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票房怎麼算的
電影票房怎麼算?
首先,普遍意義上的電影票房指的就是電影的門票收入,比如你說的賣了10億人民幣。同時也統計觀影人次。
只要電影還沒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為單位計算。
分利潤:
這里只說國內的情況,國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繳5%到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其次要拿出3.3%交營業稅,剩下91.7%的錢由電影發行(製片)方和院線方對分,具體如何分要看雙方在上映前的具體協議。
目前國內的分賬比例是發行方拿43%,院線方拿57%。當然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逐步要與好萊塢接軌,個別大片已經開始階梯分賬了,具體分賬方式不盡相同。
比如《金陵十三釵》,發行方拿45%,票房如果過了5億,則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1%;
《一九四二》,發行方拿43%,票房如果過了3億,浮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5%,如果過了8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發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類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萊塢階梯分賬模式是發行方開始拿大頭,類似《王的盛宴》這種方法,這樣越往後院線方越賺,自然會延長放映時間,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線方的歡迎。而像《一九四二》這么反著玩的必然是對電影有足夠的信心,但院線方會失去放映的動力,減少上映時間。
電影的票房是怎麼統計,怎麼計算票房的?
一個電影不是全世界的電影院都能播放的,他們會授權給各大電影院。賣出的電影票就是用來統計的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 *** 補貼:主要是 *** 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 *** 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電影票房是怎樣計算的
首先,普遍意義上的電影票房指的就是電影的門票收入,比如你說的賣了10億人民幣。同時也統計觀影人次。
只要電影還沒有下映,收入都算入票房。一般都是以周為單位計算。
分利潤:
這里只說國內的情況,國外的不了解。首先票房要上繳5%到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其次要拿出3.3%交營業稅,剩下91.7%的錢由電影發行(製片)方和院線方對分,具體如何分要看雙方在上映前的具體協議。
目前國內的分賬比例是發行方拿43%,院線方拿57%。當然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逐步要與好萊塢接軌,個別大片已經開始階梯分賬了,具體分賬方式不盡相同。
比如《金陵十三釵》,發行方拿45%,票房如果過了5億,則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1%;
《一九四二》,發行方拿43%,票房如果過了3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5%,如果過了8億,超出的部分發行方拿47%;
《王的盛宴》,首周發行方拿43%,第二周拿41%,第三周拿39%,以此類推一直到下映。
一般好萊塢階梯分賬模式是發行方開始拿大頭,類似《王的盛宴》這種方法,這樣越往後院線方越賺,自然會延長放映時間,越是大片也越受院線方的歡迎。而像《一九四二》這么反著玩的必然是對電影有足夠的信心,但院線方會失去放映的動力,減少上映時間。
電影票房計算 電影票房是怎麼計算的
每個影片上映期間,購票渠道有很多啊,可以通過各個渠道計算購買電影票的數量和票價。
電影票房怎麼算啊
以全國各地電影院票價計算
電影票房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一般票房數量是這樣計算的:
