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圩鎮的行政區劃
新圩鎮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南部,距吉安市火車站30公里,地處贛中吉泰盆地底部,屬中緯地帶,鎮北靠文陂鄉,東南與富田鎮為鄰,西南與泰和縣接壤。全鎮總面積為49.56平方公里,城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全鎮轄新圩社區,大前、河邊、江頭、馬塘、黃塘、璋塘、爐下、洋田、田北、城山、郭城、新圩、粟溪等13個村委會(共1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為18000人,城區居住人口約6000人,郵政編碼為343061。地域呈「頓字」狀,東西長約11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鎮區屬低丘陵地帶,地勢中部低平,四周略高,但高度不大。
㈡ 惠陽新圩發展如何
新圩鎮位於惠州市南部,總面積158.4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2萬多人,其中外來人口9萬多人,於2002年被廣東省定為」中心鎮「,是惠陽區目前唯一的「省中心鎮」和經濟最發達的鄉鎮,也是惠州工業重鎮。我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地處惠州、深圳、東莞三地交界處,距區行政中心所在地淡水街道辦事處18公里,距南海石化項目所在地大亞灣31 公里;西與東莞市清溪鎮隔山相望,距清溪圩鎮28公里,距東莞市區58公里;南與深圳市坪地鎮相連,距深圳市區49公里,北距惠州市區29公里,是惠州的南大門,素有「金三角」的美譽。我鎮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宜人。鎮內山林較多,佔地面積17萬畝。其中不少山林景色優美,且頗具特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其中最受遊客推崇的是惠陽區最大最高的山脈——白雲嶂山脈。我鎮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鎮內交通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惠(州)深(圳)公路,惠(州)淡(水)公路和惠深高速公路貫穿全鎮。全鎮各村村道基本實現硬底化,是惠州市第一個實現村村通公交車的鄉鎮。供電供水充足,有3座11萬伏變電站,有2個日供水總量為3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現正興建日供水量7萬立方米引水工程。通信郵政發達,電話網、數據通信網、寬頻網、有線電視網遍布全鎮每一個角落。文化休閑娛樂體育設施配套齊全,全鎮共有大型酒店8家,正逐步成為惠州市南部消費娛樂中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鎮經濟保持高速、健康、協調發展的態勢。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為97.43億元,有600多家工業企業,其中外資企業300多家,形成了以電子、製鞋、制傘和化工等行業為主的外向型工業體系。其中工業總產值96.84億元;稅收總額1.59億元,用電量5.8億度;全鎮綜合競爭力得到了提高,再次入選「全國千強鎮」,並在 「惠州市最具競爭力十大鄉鎮」中名列第三
㈢ 惠威新圩有沒有電影院
你好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在惠州市???
以下是惠州市的所有電影院:
共 18所
如有疑問 請追問
㈣ 新圩鎮的風景名勝
黃氏文化科技活動中心暨大宗祠是一個家族文化的標志,項目建成後作為黃氏文化科技活動中心,是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的地方,特別是緬懷革命先烈,發揚革命傳統,傳承文化、教育子孫後代的好場所,同時也是祭祀祖先的殿堂。黃氏文化科技活動中心暨大宗祠籌委會主任黃家坤在奠基慶典上介紹籌建情況,項目籌建一年多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廣西文化發展研究會、北部灣文化研究會的指導支持下,籌建工作進展十分順利,整個項目計劃投資800萬元,資金全部來源於民間的捐資。
