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動作片大片評分最高的十部電影
金蟬脫殼、喋血雙雄、突襲2:暴徒、碟中諜5、真實的謊言、虎膽龍威1、生死時速勇、墨西哥往事、闖奪命島、第一滴血。
1、《墨西哥往事》北美票房冠軍,暴力美學里程碑之作,如果說《喋血雙雄》是港片動作片中的經典,那麼這部影片,稱為外國片中的動作經典,一點也不為過。片中狂野不羈的拉丁式槍戰讓人看得非常過癮,影片將傳統西部片與現代槍戰場面的處理手法糅合起來,在濃重拉丁情調的襯托之下,散發出粗獷而浪漫的獨特魅力。
Ⅱ 瓦格納的音樂特徵及其歷史貢獻
理查德·瓦格納
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國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樂大師。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復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① 對傳統歌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實施了「整體藝術觀」、「無終旋律」以及「主導動機」的手法,並強調戲劇第一,音樂第二,堅持音樂必須服從戲劇內容需要進行創作的原則,改革後的歌劇被稱為樂劇(Das Musikdrama)。
② 創作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的經典樂劇,使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
③ 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強了樂隊的表現力,改變了傳統歌劇將樂隊當作「巨型吉它」,使其處於人聲伴奏狀態的做法。他抓住了樂隊的表現特點,通過「主導動機」的運用來闡述戲劇內容,使樂隊成為表達劇情內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聲,淡化調式調性,創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對20世紀音樂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瓦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復雜的、懷著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麗莎白,《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拯救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瓦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瓦格納的啟發最多。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瓦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瓦格納的作品,不過這些年來稍有松動。
主要作品
仙女(Die Feen 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首演於1842年)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湯豪舍(Tannhä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齊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爾(Parsifal,1882)
管弦樂改編
格魯克歌劇《依菲格尼亞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C大調交響曲
浮士德序曲
5首魏森東克的歌
Ⅲ 瓦格納和尼採的簡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國作曲家。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復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瓦格納出生於萊比錫,從小接受了完善的音樂訓練,對音樂和戲劇十分感興趣,後在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中途退學,受聘為維爾茲歌劇院的合唱指揮。其一生致力於歌劇創作,對德國歌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於威尼斯的溫德拉敏宮逝世。
在瓦格納生活的時代,在德國人們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緻,宮廷內外盛行義大利與法國的歌劇,偏重音樂技巧上的華麗而忽視戲劇的內容,故瓦格納提出「樂劇」的口號,提倡以音樂跟戲劇並重為目的來創作歌劇,建議作曲家親自參與劇本的創作,並認為歌劇的題材應只適宜於音樂處理。他將過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現的管弦樂隊的地位提升到了極致,使其成為統一全劇的支柱。另一明顯的改革在於他樂劇中的主導動機。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代,作曲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到主導動機。但瓦格納不同於他們,他系統的運用主導動機,並通過復調來組合幾個主導動機。可以說,由極端集中的情節編制出的主導動機之網覆蓋全劇,使文字語言與音樂語言完美的結合,是一種精確而單純的潛台詞。除此之外,他的樂劇中幾乎沒有分曲,銅管樂的運用更加自由靈活,感情的意義由樂隊以旋律及和聲的方式表達,人聲聲部浮動於管弦樂流的表面,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瓦格納的歌劇改革主要開始於《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這部歌劇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標志著西方世界音樂語言中一種新方言的開始,調性體系開始瓦解的標志。從此以後,「瓦格納風格」成了歌劇或一般音樂中「先進」及非傳統的代義詞。
