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自由意志電影哪裡漏

自由意志電影哪裡漏

發布時間:2022-09-18 02:14:03

『壹』 自由意志的影片評價

毫無疑問,《自由意志》是一部大膽而無所畏懼的電影作品,如果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不完全是為了娛樂,那麼也許能夠給人們一些啟示。
——《歐洲電影》
德國導演馬提亞·甘斯勒的《自由意志》,會讓你看過本片之後至少有17分鍾的回憶再也揮之不去。
——《首映雜志》
兩個引人入勝的主要角色,由德國經驗豐富的男演員約根·沃格爾,和相對而言算是新手的瑞士女演員莎賓·蒂莫提歐領銜擔綱,支撐起了一部《自由意志》。
——《綜藝雜志》
是一部長達近3小時的電影,描述了一個強奸犯西奧因為被診斷出有精神疾病,因此除了一般的監禁之外,還要接受精神治療,方能重新進入社會.他在觀護與自製下開始新生,甚至交了一個女友,最後卻再次失控犯罪,絕望的他選擇了割脈自盡,了結生命.
整個故事看得十分壓抑,我們跟隨著主人公的一舉一動,從他犯案.被捕.治療.重入社會.戀愛,再度犯罪,自殺,就如同紀錄片一般詳實地貼近他的生活,節奏不疾不徐,雖然略顯冗長,但卻並不沉悶,許多細節安排十分精巧,暗示了主角的心境轉折,全片充斥著一股淡淡的悲傷.透露出一種宿命難違的氣息.
開場便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強暴戲,西奧在與同事發生爭執之後,情緒暴躁的他瘋狂地砸爛餐具後被迫離開,隨後對一個騎車女子實施性侵犯,之前的鋪墊告訴我們,西奧的行徑很有些異常性慾亢進症的特徵,導演採取了迫近手提攝影的拍攝手法,使得臨場感與壓迫性十足,在整個過程我們看到行為失控的西奧不只是強奸行為,更包括他以暴力毆打受害人的前奏,令人觸目驚心.
作為對應,影片後段,開始新生的西奧再次犯罪,依然是一場強暴戲,導演卻著重刻畫了其心境的轉變.他本是在超市購物(此時他已和女主角同居),卻接到女友電話說要參加一個離職同事的聚會而不回家吃飯,有些失落的西奧無聊之餘,竟跑去偷窺女友聚會,看見她有說有笑,充滿挫折與嫉妒的他獨自走在街頭,突然被一個要開車進車庫的女人按喇叭要求讓道,一時惱怒失控的他立即尾隨進去,又是一番暴打,強暴的過程反而不再用細節呈現.
《自由意志》這個片名更象是一種反諷,整個影片其實是在講禁慾,西奧出獄後,為了剋制自己的性沖動,他除了工作,運動,自慰外,甚至在一次晚上和一名的女子等車時,他放棄坐同一班車,而寧願再等下一班.當他對一個餐廳女招待有好感時,他說:我喜歡她,但我也不喜歡她. 喜歡她是真實的感覺,而不喜歡她則是害怕慾望可能再次帶來無法自製的後果.
西奧寄以厚望的愛情,最終未能阻止他再次犯罪,片中女主角的適時出現,本來給了他一個改變人生的契機,西奧第一次感受到男女情愛的關懷,他顯然也付出了最真摯的感情,只是正常生活下暗藏在他體內的性慾惡魔始終在伺機而動,猶如戴著雙重面具生活的方式,一次一次不斷挑戰他的抗壓性,因此當他再度犯罪之後,堅決提出跟女友分手,西奧在天橋上大聲告訴她:我恨你.這殘酷的話語背後,其實是西奧原以為兩人的愛情與關系,足以治癒他的疾病,但最終卻失敗了,恨的是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再度破滅,恨的是因此鬆懈了的自我防範.
影片用冷靜的筆觸講述了一個足夠震撼的悲劇故事,從某種角度來說更象是一篇精神病學報告,也是關於體制規范和自由意志之間如何制衡之間的探討,西奧在恢復理智之後,會對自己所做的事痛哭失聲,而第一場強暴戲結束後,雙眼被紗布蒙住的受害者倉皇逃走,卻一腳踏空倒在荊棘叢里而忍不住哭喊時,西奧並沒有是馬上逃走,而是跑回車里拿急救箱想幫她,諷刺的是急救箱里的物品既是他用來捆綁受害者的工具,也是他想用來救人的工具.從他身上看得出,強奸行為總是無法控制,事後良心發現才是他的自由意志,這一點也讓他痛苦不已.
導演並非表達自己對犯罪的同情,只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對復雜人性面進行了冷靜客觀的剖析,沒有什麼刻意煽情的段落,卻讓我們有了更多思索的空間.影片對白很少,大量的內心戲讓男女主角都有不俗的發揮.在畫面處理上尤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第一場強暴戲,再比如男女主角在公寓里的激情戲,都採取了逆光處理,尤其是最後一幕在海灘上,西奧在女友面前割腕,女友抱著他痛哭嘶吼之後,畫面中二人的背影面向大海,日升又日落,影像靜默而充滿復雜層次的平靜情緒:西奧終結了罪惡的沖動,生命永遠歸於平靜.
很喜歡電影的結尾,即使錐心刺痛,依然相伴至終,留下的不僅是無助與絕望,更有莫名的心痛與感動.
幾個世紀來,科學被排斥在善惡對錯的問題之外,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樣的終極話題長久地供奉在哲學和神學的聖壇上。
認知神經科學家薩姆·哈里斯勇猛地將自己的科學之劍指向道德世界。他提出科學不但可以,而且更應當成為道德問題的准則,科學可以為人類設立新的價值觀,帶領我們走向真正幸福的生活。
在《自由意志》一書中,哈里斯以睿智、妙趣橫生的方式向我們揭開了「自由意志」的秘密,心理學、物理學、哲學「自由意志」原來是場幻象,我們該不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我們不能,世界是否會變得更糟。書中不但有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博士的精彩導讀,更有作者與著名哲學家、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的激情辯論。