千年古荔地處靈山縣新圩鎮鄧家村,品種為靈山香荔,該樹樹干最大周長6.15米,樹高13.3米,樹冠15米,古荔長勢茂盛,年年掛果,果實卵圓形,略扁,果皮深紅色,核小,肉厚香甜爽脆有香氣,品質上等,1963年,我國著名生物學家蒲蟄龍教授帶領考察組前來考察,認定樹齡超過1460年(公元503年種植、距今樹齡1502年以上),是目前我國僅存的樹齡最長的靈山香荔母樹,《靈山縣志》、《廣東荔枝志》均有記載,1999年5月,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靈山縣農業局組織實施的《千年古荔保護》項目,在新圩鎮政府、鄧家村委會和縣水果局的大力支持下,近日全部完成建設任務並通過了驗收,1500年樹齡的古荔換發了新顏。《千年古荔保護》項目建設了132平方米的古荔保護區,一是進行場地清理,樹木修整防護,樹木測量及保護規劃等,二是在樹冠下建設三面光排水溝,三是建設防護隔離柵欄,四是設立保護標志牌,五是區域道路填土,母樹根系培土,旋放肥料等。通過項目建設,既能有效地防止人為和家禽家畜的踐踏損害,又為古荔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條件,使千年古荔更顯勃勃生機,為靈山香荔品種繁育及優良荔枝品種的研究提供保證,更為靈山中國荔枝之鄉增添一道亮麗的風境線。
靈山古荔上千歲
這棵荔枝有500年樹齡,如果有人指著公路邊一棵荔枝樹對你說,你不必大驚小怪,在有中國荔枝之鄉之稱的靈山,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樹齡的古荔枝樹到處都有。據靈山縣志記載,荔枝種植始於唐朝,宋朝已有較大發展,1961年,廣東省果樹研究所到靈山進行荔枝品種資源復查(當時靈山屬廣東管轄),鑒定新圩公社鄧家坡大隊(現新圩鎮鄧家村)有一棵香荔大樹,樹齡在1400年以上,如今,這棵千年古荔依然枝繁葉茂,幾乎每年正常開花結果,被列為靈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山不少地方自古就有一種習俗,無論哪家添男丁,都在住宅附近種幾棵荔枝樹,等荔枝掛果時,正是孩子長大後讀書時,就有求學的資本,於是,就形成了現在古荔枝樹隨處可見的荔鄉風韻,古時候,靈山誰家荔枝樹多,則象徵其家富裕,曾有家有荔枝千棵,其人與萬戶侯等之說,意為有1000棵荔枝相當於一個管理萬戶居民的官了,因此,靈山無荔不成村。在離縣城7公里遠的鄧家村樹齡在四五百年以上的古香荔隨處可見,記者采訪了村干到村民十餘人,竟無人知道村裡到底有多少棵古荔,在一戶人家門口,80歲的黃業基老人指著一棵樹冠如蓋、果滿枝頭的古香荔告訴記者,他小時候這棵荔枝就這模樣了,它隔年掛果,多時有一千多斤,70年代這棵樹的荔枝曾送到北京去,據縣委宣傳部的同志說,在新院村,也有很多古荔枝樹,有兩棵荔枝樹名氣相當響,分別叫赫魯曉夫和尼克松,據說當年赫魯曉夫和尼克松曾經吃過這兩棵樹產的荔枝。在大蘆村生長著十多棵樹齡在100年到400年的古荔,枝葉婆娑,碩果累累,有的古荔樹干已經空了,但鮮紅的荔枝依然掛滿枝頭,村裡人說,這些古荔結出來的果肉特別脆特別甜。據該縣水果局的同志說,全縣樹齡在1000年以上的古荔就有幾十棵,三四百年以上的荔枝有上萬棵,主要是香荔樹。靈山荔枝歷史悠久,種植歷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新圩鎮鄧家村至今尚有2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荔,依然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其中一棵千年古荔被認為是靈山香荔的老祖宗。荔枝種類繁多,品種齊全,高、中、低檔產品,早、中、遲熟搭配,靈山荔枝珍品中有香荔、糯米糍和桂味等,2001年,全縣荔枝面積59.55萬畝,產量2.8萬噸。靈山荔枝目前主栽的早熟品種有三月紅、白臘、白糖罌等,中熟品種有妃子笑、黑葉、大造、進奉、水荔等,遲熟品種有香荔、桂味、糯米糍、禾荔等。1、三月紅三月紅為早熟品種,每年5月上旬成熟,果實較大,單果重26-42克,果皮鮮紅,肉厚,肉白臘色,肉質稍粗韌、汁多,味甜帶酸,含可溶性因形物18.2-20.3%,品質中等,適宜鮮食,是早爭上市的荔枝品種。