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院的銀幕長寬比是多少,為什麼是這個比例
1.78:1 (16:9)。
IMAX原始膠片的畫面比例是 1.43:1 ,數字IMAX的畫面比例是 1.78:1 (16:9)。 一般電影是 2.35:1
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但完全可以在更大的銀幕播放,而且迄今為止不斷有更大的IMAX銀幕出現。IMAX的構造亦與普通電影院有很大分別。由於畫面解析度提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一般所有座位均在一個銀幕的高度內。
看電影注意事項
減少吐槽:需要注意有些電影可能不會符合每個人的口味,所以在電影院中會出現很多吐槽的人,這時不文明的現象。這樣不僅會影響旁邊觀影人的心情,而且也會影響整個電影院的觀影氣氛。
降低語調:需要注意一般電影院中每個人都是很安靜的,只有電影的聲音。由於電影的情節很好,可能有很多人都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盡管這樣,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也要盡量降低語調,以免破壞觀影效果。
B. 常規電影放映廳能坐多少人
電影院的規模按觀眾廳的容量可分為:
特大型1801座以上或11個廳以上;大型1201座~1800座或8~10個廳;中型701座~1200座或5~7個廳;小型700座以下或4個廳。
電影院(cinema)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
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電影已經成為人們飯後的論點。
影院基地選擇應根據當地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合理布置,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基地的主要入口應臨接城鎮道路、廣場或空地。
二、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寬度除不應小於安全出口寬度總和外,且小型電影院不應小於8m,中型電影院不應小於12m,大型不應小於20m,特大型不應小於25m。
三、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電影院應按每座0.2㎡計,大型、特大型電影院除應滿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應小於10m。
四、多觀眾廳電影院各主要面的集散空地應按實際分配的最多人數計算;總座位數2000座以上的電影院宜分數處集散。
五、位於交叉口的電影院尚應滿足城鎮有關交通車行視距的規定。
C. IMAX電影銀幕和普通電影銀幕的比例到底是什麼呢
你好
IMAX的銀幕比例基本上不是你提到的那幾種
恰恰是大家認為最不起眼的比例 4:3
最早的電影都是4:3的
到後來進化出寬銀幕,基本上只要比4:3款就算寬銀幕
比較主流的比例是1.85:1(學院寬銀幕)和2.35:1(變形寬銀幕)
再後來有了IMAX
關於你的最後一問:IMAX標准銀幕要18米以上,寬超過25米(和主流的寬銀幕相比寬度毫不遜色甚至更寬),而高度高了將近一倍(中國電影博物館的巨幕21*27米),這樣就把觀眾的視野幾乎全部放到銀幕上,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明顯,不是普通寬銀幕能比的
顯示器16:9不過是廠家的噱頭罷了,說16:9是黃金比例是為了節約成本(網上很多相關評論,就不多說了
D. 問一下為什麼電影院的屏幕比例是21:9而不是傳統的16:9或者是4:3呢
電影院的屏幕比例是21:9,主要是從觀眾觀看體驗為出發點,為了方便觀眾觀看,屏幕相對較寬的話,視野也就更加寬闊,坐在兩邊的觀眾也能更好地欣賞電影。而16:9和4:3等屬於相對較窄的屏幕,主要適合電腦或電視用戶。
(4)電影院比例擴展閱讀:
16∶9是最適合人眼視角的格式,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未來數字電視的顯示格式也將採用16∶9的格式。4∶3是適合目前模擬電視信號的顯示格式,因此如果主要用來看電視還是有一定優勢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16∶9和4∶3格式的電視都可以通過菜單調整畫面的顯示格式,但這都是以浪費一定面積的屏幕為代價的。
E. 電影院屏幕比例
正確比例為2.35:1
F. 請問一下:電影的比例是16:9還是21:9好一點,各有什麼區別,在清晰度、色彩等上面有沒有區別
