,蘊藏著無盡的奇妙財富,創造了無數的商業奇跡。我是電影《掘金者阿濤》。和我一起走,一起發現電影里的金礦!
最近幾天《長津湖》非常火熱,上映幾天票房就過10億,連續打破了多個記錄,已經成為國慶檔最大的贏家。
而《長津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個票房成績,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因為這部電影不論是製作成本,還是演員或是導演都是頂級的配置。
我們先來看一下《長津湖》的配置和投入
1、導演:徐克,林超賢,陳凱歌,一部電影由三位頂級導演指導,這是非常罕見的。
2、演員,除了導演陣容強大之外,演員的陣容也非常強大,演員包括吳京、易烊千璽,段奕宏,朱亞文,胡軍,李晨,張涵予,唐國強,韓東君,歐豪等等演員,此外還有很多明星友情出演,比如張國立,林永健、黃軒,鄭愷,張嘉譯,李幼斌等等,這個演員陣容相當強大,而且大多數是實力派演員。
3、群演龐大
除了主演陣容強大之外,《長津湖》的演員陣容也非常龐大,為了真實還原場景,基本上都是動用真人在外景拍攝而不是勾綠布,為此參加《長津湖》拍攝的人數超過7000人。
再加上這部劇的後期製作團隊,整體參與過《長津湖》的人員多達1.2萬人,不僅是在投資成本上在影史上留名,其團隊人數也堪稱這些年國產影片之最。
4、投入龐大。
長津湖從2019年開始准備,2020年開拍的時候,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中途一度被中斷,還損失了1.5億。
這部電影為了真實還原歷史場景,很多都是在外景拍攝,所用到的很多道具都是按照1:1的比例進行打造,光是設備成本就非常高昂,比如80輛美式坦克就是按照1:1的比例打造出來的。
也正因為演員眾多,而且拍攝過程艱難,道具成本高昂,所以整個《長津湖》的製作據說投入達到13億元,這個製作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那《長津湖》需要達到多少票房才能回收成本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電影票房的分成,一個電影的票房並不會全部落入製片方的手裡,而會有多部分構成,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真正落到紙片方手裡的已經不多。
目前我國電影的票房分成具體如下。
1、電影事業專項基金。
不管電影是否賺錢,電影事業專項資金都必須繳費,目前電影專項資金占電影票房的比例是5%。
2、特別營業稅。
目前電影特別營業稅的比例是3.3%。
扣除電影事業專項基金和特別營業稅之後,剩餘的票房才屬於凈票房,相當於凈票房占總票房的比例是91.7%。
凈票房再按以下幾項繼續分成。
3、中數代理費。
國內上線的電影基本上都是通過數字來保存,而目前這項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中影操作,因此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代理費,這個費用在1%~3%之間。
具體計算標準是:電影的總票房扣除專項基金以及特別營業稅之後,再扣除6個億,如果這一數額大於1億元,那將徵收3%,如果這一數額大約2億元,增收2%,如果這一數額超過3億元,那將徵收1%。
按照《長津湖》這個票房,基數肯定大於3億元,所以對應的比例應該凈票房的1%。
4、電影院分成。
目前絕大多數電影都是通過電影院播放,電影院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在一部電影當中影院能夠分成的比例是最高的,目前影院的票房分成可以達到凈票房的50%。
5、院線分成。
院線可以說是電影的分發渠道,院線會先跟出品方合作,然後再將電影分發給各大影院,在這個過程當中,院線收取的分成比例大概是凈票房的7%左右。
6、發行代理費。
一部電影拍攝完之後並不是萬事大吉,你還需要宣傳,需要包裝,這個過程基本上都是有一些專業的公司發行代理,這個代理費一般是凈票房的5%~15%,一般情況下在7%左右。
7、製片方分成。
扣除以上6項費用之後,剩餘的票房才屬於電影製片方,相當於一部電影當中,投資方最終能夠分到的比例大概是凈票房的35%左右,或者總票房的32%左右。
如果製片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企業,那麼他們最終能夠分到的票房是凈票房的42%左右,或者總票房的38%左右。
按照這個電影票房分成,如果《長津湖》製片方和發行方不是同一家,想要收回13億的成本,那麼總票房至少需要達到13/32%=40.6億元。
那《長津湖》這部電影有沒有可能收回成本呢?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來看,收回成本應該問題不大,長江湖上映幾天票房就迅速突破10億,按照目前票房走勢來看,最終票房有可能突破50億。
所以最終製片方不僅可以回收成本,還有可能獲得3億以上的回報,當然最終是虧還是賺,還要看《長津湖》最終的票房表現。
㈢ 電影票房多少多少,是指的人花錢上電影院買票的那個錢么
票房就是買電影票的錢。這個沒問題。現在購票系統都是聯網的,實際統計的票房指在影院購票系統下單那個票房,跟買票實際觀看的那部電影並不一定一致,影院也要掙錢,有偷票房的操作,也有刷票房的操作。這個背後都是電影產業鏈上各方利益分成的博弈。那個數字別當真,聽聽就算了。
㈣ 各行各業都在復業,為何只有電影院沒有開業
