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冷山》觀後感,300字,只需寫感受,不用介紹劇情
殘酷的戰爭中,伴隨思念的歸途中,每個人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未來,但是面對愛情,似曾擁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跨越時空,超越靈魂,摧毀一切,那是一種希望,來自兩個人內心的默契,等待與相見。這種愛如同冷山映照下的晶瑩的流水,漫長而堅忍,連綿不斷……在那凄涼黃昏的田邊小路上,緩緩而行的馬車上,彈奏著愛情的姑娘裙擺在飛揚,那含笑的淚水彷彿在傾訴著世間的愁苦,藍色的深眸彷彿在向心中的他訴說著:等你回來。冷山用不同的方式感動著每個觀看它的人心中最纖細的那根神,象是用一根弦彈奏著美妙的樂曲扣人心弦,讓人明白原來有丁點希望也不要放棄的愛是這么美麗!
雖然經過冷峻殘酷的戰爭的洗禮,它依然象冷山一樣在呼喚,在指引著那個有著憂郁眼神的男人歸去兮,去見心愛的女人。盡管需要經歷艱難險阻,那個出賣了靈魂的南方小百姓的誘騙,貪婪的北方軍,好心的老婦人的關愛,年輕的寡婦的苦澀的憂傷,等等。這些相對於愛情,人生的坎坷在此刻不過只是蘋果皮上的一點點苦澀吧!
我喜歡冷山,更喜歡那裡的溫度,白雪皚皚的樹林里,那個經歷了生活苦難的女孩,總是能堅強的面對生活,一次次地跌掉又爬了起來,難道只是為了曾今的承諾?
「我等你回來」;
「我回來了……」。
Ⅱ 美國電影《冷山》講的是什麼
新年快樂!《冷山》是部野心勃勃的影片,光榮,責任,忠誠這些嚴肅抽象的主題依託在飛舞的彈片和人物生活化的對白中,一點點還原出動盪不安的北美十九世紀風俗畫,很細膩很舒緩,更適合細細品味而不是大口吞食,但有一絲矯情
Ⅲ 電影冷山
我也來說兩句。我知道背井離鄉的感覺,《you will be my ain ture love》這首歌的傷感調子,很輕易的就讓我的心和主人的命運連在一起。慘烈壯大的戰爭場面雖然只佔了整部電影的一小部分,確仍然讓我對電影的精良製作感嘆不已。冷山,只要這一個名字就值得為她魂牽夢繞;就為她死而無憾。
樓上的兩位說的都已經很好了。
這部講述人性的經典電影里,我最欣賞的還是電影的細膩。英曼和艾達經歷磨難相遇之後,馬上都有了相互的顧慮。不知道自己的所企盼的和現實的是否一樣。就像艾達說的:我們只見過幾次面。英曼卻說:但在我心裡,我已經見你千萬次了....
Ⅳ 《冷山》觀後感
[《冷山》觀後感]
冷山,一座美麗的山峰,一處美麗的風景,《冷山》觀後感。卻不知為何這樣的美景要叫這么一個冰冷的名字。
「冷山」,從名字里透出的荒涼,沿散至終。所有擁有著美好回憶與希冀的地方仍然冰冷,即使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滅,卻還是因為信仰和希冀所存在。
我們所失去的將一去不復返,大地滿目瘡痍,鮮血流滿成河,心靈飽受創傷,唯有讓往事在心中沉寂。雲散終會日出,戰爭會結束,那些記憶也會跟著戰爭結束——所有人都必須為不得不開始的戰爭勇敢站起來。
《冷山》,一部野心勃勃的電影。影片的歷史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這是一段令美國人始終難以抒懷的歲月。內戰,總是會從各個方面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留下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但與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不同,好萊塢影片極少對南北戰爭交戰雙方進行道德、正義上的評判,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殘酷性本身、戰爭對人性中「惡」的張揚進行展現,甚至很多影片在情感上傾向於貴族氣更重的南方,這種反思情結到也算是個有趣的現象。
《冷山》是根據美國作家查爾斯·弗雷澤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用史詩般羅曼蒂克的拍攝手法,造就了這部描寫南北戰爭作品的磅礴大氣而又悲天憫人的風格。
