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邵氏風月電影有哪些
《唐朝豪放女》。
《唐朝豪放女》是由方令正執導,夏文汐、萬梓良、林凱玲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1984年6月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該片講述了才女魚玄機與豪俠崔博侯、侍婢綠翹之間的情感糾葛。
劇情:
一代才女魚玄機(夏文汐飾)不甘做人妻妾,帶著侍婢綠翹(林凱玲飾)入觀為女道士,但其不安於室的不羈個性難以管束,時常外出與詩人墨客酬唱往來。一日,玄機在湖中暢泳遇豪俠崔博侯(萬梓良飾),兩人談心之餘,玄機以身相許。
博侯卻因生性浪漫,後舍棄玄機隻身浪盪江湖。博侯去後,心中惆悵的玄機回到長安,寂寞難耐,與綠翹發生同性關系,被住持發現後將其逐出道觀。後來魚玄機便夜夜笙歌,荒淫無度。毛賊孔孟武聞名而至,武意欲擄綁玄機、綠翹,危難中得博侯相救,然而博侯後又不辭而別。
⑵ 邵氏三級片十大女星之十:丁佩,飽受非議的絕代佳人!
她的舅爺是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她的外公是國民黨陸軍上將鮑毓麟;她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的情人,李小龍最後死在了她的床上;她是黑幫老大向華強的前妻,向華強至今還在供養著她。
她就是丁佩,慶寬梁既是背景深厚的軍閥後代,又是飽受非議的邵氏艷星,在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里,我們來說說這個傳奇女子的故事。
丁佩原名唐美麗,1947年出生於北平,兩歲時逃難到台灣巧世,自小不愛讀書,只愛跳舞,是個出名的「寶島太妹」,與台灣竹聯幫老大陳啟禮以兄妹相稱。
1965年從中影演員第一期訓練班畢業後,她在台灣各地登台跳舞,每次都有竹聯幫的人送花捧場,因此被人認為是竹聯幫的堂主,沒有人敢請她拍戲。
導演潘磊建議她離開台灣去香港發展,1968年,她與鄒文懷簽約,進入香港邵氏電影,並在其建議下改藝名為丁佩,開始了她在香港的演藝生涯。
丁佩的處女作是《紫貝殼》,走的是性感路線,接著又拍了《玉女嬉春》和《應召女郎》等片,都是擔任美艷的女主角,雖然影片叫好叫座,但丁佩並沒有因此大紅大紫。
不過不久之後,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離奇死亡,令丁佩聲名大躁,也將她推到了風口浪尖。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香港伊麗莎白醫院猝然離世,消息傳出,轟動一時,驚愕過後,人們對其死因的猜測譽運眾說紛紜,流傳著練功過度、濫用葯物、腦病復發、暗殺等種種傳言。
剛開始,鄒文懷對外宣稱李小龍死在自己的家中,並稱他太太琳達當時也在身邊,但這種說法很快被人證實是個謊言,四天後,香港《新星日報》爆出猛料,李小龍真正的死亡地點是香港女星丁佩的寓所,而且還是死在丁佩的的閨床上,這個消息讓當時年僅26歲的丁佩飽受非議與攻擊。
據說當天李小龍與鄒文懷到丁佩家中討論《死亡游戲》的劇本,期間李小龍突然感到頭痛,丁佩給他吃了幾片止痛葯後讓他在床上休息,沒想到等到晚上10點左右,鄒文懷有事去找李小龍的時候,李小龍已經沒有了反應,雖然鄒文懷立即呼叫救護車,但還是沒能把李小龍搶救過來,隨後醫院公布李小龍的死因是「腦水腫」。
李小龍的很多影迷並不認同醫院公布的死因,雖然法庭的種種證據都證明丁佩與李小龍的死亡無關,但他們仍然認為害死李小龍的就是丁佩,要麼是丁佩的床上功夫太厲害,要麼是丁佩給李小龍吃的不是止痛葯而是春葯,他們憤慨地指責丁佩為「殺人兇手」 和「狐狸精」,「李小龍因縱欲過度死在丁佩的床上」,「李小龍因服用春葯致死」等聳人聽聞的說法也流傳一時。
後來丁佩解釋道,朋友不舒服,給點止痛葯並讓他休息一下,這是人之常情,而且這種葯她與母親常有服用,李小龍以前亦服用過:「如果止痛葯有這么大的威力讓一個人『byebye』,那麼這間葯廠必定要負上重大的責任。「
李小龍的死讓丁佩一夜之間聲名狼藉,她自稱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力和困擾,但在李小龍死後第3年,她卻接受邵氏的邀請,以女主角的身份出演了帶自傳性質的三級片《李小龍與我》。