2、妃子笑妃子笑為中熟品種,6月上中旬成熟,果實大,單果重23.5-31.1克,果皮薄,淡紅色,果肉厚,白臘質,細嫩爽脆,清甜帶微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7.1-20.5%,品質優良,最宜鮮食。3、黑葉黑葉為中熟品種,6月中旬成熟。果實中等至大,單果重19-28克,果皮薄且暗紅色,果肉乳白色,味甜帶微香,含可溶生固形物16.5-20%,品質中上,適宜鮮食、曬干及加工罐頭。4、香荔香荔屬於遲熟品種,7月上旬成熟,果實中等大,單果重21克,果核小,果卵園形,略扁,果皮厚韌,深紅色略帶紫,果肉白臘色,清甜爽脆,有香氣,含可溶性固形物20%,品質上乘,鮮食、制干、制罐頭均可。5、桂味桂味屬於遲熟品種,6月下旬成熟。果實中等大,單果。15-20克,近似園球形,果皮鮮紅,薄且脆,果肉乳白色,細嫩爽脆,汁多、清甜,核小,有桂花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8-21%,品質極優,宜鮮食、加工。6、糯米糍糯米糍屬於遲熟品種,7月上旬成熟。果實中等至大,單果重20.1-27.6克,果扁心形,果皮鮮紅,較韌,核小,肉厚,軟滑多汁,濃甜微帶香氣,含可溶性固形物18-21%,品質風味極優,鮮食,制干均可。在中國荔枝之鄉靈山縣,人們隨意品上的一個荔枝,都可能出自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荔枝樹。在新圩鎮鄧家村,這個無荔不成村的荔枝之鄉,一個樹冠如蓋、果滿枝頭的參天古荔分外奪目,當地幹部介紹說,這棵香荔大樹至少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壽命最長的荔枝樹,已被列為靈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靈山荔枝種植始於唐朝,據說,古時候,荔枝樹多少是衡量人們富裕與否的重要標志,曾有家有荔枝千棵,其人與萬戶侯等的說法,過去當地人家新添男丁,往往會在房前屋後種幾棵荔枝樹。荔枝是我國最古老、壽命最長的樹種之一,目前靈山縣光千年以上荔枝樹就有幾十棵,三四百年以上的荔枝樹競有上萬棵。
在靈山縣,大多數人知道有個文筆山,因為文筆山離縣城僅8公里,與縣城的六峰山遙相呼應,在縣城舉目南望就可以看到,還因為文筆山是靈山縣一個具有歷史文化古跡的山嶺,其山頂的文筆峰在民間有著許多古老的傳說。文筆峰自建成至今一直深深地吸引著本地一批又一批文人騷客,現在,她還是縣城及周邊鄉村的人們登高和春遊踏青的好去處。山脊上第一級(個)山頭,往上,整個山樑一直延伸並直通到山頂(乃至文筆峰以東),從此往下,整個山頭形如一個趴地待撲之猛虎,左右兩邊兩支呈合抱形狀的小山樑,如虎之前肢,山前隔著公路是一片開闊的田垌,垌中一脈流水自東南向西北曲折環流,如書中所說的玉帶纏腰。第七、第八級山頭向南延伸的山樑構成了兩個極其形象的正在展翅飛翔的天鵝,有翅有身有頭有嘴,當地人介紹說這是一塊公鵝踩水地,好風水呢,(註:公鵝踩水即公母鵝交配),一看,確實很象,兩鵝的翅膀互相搭著,左擁右抱,栩栩如生,極具風情,上到了第九級山頭,一塊巨大的石頭長在這山肩上,據說這就是龍脈所帶的印,芳草萋萋,整個山坡都被茂盛的茅草所覆蓋,茅草盛開著潔白的花絮,在陽光照耀下是一片銀白,那花絮在微風中搖曳,風姿卓約,從這第九級山頭往正南面俯瞰,三條山樑近乎懸崖般急吊而下,到了中部卻又變得平緩延伸,這三條山樑和第十級山頭,已經是文筆山主脈的脊線,文筆山主峰及其峰頂如烽火台般的文筆峰(塔)已經出現在我們的東方,回頭再次俯視剛才走過的山樑,宛如一條下山的巨莽,左右蠕擺,極其生動形象而富有力量,遙看西南面,只見對面遠處的仙女嶺真如一個仰卧的少女,頭部五官清楚,身體曲線分明,凹凸有致,長發向東南飄灑,腹部和下肢向西北伸展,非常生動。來到海拔501.5米的文筆山頂,終於與文筆峰有了零距離的接觸,文筆峰是一座向上漸收的梯級形八面體峰塔,現有19層,每層高33厘米,共6米多,每級寬18厘米;八角形的塔底每層邊寬4.5米,周長36米左右;頂級邊2米,圍長16米,對角寬5米,斜邊高6.8米,登上塔頂,只見峰塔的外殼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築而成,厚約40厘米,塔內有厚度為33厘米的也是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築而成的十字形間隔牆與四面峰壁銜接,其餘的空間用黃泥填滿為實體,中間十字型間牆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東西兩向的內間牆伸到塔外形成了峰塔的一對護耳,護耳也為沙、泥、石灰混合並依峰夯築而成,呈梯形,峰耳厚73厘米,底座向外伸出2.1米,高達該峰塔的第十級,即高3.3米。