《冷山》的風格是帶有詩意的悲天憫人,展現了戰爭中人性的美醜,於傳奇經歷中體現人生真知:一種對生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批判與反思,並沒有刻意表現的痕跡,它更多地是藉助於不動聲色地敘述,但正是在這種看似平靜的不動聲色,讓觀眾更強烈地體會到冷靜的鏡頭與駭人心魄的畫面之間的巨大反差,在心靈上產生駭人的震駭力量,讓觀眾久久沉浸在白色的重山壓迫之下的巨大傷痛之中。
這到底是純粹的愛情還是通過所謂的愛情展現更深更隱晦的一層東西。必竟愛情比較顯性,用之來說事比較容易引起受眾的注意和共鳴。我認為:個人感覺,信念,才是影片的真正主旨。
是什麼支持妮可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是什麼支持裘德洛拔山涉水。是一種信念,是沒有實體、無法觸摸的信念,它雖然無形卻無比強大,它支撐著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生活。看起來好象是那深深一吻、深深的思念、深深的愛情,支撐了兩個人渡過幾年的艱辛和痛苦。其實這不是親吻的力量,親吻僅僅是一個儀式、一種符號,背後彌漫著宗教般的堅定信仰。這種信仰並不是針對愛情本身,而成了一種生存的必需品。說到底,是為了給自己活下去找到一個理由。人也必須為自己找到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哪怕這個理由僅僅是象葛優在《活著》中所說的活著的理由就活著。片中保安隊變態般積極地到處捕殺逃兵,與其說是邪惡,不如說是敬業,那也是對他自己生命意義的一種追求。
無可否認,影片帶有一種強烈的反戰情緒,一種基於人性,基於作者對戰爭以及戰爭的創傷的深入思索和理性批判的情緒。但與其他反戰影片不同的是,《冷山》的反戰主題並沒有通過眾多的血腥戰場與傷員來闡釋,雖然《冷山》的一開場就讓我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破壞力與巨大震撼力,但《冷山》的戰爭意蘊,並不是通過反復的無止境的戰爭鏡頭的重復運用與血腥的視覺刺激來實現,而是使每一個鏡頭都留下戰爭的痕跡,使戰爭的創傷滲透到生活的每一處角落,令人無法呼吸,令人時刻都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悲傷與痛苦——一切的美好在戰爭的鐵蹄下破碎,人性的丑惡,毫無忌憚的張揚在陽光下,陰暗而刺眼;是以一種詩意般的悲傷與憂愁,於簡單的生活中去展現人性的善與惡,於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反戰的主題通過受戰爭影響的人以及因戰爭而改變了的人生來集中展現,使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因戰爭的爆發,而徹底激發出的人性的殘忍、虛偽,這樣的沖擊更為深刻而震撼,觀後感《《冷山》觀後感》。而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看,《冷山》向觀眾展示的,是戰爭狀態下普通人的絕望與無助、對他人生命的漠視,以及自我命運的無從把握。
毫無疑問,本片的反戰意圖非常明顯,以人物的情感和命運的轉折來表現戰爭的殘酷,這在男主角的戲份上表現的比較直接,開篇,戰場的慘烈,士兵生命的渺小無常,主人公逃亡中經歷的事件,導演表達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和回歸,對命運的抗爭和屈服。從牧師這個角色設定,可以看出:信仰遇到生死抉擇,人性更容易顯示出自我保護的本能,信仰的作用瞬間消失。另一方面,牧師對於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有一個調和緩沖的作用,不僅僅是對比。愛和信念比虛幻的信仰更具有使人堅守的力量,而牧師也不是一個反面角色,只是芸芸眾生像的一個反映,在某種角度上,可以是他有一種樂觀面對的行為意識,但更多的是迷失和沉淪,至少我們在有他的段落不會感到壓抑。與之相對的是救助英曼的印第安老太太,她所居住的地方被描繪成世外桃源般的一方凈土,令人心生嚮往,她的與世無爭象徵著人類心靈中與暴力共存的和平願望。同樣,設計陷害英曼的一家人和波曼飾演的年輕媽媽也帶有明顯的對比之意。