在這部三級片中,李修賢飾演的李小龍,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下午,服用了幾片葯物後,與性感美艷的丁佩赤身肉搏,幾番雲雨,讓人不禁對丁佩一再否認李小龍因縱欲和服用春葯致死的說法有所懷疑。
1978年,丁佩嫁給了拍《鐵證》時認識的「新義安」老大向華強,婚後育有一女向詠恆。
丁佩說,因為當時我在一個痛苦的環境之中,我需要一個避風港一個靠山一個家。這個家對我來講是非常需要的。我們是1976年的時候在一起的,永盛這個名字也和我有關,開始我建議叫永勝,一匹一直奪冠的賽馬,後來用了「永盛」,是因為向華強他們覺得勝利是相對別人而言的,沒人可以一直凌駕於別人之上,但昌盛、旺盛卻是可以永遠的,這只需要自己認真努力地去營造,去維護。
這段話讓我對向華強肅然起敬,這個黑幫老大還是蠻有見識的嘛!不過有見識的不代表不風流,因為第三者陳嵐的出現,丁佩與向華強的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
婚後兩年,向華強告訴丁佩,自己在外面有另一個人,如果丁佩想離婚就離婚,不想離婚也可以,但是有這樣一個人存在。
「當我知道他有了別人時,我說,留下吧,我離開,什麼時候辦手續都行。我是比較喜歡成人之美,事實證明這是兩全其美的事。「丁佩既夠大方也夠看得開,「就當是又娶了一房,也是很平常的事。」
兩人於1980年離婚,隨後丁佩息影。這段婚姻雖不持久,但給丁佩的後半生帶來足夠的保障。幾十年來,向華強一直供養著丁佩,向太陳嵐對此從無二話。
「我真的很感謝向先生,是他給了我需要的穩定生活,這樣才能去學佛念經。世事都講因果,他心地很善,所以他也得到福報。我們還是朋友,我跟他的緣分像一家人一樣。」
幾十年來,他們三人的生活幾乎難以分開。丁佩的女兒向詠恆叫丁佩媽咪,叫陳嵐媽媽,而陳嵐的兒子向佐因為在李小龍的忌日出生,被丁佩認作是李小龍的轉世,備愛丁佩的寵愛,從小就在丁佩身邊長大。
2015年,在李小龍逝世的42周年,丁佩口述的《李小龍和我的舊時光:半生修行,一生懷念》一書面世。丁佩表示,這次出書「覺得是時候給我女兒、給李小龍一個交代」。
丁佩在書中否認自己是「害死李小龍的兇手」,並就李小龍生前有無服葯、死亡地點為何不一等疑點,在書中一一解釋。她在書中說:「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在這世界上絕不會有人會害死自己最愛的人」。
丁佩彷彿不願放過任何機會,努力去拉近與李小龍的距離,證明自己仍與他保持著某種命中註定的必然聯系。
「李小龍是欣賞我的人,所以我願意為他犧牲,為他誦經,做好我自己,不要辜負他。現在李小龍的精神就是我的精神。在我的世界裡,我們便是一體,他一直陪著我,支持我。」
⑶ 為何以前邵氏出品的電影尺度特別大
謝邀,這個問題上面,我們首先來看看「邵氏」是哪一群人,然後逐步分析拍得電影的特別之處。
「邵氏」是以香港 娛樂 大亨邵逸夫為主的一個姓氏,其發展在過去1925年上海天一製片廠開始的時候,邵醉翁就看好電影業的發展,隨後一家家族獨立電影公司開始興起,名叫「邵氏電影」;一直到現在,香港的電影幾乎都是邵氏為出品方,而許多氏穗我們熟悉的香港明星都拍過邵氏電影,不得不說,邵氏影業之前在香港算是電影行業的傳奇。
邵氏電影發展至今,拍過不少經典影片,但是裡面不論是打鬥還是演技,都是非常大的尺度,這其實是當時 社會 發展的因素造成的,畢竟邵氏電影發展時期香港正處於一個混亂時代,那時候的香港黑道四起,幾乎我們看過的每一部邵氏影片都有真正的黑 社會 人物,就拿我們之前最為熟悉的《古惑仔》系列影片來說,裡面的人物就有道上的人,但不得不說《古惑仔》影片算是經典,之後不再有那麼好看的影片了。
以前的邵氏電影,之所以讓我們造成視覺與心靈上的沖擊,在於拍攝影片尺度大,打鬥戲,警匪,動作完全都是實打實的,這其實是那個時候的香港混亂導致的,不得不說也是邵氏電影發展越來越好的一個時代。
香港包括香港島,新界,九龍三個地區,1997年回歸之前是由英國管殲返卜轄,從很多電影中都能看到英國的影子,比如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成龍扮演的角色就是英國皇家警察。當時香港島歸英國管轄,新界和九龍屬於英租界,管理比較混亂,黑幫猖獗。
