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昆明古城牆歷史資料
昆明古城在明清以前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昆明留下了5種不同類型的地方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古代文化遺存……昆明作為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不僅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淵源,積淀著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且由於地處多民族雜居區,故又呈現出多元文化的鮮明特色。積淀厚重,內涵豐富,是昆明古城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現。根據有關歷史文獻的記載,結合考古文物資料分析,迄至洪武年間構築明、清昆明古城前,在滇池北岸一帶,至少已沉澱著五種不同類型的地方民族文化疊積層,並留下了大量物化或非物化的古代文化遺存。現謹按其層次略述於下:其一,古滇文化。古滇青銅文化是雲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大高峰,代表著先秦兩漢時期雲南眾多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發展水平。據研究,古滇文化是一種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農業為基礎,以青銅文化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代地方民族文化。古滇文化的民族屬性,雖學術界尚有較大分歧,但從其所蘊含的文化基因看,應與當時活動在滇中、滇東地區的古滇國主體民族「滇僰」最為密切,且與同一歷史時期活動在滇池一線以西的古昆明族群,以南的百越族群在文化上不無諸多關聯。此外,隨公元前三世紀初「庄入滇」和西漢中葉以後大批漢族移民的進入,又有一定的古代荊楚文化和內地漢族文化滲入古滇文化中。古滇文化的腹心地帶,以往多認為是以滇池東南岸的晉寧石寨山為中心,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延伸到撫仙湖西岸的江川李家山和滇池東岸的呈貢天子廟,並由此輻射到滇東南盤江上游的曲靖珠街八塔台和滇西洱海東岸的祥雲大波那及楚雄萬家壩一帶。但近兩年來,隨著今昆明東郊官渡羊甫頭古遺址大量古滇文化時期的墓葬和青銅器出土,表明滇池北岸地區同樣是古滇文化腹心地帶。古滇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底蘊中最為深沉的疊積層。其二,早期漢文化。早期漢文化主要是由西漢中葉漢武帝「開西南夷置郡縣」和「徙民實邊」時,陸續遷入滇池北岸一帶的漢族移民負載而來。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自兩漢之世延至兩晉末年,包括後世昆明古城的前身漢晉谷昌縣在內的整個滇池沿岸地區,曾是漢族移民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並留下不少漢文化遺存。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二: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世益州郡郡治滇池縣「南北有黑水祠」。以後,相同的記載又見於《後漢書·州郡志》和《華陽國志·南中志》等歷史文獻。對此,清道光《雲南通志稿》考證說:黑水即後來的盤龍江,上有黑龍潭,在昆明城東北二十餘里,旁有黑龍祠,即為漢黑水祠。據此,今昆明北郊黑龍潭公園內的黑龍宮,便是早期漢族移民在滇池北岸地區留下的文化遺存之一。二是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肅宗元和中(公元84—87年),蜀郡王追為(益州)太守,政化尤異,……始興起學校,漸遷其俗。」王追始興學校即開辦儒學傳播漢文化,不僅是信史記錄中雲南官辦學校的拓荒者,而且通過辦學的方式將漢文化廣泛傳播到了當地非漢本土民族中間,並收到了「漸遷其俗」的成效,故其所辦學校雖早已淹沒在時光的流水中,但仍可視為具有典型意義的早期漢文化遺存。此外,《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漢晉谷昌縣初名「郭昌」,蓋以「漢開西南夷」時的統兵大將郭昌之名「以威夷」,後才改稱谷昌。據此,故谷昌縣名,亦應為漢文化的歷史遺存。漢晉之世的早期漢文化,是昆明古城文化底蘊中的次深疊積層。其三,西爨白蠻文化。西爨白蠻文化是雲南文化史上的第二大高峰,代表著自東晉初年以來到唐中葉南詔興起之初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最高發展水平。據研究,「西爨白蠻」是由兩漢以來徙居雲南的早期漢族移民,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與「滇僰」的直系後裔滇中、滇東「白蠻」逐漸融合後形成。因而,西爨白蠻文化,乃是一種由漢文化與雲南地方民族本土文化混合而成的復合型古代文化。一般認為,西爨文化是以當時的南中首府和上層統治集團爨氏家族的故里滇東味縣為中心,而以分別出土於原曲靖縣南的東晉《爨寶子碑》和陸良縣境的《爨龍顏碑》為代表。西爨白蠻文化的覆蓋范圍,《蠻書》卷四說:「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當天寶中,東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馬被野。在石城、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至龍和城,謂之西爨。在曲靖州,升麻川南至步頭,謂之東爨。風俗名爨也。」由此可見,唐昆川(即昆州)故地今滇池北岸一帶,是西爨地區僅次於石城(即味縣治,在今曲靖麒麟區三岔)的第二大城市。同時有記載表明,這里還是爨氏家族支脈「將軍昆州刺史爨嗣紹」,「昆州刺史爨日進」的世襲領地,故應為爨氏在南中地區的次級統治中心。惟唐中葉天寶年間南詔滅西爨時,昆州古城一帶亦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是後,自曲靖州、石城、升麻川、昆川,南至龍和城以來,盪然兵荒矣」,因而極少留下可資證考的傳世文化遺存,更多地還是反映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其四,南詔、大理文化。大體上一脈相承的南詔、大理文化,是雲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高峰,同時也是最為輝煌的一頁。南詔、大理文化主要負載者為今彝、白兩族的先民即唐、宋「烏蠻」和「白蠻」,而以佛教文化為其典型代表,中心在滇西洱海沿岸地區。作為南詔「上都」、大理國「東京」的滇池北岸拓東、鄯闡兩城,留下了這一時期的大量佛教文化遺存。其中有始建於南詔後期,迄今仍屹立在昆明城區南部的東、西寺塔;有同樣是始建於南詔後期的補陀羅寺(今圓通寺);以及始建於大理國時期、原在鄯闡城內的地藏寺古經幢等等。而在昆明古城的外圍地帶,南詔、大理時留下的佛教文化遺存,還有昆明西部玉案山麓的筇竹寺,安寧溫泉曹溪寺和僅次於劍川石寶山的雲南第二大石窟群安寧法華寺石窟,以及晉寧、祿勸兩地的「大黑天神」造像等。大量傳世的南詔、大理佛教文化遺存,與拓東、鄯闡兩大古城一道,無疑為明、清古城的文化底蘊又添上了濃濃的一筆。其五,元代的多元民族文化。元滅大理國和始置雲南行省,確立了昆明在全省的中心城市地位。同時,在「大一統」的政治背景下,隨著大批外來各民族人戶的陸續植入和內外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位於滇池北岸的雲南省會鴨池城,也逐漸呈現出自漢、唐以來空前的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並存的恢宏局面。其中,僅以宗教文化而論,不惟由南詔、大理時延續下來的阿吒力教即南傳密宗教、中原傳入的禪宗得以保留與發展,而且由蒙古族南下而帶來的藏傳佛教亦曾一度傳入昆明地區,並留下了分屬不同流派的祖遍山大德寺、西山華亭寺、太華寺、晉寧盤龍寺、昆明東郊官渡金剛塔及城區東部現已僅存地名的白塔等等佛教文化遺存。與此同時,隨著蒙古大軍中的大批中亞、西域穆斯林的到來,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也同期傳入雲南省昆明一帶及省內曲靖、昭通、大理、保山等交通沿線各主要城鎮。
