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麼風景區反應了中國歷史
①.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萬里長城居於榜首
②.「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列為第二
③.「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杭州西湖
④.標志著祖國悠久文化傳統,顯示著勞動人民在建築上卓越成就的北京故宮
⑤.曲徑通幽,巧奪天工,使人嘆為觀止的蘇州園林
⑥.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稱於世的安徽黃山
⑦.水險山雄、濤飛浪卷,令人馳魂奪魄的長江三峽
⑧.湖光山色、風韻幽絕,象一顆璀璨明珠閃耀在寶島台灣中部的日月潭
⑨.集秀美雄渾的自然景觀和別具神韻的寺宙宅院為一身的承德避暑山莊
⑩.頗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陵兵馬俑
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巨,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萬里長城 八達嶺
八達嶺位於延慶縣,是明代長城保存得較完整的一段,其關城建於一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都是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南北兩面各開一豁口,接連關城城牆,台上四周有磚砌垛口。這一段的城牆,依山勢修築,牆身高大堅固,下部為條石台基,上部採用大型城磚砌築,內填泥土和石塊。頂部地面鋪縵方磚,嵌縫密實。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牆轉角或險要處,則築有堡壘式城台、敵台或牆台。城牆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達十四公尺。牆基平均寬六公尺半,頂寬五公尺余,可容五馬並馳或十人並進。
萬里長城 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昌平縣,是長城的一個主要關益。砌旁局山聳立,翠嶂重疊,中有長達二卜公里的溪行,俗稱關溝。這里地勢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把強征來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漢代沿稱,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里山巒間花木郁茂蔥籠,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
萬里長城 金山嶺
金山嶺在熱河灤平縣巴克什營花樓溝一帶,因修築於燕山第一峰霧靈峰與古北口卧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此段長城建於一五七○年(明隆慶四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三十公里,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里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
萬里長城 黃崖關
黃崖關長城在薊縣北三十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於公元五五六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築特點是,台牆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台水關,應有盡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險奇秀於一身。
萬里長城 山海關
山海關坐落河北省秦皇島東北,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一三八一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築長城,建關城設衛。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因此得名。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內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鍾鼓樓,城外有護城河。
萬里長城 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戈壁灘上嘉峪關鎮西南隅,坐落在祁連山脈文殊山與合黎山脈黑山間的峽谷地帶嘉峪塬上,是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建於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但是早在漢隋兩代已建有墩台,由於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自古以來稱為「天下雄關」,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絲路必經之地。
桂林山水
桂林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遊區,千百年來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絕聞名中外。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最具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桂林山水 獨秀峰
獨秀峰在桂林市區王城內,平地拔起,孤峰獨秀,人稱「南天一柱」。
獨秀峰的特點是平地拔起,孤峰聳立,四壁如削,挺拔秀麗。從西麓上山,登三百餘級到達山頂,縱目眺望,整個桂林山水畫卷展現眼前:奇秀俊美的點點孤峰四立,雲山重疊,灕江、桃花江、靈劍溪、小東、南溪、榕湖、杉湖等水景與奇峰相映襯,構成一幅絕妙的潑墨畫。
桂林山水 伏波山
伏波山在桂林市東北伏波門外,東枕灕江,孤峰挺秀,風景迷人,有「伏波勝景」之稱。
伏波山山腰處有觀景台,台上建癸水亭,到達山巔就可東矚七星岩,南眺象鼻山,西望獨秀峰,北瞻疊彩諸山。從山巔轉下,就到還珠洞,春夏水漲時,游洞要坐船;秋冬乾涸時,可沿洞道信步而行。至岩洞大廳,內有試劍石、千佛岩及許多書畫題刻,及著名的書畫家米芾的自畫像。
桂林山水 疊彩山
在桂林市北部,面臨灕江,遠望如匹匹彩緞相疊,故名,又稱桂山、風洞山。
山上建有於越閣、疊綵樓、仰止堂、一拳堂、疊彩亭、望江亭等,山南麓有登山古道,林水茂盛,一派蔥翠。疊彩山是市內風景薈萃之地,包括於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鶴峰,人稱「江山會景處」。
桂林山水 七星岩
七星岩在在桂林市七星公園內。洞分上、中、下三層,猶如一條地下天然畫廊,遊程達八百米,有大象卷鼻,獅子戲球,仙人撒網,銀河鵲橋等景點。
岩洞共分成八個單元,即六洞天(洞中世界)、兩洞府(神仙府第),洞中有洞,連環套疊,變化莫測。色彩繽紛、千奇百怪的鍾乳石,結成多種山川人物、樹木禽獸,瑰麗多姿,琳琅滿目。
桂林山水 蘆笛岩
蘆笛岩在桂林市西北7公里處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長有蘆荻草,其可制牧笛而命名。遊程約五百米,有獅嶺朝霞,青松翠柏,盤龍寶塔,簾外雲山等景點,有「天然藝術宮」之美稱,與七星岩並列為「桂林兩大奇洞」。
桂林山水 灕江、陽朔
灕江是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一流的旅遊勝地,人們到桂林游灕江,主要是從桂林乘船順流而下至陽朔這八十三公里的水程。
杭州西湖
美麗的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30多處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最為引人入勝之處,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
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千米。
。
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這里原為南宋的御花園「聚景園」。沿湖廣植楊柳,每當煙花三月,如煙似霧的柳絲隨風搖曳,宛如翠浪翻空,在那望不盡的柳蔭深處,時而傳來啦咽的鶯啼聲,清脆悅耳十分動人,「柳浪聞鶯」即源於此。
三潭印月
又名小瘋洲,是外西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系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疏浚西湖時用湖中淤泥堆積而成,原作放生池,所以九曲橋一帶的建築名稱都與此有關,如九獅石、開網亭、百壽亭等等。這一帶景色迷人,無論是晨光微煦,還是夕陽如丹,都讓人眷戀。
西泠印社
位於孤山西部之巔,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我國最早研究金石篆刻的一個學術團體。它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學,開展篆刻創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社址倚山而建,園林布局小巧玲球,白牆素影,淡雅高潔,步道鋪砌塊石,廊架纏繞藤蘿,花影遍地,環境幽美,為孤山園林的精華所在。山間有竹閣、柏亭、四照堂、華嚴經石塔、漢三老石室等古跡。
孤山
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峙,山雖不高,但卻是總覽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姿革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冷印社,西麓有秋謹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平湖秋月
在白堤西端,為西湖十景之一。臨湖築有御書樓,樓前平台伸入湖中,三面臨水,台與湖面相平,是賞月現湖景的勝地。在皓月當空的秋夜,湖平如鏡,清輝如瀉。前人有詩雲:「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
黃龍洞
位於棲霞嶺麓,洞外豎有杏黃旗。有人說,西湖洞景,南數煙霞,北推黃龍,可見其景不凡。黃龍洞本為道宮,後改為供人游覽的園林,內有黃龍吐翠、方竹園、卧雲洞等景點。黃龍洞中黃龍吐水處的假山,全部用渾重的黃沙石依天然山勢疊成,是西湖假山洞景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假山半腰有一人工砌成的山洞,即古黃龍洞。山頂還有個寬敞的洞壑,常有霧氣彌漫,名卧雲洞,電影《白毛女》中喜兒與大春山洞相會等鏡頭就在此拍攝。黃龍洞今以民俗旅遊為特色,每天吸引很多遊客。
岳廟、岳墳
位於棲霞嶺南麓,面臨西湖,它是一座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祠廟,主殿忠烈祠內有岳飛坐像,上懸「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岳王廟西有岳墳,墓道階下兩邊的鐵欄里圍著害死岳飛的四個奸賊的鐵像:秦檜、王氏、張俊,萬俟蒿。他們都反剪雙手,跪在墓前,受盡人們唾罵。正如岳墓門上刻著的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靈隱寺
位於杭州西北,前臨冷泉,面對飛來峰。寺始建於東晉,是我國佛教撣宗十剎之一,為西湖第一名勝。天王殿上懸「雲林禪寺」匾額,系清代康熙所書。當年康熙南巡至杭州,登上北高峰,觸目所見,雲林漠漠,煙霧飄渺,而靈隱寺隱現於其中,遂即景題署此四字。正殿大雄寶殿為單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達33.6米,其規模之巨,為國內罕見。殿中釋跡牟尼說法像是1956年由浙江美院專家與民間藝人合作,用24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高9.1米,加L蓮座、須彌座、石壇,通高19.9米。大雄寶殿佛像後壁反面為「五一三參」彩色壁塑,講的是善財童子為成就怫道,在文殊菩薩指點下,南遊l10個城市,參拜了53位名師,最後遇見普賢菩薩遂修成正果。壁塑中所顯示的乃是善財第27次參拜到觀音菩薩時的情景,童子合一,正在參見,觀音手持凈瓶,正在傾注法水以普渡眾生。在這萬一三參中有二位不屬天界的特殊人物:濟公與瘋僧。靈隱以有此兩位人物而白豪。
虎跑泉
與龍井、玉泉並列為西湖三大名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稱」。「龍井茶葉虎跑水」為「西湖雙絕」。
六和塔
位於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北宋時吳越王為鎮錢塘潮而建。塔八面七級,高59.89米,雄偉壯麗。塔頂有燈,夜間可為船隻導航。登塔俯瞰,錢塘風光一覽無余。
九溪十八澗
位於西湖西部群山中,這里有九條溪,十八條澗匯集於此,因此在曲折幽逮長達4千米的幽谷中,皆是「重重疊疊山,彎彎曲曲路,叮叮哆嗚泉,高高下下樹」,山野情趣濃得令人心醉。
龍井
在西湖西山鳳凰嶺上,為西湖風景區三大名泉之一,泉水出自山岩石隙,清涼甘冽,大旱不枯,四時不絕,取小棍攪拌井水,水面會出現蠕動的分水線。
