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人鬼情未了》如何講述這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電影《人鬼情未了》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年輕的銀行職員薩姆與未婚妻美莉相愛至深。而在一次看戲歸來時,遭到歹徒的搶劫薩姆中槍身亡,美莉悲痛欲絕。從此薩姆變成一個幽靈,他發現朋友卡爾竟然是導致他死亡的幕後策劃。為了竊取銀行里的巨款,他想要獲得薩姆所掌握的密碼,又對美莉展開追求。 作為一部經典的片子,《人鬼情未了》不會讓每一個觀眾失望。帶有科幻色彩的愛情故事片,《人鬼情未了》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男主人公森說過一句話:「當我感到快樂時,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它。」或許正是這句話,奠定的後面影片的基調的劇情的發展。 影片運用了時空的順序型結構,故事按照時間的發展而發展。這種故事的敘述的方式是以時間為軸線,以性格的發展為順序。這種結構一般著眼於表現外在情節和外部動作,強調故事的有頭有尾,連續發展。講究起、承、轉、合,有機連貫,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其動作、時間和故事的發展有著因果關系,劇情的發展有著嚴格的邏輯性。所以《人鬼情未了》的時空轉換的次序是遵循故事、事件的發生的先後順序來進行排列的。 影片的開始,一聲雜響開始了影片的發展,雜亂的場景,詭異的畫面,一種不規則的布光,以及鬼魅的音樂讓片子的開始便充滿了詭異的氣氛。這時的時空的狹窄的,是讓人感到不安和壓抑的。這是前期的鋪墊,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影片的第一幕是對男主人公森和女友美莉以及他們的好朋友,也就是男二號卡爾的感情描述。影片有了幾個長鏡頭。這時候長鏡頭的使用有著幾層含義。其一,照應故事的開頭部分。故事的開始讓片子的壓抑的氣氛出現,為了緩和這種氣氛,所以導演這時運用了長鏡頭。其二,為了表現他們的關系的親密性。長鏡頭表達的氣氛是相對緩和的,這時長鏡頭的使用就是為了表現他們生活的一種美好氣氛。長鏡頭的特點符合了故事的敘述需要,更是這種長鏡頭表現了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關系。鏡頭的敘述長度會造成觀眾的一種心理暗示,而表達出一種情緒。 在接下來的戲中,森和美莉在做陶器的一幕是不得不提的。正是這幕戲的各種因素影響了故事以後的發展。最值得說的是這場戲中音樂的使用,當森和美莉的感情迸發時,《人鬼情未了》的音樂也剛好的出現,這是導演的一個伏筆,也是故事相互呼應的一個標志。導演這時使用了心理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用陶器和音樂營造了一種氛圍,引起了人們的聯想,從而達到了導演表現故事的目的。這時的時空關系是穩定的,符合了人們的審美心理。故事的後面也出現了一次《人鬼情未了》音樂,使森借用女靈媒的身體和美莉再次相會時,音樂的使用就可以前後的相互呼應,可以讓人們自然的聯想到前一次的音樂出現時的情景,兩種時空就交錯在一起,增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和故事的震撼程度。音樂充當了一種媒介,讓人們的思維在時空中來回穿梭。 在接下來的一幕中,森和美莉看到了電視中的墜機事件,這就是一種隱喻蒙太奇的使用, 看到這,森的心裡有點擔憂,也給觀眾一個暗示,要出事了。 森和美莉去看戲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個持槍的劫匪。空間的安排是這樣的:下著蒙蒙小雨的晚上,一條不寬的街道,路面上全是積水,森和美莉走在路上,街燈昏暗,劫匪從黑暗中出現。所有場景的安排都預示了這件是一個不平凡的夜晚。森在和劫匪的搏鬥中,槍聲響起。這時出現了本故事中安排最精彩的鏡頭,森追著匪徒遠去,然後轉身回來,發現美莉正抱著自己的流血的身子。這是本故事中相當重要的鏡頭,正是這個鏡頭的出現,奠定的本故事所有的基調,這個鏡頭是一個轉折,正是因為匪徒的槍讓森丟了性命,也正是這個鏡頭交待了森已死去,也正是這個鏡頭交待了森已經變成了一個幽靈,而他看見了人世間的一切,也正是這個鏡頭,說明這不是一個一般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個人和鬼之間的故事。這個鏡頭說明了一切,把故事推向特一個小高潮。而接下來的幾個鏡頭,又對森的死去和他心裡的掙扎表現了出來,他留在人間的原因也有所交待,他舍不下美莉,一切都是一個惡夢。從這兒鏡頭開始,一直到影片的結束,故事開始運用重復蒙太奇的敘述手法。人和鬼之間的故事從此展開。 接下來,森在醫院里碰到了一個幽靈,他們之間可以交流,可以談話,而無法和人之間進行交流,導演在這時候交待了這一點,這是故事發展的需要,正是人鬼之間的無法交流,才出現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要人物——靈媒。她可以和靈魂交流,正是如此,他便被牽扯到了這個故事中間,成為了森和美莉之間交流的人。 在此以後,森不斷的見到和自己一樣的幽靈的出現,包括在墓地出現的幽靈以及火車上的幽靈。