另外,早在兩漢之世便已傳入滇中地區,但自東晉以後曾長期處於蟄居潛伏狀態的漢文化,到元代隨著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入也重新活躍起來。史載元初為「敦行教化」,於鴨池「城中之北偏」建起文廟並「勸士人子弟以學」。這是信史記錄中繼東漢益州太守王追「始興學校」之後,又一次在封建政府主持下的大興儒學傳播漢文化舉措。元初所建文廟學宮,據考已歷元、明、清三代而沿襲至今。綜上所述,在明、清昆明古城構築前的2000多年間,滇池北岸一帶業已積淀下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蘊、尤其是經過昆州、拓東、鄯闡、鴨池四大古城的長期積累特別是元代的長足發展,不僅為後世昆明古城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為其奠定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基本格局。自明、清以來,昆明多元文化的顯著特色始終相循不變並保持至今,並有較大發展。http://ke..com/view/3025392.htm
㈡ 韶關市始興縣九齡電影院奔跑吧兄弟有票嗎
韶關我有票賣
㈢ 浛洸鎮的歷史文化
歷史上的浛洸,是個富饒繁華的地方,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更使這顆坐落在小北江河畔的璀璨明珠發出耀眼的異彩。浛洸古鎮人傑地靈,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能源充足,交通方便,開發潛力大,並有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的契機。浛洸鎮力爭近期內要建設成為英西南北的次中心城市。
浛洸位於英德市西部,小北江(古稱洭水)下游。它曾是歷史悠久、文化古老、經濟繁榮的含洭縣縣城。
漢高祖劉邦年間(公元前206年——195年)正式設立含洭縣治,隸屬桂陽郡。三國時期,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無際65年)劃出桂陽郡南部,設立始興郡(治所曲江),含洭縣轉為隸屬始興郡。西晉、東晉沿襲不變。
南北朝宋、齊、梁、陳時期,宋時含洭縣隸屬宋安郡,廣興郡,齊時隸屬始興郡。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在含洭縣設立衡州州治,下轄含洭、湞陽、陽山、廣德、桂陽、乳源六縣。陳時(公元557年)改衡州為西衡州(另設東衡州、州治在曲江),兼陽山郡,州治仍設在含洭縣縣城。
隋朝,含洭縣隸屬廣州總管府,開皇初年含洭縣改稱為洭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廢州為縣,隸屬南海郡。
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這近百年,含洭縣是當時洭水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含洭縣歷史上鼎盛時期。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含洭縣設置洭州州治,下轄湞陽、含洭、翁源三縣、同時把含洭縣的「含」字加水旁為「浛」。從此浛洭縣縣名改為浛洭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洭州,浛洭縣隸屬南海郡。
五代十國南漢時,浛洭縣隸屬廣州興王府,廣州府。
宋太祖趙匡胤時,浛洭縣隸屬廣南東路。因「洭」字犯宋太祖「匡」字諱,於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把浛洭改為浛洸。浛洸這名稱自此沿用至今。開寶六年(公元973)湞陽、浛洸二縣劃歸英州(今英德市)。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浛洸縣隸屬廣東道英德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英德路降格為英德州。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湞陽,浛洸二縣並入英德州,從此,浛洸縣級建制撤銷、浛洸設置廂都。
明初設置浛洸巡檢司,清初順治年間改為浛洸市,乾隆年間為浛洸總埠,以後各朝曾改稱為洸口司、浛洸巡檢署、司前署。光緒十二年(公元1866年)浛屬轄8都27圖,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浛屬轄連江流域20個鄉。
民國時期,浛洸改稱為英德第二區,轄16個鄉。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設立浛洸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浛洸改稱為英西區,轄英西地域,土改時改稱為第六區。1958年浛洸改稱為紅旗人民公社,(包括西牛、石牯塘、石灰鋪)。1959年改稱為浛洸人民公社。1983年浛洸改稱為浛洸區公所,1987年改為浛洸鎮。1994年3月28日改稱為英德市浛洸鎮。
浛洸鎮歷史文化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她為人們留下了大量的、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始建於唐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舍利塔、浛洸故城遺址、古墓葬群、始建於唐代的五婆城、始建於明代的萬歲橋、始建成於清代的廣州會館、重修於清代乾隆50年的城樓和觀音堂,還有市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抗日軍民合作站,以及現存的百年以上的古街道、20多間老字型大小的古商鋪等,都是很好的文化旅遊資源,這些都有待於修飾利用,充分開發。
浛洸鎮自古就是文化重鎮。現在浛洸鎮的文化教育、醫療、福利事業建設成績喜人。全鎮建有高級中學一所,初級中學兩所,完全小學25所,幼兒園4所,在校學生10566人。自1990年以來,共投資2000多萬元,改建了鎮上的中小學校29間,建起教學樓40多幢,教職工和學生宿舍樓30多幢,並在世花園小區建起了80多套房的教師新村。浛洸鎮的醫療條件不斷得到改善,醫療設備不斷更新和購置。浛洸醫院是英德市的中心醫院,在全國衛生系統開展的創「一甲」上「等級」的活動中,被評為「一甲」醫院,並得到世界衛生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的「愛嬰醫院」的稱號,是廣東省百家文明醫院之一。
該鎮還大力發展電視廣播事業,全鎮電視覆蓋率達100%,有線電視達2000多戶,用戶可收看十多套不同的電視節目。此外,該鎮還經常開展各種文藝活動,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浛洸鎮多次被市評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省、市領導曾先後多次到浛洸視察指導。
浛洸鎮是英西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千年古鎮,經濟基礎較好,各方面配套設施齊全。1996年7月,浛洸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為做好試點工作,鎮黨委、政府確定了發展戰略,搞好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創造了優良的投資環境、優質的行政服務、優惠的扶持政策,同時完善招商引資工作,積極開設可投資項目,如興建中的英龍公路、浛洸第二大橋、活性生物有機復合肥、土地開發和農產品深加工以及投資商感興趣的其它投資項目。本鎮為吸引更多的投資,制訂出優惠的政策:一是允許多種形式的投資;二是簡化投資申報手續,隨報隨辦;三是優惠提供廠房用地,照顧用水用電;四是為經營者提供各方面的社會服務。
2002年6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中心鎮;2003年,被省建設廳確定為「村鎮建設試點鎮」;2004年2月,被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評定為「全國重點鎮」;2006年,被評為「中國蠶桑之鄉——浛洸基地」和被廣東省評為無公害蔬菜基地。
鶴子村名謠過去鶴子的村民,為了易記鶴子54個自然村村名,把其編成村民謠如下:
先算三江上一路,丹竹坑過蓮塘下。
鍋耳樓邊大藍屋,塘尾兩園數無差①。
黃狗坑村多雜姓,計計埋埋幾十家。
又算三江下一路,陳盧謝姓住樓下②。
鍾屋樑屋並趙屋,齋堂又有張王爺。
行下雜地深坑口,蕉園林姓數十家。
九牛陂上有一寨,林頊祖父看管它。
麻竹坑過蔡劉張,細逕腳下塹子下。
劉黃謝姓山邊住,單角牛地圍繞它。
增塘一落系橫榔,亞婆園過爛坑塘。
新村正坑有何李,何排水上新屋場。
彭江兩姓張同卜,田寮石下過浮江。
界板山中來馬洞,木排灣過石頭塘。
蒲蘆山上黃牛洞,黃泥塘下利市塘。
