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老和尚和一目五是什麼電影

老和尚和一目五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4-05-04 01:33:26

㈠ 找一個國產降魔電影,特效還不錯

《山海經之伏魔正道》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i8sGXHDiBCsevH05r51sQ

提取碼:2tbt

《山海經之伏魔正道》是由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浙江華策娛樂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傳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項氏兄弟電影)、狂想者影業(寧波)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奇幻片,由陳成執導,崔爾康、陳葉玲主演。該片以古代三界六道魔、妖、怪為背景,講述妖魔當道,卧龍寺俗家弟子仁義、花妖蓮心和老術士的徒弟方不護送點妖錄的故事。

㈡ 畫壁:電影畫壁主要講的是什麼啊還有結局是什麼意思啊

雖然最後的解決是有些狗血,但是在我看來,這部片還是相當值得進去電影院一看的,特別是情侶。因為這部片嘗試以簡單的故事,告訴你,什麼叫**情。裡面的美女,美景,音樂都非常值得欣賞,有很多人覺得這部片沒有什麼內涵,其實恰恰相反,這部片相當的有寓意!

例如,裡面的百花仙子,每一個仙子其實就是代表不同的性格類型女人,什麼樣的女人才最得男人喜歡呢,電影中有討論男人一般會喜歡哪類女人!

姑姑(閆妮)獨立 花若離枝春亦老,相思入骨情難遙

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輕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花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寥寥數語,桂花不與眾花爭彩的品性被李清照描摹的淋漓盡致。閆妮飾演的仙女統領是仙境中的王者,

在她的統治下,仙境中不僅不能有男人,甚至談及情愛都不被允許。

「情愛帶給女人的只能是傷害,我不讓仙女接觸任何男性。『姑姑』這個角色,要求在愛情中付出就得有回報。」九美圖中,閆妮錦衣加身,鳳冠霞帔,「霸氣」外露。陳嘉上坦言:「這次畫壁里,閆妮飾演的姑姑,感情受過傷害,因此她固步自封,對愛抗拒。但她又是一個仙境的霸主、家長,她不得不面對自己以及所有人對愛情的期待。鳳冠霞帔只是霸氣外露的表象,不與眾花爭彩但又是第一流,那才是閆妮真正的表演功底所在。」

-芍葯慧質

芍葯(孫儷)慧質 憑欄憶得香山句,十二金釵看此花

芍葯嫦娥下,

夜夜露芳濃。

盈風展婀姿,

年年一香同。

《詩經—鄭風》中這樣描寫:「維王與女,贈之以芍葯」。這種花在春末夏初時盛開,這個時候也正是群芳間歇時期,所以它能盡顯風韻,其色香兼備形神俱美。而清代詩人蔣餎書描寫「芍葯」是「憑欄憶得香山句,十二金釵看此花」,是說芍葯一旦開放,十二金釵(十二美人)為之動容,爭相觀看。

「芍葯是畫壁中的核心人物,這個人物一直是理性與情感相融合的,就像現代社會中的白領女性,心中有愛的渴望,但是在事業與愛情之間的選擇一直搖擺不定。」陳嘉上表示。「芍葯可以說溫柔體貼,舉止嫻雅大方,感情豐富善解人意。她在電影中承載著情感與美好品質的化身,而且也是人、仙之間傳遞情感,穩固關系的紐帶。」海報中的芍葯,白衣飄飄,氣質非凡,秀而不媚。

鄭爽飾演 牡丹
牡丹(鄭爽)純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葉薄忘披衣,

萬花爭艷麗。

不與冬相伴,

一怒惹武帝。

相傳武則天稱帝,曾於嚴冬昭令百花盛開,偏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把牡丹就貶至洛陽。所以從此,洛陽牡丹花繁色艷麗而聞名天下。海報中的牡丹鄭爽,豆蔻華年,星眸微嗔,雙瞳剪水,不施粉黛而顏色如朝霞映雪,可謂純美之極。