『貳』 你們有沒有發現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漏洞呢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

最初,筆者還以為這是一部恐怖電影,結果看完後發現,這居然是一部劇情片,而且還挺好看的。

《肖申克的救贖》帶給觀眾的震撼力是其它影片所無法達到的

特別是對「制度化」的解釋,可以說是全篇最精彩的一段。制度化」這個名詞,也是在這部電影中被重點提及的。那個老囚犯在監獄里的生活了幾十年,最後被「制度化」,以至於在出獄後對外面的生活無所適從。電影中也抨擊了「制度化」這個對人性的摧殘,畢竟自由意志是最可貴的。

『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漏洞有哪些

《肖申克的救贖》描述

這部電影是真正的經典,主人公被冤枉入獄,最後挖洞逃出監獄後,在雨中高舉雙臂呼喊的情景仍然令人激動。

整個片子透過個人在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的「牢籠」里,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各類角色在這種環境中所做的抗爭,也正是個人對時間流逝、環境變化、自身適應的種種艱難展現,不過好在影片最後的大結局頗為有趣,也讓人看得暢快淋漓。

正因如此,安迪必須待在牢里,才是最妥當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安迪在獲知內情之後,最不應該找的就是典獄長,而應該將希望交付於親友。但是電影全程之中沒有一個個來探監……

當然,這些漏洞完全可以經過「腦補」以後直接忽略。畢竟這部電影的主題實在是太棒了,那些小BUG完全不會影響影片的經典地位的。

《肖申克的救贖》帶給觀眾的震撼力是其它影片所無法達到的。特別是對「制度化」的解釋,可以說是全篇最精彩的一段

「制度化」這個名詞,也是在這部電影中被重點提及的。那個老囚犯在監獄里的生活了幾十年,最後被「制度化」,以至於在出獄後對外面的生活無所適從。電影中也抨擊了「制度化」這個對人性的摧殘,畢竟自由意志是最可貴的。

摩根弗里曼和蒂姆羅賓斯兩人出神入化的表演,及精湛的獨白也堪稱表演學的教科書,最終成全了這部影片。

『肆』 自由意志存在嗎

自由意志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在電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華萊士臨死之前高呼的那聲「自由」打動震撼了無數熱血青年。而在現實中,卻有人對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提出了質疑。《自然》播客(Nature Podcast)編輯凱利·史密斯(Kerri Smith)在《自然》雜志撰文介紹了心理學實驗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自由意識只是「後知後覺」?

海恩斯(Haynes)是柏林計算神經科學伯恩斯坦中心的一名神經學家。他在2007年做的一個實驗,足以撼動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在實驗中,他給志願者安上大腦掃描儀,並讓他們觀看屏幕上隨機顯示的字母。他告訴參與者可以隨時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鈕,並且記住在做出這個決定時,屏幕上出現的字母。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研究者能揭示出大腦在面臨選擇時產生的活動。實驗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當時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得重新檢查一下結果的真實性,」海恩斯說,「於是我們又更加細致地檢查了一遍。」有意識地按按鈕的決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鈕這個行為之前約一秒做出的。但是研究小組發現的一種大腦活動模式,似乎能在長達7秒之前預示決定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早在主體意識到他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大腦就已經自己做出了決定。

我們人類往往認為我們的決定是在有意識的作用下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哲學家們在「自由意志」這個概念上爭論了好幾個世紀。現在海恩斯和其他幾個實驗神經學家拋出了新的挑戰。他們認為,做出決定的意識僅僅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後知後覺」,跟人類的行為無關。沿著這個邏輯,他們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倫敦大學的神經學家帕特里克·海加德(Patrick Haggard)這樣說道:「我們以為我們在做出選擇,事實上根本就沒這事兒。」