很多人在聽瓦格納音樂的同時要提到他的思想,當然音樂家本身的性格與思想對其創作作品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過分重視他的思想對於欣賞他的作品來講卻是一種遺憾。據說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羅伊特為他專門演出瓦格納的作品,當時他感動得流淚,恨不得與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執手親談。納粹歪曲了瓦格納作品中的一些思想來美化自己的罪行,但這不能作為指責瓦格納音樂的理由。瓦格納的青年時期,其思想主要傾向於「德意志」,他受到費爾巴哈和巴枯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過德累斯頓的革命。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後,瓦格納逐漸接受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調以及尼採的超人論說等思想,以及後來戈比諾的日耳曼血統論,晚年的時候,瓦格納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瓦格納與尼采曾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維持了十年,當瓦格納改變其音樂風格之後,尼采與他決裂,稱他是一個狡猾的人,稱聽他的音樂使人致瘋。1878年1月3日,瓦格納將《帕西法爾》贈送給尼采,尼采寫了最後一封信給瓦格納,並回贈自己的新書《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寫作《瓦格納事件》和《尼采對瓦格納》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對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瓦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復雜的、懷著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麗莎白,《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徵求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瓦格納的啟發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瓦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瓦格納的作品,不過這些年來稍有松動。
代表作品一覽:
【樂劇】
仙女 (Die Feen 1833-34, première 1888)
禁戀 (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première 1836)
黎恩濟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première 1842)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湯豪舍(Tannhāe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齊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爾(Parsifal,1882)
【管弦樂改編】
格魯克歌劇《依菲格尼亞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管弦樂】
C大調交響曲
浮士德序曲
【歌曲】
5首偉森東克的歌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個語言學家,然後作為一個哲學家或者稱之為自由思想者,他的許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現代心理學的內容。他是一個充滿著反叛精神的詩人哲學家,他強力地批判了西方傳統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傳統的道德體系,主張重估一切價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論和永恆輪回的命題,渴望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強力的思想文化體系。從本質上來說,尼采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但是他不同於他年輕時代的精神導師——叔本華之處就在於,他渴望著在這個虛無的世界上尋找到一種意義,或者說創造出一種生存的意義,以此來肯定人的存在價值。他的思想為後來的存在主義奠定了基礎,被譽為存在主義的先驅之一。但是由於尼採的某些思想過於極端,過於的強力,因此後來被納粹所利用而染上「納粹哲學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寫,任何偉大都會被誤解。
【尼采年表】
1844年,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一個小村莊洛肯(Roecken),他父親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師。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麗莎白·尼采出生
1849年,尼采父親病故。
1850年,搬家到薩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進入波恩大學,修習神學與古典語言學。
1865年,尼采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並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後來成為尼采哲學思考的起點。
1868年,初識瓦格納,瓦格納是尼採的年輕時代的好友。
1869年,年僅25歲的尼采尚未正式畢業就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
1870年,升為正教授。8月,普法戰爭爆發,志願從軍,因傷退役。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1882年,去義大利旅行。經人介紹與羅•莎樂美相識。五月,完成《快樂的科學》並出版。同月,向莎樂美求婚,被拒絕。
1883年,開始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部。7月開始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11月起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