首先定好幾十家人氣比較旺的影院,若全球公映就選擇公映國家的大影院,全國公映就選擇各省市的大影院。
每隔一定的時間(每周、每月),這些影院會把放映某部影片時售出的票數及價格總額計算出來,報給影片發行方,由發行單位統計匯總這個時期的票房。
現在的電影票房是怎麼算的
應該是分地區,比如北美,亞洲……然後是分小地區 比如香港,內地……一般是先按周票房計算,然後是月票房,其次是按暑期季度,年度總票房。當然了這些都是指的正規的電影院。
一部電影的票房怎麼算
影院收的就是票房了,至於影院給片方多少我就不知道了。愛奇藝應該是把版權買下來的時候就把錢結清了,VIP收的錢就算愛奇藝自己的。
⑵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
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
(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
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
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
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
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
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
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
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
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 *** 補貼:主要是 *** 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 *** 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
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⑶ 票房是什麼意思(電影票房包含哪幾部分)
電影人依舊在吶喊。
自從3月27日電影行業復工被緊急叫停以來,無論是下游的放映端,還是中上游的出品、製片、宣發端,各個鏈條的電影人們,以及行業外的部分媒體大V,都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為電影行業的安危發聲。不僅僅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甚至在知乎、B站、抖音甚至貼吧、虎撲等平台,也能看到各類「意見領袖」們的搖旗吶喊。
雖然不少網民依舊抱著對電影行業的極大敵意,但是相對比2月末「復工指引」階段的滿屏抗議,目前大多數普通網友也逐漸開始對停滯整整三個月的電影產業抱有同情了。
然而通過閱讀各類意見領袖們為電影行業的呼籲,也不難看出仍有不少人對【電影票房】這一電影行業最基本的概念存在錯誤認知,這其中不僅僅是行業外的媒體大V,甚至包括不少電影行業內的從業人員。並不是所有電影人都對電影票房本身、以及關於服務費、專項資金、營業稅有太過深入的了解,因此也在吶喊呼籲的同時,犯了不少錯誤。
電影票房包含哪幾部分?如何分賬?電影專資為何不下放?票房怎麼分成?本文就從頭到尾,深度解構【電影票房】這一概念,相信也能解答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第一層:影廳服務費
嚴格意義上,影廳服務費並不屬於票房,2019年全年642億票房並不包含影廳服務費,但這也確實是觀眾購票實際消費價格中的一環。不同於大多數人都了解的電商服務費,影廳服務費並不被普通觀眾所熟知。即使在業內,直到去年上半年《復聯4》的天價服務費事件,才讓這一費用映入從業者眼中。
什麼是影廳服務費呢?簡言之,就是高等影廳的額外入場券。在滿足電影發行公司所要求的最低發行價後,影院將實際售出的價格拆分為「發行價+影廳服務費」,其中只有發行價部分參與分賬。與傳統偷票房所常用的雙系統、截流軟體等不同,影廳服務費是基於通過了國家備案,合法的售票系統的功能,在國家電影專資辦系統中皆有完整的數據統計。
