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四大名山是哪個電影

四大名山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26 09:40:57

㈠ 《千年菩提路》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千年菩提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MYPway8rVmc-nekRpn4aEA

?pwd=by47 提取碼:by47
《千年菩提路》
導演: 周兵、蔡小敏、施潤玖、萬瑪才旦、袁丁、王沖霄、金明哲、陳麗、鮑軍、汪哲、韓斌、楊光、蘇強、吳向列、方磊
主演: 孫悅斌
類型: 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0-02-01(中國大陸)
集數: 46
片長: 30分鍾
大型高清電視紀錄片
《千年菩提路》
項目簡介
項目名稱:《千年菩提路》
出 品 方:北京嘉源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項目類型:大型高清電視紀錄片
集數設置:
發行版 42集 每集30分鍾
播出版 未定
項目定位:
佛教自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於彌補儒學在人的終極關懷方面的欠缺之餘,又與中國本土文化從不斷碰撞融合,而至於生根發芽,最終成為支撐整個華夏民族的三大文化基石之一。
大型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菩提路》將深入中國大地乃至周邊鄰國的名山古剎,探尋歷代高僧苦修弘法的悲行大願,以歷史和人文為審美取向, 避免教理教義的講解及探究,以期梳理出一條中國佛教傳承、發展2000年的歷史脈絡,還中國佛教原本清晰的形象。
創作緣由:
永平8年,公元65年,古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徒步穿越帕米爾高原,以白馬馱帶經書和佛的畫像,來到東漢輝煌的首都洛陽。自此,一個名叫「佛陀」的印度聖者那智慧的聲音便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回響了2000年。從悠遠到真切,由隱約而振聾發聵。
今天,我們看到漢語、藏語、巴利語等三個語系佛教在中國大地上並存,我們看到談佛學佛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看到佛教名山的香火日熾一日。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派興盛的背後,人們對佛教的誤解其實是越來越多,距離佛陀的智慧也越來越遠了。
那麼佛教為何選擇了中國?儒釋道曾經有過怎樣的碰撞與融合?歷代大德高僧譜寫了多少傳奇華章?佛教又為每個華夏子民構築了怎樣一個精神的家園?
已故前中國佛協主席趙朴初居士曾經這樣寫道:「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內。」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基於全面梳理中國佛教歷史的宏大願心,基於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歷經五年精心籌備,我們終於獲准走進中國大地的每一個佛門重地,用我們的鏡頭記錄下那一尊尊庄嚴的佛像,那一處處修行的勝境,那一摞摞傳播久遠的經書,那一個個存留在歷史中的高僧大德。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緣。
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製作。
有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國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家旅遊局、國家文物局等國家六大部委鼎力支持,有樓宇烈、溫金玉、李應來、陳紅星等一批中國佛教界專家和學者,為節目的內容嚴格把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千年菩提路 》必能於盡展中國佛教魅力之餘,引領我們每一個人,對中國佛教的歷史及現狀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探尋和解讀。
製作陣容:
《千年菩提路》將採用目前最先進的HD高清電視技術,按照國際標准進行拍攝和製作。其創作團隊雲集了當下中國紀錄片創作的精英。在《故宮》原班創作隊伍的基礎上,攝制組還在音樂創作、三維製作以及再現拍攝等環節上邀請國內外的頂尖專業人士和製作團隊加盟。他們的到來無疑將為該片的製作水準提供強勁的保障。
主要內容:
《千年菩提路》將以寺廟的興衰、人物的命運、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脈傳承為線索,勾勒中國佛教2000年來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軌跡。其主要內容涉及32個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廟以及與之相關的大德高僧。

