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邵氏電影是誰創立的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
Ⅱ 以風月片而著稱,香港邵氏系列電影,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李氏風月片對後世的港片影響深遠,像後來邵氏的《唐朝豪放女》、《愛奴》都是延續了他的情色風格。這一類型也一度成為香港影壇的特色題材,要知道,很多影迷的性啟蒙都是來自於邵氏的風月片。
Ⅲ 邵氏七煞電影拍攝地方
邵氏七煞電影拍攝的地方在邵氏清水灣影視基地。七煞電影的取景地大部分是在清水灣邵氏影城。或者去日本或韓國取景,七煞是由孫仲執導的。艾飛,曹達華,黃培基,谷峰,陸劍明,王龍威,元彬,元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79年11月23日中國香港上映。
邵氏七煞電影拍攝地資料
清水灣電視城:位於清水灣,為邵逸夫家族企業屬下公司所建立,供拍攝電視劇的場地,其中11間錄影廠攝影棚,總面積超過6500平方米。
外景場地包括古裝街,民初街,御花園,水庫等,還有製作大樓,行政大樓,道具倉庫電視製作專業訓練中心以及餐廳,銀行,診所其中1號錄影廠可容納700多名現場觀眾。
大型直播節目都可在此舉行·其他10閑錄影廠,均可按劇情需要布置成風格各異的客廳,卧室,書房,花園,陽台等·幾百米的古裝街遍布酒樓茶樓,旅店客棧,官宦腹地平民住所,寺廟觀堂,亭塔牌坊等。
Ⅳ 什麼是邵氏功夫電影誰能給我介紹一下。
邵氏功夫片,這個大名許多人都是如雷貫耳,但是還真沒人能系統的介紹一下,我也只能大概跟你說下。簡單地說,邵氏就是邵逸夫(國內很多大學都有他捐贈的教學樓和圖書館)和他兄弟,邵氏電影就是他們創辦的電影公司所拍的電影,因為他們出品的功夫片數量足夠多,質量足夠上乘,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開創了一個電影的時代。可以說沒有邵氏電影,就沒有今天香港電影在世界上的地位,香港電影屆也就不可能發掘出後來的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他們的功夫片都是延續了邵氏功夫片的血脈並且突破創新發揚光大了。
不看邵氏電影,不能說了解香港電影;不看邵氏電影,研究香港電影歷史的朋友,研究也會出現斷層。邵氏電影記載的不僅僅是它在香港最輝煌的10年歷史(60年中代到70年代末),也是記錄了香港電影50年發展史的一個方面。
1930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羅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發展到1961年,邵氏已經是世界上擁有最大私人電影製作室的電影公司。
邵氏的掌門人--邵逸夫和鄒文懷
邵逸夫1907年生於上海,浙江寧波鎮海人,父親是漂染業商人,家中排行第六,故有「六叔」的稱號。1924年,他與兄弟成立上海「天一影片」,並負責外埠發行工作。1926年他從上海青年會中學輟學,往新加坡協助三哥邵仁枚管理電影業務。
在新加坡,他結識了南洋華僑富豪余東璇及其女友黃美珍,及後更與黃美珍情投意合,可幸余東璇不但沒有動怒,而且成人之美,並送了數十萬元給邵逸夫創業,邵逸夫遂於1937年與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並誕下2子2女。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85歲時於美國病逝。這一年,邵氏公司也宣布停產,同時,邵逸夫的4個子女陸續淡出邵氏的管理層。
邵氏由盛而衰,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邵逸夫的舊部鄒文懷另立爐灶,成立嘉禾影業公司。
現在是嘉禾影業公司老闆的鄒文懷,是香港乃至世界電影圈無人不知的人物,在電影圈內,他的知名度甚至比邵逸夫還要高。
鄒文懷在邵氏工作了12年,由宣傳部主任干起,直至升任總經理,他因與邵逸夫意見不合,遂帶同何冠昌、蔡永昌等部下,另謀出路。
在電影圈流傳最廣的一段故事,是說鄒文懷一邊給邵逸夫打工,一邊將以《獨臂刀》而出名的邵氏影星王羽撬過檔,為了避過禁制令,把《獨臂刀大戰盲俠》安排在台灣拍攝。邵逸夫知道後大怒,該片上映時,邵逸夫指「嘉禾」侵犯版權,兩人都是親自上法庭對簿公堂,官司打了足足一年,花掉的律師費超過100萬港元,直到電影映期結束還未完結,足見兩人的水火之勢。
鄒文懷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施行的獨立製片制度,他把與演員的僱傭關系改為合作關系,電影的利潤與演員分賬,從而網羅了大量的優秀演員。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創下香港電影史625萬元票房空前紀錄,與鄒文懷的用人政策不無關系。80年代,鄒文懷發掘出成龍,為嘉禾創造了另一個高峰。但令嘉禾名利雙收的,其實是一套西片——《忍者龜》,該片破了2億美元的票房紀錄,4隻可愛的會打中國功夫的小龜在小孩子中得以風靡。鄒文懷在國際影業市場的地位,從此奠定。