英國對香港的管轄並不徹底。而且一些黑幫為了洗黑錢通常採用拍電影的方式。他們通常拍攝情色片,警匪片,黑幫片。為了吸引眼球。拍攝尺度大得很。有時候都真槍實彈的上,而且也沒有特別嚴格的審查制度,電影拍攝基本沒有審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1985年停產,共生產了1200多部電影。
1958年到1965年以黃梅調電影為主,產量較小;
1966年以後以武俠片為主,最多時年產量達到四十部左右;
大約在1975年以後,嘗試過間諜片、科幻片、黑幫片、賭片、奇案片等各種類型;
1985年正式停產。
1973年因李小龍逝世,動作片一時遇冷,這一時期邵氏出產過一批尺度較大的影片,主要是李翰祥的風月片和呂奇的艷情片。最大尺度也就基本限於女性裸體。這一時期香港電影還沒有分級,1989年以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三級片。
1.當時的電影監管不嚴,帶血腥暴力的電影可以通過審核,甚至由於視覺原因還比較賣座。
2.當時香港影視圈受黑道控制,黑道顧名思義,就是血腥暴力色情的代名詞,按照黑道要求拍出的電影,理所當然的帶著這些因素。
3. 社會 風氣比較開放,香港本身受歐 美文 化影響,對於審美可能更重一些。
這點是我淺薄的看法,不足之處,還請指點。 我是小閑,喜歡我就關注下我吧!
邵氏電影作為早年電影界的一塊金字招牌,更是代表著一個電影王國,而邵氏電影的大尺度與邵氏四傑的為人作風以及當時香港的大環境背景息息相關!
邵氏兄弟四人都具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在邵氏創業初期,兄弟四人,老大邵仁傑負責執導,老二邵仁櫪任會計,負責一切賬務的周轉,老三邵仁枚和老四邵逸夫負責發行,從公司的運營和電影產品的製作四人通力合作,同時他們自己還做電影的編劇和攝影,一切收入全部納入自己家族,而他們對於當時市場的需求極其敏感,懂得迎合時代和觀眾的需求!
到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主攬製片業務,當時的香港在英國人的管制下思想逐漸開化,而大尺度的電影正好迎合了當時觀眾的內心慾望,邵氏抓住了這個機會風月片一出賺的盆滿缽滿,而當時的電影在沒有特效的年代又顯得真實更令觀眾嚮往,於是邵氏無論是劇情片,還是武俠片風格都是以觀眾和票房為前提,而大尺度出現在邵氏電影中更是變得平淡無奇了!世備
有需求,自然就會有人做出來!
因為香港是靠黑幫電影和艷情片起家的,香港大多數五六十歲的人都演過艷情片
管的松,現在要是不加管控,尺度更大。誰不是希望大尺度啊,至少我喜歡
那年代本身就是動盪的年代,黑惡勢力是很強大的,都是有可能拿著槍拍戲的而且潛規則水很深
⑷ 邵氏風月電影有哪些
另外,《聲色犬馬》是李翰祥與許冠文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兩人自《大軍閥》開始,接下來的《一樂也》、《聲色犬馬》,李導、許演,票房、口碑皆強,許冠文亦因此穩坐香江第一諧星的交椅。此次在《聲色犬馬》中許冠文再次一人分飾多角,將老太爺、影評人、醫生、馬仔江郎四個不同階層人物演繹得栩栩如生。不過,拍完《聲色犬馬》之後,素來有意向身兼編、導、演的創作型電影人發展的許冠文將親自編寫的劇本《鬼馬雙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資拍片平分利潤,但一向獨裁的邵逸夫豈能容許屬下提出如此「非分」條件,當即以劇本太差為由斷然拒絕。既然無法談攏,許冠文只好另轉投嘉禾,成立許氏兄弟公司,自此走向事業輝煌——此是後話。
其實關於《聲色犬馬》,當年還有段轟動新聞,那便是女主角白小曼在影片還未上映時便自殺身亡,個中原因,眾說紛紜,實非三十年後之筆者所能揣測。但此女死時年僅十九,卻生得容顏俏麗成熟,堪為天生尤物,甫一出道便被稱作「林黛之後的最大發現」,如今在下觀摩該片時,方知此言不虛,心下未免感嘆天妒紅顏了。忽然就想起李翰祥回憶白小曼演戲的一段趣事,原來演《聲色犬馬》時,白小曼無論怎麼用功都記不住台詞,所以整部影片都是李翰祥在旁邊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提詞,她是一邊按著對白表演,一邊從容不迫的說著對白。結果試片的時候,非但觀眾們看不出,連配音演員們都不相信是如此這般拍攝的。最搞笑的是,居然還有人贊她的演技生動自然。所以有人就問曾經想用白小曼卻因以為她不會演戲的導演楊世慶:你說白小曼不會演戲,怎麼一到了李翰祥手裡,就演得那麼好呢?——楊導演納悶了半天只擠出一句:開了竅啦,沒辦法!