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
病中的尼采於魏瑪家中1897年,母親病逝,被他的妹妹伊麗莎白·尼采接到文化名城魏瑪居住。
1900年,尼採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葬於故鄉洛肯(Roecken)教堂。
【影響】
尼採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沖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採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福柯和德里達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里爾克、紀德以及魯迅。
【主要作品】
1872: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1876:不合時宜的考察(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1878-1880: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1881:朝霞(Die Morgenröte)
1882: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1883-1885: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86:善惡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1887:論道德譜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1887:偶像的黃昏(Götzendämmerung)
1888:瓦格納事件(Der Fall Wagner)
1895:反對基督(Der Antichrist)
1895:尼采反對瓦格納(Nietzsche contra Wagner)
1908:瞧,這個人(Ecce Homo)
1911:權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Ⅳ 懸疑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口碑逆天,為什麼票房卻如此
《看不見的客人》是奧里奧爾·保羅執導,馬里奧·卡薩斯、阿娜·瓦格納、芭芭拉·藍妮、何塞·卡羅納多主演的懸疑電影。該片於2017年1月6日在西班牙上映。
該片講述了企業家艾德里安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被捲入一樁謀殺案中,為了洗脫罪名,他請來了金牌女律師弗吉尼亞為自己辯護[1]。
中文名
看不見的客人
外文名
Contratiempo,The Invisible Guest
其它譯名
布局(台)
出品公司
Atresmedia Cine
發行公司
KOCH Media Deutschland GmbH
製片地區
西班牙
導演
奧里奧爾·保羅
編劇
奧里奧爾·保羅
類型
犯罪、懸疑
主演
馬里奧·卡薩斯,阿娜·瓦格納,芭芭拉·藍妮,何塞·卡羅納多
片長
106分鍾
上映時間
2017年1月6日
對白語言
西班牙語
色彩
彩色
Ⅳ 湯姆克魯斯有五部電影的票房超過4億。誰知道是那五部
到目前為止,湯姆克魯斯共有14部電影的美國本土票房超過1億美元,為世界之最。
2029星球女子監獄 (2004) 這片是冒牌貨!!!!!!看過,是一部垃圾電影。
年輕槍手 (1988)其實不是湯姆克魯斯的電影。
《世界大戰》美國本土票房2.34億美元,全球票房5.9億美元。
《最後的武士》4.6億美元。
湯姆克魯斯6次金球獎提名 (21歲第一次獲得提名),3次獲得金球獎。3次奧斯卡提名。
票房與片酬20多年來保持世界第一
1996年 7000萬美元
2000年 7500萬美元
2005年 1億美元
Ⅵ 如何理解瓦格納的「整體藝術」思想
藝術成就①對傳統歌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實施了「整體藝術觀」、「無終旋律」以及「主導動機」的手法,並強調戲劇第一,音樂第二,堅持音樂必須服從戲劇內容需要進行創作的原則,改革後的歌劇被稱為樂劇(DasMusikdrama)。②創作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的經典樂劇,使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理查德·瓦格納③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強了樂隊的表現力,改變了傳統歌劇將樂隊當作「巨型吉它」,使其處於人聲伴奏狀態的做法。他抓住了樂隊的表現特點,通過「主導動機」的運用來闡述戲劇內容,使樂隊成為表達劇情內容的有效工具。④建立半音化和聲,淡化調式調性,創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對20世紀音樂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世對瓦格納及其作品的評價據說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羅伊特為他專門演出瓦格納的作品,當時他感動得流淚,恨不得與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執手親談。很多人在聽瓦格納音樂的同時要提到他的思想,無可否認音樂家本身的性格與思想對其創作作品有著很大的影響。瓦格納的青年時期,其思想主要傾向於「德意志」,他受到費爾巴哈和巴枯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過德累斯頓的革命。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後,瓦格納逐漸接受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調以及尼採的超人論等思想,以及後來戈比諾(ArthurdeGobineau)的雅利安種族主義理論,晚年的時候,瓦格納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瓦格納與尼采曾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維持了十年,當瓦格納改變其音樂風格之後,尼采與他決裂,稱他是一個狡猾的人,稱聽他的音樂使人致瘋。