分集梗概:
白馬馱經(上、下集)
新的千年已經來臨。
當時間帶著戰爭的硝煙,以及無數帝王將相、名流高士漸漸遠去以後,在中國洛陽,在古老的邙山腳下,一個來自朝聖者的頑強足音,已經在洛河北岸綿延流淌了2000年。
集中了中國有佛教以來許許多多個「第一」的白馬寺,傳說其名字源於「永平求法」,源於「白馬馱經」的故事。
今天,我們驀然回首,卻發現當年求來的竟是一種更加開闊的思維,而白馬馱來的是我們祖先所未曾關注過的整整一個人類彼岸的世界,是中華民族所賴以繁衍傳續的其中一塊文化的基石。
白馬寺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佛教絕不僅僅是佛像、佛經、僧尼和寺廟,佛教其實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一言一笑中,佛教就在你和我同樣流淌的血液里。
凈土信仰(上、下集)
自魏晉以降,凈土信仰以其簡單易持的修行法門贏得了廣泛的影響,以至於今天已經成為信眾最多的一個佛教宗派。
翻開2000年的中國佛教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期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初步融合,在佛教由高牆大院的皇宮秘術逐步演變成為中國普羅大眾的精神資糧,在佛教不斷走向中國本土化的每個進程中,凈土信仰無不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僅憑口宣「南無阿彌陀佛」以及手持念珠這兩個由凈土宗流傳下來符號,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迅速勾畫出一個中國佛教僧侶的標准畫像。
而這一切,居功至偉的不能不首推廬山東林寺的釋慧遠。他以及他以後的歷代凈土祖師們的身體力行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廣泛且深遠。
東行記(上、下集)
他是一個外國人,卻一路東行來到中國,不懼危難,以弘揚佛法為己任;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於出家後被迫娶妻生子,曾被指責不守法度;
他被皇帝視為國之重寶,從而直接導致了一場搶奪他的戰爭;
他在當時世界的中心——長安主持著規模空前的佛經譯場;
他對弟子立下誓言,自己主持翻譯的佛經300餘卷,如果沒有謬誤,那麼他的身體焚化後,舌頭將不會焦爛。
他,就是所譯漢語佛經至今流傳最廣的一代佛學大師——鳩摩羅什。
師戒
自從有了僧團,隨後就有了戒律。那麼什麼是戒律呢?
弘一法師說:
「……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潔,佛隨手就拿掃帚來掃地,於是許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親身掃地,也就過來幫掃,一時就掃得十分清潔。掃了之後,佛即到講堂里去說法,說: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惟賢法師說:
「……僧團生活本來沒有戒律,比如過午不食吧,有一次一個僧人夜晚去乞食,正好下大雨,雷電中一位孕婦看到了,嚇倒在地,於是婦人向佛抱怨。以後,佛就規定過午不食了。……戒律被制定出來很多年都沒有人犯規,是在多年以後才有人犯戒。……」
在福鼎的平興寺,我們看到:
守戒的僧人,雖然頭上沒有燙戒疤,但面容、神態異常美好;於是他的心照見你的心也美好起來,見彩雲、見飛天、見自性。
東土釋迦(上、下集)
晨鍾幕鼓,時光流轉,古寺在這一份揮灑不去的悠遠與滄桑中,伴隋梅花開花謝1400餘年。
「國清講寺」, 一個「講」字恰好道出了國清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中的淵源和地位。
這是一代帝師的修行道場。
這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的祖庭。
這里至今仍然傳承著智者大師所創立的天台一脈的博大圓融的佛家精神。
帝國高僧(上、下集)
我們驅車奔向這座古城,去尋找唐朝,尋找長安,尋找玄奘。
歷史的痕跡已經模糊不堪了。好在我們身上流著和他同樣的血,使我們能夠透過現代物質文明的滾滾洪流,依稀窺見他踽踽獨行的身影。
玄奘,中國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國佛教文化最高潮的推動者,中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知識分子。
少林寺(上、下集)
一座聞名天下的古剎。
「天下功夫出少林」。
世界上迷戀中國武術的人們將這里奉為聖地,喧囂之上,人們似乎忘記了,這里還是達摩「面壁九年圖破壁」的地方,這里是中國禪宗的祖庭。
禪宗之靜,武術之動,如何合而為一?那些名揚四海的少林僧兵,難道不受殺戒的約束嗎?少林功夫,是傳自達摩祖師嗎?
穿越現實與歷史的迷霧,我們尋找達摩,尋找真正的少林……
六祖慧能(上、下集)
這是一位佛教宗師的一生傳奇。
他出生在流放犯人的邊荒之地;
他幼年喪父,在貧窮困頓中長大;
他曾經是一個以砍柴為生的樵夫
他沒有上過學,是一個文盲;
他一聞而悟,千里求法
他為法忘軀,歷盡艱辛
他領禪宗衣缽,開頓悟法門,成為中國佛教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
他建立了中國化、生活化、平民化的禪宗體系,使當時佛學思想界如風行草偃,氣象一新,影響所及,整個文化領域無不因其溶鑄而生機勃發。
本片通過對禪宗六祖慧能一生的故事介紹,讓人們了解在中國佛教歷史中,禪宗是如何中國化、社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歷程。
守望華首(上、下集)
從迦葉尊者到虛雲大師;從蜀漢有寺到今天漢傳、藏傳、南傳三系佛教在此集結。華首門,這個矗立在雞足山的佛教聖地,始終默默守望著這片蒼山洱海間不息往還的挑夫、馬幫以及帝王將相,任時光奔流。
瞬息即起的雲霧呼吸便散;山間隱居的行者隔崖相望;般舟道傳出佛號悠遠清涼。 ? 佛祖捻花、迦葉微笑;這片山巒,這片道場,歷經千年,溫和而堅決。
終南山
沒有人能數清楚終南山裡曾經有多少寺院,或者有多少隱士的茅蓬。從華夏文明在中原興起,長安城正南的終南山裡就開始有修行者的蹤跡。
今天,終南山的春夏和秋冬跟數千年前或許已經有很多不同,但是每一個前來探訪隱士又失望而歸的人都會突然間意識到,正是這條地處中國西北的古老山脈,一直代表了中國漢文化的內省方向,成為中國文化一個深刻反思的場所。
清涼五台山(上、下集)
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被稱為「清涼勝境」的五台山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東晉十六國時起,各宗高僧來台活動 ,都把五台山作為弘法傳宗的基地,在這個舞台上演繹著中國佛教史上的風雨興衰。一千七百餘年間,五台山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並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獨特風采。同時,五台山亦因文殊菩薩道場的緣由,成為漢、藏、滿、蒙、土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
本片將採用五個導演分別拍攝五個短片的手法,來展示這個人文積蘊深厚的佛教文化重地。
光明峨眉山(上、下集)
走進大大小小的依山而建的寺院,讓人倍感庄嚴的不僅僅是它川南風格的寺院建築,它精美的塑像,在這些出家人清澈的目光里,我們看見了光明。
的確,峨眉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光明山。它是與佛陀的智慧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光,大千世界只能沉於漫漫黑夜之中,沒有光,我們黑色的眼睛只能看見黑色,沒有光,我們的心靈就無法得到智慧的滋潤。