邵氏功夫片的大師們
香港功夫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些開拓者,又很多來自於邵氏。那麼讓我們看看這些功臣的名字——
導演:張徹、胡金銓、程剛、楚原、劉家良、劉家榮、鮑學禮、王羽、孫仲、午馬、張曾澤、桂治洪、徐增宏等等。
武指:劉家良、韓英傑、唐佳等等。
演員:鄭佩佩、王羽、姜大衛、狄龍、劉家輝、傅聲、李修賢、王龍威、白彪、戚冠軍、陳觀泰、汪禹、谷峰、詹森、爾東升、岳華、宗華、劉永、鹿豐、羅烈、鄭雷、楊志卿等等。
以上這些功臣都是邵氏功夫電影的中堅力量,他們代表邵氏功夫電影的最高成就,在邵氏經典的功夫電影之中,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這些人或已仙去,或者是退休已久,只有少數人活躍在影壇。狄龍大家都很熟悉,最近有些印象的是他在《還珠格格3》中演乾隆皇帝,都認不出來了,老了,真是歲月不饒人。往日玉樹臨風的姜大衛和秦沛、爾東升是哥兒三個,他們是同母異父。姜大衛最近的一次表演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雛菊》,在裡面演鄭雨盛的老大,那個扮演殺手組織老闆的就是他。從1967年《獨臂刀》上映之後,張徹就帶領著他的夥伴和干兒子們一起在功夫片領域打天下,張徹一生拍攝過100多部電影,今天看到的很多電影的題材,都是他首先發掘的,他的電影代表作品有:
《金燕子》、《雙俠》、《大刺客》、《新獨臂刀》、《保鏢》、《獨臂刀王》、《刺馬》、《水滸傳》、《盪寇志》、《報仇》、《八國聯軍》、《方世玉與胡惠乾》、《少林寺》、《少林五祖》、《殘缺》、《馬永貞》、《惡客》、《拳擊》、《十三太保》、《叛逆》、《年輕人》、《射鵰英雄傳》三部曲、《雪山飛狐》、《仇連環》等等。反正是今天的人能想到的功夫題材,張徹幾乎是拍光了,他也夠狠的,都沒給後人留下什麼發展空間,後人之後模仿他走過的路,翻拍他的作品了。作品多了自然參差不齊,有好有壞。張徹的作品個人認為有珍藏價值的是——《獨臂刀》、《新獨臂刀》、《獨臂拳王》、《十三太保》、《馬永貞》、《報仇》、《雙俠》、《少林五祖》、《殘缺》。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我最喜歡的是《新獨臂刀》和《雙俠》還有《十三太保》,姜大衛的表演是絕了!這三部電影都是他與狄龍搭檔演出,兩人號稱張徹電影的「雙角」,是和張徹並稱「鐵三角」的組合,三人創造了華語功夫片的神話。狄龍那時可真夠帥的,尤其是《刺馬》和《新獨臂刀》中的扮相,集陽剛與溫文爾雅於一身,是個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明星。這些電影就不詳細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觀看,畢竟還是那句老話「百聞不如一見」。
張徹下面就要說說楚原,張徹是邵氏首席功夫片大師是沒錯,但是張徹不可能永遠吸引觀眾,邵氏這樣巨大的電影製片廠還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導演來加入,楚原就是另一位引起廣泛關注的武俠片導演。楚原的武俠片基本都是改編自古龍的小說,這里也有個鐵三角——楚原、古龍、狄龍。楚原導演,古龍原著,狄龍主演,在後期的邵氏是票房的保證。楚原導演的古龍武俠片有《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劍》、《決戰前後》、《綉花大盜》、《蕭十一郎》、《多情劍客無情劍》、《三少爺的劍》、《楚留香》等等,部部精彩,都值得一看。看到這些名字,也不用我多說了吧,武俠小說迷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了。
最後要說說劉家良,這一位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成龍的《醉拳Ⅱ》他扮演那個滿洲最後一個武舉,在《七劍》中扮演付青主的就是他。他是邵氏最後一位台柱級導演,邵氏後期的經典功夫片幾乎都是出自他的手,《少林三十六房》、《神打》、《十八般武藝》、《陸阿采於黃飛鴻》都是他的代表作,片中展示的都是他硬橋硬馬的真功夫。他的父親劉湛就是他的師父,他父親是林世榮的弟子,林世榮大家該知道是誰了吧?論武術的賞心悅目而言,劉家良的武打設計是最好的,他有真功夫,曉得怎麼樣在鏡頭前面表現的最好,各位看看他在《醉拳Ⅱ》中的表現,就可以知道他的身手不凡。
可以說邵氏的成功不是一兩個人的功績,而是在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集中了無數具有開創精神和天賦以及孜孜不倦的投資人、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幕後工作人員等,再趕上香港經濟的騰飛,電影市場的繁榮,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才給我們留下了至今堪稱經典的好片子,時至今日,還在影響著包括好萊塢在內的世界電影,眾所周知對邵氏功夫最崇拜的就是昆廷達倫蒂諾,他的很多片子都有向邵氏致敬的影子。
邵氏top10
1. 大醉俠(1966)
2. 十三太保(1970)*