「牡丹是書生來仙境第一個見到的仙女,兩人是有一見鍾情的東西在里邊的。而牡丹也對這個未知世界來的人很好奇,所以感情戲很多。」陳嘉上表示:「另外,牡丹是畫壁中最勇敢、最敢直諫的角色,也是涉世未深,最純情並且被大家最關愛的小孩。因此,人仙大戰的導火線也是她,所以我在挑選角色時候,也考慮了很久,這個角色鄭爽詮釋的很好。」

謝楠飾演 翠竹
翠竹(謝楠)堅韌 江雲有態清自媚,竹露無聲浩如瀉
一節復一節,

千校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

免撩蜂與蝶。

竹輕盈細巧、四季常青,竹不開花,清淡高雅。「謝楠演的翠竹是敢愛敢恨、敢說敢做的女性,劇組許多人都說這個角色簡直是為謝楠量身定做。」閆妮在發布會現場對謝楠的表現大豎拇指。謝楠則表示,電影里的翠竹,就是自己的寫照。「其實我就是現實中的『假小子』,很多人都會有像哥們一樣的女性朋友,也有很多人說我就是這類女孩的代表,陳導也許就是看中我這個性格吧。」

陳嘉上說起翠竹,偏愛有佳,「其實,翠竹這個角色,有很多吸引人之處,縱有百般柔情,她都不嘩眾取寵,更不盛氣凌人,朴實無華、一塵不染,她不圖華麗,不求虛名的自然天性才是謝楠最匹配角色的地方。」海報中的翠竹,端莊優雅,嬌羞可愛。

柳岩飾演 雲梅

>>

雲梅(柳岩)性感 三丈軟紅春帳宵 ,媚眼如絲重影搖
景物詩人見即誇,

豈憐高韻說紅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

開得方知不是花。

詩人盧肇道:「最恨柴門一樹花,便隨香遠逐香車。花如解語猶應道:欺我郎君不在家。」一樣愛花惜花之情淋漓筆下,動人心魄。「別家仙女連男人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我都已經有戀愛經驗了哦」柳岩聲稱。「人們都說男人是理性動物,女性是情感動物,明顯就是說雲梅這種女人。」陳嘉上表示。海報中,雲梅顧盼生輝,酥胸半掩,撩人心懷。

莫小棋飾演 丁香
丁香(莫小棋)嫵媚 酥指點唇芙蓉俏,娥首垂項冰肌綃
蘇小西陵踏月回,

香車白馬引郎來。

當年剩綰同心結,

此日春風為剪開。

「柳岩扮演的雲梅是性感,莫小棋扮演的丁香是嫵媚,性感是外露的,嫵媚則是自身散發出的更為成熟的女人味。」陳嘉上表示:「丁香這個人物,外表要求很高,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也很難演,可以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因此,我們一直物色一個能完全詮釋嫵媚的人,莫小棋是最佳選擇。」

「丁香這個角色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包容,愛就是付出,她將中國女性最隱忍的一面完全展示了出來。她俱有中國傳統女性所有的美德,美麗、賢良淑德,她的隱忍,她的心胸大度幾若達到了聖人的境地。」 海報中的丁香,風華絕代,嬌艷驚人。

包文婧飾演 百合
百合(包文婧)聰慧
爾叢香百合,

一架粉長春。

堪笑龜堂老,

歡然不記貧。

海報中的百合,一副小家碧玉的樣子。而新人包文婧在發布會上表示自己是《畫壁》中最貪吃的仙女,隨時隨地都拿著零食。「其實百合這個角色,非常聰慧,她既知道嫁夫隨夫,又有自己主見,冰雪聰明就是說這樣的女子。」陳嘉上如是說。「有點可愛,聰穎,有主見,又要求平等。這是現代新女性的特點,百合的身上都有體現。更重要的不管夫君貧賤還是富貴,都不離不棄。」