關於文筆峰的來歷,村裡的老人們說,因為靈山是一塊風水寶地,人傑地靈,位於縣城東面的馬鞍山是一匹上京馬,靈山的人才會騎著這匹寶馬入仕京城為官;但朝廷的國師為了阻止靈山人才入仕京城,當高官占權位,所以就在上京馬背後的縣城南面新圩鎮梁冠山頂釘了一根大柱,以拴住上京馬,破壞靈山的風水,使靈山從此再也沒有人入仕朝廷做高官,梁冠山此後就被稱文筆山。民間的這種傳說,有點神乎,而且現在還在廣泛流傳,認為文筆峰是破壞了靈山的風水,但是,實際歷史上修建文筆峰的目的和背景、起因剛好與此傳說相反,不是為了破壞風水,而是為了彌補風水的不足。據清代和民國的《靈山縣志》記述,舊時建文筆峰很有一番別意和重要的社會背景,清朝時期,靈山的社會風氣很不好,盜賊、賭博、打架、娼妓等四亞盛行,根源在於當時人民的素質低劣,愚昧落後,因此在縣府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採取措施,加大了治學的力度,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知縣遲維城創建西靈書院,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國家建立學校,原有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屋也。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重建文廟時,知縣李培仁還作重建文廟碑記,古今建邑凡以教養斯民也養則謀諸野教則謀諸學故邑必有學學必有廟,以示縣府重教興學,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為興行教化,轉變社會風氣,知縣李正愷始延請名師,義學遂振興焉,同年縣府還恤教職,「查舊例,教職兩官同食一俸,未免不敷養廉,著從乾隆元年春季為始,照各員品級給予全俸,永著為例,在乾隆年間,縣府劃撥了不少學田,租銀詳俸批准撥入義學,由是肄業生意,按名給發膏火,人爭來學,較前更振興焉,除此,縣府及各界人士還大興修建文閣、文明坊樓、學官等,以此營造一個興學育才的濃厚氣氛,在這股興學育才的熱潮中,乾隆庚申歲(即公元1770年,清朝乾隆35年)邑人勞基、張所述等倡建文筆峰於梁冠山與文廟正向,看來當時他們興建文筆峰,就大有振興文風,凈化社會風氣,使靈山快出文人、大出人才之意,在文筆峰落成時,進士王家憲並有詩雲,屹立文焰照宮牆,還是靈冠舊筆床,食肉不須投定遠,生花應已夢江郎,雲連五色知常護,弩發千鈞豈比強,從此海天多脫穎,夜闌作作露星芒,由此背景可以看出,當初建文筆峰的意圖和作用是很明顯的。據傳,建塔時,是由勞基、張所述倡議並監建,塔高原有25層,後因風雨沖刷,造成多次崩塌,現在只存19層,而且現在以中間十字間牆相隔的占塔的四分之一的東北面部分已經崩塌至塔底了,其它幾面也是遍體裂縫,茅草附生,究其崩塌原因,可能這主要是由於當年峰塔逐層夯築而建,而牆體內和每層間牆又沒有裝上筋骨(如竹片、鋼筋等)連著,使得原有的上面六層與下面的十九層脫離分開並倒下,同時由於塔心是以黃泥夯填,而塔頂沒有批搪灰漿,使得雨水從頂部中間灌入,加上峰體周圍又缺乏排水孔,因此當下大雨時,雨水從頂部黃泥中灌入,導致了峰體膨脹、破裂,而裂縫中茅草、灌木的附生又進一步形成並加速了峰塔的植物風化,最後就造成了塔峰的崩塌。這座誕生於封建社會,跨越了四個世紀,經歷了幾個朝代的靈山第一古董,雖然與北國長城相比她是那麼年輕,但對於今天改革開放的一代人們她是那麼的古老,她秉承了荔鄉的旖旎,散發著百姓的質朴,閃爍著古代文人的睿智,今天她仍以其獨特的魅力、厚重的歷史積淀幻化成燦爛的人文景觀,深深地吸引著靈山大地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站在梁冠山頂,只見蜿蜒的山脈東西貫縱,一路踴躍奔騰,起伏生動,氣勢非凡,精神軒昂,十分雄偉,而且奇突的頂峰會讓你感到這里可收天光,眺望遠方,靈山縣城和筆架般的六峰山與這里遙相呼應著就在北面前方,源自靈山最高峰羅陽山的鳴呵江一帶白水從東面奔來,四季不溢不涸,如鏡照天的光亮,日精月華盡收河中,給人大有一種鳴江玉帶面前過,伸手可搭六峰山的感覺,俯瞰北面山下,眼前陡峭山坡下是一個深谷,左右兩支山脈如巨龍如猛虎,相互照應,環抱有情,真是應了左青龍右白虎之說,其中間夾脈也跟著相擁相抱,如花之瓣形成環環相抱,脈脈相護,確實藏風聚氣!