北京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 宮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檯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故 宮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故 宮 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故 宮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欞柩停在此殿。
故 宮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故 宮 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故 宮 御花園
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今俗稱御花園,佔地一萬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築二十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築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後在此登高。
蘇州園林
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這些園林可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三大類。蘇州園林多為宅地園林,由貴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緻優雅。這些園林反映出歷代園林的不同風格,同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的程度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 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我國四大古典名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後為明代監察御史王獻臣歸隱之居,取古人築室種樹,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的語意而名,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蘇州園林 滄浪亭
滄浪亭地處城南三元坊,在現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
全園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所謂自然,一是不矯揉造作,不亡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二是表現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風景。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彌漫,極富山島水鄉詩意。而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於其間,藤蔓垂掛於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築亦大多環山,並以長廊相接。但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則少剛,遂沿池築一復廊,蜿蜒曲折,既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不使孤單,又可通過復廊上一百餘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此可謂借景的典範。
蘇州園林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蘇州園林 留園
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園中分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池為中心,風景明凈清幽;東部則廳堂宏麗軒敞,重樓疊閣;西部是土山楓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園風采。全園建築布局結構嚴謹,尢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亦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蘇州園林 網師園
網師園,地處葑門內闊家頭巷,後門可達十全街。全園佔地約八畝余,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
網師園原稱「漁隱」,清代宋宗元購之,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思」諧音,更名「網師園」。
黃 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西北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向以「三奇」、「四絕」名冠於世,其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瓏剔透的怪石、變化無常的雲海、千奇百怪的蒼松,構成了無窮無盡的神奇美景。黃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文化和自然)」名錄。
明代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是對黃山作的極高的評價。古人還有「天下名景集黃山」之說,意即天下名山有的優點,黃山都具備。
迎 客 松
「奇松」是黃山「四絕」之一,其中名氣最大的當然非「迎客松」莫數。
迎客松位於黃山「玉屏峰」正面的「玉屏樓」前,枝幹彎曲,酷似張開手臂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四周的鐵鏈上栓滿了各式各樣的小鎖,寄託著一個個美好的祝福。
日 出
黃山日出時,霞光和太陽穿雲破霧,致使雲海盡染,金光穿射,絢麗奪目。
黃山觀日處,其一是黃山的第二高峰光明頂,此處因地勢高曠,為看日出、觀雲海的好地方;其二位於獅子峰腰部的清涼台上,此處海拔觀日出和雲海的最佳處。
雲 海
高山,一般都可見到雲海,但是黃山的雲海更有其特色,可以說是一大奇觀,特別是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雲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
黃山一年之中有雲霧的天氣達200多天,而且雲來霧去,變化莫測,時而是風平浪靜的一片汪洋,時面波濤洶涌,白浪排空,黃山地名亦因此而叫西海、東海、前海、後海。
奇 松
黃山松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奇特,其中著名的松樹有迎客松、卧龍松、黑虎松、麒麟松、蒲團松等30餘株。
遍布峰壑的黃山松,破石而生,盤結於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余風牙決壑之中,或雄壯挺拔,或婀娜多姿,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黃山無時不松,奇特的古松,難以勝數。多少年來,它們抵禦風吹雨打,霜劍冰刀,吸取岩石中的點滴水分和營養,迎著陽光穩穩地屹立於峰崖之上。
怪 石
黃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傑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獸,惟妙惟肖。其中著名的怪石有「飛來石」、「猴子觀海」、「夢筆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雞叫天門、」「孔雀戲蓮花」等等。
長江三峽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因中國政府築壩建三峽水利工程而受損,多數景點或搬遷或沉於水中。
三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市,全長約二百公里。
長江三峽 瞿塘峽
瞿塘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黛溪,峽長八公里,航道窄處不足百米,於此驚心動魄的雄健氣慨的領略中,還可在兩岸的山岩上觀賞到鐵鎖關、偷水孔、鳳凰飲泉、粉壁石刻、孟良梯、倒吊和尚、風箱峽、七道門、古棧道等多處奇觀。
長江三峽 巫峽
巫峽西起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巴東縣官渡口,其代表性景觀「雲雨巫山十二峰,皆在巫山縣境內,又主要集中在青石鎮一帶。最富魅力的是神女峰,傳說那亭亭玉立的秀美石柱和伴著她的雲雨諸峰,是幫助大禹治水並為船工導航的天上仙女們的化身,這些山峰各有風姿,人們依其身影取了十二個美妙的名字。
長江三峽 西陵峽
在湖北秭歸、宜昌兩縣境內,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肝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長江三峽 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長江北岸的奉節縣東,瞿塘峽口,兩千多年以前是古代巴國的奠基之地,兩漢末年公孫述據蜀為王,由成都遷來魚腹,築城以自固。傳說築城的水井裡有白氣騰空,公孫述認為是白龍飛升的徵兆,遂自立為白帝,其城稱「白帝城」。
三國時,蜀漢劉備臨終前在此把政權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丞相諸葛亮,這就是「白帝城託孤」。明朝嘉靖年間,將城內原供奉公孫述的白帝廟改祭祀劉備和諸葛亮,建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陳列隋代以來碑刻74通,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長江三峽 張飛廟
張飛廟依山取勢,背卧蔥蘢古木,俯臨浩浩長江,側伴飛泉幽潭,素有「巴蜀一勝境」之譽。
主要建築有紀念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結義樓,祭祀張飛的正殿,寄託張飛對關羽思念的望雲軒,以及紀念傳說中的張飛神靈為上下舟船助風的三十里的助風閣等。另外,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雲陽客居,寫了許多以杜鵑和明月為題的詩篇,所以又在這里修了紀念杜甫的杜鵑亭和得月亭
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俗稱承德離宮,原名熱河行宮,位於市區北半部,佔地面積五百六十四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和著名的文物風景區,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後完工,歷時八十七年,建樓、台、殿、閣、軒、齋、亭、榭、廟、塔、廊、橋一百二十餘處,尤以康、乾御題七十二景昭著,與自然山水相輝映,園中有園,景內有景,構成了一幅千姿百態的立體畫卷。
❷ 那位能給詳細介紹一下 嘉峪關 信息嗎
我是嘉峪關的 我QQ空間裡面有個央視做的嘉峪關的宣傳片·79704850
坐T192就可以從武漢到嘉峪關的(不到30小時)
可以說嘉峪關是西安至烏魯木齊這中間最漂亮最舒服的城市了
因為是以工業和旅遊業為主的城市,所以比甘肅的其他地方顯的干凈許多
而且這幾年的發展是相當快的,我上大學之後 每次回家都覺得不一樣
什麼5A旅遊城市啊 國家衛生城市啊 優秀旅遊城市啊 我都不用說了·
你是武漢人么· 到嘉峪關的話 應該會稍微感覺乾燥,不過習慣就好了·,海拔的問題我相信你沒有問題(不像很多歌星跑我們那唱個歌還要吸什麼氧氣),你去最大的感覺應該是天好藍 遠處的雪山你是肯定沒有見過的
上面是自然景觀,現在給你說說生活的· 從武漢突然到嘉峪關 ,你應該覺得到了一個小城市,因為他確實不大,你的感覺肯定是很輕松,不像大城市那般壓迫;其次你到那邊可以吃到你想吃到的各種美味的肉(肯定不像武漢這邊炒個肉一點點),你可以去整晚坐在夜市吃羊肉。因為城市很小,公交車只有5路(我暑假回家還是5路),一般人上班基本都是自行車電動車,我爸爸上班是步行--他說健康呵呵
嘉峪關的出租最低檔次是夏利(現在也很少)。6元起步,1.2每公里。(夜間好像加點),在那邊平時應該不用打的,只有泡美眉啊或和朋友馳去喝酒成撐場面打一下吧哈哈
你在網路搜嘉峪關的圖片相信你會相信我說的干凈,你可能還發現怎麼有湖一樣的東西?沒錯!嘉峪關政府已經修了迎賓湖與東湖兩座旅遊風景區!!(當然不能和武漢比,但在西部是絕對沒有的)不要以為風景區在郊外,你803電廠家屬樓的對面就是東湖風景區-----東湖風景區每年8月有世界級鐵人三項的分站賽,是中國的鐵人三項訓練基地。
西北人民是很豪爽的 ,喝酒是難免的。不要像南方人一樣扭扭捏捏的說喝不喝的。當然去了一定要學大拳,兄弟在一起喝酒是能喝出感情的,兄弟在一起打麻將是會把感情打沒有的
我和我的很多同學最討厭的就是南方這邊的人只碰杯啊···
嘉峪關的生活用水用氣用電是沒有問題,不要一想到西部就是沙漠(當然了,嘉峪關城市的周圍都是戈壁,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相信你也沒有見過)。
不能都誇么· 說不好的 嘉峪關的商業現在還不太發達,不過現在完工的步行街已經在招商了 ——商業不太好的原因是嘉峪關的居民區比較分散,沒有一個比較集中的地方。所以你走在嘉峪關的街上 總感覺有點人很少的感覺。商業不好不是說沒有買東西的哦· 你在武漢能買到什麼在嘉峪關都能買到!!