而火車上的幽靈,則在以後教會了森如何的可以接觸現實中的東西,這在以後的故事的發展中,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正是這種本領,讓森保護了美莉。 道具的出現,不僅會提高影片的可觀賞性,更豐富了影片的內容。在本片中。貓的出現就起到了這種作用,俗語說,貓是陰間的使者。貓可以感覺到幽靈的存在,貓甚至還就了美莉的性命,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這表明了導演安排的藝術性,貓成了一種幽靈的使者。 故事的發展就著一波三折的展開,森知道了殺自己的主謀竟然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卡爾。導演將森發現這一個秘密的空間進行了精密的布置,一個昏暗的房間,甚至還運用了低光。使故事的發展更具用了戲劇性。接下來就是森找到靈媒,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在影片中,主人公由於已經成為一個靈魂,導演讓主人公的出場安排得非常符合人的邏輯。各種人的主管視角的切換,巧妙的轉場,讓一個幽靈的出現顯得合情合理。更是各種主管視角的切換,讓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可觀賞性。 森繼續著自己的計劃,他讓美莉信任了靈媒,用自己的能力揭開了事情的真相。為自己報了仇,也保護了美莉,最後去了天堂。 另外,還要提到一點,導演在片子中充分的體現出了好人進天堂,壞人下地獄的精神。或許這是所有善良的人的想法,劫匪和卡爾死後,都被拖進了地獄,這也給作惡的人敲響喪鍾,喚起人們的愛心和善良。
❷ 蘋果13紅屏都有哪些地方
蘋果13紅屏都有自己的手機會突然出現粉屏的現象,並且還伴隨著卡頓、閃屏和反復重啟的現象。有些人認為這是硬體的問題。
因為隨著iphone13的銷量不斷攀升,屏幕的良品率自然會下降,粉屏的現象可能是屏幕質量不過關造成的。另一部分的人認為,這是軟體的問題,但由於每個人的使用場景不同,可能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無意間觸發了屏幕顯示的bug。
影像系統:
iPhone 13前置採用1200萬像素攝像頭,2.4納米光圈,和120度廣角,支持4k60幀HDR拍攝,支持電影效果模式和低光拍攝。後置採用1200萬廣角鏡頭+1200萬超廣角鏡頭,支持2倍光學變焦,5倍數碼變焦,廣角鏡頭支持感測器位移式光學圖像防抖等功能。
iPhone 13在視頻拍攝上擁有拍攝到類似電影的「焦點轉換」功能。只需開啟錄制,剩下的iPhone 13便會自動完成。因為手機會利用A15仿生提供的算力自動預判,當主體進入時,iPhone 13會自動開啟轉換,而且,它同樣支持拍攝杜比視界。
❸ 什麼是高光,中光和低光
什麼是高光,在只有一個或者幾個光源時,光源照射到物體然後反射到人的眼睛裡時,物體上最亮的哪個點就是高光!高光不是光,而是物體上最亮的部分!
什麼是中性灰,也就是中間調,是指介於高光和暗調中間。 在三原色中如果有一種顏色的分量大於其它兩種顏色,就不會生成灰色(會偏向於這種顏色),所以中性灰可以檢驗照片是否偏色。
低光,是無光也,因曝光不足。
❹ 2個斜對角的攝像頭是蘋果幾
2個斜對角的攝像頭是蘋果13。
iPhone13外形為雙攝對角線排布。iPhone13具有IP68級防水,採用獨家超瓷晶面板。搭載1200萬廣角鏡頭加1200萬超廣角鏡頭後置攝像系統,前置為1200萬像素攝像頭。搭載A15Bionic晶元,支持5G。
iPhone13的的背部雙攝鏡頭採用了對角線設計,這種設計是為了給電池預留更大的空間。同時iPhone13的機身正面則採用了XDR屏幕,其屏幕亮度達到了800尼特,HDR模式下峰值亮度可達到1200尼特。
iPhone13攝像頭功能特點
iPhone13前置採用1200萬像素攝像頭,2.4納米光圈,120度廣角,支持4k60幀HDR拍攝,支持電影效果模式和低光拍攝。其後置採用1200萬廣角鏡頭加1200萬超廣角鏡頭,支持2倍光學變焦,5倍數碼變焦,廣角鏡頭支持感測器位移式光學圖像防抖等功能。
iPhone13在視頻拍攝上擁有拍攝到類似電影的焦點轉換功能,只需開啟錄制,剩下的iPhone13便會自動完成。因為手機會利用A15仿生提供的算力自動預判,當主體進入時,iPhone13會自動開啟轉換,而且它同樣支持拍攝杜比視界。
❺ 電視劇和電影在後期調色中有什麼區別
兩者應用的色域、寬容度皆不同,所以合適的調整結果會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標準的電影調色必須利用電影放映機投影出來進行)
就算是用相同攝影機拍攝(現在經常有電視劇拿拍攝電影用的Alexa來拍攝電視劇),電視劇考量預算、素材使用便利、工作進度,經常是使用壓縮格式拍攝;而電影更多採用RAW格式拍攝。這使得電影的可調空間大了許多。例如使用壓縮格式拍攝時,低光部分如果是一片黑便很難再提起來,但使用RAW格式拍攝的只要不是低太多是很有機會在後期調色中提起來的。
由於預算和工作進度的要求,電視劇一般只調整准確與氛圍,電影的調光會增加一些創造以及局部的細微調整。
❻ 什麼是好萊塢富有美國文化精神底色的類型片種
好萊塢富有美國文化精神底色的類型片種:
A.黑幫片 B.科幻片 C.西部片 D.歌舞片
❼ 關於電影簡愛
答案應該是c高光。
❽ 智慧樹科學用葯答案