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應身道場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如果說佛教是行為的,實踐的,最集中地彰顯這種實踐精神的就是普賢菩薩,他的十大行願是佛門修行的重要法門。
在普賢的行願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什麼?讓我們走進峨眉山,去了解它的歷史,它的傳奇。
普陀洛伽(上、下集)
佛因山而興盛,山因佛而揚名。正是佛教傳入後,重新賦予了深厚的宗教文化,才使這個傳說中的仙島成為名聞遐邇的天下名山。
什麼是大慈大悲?什麼是觀世音?
如果你能暫時拋卻浮躁,遠離都市的喧囂,來到這一片海天佛國,聽梵音諷誦、看海天一色,或許會有機緣重新認識你的人生。
九華金地藏(上、下集)
安徽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唐代開元年間,九華山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而大願地藏菩薩與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不同的,是他由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古代一位外邦王子——新羅僧金喬覺證得無上菩提後勸化、度脫世人,後被尊為金地藏,是一個真實的比丘形象。
金喬覺於九華山潛心修行75年,99歲圓寂。圓寂以後三年「顏狀鮮活如生,升動骨節,其聲若撼金鎖」,建塔之後,「塔址發光如火,光成圓狀」。現在流傳於世的地藏菩薩形象是光頭、手持寶珠及錫杖,為閻羅王之化身。? 如今,我們在九華山方圓百里的村鎮中依然隨處可見人們故老相傳的禮佛習俗,如每逢節日拜山、途中不能回頭、不能交談,過年家家吃素等等。
而號稱「百戲之首」的古老戲曲「目連救母」更保留著許多古老的質朴和神秘。
蓮師的足跡(上、下集)
雅魯藏布江中部流域這片肥沃的土地,古稱「衛藏」。相傳由蓮花生大師親手建造的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今天仍然矗立在這里。
桑耶寺,藏文意為"無邊寺"、"超出意想寺"、"不可想像寺"。
桑耶寺,由於其三層主殿分別呈現出藏、漢、印度三地的建築風格,故又名「三樣寺」。
這里,誕生了西藏第一代佛教僧人;
這里,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佛教寺院;
這里,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教譯經院;
這里,還有神秘的青撲山、伏藏、西藏度亡書……
這里是藏族佛教文化的開始之地,當代藏族文化的本原之一。
大昭、小昭寺(上、下集)
在全世界的佛教信徒心中,大昭寺,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聖地。因為這里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十二歲等身像。它見證了漢藏之間長久以來所形成的親情血緣關系,見證了宗喀巴大師輝煌的成就,見證了第一世達賴喇嘛及第一世班禪的誕生。
而供奉著佛祖八歲等身像的小昭寺,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已成為藏地僧侶們修習藏傳佛教密宗密法的最高學府。
本片通過對大小昭寺建築歷史和人物故事的介紹,探尋藏傳大乘佛教生命力的源頭,發現漢藏同胞一致的精神信仰追求之所在。
布達拉宮
它屹立於雪域高原的紅山之巔。
它曾是吐蕃王朝的皇宮,而後又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
它有著輝煌的建築藝術成就,濃縮著藏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被視為西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布達拉宮,今天雖然隱去了權力的光環,卻依然在世人面前彰顯著它獨特的魅力。
拉卜楞寺(上、下集)
距今三百年前,一位在西藏修行多年的僧人回到了甘南的故土。他期望在家鄉修建一座寺院,一座「成佛永世棟梁的寺院」。顯然,這座被稱作「拉卜楞」的新建寺院在很多方面不佔優勢。它沒有布達拉宮大昭寺那樣深厚的歷史,也沒有塔爾寺那樣特殊的背景,更沒有甘丹寺那樣顯赫的地位,何況它遠離藏傳佛教的中心——拉薩。它隨時都有可能被時光湮沒在歷史的長河,就像曾經的一座座寺院。
然而三百年過去了,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座經堂開始,如今,它擁有六大學院,幾千名僧人,十一世班禪經師嘉樣嘉措,七世貢唐經師華爾丹嘉措等眾多高僧…它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在歲月的沖刷中依然挺立?這一切的背後又該有著怎樣的動盪與滄桑?
雍和宮
過去,它為了傳播藏傳佛教用來保全「大清基業萬年盤石之安」。
現在,人們在這里許下願望,播種希望,祈求吉祥。
它是北京三千寺廟中最與眾不同的一個,從雍親王府到雍和宮,它是一代聖王的誕生地,又是藏傳佛教轉世靈童的掣簽地。它曾聯系著政治和宗教,同時又是蒙、藏、漢民族融合的一座橋梁。
作為曾經的皇家寺廟,雍和宮25米高的未來佛預示著56億7千萬年以後的故事——眾生說法。
南傳佛教
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全族信奉上座部佛教。每座村寨至少都有一座佛寺。每個少年男子都必須出家一次,在寺中學習文化。傳承千餘年的傣族上座部佛教,融合了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風俗,超出了純宗教的意義,所有的民眾對自己的信仰,都懷著一種親切的感情。
法門寺(上、下集)
1981年8月24日,一道閃電,擊倒了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的寶塔,也開啟了一個埋藏千年的秘密。
在倒塌的古塔下面,人們發現了一座隱秘的地下宮殿。在2000多件唐代稀世珍寶的簇擁下,世界獨一無二的,佛祖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面世了。
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塊石碑,記錄的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出自1000多年前一位唐代高僧之手。
這些沉睡了1113年的文字,透露了大唐帝國盛極而衰的秘密,從中,我們更讀到了人們在追尋真諦的道路上,曾經有過的熱誠與迷失……
洗石庵(上、下集)
世上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比丘尼的靈骨舍利,背後是一段上海灘大家閨秀的傳奇人生。
洗石庵,在這個雅緻而不同尋常的尼庵,雲門宗第十三代傳人寬能法師將勞作、茶藝以及修行融為一體,四十年踐行生活禪,使洗石庵鉛華洗盡,成為兩廣佛法的一處聖地。
靈隱寺(上、下集)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這兩句詩無疑是靈隱寺在江南文化史中地位和形象的真實寫照。
慧理、永明延壽、駱賓王、濟公。。。。。。儒釋相融,禪凈合一。
久遠的傳燈歷史,豐厚的宗教及人文積蘊,使這個飛來峰下的「仙靈所隱」之地至今仍然於幽靜之中透露出勃勃生機。
法海真源:
一段中國歷史的傳奇,從起始到終結,背後往往映襯著一個政權的由盛及衰。
一座源於表彰忠烈的寺廟,屢毀屢建,先後更換了好幾個名字。每個名字既代表著一種迥異的性格,更濃縮了整整一個朝代的悲歡命運。
法源寺,在1000多年的世事變幻中,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但這里所弘揚的「法海真源」的佛教精神,卻一直傳承了下來,至今生生不息。
......