而且這里相擁相護的山樑不象剛才來路上山時看到的趴地虎和展翅雙鵝那樣無樹無木一片蒼涼,這里則是松林茂盛,綠郁蔥蘢,明朗清秀,充滿著靈逸,並顯得秀氣洋洋,吉氣融融,呈現出溫潤、柔和、秀氣的美,而花瓣的山脈中一個山頭尖尖地挺立其中,如花中之蕊 —— 如此地形宛如一朵聳天芙蓉,其充滿著生機,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這里確實是一個呈祥獻瑞的好地方啊,難怪傳說當年國師曾為這塊風水寶地而三上三下寶轎呢。
㈤ 同安影視城怎麼走
廈79線 市郊線路 【影視城】首班5:20 末班20:50 【火車站】首班6:00 末班21:50 上車2元,跨高崎站遞增1元,跨天馬站遞增1元,全程4元
上行:同安影視城 - 梵天寺 - 同安一中 - 同安小西門 - 停車場 - 新西橋 - 同興 - 安溪路口 - 祥橋路口 - 同安車站 - 環城西路 - 城南 - 燒灰 - 第三醫院(稽徵所) - 泥山 - 西湖村 - 西埔路口 - 四口圳 - 後垵 - 西柯路口 - 食品開發區 - 潘塗 - 海英 - 蔡店 - 洪塘頭 - 天馬 - 東亭 - 龍鳳山莊 - 前占 - TDK - 僑英街道辦 - 集立 - 鳳林 - 後溪路口 - 孫厝 - 印斗路口(師范學院) - 集美區政府(集美大學,集美汽車站) - 高崎 - 埔仔 - 殿前 - 馬壠 - 塘邊 - SM城市廣場 - 仙岳路口 - 呂厝北 - 蓮花路口東 - 蓮坂外圖書城 - 湖濱東路 - 火車站(小廣場) (49站)
下行:火車站(小廣場) - 蓮坂國貿 - 蓮花路口東 - 呂厝北 - 仙岳路口 - SM城市廣場 - 塘邊 - 馬壠 - 殿前 - 埔仔 - 高崎 - 集美區政府(集美大學,集美汽車站) - 印斗路口(師范學院) - 孫厝 - 後溪路口 - 鳳林 - 集立 - 僑英街道辦 - TDK - 前占 - 龍鳳山莊 - 東亭 - 天馬 - 洪塘頭 - 蔡店 - 海英 - 潘塗 - 食品開發區 - 西柯路口 - 後垵 - 四口圳 - 西埔路口 - 西湖村 - 泥山 - 第三醫院(稽徵所) - 燒灰 - 城南 - 環城西路 - 同安車站 - 祥橋路口 - 安溪路口 - 同興 - 新西橋 - 停車場 - 同安小西門 - 同安一中 - 梵天寺 - 同安影視城 (48站)
廈門355路 市郊線路 丙洲--鍾樓--同安影視城 廈門市公交集團同安分公司
上行:丙州東頭尾 - 國祺中學 - 中堤路口 - 東頭埔 - 西柯 - 東柯新 - 下山頭 - 浦頭路口 - 浦頭立交 - 頂山頭 - 瑤頭新村 - 新厝 - 卿朴 - 第三醫院 - 燒灰 - 城南 - 環城西路 - 同安車站 - 陸豐市場 - 金安大廈 - 銀安大廈 - 鍾樓 - 同安中醫院 - 梵天寺 - 同安影視城 (25站)
下行:同安影視城 - 梵天寺 - 同安中醫院 - 鍾樓 - 銀安大廈 - 金安大廈 - 陸豐市場 - 同安車站 - 環城西路 - 城南 - 燒灰 - 第三醫院 - 卿朴 - 新厝 - 瑤頭新村 - 頂山頭 - 浦頭立交 - 浦頭路口 - 下山頭 - 東柯新 - 西柯 - 東頭埔 - 中堤路口 - 國祺中學 - 丙州東頭尾 (25站)
廈門355路
市郊線路 丙洲--鍾樓--四林 廈門市公交集團同安分公司
上行:丙州東頭尾 - 國祺中學 - 中堤路口 - 東頭埔 - 西柯樞紐站 - 東柯新 - 下山頭 - 浦頭路口 - 浦頭立交 - 頂山頭 - 瑤頭新村 - 新厝 - 卿朴 - 第三醫院 - 燒灰 - 城南 - 環城西路 - 同安車站 - 陸豐市場 - 金安大廈 - 銀安大廈 - 鍾樓 - 同安中醫院 - 梵天寺 - 同安影視城 - 五顯 - 東市 - 西洋 - 四林 (29站)
下行:四林 - 西洋 - 東市 - 五顯 - 同安影視城 - 梵天寺 - 同安中醫院 - 鍾樓 - 銀安大廈 - 金安大廈 - 陸豐市場 - 同安車站 - 環城西路 - 城南 - 燒灰 - 第三醫院 - 卿朴 - 新厝 - 瑤頭路口 - 瑤頭新村 - 頂山頭 - 浦頭立交 - 浦頭路口 - 下山頭 - 東柯新 - 西柯樞紐站 - 東頭埔 - 中堤路口 - 國祺中學 - 丙州東頭尾 (30站)
廈門356路
市郊線路 【第三醫院】首班6:00 末班18:40【新圩】首班6:40 末班19:30 上車1元,跨寨陽遞增1元,全程2元 廈門同安農客運輸有限公司