你們自己看別記abcd每個人的選項順序可能不同要去看具體的選項內容希望能幫到你們1_c_是好萊塢富有美國文化精神底色的類型片種。A.黑幫片B.科幻片C.西部片D.歌舞片2【單選題】(4分)電影藝術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技術變革是__A_A.數字技術製作B.銀幕比例由4:3到16:9C.黑白影像到彩色影像D.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3近年來,由於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大大擴展了_A___的表現領域,出現了《星球大戰》、《阿凡達》等影片。A.科幻片B.西部片C.黑幫片D.歌舞片4不同於傳統藝術門類,影視藝術主要通過___C__手法展示藝術美感。A.視覺手法B.聲音手法C.視聽手法D.綜合手法5【單選題】(4分)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國是__C__,甚至超過美國的總數量。A.韓國B.中國C.印度D.美國6【單選題】(4分)_A___是指體現最大限度的開闊視野,同時距離被攝物體最遠的景別,如「一覽眾山小」。A.遠景B.小全景C.中景D.全景7【單選題】(4分)從敘事人的立場來說,電影的敘事視角包括____B_,客觀視角。A.全知視角B.主觀視角C.主體視角D.自知視角8【單選題】(4分)蘇聯導演愛森斯坦綜合心理學、美學等學科的理念,提出_A___的藝術概念。A.雜耍蒙太奇B.平行蒙太奇C.理性蒙太奇D.敘事蒙太奇9【單選題】(4分)根據蒙太奇在電影中的功能來劃分,蒙太奇分為劃分為___D_,修飾,表現A.交代B.再現C.造境D.敘事10在電影藝術中,蒙太奇手法可以組接畫面、鏡頭和___A_。A.聲音B.人物運動C.故事D.場面調度11根據電影鏡頭的拍攝角度,可以分為__A__,仰視鏡頭,俯視鏡頭A.平視鏡頭B.水平鏡頭C.正視鏡頭D.直視鏡頭12【單選題】(3分)電影語言在單一靜態畫面中的核心造型元素包括____,___A__,構圖等。A.蒙太奇、光B.角度、色彩C.角度、蒙太奇D.光、色彩13【單選題】(3分)電影鏡頭通過四個方面來生成影像:___B_,焦距,____,角度。A.蒙太奇、運動B.運動、景別C.景別、色彩D.色彩、光14電影影像在直接、間接塑造對象時,有兩個美學特徵是___B_和____。A.運動性與靜止性B.再現性與表現性C.空間性與時間性D.造型性與表演性15《阿凡達》作為數字技術製作的科幻電影代表,它的內在類型則是____B_。A.英雄片B.西部片C.戰爭片D.探險片16【單選題】(3分)歐洲藝術電影在使用蒙太奇手法時相對謹慎,導演們地採用____A_手法。A.長鏡頭B.深焦距C.大景別D.固定機位17電影畫面中的焦點,既是__A__,也是______。A.意義中心視覺中心B.敘事中心意義中心C.影像中心敘事中心D.視覺中心影像中心18【單選題】(3分)在電影《鋼的琴》近兩個小時的時長內,講述了一個橫跨數十天的故事,這體現了電影在表現拍攝對象或者拍攝事物時的______A_。A.假定性B.空間性C.時間性D.真實性19電影的長鏡頭手法最大限度地保證了____C__,使得觀眾能夠更為完整的捕捉畫面信息。A.構圖統一性B.色彩統一性C.時空統一性D.空間統一性20【單選題】(3分)小說是借用文字來表達語言結構,電影是通過___D__來組織語言序列。A.視覺B.台詞C.畫面D.鏡頭21在電影《簡·愛》里,導演通過傳統的點光源手法打磨出一種光感,而在表達情緒、情感等心理感覺時,電影在室內較多的使用了___B___來形成影調。A.低光B.暖光C.冷光D.高光22在電影《羅拉快跑》里,羅拉反復三次經歷了同樣的人或事情,造成不同的影響與結果,這種敘事方式是___D__。A.非數碼敘事B.數碼敘事C.線性敘事D.非線性敘事23【單選題】(3分)在電影《花樣年華》里,導演王家衛體現了他一貫以來的影像風格,這是一種有別於好萊塢電影製作的____B_。A.藝術電影追求B.作者電影追求C.商業電影追求D.詩意電影追求24【單選題】(3分)在電影《盜夢空間》里,男主人公的救贖意義便是他穿越夢境的行動邏輯,這種救贖價值是基督教中的____D___。A.惡感文化體現B.罰感文化現C.感文化體現D.罪感文化體現25【在電影《最後的武士》里,男主人公在日本修煉為武士,並且與當地人一起反抗明治維新,這樣的情節模式和敘事結構,和以下哪個電影比較接、近。AA.阿凡達B.星球大戰C.竊聽風暴D.盜夢空間26電影藝術產生於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門類之後,故又被稱為「D」。A.綜合藝術B.數碼藝術C.商品藝術D.第七藝術27以下哪些導演是第五代導演群體?CA.馮小剛、陳凱歌、謝晉B.姜文、馮小剛、謝晉C.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D.張藝謀、姜文、田壯壯28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指出,「電影最初是一種電影演出或者是現實的簡單再現,以後便逐漸變成了一種語言,也就是說,敘述故事和傳達思想的手段。」在這段話里,專屬於電影獨有的「語言」是指?DA.台詞B.音樂C.蒙太奇D.構圖29在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眼裡,景深鏡頭體現出三種層次上的真實概念:DA.戲劇真實、空間真實、時間真實B.本體真實、戲劇真實、空間真實C.空間真實、心理真實、戲劇真實D.戲劇真實、本體真實、心理真實30..90年代以來的數字技術給電影製作帶來了新變,使得電影的影像屬性發生了變化,以下哪個電影種類體現了這種新轉變:DA.藝術電影B.現實主義電影C.3d電影D.科幻電影
❾ 黑色電影的電影詳解