紅朗鵝頭石腳下,張陂鶴子山雙社③。
矮肚何陂過沖下,稍田背後春龍塘。
獨江門塘近朱江,金釵嶺過灌草塘。
坑尾嶺背欖樹下,蒲蘆逕腳牛角塘。
蓮塘洋坑山麻逕,大路下村是姓張。
註:
①兩園。含塘尾、松樹園。
②指陳屋、謝屋、樓下三個村莊。
③「雙社」指社江、社邊兩個村子。 古城位於浛洸鎮西約500米處的台地上。台地明顯高出四周數米,其東北角約800米是舍利塔;西南約1000米是架橋石大橋,南臨約200米為連江(古洭水),西側有一個叫「城仔」(原古時監獄)的村莊,東、西、北三面有寬約10米的護城河,南面是萬歲橋街(原叫獄前街),由一座石拱橋過「東護城河」通往街市,是個水路交通方便,土地平寬秀麗的地方。
浛洭故城又叫白鹿城,說是 晉時咸康中郡人張魴作令十年,實施惠政,感動一群白鹿到此游覽,因取一鹿而獻故名。
城址座北向南,呈長方形,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60米,其中東、西、北三面有一道6—8米寬的護城河(現已墾為農田和水塘),城牆及城內建築均毀,現僅存清代光緒三十一年重修的南門,門呈拱形,高3米,寬2.2米,原牆厚1.75米(現存1.41米)。城門有三個時期的建築:門內左側下角有一段長1.8米,高1.4米夯土築造的殘牆,內夾礫石、磚塊、瓦片,另在城門右側4米處,有一截長1.3米、高0.6米、厚1米殘牆,有不少36×19.5×5.5厘米的繩紋磚,可見古城年代久遠;城門地面至2.1米高處用32×17×8厘米青磚,灰漿砌築,從質料分析考證,此期屬明代建築;從2.1米起至拱頂用27×11.5×5.5厘米青磚砌築,拱門上方鑲嵌一橫匾,長1.5米、寬0.5米,匾上陰刻楷體「古浛洭南門」五個大字,字跡清淅可見。
根據采訪「城仔」老人的反映,城內是官老爺住的地方,故叫「城府」,城外老百姓是小字型大小,所住的地方就叫「城仔」,這一稱謂沿襲至今。
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在城內舊址建有「華帝城隍古廟」一座,(廟匾現存廣州會館)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該廟現已毀,僅存殘牆斷壁。六十年代初,英德縣人民政府在古城遺址上興建浛洸小學(現為中心小學)。清理地基時,距地面約1米深的地下挖出大量繩紋磚和布紋瓦等遺物。
據《廣東通志》記載:「浛洸故城本漢含洭縣也」。浛洸建縣於西漢與古湞陽齊名,曾隸屬於桂陽、南平、始興、宋安、陽山、南海等郡,又屬西衡州、洭州、廣州、英州、連州統轄,明初廢縣制並入英德縣,至今不變。
浛洸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鎮,在歷史的長河中,她曾創造出燦爛的文化,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地上和地下文物,古城址只是其眾遺跡中的一個。隨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古城也失去和改變其歷史作用,但是作為歷史的見證物,置身其中,懷古惜今,亦不失為一處很好的鄉土教材。 古浛洸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據史志記載,境內有八寺、八廟和八景。
古八寺
蓬萊寺:在現浛洸鎮人民路供電所位置。
開元寺:在現在的浛洸街大樹腳居民委員會辦公室。
東華寺:在距離浛洸街不遠的黎頭墩村莊附近。
凈元寺:在距浛洸街不遠的魚咀附近的旗龍山中。
鎮洭寺:在浛洸街對面的鎮南管理區附近。
古佛寺:在浛洸街附近的西走馬坪白米庄。
興隆寺:在距離魚咀管理區不遠的魚產坑。
西華寺:在今麻壢村附近。
古八廟
關帝廟:在今浛洸汽車小。
北帝城隍古廟:在今浛洸中心小學。
娘娘廟:在今半邊街拖拉機站。
天後廟:在今浛洸姑婆灣。
趙公古廟:在今浛洸趙公街。
觀音廟:在今浛洸街下圍。
魯班廟:在今浛洸半邊街。
隆興古廟:在今浛洸和平路電影院。
古八景
鶴子朝霞:在今張陂鶴子山。
桃水漁歌:在今河江渡。
古佛松林:在今走馬坪古佛寺。
開元曉鍾:在今浛洸居民委員會。
白石洞天:在今魚咀墟虎岩。
峨嵋月夜:在今鎮南峨嵋山。
平原古塔:在今浛洸街「舍利塔」。
南湖秋泛:待查,據英德舊志「康熙版」稱:浛洸市形勢,崇山峻嶺,綿延三百里,界能「南湖」,接壤西粵…… 浛洭故縣自西漢高祖劉邦年間始(公元前206年)設置縣治至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廢止,經歷了1520年的縣治歷史,民戶殷繁,地域綿延200餘里,前臨洭水,後枕岑山,山川形勢,堪稱壯麗,就其連江,上可達連陽,下可通清佛,商賈往來頻繁,舟楫絡繹不絕,風景宜人,美不勝收,無數詩人吟詠詩句,抒發浛洸八景之情。
鶴子朝霞
縹緲朝霞向日升,群峰擁翠自開來。
何年老鶴乘雲去,鶴子空遺伴草萊。
——釋德清
放鶴何年鶴未歸,紅衣幾欲點霞衣。
代徊不作朝陽夢,徒抱丹心向日飛。
——鄒衍中
桃水漁歌
流水桃花不可知,居人應似武陵時。
橫舟渡日無人問,唯聽漁郎唱竹枝。
——釋德清
三月桃花照水明,一枝雲似碧山情。
漁人也惜春花去,長日溪邊唱渭城。
——鄒衍中
古佛松林
松蔭幕幕凈無塵,山色雲光自法身。
日夜風濤廣寒舌,不知聽乇是何人。
——釋德清
白雲飛過樹天生,無漏爭內古佛前。
輸與嶺南四首座,松風謖謖老婆禪。
——鄒衍中
開元曉鍾
明河清淺澹疏星,古寺靈禪宿百靈。
一擊曉鍾驚大夢,不知誰最獨稱醒。
——釋德清
疏鍾原自佛分身,點點慈悲為醒塵。
試問開元至今日,不知曾度幾何人。
——鄒衍中
白石洞天
高土修仙石作皮,雲中鶴犬亦幽棲。
下臨塵界三千尺,遙指銀河一字低。
——釋德清
白石山人懶下山,丹成點化石頭頑。
幾回欲向雲中去,只恐群仙不放還。
——鄒衍中
鶴子望
千山萬水腳下過,紅鵝朗頭石敢當。
馬鞍遐照傾福澤,擔水漣漪溢芳芳。
客謠一聲馳回壁,古榕嶸嶸倒盦鑊。
黃牛拍水載黎曦,多少鶴子霞光去。
——盧粵仁
峨嵋月夜
遠山黃黛露峨嵋,夜月催開寶鏡時。
風送白雲千萬里,不知何處寄相思。
——釋德清
亭亭午夜兩蟬媚,一立峰頭一霧邊。
學取畫眉誰得似,天姿青白各為妍。
——鄒衍中
平原古塔
浮屠何代擁諸天,傳是隋朝大業年。
蒼鮮剝封殘碣盡,平原荒草布金田。
——釋德清
南湖秋泛
水入湖天也戀秋,布帆無恙足安流。
魚歸靜浪閑依藻,山送遙青暗點頭。
——釋德清
爽籟清風水面浮,人同煙景上扁舟。
憑誰倩得王摩詰,寫出南湖片片秋。
——鄒衍中
附:詩人簡介:
釋德清,明代高僧,居浛洸凈元寺,常與鄒衍中居士吟詩作對。他倆為浛洸古八景唱和,流傳至今。
鄒衍中,明礪人,字布虞,別號雲岩居士,拔貢生,能詩文,有聲譽,為德清詩友,挫名用晦布衣,蔬食自如也。郡邑高其行恆雲:「力田可以養親,讀書可以閱歲。不以豆區易蘿薜也」。鄒自幼「有出塵志」,神味道自如至終,歲子居無展異,衲僧,隱白石洞天,經年面壁,以此自終。 唐明皇初,全國各地建寺奉佛之風甚盛。因唐明皇這紀年號稱「開元」,故當時各地寺名以「開元」之稱者很多。古浛洭縣城「開元」寺是其中之一間。但各地之「開元」寺因戰亂及自然災害等原因絕大多數被毀,浛洸「開元」寺因戰亂及自然災害等原因絕大多數被毀,浛洸「開元」寺同樣不例外。但屢廢屢修。浛洸「開元」寺在清代咸豐和光緒兩朝重修過兩次,建國後前幢門面拆毀改建為現在浛洸鎮居民委員會辦公室。現僅存樓一座,廂房幾間。
浛洸「開元」寺與黃巢又有什麼瓜葛呢?據現浛洸鎮居民委員會辦公室二樓保存「重修開元寺記」的石碑上,就刻有黃巢奔廣州,途經浛洸時入寺殺僧之事。 蓋聞寺之名何自昉也,世傳黃巢奔廣州時,入寺叱僧曰:「惜寺乎?惜命乎?」僧曰:「惜寺」。遂殺之,無血,但見光噴頂上如蓮花,殿柱有劍散形,巢乃捨去。
郡志載:其寺則唐舊物,其名開元者,當建於明皇初,亦猶太白摩詰所題之,開元寺因以紀年耶。寺故叢林,浛洸又古洭邑,為中州入粵一大門戶,想見風碸上下梵音達於水土,般棹而聽者相環也。元明之交圯於兵,有張氏者、掘得古鍾其銘為開元曉鍾,遂復建焉。
國朝(清朝)以來,屢興屢廢,咸豐間僅存四楹,伽藍多兩立,鄭軍門心泉與司權施君為之醵修,今始廓而大之,橐桷黝噩嶄然新,稱精舍矣夫。
佛法入中國昌於齊梁,衍於唐。造像舍宅者如恆河沙數。自陵谷變遷,求南朝四百八寺之遺址,則昆明劫灰不可復拾矣。而斯寺歷數千百年猶巋然而獨存,謂非即惜寺之僧之精誠有以呵護於其間可乎?以此見志行高潔者之留貽,固如是其人且遠也,是役也,費緡有廳倡之者。雷春霖協戎之眾檀越也,因為之記,俾勒名捐戶姓氏左(碑左)。
湖北翰林院鄧卓堂頡撰
飛來寺知客敏持 敬書
大清光緒十七年立
浛洸賦雄矣!朱雀神駿,旗山聳立,玄武清朗,堯山巍峨,逶迤洭水,奔騰不息。水火相濟,金木相乘,沃土乃成,福地生焉,吾邑浛洸是也。
吾邑浛洸,源遠流長,俊才雲集。漢代縣,南朝郡,粵北第一州。西漢何丹,忤逆王莽,松滋不忘;晉代張魴,惠政於民,群鹿朝賀;石痴米癲,皺瘦漏透,寶藏墨池;莫雄大哥,助我中央,邦我紅軍,何其偉哉!
吾邑浛洸,秉承地理,民豐物阜。舍利塔,五婆城,八廟八寺盛。蝦肉雲吞,杜祥記正,好食又靚;鑼鼓八音,新祥超英,悅耳溫馨;八景吟頌,大師憨山,意蘊深長;廣州會館,雲集商賈,散集百貨,何其旺哉!
吾邑浛洸,而今邁步,從頭標舉。農業穩,工業興,第三產業升。自強不息,奮斗拼搏,我之精神;腳踏實地,做事成事,我之作風;實事求是,開拓進取,富康人民。浛洸發展,我不待時,先不予人,何其壯哉!