1878年1月3日,瓦格納將《帕西法爾》贈送給尼采,尼采寫了最後一封信給瓦格納,並回贈自己的新書《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寫作《瓦格納事件》和《尼采對瓦格納》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對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瓦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復雜的、懷著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麗莎白,《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拯救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瓦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瓦格納的啟發最多。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瓦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瓦格納的作品,不過這些年來稍有松動。瓦格納的作品瓦格納歌劇及其它作品歌劇結婚DieHochzeit(1832,萊比錫1838)仙妖DieFeen(1833-34,慕尼黑1888)愛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見習修女)DasLiebesverbot(DieNovizevonPalermo)(1834-36,馬格德堡1836)黎恩濟,羅馬的最後一個護民官Rienzi,derLetztederTribunen(1837-40,德累斯頓1842)漂泊的荷蘭人DerfliegendeHollaender(1840-41,德累斯頓1843)湯豪瑟與瓦特堡的歌唱比賽(1842-45,德累斯頓1845)羅恩格林Lohengrin(1845-48,魏瑪1850)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TristanundIsolde(1856-59,慕尼黑1865)紐倫堡的名歌手DieMeistersingervonNuernberg(1845-67,慕尼黑1868)尼伯龍根的指環:連演三日和一個前夜DerRingdesNibelungen(拜羅伊特1876)前夜:萊茵的黃金*Vorabend:DasRheingold(1851-54,慕尼黑1869)第一日劇:女武神*ErsterTag:DieWalkuere(1851-56,慕尼黑1870)第二日劇:齊格菲*ZweiterTag:Siegfried(1851-71,拜羅伊特1876)第三日劇:諸神的黃昏*DritterTag:Goetterdaemmerung(1848-1874,拜羅伊特1876)帕西法爾Parsifal(1865-82,拜羅伊特1882)其它作品《齊格菲的牧歌》、《韋森東克之歌》五首,等等主要音樂論著《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歌劇與戲劇》
Ⅶ 邁克爾·瓦格納介紹
邁克爾•瓦格納出生在澳大利亞悉尼,後來隨父母搬至墨爾本。在他幼年的記憶中,周圍大部分東西是黑白的。
長大後的邁克爾自認為很懶,不守紀律,很容易分心,但他始終如一地喜歡寫作:從少年時期開始就寫詩、寫歌詞、寫喜劇、寫電影劇本。在他看來,文字是無所不能的,也是最美妙的。於是,在他寫下了許多被讀者喜歡的作品後,還寫下了這個被大人孩子稱之為「了不起的小說」、「讓人從頭笑到尾、甚至笑得更久」的小說—安迪父子系列。
Ⅷ 瓦格納的代表歌劇是什麼
瓦格納的代表歌劇有:《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
歌劇介紹:
1.《黎恩濟》:
五幕悲劇,是德國作曲家、劇作家理查德瓦格納繼《仙女》和《禁戀》後的第三部歌劇作品。
《黎恩濟》全稱是《黎恩濟,最後的護民官》,故事敘述了14世紀中葉的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的故事:黎恩濟因率眾反抗貴族們的暴虐使羅馬市民恢復自由,卻由於妹妹跟青年貴族的戀愛和別的因素,受到市民誤解而被殺,結果羅馬市民的自由也隨著消失。
2.《漂泊的荷蘭人》:
作品於1843年01月02日公演。作品含蘊著陰郁迷幻的色彩,只偶爾夾雜著一些輕松優嫻的情調。瓦格納的劇詞是根據北歐的傳說寫成的。
講述了從前有一個荷蘭的航行者,冒著巨暴的風浪要想繞過好望角,並發誓說必須完成其壯舉,雖作一世的航行亦所不懼。
魔鬼聽了他的誓言,就判了他的罪,罰他終生在海上漂流,直至世界的末日;他將永遠不得解脫除,非他能找到一個女子忠心愛他,直至他的死日。每七年許他登陸一次,讓他去尋覓那願以忠貞的愛為他贖身的女子。
(8)瓦格納電影票擴展閱讀
瓦格納在這《漂泊的荷蘭人》的序曲里運用了全劇的主導動機,把劇中的情節借音樂做了很美麗而動聽的敘述。開始是描寫暴風雨的句子,從中現出了有力、但陰郁的、代表荷蘭人的動機。管弦樂正如暴風雨中洶涌澎湃的海洋,在這暴亂的聲浪中,代表那荷蘭人的主導動機一再浮現
瓦格納14歲的時候,寫出了一部長達五幕的大悲劇《萊巴爾德與阿德萊達》。這部戲劇雖然明顯地帶有莎士比亞悲劇的印記,但作為一部少年習作。
瓦格納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並不太早,11歲才開始學鋼琴。由於聽了威柏親自指揮的歌劇《自由射手》又使他對音樂的興趣由鋼琴轉向歌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瓦格納
Ⅸ 哪位大神有塞爾吉奧2020年上映的由瓦格納·馬拉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塞爾吉奧Sergio》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stPA6EdSN-0GmDNntZ4vXA
導演:格雷格·巴克
編劇:克萊格·鮑登
主演:瓦格納·馬拉、安娜·德·阿瑪斯、布萊恩·F·奧博恩、加瑞特·迪拉胡特、克雷蒙斯·施伊克、布萊德利·惠特福德、維他亞·潘斯林加姆、薩哈賈克·波斯安吉特、邦妮·澤勒巴克、WillDalton、JasonAnthony、AliceAssef、SameeraAsir、DollarTan、PedroHossi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20-01-28(聖丹斯電影節)、2020-04-17(美國)
片長:118分鍾
又名:Sergio:世界良心(港)、搶救德梅洛(台)
塞爾吉奧·維埃拉·德梅洛(瓦格納·馬拉飾演)魅力非凡、性格復雜,在他充滿傳奇的職業生涯中,他大部分時間都以聯合國高級外交官的身份在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工作,為了保護普通民眾的生命,巧妙地與各國總統、革命者和戰犯打交道。但是,就在他准備與自己心愛的女人(安娜·德·阿瑪斯飾演)一起過簡單的生活時,塞爾吉奧接到了最後一項任務,而且是在遭到美國入侵後陷入混亂的巴格達。這本來是一項很簡單的任務,但是後來一枚炸彈爆炸了,聯合國總部的牆壁倒在了他身上,就此引發了一場扣人心弦的生死搏鬥。