2020年開始,誰都想不到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新冠的爆發影響著各行各業,很多的中小型企業宣布破產,很多的人也待業在家,學生也不能正常上課。隨著時間的推移,上網課的孩子們進去了校園,一些企業也開始復工復產。但是,電影院的復工卻一直沒有消息,一些電影院的員工紛紛出走,從事其他行業。一些電影院支撐不下去,進行破產清算。對於為什麼各行各業都在復,有以下原因。
最後,很多電影製作商也有他們自己的考慮,他們考慮上映是否能獲得高額的利潤。很多的2020年賀歲片還沒有上映,他們希望上映的時候能獲得大量的票房,賺取高額的利潤。但他們擔心人們出於對於新冠疫情的擔憂不會去電影院觀影,所以他們也不會選擇早早上映。另外,他們也不會去冒風險去拍戲,一個是擔心會造成大規模的感染,另一個是拍出來無法上映,沒有人看,帶不來收益。
㈤ 春節檔有影院日入百萬元煤老闆怎麼評價
2018年國內電影市場開門紅,春節檔(2月15日至2月21日)期間,電影票房總收入49.18億元,同比增長43.47%。大年初一當日票房收入12.65億元,更是刷新國內單日票房紀錄。
今年春節檔各大片表現不俗,2月16日,《證券日報》記者走進山西省某影城,等候區內人頭攢動,比廟會還熱鬧。該影城的售票員告訴記者,春節期間電影院場場爆滿,觀眾必須提前買票,「如果現在買票,只能買2個小時以後的場次了。」
火爆的場景直接表現在數據上,根據淘票票專業版APP數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2月21日20時,春節檔6天時間里,電影票房累積收入達到49.18億元,與去年同期34.28億元相比,增長了43.47%
按照票房排名來看,春節檔前三名的《唐人街探案2》票房收入18.41億元,《捉妖記2》票房收入16.86億元,《紅海行動》票房收入11.52億元。緊隨其後的《西遊記女兒國》、《熊出沒之變形記》分別收獲6.1億元和4.14億元。
這個結果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初業內預測,《捉妖記2》最有希望獲春節檔票房冠軍,但從檔期後幾日的票房走勢來看,《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都有逆襲之勢,其中《唐人街探案2》的總票房還反超了《捉妖記2》,歸其原因是口碑在起作用。
「以前一部電影從上映到口碑發酵,大約需要一周的時間,而從2017年開始,口碑發酵的時間明顯變短,現在電影上映當日,就能精確分析出評價趨勢和未來預判了。一方面,體現出中國觀眾選片越來越理性,口碑正在逐漸成為爆款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互聯網宣發的助推,加速觀眾明確選擇,同時幫助影院精準分析上座率走勢。」上述分析師進一步表示。
從豆瓣評分來看,截止到2月21日,《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的評分分別為5.2分、7.2分、8.5分。顯而易見,在票房前三名中,《捉妖記2》口碑墊底。
103家公司分食票房盛宴
電影的背後是資本博弈。知名文化科技領域投資人曹海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合投成為中國電影主流方向,「一方面,由於優質影片稀缺,所以熱門黑馬備受追崇,一部影片背後往往能有幾十家公司排隊談合作;另一方面,由於當下電影競爭激烈,投入多風險大,所以各大公司傾向於合夥投資,分攤風險」。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整個春節檔期間,共有103家公司參與製片、出品發行環節,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例如,《唐人街探案2》由萬達影視主控,萬達電影也參與其中;《熊出沒之變形記》則由光線傳媒旗下彩條屋主控;而《紅海行動》是博納影業的主打作品,該公司於2017年遞交了IPO申請書;雖然華誼兄弟聯合出品的顧長衛導演作品《遇見你真好》因故改期,但是華誼兄弟旗下公司華影天下還參與了《西遊記之女兒國》的聯合發行工作。可以說,今年春節檔背後的操盤方仍然是傳統的五大民營電影公司(業內統稱「五大」),除了樂視影業外,其餘幾大公司均為春節檔競爭主導力量。
另一方面,曾飽受質疑的互聯網影業公司,開始探索出影視行業的生存空間。《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在總量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中國影視行業的互聯網基因越發凸顯,除了淘票票和貓眼這樣的「老面孔」外,騰訊影業、企鵝影業、優酷電影、小米影業、五八同城影業、網路等傳統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為春節檔影視團隊的一員。
2015年前後,影視行業風頭正勁,互聯網巨頭先後加碼,表態成立影視公司,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帶著科技基因的影視公司並未見大的突破,這與IT行業以速度見長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而傳統影視公司未來是否將為BAT打工的問題,在業內始終存在爭議。上述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互聯網影業與傳統影業一度陷入對立的狀態,說白了就是誰也看不上誰。經過過去幾年的摸索,逐漸形成雙方相互支撐的默契狀態。不過,必須強調,當下的關系是建立在互聯網影業仍缺乏專業能力的背景下的,因此雙方和諧共處不會是常態,如果互聯網影業的製作團隊羽翼豐滿,雙方局勢地位可能再度失衡。」
說明做電影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