影廳服務費的作用,是鼓勵影院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影條件,鼓勵VIP廳、IMAX等特效廳、4D廳等特殊廳的建設,讓影院從硬體升級中得到理應屬於自己的回報。雖然不是所有影院都會有服務費設置,但是但凡是有一定票房預期的電影,都至少會有3D、IMAX、杜比全景聲、杜比視界、中國巨幕等發行版本中的一種。哪怕是被打入冷宮的影片,可能也會在某個時間段在影院的VIP廳播放。因此絕大多數的院線片,可能都會有影廳服務費,但是截至目前,影廳服務費還沒有被任何機構公開數目。
今年春節檔之前,電影局曾發「微信群消息」規范VIP影廳服務費,這也標志著電影局准備正式開始准備對「影廳服務費」這一項目動刀了。
第二層:電商服務費
拋去影廳服務費之後的票房,才是我們通常所認知的票房,也被叫作【綜合票房】,打開燈塔專業版、貓眼專業版或者中國電影票房(專資辦)等票房查詢類軟體,都可以看到這一選項。
事實上,綜合票房這一概念僅僅才有三年歷史。2017年1月22日,藝恩發表【2016中國電影票房究竟是多少?藝恩給你算清楚】一文。正式建議國家電影專資辦相關負責人及主管業務部門:更改票房統計口徑,將購票電商服務費增加進票房統計范疇。
文章稱:基於中國線上購票市場的成熟及服務的完善,收取服務費被廣大消費者普遍接受的大環境下,將服務費作為票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票房統計條件已經具備。而且該統計方法的升級也有利於規范服務費的核算方法和分成體系,理順電商平台、售票系統及影院院線的合作關系。
自此,綜合票房正式誕生。服務費這一新的票房統計的增加,無疑對於本來緩慢增長的票房大盤,有著完美的促進作用。
從單片服務費佔比來看,一般的商業片服務費佔比一般都維持在6-8%左右。從檔期分布來看,非春節檔的國產電影一般網售佔比較高,從而擁有較高的服務費佔比。隨著在線售票的全面普及,我們也能看出從2017年至今,電商服務費/綜合票房的佔比也在提升。
%20
而隨著2017年,貓眼正式收購娛票兒。目前90%以上的電商服務費,都是由貓眼與淘票票兩家平台瓜分的。
%20
不過綜合票房的存在,也混淆了絕大多數路人的視聽。目前大多數非專業媒體計算票房分賬,仍然是直接用綜合票房乘以網上所查到的各種分賬百分比,可以說在一開始就犯了錯誤。
第三層:電影專項資金
綜合票房去掉電商服務費,也就成了【分賬票房】,可以進行第一輪百分比的分賬。
電影專項資金,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專資,固定按照分賬票房的5%進行上繳,而這一部分費用,也是目前電影行業最亟需到位的一筆「救命款」,在不少媒體呼籲的款項中,落實專資都是重要的一項。
但其實,專資設立的目的,就是「取之於電影,用之於電影」,無論是以前扶持國產影片的製作,還是支持新建電影院等,都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根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關於獎勵放映國產影片成績突出影院的通知》來看,通知中規定只要滿足兩個獎勵條件,且全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放映國產影片票房收入占票房總收入55%以上,就可以獲得獎勵。佔比在66%以上的影院,獲得的獎勵等於100%返還上繳的電影專項資金。
可以說在目前國產片票房佔比超六成的2019年,80%以上的影院都可以獲得專資返還,估測40%以上的影城,能夠獲得100%的專資返還。
但其實,專資返還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據了解,2017年的專項資金,在2018年12月才開始返還。2018年的專項資金,在2019年9月開始返還。因此影院們想要等到2019年的專項資金,可能還要等至少三個月。
另外,沒有返還的專資,無論是2018年之前的廣電總局,還是現在的國家電影局,都擁有一套「未返還專資用法」,無論是補貼企業拍片,還是扶持貧困地區電影院,都會在網站上進行公示,做到盡量的公開透明。因為,一味的指責專資「薅羊毛」屬性其實並不理性。專資是肯定會返還的,不過在目前的特殊時期,我們還是希望專資能夠相比以往更快的進行落實。
第四層:稅
與專資一起扣的,還有3.3%的營業稅。扣除3.3%的營業稅也就意味著電影院不必再因為放映收入交稅了。
當然這僅僅是影院放映收入的計稅。
除了放映收入外,影院影廳服務費收入、擁有自家影城APP購票的電商服務費收入、前台賣品零售收入、抓娃娃機和迷你KTV以及按摩椅等娛樂服務收入等,這些收入一般都按照6%稅率進行計算,零售銷售稅率較高,一般為16%。當然這些不算在票房分賬體系中。
第五層:中影分賬
扣除專資和稅的票房,也就從【分賬票房】(2017年之前通常被叫作【總票房】)變成和【可分賬票房】也叫【凈票房】。