吃飯可能是南方人最不習慣的了 ,不會讓你白吃米飯的···一小碗一般的飯店都是一元,大點的就是2元。我估計在上檔次的一些豪華大酒店是沒有人吃米飯的···(不是沒有主食,主食的種類那是相當多的,就是沒有見過米飯)
還是習慣麵食吧 如果自己做飯的話方便很多,想吃米飯就做米飯么,可不是沒有大米賣哦!!相信你習慣了就會喜歡千千萬萬鍾的麵食,誰還想吃米飯啊(注意:南方人的誤區——吃麵食就沒有菜了,你會喜歡那邊的菜的哈哈·)
氣候上的不好你應該去就能感覺到,每年的春秋還會起大風,注意你的臉哦
偶爾可能揚沙之類的(沙塵暴這個詞也太誇張了)
作為年輕人,你一定關心娛樂。KTV啊什麼都是比較不錯的地方,按摩啊足浴啊也不錯。酒吧什麼也很好。不好的是你看不到電影的(電影院在我印象中高2之後就沒有放過什麼電影了。)也沒有人想花幾十塊去看了,DVD出租屋到處都是 ,嘉峪關還已經實現數字電視,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嘉峪關的商品房也不算貴,而且你很容易就是100多坪房子的戶主哈哈
你們803有自己的家屬樓,今年才修好的,環境很不錯,肯定很便宜的。
相信你一定喜歡那邊的生活,那邊的生活我覺得兩個字——悠哉!
哎呀說了這么多我覺得嘉峪關好好啊 真想回去工作,輕松很多的
最後給你說冬天絕對比武漢舒服的多!!!不要迷信北方很冷·~~一切你去了就知道了
還有什麼想知道的都可以問我QQ:79704850 [email protected]
祝你工作順利~~~~有緣我回家的時候 你掙工資請我啊
❸ 義海的相關信息
宋朝以後古琴名家簡介 朱文濟(生卒年不詳):北宋宮廷琴師,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鼓琴為天下第一。」 據《琴史》載,朱文濟「性沖淡,不好榮利」。宋太宗好琴,把七弦古琴加二弦而變為九弦琴,朱文濟作為宋太宗的琴待詔,對此堅決反對。由於朱文濟在琴界的聲望,他的反對使宋太宗極為掃興,因而受到冷落。北宋的琴家多為僧人,他們的琴技多出自朱文濟,慧日大師夷中就得到他的真傳,夷中後又將琴技傳授給知白、義海,他們都是北宋頗具聲望的琴僧。朱文濟著有《琴雜調譜》十二卷,已佚。
知白:北宋琴師,慧日大師夷中的弟子,朱文濟的再傳弟子。對於他的琴技,歐陽修曾在詩中寫道:「豈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寫此朱絲弦。」並稱他能繼承夷中的琴藝:「吾聞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失其傳。夷中未識不得見,豈謂今逢知白彈。遺音彷彿尚可愛,何況之子傳其全。」
義海:北宋琴師,慧日大師夷中的入門弟子,朱文濟的再傳弟子。義海在掌握夷中的全部技藝之後,又到越州(浙江紹興)法華山閉關習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究其妙。」 義海出名之後,有很多人跟他學琴,但無一人能趕得上他,「天下從海學者輻輳,無有臻其奧。」對於他的琴技,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道:「海之藝不在於聲,其音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他彈琴有自已獨到的意韻,正如他自已所說:「若浮雲之在太虛,因風舒捲,萬態千秋,不失自然之趣。」他主張演奏速度的變化應是:「急若繁星不亂,緩若流水不絕。」 則全和尚是義海的學生,他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收於《琴苑要錄》之中,文中闡述了義海的「急若繁星不亂,緩如流水不絕」的演奏理論,又提出了「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短應,遲以速應的」處理手法,還分析了不同體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姜夔(1155-1221):字堯章,江西鄱陽人,因居住湖州烏程縣南的苕溪村,且與弁山的白石洞毗鄰,便自號「白石道人」。姜夔是南宋著名詞人兼音樂家,多才多藝,工於詩詞,長於書法,吹簫彈琴,精通律呂。姜白石的父親曾做過宋朝的地方官吏,但在他十幾歲時,父親去世,他便一直寄居在漢陽的姐姐家中,將近有20年之久。姜白石少時便才華橫溢,其詞作甚佳,又精通音律,故其詞與音樂配合獨到,且他在音樂理論方面也有獨特的研究。他的字也寫得好,但屢試不中,故一生不得志,浪跡江湖,廣交詩友,當時的著名詞家如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都很推重他,給他經濟上不少的幫助。姜夔也常寄居他們家中。姜夔在范成大家作客時,范已年老退居,家中養有不少樂工與歌妓,姜白石在范家一住就是好些天,主要就是作詞譜曲,供范玩賞,《暗香》和《疏影》便是此時所作,據說范成大非常歡喜這兩首歌曲,並把自已一位色藝雙絕的歌妓小紅送給他,姜白石帶著小紅歸家路過蘇州城東的垂虹亭時,詩興大發,乃作詩:「自琢新詞韻最高,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道煙波十四橋」。
姜白石一生飄泊不定,寄人籬下,生活困苦,後病死在杭州。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後期著名琴家,開啟浙派琴家風格的一代大師。郭楚望一生清貧,嘉泰、開禧年年(1201-1207),他在臨安(今杭州)一愛好琴藝的官僚張岩家當清客,張岩家藏有多種譜本,郭沔收益甚大。1207年,離開張家過隱居生活。
在宋時,琴家分為多個派別,郭沔與學生劉志方、徐天民、毛敏仲等其稱「浙派」,他一生創作大量琴曲,如《瀟湘水雲》、《泛滄浪》、《秋風》、《步月》等,其中以《瀟湘水雲》最為有名。
毛遜:字敏仲,南宋浙派琴家,浙江嚴陵人,毛遜初學江西派,後從劉志方改為浙派。1241-1258年,毛遜在皇戚楊纘門下做清客,在此期間,作《樵歌》、《漁歌》、《山居吟》等作品;1276年元兵破臨安不久,毛遜去大都(北京)求功名,作歌頌元代統治者的《觀光操》,但運氣不佳,未被召見,客死於館舍。以《樵歌》為其代表作。
熊朋來:宋末元初著名音樂家兼經學家。熊朋來為人頗有志氣,宋亡後,不肯到元廷作官,情願當個郡學教師,撫琴詠詩以托情志。教學之暇,選《詩經》中的古詩,譜寫二十多首新曲,收於他所編的《瑟譜》中。現存世的作品有《伐檀》、《考槃》、《七月》,以《伐檀》為代表作。 朱載堉(1536-1610):一位受世界矚目的皇族音樂家,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明代著名樂律學家,歷學及數學家,朱載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孫,明宗室鄭恭王朱厚烷之子。相傳朱載堉是懷胎11月方生,其母高妃生他時難產,恰好宮門前飛來一隻鳳凰,翔徊鳴叫,高妃高興不已,產下朱載堉。朱載堉出生後經常哭鬧,尤其在晚上更是啼哭不已,攪得家人不寧。一天,朱載堉又哭鬧不休,他的父親鄭恭王煩悶不已,就吹簫釋懷,朱載堉一聽到簫聲,就停止了哭,從此,簫便成了他的寵物。關於朱載堉求學也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他的舅父禮部尚書何塘告老還鄉後,在河內縣天鵝池岸建了一座「景賢書院」,招收弟子。前來應試的孩子均由父母陪同,絡繹不絕,而朱載堉獨自前往,何塘奇怪,便問其故,朱載堉朗聲答道:「家有父母,校有師尊,怎能說獨自一人?」何塘一聽就喜歡,就又問他年紀,他說:「童生八月荷月滿,若年足十不差三。」落款是「樂樂樂」。何塘沉思片刻後說:「小小頑童七歲半,以樂為志律當先,樂在其中性且直,光華焯樂在來年。」何塘非常賞識朱載堉的天資,遂將自已一生之學識均傾心相授。朱載堉早年跟隨何塘學習天文、算術。嘉慶19年,其父遭誣陷下獄,朱載堉亦受牽連,離開王府,另築土屋獨居19年,一心鑽研樂、律、數學和歷學,後來其父冤情被昭雪,他七次上疏不願繼承王位,經皇帝批准,與兒子朱翊錫一起終身享受世子、世孫的俸祿。
經過多年研究,朱載堉著書20餘部,但當在71歲時將自已多年的研究成果獻給朝廷時,卻被束之高閣,未受到重視。
湯應曾:邳州人,外號「湯琵琶」,明朝萬曆年後的北方著名琵琶演奏家。據王猷定《湯琵琶傳》記載:湯應曾一生貧困,未曾娶妻,對母親極為孝順。幼時對音樂就很敏感,聽到歌聲就哭,等學會了歌,唱完又哭,母親問他為什麼這么悲傷,他說是為歌所動。湯應曾早年隨軍在嘉峪、張掖、灑泉等地,熟悉軍旅生涯,彈奏《楚漢》(即《十面埋伏》)時表現非常深刻。
徐上瀛:別名青山,號石泛山人,江蘇婁東(太倉)人,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自幼習琴,從虞山派(虞山派是當時琴壇的重要琴派)。曾兩次參加武舉考試,未受賞識。雖出自虞山派,卻博採眾派之長,對虞山派的琴學有很大貢獻,被譽為「今世之伯樂」。徐上瀛在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著的《琴樂二十四況》(即《奚山琴況》),繼承發展了儒、道兩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藝術的總的美學原則和審美標准,對清代琴壇的影響很大。