黑色電影(Film noir,noir在法語是黑色的意思)即好萊塢偵探片,特別是強調善惡劃分不明確的道德觀與來自於性的動機的題材。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時期被廣泛認為從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這個時期的黑色電影帶有壓抑黑白片的視覺風格,源自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同時很多典型的情節以及對經典黑色電影普遍看法來自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犯罪小說。Film noir這個詞來自法語,1946年第一次被法國評論家Nino Frank使用,但當時大部分美國電影業界人士並不了解這個概念。影史學家和評論界在事後才定義黑色電影;很多後來被認為是拍攝黑色電影的電影人聲稱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在製作一個新類型的影片。 最早經典黑色電影的五點定義包括夢幻般的,奇怪的,性慾的,愛恨或善惡交織發生予盾的,以及殘酷的,但是這種定義又被認為太簡化了,不能定義黑色電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陰影、尤其是經由百葉窗或是緩慢的電扇投射所造成的陰影、下雨、私家偵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又危險)女主角、煙霧彌漫、攝影機的位置較低,男主角的獨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電影的特徵,這些手法產生一種虛無、悲觀、與頹廢的氣氛。
黑色電影中有許多電影類型,如黑幫電影,警察電影,社會問題電影等,並且運用許多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效果。有許多影評人認為黑色電影本身是一種電影類型,也有許多人認為根本沒這回事。黑色電影常常是發生在都市裡的,但是有時黑色電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發生在西部一樣。同樣的,傳統上黑色電影以私家偵探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麗又危險)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電影並沒有這兩個角色,所以黑色電影又不像黑道電影那樣可以用角色來定義。
黑色電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靈異事件的恐怖片、時光飛進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義。 黑色電影比較像是已經被廣泛接受成為電影類型 的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其定義只是一種概括的特質,但有一些組成的要素。這類型的電影中一定可以發現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
但是比起脫線喜劇,黑色電影有更廣泛的題材與內容,因而更難定義。有一些電影學者,比如湯馬仕‧夏茲(Thomas Schatz),將黑色電影看作是一種風格,而不當作是一種類型。另一位黑色電影主題著作最多的亞連‧施爾佛(Alain Silver)雖然認為黑色電影像一般電影類型一樣,有一定的視覺效果與主題密碼,但他仍將黑色電影當作一種循環與現象。其他的影評家把黑色電影當作「情緒」,「運動」或「序列」,或將某一些電影歸入一個「時期」,至今尚無共同的定論。 黑色電影不只受到早期電影的影響,也受到巴羅克藝術與風格主義中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與「低光照明」的畫風(如 chiaroscuro與 tenebrism)的畫作的影響。在電影藝術中,黑色電影源自1910年代與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黑色電影受到犯罪小說與推理小說文學的影響。早期達許·漢密特和詹姆士·肯恩的小說作品以及《黑面具》雜志領導這個潮流。1929年的《紅色收獲》(Red Harvest)推理小說是漢密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黑色電影中1941年《梟巢喋血戰》與1942年《玻璃鑰匙》皆是是漢密特的作品。《雙重保險》、《郵差總按兩次鈴》則是改編自肯恩的小說。雷蒙·錢德勒以小說《大眠》快速成名,並成為最有名的冷硬派推理小說作家。他不但小說作品〈如《大眠》〉被改編為黑色電影,他也成為黑色電影〈如《雙重保險》〉的編劇。漢密特與錢德勒兩人皆以私家偵探為重心,肯恩則偏重探討不是那麼有英雄氣概的主人翁的心理,肯恩的這種風格被稱為黑色小說。 1、起源(1941-1945)大家通常認為從JOHN HUSTON的影片《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開始
2、黃金時期(1946-1951)也有人認為是(1946-1956)
3、衰落時期(1951-1958) 下列僅為最有名的黑色電影。