㈡ 八十年代反特有四大名山綽號是什麼電影

你好,差生

喜劇 / 劇情 / 愛情
年代:2017
地區:大陸
演員: 馬瑞蔓 高翔宇 王睿 侯夢
導演: 郭小川

㈢ 80年代90年代破案老電影的有哪些

80年代90年代破案老電影有以下這些:

1、405謀殺案

《405謀殺案》是由沈耀庭執導,仲星火、徐敏、嚴翔等主演的驚悚懸疑電影。

影片講述了機床廠工人李良被謀殺後,東海市公安局幹警陳明輝、錢凱等不畏艱辛和阻撓偵破案件的故事。該片於1980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㈣ 中國四大名山指哪四座山

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代表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被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4)四大名山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四大名山簡介:

1、五台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 山西省五台縣境五台山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2、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2007年(丁亥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3、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4、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西北接安慶市天柱山風景區,南接黃山風景區,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㈤ 齊雲息心

齊雲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天下第一」、「絕代雙驕」、「三足鼎立」、「四大金剛」、「五嶽獨尊」,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齊雲山,古稱「白岳」。白岳距黃山是不遠的,但心心所念者,齊雲而已矣。這大約是因了其是道教名山的緣故。去齊雲山是「問道」么?這似乎也說不清道不明的。

未到齊雲山之先倒是夢想過的,只是這夢和現實的齊雲山實在是兩樣。無論上山之後如何想,上山之前的心情像流雲一樣。好在雲雖不知所之所止。我倒可以清楚地知道,齊雲山是我嚮往的地方,想像終於要眼見為實了,內心的激動是可想而知的。

齊雲山並不是唯一的游心所在。心的容量總是很大,主要是眼睛的慾望太強,內心的思潮或許過於泛濫。宏村更是在齊雲山的腹地,宏村是一個寂寞的村子,它或許有過一段十分愜意的歲月。有過火的熱情,逐漸冷卻之後又不甘於寂寞,與世無爭大約也不能隨自心任自意,於是被開發,被人圍觀。

據說一彎小橋曾是昔日拍攝《卧虎藏龍》的所在,不遠處的「竹坑」是特寫鏡頭的采景點。我沒有見識到當年的白馬和李慕白是何等風采,電影或許過於寫意。我看到了那一彎小橋,一方不太局部的荷塘鋪在小橋下,零零散散的荷,大概風躲了起來。水是靜默的,遊客不算太多;回環曲折之後來到眾口皆碑的「月沼」,據說村子以牛的各個部位規劃而建。「月沼」是牛胃,繞村的細流是牛腸。驚嘆之後的結果就是: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真是偉大。

到了一個大戶人家的廳堂。房屋自然是老的,但關於房子主人的故事卻是常說常新。廳內有椅有桌,厚重而古樸,典雅而莊重。若房主天上有知,是否會歡迎一批批慕名而來的客人呢?不得而知。站在主人的位置可以看到門口,抬頭可以仰望二層的樓窗。據說樓上之窗的功用是供主人家的千金小姐窺視未來的夫婿的,這設計實在是巧妙;據說整棟房屋的棟梁非但雕梁畫棟且貼了一層金的,據說金的克數達到百斤之巨。至於時至今日雕梁畫棟上的金去了哪裡,仍是不得而知。遊客觀景,聽故事而已,金子究竟去了哪裡似乎也無甚緊要。

於是周遊一番宏村,乘車直奔齊雲山。路過西遞,粉牆黛瓦甚是誘人。想來古村落不過是大同小異,所謂驚艷於人者不過一兩處道聽途說的景緻。釋懷之後便是齊雲在望。

登齊雲而薄暮,究竟是止於山腳還是宿在山上呢?耳聞山上有街,街名「月華天街」。這實在是一個極誘人的名字。況且山腳的賓館價格非是常人能夠承受之重呢。山上?上山又會如何呢?

毅然決然決定上山!決定上山實在是滑稽而可笑。滑稽的是一個登山的動作,可笑的是既然上山又不得不如此。

登封橋是上山的一座長橋。江南的橋大多曲線玲瓏,此橋卻平直古樸。橋墩粗壯,看上去很孔武有力的樣子,最別致的是上半部分探出如船頭,側視如幾艏石船正要蓄勢待發。橋船之交,間或有幾叢枯草隨風盪漾,有氣無力的樣子。歷經歲月的饋贈,橋墩石質而如鐵鑄,橋兩端各有青石牌匾,居牌樓正中書曰「登封橋」。

初識橋名,恍惚之間,以為位移到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清明之後明白此登封非彼登封,或者名同意同而處異罷了。過橋右折,「天下第一名山」赫然映入眼簾,紅石牌樓,立於山腳,穿牌樓回首「齊雲勝境」四字,正是「天下第一名山」的最好背書。一正一反,一楷一篆,陰陽向背,各盡其妙。

「九里十三亭」是入勝境之先,一段頗具意味的山路。「九里十三亭」虛實相映,陰陽相接。「九里」為虛卻是陽數之極,「十三亭」為實有卻又是易數至陰,以是有「陰陽和順,健康長壽」之意,以是有「齊雲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壽九十九」之說。

道家心法,微妙玄通,可意會不可言傳。登山卻數亭,薄暮而心切。山路是平緩的,一路上去,「長亭復短亭」,亭亭迥異,各具其妙。

第一仙關亭;步雲亭;環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風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雲水亭;漸入仙關亭;望仙亭。雲水搖曳,海天一色;亭具其間,錯落盤旋,無九曲回環之徑,有一線通天之路。

近望仙亭暮色四合,抬首上望,亭立於高處,巍峨壯觀,亭有閣,閣懸有燈,葫蘆形狀,赤紅閃耀。雖然沒有望見仙人的影子,但神思迷離之際,卻有了入亭而成仙的想法。仙既在望,離仙還遠嗎?

此時葫蘆仙燈紅光爛漫,令人心旌搖曳。亭上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是月華天街嗎?有在雲中穿行的仙長嗎?手可以觸摸到星辰么?

終於到達瞭望仙亭。卻原來望仙亭既是齊雲山門,又是售票處。既然仙人在望,花幾兩銀子似乎也無可厚非。更何況身臨齊雲仙境,白雲深處的神仙正在頻頻向人招手呢?

夜色下的葫蘆仙燈雖說不怎麼明亮,但那光彩還是極為魅惑的。售票處並沒有人,聽說是回家吃晚飯去了,於是雖仙人在望,考驗來了。要麼等著工作人員回來,然後把銀子畢恭畢敬地交給她(他)換回一紙「通行證」,要麼從閘口下面鑽過去。

夜色如墨暈彌散開來,望仙樓的葫蘆仙燈愈發明亮了。是從容不迫,站直了去見「神仙」呢,還是為表誠心起見,先躬身下拜,然後匍匐前進,去謁見齊雲山上的「仙人」呢?這實在讓人躊躇,等待總是使人心焦躁的。上山,山上還有我的棲身之處嗎?

過望仙亭本以為繼續上行,直達白雲深處。不曾想,過望仙樓卻急轉直下,下趨而行。此時遠山幽幽,一抹沉彩戀戀不舍地和「眉黛」做最後的告別。山路並不崎嶇,左轉右拐有一座木橋,橋頭隱約書曰「狀元橋」。四下靜極,一絲風也沒有,從不曾做過什麼狀元的夢,可曾有誰見過孑然一身夜行於此的狀元么?