3. 星際鈍胎(1983)
4. 流星蝴蝶劍(1976)*
5. 香江花月夜(1966)
6. 江山美人(1959)*
7. 成記茶樓(1974)
8. 傾城之戀(1984)
9. 大軍閥(1972)*
10. 愛情的代價(1970)
Ⅳ 什麼是邵氏電影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HKSE於1958年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同年在九龍清水灣買地籌建邵氏影城。現時的主要附屬機構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寶電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現在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Ⅵ 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是哪年成立的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了打好基礎,扎扎實實地推進他的事業,他決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電影王國。他乘著汽車在香港轉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灣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崗,於是投入巨資,將整個山崗買下來。緊接著,成隊的機械開到了山下,將整座山崗削成平地,在這平地上築起廠一座電影城——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
Ⅶ 香港「邵氏電影」指的是什麼
【邵氏電影·昨日】
1958年,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後30年間,邵氏電影漸漸長成華語影壇的一支奇葩,無論什麼時候,提起華語電影,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邵氏電影。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它在香港影壇處於霸主地位,無人能出其右。要緊的是,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局限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邵氏電影的影迷群遍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區。
[b]昔日輝煌{/b]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不過,上面說的還只是狹義中的邵氏電影,要說邵氏最早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製片廠拍片的時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製作,邵氏的光環開始層層隱去,當然,誰也不會否認,邵氏電影是影迷心底一塊永遠割捨不掉的珍藏,我們期待著它再回來,或者僅僅是老片的修復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風格在新時代的發展創新,總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編者按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黃梅派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深受東南亞那些身在異鄉的華人喜愛。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不像張徹那樣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而且,胡金銓塑造的人物不像張徹的人物那麼強硬,性格大多比較含蓄。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與胡金銓和張徹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銓和張徹更現實一些,楚原則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他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了。
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邵氏文武女頭牌】
文:林黛