經典黑色電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國 《梟巢喋血戰》、《雙重保險》、《玻璃鑰匙》、《郵差總按兩次鈴》、《北非諜影》、《煤氣燈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記》、《死吻》等。
其他 日本黑澤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 等。
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日正當中》
後經典黑色電影
美國 《緊急追捕令》、《霹靂神探》、《唐人街(電影)》、《計程車司機》、《美國舞男》、《蠻牛》、《流氓警察(Internal Affairs)》、《郵差總按兩次鈴》、《鐵面特警隊》、《第六感追緝令》、《黑色追緝令》、《冷血悍將 (電影)》、《七宗罪(電影)》、《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斗陣俱樂部》、《吻兩下打兩槍》等
其他 《天國與地獄》、《旺角卡門》、《墮落天使》、《扁擔·姑娘》、《尋槍》、《無間道》、《盲井》、《色,戒》 等
後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殺無赦》
後經典心理黑色電影
《斗陣俱樂部》、《記憶拼圖》
後經典科幻黑色電影
《魔鬼終結者》、《妙想天開》、《銀翼殺手》、《駭客任務》、《少數派報告》、《未來總動員》
後經典混合黑色電影
《蝙蝠俠(1989 電影)》《蝙蝠俠歸來》《蝙蝠俠:開戰時刻》《V字仇殺隊》
後經典黑色電影風味電視影集
《法網恢恢》、《邁阿密風雲》、《警察故事(電視劇)》、《黑道家族》、《六尺風雲》、《盾牌 (電視劇)》、《星際大爭霸2005》
黑色電影回顧
黑色電影回顧 : 詭譎六十年
「黑色電影」(film noir) 這個名詞作為電影類型的起源,最早出現於1946年坎城影展,敏銳的法國影評人看到一個新類型的冒現,並以心目中這個新類型的特色來命名。此後「黑色電影」 這個術語十分通行,被評論界廣泛採用。本文即是「黑色電影」六十周年的回顧。
「黑色電影」,主要指兩方面,其一是電影題材大多來自社會黑暗面;其二是電影的整體觀點較為灰暗,主角對人生悲觀。但最關鍵還是電影的形式,內容與形式要互相結合、而且都「黑色」,才可歸類為黑色電影,並非純由主題界定。黑色電影在形式方面的特點是攝影與燈光皆有鮮明的光暗對比,往往利用陰影切割畫面或演員的部份臉孔,也用光暗反差扭曲視覺效果,製造特殊,明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這些拍攝形式上的特點,再配合反映社會和道德黑暗面的主題,即所謂「黑色電影」。此外,黑色電影的置景和場地都經常是室內景和夜景,更為加強陰暗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淪陷,造成好萊塢電影有六、七年沒有在法國上映。直到戰後1946年,法國人才再次看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當時美國送了四套片往『坎』城影展參展,法國影評人Nino Frank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影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新的電影類型──「黑色電影」;這類電影有很多下雨、煙霧、陰影的場面,燈光灰暗,因而稱之為黑色電影,主要是指其陰暗的整體視覺效果。另一位法國影評人 Pierre Chertier隨之也撰文點明美國電影新片種「黑色電影」的出現。這兩篇文章同樣用了「黑色電影」(film noir)這個名詞,於是四套電影的共同印象便被固定下來。
這四部電影分別是:「馬爾他的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導演約翰休士頓(John Huston)。「愛人.謀殺」(Murder, My Sweet)1944,導演艾德華狄耶屈克(Edward D my try k)。「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1944,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綠窗艷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導演佛列茲朗(Fritz Lang)。
上述四部電影皆以夜景、內景為主,攝影燈光幽暗,電影所表現的人性及社會建制都陰沉腐敗,無論視覺效果或內容均灰暗深沉。當時好萊塢偵探片的主角大體有三類:警探、私家偵探及保險調查員。
黑色電影中的偵探形象也類似西部片的個人英雄,可視為繼承自西部片的新變奏。都市是文明地,經過長時期都市化的洗禮,黑色電影中的偵探不用再為「開拓蠻荒」而戰,大多隻為個人生活而與罪惡對抗;明知道不能力挽狂瀾,惟有勉力保持個人生存及個人榮譽,有濃重的挫折感和頹喪感。這些偵探往往表現出世故的消極,彌漫一股悲觀情緒,不無單槍匹馬的孤獨感。
先驅
黑色電影的先驅,是內容環繞美國幫派、三十年代初期的黑幫片(gangsters)。美國清教徒建國之初期立法禁酒,可是人們嗜酒如昔,生活中無酒不行。於是,地下經營釀酒、賣酒等非法生意應運而生,黑幫因厚利而經常策劃販賣私酒等有組織的嚴重罪行。黑幫片主要有兩套代表作,一是「全民公敵」(Public Enemy)1931,由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導演,其二是「疤冷麵煞星」(Scarface)1932,由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導演。