你也許曾以為你能決定今天早上是喝茶還是咖啡,但事實上早在你意識到之前大腦就已經幫你做出了決定。這個事實令海恩斯感到不安:「如果我連我的想法是什麼以及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都不知道,那我怎麼還能將它稱為『我的想法』?」

無獨有偶

海恩斯並不是第一個研究無意識決定的神經學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本傑明·里比特(Benjamin Libet)就曾運用腦電圖(EGG)技術研究參與者。他要求參與者觀看一個黑點掃過的鍾面。當參與者想要動手指時,他們必須記下黑點的位置。里比特的結果顯示,在參與者有意識地表達出想要移動的意圖之前的幾十分之一秒,大腦就已經有了活動的記錄。

這項結果在所難免地引起了爭議。批評者認為鍾會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這種讓參與者自己報告決定意識的方式太過主觀。神經學實驗通常具有可控的輸入變數——例如在一個精確的時刻給人看圖片,並且觀察大腦的反應。然而在里比特的實驗中,手指移動的時機是由參與者主觀決定的。除此之外,批評者們認為里比特觀察到結果——大腦在做出有意識的決定之前的活動,無法推出大腦在人意識到之前就做出了決定。這些活動可能正是大腦為做出決定而作的准備。

海恩斯在2008年改進了這項研究:里比特的EGG技術只能觀察大腦的有限幾個區域,而海恩斯的fMRI裝置可以觀察整個大腦的活動;里比特的參與者只是決定什麼時候移動手指,而海恩斯的實驗卻迫使參與者在兩個選項(左按鈕或右按鈕)中做出選擇。但是批評者們仍能在其中挑出漏洞。他們指出海恩斯和他的團隊對於按左邊還是右邊按鈕的預測最高只能達到60%的精度。達特茅斯學院研究自由意志的神經學家和哲學家艾迪娜·羅斯基(Adina Roskies)認為,雖然海恩斯的預測結果比完全隨機要強,但仍不足以說明大腦在意識前就做出了決定。除此之外,「這一切只是暗示著有一些生理因素影響著決定的形成」,不足為奇。她還補充道,那些了解科學的哲學家並不認為這能有力地證明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因為實驗中的動手指不過是對現實中『做出決定』行為的拙劣模仿。即使表面看上去非常簡單的決定,諸如喝茶還是喝咖啡,也比決定用哪只手按按鈕要復雜得多。

海恩斯又進行兩項研究來完善他的結論。一個運用更精確的掃描技術來確認他之前研究中大腦的活動區域。而在另一個准備發表的研究中,海恩斯和他的團隊要求參與者將屏幕上的一系列數中拿兩個來進行相加或相減。決定相加或相減相比的意圖比決定按按鈕更加復雜。海恩斯認為這能更好地模擬我們日常生活中做出決定的模式。他說:「研究發現,即使是面對這種更為抽象的任務,大腦仍在參與者意識到決定的四秒之前就產生了活動。」

雖然爭議仍在繼續,海恩斯的實驗還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是不得不說,所有人都得重新思考「自由意志」這個概念了。尤其在哲學界,神經學家的研究成果,勢必會引發新的激烈討論。請繼續關註:《 自由意志——科學與哲學的對決 》。

『伍』 求 自由意志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網路網盤鏈接:

提取碼: tcxu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陸』 天厄,破碎什麼意思

從年初到年末,整整9個多月,我從未曾間斷過對《數碼寶貝》20周年劇場版的期待,也曾無數次地吹捧它的品質。
我曾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動畫,《灌籃》《龍珠》肯定是經典,但它們在90後萌生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之前就已蓋棺封神---
《數碼寶貝》不同,這部作品的連載恰巧在我們三觀養成的階段,而製作人賦予的勇氣、友情、愛心、知識、純真、誠實、光明、以及希望這八枚徽章也正是人性中可寶貴的品質,而有追看過的小夥伴也無不被八位被選中孩子的冒險精神所感染---
我曾很多很多次說過,《數碼寶貝》20周年劇場不可能票房和口碑慘淡。
因為製作人本身就手持一副好牌,只要適宜的丟出王炸(如和田光司的《Butter-fly》)即可讓觀眾淚如雨下。
01這就是「最後一部劇場版」?
沖著10月30日凌晨的首映場我去品嘗了這部理應情懷爆炸的作品。
是的,初代和二代被選中的孩子以及數碼寶貝都登場了,而最讓粉絲激動的新進化體也如約而至。
不僅如此,製作人還將劇情從爛俗的熱血番目中拔高了開來,他讓反派小姐姐實施一場如同《黑客帝國》中AI對人類實施的陰謀詭計。
只不過她是出於大義和使命,用一種母愛的方式讓所有被選中的孩子和數碼寶貝都能永久的相處在一起(將他們的意識從實體抽離,並永久保存在網路空間)---
為什麼說她是大義?因為製作人給20周年劇場版披掛上了殘忍的內核,當被選中的孩子長大後,數碼寶貝就不得不和他們分離。
反派小姐姐在早年前就承受過這種刮骨的痛,也曾試過因為殫精竭慮尋找卻不得,備受絕望的纏繞。
於是她動用所有知識儲備,以閃蝶獸的殘余數據創造了強大的厄俄斯獸,並通過極權的方式將全世界的被選中孩子都帶到網路當中,將幸福永恆定格在和數碼寶貝相處的那一瞬間---
當然,在劇情末尾象徵正義的小夥伴們也運用全新力量擊敗了厄俄斯獸,而此刻的太一和大和也完成了情感上的成長,安然的送別了數碼寶貝,以及懷抱希望和喜悅投入到人生的另一趟旅程當中---
一邊是傷感的離別以及百用不爛的成長戲碼,另一邊則是內涵劇情的加持,這樣的《數碼寶貝》劇場版難道還不應該為動漫迷們所贊嘆嗎?
如果你們評判的標准來源於豆瓣,那7.8的評價顯然也道出了20周年劇場版的不俗---
但如果你們肯坦誠對待這部日漫,不被過多的情懷沖昏腦袋,那就自然會發現它的內核根本經不起推敲,而所謂的情懷也根本沒有把握到位。
說白了,它絕對沒有資格成為《數碼寶貝》「最後一部劇場版」。
接下來內容,我將剖開它的表層,讓你們看看它內里是何其的敷衍和刻奇---
02經不起推敲和細思極恐的核心設定
正如前文所說,「離別」是這部劇場版的最大賣點,也唯有讓數碼寶貝和被選中孩子分開才能讓觀眾感受極致的虐心。
於是太一和大和都紛紛在邁入社會的前夕在暴龍機上亮起了「離別倒計時」,而接下來的每分每秒都讓他們難舍難離---
但請注意,憑什麼就得是太一和大和率先承受這份苦痛?為什麼早已擁有成功事業(已經是真正的社會人)的美美和光子郎直到劇末都未曾遭受分離倒計時的折磨?
要知道反派女主就是因為智商太高被破格錄取進大學,從而在年僅14歲的時候就不得不與閃蝶獸分離啊。
不僅如此,對於離別的原因也更是莫名其妙---當無限可能性消失之後!
一言以蔽之,只有小孩才配有無限可能性,而當一個人逐漸老大,他的可想像空間便會逐漸縮窄,直到步入社會的那一刻就會破碎殆盡。
有道理嗎?
當我在電影院聽到這番解釋的時候我可真的笑出了豬聲,我不知道導演和編劇究竟是在哪個地攤文學借鑒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將「不切實際的妄想」和「可能性」等價起來了---
小孩確實會說出今天想做飛行員,明天就會換作科學家的話,但拜託這不是「可能性」好不好,成為行業牛人難道就不需要日復一日的鍛煉嗎?
信口雌黃一句我想做,或者說目前沒有任何確定的職業規劃就相當於你能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這只是妄想,而且理性地說,你已經掌握了一技之長以及擁有十多年的學業積累,難道還會比小學生難以去適應另一新行業嗎?
埃隆馬斯克在2000年前後打造了PayPal,然後在2002年成立了spacex,接著在04年創辦特斯拉,而後最近又沸沸揚揚的搞起了星鏈計劃,對他這樣的社會人來說也可以稱作沒有可能性?誰又能斷言智商高超的反派小姐姐不能成為下一個馬斯克?
把不切實際的妄想當做可能性,就是《數碼寶貝》20周年劇場版的第一可奇之處---
但還沒完,真正可怕的是這層內涵---物化數碼寶貝!
正如前文所說「離別」是一種百用不爛的淚水收割機,而它也往往會和「成長」如影隨形。
比方說《尋夢環游記》里的米格,他所愛之物當屬音樂,而在劇末他為了讓家人幸福且自由的生活,於是毅然決然的選擇放棄音樂。