夏一瑤飾演 雪蓮
雪蓮(夏一瑤)秀雅
雲嶺冰峰素色寒,

雪蓮典雅峭崖歡。

娉婷仙韻無塵染,

蕙質冰肌獻玉蘭。

雪蓮花一直被作為英勇頑強的象徵,也被用作形容一個女人純潔神聖,清純美麗。海報中的雪蓮,與百合、海棠,均是一副小家碧玉樣,嬌羞可愛。陳嘉上談到雪蓮,則表示:「雪蓮在畫壁中,實則是個秀雅的女子,丈夫有難,就會挺身而出,跟現在世上有些夫妻,大難臨頭勞燕分飛的價值觀是完全不同的。」

藍盈瑩飾演 海棠
海棠(藍盈瑩)羞澀

昨夜海棠初著雨,

數點輕盈嬌欲語。

佳人曉起出蘭房,

折來對鏡化紅妝。

海棠鮮艷奪目,能使人消魂。「儂麗最宜新著雨,妖嬈全在未開時」,而它欲開未開之時最為嬌媚動人。因此海報中的海棠粉腮紅潤,秀眸惺忪,羞澀銷魂。陳嘉上詮釋:「海棠年齡很小,就跟大家分享了同一個夫君,她那種桃羞李讓的感覺很讓男人著迷的,是很多男人喜歡的那種羞答答的女子。」

進入女人國裡面的三個男人,其實是代表了女人所可能遇到的三種男人,這部戲有四個不同類型的男人,孟龍潭有條件但沒有底線,朱孝廉有條件也有底線,包貝爾演的書童沒什麼條件也沒要求,金甲武士有條件但也不敢要求,這四種男人都要面對他們自己的選擇。」陳嘉上說,《畫壁》就像一間愛情教室,不一樣的選擇,會讓他們體驗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鄧超飾演朱孝廉
朱孝廉(鄧超)儒雅

勸君莫作獨醒人

爛醉花間應有數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兩情若是長久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海報中的書生朱孝廉,表情端莊,雍容閑雅。「《畫壁》中的朱孝廉、孟龍潭、後夏這幾個人,其實都是表達我對愛情的看法。」導演陳嘉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鄧超扮演的朱孝廉身上,重在表達情慾愛戀中的『情』,他在這個仙境里有一見鍾情的懵懂,也有真愛相逢,他為了責任甚至假結婚。但他不能把精力都放在『情』這里,他非常的清楚兩個相愛的人,若能再相逢,雖時日短暫,也是難能可貴。因為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就像現在都市中的社會精英,在愛情方面、事業方面都會有權衡的。」

《畫壁》鄒兆龍單人海報
孟龍潭(鄒兆龍)淫邪

夫婿輕薄兒

新人美如玉

落魄江湖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

海報上的刀客孟龍潭,眼露邪念,一臉壞笑。「他是個落魄的江湖人,原本就有貪念,到了這個要什麼有什麼的仙境,就更加變本加厲了,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先後有過五個老婆。」談到刀客這個角色,陳嘉上則有新的解讀:「孟龍潭這個人物很符合聊齋的主題:人有淫心,是生褻境。人有褻心,是生怖境。電影里他本來看不起書生,甚至很多人會認為他是反派,但到頭來他卻不得不幫助書生。其實他也是社會上最普遍的人,大家都會在一念之間有貪欲、有選擇。」

《畫壁》包貝爾單人海報
後夏(包貝爾)懦弱

凄凄復凄凄

嫁娶不須啼

凄凄復凄凄。

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

白頭不相離。

「書童後夏,他在影片中是最懦弱的角色,他一直認為自己是為了自家公子而生存,他與雲梅之間也是從憐愛開始,慢慢的產生了羨慕,後來產生了愛,但他後來的結果卻很圓滿。其實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社會上的三無青年,缺乏自信,沒有什麼生活目標,卻也往往是抱得美人歸,知足者常樂啊。」陳嘉上對包貝爾的表現非常滿意。海報中的後夏,憨態可掬中透漏著半分羞澀,想必是十分有趣的角色。