今逢良辰,廣場落成,娛之舞之,其樂無窮。同心同德,安居樂業,和諧共進,於斯為盛。
無以為識,謹此為記,幸矣幸矣。
——浛洸鎮鎮長 陳亦康
姓氏特色浛洸歷來是開放包容的商埠,據戶籍管理部門提供的信息,在浛洸的常住人口中共有216種姓氏。在浛洸的216種姓氏中,除了陳、張、李、曾、盧、朱、梁等大姓氏外,還有決、塗、巢、禤、司徒、農、敬、尹、佐、但、盤、零、青、神、琉、寶葵、倫、麻等稀有姓氏。
落籍浛洸的稀有姓氏中,有經商而來的,有打工而來的,有避難而來的,有逃荒而來的,有賣藝而來的,有外嫁而來的,還有民國政府安置的歸僑等等。如:落籍浛洸的佐姓,大約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南海九江到浛洸燕石幫人打工,之後在此地繁衍,五十年代又有一部分人搬遷至浛洸五星生活,直至現在。巢姓原籍廣東省從化人,太上祖搬遷至大灣鎮之後因工作落戶浛洸。神性原籍陽山縣青蓮鎮人,生活於水上,搞貨船運輸,上世紀四十年代落戶浛洸。農姓主要從廣西到浛洸打工和外嫁到浛洸而落戶。
㈣ 霞浦縣的社會事業
唐代始興,宋代,縣學、書院、私塾俱全。元代設州學,清代創府學和寧郡中學堂(後改為福建省立第三中學),長期為閩東最高學府。民國22年(1933年),省立第三中學遷往寧德三都後,霞浦教育事業受到影響,至民國38年,全縣有縣立中學1所、小學79所,在校中學生340人、小學生3548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先後接辦中、小學,1955年,全縣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初具規模。「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受到挫折,教學質量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提倡「教育興縣」、集資辦學和尊師重教,普通、專業、成人教育全面發展,公辦、民辦和私人辦學齊頭並進。至1990年,全縣有幼兒園26所、小學775所、中學15所,比1950年分別增加7.7倍、17倍和14倍;入園兒童12059人、在校小學生51168人、中學生11645人,比1950年分別增加108.6倍、14.5倍和56.4倍。專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長足進步,人口文化素質明顯提高,獲省掃除文盲先進縣稱號。教育設施明顯改觀,中小學基本實現「一無二有」(無危房、有教室、有課桌椅),「入學難」問題基本解決,學齡兒童普及率達97.51%。
2012年全縣擁有各類學校125所,在校學生數64076人,畢業生18477人。小學46所,招生數5082人,在校學生數26064人,畢業生4133人;普通中學24所,招生數6301人,在校學生數20109人,畢業生7469人;擁有幼兒園52所,在園幼兒16160人;擁有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12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89.8%,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完成率94.2%。 1952年,成立縣、區農業技術指導機構後,貫徹農業「八字憲法」,建立試驗田、豐產片,科學技術首先在農業方面推廣。後因「文化大革命」,科技事業遭受嚴重挫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得到充分重視,科技事業飛速發展。至1990年,全縣形成四級科技網路,有縣、鄉(鎮)級科技機構35個,學術團體27個,科技示範鄉1個,示範村95個,聯合體、示範戶1090個,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137人(不含社會科學),其中高級職稱的25人、中級職稱的236人,分別占科技人員的2.2%和20.76%。東吾洋水產開發技術等5項科研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2項科研項目列入「星火計劃」,16項科技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其中「大黃魚人工育苗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2012年末全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716人,年內新增154人。其中高級職務684人,中級職務3745人。全年有華美公司的火花塞和東孚農庄的叢綠牌清水綠等2家企業的產品獲「福建名牌」產品稱號,共檢查了91家生產企業的產(商)品,抽查了163批次產品,批次合格率為93.3%,強制檢定計量器具5932台件次。年內新增福建省著名商標2件。 霞浦晚熟荔枝和霞浦榨菜通過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縣內文學藝術創作發展較早,散文、詩歌、書畫,代有佳作,但文化設施比較落後。民國11年(1922年)後,陸續創辦民間劇團、縣圖書館、民眾教育館、《霞光報》、《導報》、《民報》等,但規模很小,影響不大。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館、書店、廣播站、劇團、電影院、俱樂部、檔案館、報社先後建立,呈現「百花齊放」局面。「文化大革命」中,傳統文化多被當作「封、資、修」批判。通過「撥亂反正」,文化事業逐步恢復,1981年《霞浦報》創刊,為全省首家縣級報刊。改革開放以後,電視、廣播、新聞事業全面發展,形成國家、集體、個體多元化文化網路。1990年,全縣有縣、鄉文化館、站13所,電影院17所,電影隊43個,縣、鄉電視差轉台、有線電視台12所,衛星地面接收站10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65%;中波廣播、有線廣播各1所,通有線廣播行政村佔74%;還有圖書館、新華書店、《霞浦報》、閩劇團、工人俱樂部、公園和縣城與主要鄉鎮的錄像廳、歌舞廳、卡拉OK廳、電子游戲廳、業余劇團等,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2012年全縣文化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年末擁有廣播電視台1個,村通播率100%;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9%和98%,年末有線電視用戶8.13萬戶,全年播出新聞3200條次。年內成功協辦第四屆海峽(霞浦)攝影展,吸引十八個國家和地區攝影愛好者參展。寧德(霞浦)國際濱海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列入「福建省十大重點文化產業園區」。 城鄉人民歷來依靠中醫葯治病,歷代名醫輩出。清光緒八年(1882年),西醫傳入,相繼創辦博濟、博愛男女醫館,至民國31年(1942年)合並為霞浦聖教醫院,廣大農村仍長期缺醫少葯。霞浦解放時,全縣有醫院、衛生院各1家,診所、葯店38家,中西醫葯人員226人。50年代初,政府接收聖教醫院,組織聯合診所,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防疫、婦幼保健。公社化後,聯合診所、鄉村個體醫分別歸並公社保健院和村保健站。1970年,推行合作醫療,開展消滅血吸蟲病滅螺大會戰。1979年後,恢復防疫保健,創建縣中醫院,整頓農村醫療機構,改革醫療制度,開放醫葯市場,衛生醫療網路遍布城鄉。1990年,全縣有縣級衛生醫療單位4家,鄉鎮醫院14家,廠場校衛生所(室)15個,村衛生所254所,個體開業醫102家,計有中西醫葯人員162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04人,高、中級技術人員分別佔2.29%和19.32%,病床598張,基本解決群眾「就醫難」問題。城鄉衛生面貌明顯改變,天花、霍亂、副霍亂等多種急性傳染病基本消滅,實現「基本消滅麻風病縣」和「消滅血吸蟲病縣」。全縣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2.33歲,比1981年提高3.08歲。
2012年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78個,其中縣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14家,床位數1377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864人,其中醫生608人。全縣每萬人平均擁有病床30張,醫生13人。農村村級設置醫療點數261個,鄉村醫生365人,農村接生員42個。 境內歷來有武術、游泳、曳石、傳統棋類等項目。清末,教會小學開設體育課,足球、籃球、乒乓球先後傳入。民國時期,創建公共體育場後,一度掀起「足球熱」,並在兩屆閩東地區運動會上連續奪魁。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與群眾體育全面發展。「文化大革命」初,體育比賽中斷。1973年後,組織業余少體校,恢復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運動,逐漸形成足球、田徑、毽球、中國象棋四大強項,1978年被列為省足球重點縣,開展「足球城」活動,先後奪取省業余少體校足球賽、省首屆女子足球賽、省小學生基層隊足球賽、省兒童足球賽冠軍,華東6省1市中學生足球賽亞軍和全國「娃娃杯」足球賽第四名,獲「閩東足球之鄉」盛譽。80年代,興起毽球運動,分別奪取省首屆毽球錦標賽男、女隊冠軍。1985年,建立老年體育協會,開展老年體育活動。同年,農民棋手鄭乃東在省象棋錦標賽奪魁,相繼摘取全國二、三屆農民象棋賽桂冠,獲「農民棋王」榮譽。1990年,全縣有運動員322人,裁判員29人,其中國家二級運動員80人,國家級田徑裁判員1人。計奪得全國冠軍3次,省冠軍30次,為國家輸送一批體育人才。
2012年全年舉辦運動會場次55場,參加運動員2.3萬人,參加省級比賽的足球獲得2銅、舉重獲得2金、乒乓球1銀。
㈤ 古田縣的社會
古田於五代南唐(約955年)創辦藍田書院,為民間辦學之始。宋景德二年(1005年)首建官辦縣學。慶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難古田,先後在城鄉書院講學,尊儒尚學之風日盛。宋代考中進士者達161人。元、明、清三代有史籍可考的有私辦社學5所,書院20所,私塾開設更為普遍。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英美教會先後在古田創辦6所教會學校,光緒二十七年起,縣署及地方人士先後創辦4所兩等小學堂。至宣統三年(1911年),有兩等小學堂10所,學生600餘人。其間,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專業和職業技術教育相繼起步。民國初期,推行新學制,各鄉鎮普遍辦起小學,原6所教會學校發展為附設小學的初級中學。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辦縣立中學,民國十八年創辦聾啞特教班,為全省第一所聾啞學校。民國三十六年,華僑和地方人士集資創辦玉田高級中學。至解放前夕,全縣計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學101所;中小學教師224人,中小學生5005人,平均270人/萬。有赴美、日等國留學獲得碩士以上學位者30多人。