上行:第三醫院 - 燒灰 - 城南 - 環城西路 - 同安車站 - 陸豐市場 - 金安大廈 - 大同中心小學 - 古庄路口 - 停車場 - 同安小西門 - 同安一中 - 梵天寺 - 同安影視城 - 五顯 - 寨陽 - 下峰 - 上峰 - 美安 - 陳欽遼 - 布塘 - 緝仔亭 - 馬塘 - 上宅 - 活宅 - 新圩工商所 - 新圩 (27站)
下行:新圩 - 新圩工商所 - 活宅 - 上宅 - 馬塘 - 緝仔亭 - 布塘 - 陳欽遼 - 美安 - 上峰 - 下峰 - 寨陽 - 五顯 - 同安影視城 - 梵天寺 - 同安一中 - 同安小西門 - 停車場 - 古庄路口 - 大同中心小學 - 金安大廈 - 陸豐市場 - 同安車站 - 環城西路 - 城南 - 燒灰 - 第三醫院 (27站)
㈥ 廣西北流市新圩鎮的介紹
新圩鎮位於北流市西北部,地級玉林市東北部,轄13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13個村民小組,13238戶,總人口6.3萬人,全鎮總面積86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里,鎮區常住人口1.2萬人。目前全鎮共有89個基層組織(黨委、總支、支部),其中鎮直、駐鎮單位黨支部18個,教育線黨支部15個,村(居)級黨支部29個,村級黨總支部10個,村級黨委1個,非公企業黨支部16個,全鎮共1572個黨員,其中農村黨員佔1040名。2009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6.5億元,財政稅收1315.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5258元。2009年7月被授予「2008年度玉林市科學發展進步鄉鎮(街道)」榮譽稱號。
㈦ 湘江戰役的新圩之戰
新圩,位於廣西灌陽縣西北部,南距縣城15公里,北距紅軍西進路線最近點大橋村古嶺頭5公里,距湘江渡口三四十公里,一條從灌陽通往全州的公路從這里經過,新圩以北5公里的古嶺頭是紅軍前往渡口的必經之地。新圩以北一直到湘江岸邊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新圩往南至馬渡橋長約10公里的公路兩側丘陵連綿,草木叢生,可以建立阻擊陣地。為了防止灌陽縣城方向的桂軍北上切斷紅軍西進通道,中革軍委命令紅三軍團五師從新圩南下,佔領馬渡橋,將桂軍阻擋在新圩以南。
紅三軍團第五師師長李天佑(上將)、政委鍾赤兵(中將)率十四、十五團(十三團歸軍團部指揮)和軍委炮兵營3900餘人於11月27日下午16時左右搶在桂軍前面趕到新圩,佔領了新圩-灌陽公路兩邊的山頭,並派出部隊沿公路向南面的馬渡橋推進,佔領公路兩邊的山頭。當日下午,紅五師先頭部隊與桂軍偵察連遭遇,紅軍主動出擊,將桂軍偵察連擊退,並沿公路向南追擊至楓樹腳附近,因前方的馬渡橋已經被桂軍佔領,便在楓樹腳周圍的山頭構築工事。李天佑得到報告後,決定將阻擊陣地設置在從新圩向南至排埠江村長約8公里的公路兩側山頭上,這段防線距灌陽縣城7公里,距紅軍向湘江前進的通道最近點大橋村5公里。紅五師的第一道陣地設在楓樹腳附近,以公路為界,將部隊分成左右兩翼,互相配合形成交叉火力。紅十五團布置在公路的左側,即打鑼山、水口山、鍾山上;紅十四團布置在公路的右側,即月亮包山、判官山上;師指揮所設在距第一道阻擊陣地一二里的楊柳井;臨時調配的軍委「紅星」炮兵營,部署在指揮所附近左側的山地上。
在國民黨方面,桂軍部署於新圩方向的有7個團,以第15軍軍長夏威為指揮官,15軍44師(王贊斌)為主攻部隊,15軍45師134團(凌壓西)為44師預備隊,以第7軍24師為15軍預備隊。
桂軍前鋒於11月27日下午搶在紅軍之前佔領楓樹腳南面的馬渡橋,但因紅軍在楓樹腳附近建立了阻擊陣地,桂軍在占據馬渡橋後無法繼續向前推進,便把獅子山、瘦馬岐、張家嶺一線做為前沿陣地進行布防。桂軍與紅軍的前沿陣地相距約1000米,中間為水田、早地和小村落,雙方都可以看到對方的陣地。
28日拂曉時分,桂軍44師在炮火掩護下,在機槍、重炮、迫擊炮掩護下,向紅五師前沿陣地發起進攻。紅五師沉著應戰,以密集火力封鎖公路,大量殺傷敵人,「紅星」炮兵營也向開炮支援。桂軍正面進攻受阻,遂於下午16時,遂派出一部兵力沿紅軍左側的瘦馬岐等幾個山頭迂迴紅軍前沿陣地的鍾山、水口山一帶。紅軍腹背受敵,損失很大,前沿陣地有的山頭一個排打得只剩下一名戰士。紅五師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當晚,紅軍後撤至楊柳井兩側的山頭平頭嶺和尖背嶺一線,連夜趕築工事。平頭嶺和尖背嶺是公路兩側的最高山峰,紅十五團防守公路左側的平頭嶺,紅十四團防守公路右側的尖背嶺,兩個陣地互為犄角。