《畫壁》安志傑單人海報.jpg
金甲武士(安志傑)瞋恚

「我演的金甲武士,算是仙界里原本存在的唯一一個男人,是一個保鏢,保護仙女的,但又不是仙的同類。金甲武士對姑姑、對芍葯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一直暗戀著芍葯,但又因身份而自卑,其實是蠻孤獨的。」安志傑在談到自己的角色時表示:「當我看到闖入仙境中的男人跟我暗戀的仙女有了情愫,當然十分的嫉妒。但當看到仙女受罰,有十分痛心,所以有很多忠貞和反抗的情緒在裡面。」海報中的安志傑,瞋恚冷酷,讓人不寒而慄。

1

鄒兆龍 飾演 孟龍潭:
淪為山賊的落魄刀客,性格豪邁且極重情義。與不打不相識的朱孝廉結為好友,共闖畫中畫界,貫徹其大男人主義,把多名仙女納為妻妾,左右逢源。 孟龍潭是惡人,是花心的男人,映射了當今社會那一類喜歡包小三小四的男人,為什麼他可以肆無忌憚地包小三包小四,因為他內心深處覺得女人都是要依靠男人生活的弱者,因此他可以為所欲為,這些從電影裡面的對白就知道了,不多解釋;
但是當他知道原來自己的老婆都是比自己厲害上百倍的仙女的時候,他就慫了,他就想離開這個女人國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留下來沒有用,因此他外表看起來兇悍,其實內里卻是虛弱。
這種男人,如果你女人非得去依賴,會被吃得死死,但是如果女人自身很獨立剛強,就會反過來,但是卻也不能太過。
但是再壞的男人,在看見自己女人受到欺負的時候也會挺身而出的,這個看最後他不畏懼死亡對抗姑姑就知道了。

包貝爾 飾演 後夏:
朱孝廉的書僮,個性單純,對主子忠心。追隨對方進入畫中畫界,對仙女雲梅一見鍾情,在她不情願的情況下成親,最後亦成功打動雲梅,讓對方接受自己。

2.後夏是書童,是老實善良的好男人代表!雖然看起來非常的懦弱無能,但是勝在疼愛自己的老婆,以及願意為自己的女人付出一切,雖然缺少情調,雖然缺乏有力的臂彎。現實中有很多的老實可靠的男人,只是有多少女人可以在不受傷,不經歷一些痛苦的時候接受呢?

鄧超 飾演 朱孝廉:
上京准備投考功名的書生,精於書畫,天資聰穎,卻生性縱情。誤闖璧畫中的畫界後周旋於各紅顏之間,在此段奇緣中飽歷悲歡離合,最終領悟愛的真締。

3.朱孝廉是書生,也是正義浪漫專一理想有錢的好男人,但是這樣的男人可遇不可求,看看四個男人才有這樣的一個,而且還三個女人爭一個就知道這種極品男人的難得!但是這樣的男人是負責任的,也是講原則,又高傲的。

4.安志傑 飾演 金甲武士:
肩負守護畫界的重任,這里唯一的男性。彷彿毫無情感,有如身上的鎧甲般冷冰冰,卻暗地裡情傾芍葯,基於規條所限而無法表達情意,只有默默守在對方身邊。

最後的結局,
其實是借用了佛家慣有的理念,一切如幻夢泡影。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一代天驕,還是平民百姓,不管你經歷了多少風光得意還是不如意,其實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最後一切都只是幻影,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如此!

其實這部電影的情節的確不復雜,也很好懂,但是這部電影是想過簡單的情節故事,美麗的畫面以及天籟般的音樂告訴我們一些關於生活的哲理,愛情的道理,來引導我們去思考,什麼才是最適合我們自己的幸福以及追求。

真水無香,真理都蘊含在簡單的事物當中。

㈢ 總說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看不懂,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作



觀眾們提到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首先必提的是《第八個是銅像》,筆者曾經對此作了一點分析。

幾乎是同時,當年的觀眾還要提到另一部看不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這就是《腳印》。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竟然在觀眾那乎陵悉里得到眾口一詞的感受?