《塞爾吉奧》的靈感來源於真實事件,在這部大製作電影中,主人公不斷突破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極限,被迫面對自己在野心、家庭和愛的能力等問題上充滿分歧的選擇。
Ⅹ 瓦格納德藝術成就
藝術成就
① 對傳統歌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實施了「整體藝術觀」、「無終旋律」以及「主導動機」的手法,並強調戲劇第一,音樂第二,堅持音樂必須服從戲劇內容需要進行創作的原則,改革後的歌劇被稱為樂劇(Das Musikdrama)。 ② 創作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的經典樂劇,使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 理查德·瓦格納
③ 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強了樂隊的表現力,改變了傳統歌劇將樂隊當作「巨型吉它」,使其處於人聲伴奏狀態的做法。他抓住了樂隊的表現特點,通過「主導動機」的運用來闡述戲劇內容,使樂隊成為表達劇情內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聲,淡化調式調性,創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對20世紀音樂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世對瓦格納及其作品的評價
據說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羅伊特為他專門演出瓦格納的作品,當時他感動得流淚,恨不得與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執手親談。很多人在聽瓦格納音樂的同時要提到他的思想,無可否認音樂家本身的性格與思想對其創作作品有著很大的影響。瓦格納的青年時期,其思想主要傾向於「德意志」,他受到費爾巴哈和巴枯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過德累斯頓的革命。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以後,瓦格納逐漸接受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調以及尼採的超人論等思想,以及後來戈比諾(Arthur de Gobineau)的雅利安種族主義理論,晚年的時候,瓦格納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響。瓦格納與尼采曾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維持了十年,當瓦格納改變其音樂風格之後,尼采與他決裂,稱他是一個狡猾的人,稱聽他的音樂使人致瘋。1878年1月3日,瓦格納將《帕西法爾》贈送給尼采,尼采寫了最後一封信給瓦格納,並回贈自己的新書《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寫作《瓦格納事件》和《尼采對瓦格納》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對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瓦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復雜的、懷著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現在他的樂劇中,如《湯豪舍》中的伊麗莎白,《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尼伯龍根的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拯救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瓦格納的啟發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瓦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瓦格納的作品,不過這些年來稍有松動。
瓦格納的作品
瓦格納歌劇及其它作品
歌劇
結婚 Die Hochzeit (1832, 萊比錫1838) 仙妖 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愛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見習修女) 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馬格德堡1836) 黎恩濟,羅馬的最後一個護民官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頓1842)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頓1843) 湯豪瑟與瓦特堡的歌唱比賽 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頓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5-48, 魏瑪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連演三日和一個前夜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羅伊特1876) 前夜:萊茵的黃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劇: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劇:齊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羅伊特1876) 第三日劇:諸神的黃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羅伊特1876)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65-82, 拜羅伊特1882)
其它作品
《齊格菲的牧歌》、《韋森東克之歌》五首,等等
主要音樂論著
《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歌劇與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