艾達方面,體現的是堅守和轉變,為了生存的轉變,為了堅守的轉變。露比的出現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她是一個外表粗疏,內心感性而且聰明可愛的角色,她的到來為艾達帶來了繼續守望的信心與希望,是導演褒揚的。兩人互相扶持慰藉,露比堅強樂觀面對殘酷現實的抗爭精神感染激勵了艾達。艾達也在悄然改變著露比,將其埋藏於心底的善良喚醒,兩人的溝通是心靈層面的。如果說英曼體現了男性的執著勇敢,女性特有的隱忍豁達屬於艾達。
在人物刻畫上,英曼是內向和稍顯被動的,在經過刻骨相思和百般磨難和艾達重逢一刻,見對方沒有認出自己,黯然轉身。我
感覺這是感情表達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一個細節,英曼一直不敢奢望艾達對自己的用情之深,患得患失。艾達更加主動,如果不是這樣,恐怕這段美麗的一見鍾情會無疾而終。
影片通過開場英曼戰場上的回憶,用倒敘的手法,再現他與艾達之間的唯美愛情,而以英曼回家途中的種種歷險和艾達的所見所聞的兩條明線,相互交錯補充,把人性中獸性的一面暴露出來:瘋狂洗劫普通百姓的聯邦騎兵,血腥追殺逃兵的南方土匪,如土匪一般無惡不作、燒殺搶掠、濫殺無辜,漠視普通人生命的南方兵。
影片的節奏舒緩悠揚,悠閑的長鏡頭,似乎並不急於將所有情節都推向高潮,情節的發展平淡而有意味,將發生在英曼與艾達身上的,一點一滴娓娓道來。而英曼與艾達之間的聯系,永遠只是靠彼此眼神流露的深情來維系,獨自承受著生活的重壓。
英曼與艾達的愛情,這是怎樣一份含蓄而美好的相戀:局限於他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向旁人打聽起她來;局限於他為了她的一句話做了她想他做事;局限於她遠遠路過他時為他彈奏的那一支曲子;局限於聚會上她拿著盤子做借口到窗外跟他談話;局限於戰爭在他們還沒來得及相愛之前就開始;局限於他們互贈的照片和一個臨行時倉促的吻。
離別的吻痕,永久的纏繞在他們之間,也維系著他們的愛戀,在面對無法預知的命運,面對看不到盡頭的恐懼與孤獨時,他們,用彼此的愛來支掌自己——他獨自一人在這個世界上空虛落寞得太久,是她充實了他。
只是,故事開始的時候他們是分開的,愛情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是分開的,人性的異變從也這里開始。他的異變直接來源於戰爭,被殺戮、死亡、恐懼和本能促成,引致爆發的卻是無望中的一封思念的家書,他逃亡了;而她的異變也來源於戰爭,被窘迫、無依、飢餓、和守望促成,引致爆發的是一個干練潑辣的農家女,她自立了。
註定要守望,註定要逃亡,所有的一切,註定都無法圓滿——英曼必須面對死亡的現實而艾達的守望終無圓滿的現實。於是短暫的美好變成了永恆,即使只有那麼一次相擁而眠,即使她自那口井中早已看到了他和她的結局,都是永恆的。
但是我想當艾達看到古井中,慢慢走來的那抹堅定的身影時,此刻她是最幸福的。因為愛,因為對生命的眷戀,因為對和平的堅守,無論在怎樣艱難的歲月里,這份珍貴的信念,都將伴隨人類走過苦難的人生,指引我們穿越亂世的洪流,抵達幸福的彼岸,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安詳。
戰爭結束了,冷山恢復了平靜與美麗。失去的東西永遠不可能再回來,對於艾達來說,這里留給她的記憶是難以磨滅的,英曼成了她永遠的記憶。又是一年的復活節到了,在艾達沉靜的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到事實變遷給她帶來的那一絲滄桑和一份堅強。
冷山就像一篇優美的散文,戰爭的傷痛灼傷了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唯有愛與信仰才能使滿目瘡痍的冷山有一絲溫暖,這也是影片最後一幕溫馨的畫面,所傳達給我們的。
〔《冷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冷山電影片頭的戰爭是真的嗎我很想知道,那戰爭場面真的震撼人心!