《腳印》這部電影是在1971年在國內公映的,算是比較早期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據《上海文化年鑒 1992》後附錄的「上海文化史大事記(1966 1976)」記載:1971年11月28日,為慶祝阿爾巴尼亞解放27周年,上海即日起上映阿爾巴尼亞故事片《腳印》和《勇敢的人們》。


在浙江的一本文化志里,也提到:1971年12月17日,為配合阿爾巴尼亞解放27周年紀念活動,杭州市上映阿爾巴尼亞故事片《勇敢的人們》和《腳印》。《浙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廣闊的天地經風雨,矯健的山鷹在翱翔——<勇敢的人們>觀後》和《一場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爭奪戰——<腳印>給我們的啟示》。

更早一些的評論,出現在全國的大報上,我們看看當時的評論標題。

1971年12月2日《解放軍報》:前進在革命化的大道上。

1971年12月5日《北京日報》:光輝的道路。

1971年12月7日《文匯報》:前進的步伐。

1971年12月8日《光明日報》:永不停止的腳步。

1971年12月8日《光明日報》:知識分子的光輝道路。


從這些文章的標題來看,電影應該是主題積極,黑白分明,簡單乾脆,怎麼會生出「看不懂」之說?

而實際上,對這個電影「看不懂」的呼聲,可以說在我們的耳邊不絕如縷,時有所聞。

這部電影受到中國觀眾的廣泛歡迎,在《話說周曉文》(毛果著)一文中,介紹中國導演周曉文的電影啟蒙歷程,引述了周曉文的回憶: 「《多瑙河之波》看得最多,不下十幾遍吧!《腳印》看了七,八遍。」

看了多遍,應該有看不懂的因素在內。

再看《「文革」記趣》汪運(作者:鍾利戡)一文,作者就直指:「阿爾尼亞有部《腳印》的影片,放映看完,多數人不知所雲。」

在《劃痕的歲月:表述我們難忘的記憶》(高峰著)一書中引用了劇作家金作人的一封信,提到:「『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這是觀眾在看完《腳印》之後得歲乎出的結論。該片採用了大倒敘和時空交錯的結構方法,看慣因果式線狀結構影片的中國觀眾很難適應,當然,阿爾巴尼亞其它電影中鏡頭的快速切換,人物及細節交代的簡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在葉聖陶與葉至善合著的《葉聖陶家書》中,也有很大的篇幅,記載了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錢鍾書當年在《圍城》里諷刺:名人寫信,有一種表演欲在內,都考慮日後發表的。

不能說葉氏父子當年連篇累牘寫的通信,沒有想到日後會出版。我們今天在兩個人的書信中,正看到父子倆在 歷史 的孤寂中,作出熱鬧的雙簧式表演。

因為是表演,所以,他們之間寫的書信並不一定是心中所想,不過,也能大體看到一點時代的印痕。

在葉至善的信中,提到了阿爾巴尼亞的這部電影。


1972年5月10日葉至善的信中寫道:「類似的故事,有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腳印》講的是一位醫生思想的轉變。這位醫生出身是好的,手術非常高明。他認為救活過不少人,受人感激、尊敬,都是應該的。後來他醫治一個工人。這個工人在一次事故中為了搶救他的同事,炸掉了兩條腿。手術過後,醫生去查病房,正好那幾個被救的同事來探望那個工人。他們一見面就談技術革新的事,醫生感到非常奇怪:這些人不是這個工人不顧自己的死活,把他們救出來的嗎?怎麼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呢?真出於他的意料。他就把這件事對一個朋友說了,那個朋友回答得很好,說因為他們在同樣的情況下,也會像他那樣乾的。這個醫生才悟到,自己離開勞動人民已經很遠了,於是主動要求到邊境去接受改造。這張片子就思想性講,是相當高的。可是他們習慣於用倒敘手法,還有些不必要的穿插,使人不容易理清頭緒。」

葉聖陶回信,如果有票,他是會去看的。可見對兒子的推薦,他還是感興趣的,並沒有歧視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從這里可以看出,阿爾巴尼亞電影對中國的文化融入與介入,要比我們後來避而不談、佯裝不知的鴕鳥狀態要復雜得多。