29日,桂軍第24師及45師134團(團長為凌壓西)投入戰斗,戰斗更加激烈。桂軍先是以空軍一隊6架飛機低空轟炸、掃射,繼而大炮轟擊,接著以步兵輪番沖擊。到中午時分,桂軍正面與側後迂迴相結合的進攻,已經把紅軍堅守的山頭逼到了絕境。紅軍與桂軍展開了白刃戰,反復爭奪山頭,但終因力量懸殊,紅五師傷亡慘重。十四團政治委員負傷;十五團團長白志文(少將)、政委羅元發(中將)負傷,三名營長中有兩名犧牲,全團傷亡五百餘人。前沿的幾個小山頭相繼丟失,第二道防線眼看就要被突破。紅五師師長李天佑命令師參謀長胡震到前線接替白志文指揮紅十五團,並電話命令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收縮防線,把團指揮所轉移到師指揮所位置。這時桂軍機槍、炮火已經打到師指揮所旁邊來了,師指揮所准備轉移。結果,未等師指揮所轉移,李天佑便接到了師參謀長胡震犧牲的消息。李天佑剛剛到達新指揮所位置,又接到了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犧牲的報告。
當時,防守公路右側尖背嶺的是紅十四團。桂軍出動1000多人從正面進攻尖背嶺,被紅十四團擊退。桂軍受挫後,又改為從兩側進攻。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已經腿部中彈受傷,忍著傷痛指揮戰斗。黃冕昌判斷,左側有紅十五團火力支援,敵人也不易攻上,右側一些火力調到了正面,是薄弱點,可能會成為敵人攻擊的重點,他命令部隊把主要火力立刻調往右側,左側只留一個排長帶兩個班堅守。
不久,桂軍果然出動2000多人向尖背嶺右側發起沖擊。桂軍翻過一個小山坡後,立即遭到紅十四團火力封鎖,無法前進。但是,狡猾的桂軍在強攻右側的同時,又集結一股力量攻打左側。左側情況危急,黃冕昌命令連指導員何誠帶隊向右側敵人打了個反沖鋒,趁機抽出部分兵力去支援左側。然而右側敵人又發起了反攻,紅軍寡不敵眾,被迫退進工事堅守,黃冕昌團長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紅十四團防守的尖背嶺和紅十五軍團防守的平頭嶺相繼失守。紅軍交替掩護,且戰且退,在板橋鋪附近的虎形山構築數層工事,集中兵力死守。
30日凌晨,紅五師接到緊急馳援紅四師光華埔陣地的命令,新圩陣地交紅六師十八團接防。由於十八團未能及時趕到,紅五師被迫繼續與桂軍苦戰。
血戰至中午,桂軍見拿不下虎形山(虎形包),便以重兵迂迴左側高山,向紅軍壓過來,同時出動多架飛機對虎形包狂轟濫炸。紅軍拚死抵擋一陣後,被迫撤出陣地,退守新圩附近的楠木山和炮樓山一線。
30日下午15時紅十八團趕到新圩,紅五師於16時移交防務,迅速趕到界首東南的渠口,與紅十三團匯合,從界首過江。
紅五師,這個彭德懷的主力師撤下來的時候,師參謀長、十四團團長、副團長及團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犧牲,十五團團長、十五團政委和十四團政委負重傷,營以下幹部大部犧牲。全師戰斗之前有三千多人,下來的時候連傷兵也只剩下千餘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史》中說:「紅十四、十五團浴血奮戰三晝夜,傷亡2000多人」。1934年12月2日,軍委電台的一份敵情通報中提到:「我三軍團第五師此次戰役損失甚大,……十三、十四兩團,現僅有六百餘,十五團尚有四五百人……」。過江以後,紅五師縮編為一個團。
紅十八團在新圩接防後,倉促在新圩南面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樓山一帶進行布防,其中以兩個營扼守楠木山村附近之炮樓山,一個營布防於陳家背。桂軍以一部繞過紅十八團向北追擊,一部留在楠木山村圍攻紅十八團。12月1日拂曉,桂軍對紅十八團楠木山陣地發起猛攻,紅十八團傷亡慘重。為避免部隊被桂軍吃掉,紅十八團炮樓山防守部隊被迫後撤,向在陳家背布防的那個營靠攏。桂軍緊緊咬住十八團不放,在十八團撤退後迅速佔領炮樓山,並一路跟蹤追擊。紅十八團的兩個營剛撤到陳家背,桂軍便追了過來。戰至中午,紅十八團一部被分割包圍於陳家背,一部在團長曾春鑒、政委吳子雄率領下突圍而出,邊打邊撤,向湘江岸邊轉移,最後被桂軍分割包圍於全州古嶺頭一帶。紅十八團約兩千名將士大部分壯烈犧牲,只有少數戰士突破重圍,但又在隨後的地方民團的圍剿中慘遭殺害,只有為數不多的戰士隱姓埋名,流落民間。紅六師另外兩個團(十六、十七團)損失也比較大,全師基本上不成建制,後縮編為一個獨立團。