又向前走,夜色雖濃但並非「伸手不見五指」。道路是人做的坦途,山是立體的,石刻遺跡依稀可辨。一側山體有隱約的石刻巨字,大約是一個「壽」字。想來齊雲山為道教名山,壽字石刻應是不足為怪的。高低起伏漫步之後,眼前是一片開闊平坦的所在,一面巨大的石壁,似乎錯落有致。莫非這就是「天開神秀」的所在?游齊雲之先功課是做過的,至於是否確鑿無誤,只等天明揭曉了。

終於來到了「一天門」。進「天門」自然是要有虔誠姿態的,於是一路的躬身前行;有一就有二,「二天門」似乎比「一天門」陡峭些,但相距並不是太遠。雖是「天門」並不逼仄;終於接近「三天門」了,立於下而仰望,極厚重的石壁,倒置的U形天門。其上隱約燈火閃爍,似乎也有飄渺的人聲,看來離「月華天街」不遠了。或許不用合衣眯在哪個山坳里過夜了。

一陣風來,似乎催促人趕快上山。於是抖擻精神穿過「三天門」。果然又是一片空曠,雖不甚敞,足以寬慰人心。不遠處的明光就是溫暖的所在。那裡可以飲食,可以休息;那是月華天街,那是薄暮登山者的目的地。

月華天街雖無月卻多燈火。莫非這就是「天上人間」?過「三天門」走了一段平緩的路,一折之後竟然又是下行,不過是緩坡,緩坡而二折又是沉澱式的下行,繼之,又是一段平緩的路面。道雖不寬也不甚窄,雖是人工所築就的路面,但因地制宜,合乎自然。道兩側都是民房,高低錯落,典雅有致。或三層或兩層;上面住人,下面臨街就是店鋪。此際人影寥寥,燈火寂寂。

下行道側的民宿並不是我的首選,盡管時間已晚。在平緩的天街上正要繼續前行,忽然面前走過來一位六十歲左右的大姐。

「住宿嗎?」圓臉的大姐問道。

「還有房間嗎?」

「有。」

「那我看看。」

對於在外住宿向來挑剔的人來說,居然只看一眼就心滿意足了,實在是難得。一份炒米飯,一瓶啤酒,一碟花生米;月華天街進餐心情自然大好。大姐是本地人,確切地說是月華天街上的原居民。這里道士和居民雜然而處,彼此相安,各得其所。這么一方寶地,無論居民、道士,似乎很恬淡。說話不急不躁,有著山一樣的質朴和穩健。大姐說看日出可以到「最高峰」,出店門向後不遠,大約二十分鍾左右的路程就可以到達「最高峰」。

登山自然是要登到最高峰的。但首先是要充足的睡眠。為了不錯過難得的觀日時刻,特意定了一個鬧鍾。於是休息,然而休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說是晚上九點左右,周圍聲息全無。山裡實在是太安靜了,靜得讓人心神不寧,靜得可怕!似乎有一種威壓,幾乎要爆破人的耳膜。山上為何如此之靜呢?

靜大約是生於清。那麼又是什麼過濾了清呢?有一個成語叫做「震耳欲聾」,以致還有一個成語叫「振聾發聵」。但誰曾領略過「靜人心神」、「靜」得令人「萬劫不復」呢?

或許靜到極致就是「混沌」的狀態。但樓下某個角落裡的「吱吱」聲硬是咬破了「混沌」的「花邊」。靜極的夜,吱吱的鼠鳴,實在讓人難以成眠。鼠鳴自然不很高雅,但奇怪的是竟然有絲竹之聲,細細地,切切的,甚至瑟瑟的,抖抖的。

這或許是終身難忘的鼠鳴。也許它是「天街」上的一隻或幾只仙鼠,大約是有難言的寂寞或不為人知的心事。它要述說,它需要聽眾;它要一訴衷曲,但又有誰聽呢?

聽眾自然是有的,但聽者並不覺得「仙鼠」的音色有多麼高妙。寅卯之交起床穿衣,鼠鳴早已銷聲匿跡。

「最高峰」,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登山者絕不會錯過的一座高峰;日出,美麗的日出。最高峰的日出總是誘人。

果然,人在天街,峰在雲端。天色愈見明朗,道邊有去往最高峰的木頭指示牌。箭頭的方向就是日出的方向。左盤右旋,終於望見了最高峰。

最高峰上有一座亭子。至峰頂有七八十級的台階,雖不是很陡峭,但踏上峰頂已是氣喘吁吁,汗浸衣衫。亭曰「賞月亭」,亭非中空,有門有窗,前後雙門各有楹聯。其中一門書曰「孤月正望無上境,諸君已在最高峰」。橫額:「賞月亭」。黑底金字,形體瀟灑,有印有款。

峰頂的人並不多。此際的齊雲山盡收眼底,大約太陽還沒有休息充分,日出的方向是濃濃的青黛色,一線紅暈橫亘在天際,似乎有一種噴薄欲出的力。紅暈在擴散,青黛色逐漸隱去。天空似乎愈發清明了起來,霞光似乎在剎那之間迸現,半日如通紅的炭火,幾乎在眨眼之間,一輪紅日涌現出來。側後望去,盤山公路猶如粗壯的大蛇,無頭無尾,曲折蜿蜒。

雖身在「最高峰」,卻心念「月華街」。那裡非但有人間的「行囊」,況且今日要雲游齊雲勝境,肚皮不填飽,哪來的力氣去丈量「山高水長」。太陽高升,漫山光明;極目四望,神清氣爽。

上山雖然曲折,下峰卻是輕車熟路,毫不費力。「天街」上的大姐早已把早餐做好,兩個饅頭、一盤鹹菜,一枚雞蛋。一小鍋白米粥氤氳著誘人的香味兒。大姐說,米粥管飽。爬高上低自然是力氣活,於是又多喝了兩碗粥。由於昨天進山太晚,路過的景緻看得不甚真切,於是原路返回再去欣賞一番。