這段劇情刻畫米格和音樂的別離,而這場別離也印證主人公的思想成長,是一種從小我到大我的體現。
至於《玩具總動員4》的最後,胡迪選擇離開人類主人轉而與牧羊女在街頭流浪的行為,也同樣離不開成長,並且能給觀眾帶來滿滿的喜悅之情---
但類似的事情放到《數碼寶貝》就不是味道了。
需要注意,被選中孩子和數碼寶貝之間可不是簡單的分離,而是數碼寶貝直接走向湮滅的宿命---
「放棄」和「死亡」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往往帶來的是傷感,而後者則應該是喪和絕望。
所謂的揮揮衣袖和同路人道別,之所以能夠處之坦然,那都是因為知道對方離開後還存在開始另一趟新旅程的機會。
但必定導向死亡的數碼寶貝呢?被選中的孩子們果真還能用一句又一句的雞湯式話語(什麼永不放棄,什麼一起直面未來等等)來讓自己安心的和數碼寶貝永別嗎?
再進一步說,這種選擇用加速數碼寶貝死亡來拯救全世界被選中孩子的方式,難道不就是所謂的「電車難題」的翻版嗎?
難題之所以稱作難題,歸根結底甭管怎麼選都逃不過道德的審判。
所以影視作品常用的套路是「將選擇權交給當事人,而主人公則在焦灼中打破電車之局,還所有人以自由」。
經典的例子當屬《蝙蝠俠:黑暗騎士》,甭管面對小丑的何等刺激,蝙蝠俠都堅決不去做二選一,而是堅持奪取炸彈遙控器。
今年暑假上映的《妙先生》也是如此,哪怕面對的是陌生人,丁果都堅持在彼岸花宿主自願了結性命的時候摘取花朵,而摘花的目的就是為了進入秘密之地並予以「殺好人救壞人」的世界觀一記絕殺---
但《數碼寶貝》的設定顯然是不可理喻的。
太一和大和在看到倒計時開始的時候確實也曾表現出悲傷,但隨後的一連串交互我能感受到的也只是恰如「情侶在畢業離別前」的傷感和哭泣。
更有意思的是,太一在前一刻可以在家裡和亞古獸堅定的說出「永遠在一起」,而後一刻則在聽到被選中孩子被反派逮捕後,毅然決然的道出「我們不能對失去意識的夥伴置之不理,必須有人挺身而出」這樣的振奮說辭---
拜託,你們有把數碼寶貝當作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生命體嗎?
哪怕亞古獸和加布獸是自願的,但太一你作為多年的陪伴者,已經成為了如同哥哥或父親般的角色,你可真能將數碼寶貝的生命等價於自己的藏品或偏好嗎?
放下自己的喜好之物是可以理直氣壯的,也有著走出舒適區的寓意。
但換作加速自己孩子的生命消耗,那不好意思,「說教」的權力永遠不在太一你身上,而所謂的成長也只是在傳遞「人類夥伴的價值是必須大於數碼寶貝性命」的扭曲價值理念而已(類似《尋夢環游記》中米格明白家人的價值比音樂要高)。
「遲早要死的數碼寶貝」和「能長久相伴的被選中孩子們」究竟誰價值更高?敢將這樣的問題擺上檯面討論,並且明確給出對後者的偏好,我只能說這群製作人相當功利和可怕呢。
從一年前的宣發開始,20周年劇場版就一直強調「離別」的命題,而在正式上映後也能看到從劇初到劇末從未間斷過對此命題的強調。
「強調」頂多也只能模糊大眾的刻奇觀感(讓他們錯認為這只是一場稀鬆平常的人生旅途上的別離),但「加速死亡」的本質是擺脫不掉的,太一等人將數碼寶貝物化成喜好之物的行為也是難辭其咎的,而這也是整部作品讓我深覺別扭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站在扭曲的價值基礎上,反派女主最後的洗白也不具備任何說服力---
是的,她強迫所有被選中孩子和數碼獸永遠定格在網路世界會有點兒極權,但霸蠻和瘋狂就對了,這才是將一個個具有鮮活生命的數碼獸當做夥伴來看待的表現,而她的作惡動機也是立得住的:我不想類似的慘痛別離再於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
但最後的洗白卻有點兒莫名其妙,太一和大和根本就沒有找到有效的挽留數碼獸的方法,相反他們只是變得可以不過分眷戀數碼獸的生命,能夠堅定的著眼未來了----
但拜託,一種心安理得的加速數碼獸死亡的思想憑什麼稱作醍醐灌頂的價值洞見呢?
更合理的安排不應該是:太一堅持能夠找到挽救數碼寶貝的希望,而在反派小姐姐看來這只是妄想,於是後者堅定實行自己的極權計劃,但最後太一通過永不言棄的精神以及可以改變數碼獸消失悲劇的希望來將小姐姐從歧途帶回正道吧?
但正片只是讓太一和大和吶喊出「選擇什麼不重要,但要堅定自己選擇的未來,永不放棄」這樣一句莫名其妙的雞湯(反派小姐姐的極權計劃就不算選擇和堅定嗎?),以及用新進化體的強烈一擊就將她洗白。
這想表達什麼?是誰的拳頭硬就該聽誰嗎?那這和反派小姐姐的極權又有何區別?
還有太一和大和的那句「改變不了宿命,那就改變命運」又是鬧哪樣?文字游戲有那麼過癮嗎?
03它不是一部及格的《數碼寶貝》劇場版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知道,「離別」這一本身極具淚點的命題卻因為製作人的「敷衍」而變成貫穿整劇的致命槽點。