1934年11月29日下午15時,中革軍委電令紅三十四師於30晨應接替六師在紅樹腳(楓樹腳)阻擊桂軍。但實際上,三十四師接到命令時時新圩紅樹腳(楓樹腳)陣地已經失守。軍委的命令致使三十四師孤軍深入,最後全軍覆沒。
從11月30日起,便有桂軍繞過紅軍陣地北上,12月1日起更是蜂擁北上,其中桂軍44師經新圩西北方向的石塘圩向湘江麻子渡、界首方向追擊,24師由文市西側向北追擊,134團留在灌陽縣境。12月1日晨,桂軍24師到達新圩東北方向的文市附近,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約一個連繳械,迫使中央軍停止西進,之後調過頭來向西追擊紅軍。中央紅軍大量未來得及過江的部隊,被桂軍44師和24師切斷、沖散,損失慘重。
㈧ 新圩鎮的基礎設施
新圩鎮投資環境良好。轄區內道路、通訊、供水、供電、排水、排污及文化體育設施等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道路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硬質水泥路;境內群山疊翠,森林覆蓋率達51%,擁有容量為300萬立方米的古宅水庫及容量為500萬立方米的曾溪水庫,日處理8000噸的新圩自來水廠,3.5萬伏變電站一座;程式控制電話容量充足,已裝有1萬門程式控制電話;文體設施完善,已建成農村硬質水泥籃球場20座及多個農村文化活動中心,成功舉辦「廈門市全民健身周」活動。
新圩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鎮區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鎮政府大院是廈門市農村鄉鎮唯一的花園式單位,現正在開展創建全國優美鄉鎮活動。
基礎設施建設所支撐的,是一個現代化的新鎮區的迅速崛起。新圩鎮將以「水」為核心,充分發揮新圩鎮的地方特色,溝通鎮區內外的水系,沿河布置一系列的濱水空間。新圩濱水新城核心區總面積1200畝,將建成集商貿、居住、辦公、休閑為一體的濱水新城,如濱水綠化帶、濱水廣場、濱水公園、濱水小游園、濱水生態綠地等。新鎮區以新圩溪為軸線,沿溪設有公交樞紐站、廣場、中心步行街等。與此同時,以建築、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將構成城鎮自然生態系統。而沿溪兩岸林帶以及公園、廣場的景觀設計,將融生態環境、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理念及現代生活要求於一體,將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廣播電視傳輸中心,電影院、農民健身活動中心,中心廣場,游泳池游樂公園等一批文體設施,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著力打造新圩廈門鄉村藝術中心,塑造廈門民間藝術品牌。投資千萬元的新圩東溪南支流河道整治工程已全面啟動。
在建的城市二級主幹道新馬公路、大帽山進場路以及城市三級主幹道全長10公里的同新公路和即將建設的古羅公路為新圩的快速發展帶來巨大的輻射空間;按市政道路標准建設的橫三路、橫五路、橫七路、鎮口路,市政化改造老鎮區道路,為促進鎮區、銀鷺片區、南部工業片區三大組團之間的連接提供便捷條件。由於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未來的新圩,必將成為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們。
㈨ 2021年惠州新圩的規劃是怎麼樣的
惠陽區新圩鎮
南部新城
控制性詳細規劃
草案。
根據《規劃草案》,毗鄰
深圳市龍崗區
坪地街道
國際低碳城的惠陽區新圩鎮南部新城,將主動承接其
低碳產業
功能外溢,打造集居住商業服務、低碳產業等功能於一體的「深惠門戶」「生態宜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