解放初,縣人民政府接管原公辦私立及教會學校,予以整頓,重新命名。並興辦冬學和幹部職工業余文化學校。貫徹「向工農開門」的辦學方針,大批工農子女得以入學。1953年,擴大原有學校規模,興辦許多小學,成立小學輔導區,改變管理體制。1958年,古田遷城,對中學再度調整,重新布局。至1966年夏,全縣計有中學6所,小學664所;中小學教師1638人,中小學生47945人,平均1957人/萬。同時大力發展工農業余教育,掃盲工作成果顯著。古田秀峰鄉成為全省第一個基本無文盲鄉。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學一度停課,1969年復課後,學制縮短為4年;小學教學秩序被打亂。工人、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推行「斗、批、改」,「開門辦學」,強調勞動,輕視文化知識。教育質量下降。1977年後,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古田教育事業取得明顯進展。1985年3月,古田縣獲得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1986年,國家教委授予瑞岩小學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86年1月,經寧德地區行政公署派員檢查驗收,確認古田為掃除文盲縣。各中、小學致力教學改革,努力培養「四有」新人,教育質量明顯提高。至1990年,全縣計有完全中學6所,初級中學14所,完全小學280所,初級小學407所;中小學教師3649人,中小學生60965人,平均1519人/萬。全縣幼兒入園率達47.84%。1977~1990年,中學畢業生考入大專院校的2790人,考入中專的3766人,合計6556人。
2014年3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450人,在校生785人,畢業生402人,專任教師99人;2所特殊教育學校共招生18人,在校生197人,畢業生11人,專任教師60人;25所普通中學校共招生4324人,在校生13655人,畢業生4947人,專任教師1662人;38所(教學點35個)小學校共招生3641人,在校學生19077人,畢業生3011人,專任教師1434人;49所幼兒園共招生4053人,在校生10214人,畢業生3858人,專任教師50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6.02%;初中入學率97.9%。 殷周時代,先民已能制陶,使用石斧、石錛等工具。隋代即有香菇種植。唐宋時,酒麴釀造、煉鐵、造紙、建築等行業興盛,出現不少能工巧匠。元代開設惠民葯局、麻風院。明代紡織、制粉干、豆腐等行業興起,推廣植桑養蠶。清代始興印刷、刻印、制傘行業,設電報局,西醫傳入,中醫發展,且名醫輩出。民國時期,電力、衡器、竹編、製鞋、裁縫、糕餅等行業發展,印刷、鐵器行業較為發達。1990年,全縣有公辦科技機構5所,民營科技機構23個,自然科技專業人員1360人,群眾科技人員3308人,獲各級科技成果獎73項(次),其中獲省級以上獎勵的36項次。
2014年依託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開展「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等20個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攻關,推廣「五新」技術5項,高壓滅菌、自動拌料裝袋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組織申報國家創新基金項目3項;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申報市級科技計劃項目5項。已成功立項國創項目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市級計劃項目4項,共獲得上級科技部門項目扶持資金205萬元。徵集食用菌、茶葉、水果、節能環保新技術等各類縣級科技項目20多項。全年專利申請為91例,其中:發明25例,實用新型32例,外觀設計34例。授權為42件,其中:發明5例,實用新型23例,外觀設計14例。 自唐建縣時,民間文化就開始興起。五代至清末,文人著述頗豐,代有名家。宋林用中之理學,明張以寧之詩文,清曾光斗之書法,皆負盛名。民國時期,有詩社聯吟活動,並且成立縣民眾教育館。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現代文藝創作崛起。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九葉派詩人杜運燮曾飲譽中國詩壇。
2014年末全縣文化系統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5個,電影院1個,公共圖書館1個,群眾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8個。舉辦「文體活動進社區,歡歡喜喜盛豐年」新春系列、「慶祝五一晚會」、盧捷油畫作品展、黃祖湖書畫篆刻展、清廉頌書畫攝影展等文藝演出與展覽22多次。縣閩劇藝術中心創排《仕女圖》、《相思曲》等3部新戲,組織各類演出近300場。青少年藝術中心全年辦培訓班25期,培訓人員1400多人次。組織縣文化館、圖書館、閩劇藝術中心到下洋、羅華等5所農村小學開展藝術扶貧,到鳳埔等鄉開展送書下鄉、到杉洋、水口等開展送戲下鄉等活動。全年借閱圖書71350多人次,76330冊次。
2014年末縣級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3套,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8%。縣級電視台1座,電視節目66套,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5.1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3萬戶。 古田縣中醫歷史悠久,元末創建惠民葯局,明初設醫學訓科員。醫療全賴中醫坐堂施診或流動行醫。歷代有名醫。民間重草葯治療常見病。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西醫傳入,創設醫館對外開診。民國時期,西醫逐漸發展,主要醫療保健單位有懷禮醫院、縣衛生院、麻風療養院等3家,私人診所36家。全縣醫務人員近70人,其中西醫士31人。平均每萬人僅有醫務人員4.1人。醫療設備簡陋,農村缺醫少葯。鼠疫、霍亂、天花、瘧疾等傳染病及絲蟲病、甲狀腺腫等地方病為害甚烈。解放後,發展西醫,發揚中醫傳統,倡導中西醫結合。50年代初,有醫務人員332人,床位145張。1958年,建立縣、公社、大隊三級醫療保健網,成立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通過數年持續開展除害滅病和傳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先後消滅鼠疫、天花、霍亂等傳染病。60年代,健全公社、大隊保健院、站,培養中醫葯人員,充實西醫隊伍,至1966年,全縣醫務人員577人,床位375張。70年代,興辦大隊合作醫療站202個,培養赤腳醫生415人;消滅絲蟲病。至1990年,縣內基本消滅麻風病。全縣共有縣級醫療衛生單位9家,鄉(鎮)衛生院14所,村衛生所315個,批准個體開業診所58個。各醫院備有大型醫療器械268種,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118人,床位616張,平均每萬人27.95人,15.4張。
2014年未全縣衛生系統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6個,其中縣級9個,省屬企業職工醫院1個,民辦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年未共有衛生醫療機構人員數1448人,其中執業醫師302人,助理執業醫師65人,注冊護士532人。年未共有衛生醫療機構床位數1313張。 2012年福建省市涉及古田縣的58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和縣級10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轉移農村勞動力5588人,新增城鎮就業365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04%。農村低保標准從1200元提高到1800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9.9%,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參保率分別達91.6%和65%,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金應發盡發。新建農村敬老院3所、「五保幸福園」12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6個。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428套。再次榮獲福建省省級衛生縣城稱號。
2012年初古田縣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古田縣實施第一批扶貧項目19類53項,總投資35.3億元。已完成或竣工4項,啟動建設33項,開展前期16項,爭取上級補助1.2億元。
2014年全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160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4740人。全年發放城市低保金611.83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1882.18萬元;發放城鄉低保電費補貼71.58萬元;發放重度殘疾人生活補助金139.81萬元,補助3161人。城鄉醫療救助6646人次578.79萬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483人,救助金8.98萬元;臨時救助307戶,救助金12.61萬元。
年末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2個,床位數534張,收養194人。 古田民間傳統體育主要有武術、龍舟、舞龍、舞獅、氣功、棋類等項目。唐天寶年間(742~755年),部分寺院武僧日夜習武。宋代習武之風日盛。明末清初,舊城、谷口、水口、平湖等地賽龍舟初具規模,每逢春節、元宵及喜慶等節日,舞龍、舞獅為重要活動項目。清末至民國初,尤尚南少林派龍樁拳,體操、田徑、球類等近代體育項目傳入古田,學校專設體育課程開展體育活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設體育科,舉辦首屆體育運動會。民國二十九年建縣體育場,組織開展各項體育活動。1952年舉辦縣首屆工人運動會。1954年全縣廣泛開展工間操(包括廣播操、生產操和練功十八法)活動。此後,農村民兵營、團支部利用農閑組織開展球類、田徑、射擊等活動,中學和部分農村還推行「勞衛制」。1956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1962年創辦縣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城鄉組織30多個業余籃球隊。1972年縣少體校開辦游泳、射擊、體操、乒乓球等培訓班。至1990年,全縣有體育協會組織8個,基層分會282個;舉辦縣體育運動會6屆,工人運動會7次,農民運動會5次,中小學運動會14次,聾啞人運動會2次,老年人運動會1次;為國家隊和省隊培養、輸送運動員18名,獲世界和亞洲地區比賽冠、亞軍計16人次,獲全國比賽金、銀、銅牌計21人次,獲省級比賽第一、二、三名計343人次。是年,古田縣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
2014年向省體工隊輸送1名隊員,省體校輸送2名隊員,市體校5人。組織參加寧德市少年兒童舉重錦標賽,獲男子團體第二名,女子團體第四名;參加福建省少兒游泳冠軍賽暨十五屆省運會選拔賽,22名運動員全部入圍省運會決賽;參加第十五屆省運會體操比賽獲得2金6銀5銅的較好成績,謝宇聰獲得男子個人小鞍馬第一名、吊環第二名、自由體操第二名。古田籍運動員翁巧珊獲得亞運會、亞州沙灘運動會比賽帆板金牌。
㈥ 東莞騎手要24小時核酸嗎
元旦春節越來越近啦
你的假期出行都計劃好了嗎?