他們敷衍了數碼獸離別時間的准確定義,也沒有給出足夠的「何為可能性」的解釋,而主角們的成長也在「加速死亡」的劇情設定之下變得無比別扭,至於最後的洗白也毫無說服力,饒有為洗白而洗白的嫌疑---
當然,製作人的敷衍也同樣體現在「情懷打磨」的維度。初代和二代主角以及數碼獸,乃至那輛承載著飛帽殺記憶的電車以及和田光司版本的《Butter-fly》通通都登場了。
但拜託,除了兩位男主之外,你就不能給其他小夥伴再多一點的戰斗光環嗎?來個帝皇龍甲獸什麼的應該也不難吧?
至於電車和《Butter-fly》就更是敷衍,這兩個核彈級別的情懷因素,居然只有片刻的出場機會,你難道就不能在最後製造一場網路坍塌危機,然後讓被選中孩子們乘上電車,並在《butter-fly》的伴隨下逃出生天嗎?
這是多麼明擺且有效的情懷致敬啊,就不能讓我們這群骨灰粉帶著淚眼離開電影院嗎?
哎......想要的情懷點基本都是敷衍帶過的,而我原以為的能夠給故事加分的「離別」設定卻又是何等的經不起推敲和細思極恐的。
這樣的《數碼寶貝》劇場版何德何能自稱「最後的進化」?
它又有何資格在初代重啟前(日本在2月上線,然後4月推出重啟版),給過去20年的旅程畫上完滿的句號呢