收拾行囊之際,大姐說她也要出發去上班。大姐上班的地方應該是很遠吧。下山,之後…心下正在狐疑。只聽大姐說,我就在這山上工作。卻原來大姐竟是齊雲山上的導游。「天街」人家,半個神仙式的人物做齊雲勝境的向導最好不過。然而我是一朵孤雲,無牽無扯,自由行止,倒是不需要向導的。

過月華天街,下「三天門」,穿「二天門」,到「一天門」。行經一段平緩的山路,昨晚模糊的開闊地赫然就在眼前。「天開神秀」!果然不差,正是天開的一方「神秀」。一面極其壯觀的巨型石壁,大約是「巨靈神」的宣花板斧劈就的。「天開神秀」四個大字立於石壁上首,甚有氣勢。壁前有池,池仿太極陰陽樣式;壁下方有石窟,窟內有神龕,龕中有神像;緊靠石窟是一條傾斜的山道,沿山道可以近距離觀賞石窟內的情形。

此時天色清明,似乎還沒有什麼遊客上山。一個瘦瘦高高的道士,約莫二十歲上下的年紀。只見他步履輕盈地沿山道而上,一隻手提著油壺似的容器,正逐個給神龕里的神像添蠟油。半坡有一兩名,或許是山下的村民,挎著半舊不新的兜囊,在靜等著遊客購買她們的「香火」。

我或許是她們眼中的第一個主顧,但我並不買香火。我很好奇摩崖石刻下面的石窟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石窟前,山道邊是最不缺香火的,無主的大香猶如「擎天一柱」立在神龕前寂寞地燃燒。清晨的齊雲山是靜默的,香火雖說寂寥但並不冷清,有「神仙」在的地方似乎都不會太冷清。既然是「上香」,有所求是在自然不過的。但無論內求外索,也不必管是否有所求就必有所應。總之裊裊的香煙就是一闕宛轉的心曲。

「雨師」是刻在石頭上的。我自然知道是龍王的別號,但並無石窟,更無神像。沿石道向上,大約在脖頸的所在(如果說這一條石道可以比作人軀體的話)在一個石窟內發現了一個盤膝而坐的神像,臉色是極黑的,且披頭散發。肩披一方明黃色的綢質上衣,面無表情而頗具威嚴。我知道他是真武的化身。

距「真武」上方不遠,也有一方洞窟。窟內的神像半躺半卧,下身著一床錦被,絹帕裹頭,懷抱似乎有物。壁側字曰「送子娘娘」。

注目片刻,恍惚之間,既真切又夢幻。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小孩子的某些玩具,特別是女孩子,六七歲的年紀,非常喜歡布娃娃之類,尤其是洋娃娃很是能引起她們的興趣。人的心思是精巧的,洋娃娃面目、身材非但惟妙惟肖,曲線玲瓏,而且發飾精美。四肢靈活,「蹲坐跑跳」無所不能,最讓人驚艷的是還有指甲蓋大小,花色齊全的鞋子可以隨小孩子的心情任意更換。

男孩子當然也有自己喜愛的玩具,變形金剛,奧特曼,超人之類也是花色繁多,不勝枚舉。畢竟物質的玩具總是新陳代謝,更新極快,喜新厭舊似乎也沒有什麼年齡上極嚴格的界限。然而自有人類以來,初始也不過撿起腳下的石塊去擲幾只或大或小的動物,心智成熟之後就把眼睛盯到了大山上。雖說工具不是很精巧,但心思是極妙的。

於是鑿石成像,塑模為偶,三拜九叩,代際相傳。精神偶像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神奇力量,一旦成型不能隨意更改,然而凡事總是要與時俱進的。男身的菩薩化作「觀音」,即便真武的元神—龜蛇也不過是肚腹和腸道的抽象。以是「物質的玩具」質變而成「精神的玩偶」。

關於真武的傳說是很多的。但真武得道之先肚腹化龜,腸道成蛇的故事是最讓人感興趣的。把肚腹踏扁,降伏腸道自然是神仙的本領,普通人「一頓不吃餓得慌」,既使降伏了肚腹恐怕也不能「飛升」,安享「人間煙火」大概還是最為穩妥的法門。

小小的石窟當然不是真武的洞府,「太素宮」有他的正殿,據說是齊雲山絕佳的風水寶地。宮前有香爐峰,峰上有亭,每當雲興霧起,飄渺之間,瑞藹紛紛,仙氣騰騰。然而「太素宮」也非真武的真正大殿,充其量「齊雲別野」罷了。「武當山」猶如金鑾殿,「正統寶座」自然是安放在「金頂」上的……

這樣思緒紛紛就到了象鼻岩。遠觀一石如象鼻彎曲,左接「天開神秀」,右弓於地,中空。整體看猶如一頭巨無霸大象正要穿山越嶺。雖說大象有形,只是不知它從何處而來,又究竟到哪裡去。

上上下下之間已來到望仙亭下。既然身處仙境,似乎也不必再去望仙。遊客陸陸續續由望仙亭下來,雖也絡繹不絕但很少成群結隊。三三兩兩,星星點點。沉寂的齊雲山也蒸騰起了熱鬧的生氣。

昨晚路過的狀元橋是進山的第二座橋,「狀元」之先還有一橋曰「夢真」,大約是「美夢成真」的意思,或許是夢見「真人」也說不定。但昨晚的山上之夢確實是不太美。彌補了昨晚的朦朧印象之後就又折返月華街,這是舊地重遊呢?還是故地重回呢?來回上下,折騰得不亦樂乎。所謂身隨意動,絲毫感覺不到疲累。

「一回生二回熟」,重回「天街」又是做了一番「神仙」。路過昨晚的民宿頓生親切之感。民宿前面,也就是山道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雖然沒有峭壁,但幽深難測,令人心驚。

時間正好是上午九點左右,此時游山正是精神亢奮。一路的前去,太素宮,樓上樓,太虛宮,小壺天。讓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小壺天」。

一個葫蘆形狀的石門立於眼前。不著任何色彩,卻得意境之妙。神仙洞府,果然不同凡俗。

小壺天雖不大但錯落有致。先是由下而上,之後自上而下,再拾階而上。小壺門是一個正立的葫蘆形狀,遠看成形,近觀無它。入門下趨,直達一線空間;雖說一線,足可容數十人;一線盡頭如針尖,遠望雲闊天空。山色迷濛,虛空盪盪。

曾幾何時,在影視劇「八仙」里好像見到過葫蘆形狀的門徑,只是不能確知是否就是此時身處的所在。蓬萊閣里是否也有這樣的「法門」是不得而知的,但每每想起仙人入葫蘆門的情景就讓人有超凡入聖之感。神仙似乎就是居留在仙境里,所謂下凡入世不過是遊玩一番。人間真比天上好,還是仙境就隱藏在人間呢?