近期國內各地疫情都有變化
出行前一定要關注最新情況哦
各地最新疫情通報
12月19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02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65例(上海16例,廣西14例,廣東8例,內蒙古7例,甘肅7例,北京3例,浙江2例,雲南2例,天津1例,遼寧1例,江蘇1例,湖南1例,四川1例,陝西1例),含5例由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廣東2例,遼寧1例,浙江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37例——
陝西24例,其中西安市21例、延安市2例、咸陽市1例;
浙江10例,其中紹興市9例、杭州市1例;
廣東2例,均在東莞市;
北京1例,在通州區。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症狀感染者33例,其中境外輸入31例,本土2例——
雲南1例,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陝西1例,在西安市;
廣東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例
東莞報告
12月19日0-24時,全省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例,東莞報告,均在納入集中隔離的密接中發現。
全省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8例(其中2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廣州報告7例,2例來自剛果(金),其餘5例分別來自法國、韓國、寮國、肯亞和衣索比亞;佛山報告1例,來自美國。新增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7例,廣州報告5例,分別來自美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伊拉克和衣索比亞;深圳報告1例,來自泰國;佛山報告1例,來自馬來西亞。新增出院7例,目前在院77例。
△圖文無關,配圖來源攝圖網
東莞新增病例相關情況
12月19日0—24時,東莞大朗鎮新增2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均在集中管理的密切接觸者中檢測發現。12月13日至12月19日24時,東莞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5例。
新增病例相關情況如下:
確診病例14:男,49歲,現住大朗鎮長塘社區,作為密切接觸者被納入集中管理,12月19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陽性,轉運至定點收治醫院隔離治療,經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輕型)。
確診病例15:男,56歲,現住大朗鎮長塘社區,作為密切接觸者被納入集中管理,12月19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陽性,轉運至定點收治醫院隔離治療,經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輕型)。
東莞大朗兩地升為中風險
東莞多地最新通告:
這些娛樂場所暫停開放!
昨天(12月19日)
東莞多鎮發布疫情管控措施通告
部分娛樂場所暫停開放
其中,橫瀝鎮要求餐飲單位暫停堂食
塘廈鎮
19日,塘廈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塘廈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通告》。
通報要求,轄區內網吧、娛樂場所(KTV、歌舞廳、游藝廳)、電影院、健身場所、游泳池、酒吧、足浴店、棋牌室、麻將房等密閉娛樂場所暫停開放。
橫瀝鎮
19日,橫瀝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通告,要求轄區內網吧、娛樂場所(KTV、歌舞廳、游藝廳)、電影院、健身場所、游泳池、酒吧、足浴店、棋牌室、麻將房等密閉場所暫停開放,餐飲單位暫停堂食。
清溪鎮
19日,清溪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通告要求,即日起轄區內所有網吧、娛樂場所(KTV、歌舞廳、游藝廳)、演出場所、電影院、健身場所、酒吧、足浴店、洗浴中心、棋牌室、麻將房、桌游室等密閉半密閉通風不良場所暫停開放。
望牛墩鎮
據望牛墩鎮19日最新通告,各經營性場所要落實限量、預約、錯峰要求,接納消費者人數不得超過最大承載量的75%,並嚴格控制瞬時流量。轄區內網吧、娛樂場所(KTV、歌舞廳、游藝廳)、電影院、健身場所、游泳池、酒吧、足浴店、棋牌室、麻將房等密閉娛樂場所暫停開放。
石排鎮
據石排鎮19日通告,轄區內網吧、娛樂場所(KTV、歌舞廳、游藝廳)、電影院、健身場所、游泳池、酒吧、足浴店、棋牌室、麻將房等密閉場所暫停開放。
養老機構等特殊機構實行全封閉管理,禁止人員進出,暫停探視活動。宗教場所和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暫停對外開放。
東莞市部分區域
疫情風險等級調整的通告
根據國家和省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分區分級防控的工作要求,經東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同意,自2021年12月19日起,大朗鎮長塘社區長塘花街二街(133號、143號、163號)、大朗鎮大井頭社區碧桂園鳳妍苑5幢3單元共2處由低風險地區調整為中風險地區,其他地區風險等級不變。
東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
2021年12月19日
廣東多地發現密接者
中山發現3名密接者
12月19日,中山市東鳳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通告,詳情如下:
因關聯外市陽性病例的3名密切接觸者曾在東鳳鎮一樓街30號之一、和友網吧(東鳳鎮東成路)等場所有活動軌跡,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現對其活動的場所及有關人員進行核酸檢測,請有以下活動史的居民盡快前往東鳳人民醫院黃碼檢測區進行一次免費核酸檢測:
1. 12月10日—12月19日:到訪過東鳳鎮一樓街30號之一、東鳳鎮永裕街4號之一、東鳳鎮立和下街18號周圍的居民;
2. 12月11日在瑞豐釣魚場(東鳳鎮勝利西街新鵬城模具廠前行100米)活動過的居民;
3.12月12日:凌晨1點19分左右在東鳳鎮平燕食店活動過的居民;
4.12月12日—12月19日:在和友網吧(東鳳鎮東成路)活動過的居民;
5.12月17日—12月19日:在釣魚佬漁具店活動過的居民。
請廣大居民不要驚慌,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並理解、配合和支持醫務人員、村社區工作者、公安幹警等一線疫情防控人員的工作,持續做好個人防護,嚴格落實科學佩戴口罩、測溫驗碼等防控要求,保持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一米線」等良好衛生習慣。
聯系電話:18988553921、0760-22595018
惠州惠陽區、博羅縣各發現1名密接者
惠州市惠陽區發現1名密接者
12月19日,惠陽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緊急提醒,如在以下時間段有到過相關區域活動的人員,請按相應要求自覺落實防控措施,並盡快開展1次核酸檢測。
通報全文如下
現根據東莞新冠肺炎病例的1名密切接觸者在惠陽區的活動軌跡排查情況,如在以下時間段有到過相關區域活動的人員,請按相應要求自覺落實防控措施並盡快開展1次核酸檢測。軌跡如下:
惠州市博羅縣發現1名密接者
12月19日,博羅縣羅陽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通報,全文如下:
現公布一名東莞通報的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在我縣的活動軌跡排查情況,如在以下時間段有到過相關區域活動的人員,請按相應要求自覺落實防控措施並盡快開展1次核酸檢測。
經排查,劉某某12月13日9時許自駕車回到龍溪住處,主要行程軌跡如下:
12月13日, 12:48—13:20在龍溪街道肯德基餐廳就餐,13:50在羅陽街道義和快捷五金廠上班,21:00返回龍溪住處,後未外出。
12月14日, 7:40在羅陽街道義和商業廣場湘緣飯店就餐,8:00在義和快捷五金廠上班,21:00由羅陽街道防控辦管控至今。
請有上述相關活動經歷的市民按照防疫要求,就近到核酸采樣點接受采樣檢測,戴好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告知醫務人員你與上述對應時間段的接觸地點。
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請各位市民積極配合,以便做到精準管控,防患於未然。大家無須恐慌,不信謠、不傳謠。
博羅縣羅陽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領導小組辦公室(代章)
2021年12月19日
陽江12月18日
陽東、陽西通報2名密接者情況
陽東區通報1例密接者
2021年12月17日19:48,陽東區疾控中心收到市疾控中心轉來的東莞疾控中心《關於協助追蹤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的函》,報告在我區工作的陳某12月9日與東莞市本地感染新型冠狀肺炎病例周某在東莞大朗業豐花園酒店同空間接觸,被判定為密切接觸者。
現將該名密切接觸者具體活動軌跡公布如下:
12月11日
17:00-21:40自駕車從東莞返回陽江家中;
22:00-22:30在紅豐鎮創業美食廣場吃宵夜,吃完宵夜返家。
12月12日
16:30-17:00自駕車返回陽東區卓達學校,晚上在校住宿,與舍友謝某同住。
12月13日
全天在陽東區卓達學校,晚上在校住宿。
12月14日
08:30-09:30自駕車去市公衛醫院採集咽拭子並檢驗,采完樣本後自駕車回家,檢測結果為陰性;
16:00-17:00接到紅豐鎮防控辦電話通知後,自駕車到紅豐鎮衛生院採集咽拭子,采完樣本後駕車回家,檢測結果為陰性。
12月15日
11:30-12:30自駕車到紅豐鎮衛生院採集咽拭子,采完樣本後駕車回家,檢測結果為陰性。
12月16日
13:00-15:00自駕車到市區高涼路廣豐4S店做汽車保養(全程戴口罩),跟前台1名女性有過對接,然後去休息室等待(休息室有1人,但距離比較遠);
15:00-15:30自駕車由廣豐4S店返回家中,期間到市公共衛生醫院大堂拿核酸報告,到紅豐鎮佰昌超市購買日用品;
23:16-17日00:26在紅豐鎮創業美食廣場吃宵夜,吃完宵夜返家。
12月17日
全天在家,沒有外出。
陽西縣通報1例密接者
2021年12月17日20時,陽西縣收到東莞市疾控中心關於協助追蹤新冠肺炎病例周某密切接觸者的函。經調查,陽西縣1名市民謝某12月9日與東莞病例周某在東莞大朗鎮業豐花園酒店同時空接觸,被判定為密切接觸者。