兒子看到父親對他上一封信中所提及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興趣,在5月16日這封回信中,進一步闡述了電影的內容,這是所有先期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喜歡表現出來的心理趨向,他寫道:「《腳印》那個電影,要看懂得花點腦筋。他是從一個暗殺案開的頭,就是這個醫生被暗殺了,有人懷疑他是自殺,處理這案件的公安人員認為必須經過調查才能定案。於是他訪問了醫生的父親、妻子、同事、朋友,這些人都敘述了醫生生活的片斷,裡面還插進了這些人自己的生活,因此看起來頭緒很亂。爹爹去看之前,最好叫三午把故事大概說一下。這個主題用偵探片的形式來表現,實在沒有必要。」


這里提到的「三午」是葉聖陶的長孫。其實按照葉聖陶的文字功底,看這樣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完全能夠自己消化電影里的迷津,用不著別人指手劃腳,但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腳印》確實有一點「燒腦」。

與葉聖陶大師被懷疑成看不懂,倒是不少民眾在這個電影里讀到了他們需要的理解。

據交通技工教育研究會編《交通技工教育優秀文集》所收錄的《師德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作者:林景輝、魏雪芬)卻把《腳印》作為文章的論據:「阿爾巴尼亞影片《腳印》中有這樣一句話:和朴實的人在一起,可以純潔靈魂。」


可以看出,這部論文集是把《腳印》作為一個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言論來引用的。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仍然沿用阿爾巴尼亞電影里的論點作為支撐自己理念的信息源,確實有一點不可思議。

在畢熙東著《足球老納:從德國到中國》中的一篇文章「足球不是輪盤賭——第十四屆世界盃足球賽之我見」中,作者也涉筆成趣地提到了《腳印》帶來的記憶:「 倒底誰造就誰?在十年動亂期間,只有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有資格進口。我卻記住了影片《腳印》中的一句名言:是醫生造就了手術室,而手術室不一定就造就醫生。本屆世界大賽呈現出的紛亂現象,真個兒是觸及了人們的靈魂。」

只是作者在這里發生了記憶錯位,其實文中的這句話,並不是《腳印》里的台詞,而是另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創傷》中的對白。這兩部電影表現的都是醫生如何離開大城市,來到缺醫少葯的偏遠地區,矛盾沖突也主要來自於夫妻之間,都是丈夫積極,妻子拖後腿,主題構思非常接近,所以才造成了作者這種張冠李戴的錯誤記憶。

而《腳印》當年就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產生了強烈的思想撞擊。


我們在《雷鋒式的好戰士黃觀順》(1973年出版)一書中,看到傳主的一則日記,對《腳印》給予自己的教育沖擊力,作出了記錄與記載:「一九七二年三月六日看了阿爾巴尼亞故事影片《腳印》以後,我感到對我的教育極為深刻。它是教育我們青年人的一部好影片。它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不能貪圖安逸,更不能驕傲自大。要知道一個人的進步應歸功於黨和人民,而決不能把同志們幫助的結果看成是自己驕傲的資本。」

而更多的記載,出現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作者的筆下。上海作家殷慧芬在《夢中錦帆》中把電影《腳印》融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經歷中,小說中寫道:「李小蓉說也挺欣賞《腳印》里的那個外科醫生,他瀟灑才華出眾,可惜他死了,他被人殺害了。錦帆說影片里的腳印象徵了人生的足跡。李小蓉說哎喲我怎麼沒想到,我還覺得這片名文不對題我真傻。」


在毛寄萍所著《欲罷不能》(2007年版)中也寫道了阿爾巴尼亞這部電影給人物帶來的牽動效應:「她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阿爾巴尼亞叫《腳印》的電影,女主人公向別人傾訴和丈夫的感情的那句話:結婚已經五年了,可是我們還像剛戀愛那樣。她完全沉浸在一種幸福的感覺之中,開始的因為偷情而產生的忐忑,因怕別人發現而產生的恐懼,因行為越軌而產生的隱隱約約的罪惡感盪然無存。」