也曾聽說仙分這么幾種,天仙、地仙、屍解仙。也有人說還有一種是「鬼仙」,鬼而成仙,所歷的劫難恐怕是極其艱難的。天仙是要有根基的,譬如「根正苗紅」之類;地仙大約也是經千磨百折,倏忽而去,猶如蟬蛻,芸芸眾生,十不得一;至於「屍解仙」,屍解者倒是極多,成仙者大概率也是寥寥無幾。

齊雲勝境既是全真的道場,自然有一股真氣在山間盤旋。道有教,教又分派,以是有「正一」,「全真」;正一為「符籙派」,全真為「丹鼎派」;一個可以婚娶,在家修持,一個則必出家修行。在家有所成必是心堅志決,實屬難能可貴且彌足珍貴。出家清修,寂寞非常,有所得必是精誠動天,成就非凡。

所謂芻蕘之言,妄言妄聽,是不必為意的。只是秉心直言,或萬里得一,亦屬有幸。至於引經據典,尋章摘句,考據源流倒是不曾用心的。道法自然,如流隨心,如此而已矣。

出小壺天,過玉虛宮,沿山道隨心而行。低而仰望,高則俯視。仰望有丹崖孤峰,遺世獨立,千載不移;俯視則山林交錯,碧水一窪,相映生輝。

孤身一人行走在山林之間,前無人影,後無隨形。一人非虎,已入深山,孑然一身,遊行莽澗。正行走間,眼前一山縱深下探,丹壁如削,岩下虛空。下部空間隨山體蔓延直下,內里約五六米深,碎石鋪地,石皆丹色。順山勢而下約十幾米,兩三米寬的山道,道側有高低約四五十公分,象徵性的所謂「護欄」,有天然石質的,也有人造仿石質的。恍惚之間想起,這十幾米的山道不就是哪裡曾見過的某件雕刻藝術品的原型嗎?

只是雕刻的山石藝術品上有神仙人物,或盤坐、或對談、或靜默。但那聚會的場景就是這一段讓人神思飄飄的山路。原來丹青妙筆下的神仙境界也不全是憑空臆想,真實的遺跡是存在的啊。雖不能確知是否取材於此處,但那神韻卻一般無二。

雖是十月天氣,中午的太陽依然熱情難當,於是下了緩坡又向前走。山林逐漸茂密,婆娑的樹影隨風晃盪在石板道上,實在是令人愜意。身處寂靜的山林中甚至能聽到風兒在竊竊私語。

可以清晰地聽到一陣樹葉「沙啦沙啦」的聲音,但很快就沒有了響動。或許是一陣急切的山風吹過了吧,但微風一直在平緩地切換旋律,並沒有猛然地拉高或突兀式的放緩。正隨心所欲地下階前行,突然……

一條蛇曲曲彎彎,旁若無人地橫游在面前的石板道上。從姿態上看,它是從容不迫的,甚至是氣定神閑的。而於我而言,它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呢?此時用人的理性去判斷似乎是一種極愚蠢的想法。

剎那之間,大腦麻痹,神經麻木,眼前是一條游蛇,腦袋是「嗡嗡嗡」的蒼白色。剛剛還神遊在無上勝境,轉瞬之間跌落凡塵。一條蛇的試探終於熄了心中蓄積日久,夢想著求仙問道,以致意欲結廬深山的心火。

這是一條成人無名指般粗細的小蛇。它沒有錦綉的華裳,更沒有黝黑的身軀,它著裝素簡,草灰土黃。它是如此地悠遊,我又是多麼地震驚!

我立在石階上,大腦混沌約半分鍾。蛇已隱去,然而人仍舊不能貿然前行,眼前依然有蛇形,曲折蜿蜒,無止不休。然而前面的那塊石板上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斑駁的樹影混合著光線搖曳,搖曳的樹影猶如丹青妙手的狼毫,反復描繪的仍是那曲曲彎彎的蛇形。

前路有過的,或未曾涉足的,也許是莫測的或深或淺的痕跡,一時令人模糊難辨,但總歸是要前行。前行的步伐雖說很艱難,但蛇游的那條若有若無的痕跡已然被跨過。跨過之後,心仍舊難安,於是又回過頭去看一看,確信無它異。於是繼續向前而行。

或許我是一位不速之客,或許我本不應涉足本不屬於人的領地,或許這真的是一種試探。登徒子似乎無需以美色試探,酒鬼也不必用佳釀考驗,守財奴怎好讓他看到金山銀山?但世間的悖論卻比比皆是。女人是愛美的,誰不希望自己生就一副瓜子兒或鴨蛋臉呢?水桶腰是佳人的最愛嗎?但「水蛇腰」卻是美人的「嫵媚七寸」。「美女蛇」道盡女人的蛻變心曲,但現實的世界裡,怕蛇的女人卻比比皆是。

男人的現實世界不怕蛇的或許有很多,但凡夫俗子如我,懼怕多於仰慕,雖不仇讎卻也並不親近。然而現實的「英雄世界」里又有幾人不魅惑於「水蛇之腰」呢?

蛇的領地並不局限於山林,但山林之蛇卻多靈氣,何況齊雲勝境呢?還夢想有朝一日,進高山,尋洞覓窟束發修真么?朗朗乾坤,靜聽松風而與山靈為伍么?寂寂子夜,卧薪覆草,蛇伴遽眠;惺忪之際,矯首吐信而不動心么?致虛守靜,恬淡無為之時,鼠腮鼓瑟,飛蝠振翼而能游心天外,不為所擾否?過去的,我不能修正,預想的正是驚恐,當下者可懼,豈思不可知也?

