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媽媽》結局是怎樣的
電影媽媽結局充滿了很多象徵隱喻,人生神秘而偉大,也感傷而脆弱,不管是誰,都要面對命運的未知、人生的苦難。
85歲母親(吳彥姝飾)和65歲女兒(奚美娟飾)共同生活。女兒背負著對父親的愧疚,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阿爾茨海默病讓她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年邁的母親需要付出頑強的生命力照顧女兒。兩個生命在進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輝映。
對普通人來說,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意思就是認知衰退,記憶慢慢消失,也不認識身邊人,可能只記得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人,於是乎也就是生活不能自理,會生活在自己的認知世界。
結尾媽媽推著女兒走向海里,媽媽和女兒最終是選擇了投海結束生命,獲得了永生。當時海水漲潮了,其他人都跑開了,而女兒和媽媽還是穿著得體地往海里走,兩人都是知識分子,選擇這樣一種體面的方式離開,也是好的結果。
電影中母女二人選擇投海結束生命,以求得解脫,也有一種永生的意義在。母女兩人在海邊舞蹈,女兒最終還是認出了媽媽,海浪濤濤,淹沒了一切。
2. 2013電影媽媽講的是什麼 看到前面就不敢看了太恐怖了 後來結局是什麼一點一點講出來 大概就可以了
2013電影媽媽結局為:
維多利亞為了拯救自己的叔叔和照顧她們的安妮向「媽媽」乞求,這實際上表明,維多利亞已然在經過這段時間的治療與照顧之後,獲得了人最真的的本性——善良與愛,與她的妹妹不同,在她們被「鬼魅」撫養長大前,維多利亞至少還有人的意識與交際能力。
而她的妹妹莉莉因為太小以至於根本無法適應人類的生活。而最後鬼媽媽放棄了維多利亞,將她的妹妹莉莉「帶」走了。
(2)媽媽電影的結局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過程
該片根據2008年一部只有3分鍾時長的同名短片改編,由一個鏡頭拍攝而成的獨具匠心的電影,在短片的《媽媽》中,一共只出現了三個人物,分別是女兒莉莉和維多利亞,以及她們的那個已經變成喪屍的媽媽。
她們的媽媽不期而遇地出現在了兩個女兒居住的房子里,於是便展開了一場令人驚恐的追殺。長片版本的《媽媽》延續了這個母親追殺孩子的故事,不過卻把故事的主題挪到了另一戶人家之中,而倍受驚嚇的也不僅僅是兩個孩子,還有收養她們的親人。長片的空間和容量,給了很大的創作的自由度。
短片中,只使用了一個場景,但是在長片中,這種場景的轉換,故事的編排以及恐怖情節的設置。
參考資料:
媽媽(2013年安德斯·穆斯切蒂導演電影)_網路
3. 電影媽媽的結局是媽媽帶女兒投海嗎
沒有
影片最後,母親終於帶女兒來看海了。那是真正的海、漲潮的海,它波濤翻滾,泛起乳白色的泡沫。面對這片遼闊的海,困在記憶里的女兒和媽媽敞開胸懷、盡情歡笑。時間退出了她們的世界,海水淹沒了她們的影子……影片沒有給出確切的結局。人生海海,起落沉浮、變幻莫測,生命神秘而偉大,也平凡而包容,不管是誰,都要面對命運的未知、人生的苦難。歸根結底,面對人生這片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普通人,沒什麼不同。
4. 電影媽媽結尾為什麼要跳海
電影《媽媽》結尾的跳海場景,可能是為了表達一種象徵意義或者情感氛圍。具體來說,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象徵媽媽的犧牲:在電影中,媽媽是一個非常堅強、勇敢、無私的女性,她為了家人和自己的信仰,不斷地付出和犧牲。而跳海這個場景,可以看作是媽媽最後的犧牲,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為了保護女兒,選擇了跳海,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女兒的自由和幸福。
2. 表達媽媽的解脫:在電影中,媽媽一直背負著許多心理負擔和罪惡感,她的內心非常痛苦和矛盾。而在結尾的跳海場景中,媽媽可以擺脫所有的負擔和束縛,獲得一種解脫和釋放。這種解脫和釋放也可以看作是媽媽對過去的告別,她用自己的行動,向世界宣告自己的自由和新生。
3. 創造一種情感氛圍:跳海這個場景,可以創造出一種悲壯、感人的情感氛圍,讓觀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這種場景也可以讓觀眾感到震撼和感動,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電影的印象和感受。
總之,電影《媽媽》結尾的跳海場景,可能是為了表達一種象徵意義、情感氛圍或者主題思想。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這個場景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5. 電影媽媽里誰跳湖了
電影《媽媽》里跳湖的是爸爸。
劇情:奚美娟由於在其青春年少時為了劃清界限,沒有給被批鬥回來的做考古研究的父親開家門,從而造成自己的父親徹底絕望跳湖自殺。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悲劇,由楊荔鈉執導,吳彥姝、奚美娟主演。
母女倆人,小心翼翼地試探與保護,明明互相關心,還要裝作不知情的樣子,保護對方的自尊心。
女兒確診阿爾茨海默症後,看到女兒突然不記得出校門的道路,一臉惶惑地站在路中間,媽媽沒有直接指給女兒大門的方向,而是故意拉住過路的學生問路,然後回頭偷偷看向女兒,再假裝在前面走著領路。這些細節,處理地非常細膩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