電影的比例是16:9好一點。但在清晰度、色彩等上面並沒有什麼區別。
16:9可以使拍攝的場景更加廣闊,在電影院中播放時會更有氣勢,日常所看到的16:9的都是後期壓制,加上黑邊,添加字幕後的。
現在在電影院里放映的大多還是16:9的。
16:9這個說法不是很准確,這個只是屏幕比例而不是電影畫面的比例,應該說大多數的電影畫面比例是學院標准,也就是1.33:1或1.37:1。
(6)電影院比例擴展閱讀:
視頻比例:
視頻比例是指影視播放器播放的影視畫面長和寬的比例。
普通家庭所用的CRT電視機,其顯示畫面的長和寬的比例是4:3,即視頻比例為4:3。
正在發展的高清顯示,視頻比例一般要求是16:9。
16:9基本含義:
指電腦顯示器的寬高比,即一個圖像的寬度除以它的高度所得的比例,通常表示為 "x:y" or "x×y",其中的冒號和叉號表示中文的「比」之意。
如今,在電影工業中最常被使用的是 anamorphic 比例(即2.39:1)。傳統的4:3(1.33:1)仍然被使用於現今的許多電視畫面上,而它成功的後繼規格16:9(1.78:1)則被用於高清晰度電視和歐洲的數字電視上。
這三種比例,是MPEG-2(DVD)數字壓縮格式所指定的三種標准比例,而 16:9 也被藍光光碟和HD DVD所使用,同時也是兩種普遍使用的 35mm電影膠片之間的折中方案(歐洲的 1.66:1 以及美國和英國的 1.85:1)。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視頻比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6:9
G. 電影屏幕是21比9還是16比9
這樣是因為可以使拍攝的場景更加廣闊,在電影院中播放時會更有氣勢,對於家庭的平板電視的話16:9更好些,這就是為什麼電影21:9寬屏居多,電視劇基本採用16:9的原因。
電影畫面比例:
一、早期電影的銀幕比例為1.33:1(4:3):
1、在電影剛剛出現的年代,所有電影的畫面大小形狀都是差不多的。我們一般把畫面寬度和高度的比例稱為長寬比(Aspect Ratio,也稱為縱橫比或者就叫做畫面比例)。
從19世紀末期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幾乎所有電影的畫面比例都是標準的1.33:1(准確地說是1.37:1,但作為標准來說統稱為1.33:1)。
也就是說,電影畫面的寬度是高度的1.33倍,這種比例有時也表達為4:3,就是說寬度為4個單位,高度為3個單位;這種畫面比例後來被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所接受,稱為學院標准(Academy Standard)。
2、20世紀50年代,剛剛誕生的電視行業面臨著採用何種屏幕比例作為電視標準的問題。為了方便把電影搬上電視屏幕,美國國家電視標准委員會(NTSC)最後決定採用學院標准作為電視的標准比例,這也就是4:3電視畫面比例的由來。這個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電視的主導標准。
二、變形寬銀幕的出現:
1、隨著電影通過電視屏幕迅速進入家庭,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發現電影院里的觀眾開始大量流失。為了讓觀眾重新回到電影院,他們想出了新主意:立體電影和寬銀幕電影。
這兩種電影的試驗實際上從2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到5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視。當然立體電影並未真正的成為大眾消費的主流,寬銀幕卻一直傳承下來;
2、變形寬銀幕電影是指用變形球面鏡頭拍攝,把圖象在水平方向擠壓,使得畫面能適合於1.37:1的膠片,如果對著光源直接看電影膠片的話,圓體看起來就會象又瘦又長的橢圓型。
當播放影片時,就用帶有變形鏡頭的電影播放設備,利用光學原理重新把圖象拉寬放映,使圖象回到原來的縱橫比。其他畫面比例還有1.66:1和2.20:1(70毫米膠片)等,但我們的介紹集中於1.85:1和2.35:1就行了。
3、實際上也有一些相反的情況:你在4:3的電視上能看到比寬銀幕電影更多的內容。這是因為有些導演(包括詹姆斯·卡梅倫)會使用超級35毫米攝影機來拍電影,這樣得到的原始膠片就是4:3的,在電影院里用寬銀幕格式放映的時候實際上是裁取了4:3畫面的中間一塊。
4、等到製作DVD的時候使用的是原始膠片,這樣我們就看到了比電影院中更多的東西。畫面中的白框顯示了2.35:1的畫面所裁切的部分;目前來說採用4:3銀幕比例的電影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台,現在主流的電影以2.35:1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