庄臻鳳:字蝶庵,三山人,清初著名琴家,師從徐上瀛。 庄臻鳳不拘於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長,在藝術上具有一定的造詣。庄臻鳳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代表作是《梧葉舞秋風》。
蔣興疇(1639-1695):字心越,明末清初著名琴家,浙江金華浦陽人,曾從金陵琴家莊臻鳳及褚虛舟等人學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蔣興疇在杭州永福寺出家,後因避難去日本長崎,帶去我國的《松弦館琴譜》、《琴經》等曲譜,得到關東幕府的熱情接待,被尊為「東皋禪師」。在日本,蔣興疇除從事佛學外,還向日本人介紹我國的古琴藝術,譜寫了《熙春操》、《思親引》、《清平樂》、《大戰行》、《華清引》等琴歌,其中以《熙春操》影響最大。
徐琪:字大生;其子徐俊,字越千;父子倆均是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著名琴家。徐琪父子曾游歷大江南北,遍方名師,精推細敲各家傳譜,對傳統琴曲進行加工,在重視傳統的基礎上,更注重創新,使它們在形象刻畫和意境方面都比原曲有相當的進步(如《洞天春曉》,《墨子悲絲》、《瀟湘水雲》、《胡笳十八拍》等),他們演奏時情感豐富真切,形象生動,對清代琴壇影響相當大。徐俊在加工傳統樂曲時,往往根據樂曲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使之更加傳神,因此他編的《五知齋琴譜》為清代琴家所推崇。
華秋萍(1787-1859):名文彬,字伯雅,江蘇無錫人,清代琵琶演奏家。華秋萍在嘉慶年間(1818年)主編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簡稱《華氏譜》)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集,對後世琵琶的普及與流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華氏譜》收有南北派琵琶小曲62首,大麴6 部(南派即浙派陳牧夫傳譜,北派是直隸王君錫譜),分別是《海青》、《將軍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兒高》、《普庵咒》,以工尺譜記寫樂譜,並為琵琶創訂了完整的指法符號。華秋萍是一位出色的琵琶演奏家,且因他主編的《華氏譜》而開創了近代最早的琵琶流派--無錫派,無錫地區及江南乃至北方琵琶藝術的發展,均受到華氏及其樂譜的影響。另外,華秋萍還編有牌子小曲《借雲館小唱》,又稱《借雲館曲譜》,用工尺譜記寫了明清以來流行的《三陽開泰》、《軟平調》、《五瓣梅》等十首小曲曲譜,還記錄了小曲演唱的用韻和技法。
李芳園:生卒年不祥,浙江平湖人,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園經商,其家五代均演奏琵琶,與當時許多著名琵琶演奏家有交往,其本人有較高的演奏技術,並記錄整理樂曲,編印以廣流傳。李芳園編有《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簡稱《李氏譜》),刊行於1895年,其中有些曲子為《華氏譜》所沒有,在標記指法方面也較為細致。 溥雪齋(1893~1966):古琴演奏家。出生在清代皇族家庭。溥雪齋自幼酷愛文藝,1911年始潛心於國畫、書法及民族音樂的研究和學習。青少年時即從當時名古琴家黃勉之弟子賈潤風學彈古琴,後改彈三弦等其他樂器,經常參加演出活動直至晚年。琴藝精湛,風格灑脫。解放後歷任古琴研究會副會長、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演奏員等職。
管平湖(1895~1967):古琴演奏家。祖籍江蘇蘇州,生於北京一個藝術世家。管平湖自幼從父學琴畫。後又拜楊宗稷為師。二十八歲回蘇州游天平山時,遇琴藝高超的悟澄和尚,經悟澄指教,琴藝大進。後又向山東秦鶴鳴道人學會了川派《流水》,從此名聲大震。其演奏風格渾朴、剛健。音樂表現細膩,形象鮮明,頗具神韻。美國太空探測器的金唱片上,就錄有管平湖演奏的《流水》,向茫茫宇宙尋找新的「知音」。建國後,管平湖被聘為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專們從事於古琴研究、整理工作,且成績卓著。已成絕響的古譜《廣陵散》、《幽蘭》經他打譜後,又重放異彩。此外《大胡笳》、《小胡笳》、《獲麟操》、《烏夜啼》、《長清》、《短清》、《離騷》、《白雪》等琴曲也是經過他打譜整理的。撰有《古指法考》。
張子謙:廣陵派古琴演奏家。1899生於揚州。張子謙14歲開始向廣陵琴派前輩孫紹陶學習古琴,熟練地掌握了《平沙落雁》、《梅花三弄》、 《龍翔操》等曲目。 1924年定居上海,與彭祉卿、查阜西發起組織「今虞琴社」,翌年組織「今虞琴社上海分社」,組織演出、電台廣播,宣傳古琴音樂。解放後,張子謙任上海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員,和孫裕德合作的琴簫合奏堪稱珠聯壁合。其演奏風格剛健、遒勁,繼承了廣陵琴派的特點,節奏處理較為自由,按音音色剛柔多變。 1959年起兼任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教師。與查阜西、沈草農合編的《古琴初》是初學古琴者的入門指導。
吳景略:古琴演奏家。1907生於江蘇常熟。吳景略在少年時便酷愛民族音樂,曾從師於周少梅、趙劍候、吳夢飛等學琵琶套曲和江南絲竹,後參加「今虞琴社」活動。1956年創作琴曲《勝利操》,在全國第一屆音樂周上演出獲得成功。藝術上富有獨創性,有時抒情和緩、柔美如歌,有時感奮激昂、縱橫跌宕,似無定則,琴壇都以「吳派」稱之。他的主要演奏曲目有:《梅花三弄》、《漁樵問答》、《瀟湘水雲》、《胡笳十八拍》、《廣陵散》、《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數十操。吳景略長期從事古代琴譜、琴曲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著有《七弦琴教材》。現在中央音樂學院執教,並任中國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
姚丙炎(1921~1983):古琴演奏家,出生於浙江杭州。姚丙炎曾自學二胡、三弦。1944年向浙派著名古琴家徐元白學琴。他演奏風格穩健含蓄,善彈《高山》、《瀟湘水雲》、《平沙落雁》、《漁樵問答》等曲。後在移居上海後,姚丙炎廣泛視奏古譜,喻之為「到各種古曲的意境中去『旅遊」』,並從中選擇打譜曲目。他生前打譜曲目有《幽蘭》、《廣陵散》、《玄默》、《孤館遇神》、《屈原問渡》等。經他譯奏的《酒狂》獲得人們廣泛贊揚。
孫貴生:古琴、笛子演奏家,1937年生於上海。孫貴生少時即師從洞簫名家孫裕德先生及江南絲竹曲笛演奏家馬祺生專習笛、簫。1956年擔任中國電影樂團管樂聲部部長。1959年,師從著名古琴演奏家查阜西先生習琴,其後又受教於廣陵派大師張子謙先生及虞山派宗師吳錦略先生,深得三位大師之耳提面聆,琴藝自有其獨到之處。
1962年,孫貴生師從著名律學家潘懷素先生學習中國音樂理論,專攻音律學。孫貴生先生從事電影音樂工作三十餘年,錄制的影視音樂達數百部,並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擔任笛子、古琴獨奏。此外,亦從事樂曲的整理和創作,曾獲得1984年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比賽及首屆江南絲竹比賽二等獎。1985年後多次出國訪問演出。
❹ 廣州地鐵三號線北延段的站點介紹
位於天河區體育西路和天河南一路交界的十字路口地下。鄰近天河體育中心、天河城廣場、廣州購書中心等。車站主色調為黃色,給人以朝氣蓬勃、充滿動力的感覺。
此站可換乘一號線、三號線主線。 換乘一號線:通過站廳換乘; 換乘三號線主線:同台平行換乘,去往番禺廣場方向須從西邊車門下車,去往天河客運站方向須從東邊車門下車。 位於廣州天河區繁忙的天河北路和林和西路交界口的地下,鄰近廣州電力設計院、廣州體育學院、市長大廈等。車站主色調為橘紅色,象徵青春無限,旭日初升。
此站可出閘換乘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APM)。 位於廣州火車東站大樓地下,可換乘廣九鐵路(至香港),廣深鐵路(至深圳)及其它線路。毗鄰廣州新羊城八景之一的「天河飄絹」及廣州標志性建築中信廣場。車站裝修色調為白色,代表樸素、純潔、寧靜。
此站可換乘一號線。 燕塘站為三、六號線的換乘站,是地下四層車站。車站位於廣汕公路與燕塘小區燕興路的交叉口處。燕塘站採用站台到站台的換乘方式,六號線在上,三號線在下,通過負三層的換乘平台連接三、六號線的站台。這種設計最大限度地控制了車站的規模,功能最緊湊,減少經濟投資。本站共設有三個出入口,分別與周邊的燕嶺大廈、燕僑大廈、廣汕公路、燕塘居住小區相接。