■[邵氏][李翰祥][楊 群]金瓶雙艷[1974]
1973年的《風流韻事》票房告捷,李翰祥發現觀眾最喜歡看的是那段香艷刺激的「金瓶梅之蕙蓮」,於是趁勢開拍《金瓶雙艷》。當時藝名尚為陳元龍的成龍亦被李翰祥相中,在片中出演伶俐打諢的鄆哥。這是成龍首次在銀幕上扮演重要角色,並以俏皮搞笑的方式演出,當時距他真正成名還有四年,當年他還是單眼皮。影片從潘金蓮竹叉挑簾誤擊西門慶、姦夫淫婦毒死武大郎開始,至西門慶縱欲而死結束。通篇皆是西門慶與金、瓶二人的風月荒淫生活……
■[邵氏][李翰祥][許冠文]大軍閥[1972]
話說七十年代初,正值巔峰的邵氏公司由於走了鄒文懷及何冠昌兩位得力干將而實力大減。加之鄒、何的嘉禾公司有了李小龍這位票房保證,《唐山大兄》、《精武門》票房連破紀錄,竟打得邵氏電影王國無從招架。正當邵老六一籌莫展時,恰逢60年代盜反邵氏、遠走台灣的李翰祥經營國聯失敗後,悄然返港。邵老六深知這黑老李目前雖然落魄,但拍絕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來對付嘉禾。為此邵逸夫不計前嫌,重將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導演果然不負厚望,重回邵氏的頭炮《大軍閥》票房直追《精武門》,同樣廣受歡迎。
《大軍閥》是李翰祥雜取民國諸多軼聞趣史改編,龐大虎的藝術形象和荒唐事跡可以看做是張宗昌(三不知、轟日求雨、奉繼父至孝)、韓復渠(性癖審案,烏龍百出)、孫殿英(盜東陵)三大軍閥的集合體。影片採用摺子戲結構,將各種笑料軼事串在一起,雖然鬆散,但在擅長描摹世情百態、注重細節鋪陳的李翰祥執導下,即便放到現在來看,依舊趣味十足。
縱然《大軍閥》是講述民國軍閥軼聞的笑片,但「叔嫂對簿公堂」、「軍閥姨太偷情」兩段情節卻是十足的「風月」艷事,是以該片堪稱風月笑片的開山之作。初上銀幕不久的胡錦盡顯風騷狐媚,在多部粵語片(如《七擒七縱七色狼》等)中以性感色誘聞名的狄娜也終於褪下衣衫全裸上鏡,她們活色生香的演出自然令觀眾大飽眼福,影片票房大賣之餘,還堅定了邵氏公司和李翰祥拍更純粹的「風月片」念頭。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風流韻事》、《風月奇譚》《聲色犬馬》和《金瓶雙艷》等大受歡迎之作。
另外,《大軍閥》的另一大貢獻是捧紅了香港近20年來最重要的喜劇演員許冠文,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位平時舉止斯文,戴著副眼鏡並且除了做電視節目主持從沒拍過電影的人,會將那個出身綠林、滿肚茅草、笑話百出的「大軍閥」演得惟妙惟肖。難得李翰祥慧眼識才,此片一出,許冠文立刻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喜劇明星,還被尊稱為「冷麵笑匠」。
■[邵氏][李翰祥][秦 煌]軍閥趣史[1979]
本片可以看做《大軍閥》的續篇,講述龐大虎之後又一位山東軍閥的軼聞趣事,連智審風化案、給老太爺祝壽、軍閥姨太偷情等橋段都大同小異。不過,較之《大軍閥》的包羅萬象、正諧兼備,這次《軍閥趣史》的情節主要集中在風流韻事上,查暗娼、訪私娼,叔嫂通姦、姨太偷情,一路香艷到底,胡錦、邵音音、余莎莉、楚湘雲等一班艷星各展風情,自然噱頭十足。
只可惜,《軍閥趣史》已是李翰祥在邵氏的後期作品,眾多橋段雖然依舊被老李饒有興趣的精雕細琢,但拍來拍去,無外乎偷情、捉姦,觀眾看得多了,難免似曾相識,有些審美疲勞,是以到得70年代末期,李翰祥的風月笑片其實已然風光不再,票房亦多平平,但這並不能說李翰祥作品的水準下降,只能說拍得太多太濫,觀眾沒啥新鮮感了。