在這個時候,就要給中影數字分走1-3%的發行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注意這並不是拷貝費用。那麼到底是1%還是3%呢,這個要根據影片的最終票房成績來看,一般情況下,票房越高收費比例也越高,具體數字由中影數字靈活掌握。
第六層:影院分賬
在之後,就要進行影院的分賬了。
其中,影院和院線分走凈票房的57%,但這一比率也不是固定的,不少片方都會在影片公映的不同階段,給予放映方不同程度的返點,尋求排片方面的合作。有時候會多返3-5%個點,對於不少想長線放映的影片甚至會把分賬比例調整為90:10,愛奇藝影業在去年也官宣,旗下所有影片都要調整院線方分賬比例,給予院線更多的返點。
而影院和院線也會對這57%的票房進行二次分賬,通常意義上,影院分走50%,院線分走7%,但其實這個比率也不是固定的,影院和院線完全可以不按照這個比例進行分賬。據了解,很多院線為了吸引優質單體影院的加盟,都主動下調了院線分賬比例,甚至只拿1-2%的份額。
第七層:最終分賬
影院和院線分完賬,最終就要迎來製片方與發行方的分賬了。如果說中影數字1-3%、院線57%的分賬比例還屬於行業基本准則的話,那麼製片方和發行方的分賬規則則更加多變。
通常意義上,發行方會分走凈票房的5-15%作為發行費用,製片方則分走剩下的,大概28%-38%,但這只是通常意義,實際上這個分賬規則在目前變化多端的宣發市場,具體怎麼分還是得看出品製片方與發行方的協議。
具體來看,如果製片、發行為一家公司,則不再遵循製片與發行之間的分賬規則。如果製片方要求發行方提前墊付發行費用,發行方要求的分賬會更高。如果製片方與發行方簽訂了保底、買斷等發行協議,則更是完全沒有分賬比例這個概念了。
因此,對這一分賬進行計算時,我們也要具體項目具體分析,當然到了這一層面,除了上市公司保底之外,大多數影片的分賬協議我們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而與發行公司分完賬以後,製片、出品方之間則要面臨著更復雜的分賬,目前頭部國產片動輒20家以上的出品方也意味著,從影片公映,到最終一家聯合出品方收到錢,一般都要一年以上。
當然,以上所說的,也只是一般國產片的分賬規則。進口片的分賬規則也會完全不同,例如進口片凈票房的1.5%,會先給中影進出口分賬,再進行下一輪的分賬。對於好萊塢分賬大片和買斷批片,其背後的分賬規則也不盡相同。
現如今,票房到底如何分賬,已經不再是行業標准理論,而是業界一線的具體操作實務。雖然並不一定要求每一位電影從業者都熟記在心,但是基本的分賬歸屬還是必須了解。
從分賬規則中我們也能看出,去年對外官宣的642億的票房成績,但其實影院院線方只能分得300億出頭,製片發行方分到的則更少,這對於一個近百萬人從事的行業來說,人均年收入大多數不到10萬,電影行業也從來都不是一個薄利的暴利行業。
⑷ 影院排片十原則:如何通過排片實現影城票房利潤最大化
文源自為陳天宇在「中國院線今日影城經理人」微信群中的分享。陳天宇是CGV星星影城北京頤堤港店與奧體店店長,擁有超過6年從業經驗。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些排片技巧,是我在總結了過去幾年的排片經驗後得到的一些基礎結論,目的是為了能夠解決影城經營過程中經常面對的排片供應和觀眾需求之間的矛盾。
對於影城經理來說,想必大家已經可以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在當下的電影市場中,觀眾的口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的選擇越來越趨向於理性,而且越來越重視影片的口碑。受此影響,一部新片上映後的賣相和品相間差異如果非常大的話,那麼影片的票房走勢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可能出現跳水或者逆襲。因此,緊跟觀眾的反應並及時動態調整排片已變得至關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投入與產出能達到均衡,從而實現票房利潤的最大化。下面,我將針對這一主題,展開對於排片原則的論述。
原則一:主客觀預估影片熱度
排片前我們都要對影片做出預估,即根據影片熱度來對我們選擇排映什麼樣的影片,計劃排映多少場次、座位以及怎樣分配時間段制定計劃。對於一部即將上映的新片來說,營銷對其熱度的影響會比較大,所以一般要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預估影片的熱度。