A出口:燕興路B出口:燕嶺路、燕都路、粵墾路、興華路、廣州市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
C出口:燕嶺路、燕塘路、燕僑大廈、廣州銀行、燕塘酒店、武警醫院
提示:三個出口均位於燕嶺路北往南方向路邊。要過馬路必須通過天橋 B出口:廣州大道北、怡新路、怡新花園、中原地產、怡新肉菜市場
D出口:廣州大道北、贛州市政府辦事處、白雲山離職幹部休養所
提示:兩個出口均位於廣州大道北南往北方向路邊 C出口:廣州大道北、一五七醫院、小童羊、禾田會、嘉峪太陽城廣場
D出口:天州廣場、春蘭花園
提示:兩個出口均位於廣州大道北的北往南方向路邊。要去南方醫院的市民要從C出口出站過馬路,走5-10分鍾 位於廣州大道北和同和中路之間。
提示:兩個出口均位於廣州大道北南往北方向路邊。要去同和街道辦事處的市民要從D出口出站過馬路,路程近5分鍾出站轉B6公交車3站可達南湖游樂園,再步行可至大河馬水上樂園 位於白雲大道北南往北方向馬路邊。旁邊有空港快線候車室。
B和C出口:白雲大道北的北往南方向馬路邊提示:周邊有嶺南新世界、時代依雲小鎮、白雲堡豪苑等大型樓盤。 嘉禾望崗站是三號線北延段和二號線804的換乘站,也是二號線的終點站。二號線和三號線四個方向的軌道都在一個平面上,三號線的兩條軌道在兩側,中間包著二號線的兩條軌道,非常特別。
三號線在地下「包」住二號線的模式即:二號線雙方向軌道在中間,兩邊各有一個站台,站台旁邊就是三號線的單邊軌道。這樣一來,乘坐二號線從廣州南站到達嘉禾望崗站的旅客下車步行幾米即可換乘三號線。而機場來的旅客在嘉禾望崗站也可以步行幾米換地鐵二號線到火車站、公園前和廣州南站等地。
此站也是與十四號線(規劃中)的換乘站。 B出口:廣州鋁材廠經銷點、軍翔勞保百貨
C1出口:天虹酒店潮州酒樓
C2出口:青蘋果傢具
提示:出站即可見105國道,步行15分鍾可到萬家福購物商場,708711753到達 A出口:華僑商務大廈、湖湘人家大碗茶、快俊網吧
B1出口:夏良第一市場
B2出口:夏良第一市場 機場南站是北延線北端臨時終點站,在白雲機場的航站樓大廳內,地鐵的指向標識已全部安裝到位。該站是目前國內距離航站樓出發大廳最近的地鐵站,從到達大廳進地鐵,大概只需3-5分鍾,堪稱飛機地鐵無縫接駁。機場南站在航站樓內部的出入口有兩個,面對面地開在機場航站樓的中央位置。該站採用側式站台設計,即到達的站台和始發的站台分別位於軌道的兩邊。乘客如果選錯了站台,需要上去一層重新選擇。
乘客出機場南站後,搭乘一層電梯,就可以來到機場主要的商業區域,裡面有各種檔次的餐飲店、服裝店,還有萬寧、小型電影院、書吧、美容美發店、茶苑等休息娛樂場所。
❺ 求關於青海的文化的資料
下面是青海文化的演進:
十六國時期,包括青海在內的河西內涼地區呈現出一派文明昌盛的局面。學者匯集、文教振興。其主要原因,由於河西地當東西交通之要沖,西域的文化學術東漸,必先在河西駐足。而東漢、魏晉時期,恰是西域文化東漸的重要時期。河西大量感受到西學的清新,從而以其沃土,植彼嘉禾,取得新的文明滋養,融匯新的文明成果,東西兩個方向文明匯聚的結果,形成豐富的文化沉澱,被「五涼」政權所利用,構成文明昌盛的雄厚基礎。其次,五涼文化的繁榮,還應當與河西地區文化傳統風尚有關。自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以來,河西地區就一直與中原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文化方面有了迅速的發展。以儒家經典為主的大量漢文典籍在這里廣泛傳播,並涌現了許多名儒、學者。五涼文化的繁盛也有賴於先後立國於河西、河湟地區的五涼政權統治者大多重視文教,提倡儒學,崇尚經史,擢拔士人,這無疑也是促進五涼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東晉十六國以至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時期。五涼割據的河西地區,佛教尤其流行。
五涼對於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兼容並蓄,對佛教更是「厚加敬仰」。前涼時,就曾請西域僧人支施侖、帛延等來涼州與本地沙門一起翻譯了《首楞言》、《須賴》、《金光首》、《如幻三昧經》等四種經書。自晉以來,內地僧人西行求法成為熱潮,從西晉的朱士行開始,歷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在300餘年中,見於記載的就有一百五十六人經過河西地區的絲綢古道或青海道西行求經。河西地區在佛教東傳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隨著佛教的傳入,產生了佛教藝術,包括建築、繪畫、雕塑。同時這一時期,地方民族文化開始興盛,尤其在史學方面更為突出,當時編寫的五涼史著作有十一種。在建築藝術方面,南涼政權在河湟地區修築和擴建城池。吐谷渾曾在黃河上游修建「河西橋」「大田橋」還在益州修建「左軍寺」等,反映了當時青海各族人民在建築藝術上所達到的較高水平。另外,南北朝時期,青海的地方民族音樂,大體可分為三個系統,一是狄樂,二是羌樂,三是涼州樂。涼州樂不僅在西北地區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成為以後歷朝宮廷音樂的重要內容,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唐代,伴隨著吐蕃王朝對青海全境的逐步佔領和統治,地方文化也逐漸形成了吐蕃化的趨勢。包括羌、吐谷渾及漢族在內的青海各民族因吐蕃統治者推行統一融合和民族同化政策而大量融入吐蕃民族當中,地方文化的吐蕃特徵也越來越鮮明。8世紀中期開始,尤其是贊普赤松德贊執政時期,吐蕃王室在統治區域內大力普及佛教,使青海的佛教在已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青海地方的佛教色彩日漸突出。當然,地方文化的吐蕃化並不是對高原上羌、吐谷渾及漢族文化的一種完全排斥,而是大量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從而使吐蕃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唐代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對吐蕃王朝始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後入藏,都將極其豐富的中原文化帶到吐蕃地區,加深了中原與高原之間的文化溝通,從而豐富了各地的文化內涵。
作為唐蕃雙方爭鋒角逐的戰略前沿,唐時的青海被受中原文人學士的關注,唐詩中有為數不少的作品涉及青海。如李白的「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關山月》);杜甫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深啾啾」(《兵車行》)及王昌齡的「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之四)等等,都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佳句。無疑,唐代,唐蕃間頻繁的文化交流,對青海地方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佛教的廣泛流傳是宋代青海吐蕃民族文化上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青唐政權統治時期,河湟吐蕃已普遍信奉佛教,且受到當的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佛教僧侶在社會中也擁有很高的地位,甚至參與政治,「吐蕃重僧,有大事必集僧決之,僧麗法無不免者」。不過佛教的普遍流行並沒有將吐蕃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抵消。以本教為表現形式的原始宗教與佛教並行不悖。
青海地處僻壤,各民族文化教育水平與內地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同時,由於民族雜居,地方文化成多元特色。元明,尤其是明代,青海河湟地區漢族人口大幅度增加,實施封建正統的儒學教育又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相應的需求,儒學教育的開展,使西寧地區文化教育落後的面貌有一定改觀。有明一代,青海地方開始有舉人、進士產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萬曆年間,西寧兵備副使劉敏寬和西寧衛監牧同知龍膺共同纂修了《西寧衛志》為研究明代青海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元明兩朝出於對藏族地區政治統治的需要,都對藏傳佛教採取推崇扶持的政策,因此,這一時期青海地方的藏傳佛教得到迅速的發展。元時,蒙古統治者側重於支持薩迦派,隨後這里便出現了一些薩迦派寺院,如今稱多縣葛藏寺、東程寺等。