李翰祥拍電影,素擅雜取百家,比如《軍閥趣史》中「關公戰秦瓊」一段,其實就是完全照抄自侯寶林的同名相聲,連對白唱腔都一模一樣。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李導笑片《一樂也》中「老太太去醫院看病」一段,竟是一字不差的抄襲老舍的短篇小說《開市大吉》。——如今我們皆說王晶擅模仿抄襲,孰不知李老早在20年前就已將「拿來主義」玩得熟溜呢。
■[邵氏][李翰祥][樂 蒂]倩女幽魂[1960]
本片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不朽名作,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短篇故事。李翰祥盡顯大師風范,細節考據,花盡心思,服裝華麗,道具精緻,重新塑造古典世界。李翰祥畫功了得,電影中的布景皆出自他手筆;電影古風飄溢,情韻空靈,有古典美人之稱的樂蒂演小倩,造型之美,叫人贊嘆。
寧采臣(趙雷)和聶小倩(樂蒂)的人鬼書生戀,情節詭異,樹妖姥姥逼小倩取采臣性命,幸得劍客燕赤霞所救,掀起人鬼大鬥法。最後小倩借屍還魂,與采臣共諧連理。李翰祥強化了原著人物性格,為三十年後,徐克的重拍《倩女幽魂》奠下基礎。
■[邵氏][李翰祥][劉 永]乾隆下江南[1977]
劉永飾演的乾隆與兩個智囊紀曉嵐(井淼飾)和劉羅鍋(李昆飾)的關系微妙逗趣,紀在赤膊編修四庫全書時,乾隆突然駕臨,來不及穿衣的紀只好躲到桌子下面,被乾隆叫出後靠機智才避免欺君之罪。乾隆微服私訪,顯露出一般平民的喜怒及愛打抱不平的愛心,與草民周日清(汪禹飾)的結下友誼,並在周的幫助下,查出和教訓了一批貪官污吏……
「風月大師」李翰祥根據清代民間野史編導的一部古裝喜劇,他擺脫以往拍古裝宮廷歷史片的完整方式,改用說書人的態度,風趣而技巧地敘談出有關乾隆的奇聞軼聞,並著重於君臣雅趣的鬥智及民俗方言的特色,娓娓道來,津津有味,看來更有親切感和真實感。而起用劉永一改形象演繹風流皇帝乾隆,更發掘出他喜劇才華的一面,證明李翰祥用人之眼光獨到。而李翰祥早在70年代就已把紀曉嵐和劉羅鍋的故事搬上了銀幕,比大陸電視劇早了20多年。本片曾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獎。
■[邵氏][李翰祥][劉 永]乾隆下揚州[1978]
此為《乾隆下江南》的續集,上集最精彩的捉弄紀曉嵐的好戲,這集換作劉墉智騙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原來鄭不肯為乾隆作畫,不料劉墉棋高一著,先以香肉等引誘鄭,待他喝醉時,再反以不讓他作畫來激將,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還有乾隆理發嚇死理發師、劉墉用巧計贏垮標花會等故事,別有一番樂趣。
■[邵氏][李翰祥][劉 永]乾隆皇與三姑娘[1980]
李翰祥自小受北方市俗文化浸淫,年長後南下來港,便多拍北方民間傳奇。他最愛聽老北京的天橋相聲,編導諧趣小品時,竟也直接從相聲取材。好象《軍閥趣史》中的「關公戰秦瓊」,《風流韻事》中的「小神仙」,根本是照抄一些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再比如李翰祥拍的「戲說乾隆系列」,無論是《乾隆下江南》,抑或《乾隆下揚州》,還是這部《乾隆皇與三姑娘》,主幹情節都是乾隆與劉墉君臣鬥智,而這很明顯是來自流傳已久的相聲評書《金殿鬥智》。
⑸ 在邵氏的武俠片和恐怖片中,有哪些是有艷情鏡頭的
降頭、邪、邪斗邪、邪完再邪、風流韻事、拈花惹草、打蛇、毒蠱等等都有類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