這個四屆亞洲影後,在30歲的年紀上自行結束了生命,留住了輝煌也帶給了影迷無限的唏噓感慨。她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禪》《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不算太多,但因為幾乎部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讓人感覺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邵氏。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現在,她正在籌拍《大醉俠》的續集。她現在有3個女兒1個兒子,大女兒原麗淇目前正在娛樂圈發展,她希望在《大醉俠》的續集中,原麗淇和她的三女兒原子鏸能和她一起合作。
【他們來自邵氏】
吳思遠
吳思遠當年是從邵氏南國編導組培訓出來的,在他的身上難免帶上邵氏的影子。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他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在場記、副導演這些崗位上都工作過。在離開邵氏之後,他並沒有忘記邵氏功夫片的精髓,他後來創辦自己的思遠影片公司,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現在,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像吳思遠一樣,吳宇森也是從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畢業的,他是張徹的得意門生,張徹在臨死前非常希望能見吳宇森一面,只可惜吳宇森最終都沒能趕得上。
1946年,吳宇森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不過,他在邵氏的時間並不長,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吳宇森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重放異彩
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馬來西亞的Usaha Tegas Sdn 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3年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明年,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的將軍澳影城將會竣工,到了那個時候,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天映娛樂大打邵氏牌
根據記者的調查了解,天映娛樂分為四大部分:邵氏片庫、天映頻道、天映製作和天映娛樂音像。在這四大板塊中,有三大板塊和邵氏電影有著密切聯系。
首先自然是邵氏片庫這個部分。這個片庫的資源就來自1999年被馬來西亞財團收購的760套邵氏電影的版權。這些影片被收購之後,天映娛樂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恢復這些影片的影像。此片庫為天映娛樂提供了強大的內容支持。天映娛樂的中國首席代表汪之雄先生向記者介紹說:「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公映過的,有些雖然公映過,但卻沒有電視台取得它們在電視網路上的播放權,對邵氏這些經典的作品,我們一定會很好地加以利用,對於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能會以35毫米膠片讓它們重現銀幕,其他的我們也會通過家庭影視產品、收費電視等平台推出,以饗邵氏影迷。」
此外,天映頻道和天映娛樂音像也和邵氏電影有著很深的淵源。天映頻道是一個收費電影頻道,現在,在這個頻道中播放的影片絕大部分都直接來源於邵氏片庫。天映娛樂音像現在主攻的方向同樣也是邵氏電影,汪之雄先生說:「我們將通過VCD、DVD和錄像帶的形式在市場上發行邵氏電影,我們現在一共有760套邵氏的作品,計劃中是每月推出10到20套,預計到2007年,我們手上所有的影片就全部發完了。」
經修復 影片煥然一新
經過歲月的洗禮,邵氏電影在底片上已經漸漸模糊,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據說,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
那麼,經過修復的邵氏電影的效果怎麼樣呢,鄭佩佩對修復之後的影片效果的評價非常高,她說過去想看自己的電影,只能買到那些槍碟版的錄像帶,畫面極其模糊,有很多畫面還不完整,但現在好了,她在看到經過修復的《大醉俠》之後興奮地說:「修復過的版本,就跟新的一樣,連衣服上的顏色都看得很真切,說真的,如果不是看到這個修復過的版本,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當年穿得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了。」原來,邵氏那時拍的已經是彩色電影了,而不像我們想像中都是黑白的作品。