『柒』 史蒂芬·威廉·霍金

簡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面部肌肉會動,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的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他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霍金教授繼《時間簡史》後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再次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裡,真理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繚亂,繽紛多彩。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制約我們宇宙的原理,並加之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我們一起進行宇宙之旅,做非凡的時空遨遊。
《時間簡史》(1988年撰寫)霍金暢銷書-《時間簡史》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麼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麼如此大不相同?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在三年工作量並不巨大的學習之後,他獲得了一等自然科學榮譽學位,之後進入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當時牛津大學還沒有宇宙學這個專業。盡管他希望能夠跟當時在劍橋的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身邊做研究,但是他的導師卻是丹尼斯·西艾瑪(Dens Scama)。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成為一名研究員,後來成為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做,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中文版發行於2008年年初,這本書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兒露西·霍金、其學生克里斯托弗·加爾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兒童科普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當中論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簡述了霍金的新想法,這本書在國內外好評如潮。
編輯本段霍金趣事:
霍金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編輯本段獲得獎項:
霍金
1、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 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 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 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
5、 霍普金斯獎
6、 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7、 馬克斯韋獎
8、 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
9、 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942年 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
1950年 舉家遷往聖奧爾本斯
1959年 入英國牛津大學
1962年 牛津畢業,去劍橋讀研究生
1963年 被診斷患(盧伽雷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
1965年 獲劍橋博士學位,與珍妮.懷爾德(簡·瓦爾德)結婚
1967年 長子羅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兒露西出生/開始使用輪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時的大型結構》出版
1974年 霍金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並成為英皇家學會會員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出版
1981年 參加梵蒂岡宇宙學大會,宣布無邊界構想/《超時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實行氣管造口手術從而失去語言能力,使用帶造音器的計算機1988年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出版 獲沃爾夫基金獎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1990年 與妻子離異
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
1993年 《「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出版
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
2007年,霍金與露西吉高佛爾德合著的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於9月6日率先在法國出版發行。這本書是霍金寫的第一本兒童讀物,霍金在書中向兒童解釋了自己關於時間和宇宙方面的學說。
如果現在盧伽雷氏症得到診斷了,那麼,也許霍金就不是現在的「巨人」了.
編輯本段後感:
霍金
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6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地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編輯本段霍金生平:
1942年 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脹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
1974年 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80年 任劍橋大學數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8年 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 至今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編輯本段霍金名言:
1.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3.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5.活著就有希望。
6.時間有沒有盡頭?
7.我注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
8.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9.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根據中非Boshongo人的傳說,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偉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發作,嘔吐出太陽。太陽灼幹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後吐出一些動物,豹、鱷魚、烏龜、最後是人。
這個創世紀的神話,和其它許多神話一樣,試圖回答我們大家都想詰問的問題:為何我們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一般的答案是,人類的起源是發生在比較近期的事。人類正在知識上和技術上不斷地取得進步。這樣,它不可能存在那麼久,否則的話,它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一點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應該很清楚了。
亞里士多德:宇宙無開端
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創世紀》把世界的創生定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另一方面,諸如山嶽和河流的自然環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變甚微。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當作不變的背景。要麼作為空洞的風景已經存在了無限久,要麼是和人類在相同的時刻被創生出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例如,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某種永恆的東西比某種創生的東西更完美。他提出我們之所以看到發展處於這個情形,那是因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災害,不斷重復地讓文明回復到萌芽階段。信仰永恆宇宙的動機是想避免求助於神意的干涉,以創生宇宙並啟始運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開端的人,將開端當作上帝存在的論據,把上帝當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動力。
宇宙開端前 時間無意義
時間是絕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
如果人們相信宇宙有一個開端,那麼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開端之前發生了甚麼?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麼?他是在為那些詰問這類問題的人准備地獄嗎?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十分關心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他覺得,不管宇宙有無開端,都會引起邏輯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個開端,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無限久。他將此稱為正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經存在無限久,為甚麼它要花費無限長的時間才達到現在這個階段。他把此稱為反題。無論正題還是反題,都是基於康德的假設,幾乎所有人也是這么辦的,那就是,時間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獨立於宇宙,在這個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許多科學家的心中,仍然保持這樣的圖景。然而,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在該理論中,空間和時間不再是絕對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們是動力量,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確定其形狀。它們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夠定義。這樣談論宇宙開端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這有點兒像去尋找比南極還南的一點沒有意義一樣。它是沒有定義的。
實證主義方法研宇宙問題
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
如果宇宙隨時間本質上不變,正如20世紀20年代之前一般認為的那樣,就沒有理由阻止在過去任意早的時刻定義時間。人們總可以將歷史往更早的時刻延展,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所謂的宇宙開端都是人為的。於是,情形可以是這樣,這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但是所有記憶和物理證據都顯得它要古老得多。這就產生了有關存在意義的高深哲學問題。我將採用所謂的實證主義方法來對付這些問題。在這個方法中,其思想是,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人們不能詢問這個模型是否代表實在,只能問它能否行得通。首先,如果按照一個簡單而優雅的模型可以解釋大量的觀測;其次,如果這個模型作出可能被觀察檢驗,也可能被證偽的明確預言,這個模型即是一個好模型。
根據實證主義方法,人們可以比較宇宙的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而另一個是宇宙已經存在了遠為長久的時間。一對孿生子在比一年前更早的時刻誕生,已經存在了久於一年的宇宙的模型能夠解釋像孿生子這樣的事物。
哈勃發現星系飛離我們
恆星並非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空間
另一方面,宇宙去年創生的模型不能解釋這類事件,因此第二個模型更好。人們不能詰問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確實存在過,或者僅僅顯得是那樣。在實證主義的方法中,它們沒有區別。
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不存在一個自然的起始之點。然而,20世紀20年代當埃德溫.哈勃在威爾遜山上開始利用100英寸的望遠鏡進行觀測時,情形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哈勃發現,恆星並非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空間,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稱為星系的集團之中。
哈勃測量來自星系的光,進而能夠確定它們的速度。他預料向我們飛來的星系和離我們飛去的星系一樣多。這是在一個隨時間不變的宇宙中應有的。但是令哈勃驚訝的是,他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飛離我們而去。此外,星系離開我們越遠,則飛離得越快。宇宙不隨時間不變,不像原先所有人以為的那樣。它正在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而增大。
最重要發現:宇宙在膨脹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現之一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現之一。它轉變了宇宙是否有一個開端的爭論。如果星系現在正分開運動,那麼,它們在過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們過去的速度一直不變,則大約150億年之前,所有星系應該一個落在另一個上。這個時刻是宇宙的開端嗎?
許多科學家仍然不喜歡宇宙具有開端。因為這似乎意味著物理學崩潰了。人們就不得不去求助於外界的作用,為方便起見,可以把它稱作上帝,去確定宇宙如何起始。因此他們提出一些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宇宙此刻正在膨脹,但是沒有開端。其中之一便是邦迪、高爾德和霍伊爾於1948年提出的穩恆態理論。
在穩恆態理論中,其思想是,隨著星系離開,由假設中的在整個空間連續創生的物質形成新的星系。宇宙會永遠存在,而且在所有時間中都顯得一樣。這最後的性質從實證主義的觀點來看,作為一個可以用觀測來檢驗的明確預言,具有巨大的優點。在馬丁.萊爾領導下的劍橋射電觀測天文小組,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對弱射電源進行了調查。這些源在天空分布得相當均勻,表明大部分源位於銀河系之外。平均而言,較弱的源離得較遠。
穩恆態理論與觀測沖突
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
穩恆態理論預言了源的數目對應於源強度的圖的形狀。但是觀測表明,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這就和穩恆態理論的任何東西在時間中都是不變的基本假設相沖突。由於這個,也由於其它原因,穩恆態理論被拋棄了。
還有另一種避免宇宙有一開端的企圖是,建議存在一個早先的收縮相,但是由於旋轉和局部的無規性,物質不會落到同一點。相反,物質的不同部分會相互錯開,宇宙會重新膨脹,這時密度保持有限。兩位俄國人利弗席茲和哈拉尼科夫實際上聲稱,他們證明了,沒有嚴格對稱的一般收縮總會引起反彈,而密度保持有限。這個結果對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十分便利,因為它避免了有關宇宙創生的難以應付的問題。因此,這對於蘇聯科學家而言成為一篇信仰的文章。
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編輯本段公開演說:
霍金出版《時間簡史》後,多年來曾在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眾發表多場公開演說,敘述時間起源、宇宙終結、時光旅行,演說時其受歡迎程度猶如「搖滾巨星」。茲錄部分演說:
宇宙的起源(中文)
宇宙之始(英文)
時間的開始(英文)
太空及時間扭曲(英文)
上帝擲骰嗎?(英文)
宇宙中的生命(英文)

