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佰電影簡介
該片取材自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在明知毫無援軍的情況下堅守陣地,英勇作戰,以少敵多,和敵人血戰四天四夜,最終用鮮血譜寫出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戰歌。
故事的背景是淞滬會戰中國民黨大部隊已潰敗,退出上海,民黨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殘余部隊據守四平倉庫。
影片中的軍人,以血肉之軀堅守陣地,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粉碎敵人妄圖3個小時拿下陣地的企圖。
關鍵時刻,一個個鐵血男兒,渾身綁滿了手榴彈,一個接一個喊著自己的籍貫和姓名,縱身躍入敵軍陣營,炸毀坦克,保住陣地。
這一幕幕,讓蘇州河對岸租界內的中外人士無不為之動容,也讓觀影者落淚。
Ⅱ 《英雄贊歌》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英雄贊歌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是根據電影英雄兒女寫的一首插曲 ,說的是抗美援朝的事情。英雄兒女的編劇毛烽和導演把沒有進行剪輯的電影片段交給作詞人公木,邀請其為英雄贊歌寫歌詞。在觀看完片段後,公木聯想到自己所創作的詩烈士贊,認為該詩和電影有關系,都是在寫英雄。在經歷一晚後,第二天他完成了歌詞創作。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戰士不顧危險,成功爆破,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事跡。王成英勇犧牲之後,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運動。王芳得知哥哥王攜滾成壯烈犧牲後,想以歌唱的方式緬懷並寄託自己對哥哥的思念和崇拜。當她在創作中遇到困難時,部隊首長也介入到歌曲的創作中,英雄贊歌在曲折中誕生。
英雄贊歌歌曲鑒賞
主歌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現了英雄壯舉,謳歌了英雄的偉大精神。後兩句音程的跳躍和全歌最高音的行進,激情高亢。在此基礎上,轉入副歌。這個唱段呈現大氣磅礴的頌歌氣質,與前面民謠風格的曲調構成鮮明的對比核笑,並推助歌曲達到高潮處。
由此,那種對英雄無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抒發。這一問一答形式的兩句,高度概括和有力升華了歌曲的主題和旋律。英雄贊歌是一首禮贊以王成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個革命英雄的頌歌。
在演唱中,唱完第一段又加上了男聲朗改隱含誦,明示了向王成學習的主題。同時,歌曲又與王成在無名高地的英雄形象融為一體。無疑,讓人銘記的是英雄贊歌和英雄王成,兩者缺一不可。
Ⅲ 英雄贊歌原唱是誰
《英雄贊歌》是電影《英雄兒女》插曲,張映哲同志是歌曲原唱。張映哲(1928年——2005年05月30日),奉天(今遼寧)撫順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1946年任撫順市區婦救會主任。次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任遼寧軍區宣傳大隊隊員、東北民主聯軍總衛生部宣傳隊隊員。
建國後,歷任中南軍區後勤文工團分隊長,西南軍區文工團獨唱演員,空軍歌舞團獨唱演員、副團長,北京聲樂研究所副所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張映哲同志是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贊歌》的原唱者。
(3)英雄戰歌是哪個電影里的擴展閱讀:
凡熟悉《英雄贊歌》的觀眾,沒有人會只將它當成是一首簡單平常的歌曲隨便一聽,總是當即就會聯想起那一部堪稱經典的電影《英雄兒女》。甚至每當《英雄贊歌》唱起,人們眼前浮現的,首先是王成緊握爆破筒和王芳在戰火中引吭高歌的光輝形象。
因此,與其說《英雄贊歌》是一首歌曲,還不如說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電影音樂現象,而且還不只是《英雄兒女》因為有《英雄贊歌》才大獲成功。
於今仔細回憶,從1949年至今,在數不勝數的國產電影中,真正能讓觀眾難以忘懷的傑作,似乎都包含著一個美麗動人的音樂形象:《上甘嶺》有《我的祖國》;《冰山上的來客》有《懷念戰友》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洪湖赤衛隊》有《洪湖水浪打浪》;《五朵金花》有《蝴蝶泉邊》。也許正是因為有了上述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所以這些電影才能得以源遠流長歷久不衰。
網路-英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