謝某12月14日、16日、17日的核酸結果均為陰性,在陽西與其密切接觸者11人,核酸結果均為陰性,已納入管控。4個重點場所環境采樣核酸結果均為陰性,已落實消殺。
現將該名密接者具體軌跡公布如下:
12月11日
17:00-21:20 從東莞大朗鎮乘坐私家車至陽江高速出口中集五期上品鮮路口;
22:00-23:00 從陽江高速出口中集五期上品鮮路口乘的士車回家(陽西縣織篢鎮十一區陽泉街);
23:30-23:40 自駕車到陽西縣興華路美味炒粉店吃晚飯,之後回家休息。
12月12日
16:00-17:30 陽西教育城中職學校工地,之後回家,當天無再外出。
12月13日
8:30分-11:30 陽西教育城中職學校工地,中午返回家中休息;
14:30-17:30 陽西教育城中職學校工地,之後前往陽春高速出口往左1公里處吃晚飯;
20:00 回到陽西教育城中職學校工地,再返回家中;
21:00-21:10 自駕車到建設銀行陽西分行櫃員機(入門左邊第一機位),隨後返回家中,一直無外出。
12月14日
8:33 到陽西縣人民醫院核酸采樣點檢測核酸;
8:50 自駕車到陽西縣興華社區居委會報備;
9:00 返回家中,之後一直無外出。
12月15日未外出。
12月16日
8:09 自駕車到陽西縣人民醫院核酸采樣點檢測核酸;
8:30 自駕車至陽西縣人民醫院接種門診接種疫苗;
9:00 返回家中,之後一直無外出。
韶關始興縣發現1名密接者,軌跡公布
12月17日,始興縣收到東莞市疾控中心轉來的密接協查信息,始興縣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組織衛健、公安、疾控、太平鎮、城南鎮、沈所鎮、縣稅務局等部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目前該名密切接觸者人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相關部門已對該名密切接觸人員和所有次密切接觸人員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已對相關場所進行消殺,請廣大市民不必恐慌,現公布該名密接者主要活動軌跡:
12月11日
12月11日18:30-22:00 乘坐私家車從東莞到韶關東站;
12月11日22:00-22:56 在韶關東站轉乘私家車到縣稅務局門口下車,然後自駕車回家;
12月12日
12月12日0:00-15:38 在家,未外出;
12月12日15:38-16:20 駕車到始興車友緣汽修店洗車;
12月12日16:36 到聖康麵包店買東西,停留一兩分鍾,買完即走,送麵包回家;
12月12日17:00-19:00 到稅務局參與球隊訓練;
12月12日19:00-22:00 始興縣體育館參與籃球比賽;
12月12日22:00-24:00 到江月灣食府吃宵夜,吃完宵夜後獨自駕車回家,未外出;
12月13日
12月13日8:30-12:00 城南鎮楊公嶺村委上班;
12月13日16:07-16:51 到城南鎮衛生院預防接種門診接種第三針新冠疫苗,自訴佩戴口罩,留觀後回家;
12月14日
12月14日9:00-9:20 從家裡出發,駕駛電動車前往始興縣人民醫院進行核酸采樣;
12月14日9:22 破酥包子店買東西,停留一兩分鍾,買完就去上班;
12月14日9:30-12:00,14:30-17:30 城南鎮楊公嶺村委上班,下午帶家人去始興縣人民醫院做核酸采樣,下班後回家未外出;
12月15日
12月15日8:30-12:00,14:30-17:30 到城南鎮楊公嶺村沙坪小組下鄉,中午下班後到始興縣人民醫院拿核酸檢測報告,下午下班後回家未外出;
12月16日
12月16日8:30-12:00 到城南鎮楊公嶺村沙坪小組下鄉,下班後回家;
12月16日15:00 到郵政寄快遞,短暫停留;
12月16日15:46 到老香格里拉對面彩票店購買彩票,短暫停留,買完即走,然後回家;
12月16日20:25-20:35 到城南派出所采核酸,采完後回家未外出。
12月17日
12月17日8:30-12:00,14:30-17:30 城南鎮楊公嶺村委上班,中午下班後回家未外出;
12月17日19:30 到發到家超市二樓樓梯口儲物櫃拿寄存商品,然後回家,全程佩戴口罩。
該密接者分別於2021年1月29日、2021年3月3日、2021年12月13日接種了三劑新冠病毒疫苗。自述近期無發熱、咳嗽等不適。
汕頭潮陽通報1名密接者情況
12月18日下午,汕頭市潮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一名新冠肺炎病例密接者情況。
2021年12月18日上午,潮陽區疾控中心接汕頭市疾控中心通報,該區關埠鎮巷內村居民林某欽為東莞市新冠肺炎病例(付某儀)的密切接觸者。林某欽於12月12日返回潮陽,已完成兩針新冠疫苗接種,12月14日、16日、18日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目前林某欽正在接受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接報後,市、區疾控中心立即按照防控預案,開展流調、環境采樣檢測,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對次密接者進行閉環轉運、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並對相關人員進行核酸檢測。
潮陽疾控請市民朋友們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積極配合疾控部門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非必要不離汕、不出省。同時請14天內曾到過疫情發生所在市或從中高風險地區來(返)汕人員,第一時間向所在村(居)委會報備,並積極配合健康碼查驗、核酸檢測、健康監測等健康管理措施。要積極主動接種新冠疫苗,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共同築起一道堅實的免疫屏障。
31省市最新返鄉政策梳理
北京:有1例及以上本土病例地區人員嚴格限制進京
進(返)京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北京健康寶」綠碼,14日內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地旅居史人員嚴格限制進(返)京。
北京市衛健委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進(返)京地區人員在購票前需要先核實相關防疫政策,出現本土疫情地區人員如已經購票,抵京時也可能會被勸返。
天津:中高風險地區返津實施14天集中隔離
2021年12月11日起至2022年3月15日,來津返津人員應加強自我防護,從涉及疫地區回津應主動向社區、工作單位等報備。
嚴格限制人員前往中高風險地區和陸路邊境口岸城市。具有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或陸地邊境口岸城市旅居史的人員實施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核驗制度,14天內具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人員實施抵津後14天集中隔離。
上海:元旦春節期間非必要不組織年會、節慶聚集
上海衛健委表示,元旦春節期間非必要不組織年會、節慶聚集,同時也提醒廣大市民,做好個人防護,非必要不離滬。
浙江杭州:非必要不流動
非必要不流動。對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區來浙返浙人員,實施「14+7」健康管理措施,即先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繼續實施7天居家健康觀察。入浙時需核驗48小時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河北石家莊:建議市民非必要不出行
加強元旦、春節等重要節點聚集性活動管理,建議市民非必要不出行。無論是中高風險還是低風險地區返(抵)人員均需查驗48小時核酸陰性結果以及行程碼才可通行。
12月15日,石家莊市衛健委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現在疫情期間,相關政策動態變化快,建議如果元旦春節有要返鄉人員購買車票前先咨詢當地防疫政策是否發生變化。
河南鄭州:中高風險地區來返鄭人員隔離「14+7」天
對自中高風險地區所在鄉鎮或者街道來(返)鄭人員落實「14+7」隔離措施,即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健康監測;到達新鄭機場、高鐵東站、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交通樞紐,須持有健康碼綠碼、查驗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江蘇南京:中高風險地區需持有48小時內核酸
所有來自或途經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及所在地,或有本土確診病例所在地來寧返寧人員,應在抵寧後盡快且不得超過12小時向所在社區報告,需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主動配合做好信息登記、後續根據在寧停留時間按要求配合做好核酸檢測。
江西南昌:建議24小時內不少於1次的核酸檢測
江西省外返(抵)人員到達後須查驗綠碼,建議開展不少於1次的核酸檢測(抵達後24h內)。中高風險地區返(抵)人員,實施「14+7」,即實施14天集中隔離和7天居家健康監測,集中隔離期間隔日開展核酸檢測,健康監測期滿後再各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廣東廣州:建議抵達後48小時內主動核酸檢測
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人員實施「集中隔離14天」,在第1、4、7、10、14天開展核酸檢測。對國內有本土疫情發生的外省(自治區、直轄市)來(返)穗人員,抵穗後在機場、火車站或24小時內盡早就近做一次核酸檢測,並自我健康監測14天。
12月15日,廣州市衛健委工作人員告知健康時報記者,按照當前規定,外省抵達廣州人員建議抵達後48小時內主動在所屬社區做一次核酸檢測。
海南海口:非必要不要前往有疫情發生的地市
建議近期非必要不要前往有疫情發生的地市。外地旅遊、出差返瓊人員建議返回海口後主動開展1次核酸檢測,並進行自我健康監測14天。
廣西南寧:建議就近主動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從有本土新冠病例報告的省(區、市)來(返)邕人員需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在抵邕後24小時內進行一次核酸檢測。抵邕人員,完成2次(間隔24小時)核酸檢測。從其他省份來(返)邕人員,建議就近主動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福建福州:非必須不出境,非必要不出省