主觀方面除了需要考慮影片的IP、故事劇情、影片類型以及受眾和主創陣容明星粉絲等因素外,還一定要看電影的預告片,因為預告片是相對最能感受影片特質的一個先入預告。點映或者看片會也十分重要,通過這些活動,你不僅可以第一時間獲取影片信息,還可以觀察觀眾的反應,從而能夠結合本影城觀眾的特點來指導排片。
客觀方面,第三方評分網站以及專業的影評網站都是很好的參考,尤其是已經在海外收獲了一輪評分的國外電影。除此之外,第三方的補貼活動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在此基礎上,我們會通過第三方的數據網站,來進行全國的城市區域以及本影城預售數據的一個統計,而這些數據本身也是最為可靠的客觀參考。
對於已上映影片,它的口碑價值就已經顯現出來了,我們同樣可以通過評分網站來觀察大眾的反饋。我建議影城管理者們要到影院內去觀察一下觀眾的反應,以了解觀眾相互傳播的信息都有什麼。同時,已上映的影片已經出現了其真實的票房數據,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它接下來的趨勢以及是否有逆襲的可能。
原則二:預售盡早,但要有保留
第二個原則主要是關於預售的注意事項。
首先零點首映我們要基本以IMAX巨幕廳等特效廳為主,因為這些效果好的影廳可以吸引到更多影片自身的影迷。而如果零點首映的時候單廳上座率超過百分之六十,那麼就要及時加場。《變形金剛》、《魔獸》等上映時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這我們都會排很多零點場,還會加場。所以重點影片排映大廳,增加大廳場次的周轉率、提高大廳的使用效率,這也是一大重點。
如果同時有多部重點影片上映,並且形勢不太明朗、不知道最大的影廳應該給哪一部影片的時候,就建議先不要過早地把大廳進行預售,可以拿中小影廳試水,然後把預售最好的影片放在大廳上映。
預售的時候建議不要多語言版本上映,因為以現在的觀影潮流,觀眾都更青睞原版,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當然兒童影片除外,當兒童影片同時有中英文上映的時候,如果對於哪個版本更好沒有把握,可以同時預售多場次進行對比,然後再選擇預售情況好的優先排映。
不過動畫片不等於兒童片,特別是有一些成人也非常喜歡的動畫片,我們要注意在晚場也要進行放映。
還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同樣上座率、同樣熱度的影片,它的價格可能不同,這可能是因為格式問題或者是時長不同,那這時候我們原則上優先選擇價格更高、時長更短的影片,這樣可以增加影廳的周轉率,從而實現票房的最大化。
原則三:錯時排映,場次盡量均勻
我們在排映的時間分配上,有時候會出現過密或者過疏的的情況。如果過密,會給賣品銷售和保潔帶來壓力;如果過疏,會導致觀眾等待時間過長。假設觀眾來到影城是沒有特定目的的,那麼可能會導致他在有耐心等待的時間內看不到電影,從而放棄看電影。所以說我們要採取措施,讓排映盡量達到均勻。
在這里我也總結了一個有數據支持的均勻排映方法:一部影片市場從九十分鍾到一百二十、一百三十分鍾不等,平均一下的話基本每部片子會在一百一十分鍾左右。以一百一十分鍾來計算,我們可以根據影廳的數量來核算出一個合理的全天開場間隔。
這個間隔是一個理論化的間隔,也就是說顧客無論什麼時候來到影城都能以相對較短的等待時間等到一部即將開場的電影。這個計算公式是「影片理論平均時長110分鍾,(110分鍾 10至20分鍾散場時間)/影城影廳數量=合理開場間隔(直接適用於黃金時間段優先排映)」。實際排片中因為影片時長差異達不到錯時均勻理想狀態,但盡量達成大致均勻原則,實現合理排片。
而對於單影片多廳排映,也可以套用這個公式,即「(片長 10至20分鍾散場時間)/排映影廳數量=多影廳開場間隔」。例如《美國隊長3》片長148分鍾,排映4個影廳,影城散場時間約為20分鍾,那麼4個影廳的開場間隔=(148分鍾 20分鍾)/4 =42分鍾,實際排映間隔可以按照40分鍾或者45分鍾。
原則四:黃金時間起片
這個原則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面對「排片的時候從哪入手」這樣的一個難題。我們一定要把黃金時間優先進行排映,然後再從黃金時間向時間軸的兩側進行擴充的排映。
通常周一到周五的黃金時間段,也就是起片的時間段選擇為十九點到二十一點;周六到周日,從下午兩點到晚上的二十一點都是黃金時間,這個可以根據影城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值得注意的是,黃金時段的排片也要考慮到上文提及的均勻原則,而且黃金時間越均勻,全天越趨於均勻。
原則五:動態排片是硬道理