「Public Enemy」是黑幫片的經典和原型,主題接近美國自然主義小說,認為社會條件與人性有直接、有機的聯系,電影把罪犯犯罪心理動機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的貧窮狀況直接掛鉤,電影間接地譴責美國社會的不公義。「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頗為特別,主角黑幫頭子專營私酒生意,電影把私酒與罪惡結合,而且刻意把背景置於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時期。那時全美人民都幾乎都掙扎於貧窮與飢餓邊緣,遊民與乞丐大量涌現。電影背靠真實的歷史時代,再利用外景或類似紀錄片的內景營造實感。「疤冷麵煞星」的結局並沒有把主角黑幫頭子繩之於法,因而最初未能通過電影審查,不能上映。擾攘兩年,電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結局,把黑幫頭子弔死,並在片頭片尾加上譴責罪惡的內容才獲批上映。現今的復修本則恢復原貌,可以清楚看到導演的原意。影評人Manny Farber早在三十年代已注意到這些電影,但當時只能看到修改後的版本,與現今的復修版並不相同;從這個例子可見,導演的原意很重要。
原意與電影文本(text)、文本實體(artifact)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往好萊塢片廠制時期,導演都沒有最後剪接權(final cut),有時電影的最後面貌可能與導演的藝術本意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電影既是藝術,也是工業和商業產品,必須顧及觀眾和上映情況,不免多方妥協。(PS:想起《B社會》鳥~~~~~~~~~~~~~)
「全民公敵」與「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都集中反映社會的黑暗面,可視為黑色電影的先驅。黑色電影處理罪惡問題的方式不同於黑幫片,黑幫片內的犯罪份子都顯得「形勢比人強」,黑幫不但有組織有規模,而且所干犯的都是大型犯罪活動。黑色電影內的罪行則只屬小規模,多是偵探調查的小型案件,電影會在抽絲剝繭的偵查過程中觸及罪惡及人性的墮落。黑幫片及黑色電影雖然都以罪案為題材,但處理手法及態度上有分別,令黑色電影的故事往往最終都能突破電影審查處的禁忌及一般觀眾的預期。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的影響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在美國的興起,既扭轉了整個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也對黑色電影造成重大影響。以往偵探小說的主角,從愛倫坡開始,多出身優越,不通世務,憑一己好奇而查案,靠線索推理,並不需要深入社會搜索材料,也不依靠查案賺取生活費。其繼承者有柯南.道爾的 「福爾摩斯」系列,主角福爾摩斯出身英國上流社會。而較通俗的有『畢格斯』(Earl Derry Bingers)的『陳查理』探案,他也總是衣著光鮮、梳裝扮整齊。另一作家克麗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偵探也大多出身上流社會,小說結構類近拼圖游戲,在追尋過程中一直賣關子,製造懸疑吸引讀者,直到最後才發現真凶。
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硬漢派偵探小說在美國興起,徹底扭轉了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代表作家是戴許·漢密特(Dash ell Hammett)和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他們的小說多以大都會為背景,以洛杉磯等大都會中的罪惡為題材,並非單純追查兇手的懸疑游戲,人物多屬被踐踏的低下階層,不同於以往英國偵探小說以上流社會為背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內心充滿挫折,沉鬱頹喪。他們對案件保持抽離,因看透世情而顯得犬儒、世故、無奈,總是過度抽煙,衣著絕不光鮮,辦公室一團糟。這些偵探某程度上近似地帶點存在主義色彩的英雄,他們洞悉建制中的罪惡,知道個人能力微渺茫有限,也無法改變或推翻整個建制。主角的人生觀相當悲觀消極,惟有依然良知未泯滅。不過,這類消極中仍帶良知的偵探,到最後總又再次發現人性的黑暗面,令他更受沖擊;然而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繼續偵探生涯。漢密特與錢德勒的作品把過往英國拼圖游戲式的偵探小說,轉化為描寫都市黑暗面的黑幕小說。
三十年代西方文壇推崇現代主義的內心化寫法,漸漸排除外在現實環境。『漢密特』寫「馬爾他的鷹」(1930),錢德勒寫「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39,卻繼承了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傳統,以大都會為背景,觸及社會問題。漢密特一直堅持左翼自由立場,批判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曾經在五十年代初被極右派批判,甚至無法工作。漢密特三十年代的小說雖無強烈的左翼色彩,但取材多是社會黑暗面,主角大多憤世嫉俗但又無能為力,其實反映了作者個人的立場。