明代,對藏傳佛教各派採取「眾建多封」政策,即只要在政治上順從於朝廷,就對其進行封賜和扶持。有明一帶,在河湟地區「大建梵宇,特賜專勒 」致西寧一帶「番僧寺族,星羅棋布」。清代名聲大著的塔爾寺也是在明代肇建的。同時元明時代,伴隨著回回人、撒拉人等穆斯林民族定居青海,伊斯蘭教在東部河湟地區得以傳播。
根據現有材料,青海地方有清真寺建築始於明代。大約在洪武時,定居於今循化境內的撒拉人創建了著名的街子大寺。現在青海地區最大的清真寺―――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也是洪武年間建成的。清真寺的出現、既便利了穆斯林信徒的宗教活動,也有助於伊斯蘭教的進一步傳播;同時,以清真寺為象徵的伊斯蘭教文化也開始成為青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前期青海地區的建築藝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幾乎全都體現在宗教文化領域。位於塔爾寺最高處的大拉讓也建於清代,這座漢藏結合的建築,由山門、牌坊、配殿、經堂、起居室等組成,結構獨特,依山而建,俯瞰全寺。塔爾寺經過清代幾次續修,成為青海地區重要的文化藝術寶庫。塔爾寺的酥油花、繪畫、堆綉、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熱貢藝術(又稱吳屯藝術)是發祥於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藏語稱熱貢)吳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尕塞日等村莊的以繪畫、雕塑為主的宗教藝術流派。熱貢藝術繪畫主要是壁畫、卷軸畫(藏語稱唐卡)及少量木刻畫,內容主要是佛像及佛教故事,畫風朴質,設色勻凈、協調、線條勾勒流暢,造型生動傳神。其技巧類似於漢族的工筆重彩,一般採用單線平塗略加烘染和色塊填勾的手法。雕塑以葯泥塑佛像為主,造型惟妙惟肖,手法簡潔流暢,富於質感。
清前期伊斯蘭教文化在青海地區也十分盛行。建築方面來說,位於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在清代經歷過幾次修葺,形成了具有阿拉伯、漢、藏等族多重風格的古代西北伊斯蘭建築。
青海各族人民酷愛藝術,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舞蹈等民間藝術形式。清前期河湟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花兒」已經比較流行。約在清中期,「平弦」由內地傳入青海,到清後期,成為青海東部漢族聚居區非常流行的坐唱曲藝,曲目多為歷史故事、神話和民間傳說,多用方言演唱,地方的特點比較顯著。清中期後,皮影戲、賢孝、道情、打攪兒等藝術形式也陸續傳入或產生。
清代青海各民族中還以說唱形式流傳著大量的史詩、敘事詩、抒情詩、神話、傳說及寓言、故事等等,其中最具影響的便是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其篇幅之長,則為世界之最,同古希臘荷馬史詩和印度史詩同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清前期青海地區文化成就的突出表現還在於撰成了多種地方誌書。順治十四年(1657年)蘇銑纂成《西寧志》(又名《西鎮志》),此為青海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
乾隆十二年(1747年),西寧道儉事楊應琚修成《西寧府新志》,全書合計40卷,共30萬字。是現存最完備的一部青海地方誌書。
乾隆時期紀昀等奉命編纂的《河源紀略》36卷,詳細記述了阿彌達等人勘察河源的經過及結果,並參照歷史文獻,繪圖列表,是研究河源的重要文獻。
青海地區文化事業一直比較落後,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加之受國際國內文化現象的刺激和影響,青海文化領域也出現諸多新變化,一些前所未有的文化形式開始出現,某些古已有之的文化形式在內容上也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近代意義上的公共文化設施在青海出現得較晚,種類單調,實施簡陋。主要有圖書館、電影院,還有一些臨時性的民眾娛樂場所等。1926年,貴德縣奉甘肅省教育廳之命,成立了「貴德縣通俗圖書館」,藏書150餘種,這是青海地區歷史上第一所近代公共圖書館。1938年,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到青海視察,有感於青海文化事業落後之現狀,首倡建立省圖書館,並捐贈各類圖書3224種計9878冊。青海省政府在西寧隍廟街選定館址,建立了青海省圖書館,有44間房屋,次年4月15日正式開館。電影在青海出現是30年代初的新鮮事。1930年,曾有內地的私商來青海放映無聲電影。同年秋,馬步芳派人從天津購回電影放映機一部,次年,在新編第九師駐地和大教場放映。1942年,省教育廳成立了電化教育輔導處,利用幻燈進行輔助教學和政治宣傳。1943年著名導演鄭君里曾率劇組來到西寧,拍攝影片《民族萬歲》,同年青海唯一的一家營業性公共電影院湟光電影院開始營業,院址設在西寧山陝會館。青海建省以前近代公共文體娛樂活動場所幾屬空白。1932年,青海省民政廳為了活躍民眾文化生活,在西寧小教場開辦了娛民大會場。
近代以來,青海文學創作開始有了新起色。20世紀以前,青海本土出生的一些舊知識分子在為官和教書之餘,寫詩抒志,留下了不少詩作,其中有一些詩作很為後人稱道欣賞。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詩人有張思憲、來維禮、劉永椿、趙遐椿等。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後,青海文壇漸趨活躍,除傳統的格律詩詞的創作進一步發展外,新興的白話小說創作、新體詩、散文的寫作也漸次興起,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民國時期結集問世的詩稿有黎丹的《珊瑚硯齋詩集》,朱耀南的《尋芳書屋詩集》,周光輝《繪雲閣詩抄》,周希武的《榆枋游草》,餘人的《守義齋詩詞遺稿》等十餘部。五四運動以後,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白話小說和新體詩逐漸成為文學的主流。30年代中期,青海出現了多種文藝刊物,如《到民間來》、《曙光》、《輪影》、《冰絲詩刊》等。這些刊物後來陸續並入《青海民國日報》所辟文藝副刊,該報的文藝副刊有《邊聲》、《學生文藝》《民眾樂園》等,是當時青海新文學的重要園地。各少數民族的民間史詩等文學形式,在近代繼續沿襲和發展。
清末以來,青海民間主要流行傳統的平弦、道情、賢孝、燈影戲等曲藝形式,後來又有了倒漿水(類似於快板書)、八角鼓、小魔術等。民國14年(1925年)以後被稱為「文明戲」的話劇和舞蹈、歌詠等藝術形式登上舞台,青海地方藝術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省以後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的師生首次演出舞蹈節目,現代舞蹈伴隨著婦女對戲劇運動的介入開始登上青海藝術的殿堂,這是當時社會風氣發生重大變革的一種體現。抗日戰爭時期,青海的戲劇、歌舞、音樂等藝術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
近代青海在繪畫、書法領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民國以前對青海歷史的專門研究基本屬於空白。民國以來,這方面的研究漸次展開,出現了不少著述。
青海的新聞報刊事業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民國15年(1926年),國民黨西寧縣黨部在創辦《黨報》(手抄牆報)周刊的基礎上,印發了石印版《中山周報》,這是青海用近代印刷技術印刷的最早的新聞報紙。青海建省以後,隨著新聞輿論、政治宣傳等需求的增大,青海的新聞報刊有了大發展的機遇。1929年2月,青海省政府秘書處公報局創辦了《新青海》日報,同時創辦了報道省政府工作的綜合性刊物《青海省政府公報》(月刊)國民軍東撤後,《新青海》報受馬麒、馬麟控制。1932年4月,該報改稱〈青海日報〉,同時改為有光紙對開石印,日發行量為800份。在報紙雜志之外,青海曾先後出現過湟中通訊社(1929年軍隊成立)、北平正聞通訊社青海分社(1932年成立,不久被查封)、青海電訊社(1930年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部組建)三個通訊社組織,均存在時間短暫,影響不大。1949年5月,在馬步芳政權行將垮台之時青海建成廣播電台一座。8月1日正式播音,每日播音兩次。西寧市主要街道裝有播音器。
祝好運!