動態排片是硬道理,這個也是今天最核心的一個原則。所謂動態排片,就是指根據觀眾的反應做出最快的調整。觀眾的反應永遠是調整排片的根本依據,可體現為實時票房數據的變化。我們之前提到過,這一點在影片上映前是看不到的,那麼這個時候還是主要看它的營銷內容,看面相;等到上映以後,特別是首日出現了票房表現後,就要開始看口碑看品相了。
動態排片這個概念,目標是投入與產出的均衡。這個投入產出均衡,是指排座佔比和票房佔比達到一致。在這里特別要強調一下排座比例,而非排片比例,因為影院影廳的大小差異很大,排片佔比不等於排座佔比。如果給的場次多,但是都是小場,那其實好影片的票房可能並不能釋放出來。排片的動態增減要更加註重座位總數的數據,而不是影廳場次。
動態排片,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留有機動場次。如果沒有機動場次的保留,那影院提前把票賣出去之後就沒法做調整、沒有調整空間了,那會叫人追悔莫及的。影片一般會在首日上映之後才會露出它的真面目,口碑會迅速傳播,上漲或者下降的趨勢會顯現出來,所以說首日是調整排片最為重要的一個點。一般影片的票房趨勢會體現為向下的一個拋物線,如果是出現堅挺的,甚至是逆襲的上揚拋物線的時候,那說明出現了黑馬,這時候我們要抓住機會,一招制勝。
下圖是某影城實際調整前後的一個對比,它就是順應著影片的走勢進行了一個及時的調整,從而帶來了票房收入和城市排名的增長。
原則六:低峰期豐富化
在當下電影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有相當多上座率並不高的票房的淡季,例如工作日的白天、飯點以及周末的一早一晚,都是影城經營中的低峰期。影城可以利用這個低峰期豐富排片吸引更多的受眾,比如說放一些小眾的文藝片或者紀錄片, 因為在這個時段即便你放其他影片,上座率也不會高,但是放這些有固定受眾的影片,反而能吸引到更多消費者。滿足更廣泛的觀影的需求,是增加票房的好方式。
原則七:避免放映事故
這個原則的一個前提是每家影城的放映設備以及系統是不太一樣的,對於一些還沒有進行全面自動化的影城,這個原則對放映的影響相對會大一點。比如說盡量避免2D跟3D影片交叉排片,這樣容易造成設備方面帶來的風險;同一影廳也盡量不要穿插著去放兩個版本,這可能造成人為的失誤;還應避免臨時調整排片,沒能及時通知放映做交接,造成錯放影片的放映事故。
原則八:考慮影院整體運營效率
影城的排片不僅關繫到經營成果,和運營效率、運營風險等也有直接關聯。比如排映場次在相同時段結束過於集中,導致人力不足,秩序和服務質量下降,同時有安全風險;排映散場時間過短,清掃時間緊張,衛生質量差。對彩蛋時間預估不足影響拖場;排映場次開場過於集中,導致賣品人次壓力大,排隊嚴重,從而顧客流失等,這些都是經營者必須考慮的因素。
原則九:關注競爭影城
這是一個應對競爭市場的重要原則,我們除了要了解周邊競爭影城的商業環境、影廳情況、受眾特點,還要了解其排片機制,就是看競爭的影城是總部排片、區域排片還是門店排片,了解一下對手的排片風格。在了解的基礎上,看看有沒有差異化排片,以及效率超越的機會。比如競爭對手的商業環境中兒童項目比我們少,那我們就多排一點兒童動畫片;競爭對手的影廳比我們少,我們就增加影片的豐富性;競爭對手的預售較慢,那我們就更快的來預售場次;競爭對手是由總部來排片,那我們就比競爭對手更快一些進行。
對於競爭影城,要有一個比較高的關注度,現在影城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同一個商區五公里內可能就能有四五個影城,所以要時時刻刻來關注競爭對手排片上的動態變化,以及價格的變化。影城可以利用貓眼、時光網等來實時追蹤競爭對手它的排片、選座的情況、上座率、場次的調整、價格的調整以及活動補貼等等。然後第一時間要做出應對措施,否則等到第二天看到實際排名數據的時候就一切都晚了。
原則十:了解自己影城的觀眾
第十點原則其實是一個總結,因為最大的原則歸根結底就是要了解自己區域的觀眾,觀眾想看什麼我們就排什麼,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原則,之前的幾個原則也是服務於這個原則。比如說頤堤港店,周圍的文藝青年多一些,文藝片和高口碑影片的上座率就會很高,排片就要多;如果是住宅區的影院,小孩子多,那麼可能動畫片就會有更好的上座率,就應該更多排片。我們作為影院的經理人或者是排片的負責人,自己永遠要做最了解門店觀眾群體和競爭環境的人,排片最需要我們去持續關注變化的觀眾需求、關注這個市場的不同趨勢的發展。
⑸ 電影票房計算及分成 都是怎麼來運作的
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類似於哪個電影票房超過多少的新聞縷縷的沖上網路平台的熱搜,那麼這些電影票房都是怎麼統計出來的?總的票房出來後要怎麼分賺到的錢呢?接下來的文章里就跟大家簡單的聊一聊相關的話題!