據說蛇見人一次就會蛻一次皮,我不能確知它是否見過我,但我是見過它的。於它是曲折地遊行,於我則是周身的痙攣。回想起來,我終於明白,「沙啦沙啦」的聲響絕不是風的變奏,那是「靈蛇」的「潛舞」。

我希望看到人影,或者聽到人聲。人聲或許很遙遠,但人聲聽起來卻很清澈;久違了,可愛的人間!我知道內心仍有回歸人間的渴望。盡管日久會令人生倦,盡管會想著逃離。

從人間到勝境,由勝境至仙庭,再從萬古洪荒,巨石丹岩,重回月華天街—「天上人間」。登高趨下,明暗幽隱。有古石銹鎖,石偶石像,風雨剝蝕依然屹立不倒的「方臘寨」;有幽深昏暗,陰影重重卻青翠碧綠,生機盎然的箬竹叢;有並肩攜手,風雨同擔,青眉赤首,萬世不移而頂天立地的「五老峰」。上下之間,屈伸之際,天地人,人神鬼,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有則無,無而有,一念欲生,一相欲滅。所謂「望峰息心,窺谷忘反。」心息於寂,「窺谷」而知返也。

想起早上看到圓臉的民宿大姐,也就是在「望仙亭」於「夢真橋」之間的所在,或許在「一天門和二天門」交匯的地方。只見她頭戴一頂齊雲山某旅遊公司標識的帽子,紅暈的臉龐,步履輕盈地上下騰挪,滿臉充盈著愉悅和富足。

大姐是「月華天街」人氏,那「天街」的居民並不多,但他們(她們)卻時常歡迎著山下的遊客。盡管那天街上有「仙鼠」,勝境里有「靈蛇」。

所謂「洞天福地」或許就在那香爐峰里。但我並沒有見到,內心是很遺憾的。但圓臉的大姐卻說,現在氣節不對,等你晚些時候再來,有紅葉,有雲霧,好看極了。

雖然過「夢真橋」而成虛,宿「月華街」卻驚於鼠;經「勝境圖」駭於蛇,下「齊雲境」醒於夢,但那香爐峰的雲霧蒸騰仍在心頭繚繞,久久不能散去。或許會再「與雲齊游」的吧,或許已經沒有或許。

過望仙亭已與「齊雲諸仙」背道而馳。他們或許會頷首目送,但我已不再「望仙」;下山行經的「九里十三亭」,亭亭輕松且一亭不停;出「天下第一名山」而又到登封橋。橋的對面就是人間。人間我自然是熟悉的。也許人間也有「洞天福地」,且容我再細細探尋……

㈥ 中國四大名山是哪四山

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拓展資料: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車站48公里。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環基250公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和尚,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過去有360座寺廟,到1956年時還有124處,其中青廟99處,黃廟有25處,菩薩頂寺是傳說中的文殊菩薩居住處,為五台山黃廟之首。現存寺廟四十餘處。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個挨著一個,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侯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林。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里,東西最寬外3.5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廳觀使人振奮。
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都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林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該說,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灘。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樹木島上樹木蔥郁,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沿有1000餘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數畝。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等保護植物。
普陀山流傳著許多有關佛教的民間故事。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游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亘曲折、千岩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的翠屏,聳立在成都平原西南,遙望彎曲柔美的山體輪廓,猶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於是人們很早便稱它為「峨眉」。縱橫200餘公里的峨眉山,與「亞洲脊樑」昆侖山的支脈邛峽山相連。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組成,一般遊人所到,主要是奇峰攢聚、名勝薈萃的大峨山,這就是今日人們通常所說的「峨眉山」。
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閑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它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道場。峨眉山原為佛道兩教並存的宗教重地,東漢之初,山間便有了第一座以葯農舍宅為寺廟的「初殿」。後來歷經晉、唐、宋續建和明、清兩代發展,連綿百里的山巒,先後興建佛寺200多處,僧眾達數千人。隨著佛教興盛和道教的衰微與絕跡,峨眉山遂成為以「菩薩信仰」為中心的佛教聖地。由於歷史變遷,現在峨眉山景區內尚存十餘處古寺,如報國寺、萬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頂等,寺院內的佛教徒依然保持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動植物資源豐富,由於山上山下氣溫懸殊較大,從山下到山頂氣溫相差約15°C。這種自然環境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景區內生長著5000多種植物,數目遠遠超過了歐洲大陸的所有植物種屬。其中被譽為「花中西施」的杜鵑花就有29個品種。還有古老的觀賞樹種「中國鴿子樹」--珙桐;景區內野生動物達2300餘種,象枯葉蝶、小熊貓、蜂鷹、牛羚、白嫻鳥等,尤其山林中頑皮的猴群,常常向遊人乞食或嬉戲,惹人注目。1981年,當英、美、法、德、日等十個國家的學者組成的英國國際樹木學會專家團,在峨眉山考察後,以植物學家湯姆.塞蒂為團長的專家們異口同聲地贊美:峨眉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國家公園,是難得的植物寶庫和世界植物愛好者的樂園。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山勢的不同,加上古木參天,流泉飛瀑,以及陰、晴、風、雨、雲、霧、霜、雪的喧染,使峨眉山的景色更加清幽,風景獨秀。
九華山寺宇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 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方圓約百公里,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佛教興起遲於洛陽白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李白應邀游山,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詩贊「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引來了歷代文人雅士,於是「九華名遂聞於天下」。

㈦ 關於公安的老電影

謝謝LS的兄弟啦,我也在找這部電影,謝謝LZ和LS的兄弟,嘿嘿。

㈧ 四大名山是哪四大名山

中國四大名山分別是江西省的九江市的廬山、江西省的鷹潭市的龍虎山、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的九華山;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的黃山。

廬山:廬山在中國江西省九江市,以其雄偉、險峻、秀麗、奇異著稱於世,在中國自古以來久負盛名,是一處風景名勝和避暑勝地,幾千年來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

㈨ 中國4大名山是哪4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歷史上,對「山」的總體稱謂有:三山五嶽、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而沒有「中國四大名山」之說。
三山五嶽——三山:是指旅遊勝地聞名的黃山、廬山、雁盪山;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三山是傳說中的蓬萊(蓬壺)、方丈山(方壺)、瀛洲(瀛壺)三座仙山。中國名山首推五嶽。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五嶽各具特色: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供奉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得傳入,自中國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閱讀全文

與四大名山是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