『捌』 自由意志是什麼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哲學裡面的一個專業概念,理解為意識選擇做什麼的決定、也就是意志的主動性。
自由意志(英語:Free will)無一個為各方所認可的定義。哲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定義並不統一;而日常人們所講的「自由意志」又不同於司法界和心理學界所理解之「自由意志」。在最廣義的層面,自由意志就是人們依照其擁有的條件去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玖』 我是誰,很疑惑求解答

這既是一個古老的疑問,又是一個常提常新的問題。

我們所認為的「我」,不只是某一個身份,也不只是某一個社會角色,更不是一個精神上超脫的概念。「我」更像是一個精神與肉身共同發展、不斷充實並成長的過程,對每個人都不一樣。

作為概念,它是復雜的,它是多元的,它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派別中都有不同的定義。作為事實,它又是純粹的,所有的身份與角色以及精神的匯聚構成了我們一個個特殊的個體。

我們一生下來就像是一輛啟動的汽車,一直在賓士,有方向,從未停止過,我們很努力。我們一次次通關,我們取得了世人所稱頌的成功和榮耀,但心裡好像從未自我滿足過。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佛家說:「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

佛說法身之「我」是自由自在,自己主宰自己的狀態。

2

儒家說:「仁者,人也」。

「人」字旁有「二」,即人之為人必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對應的關系。「二人」的關系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在古代,我們只有在宗法關系中實現對「我」的體認。

3

道家中,莊子對「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回答是:「我知之濠上也。」莊子說,「我」是在濠橋上知道魚的快樂的。

在道家看來,世界與我是合而為一的。只有將自己與魚同,才能知曉魚之樂。

4

在現代社會,我們面臨新的時代性疑問:「我」是誰?

「我」是人父人母人妻,是教師、醫生、養路工,還是弗洛伊德分析的精神上的本我-自我-超我?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完成對自我的探索,我們能做些什麼,最後能做成什麼?這樣的問題彷彿可以成為我們每一天醒來的全部意義。

當然,我們不能只糾結於問題本身,必須邁開腳步去尋找答案,因為答案永遠都不是孤立靜止的,只有尋找才能發現。

一個人的功過或許可以蓋棺而論,但一個人內心對自我的滿足與肯定,卻只有自己知道。這就更需要探察己心。禪宗說「時時勤拂拭」,就是告誡人們要常常自我反省。

人心做到一塵不染固然不易,但若能時時叩問,常常冥想,思己之過,贊己之功。

在不斷修正與體察中成長,既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啟迪多元思維

西方的分類學傳入中國至今,人們習慣地將事情與問題分為主客方,也贊同了許多身體與精神的分門別類。

在近幾年的心理學研究中,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成為臨床醫師最為頭痛的一種心理疾病。鑒別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八項指標中,有一個核心指標是:缺乏對自我的清晰認識。

因為沒有了應有的自我認識,從而需要從外部尋求,由此會害怕親密關系,因為害怕被遺棄和遭遇分離,所以又不斷地重新尋找與建立新的關系,一旦關系建立之後,又因為恐懼而摧毀這種關系。對自我在認識上的迷茫帶來了自信的喪失,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也給家人和朋友帶去了無盡的折磨。

許多治療師提出,由於疾病並非病人自身所選擇,如果可以選擇,他們不會自己選擇痛苦。所以,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邊緣型人格障礙自身的擔責程度。

從這個方面來看,每一個人的自我認識就成了社會層面的問題。因為BPD被歸為一種疾病,那就必須加以醫治,如果失去治療或放任不管,邊緣型人格障礙就不只是一種人格障礙問題,它會連帶著其他的精神問題,比如精神分裂、反社會、焦慮、抑鬱等,由此個人的精神問題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我是誰?」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許提出來還會被一些人嘲笑。有人認為「我思,故我在」,這個問題早就被哲學家解答,無需追問,也無需進一步探討。

但是往往那些最根本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只要有人的存在,它就永遠不會過時。

正心正舉

曾有人說過,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逐那個最像自己的自己。

這個真正的自己,是孔子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是自身資質加上外在條件所能發揮完成的自己,是明白自身優勢又認識客觀局限之後的豁達。

這個真正的自己,是孟子所說的「盡心」、「知性」、「知天」,是認識自己、認識天地,最後達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撥迷見智

俄國詩人葉甫蓋尼·維諾庫羅夫說過:「最致命的痛苦,在於為成為自己而奮斗。」

開啟自在之門

無論是中國的天命論,還是西方的人格分類說,我們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答,還是會隨著每個人的成長和每個時代的前進而產生新的答案。

對於自我的認識,無論是自我成就的滿足,還是外在榮耀的加持,都不允許我們懈怠,只是我們需要在不斷追逐的過程中,經常停下來、靜下心去反思與內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應該被遺棄的?

遺棄該遺棄的,放棄不該追逐的,這樣我們就不會在漫長的人生追逐中迷失自己。

閱讀全文

與自由意志電影哪裡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