東南亞觀眾先有眼福
這樣一來,電影迷們就有兩個渠道可以欣賞到邵氏的經典影片,一個是收看天映頻道,一個是看音像製品。
天映頻道從今年3月開始已經在東南亞地區啟播,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國家的觀眾都能收看到這個頻道。據說,邵氏老牌演員鄭佩佩還會在這個頻道主持一個《邵氏大牌檔》的訪談節目,她的工作就是訪問一些曾經在邵氏工作的人,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她已經訪問過的人有凌波、金漢、蔡瀾等,因為鄭佩佩本人曾經是邵氏的紅人,所以她做起這樣的采訪會相對就比較容易,盡管如此,她也透露出一點做這檔節目的難處,「因為過去了太長時間,有一些人已經不大願意再出來了露面了。」不過,鄭佩佩說她不會太勉強老同事,她也只是盡量去多訪問一些人物,節目本身並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訪問多少人,能做多少期「一切都看緣分了」,鄭佩佩說。
據汪之雄先生透露,他們已經向中國廣電總局申請天映頻道在內地落地,但結果還沒有出來,「截至9月份,今年內在內地落戶的頻道申請已經停止,我們已經遞交了申請,但我們現在正在等廣電總局的批復,還不知道結果怎麼樣。」
內地觀眾看碟解饞
雖然內地觀眾暫時還沒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邵氏電影,但是卻能通過音像製品來彌補這個缺憾。記者從廣州鴻翔音像製作有限公司處獲悉,天映娛樂已經與該公司達成了協議,鴻翔公司負責以DVD和VCD的形式在中國內地獨家發行邵氏影片。
因為邵氏片庫的儲量極為豐富,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影片同時推出,到底先出什麼,後出什麼,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選擇標准呢?對此,汪之雄先生表示:「內地地區的第一批音像製品已經在7月份投放市場,第二批的正在申請當中,基本上我們選片的標准就是每次選一些武打片再選一些言情片,邵氏的電影很多,有好有壞,我們會先發行好的影片。」
我們知道,邵氏電影出有很多傑出的導演,他們的影片都自成一個風格,而且在邵氏發展的不同時期里,邵氏也形成了自己主打的幾個風格,比如說黃梅派、新武俠派等等。不知道天映娛樂會不會按照這些導演和派別進行歸類而推出音像製品呢,汪之雄回答:「我們暫時還沒有這個想法,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推出了100部左右,等到超過150部之後,我們可能會考慮用這種方式。」
值得收藏的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
《何日君再來》
《紅菱淚》
《愛情的代價》
《哪吒》
《少林寺》
《鐵扇公主》
《傾城之戀》
《花團錦簇》
《妲己》
《西遊記》
《花街時代》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七十二家房客》
《人皮燈籠》
《愛奴》
《大刀王五》
《流星蝴蝶劍》
《風流韻事》
《城市之光》
《金菩薩》
《萬古流芳》
《保鏢》
《方世玉與洪熙宮》
《十三太保》
《香江花月夜》
《盤絲洞》
《楚留香》
《大醉俠》
《書劍恩仇錄》
《無名英雄》
《緣分》
《小雜種》
《刺馬》
《藍與黑續集》
《花田錯》
《如來神掌》
Ⅷ 什麼是邵氏電影說明白點
這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名字,紹氏,捧紅了很多明星,它家出品的很多電影都是很經典的.不過經典的還是那些老電影和老明星了,現在的年輕人應該都沒什麼影響的,反正我記得姜大衛和狄龍就是紹氏捧紅得,還有那個動作導演劉家良
"邵氏兄弟電影公司1958年在港成立,在成立其後30年間,幾乎壟斷香港電影業,影響至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不但影片享譽國際,更培養了李翰祥、張徹、楚原、胡金銓等香港電影著名導演。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演員、導演外流,及製作超支等因素導致其停止影片製作,全力發展TVB電視業,在電影圈處於引退狀態。"
"邵氏電影公司,是邵氏家族電影機構的總稱,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邵氏父子公司(SS),還應包括早期上海的天一公司和香港的南洋電影公司。從天一創辦於1925年6月算起,迄今已有81年的歷史。
邵氏擁有最強的明星班底。大導演吳宇森,王晶,影帝劉德華,周潤發,成龍等都是從這里走向成功的。龐大的製作班底,讓邵氏每三天就出一部新電影,輝煌時期的「邵氏」被譽為是「東方的好萊塢」。"
Ⅸ 邵氏電影是什麼意思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拍攝的電影統稱為邵氏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