冷山的電影背景就是美國的南北戰爭,這是真實存在的。
本片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查爾斯·弗雷澤的同名小說。《冷山》是弗雷澤的小說處女作,於1997年首次出版,書中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末期,一名南方軍傷兵逃避戰爭的返鄉之旅。根據北卡羅萊納山區歷史和弗雷澤祖輩人親身經歷創作而成的《冷山》一經面世便贏得了狂熱贊譽,一舉摘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影片是在羅馬尼亞拍攝的,戰爭場面的拍攝主要依靠傳統的舞台造型、外景實地拍攝、動用眾多群眾演員等方式完成,而非無所不能的電腦特效。
Ⅵ 電影《冷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美國南北內戰時期,連年戰爭令一個名叫英曼的南部士兵疲憊不堪,身受重傷的他感到自己的生命所剩無多,毅然決定拖著病弱的身體逃離部隊,獨行踽踽趕回遙遠偏僻的故鄉冷山,只為了再見情人艾達一面。
歸鄉旅途上的種種遭遇是從戰場重歸冷山,從破損重歸完整的必由之路。在他的家鄉,偏僻的冷山,艾達也飽受生活的折磨和等待的痛苦。
父親的去世和奴隸的離開,使養尊處優的艾達生活難以為繼,在山區女孩露比的幫助下,艾達漸漸學學會與周圍粗礪尖銳的生活對抗掙扎,期待英曼的歸來。穿越連綿戰火,冷山,是他們之間唯一的連系,在這里,即使舊日所有的信仰天堂都已破滅,卻仍能讓你療傷止痛。
(6)電影冷山影評哪裡有激情擴展閱讀:
《冷山》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影片,光榮、責任、忠誠這些嚴肅抽象的主題依託於飛舞的彈片和人物生活化的對白中,一點點還原出動盪不安的北美19世紀風俗畫。
從電影本身的結構來看,情節似乎有點散亂。電影中兩條主線之間,本來通過男女主人公相識相戀過程的閃回鏡頭,以及兩人分別在遠方對對方的相思鏡頭來連接;可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里,這兩條線各自為章,缺乏聯系。
Ⅶ 請一篇電影《冷山》的影評
《冷山》影評
我是在網吧看到《冷山》的,看到了過多激情渲染的片子宣傳,據說這是一部可與《泰坦尼克號》相庇美的片子。當時,聽到這樣的評論,我只是輕輕一笑,泰劇給我們帶來的無論是劇情還是情感上的沖擊,直到現在還有人念念不忘,YOU JUMP ,I JUMP!還有什麼樣的愛情誓言能比這句話更容易蠱惑人心?
結果,看《冷山》時不覺中我就已經淚流滿面,直到影片結束時,我心裡澎湃的感情仍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人類從來都沒有放棄的愛是我們真正需要這個電影的理由。電影開頭的前十分鍾內點亮天空的戰火幾乎讓我錯以為這只是部描述南北戰爭片子而盟發了離開的念頭。而就在烽火即將燃盡一切的時候,美國南北戰爭末期受傷的士兵英曼出於對戀人的思戀,不遠萬里踏上歸家的旅程;艾達經歷了喪父之痛,飽償孤獨與艱辛,也是依靠對戀人的思戀,不斷地與粗礪尖銳的生活抗掙著……那座在一部小說中偶然提及、巍峨兀立的冷山,是他們整個思緒中唯一的思想聯系,唯一的情感寄託,唯一的心靈慰籍。
從路上為了衣食出賣因曼的普通南方老百姓,到對於孩子的生命非常殘忍的北軍士兵,還有遭遇北軍時先向因曼等南方逃兵射擊的南軍。南北方的士兵在戰場泥濘中的翻滾廝殺,到最後一刻血肉相見時已經丟失的最初的戰斗目標,人的生命在頃刻間無法預知的失落,丑惡的人性赤裸裸地暴露在戰爭當中,而這時唯有超越性的愛是治癒一切人性惡和傷痛的良葯,這才是電影體現的最終意圖。那些在鏡頭下慢慢展露的愛,使得我們對於暴力和殘忍的透視一直和強烈的感情結合在一起,使我最終一點點被感動,直至淚流滿面。看這樣一部電影,我們就一直不會丟失希望;這希望籍由人群之間的愛,好象那不歇止的寧靜透明的水流,緩慢但堅韌的在亂世中流過。
艾達貫穿電影始終的畫外音,在妮可纖細的嗓音下,是亂世當中最堅韌的穿越人心的細細風箏線,她在三年間寫下的103封書信當中很多時候脆弱而深情的心聲,一直是牽引他回到家鄉的信念。對於經常不看電影的我來講,關注不到戰爭背後備受凄苦的人民,也了解不到影片所賦予的沉重背景。我只是單純的被兩個人的愛情感動,他們的愛情幾乎沒有強烈的身體語言,只是通過眼神的彼此渴慕,甚至顯得窘迫的肢體細微動作來體現那種深沉的依戀,即使結尾處的重會也捕捉了人物最微妙的心態。而他們彼此的思念,導演僅僅通過艾達的畫外音和反復出現的艾達和因曼各自珍藏在身邊的對方的照片,不露痕跡地展示:那兩張幾乎一樣色彩和光線的黑白照片,相片中都不快樂的臉,似乎反襯出愛情的美麗和無法規避的戰爭的憂患。