❻ 有什麼風景區反應了中國歷史
①.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萬里長城居於榜首 ②.「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列為第二 ③.「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杭州西湖 ④.標志著祖國悠久文化傳統,顯示著勞動人民在建築上卓越成就的北京故宮 ⑤.曲徑通幽,巧奪天工,使人嘆為觀止的蘇州園林 ⑥.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稱於世的安徽黃山 ⑦.水險山雄、濤飛浪卷,令人馳魂奪魄的長江三峽 ⑧.湖光山色、風韻幽絕,象一顆璀璨明珠閃耀在寶島台灣中部的日月潭 ⑨.集秀美雄渾的自然景觀和別具神韻的寺宙宅院為一身的承德避暑山莊 ⑩.頗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陵兵馬俑 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巨,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萬里長城 八達嶺 八達嶺位於延慶縣,是明代長城保存得較完整的一段,其關城建於一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都是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南北兩面各開一豁口,接連關城城牆,台上四周有磚砌垛口。這一段的城牆,依山勢修築,牆身高大堅固,下部為條石台基,上部採用大型城磚砌築,內填泥土和石塊。頂部地面鋪縵方磚,嵌縫密實。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牆轉角或險要處,則築有堡壘式城台、敵台或牆台。城牆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達十四公尺。牆基平均寬六公尺半,頂寬五公尺余,可容五馬並馳或十人並進。 萬里長城 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昌平縣,是長城的一個主要關益。砌旁局山聳立,翠嶂重疊,中有長達二卜公里的溪行,俗稱關溝。這里地勢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把強征來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漢代沿稱,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里山巒間花木郁茂蔥籠,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 萬里長城 金山嶺 金山嶺在熱河灤平縣巴克什營花樓溝一帶,因修築於燕山第一峰霧靈峰與古北口卧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此段長城建於一五七○年(明隆慶四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三十公里,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里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 萬里長城 黃崖關 黃崖關長城在薊縣北三十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於公元五五六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築特點是,台牆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台水關,應有盡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險奇秀於一身。 萬里長城 山海關 山海關坐落河北省秦皇島東北,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一三八一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築長城,建關城設衛。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因此得名。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內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鍾鼓樓,城外有護城河。 萬里長城 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戈壁灘上嘉峪關鎮西南隅,坐落在祁連山脈文殊山與合黎山脈黑山間的峽谷地帶嘉峪塬上,是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建於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但是早在漢隋兩代已建有墩台,由於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自古以來稱為「天下雄關」,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絲路必經之地。 桂林山水 桂林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遊區,千百年來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絕聞名中外。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最具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桂林山水 獨秀峰 獨秀峰在桂林市區王城內,平地拔起,孤峰獨秀,人稱「南天一柱」。 獨秀峰的特點是平地拔起,孤峰聳立,四壁如削,挺拔秀麗。從西麓上山,登三百餘級到達山頂,縱目眺望,整個桂林山水畫卷展現眼前:奇秀俊美的點點孤峰四立,雲山重疊,灕江、桃花江、靈劍溪、小東、南溪、榕湖、杉湖等水景與奇峰相映襯,構成一幅絕妙的潑墨畫。 桂林山水 伏波山 伏波山在桂林市東北伏波門外,東枕灕江,孤峰挺秀,風景迷人,有「伏波勝景」之稱。 伏波山山腰處有觀景台,台上建癸水亭,到達山巔就可東矚七星岩,南眺象鼻山,西望獨秀峰,北瞻疊彩諸山。從山巔轉下,就到還珠洞,春夏水漲時,游洞要坐船;秋冬乾涸時,可沿洞道信步而行。至岩洞大廳,內有試劍石、千佛岩及許多書畫題刻,及著名的書畫家米芾的自畫像。 桂林山水 疊彩山 在桂林市北部,面臨灕江,遠望如匹匹彩緞相疊,故名,又稱桂山、風洞山。 山上建有於越閣、疊綵樓、仰止堂、一拳堂、疊彩亭、望江亭等,山南麓有登山古道,林水茂盛,一派蔥翠。疊彩山是市內風景薈萃之地,包括於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鶴峰,人稱「江山會景處」。 桂林山水 七星岩 七星岩在在桂林市七星公園內。洞分上、中、下三層,猶如一條地下天然畫廊,遊程達八百米,有大象卷鼻,獅子戲球,仙人撒網,銀河鵲橋等景點。 岩洞共分成八個單元,即六洞天(洞中世界)、兩洞府(神仙府第),洞中有洞,連環套疊,變化莫測。色彩繽紛、千奇百怪的鍾乳石,結成多種山川人物、樹木禽獸,瑰麗多姿,琳琅滿目。 桂林山水 蘆笛岩 蘆笛岩在桂林市西北7公里處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長有蘆荻草,其可制牧笛而命名。遊程約五百米,有獅嶺朝霞,青松翠柏,盤龍寶塔,簾外雲山等景點,有「天然藝術宮」之美稱,與七星岩並列為「桂林兩大奇洞」。 桂林山水 灕江、陽朔 灕江是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一流的旅遊勝地,人們到桂林游灕江,主要是從桂林乘船順流而下至陽朔這八十三公里的水程。 杭州西湖 美麗的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30多處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最為引人入勝之處,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 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千米。 。 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這里原為南宋的御花園「聚景園」。沿湖廣植楊柳,每當煙花三月,如煙似霧的柳絲隨風搖曳,宛如翠浪翻空,在那望不盡的柳蔭深處,時而傳來啦咽的鶯啼聲,清脆悅耳十分動人,「柳浪聞鶯」即源於此。 三潭印月 又名小瘋洲,是外西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系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疏浚西湖時用湖中淤泥堆積而成,原作放生池,所以九曲橋一帶的建築名稱都與此有關,如九獅石、開網亭、百壽亭等等。這一帶景色迷人,無論是晨光微煦,還是夕陽如丹,都讓人眷戀。 西泠印社 位於孤山西部之巔,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我國最早研究金石篆刻的一個學術團體。它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學,開展篆刻創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社址倚山而建,園林布局小巧玲球,白牆素影,淡雅高潔,步道鋪砌塊石,廊架纏繞藤蘿,花影遍地,環境幽美,為孤山園林的精華所在。山間有竹閣、柏亭、四照堂、華嚴經石塔、漢三老石室等古跡。 孤山 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峙,山雖不高,但卻是總覽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姿革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冷印社,西麓有秋謹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平湖秋月 在白堤西端,為西湖十景之一。臨湖築有御書樓,樓前平台伸入湖中,三面臨水,台與湖面相平,是賞月現湖景的勝地。在皓月當空的秋夜,湖平如鏡,清輝如瀉。前人有詩雲:「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 黃龍洞 位於棲霞嶺麓,洞外豎有杏黃旗。有人說,西湖洞景,南數煙霞,北推黃龍,可見其景不凡。黃龍洞本為道宮,後改為供人游覽的園林,內有黃龍吐翠、方竹園、卧雲洞等景點。黃龍洞中黃龍吐水處的假山,全部用渾重的黃沙石依天然山勢疊成,是西湖假山洞景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假山半腰有一人工砌成的山洞,即古黃龍洞。山頂還有個寬敞的洞壑,常有霧氣彌漫,名卧雲洞,電影《白毛女》中喜兒與大春山洞相會等鏡頭就在此拍攝。黃龍洞今以民俗旅遊為特色,每天吸引很多遊客。 岳廟、岳墳 位於棲霞嶺南麓,面臨西湖,它是一座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祠廟,主殿忠烈祠內有岳飛坐像,上懸「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岳王廟西有岳墳,墓道階下兩邊的鐵欄里圍著害死岳飛的四個奸賊的鐵像:秦檜、王氏、張俊,萬俟蒿。他們都反剪雙手,跪在墓前,受盡人們唾罵。正如岳墓門上刻著的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靈隱寺 位於杭州西北,前臨冷泉,面對飛來峰。寺始建於東晉,是我國佛教撣宗十剎之一,為西湖第一名勝。天王殿上懸「雲林禪寺」匾額,系清代康熙所書。當年康熙南巡至杭州,登上北高峰,觸目所見,雲林漠漠,煙霧飄渺,而靈隱寺隱現於其中,遂即景題署此四字。正殿大雄寶殿為單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達33.6米,其規模之巨,為國內罕見。殿中釋跡牟尼說法像是1956年由浙江美院專家與民間藝人合作,用24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高9.1米,加L蓮座、須彌座、石壇,通高19.9米。大雄寶殿佛像後壁反面為「五一三參」彩色壁塑,講的是善財童子為成就怫道,在文殊菩薩指點下,南遊l10個城市,參拜了53位名師,最後遇見普賢菩薩遂修成正果。壁塑中所顯示的乃是善財第27次參拜到觀音菩薩時的情景,童子合一,正在參見,觀音手持凈瓶,正在傾注法水以普渡眾生。在這萬一三參中有二位不屬天界的特殊人物:濟公與瘋僧。靈隱以有此兩位人物而白豪。 虎跑泉 與龍井、玉泉並列為西湖三大名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稱」。「龍井茶葉虎跑水」為「西湖雙絕」。 六和塔 位於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北宋時吳越王為鎮錢塘潮而建。塔八面七級,高59.89米,雄偉壯麗。塔頂有燈,夜間可為船隻導航。登塔俯瞰,錢塘風光一覽無余。 九溪十八澗 位於西湖西部群山中,這里有九條溪,十八條澗匯集於此,因此在曲折幽逮長達4千米的幽谷中,皆是「重重疊疊山,彎彎曲曲路,叮叮哆嗚泉,高高下下樹」,山野情趣濃得令人心醉。 龍井 在西湖西山鳳凰嶺上,為西湖風景區三大名泉之一,泉水出自山岩石隙,清涼甘冽,大旱不枯,四時不絕,取小棍攪拌井水,水面會出現蠕動的分水線。 北京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宮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檯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故宮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故宮 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故宮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欞柩停在此殿。 故宮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故宮 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故宮 御花園 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今俗稱御花園,佔地一萬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築二十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築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後在此登高。 