12月15日,福州疫情防控指揮部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凡有高中風險地區及涉疫地區旅居史、或與目前國內已報告病例公布的行程一致有時空重合、或健康碼異常的入(返)閩人員,要進行14+7隔離政策,即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隔離;低風險地區人員抵達時要查驗48小時以內的核酸檢測報告。
湖北武漢: 中高風險地區返(抵)人員,需集中隔離14天
由國內低風險地區返(抵),經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行程卡綠碼即可放行。國內中高風險地區返(抵),在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綠碼、掃描行程碼、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基礎上,需集中隔離至離開當地14天,期間根據出發地風險等級不同,需進行數次核酸檢測。集中隔離期滿,需再納入社區健康管理14天,期間還需再進行數次核酸檢測。
湖南長沙:非必要不前往有病例報告地區
建議非必要不出境、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或有病例報告地區所在城市。
自高中風險地區所在地以及14天內有本土疫情發生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返(抵)人員需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貴州貴陽:48小時內主動開展1次核酸檢測
對中高風險地區來(返)黔人員進行「14天集中隔離+14天居家健康監測+7次核酸檢測」,低風險地區、外出返黔人員在外出旅行或出差返黔後,在48小時內主動開展1次核酸檢測,並堅持做好14天健康監測。
四川成都: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人員,每3天檢測1次核酸
對14天內有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旅居史的人員,實施居家或集中隔離,每3天檢測1次核酸,直至離開旅居地滿14天為止。有本土新冠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報告省份(自治區、直轄市)旅居史的人員,查驗48小時核酸檢測報告。
重慶:需出具渝康碼或健康碼
從國內高、中風險區或有本土疫情的地區旅居史來渝返渝人員,實行7天居家隔離+7天健康監測(第1、7、14天各做1次核酸檢測)。除此之外,12月15日,重慶衛健委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低風險地區返(抵)人員,也需出具渝康碼或健康碼。
雲南昆明:非必要不前往有本土病例報告地區
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或有本土病例報告地區旅行及出差。從外地到昆返昆後,建議48小時內主動做一次核酸檢測,並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監測。
安徽合肥:需要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12月15日,合肥市衛健委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最新的政策規定要求,外省返(抵)人員,無論是中高風險區還是低風險區人員均需要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以及安康碼綠碼查驗,抵達省內目的地後主動向社區(村)、單位等報備。
山西太原:非必要不出省
非必要不出省,不前往高、中風險地區。有省外旅居史的人員返(抵)後,在機場、火車站進行防疫登記,並提供48小時核酸證明;14天內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人員實施「14+14+7」的隔離措施,即14天集中隔離,14天居家隔離,7天健康監測。
山東濟南:高風險地區人員暫緩來魯
高風險地區人員暫緩來魯。中風險地區的人員原則上暫緩來魯,如確需出行,須持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審批證明,並持有48小時內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結果。
陝西西安:所有來返人員需48小時之內核酸證明
所有來陝返陝人員需提供48小時之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對中高風險地區來陝返陝人員,落實集中隔離觀察14天的措施,期間開展4次核酸檢測;
12月15日,西安市衛健委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根據最新防疫政策要求,凡是國內報告1例及以上有傳播風險的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的地區也視同中高風險地區人員管理,需要進行集中隔離觀察。
甘肅蘭州:中高風險地區返(抵)人員,核酸檢測和居家14天
低風險區返(抵)人員,憑健康碼「綠碼」、行程卡綠碼、體溫測溫正常,即可安全有序流動,非特殊情況無需核驗核酸檢測報告。中高風險地區返(抵)人員,須提供48小時以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進行核酸檢測和居家健康監測14天。
遼寧沈陽:全市城鄉居民近期非必要不出市
全市城鄉居民近期非必要不出市。省外來(返)沈人員需要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來沈後第一時間做一次核酸檢測。中高風險地區來(返)沈人員一律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隔離期限至來(返)沈後滿14天,期間進行2次核酸檢測。
黑龍江哈爾濱:非必要不離市
自12月4日起,非必要不離哈,確需離哈的要經所在單位、社區(村屯)和屬地區縣(市)指揮部批准,並須持48小時內2次(間隔≥24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憑「龍江健康碼」綠碼通行。外地來哈人員和哈市其他區縣(市)人員非必要不進出主城區,確需進出主城區的須持24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吉林長春:建議市民近期不要前往疫情發生地區
建議市民近期不要前往疫情發生地區。如必須前往,務必提前向所在社區(村屯)、工作單位報;低風險地區外地返吉人員要主動聯系居住地所在社區(村屯),並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返長。國內中高風險區返(來)吉人員,實行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措施,並在隔離期間按「進、中、出」進行三次核酸檢測。
寧夏:非必要不離寧,就地過節
即日起非必要不離寧,就地過節、過年。在銀外地人員,在外地、特別是在境外銀川籍人員,提倡在工作、學習、生活地就地過節、過年。
青海西寧:需攜帶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
中高風險地區返(抵)人員,需持有48小時內有效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雙碼綠碼」,落地後須接受14天醫學觀察。低風險地區返(抵)人員,需攜帶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報告,行程碼、信康碼均為綠碼,溫度正常可進入西寧,到所居住社區報備,並需再做一次核酸檢測。
內蒙古呼和浩特:中高風險地區來返人員一律隔離14天
中、高風險地區來(返)呼人員一律落實14天居家(集中)隔離管理。12月15日,呼和浩特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乘坐飛機、火車、長途客車來(返)呼人員到達時都要查驗48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如果無法提供,就要配合「一場兩站」核酸采樣點進行采樣檢測,並向屬地疫情防控指揮部門報備,在12小時內完成核酸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後,方可有序流動。
新疆烏魯木齊:中高風險地區來返人員一律隔離14天
中高風險地區返(抵)烏魯木齊人員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至離開風險地區14天。除此之外,烏魯木齊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返(抵)人員(中高風險地區以及低風險地區)均需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證明,經測溫、查驗健康碼和行程碼無異常,才能正常通行。
西藏拉薩:中高風險地區返(抵)需提供2天內核酸結果
中高風險地區返(抵)需提供2天內核酸陰性結果,並進行「7+7」隔離,7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健康監測。拉薩市衛健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低風險地區人員返(抵達)拉薩時也需提供2天(48小時)內核酸陰性結果以及查驗西藏健康碼、行程碼。
截至12月19日20時30分
全國有13個高風險地區
58個中風險地區
點擊「疫情風險等級查詢」欄目查詢
各地疫情風險等級
2022年春運將於
1月17日開始,2月25日結束
目前各地疫情散發
計劃返鄉的寶子們
一定要注意看當地的防疫政策哦
-End-
編輯丨張二謀
執行編輯丨林路
主編丨林微微
圖文來源:
深圳新聞網、央視新聞、人民日報
北京日報、南方日報、科普中國
羊城晚報、健康廣東、東莞疾控、
@西安發布、惠州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
由深圳全接觸整理發布
有用就擴散
㈦ 始興火星湖電影院可以在線買票嗎
始興火星湖電影院當然是可以在線買票的
㈧ 美景園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美景園
別名:美景
樓盤位置:興平路原鐵合金廠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板樓,塔樓,低層,小高層,
其他交通方式:緊鄰G323國道,5分鍾上高速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50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5棟樓,停車位暫無資料
周邊配套:中小學:實驗小學、墨江中學 商場:南城百貨、惠福商場 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 醫院:始興縣中醫院、始興縣人民醫院 其他:市政廣場、丹鳳山公園 風情商業街、省級重點幼兒園、絲綢文化產業園、高檔酒店、博物館、電影院、會所、游泳池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