我記不住導演的名字,可是我卻一直記得,記得愛情在心裡留下的餘音,它讓我相信:我們,還可以相信愛。
Ⅷ 《冷山》的「溫暖」,妮可·基德曼演繹忠貞的愛情堅守,結局怎樣
《冷山》是一部以美國內戰為背景的電影。在影片中,艾達·門羅獨自站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冷山鎮,為了等待在南方聯盟前線作戰的愛人因曼的歸來。
獨自一人的阿達能夠在極其艱難的生活環境中堅持下
另一些人,在戰爭摧毀了他們的家鄉後,發現自己無家可歸,一無所有。
一些婦女甚至寫信給聯邦陸軍部長,要求他解僱他的丈夫,這樣他就可以回家為他的孩子做些事情。
可以看出,阿達和因曼在《冷山》中的愛情邂逅,只是那個特殊時期很多年輕人愛情生活的一個縮影。
不知不覺中,《冷山》表現了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對戰爭的態度——戰爭只是一場血腥的政治,那些只想過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受害最深。
來,這是由於鄰居莎莉的幫助,魯比的陪伴,以及她對愛情的堅持所帶來的溫暖。
Ⅸ 求影評:從《冷山》看美國浪漫主義電影的設置
我覺得冷山一點也不浪漫,有點傷感又有點愚蠢。
Ⅹ 冷山的影片評價
影片恢宏的場面和視覺沖擊力絕對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水準,從影片中不難看出,宏大的爆炸場面,炸的人四肢漫天飛舞;排山倒海的軍隊一擁而上陷入巨大的隕石坑如燴鍋一般;隕石坑雙方軍隊短兵相接的慘烈戰爭局面,讓人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極具好萊塢特色的商業大片。盪氣回腸的凄美愛情,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絕對不比《泰坦尼克》遜色,那種堅貞的情感很似東方人的感情表達方式,讓每個人懂得愛情是值得付出很多精力去經營,值得付出很多時間去期待的,只得去用生命去換取的世界上留存的為數不多的美好事物。第四,絕美的配樂,一部影片很難做到用音樂去吸引觀眾,但《冷山》做到了,聽到《冷山》的音樂你就可以從中體會到影片的精髓,稍有音樂細胞的人就會感受到:堅強、聖潔、慘烈、氣勢磅礴。(南方網評)
先撇開該片那些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選擇、希望與失落、勇氣與恐懼等宏大的主題不說,單是那構思巧妙且富於波折的感人故事就頗為引人。影片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雙線敘述結構,這種極度煽情的情節、殘缺的悲劇美又怎能不讓我們凡夫俗子感慨唏噓,身受感染呢?當然,討人喜歡的還有那或悲愴或柔軟的鄉村民謠、那或大氣磅礴或美輪美奐的精緻畫面、那讓人怦然心動耐人尋味的台詞、那台前幕後粒粒皆星的強大陣容。冷山》或許成不了經典,但確實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充滿真誠的商業佳作。(羊城晚報評)
《冷山》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影片,光榮、責任、忠誠這些嚴肅抽象的主題依託於飛舞的彈片和人物生活化的對白中,一點點還原出動盪不安的北美19世紀風俗畫。《冷山》堪稱史詩《奧德賽》和《亂世佳人》的奇妙混合體。然而,從電影本身的結構來看,情節似乎有點散亂。電影中兩條主線之間,本來通過男女主人公相識相戀過程的閃回鏡頭,以及兩人分別在遠方對對方的相思鏡頭來連接;可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里,這兩條線各自為章,缺乏聯系。因此,這部長達2個半小時的影片多少給人拖沓散漫的感覺。當導演醉心於用清冷的鏡頭表現原著詩化語言時,似乎少了一些像《亂世佳人》那樣撞擊心靈的感動。(新民周刊評)
《冷山》是不能錯過的一部電影,金球獎的8項提名不能說明什麼,影片中人類從來都沒有放棄的愛是我們真正需要這個電影的理由。而安東尼·明格拉再次證明,心靈遷徙和變更,情感中永恆的細線,才是所謂亂世中史詩需要永久膜拜的圖騰。也許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知道,為什麼《最後武士》不算是上好的電影,而《冷山》卻可以在心靈中留下難以忘懷的餘音,很久都不會散去。(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