漢密特和錢德勒三十年代的作品幾乎全在三、四十年代拍成電影。如漢密特的「玻璃鑰匙」(The Glass Key)1931、「瘦男」(Thin Man)1932,錢德勒的「愛人.謀殺」(1940)、「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1943、「永遠再見」(The Long Goodbye)1953。文首提及的1946年坎城影展的四套美國電影,三套即改編自硬漢派偵探小說。錢德勒在「Farewell, My Lovely」(電影名Murder, My Sweet)中塑造了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私家偵探Marlowe(菲力普·馬羅)的形象。漢密特在 「馬爾他的鷹」則塑造了私家偵探Sam Spade(山姆·史貝德);「Spade」是「鏟」的意思,表示私家偵探要「鏟」(挖掘)秘密。「雙重保險」的原著作者凱恩(James M. Cain)也是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編劇是錢德勒。凱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郵差總按兩次鈴」1946,曾被三度改編成電影。可見當時有不少黑色電影改編自硬漢偵探小說,兩者關系密切。
意外出現
黑色電影在四十年代興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片廠制的文化物質生產基礎(cultural-material base of studio system)。當時主要是大片廠以流水線生產方式拍攝黑色電影,片廠必須不斷生產電影來維持經營,有時需要製作一些規模較小、時間較短的二線電影填塞生產線的空隙。當時好萊塢由八大片廠壟斷,所有電影工作者都必須與片廠簽約,片廠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演員或製作人員。片廠除了壟斷電影生產,更壟斷了全美電影發行,也經營電影院線播映自己製作的電影。直至美國聯邦government以「反壟斷法」要求好萊塢把生產和發行脫鉤,大片廠的壟斷局面才告打破,終於形成舊好萊塢片廠制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沒落。在片廠制尚未沒落之前,無人能脫離片廠制的「天羅地網」。
電影院只播放自己片廠製作的電影實行起來有難度,而且一家影院只播放一套電影似乎並不足夠,於是便配映一套較短的劇情片。當時稱為 「一晚兩場」 或 「一晚兩套」(double feature or double bill),其中一套便屬於二線電影(second feature)。片廠老闆、監制、製片,甚至觀眾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片」,令二線片的導演或編劇享有更大的空間。由於干預較少,有時二線片更能表現導演的個人風格、編劇的個人觀點、甚至奇特的攝影藝術。它們大多成本便宜、內景為主、演員不多。
二線偵探推理片便全部在片廠完成。「殺人兇手」(The Killers)的導演羅勃·席歐麥(Robert Stomach)曾導演大量二線電影,但這並不表示所有黑色電影都是二線片,有些也屬於片廠的重點製作。以偵探小說為例,雖一向被視為流行通俗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但片廠也購買一些偵探小說的版權改編成電影,當時漢密特與錢德勒的小說風行美國,片商認為流行作品能吸引觀眾。假如這些偵探小說落在優秀的導演手上,往往拍出黑色電影的特質,甚至滲入個人觀點和視野。霍克斯導演的「夜長夢多」便是一例,此片改編自錢德勒的原著,由 William Faulkner 編劇,亨佛利·鮑嘉(Humphrey Bogart) 飾演私家偵探Marlowe,他曾飾演「馬爾他的鷹」中的主角Sam Spade,也是私家偵探。其後人們更是往往把漢密特與錢德勒小說中的私家偵探與亨佛利.鮑嘉套模,他的演出方式與造型幾乎成為黑色電影中偵探的基本範式。
到五十年代,電視興起。電視屬免費娛樂,電影界面臨重大威脅,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五十年代的電視未能播映電影,但能夠現場直播話劇或綜藝節目,於是觀眾情願留在家中看電視,令電影觀眾流失。仍然進場的,也只花時間看「正片」 而不看二線片。隨著上述歷史環境的遷變,電影經營者不再播放二線片,令二線電影漸趨式微。
電視興起以後,電影業者曾以「大銀幕」(big screen)力挽狂瀾,五十年代便出現了構圖相當奇特的新藝綜合體弧形闊銀幕。此外,又以大場面(spectacle)作號召,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甚至因為拍攝「埃及豔後」(Cleopatra)投資過『鉅』而破產。大銀幕大場面只能收一時之效,片廠難以恆常以此招徠。而黑色電影夜場內景多,人物少,以查案為主,銀幕所能展示的非常有限,加上又以黑白拍攝,沒有彩色吸引力,並不適合彩色「大銀幕」潮流。黑色電影無法配合當時的文化消費模式,於五十年代後期式微,最終以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導演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標志一個類型的結束。