蘇州園林 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這些園林可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三大類。蘇州園林多為宅地園林,由貴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緻優雅。這些園林反映出歷代園林的不同風格,同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的程度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 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我國四大古典名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後為明代監察御史王獻臣歸隱之居,取古人築室種樹,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的語意而名,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蘇州園林 滄浪亭 滄浪亭地處城南三元坊,在現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 全園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所謂自然,一是不矯揉造作,不亡加雕飾,不露斧鑿痕跡;二是表現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風景。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環園南去清晨夕暮,煙水彌漫,極富山島水鄉詩意。而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於其間,藤蔓垂掛於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築亦大多環山,並以長廊相接。但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則少剛,遂沿池築一復廊,蜿蜒曲折,既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不使孤單,又可通過復廊上一百餘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此可謂借景的典範。 蘇州園林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蘇州園林 留園 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園中分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池為中心,風景明凈清幽;東部則廳堂宏麗軒敞,重樓疊閣;西部是土山楓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園風采。全園建築布局結構嚴謹,尢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亦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蘇州園林 網師園 網師園,地處葑門內闊家頭巷,後門可達十全街。全園佔地約八畝余,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 網師園原稱「漁隱」,清代宋宗元購之,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思」諧音,更名「網師園」。 黃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西北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向以「三奇」、「四絕」名冠於世,其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瓏剔透的怪石、變化無常的雲海、千奇百怪的蒼松,構成了無窮無盡的神奇美景。黃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文化和自然)」名錄。 明代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是對黃山作的極高的評價。古人還有「天下名景集黃山」之說,意即天下名山有的優點,黃山都具備。 迎客松 「奇松」是黃山「四絕」之一,其中名氣最大的當然非「迎客松」莫數。 迎客松位於黃山「玉屏峰」正面的「玉屏樓」前,枝幹彎曲,酷似張開手臂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四周的鐵鏈上栓滿了各式各樣的小鎖,寄託著一個個美好的祝福。 日出 黃山日出時,霞光和太陽穿雲破霧,致使雲海盡染,金光穿射,絢麗奪目。 黃山觀日處,其一是黃山的第二高峰光明頂,此處因地勢高曠,為看日出、觀雲海的好地方;其二位於獅子峰腰部的清涼台上,此處海拔觀日出和雲海的最佳處。 雲海 高山,一般都可見到雲海,但是黃山的雲海更有其特色,可以說是一大奇觀,特別是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雲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 黃山一年之中有雲霧的天氣達200多天,而且雲來霧去,變化莫測,時而是風平浪靜的一片汪洋,時面波濤洶涌,白浪排空,黃山地名亦因此而叫西海、東海、前海、後海。 奇松 黃山松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奇特,其中著名的松樹有迎客松、卧龍松、黑虎松、麒麟松、蒲團松等30餘株。 遍布峰壑的黃山松,破石而生,盤結於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余風牙決壑之中,或雄壯挺拔,或婀娜多姿,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黃山無時不松,奇特的古松,難以勝數。多少年來,它們抵禦風吹雨打,霜劍冰刀,吸取岩石中的點滴水分和營養,迎著陽光穩穩地屹立於峰崖之上。 怪石 黃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傑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獸,惟妙惟肖。其中著名的怪石有「飛來石」、「猴子觀海」、「夢筆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雞叫天門、」「孔雀戲蓮花」等等。 長江三峽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因中國政府築壩建三峽水利工程而受損,多數景點或搬遷或沉於水中。 三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市,全長約二百公里。 長江三峽 瞿塘峽 瞿塘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黛溪,峽長八公里,航道窄處不足百米,於此驚心動魄的雄健氣慨的領略中,還可在兩岸的山岩上觀賞到鐵鎖關、偷水孔、鳳凰飲泉、粉壁石刻、孟良梯、倒吊和尚、風箱峽、七道門、古棧道等多處奇觀。 長江三峽 巫峽 巫峽西起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巴東縣官渡口,其代表性景觀「雲雨巫山十二峰,皆在巫山縣境內,又主要集中在青石鎮一帶。最富魅力的是神女峰,傳說那亭亭玉立的秀美石柱和伴著她的雲雨諸峰,是幫助大禹治水並為船工導航的天上仙女們的化身,這些山峰各有風姿,人們依其身影取了十二個美妙的名字。 長江三峽 西陵峽 在湖北秭歸、宜昌兩縣境內,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肝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長江三峽 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長江北岸的奉節縣東,瞿塘峽口,兩千多年以前是古代巴國的奠基之地,兩漢末年公孫述據蜀為王,由成都遷來魚腹,築城以自固。傳說築城的水井裡有白氣騰空,公孫述認為是白龍飛升的徵兆,遂自立為白帝,其城稱「白帝城」。 三國時,蜀漢劉備臨終前在此把政權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丞相諸葛亮,這就是「白帝城託孤」。明朝嘉靖年間,將城內原供奉公孫述的白帝廟改祭祀劉備和諸葛亮,建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陳列隋代以來碑刻74通,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長江三峽 張飛廟 張飛廟依山取勢,背卧蔥蘢古木,俯臨浩浩長江,側伴飛泉幽潭,素有「巴蜀一勝境」之譽。 主要建築有紀念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結義樓,祭祀張飛的正殿,寄託張飛對關羽思念的望雲軒,以及紀念傳說中的張飛神靈為上下舟船助風的三十里的助風閣等。另外,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雲陽客居,寫了許多以杜鵑和明月為題的詩篇,所以又在這里修了紀念杜甫的杜鵑亭和得月亭 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俗稱承德離宮,原名熱河行宮,位於市區北半部,佔地面積五百六十四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和著名的文物風景區,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後完工,歷時八十七年,建樓、台、殿、閣、軒、齋、亭、榭、廟、塔、廊、橋一百二十餘處,尤以康、乾御題七十二景昭著,與自然山水相輝映,園中有園,景內有景,構成了一幅千姿百態的立體畫卷。
❼ 2010年國慶節初中作文500字
我的國慶節
當我小時侯,對於節日,最盼望的,除了春節就是國慶節了。在人人為工分拚命的農村,除了春節是沒有什麼節日可言。元旦五一,在冬修水利搶割小麥,三八國慶,是培育春花收割晚稻。
然而,這些節日中,國慶節又與其他節日略有不同。也許是因為為了顯示祖國的繁榮昌盛,每年國慶節,村裡除了要在各顯要出貼上紅紅綠綠的標語外,還要用松柏搭一個彩棚,掛上四盞大紅燈籠,寫著「慶祝國慶」。我們看著大人爬上爬下,向消息靈通的人打聽,晚上放不放電影?盡管是看了多遍的《南征北戰》或《紅燈記》什麼的,總比在家早早管床要好。
國慶節,可以到街上去。這一天,大人允許,也會給你錢。有兩毛,多的時候能得到三毛。除了到春江飯店吃一碗九分錢的光面,還有多餘。可以買一本薄一點的小人書。阿浩有好多小人書,向他借,很小氣。如果自己買來,他如果來借,也小氣一下,至少要他換了看。
街上是很熱鬧的,可以到南門埠頭看輪船,也可以到汽車站看汽車。我常和榮富去看汽車,他說他很想開汽車。我有些驚訝,因為我想這只是做夢。後來他考上技校,是板金工,敲汽車殼的。不過現在已經做老闆了。
有些年,街上還遊行,我們就站在街邊看。找熟悉的人,可是就是很難看到。街上商店門口還會有大字報。罵淶罵去的我們也不懂。有一次,我看到一首詞,叫憶秦娥,我記得我們課本上也有,叫《憶秦娥。婁山關》,可它是這樣寫的:紅日照,廿五周年國慶到。國慶到,紅旗如海,歌聲如潮。九大精神光輝耀,十億人民盡舜堯。盡舜堯,神州更盛,美蘇更糟。啊,我佩服得不得了。就默默吟誦,直至爛熟於心。
時光如流,國慶依然一年比一年隆重。然而,現在近在遲尺的街上也不願意去,滿目的大削價商品對我已毫無吸引力。
不過我想,孩子們永遠是快樂的。孩子們快樂了,大人們也就都快樂了吧。
忙碌的國慶
又一個國慶節到了,我們學校也放了假,我的爸爸媽媽也可以休息七天。這七天的假期小朋友們打算怎麼過呢?是去外地旅遊,還是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是整天陶醉在書林之中,還是在家幫父母幹活?我想,每位小朋友大概都要去逛逛街,買點東西吧。可是你們注意到了嗎,在這個舉國歡慶的節日里,有那麼多的人還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
大街上每一家商店裡的營業員和老闆都在辛勤地工作,他們都熱情地對待顧客,從不對顧客們翻白眼、說臟話。不管是什麼節假日,這些商店裡的營業員和老闆從不休息。他們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為了使我們得到更好的服務。
不僅各個商店、超市裡的營業員在國慶節辛勤地工作,在大街上還有一群不知勞累的工作者——環衛工人。環衛工人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勞動,就算在國慶節也從不休息。環衛工人每天都在為我們的城市做出貢獻。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環衛工人,我們的生活會怎麼樣:到處是垃圾,臭氣難聞……我們一天也離不開他們,而他們每天都在工作,都在環保,都在勞累。他們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清潔的生活環境,讓我們能過一個舒適的國慶。
醫院里的醫生、護士在國慶節里也何時休息過?他們也在堅守工作崗位。他們對待病人都非常熱情,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好。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親人或朋友邀約自己去玩而不到醫院給病人治病。他們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讓我們能得到及時的醫療保障,過一個健康的國慶。
在國慶節里,旅遊行業的人們更是在辛勤地勞動,祖國大江南北各個景點的工作人員都在忙碌著。10月1—7日之所以被稱為「十一黃金周」,就是因為許多行業10月1—7日放假,大家都想藉此機會去各地旅遊,旅遊人數大幅攀升。但是不論旅遊人數再怎麼多,各個旅遊景點的工作人員都是一刻不停地工作著,讓我們能度過一個開心的、高興的、快樂的國慶節。
除了這些,還有許許多多的行業的工作者在祖國誕生的日子——國慶節得不到休息,如航空、鐵路、公路運輸和電視參的工作人員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度過一個快樂的國慶節,一個開心的「十一黃金周」。
❽ 涪陵有私人電影院嗎在什麼位置
現在應該是嘉峪哦```不過馬上橫店影院進涪陵`估計那個更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