電影票房原本是指電影院售票處,後來就被引申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後來逐漸有公司專門統計電影的票房能給出更為明確和直觀的數據。而現在的話所有在中國大陸上映的影片,售票與票房情況都必須計入在相關部門制定的「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中,任何一家電影院都必須要安裝此系統,將每部影片的實時票房數據及時匯總到這個系統內。
所有影片的票房總額也就是大家說的總票房,是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的,其次還需要要繳納的是3.3%的特別營業稅,這部分錢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扣劃並繳納。以上兩項合計的話是5% + 3.3% = 8.3%,這部分被業內人士稱為「不可分賬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才是「可分賬票房」,又被大家叫做「凈票房」。凈票房的計算方法就是1減去8.3%得到的結果再乘以總票房。
這還沒有結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也就是中影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會還會征繳凈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這部分被稱為「中數代理費」。由院線直接就支付給「中影數字」不過這部分分賬只存在於大片而小片是沒有的。
最後就是剩下的才是院線和出品方能夠分賬的,一般的情況下是院線能拿到57%而出品方只能拿到百分之四十三,而且出品方還要支付各種成本這樣的話意思也就是說,出品方最多隻能拿到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了!
以上就是一些關於票房是怎樣統計以及如何把這些錢進行劃分的信息,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感興趣的投資者們可以多多的關注國內的影視行業!
⑹ 電影票房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
但此公式只是一個演變轉化後的公式,而還是不完整的表達公式。
在數學公敗指銷式上要得到同樣運算結果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是計算方式,如「9÷3-1」和「1+1」的結果都是等於2。但「9÷3-1」和「1+1」的表達方式就完全不一樣,「1+1」更為簡單易明。同理,常規票房預測公式也應該有更為簡單的表達式。要找到更簡單表達形式,首先要理解收入是怎樣構成的。
銷售收入(票房收入屬於銷售收入)通常的表達方式為「銷售收入=A產品數量×A產品單價+B產品數量×B產品單價+C產品數量×C產品單價…………」。為了方便統計和預測,一般轉化為「銷售收入=銷售數量×銷售產品的平均價格」。
參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達為察游「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拓展資料:
票房(Box Office)原意是指公開出售電影或劇院門票的地方,現特指電影或戲劇的商業銷售情況。票房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在現今的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
票房在英文里的意思為「盒子辦公室」。這個詞來自於早期的戲院,要進入便宜的座位區需花費一個銅板,這個入場費是要放在位於入口閘門上一個鎖住的小箱子。當箱子裝滿的時候,會有工作人員將箱子拿進一個小房間進行清點並收藏逗空。因此這個財務部門相關的小房間就被稱為「盒子辦公室」(Box Office)。
⑺ 票房是指觀影人數賣出的票數還是賣電影票的盈利
票房是指觀影人數乘以單位票價。要算盈利的話,一般影院能分到票房的30%,投資方(就是我們看到的出品公司)能分到票房的30%(也有說25%的),就是說一部電影的票房要達到投資額的2.5—3倍才能收回投資,當然一部電影投資的收回不止是票房這一塊,還有其他的如版權啊什麼的。
目前票房的統計一般水分不大,但是投資額的宣傳水分比較大,目前很多電影的投資動輒說投資了上億元,這個真有點扯。
目前電影票房的最高記錄是阿凡達(全球票房27億美元),中國電影的最高票房也是阿凡達(大陸票房13億人民幣)。
中國國產電影的最高票房是唐山大地震(大陸票房6.7億人民幣)
⑻ 電影院是怎麼賺錢的
電影院賣票就是電影院賺的咯。
不過也分買斷和分成的方式。就是直接買下電影播放權,然後我這邊播放多少賣多少門票就與電影公司無關了。或者是有分成的,就是電影院票房收入一部分歸電影公司所有。
電影公司一般播放權賣一次,碟的銷售也會賣一次,可能海外也會賣一次。
票房高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買票去看電影。而好的導演和大牌的明星就是具有一定的觀眾和影響,會讓喜歡這些導演和明星的人買票看電影,從而提高了票房。當然,賣斷模式的,票房再高也和明星導演沒關系了,因為電影公司獲得收入是固定的,導演和明星拿的工資也是開拍的時候就說好的。恩,高票房對導演和明星的聲譽會有提高作用,那下次拍戲的時候片酬自然就多了。
如果是按分成的方式,電影院票的多少取決於電影院想多賺還是少賺,這是電影院自己的商業決策了。電影公司和電影院談判也是一家一家和院線談的,各家的價格不同。恩,其實多個電影院和在一起叫院線,比如太平洋、中影經典、奧納等等,他們都擁有很多家電影院,電影公司和他們談判以後,他們自己擁有的電影院票價就是相同的。電影公司應該是沒有統一收費的。不過各家價格應該相差不大,因為電影放映是有時間性和檔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