黑色電影與城市罪惡
美國早期是叢林資本主義制度,在弱肉強食的經濟模式下,對勞動力極度剝削,沒有任何社會福利可言。在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流民在都市大量涌現,失業人口暴漲,幾乎達到社會人口的一半。當時整體社會結構幾近崩潰,似乎每人都參與了貪污賄賂,城市彌漫著動盪不安的氣氛,充滿焦慮感。總統羅斯福上台後厲行新政,以government干預來挽救資本主義危機。新上台的government製造就業機會之餘,又廢除禁酒法律,一方面打擊私酒犯罪活動,另一方面又令government有販酒稅可抽。黑幫組織販賣私酒的犯罪率雖然因而降低,但犯罪組織向其他方面滲透,大都會的犯罪率依然高企,成為罪惡淵藪。大都市人口集中,而且是不同的族群的聚居地,雜處愛爾蘭、義大利、東歐、德國、北歐等地的移民。以「殺人兇手」為例,戲中主角來自北歐,police是義大利人,遺產繼承人則是歐洲移民;可見城市是不同的族群、階級、宗教信仰的混處地。
都市既是罪惡的集中點,同時也表現了美國大熔爐的特性。都市是大量、而且重要的生產活動的集中地;不少失業人口湧入都市;government也以大都市作為權力的核心。因此,都市最適宜作為偵探小說的背景,探討官商勾結、社會腐敗、利益交換,以及不同階層的復雜性。
與西部電影的淵源
西部拓荒開辟了新天地、新邊疆。其後開拓完畢,都市便儼然成為另一個新邊疆(urban landscape as the new frontier)。私家偵探把法律帶到這些「新邊疆」,就如西部片中白人與原住民對抗,被視為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私家偵探彷佛代表文明的一面,成為文明與野蠻的中介者,在城市這個「蠻荒」中,與「野蠻」的罪犯對抗。
黑色電影和西部片都出現個人英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1952,主角亞蘭.拉德(Alan Ladd)飾演單槍匹馬的英雄,「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及「日落狂沙/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約翰.韋恩也飾演孤獨英雄,這些英雄最後都被家庭和社群排拒。
新派黑色電影
隨著歷史文化環境的轉變,黑色電影在1958年終於暫時告一段落。六十年代學運、民運、平權、反越戰、嬉皮士運動風起雲涌,對美國建製造成極大沖擊,七十年代初更爆發水門案,民眾發覺government並不可靠,對government懷疑及幻滅,形成黑色電影的復興。黑色電影本來就具有強烈的懷疑精神,主角偵探往往世故地洞悉世情,於是有導演想以彩色拍攝黑色電影。這類電影可稱為「新黑色電影」(neo-noir),使用彩色拍攝,卻不求亮麗,畫面燈光昏暗,以內景夜景為主,導演大多是外國人,如波蘭導演波蘭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便成功令黑色電影復甦。
此片重新編排過往黑色電影的原素,發揮得相當成功。黑色電影的偵探主角作為個人英雄,往往要面對模糊的道德世界;而傳統西部片的個人英雄所面對的,卻是黑白分明、道德價值判斷清晰的世界,個人判斷與黑色電影截然而得多。以現代犯罪都市為背景的黑色電影,主角個人在倫理上的抉擇不但顯得模糊不清,模稜兩可,最後甚至未能真正解決問題。
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是德國電影導演溫德斯的「漢密特」(Hammett)1982,故事寫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漢密特如何被捲入自己創作的世界,是「新黑色電影」中的獨特之作,把四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重要原著作家作為電影主角,結合了小說作家的時代及黑色電影的世界加以探討。「漢密特」在歐洲頗受注意,反映了從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德電影評論界及學界對美國黑色電影的重視。法國電影評論界發現了黑色電影後,五十年代的電影筆記派的相當推崇,隨後則更傳入德國,溫德斯作為德國電影新浪潮的中堅份子,所導演的「漢密特」便很有代表性。
九十年代美國導演『寇特斯』·韓森(Curtis Hanson)終於拍出可與當年經典黑色電影媲美的「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1997。此片穿插了一些改編自漢密特小說的電影片段,舊片片段都以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做女主角。Veronica Lake在那些電影中形象突出,幾乎成為美國電影的其中一個代表形象(icon)。「鐵面特警隊」刻意安排金貝辛格飾演一個近似萊蕪可的角色,甚至在香閨播放萊蕪可的電影片段,這種文本互涉的情況很有趣,兩人的角色也有呼應之處。金貝辛格的角色個性世故,到好萊塢尋夢卻落得做高級應召女郎的下場,當不再成像萊蕪可以般的電影明星,別人卻把她當作萊蕪可。「鐵面特警隊」可視作九十年代「新黑色電影」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