連環畫也沒有放過《腳印》,這本連環畫標明根據阿爾巴尼亞電影改編,由王佩家改編,向群等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於1974年1月出版第1版,印數達到驚人的280000冊。


這本連環畫將電影里產生弄不懂的回憶場景全部刪掉,理清了頭緒,而且把無關的人物回憶也給省略掉了,倒是理解電影的一個比較好的通俗讀本。

而就是這樣一部不入今日電影界名流法眼的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竟然也成為早年的電影教科書的成功範例,而今天這些範例,則大多數是唯好萊塢電影馬首是瞻的。


在卜召林主編的《電影學簡編》(1992版)中介紹「對話蒙太奇」這一技巧的時候,寫道:

對話式蒙太奇也是比較經濟、比較簡要的處理方法。這樣的畫面組接,既推進了電影故事情節,又合情合理。這也是在中外電影史上大量運用的一種手法。下面是《腳印》中的情節。


護士:「阿爾丹大夫祝你成功。」


阿爾丹:「謝謝」。


「成功和失敗往往是毫釐之差」,說這話的已是在另一個場景里的教授。

那麼,贊聲一片的《腳印》為什麼叫人看不懂呢?

這一點,在葉至善給父親的信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就是電影通過回憶介紹了犧牲在敵人槍口之下的阿爾丹大夫的生平事跡。


這種表現手法,與《第八個是銅像》如出一轍,甚至在《寧死不屈》里,也是通過主人公米拉被捕之後不斷閃回的回憶,來表現過往的經歷。

看來,阿爾巴尼亞電影很喜歡這種大面積的回憶手法,而正是這種手法運用較多的電影,就是中國觀眾看不懂的「重災區」。


《腳印》里,開始是一個懸念的結局,阿爾丹大夫在邊境地區行醫時,突然死去,手上發現槍支,最容易作出的判斷,是他自殺身亡。於是警察展開調查,通過走訪他的父親、妻子、同事及病人,來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動向,與《第八個是銅像》不同的是,《腳印》里的阿爾丹醫生更具有《羅生門》的「視角決定觀感」的色彩。

《第八個是銅像》是人物事跡互不幹擾的並列式的拼盤式組接,而《腳印》則是人物事跡的因果式拼盤式組接,各組回憶里因回憶角度的不同,必然會有沖突的地方,這形成了《腳印》里的人物形象處於一種撥開雲霧、移顯換影的狀態。


阿爾丹大夫在別人的多角度回憶中,性格與思想都是遞進的,最後落腳點是證明了他是一個好大夫,而不是一個可能叛國未成的自殺者。

正如葉至善在信中所說,《腳印》採用了一個懸疑式的結構,並不一定是成功的。因為整個電影里,並沒有什麼刀光劍影的部分,而最後突然來了一段神秘的死亡事件,把一起思想沖突的電影非要拉扯上兇殺事件,這兩者之間顯得有一點不倫不類。

實際上,整個電影的回憶,就是說明了主人公如何從一個虛榮、自私、滿足於個人幸福的醫生,如何實現了價值觀的轉變,投身到服務 社會 的更有意義的人生之中。


這顯然在後來的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的轉型變革中,證明這是一條非常難以實現的道路,而當下的阿爾巴尼亞民眾,卻把選擇方向放在義大利、希臘這些二戰中與阿爾巴尼亞為敵的國家,也就是電影里的叛逃者亟欲前往的國家。

也就是說,《腳印》里的大夫的思想轉變,恰恰是逆行著現實中的民眾的思想趨向的。

因此,《腳印》這樣的影片,反過來可以看出,當時的國內民眾卻是想出國的,而不是像電影里歌頌的大夫那樣,一心意圖紮根基層。

所以說,英雄們的行跡與行蹤,總是逆行著 社會 的趨向與思潮的。


電影里還通過一位姑娘之口,對那個時代作了總結:「我們的後代會羨慕我們這個艱難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年就等於一個世紀。」

其實事實上恰恰相反,現今的阿爾巴尼亞恰恰忘記了那個時代。

在電影里,英雄們被樹立為榜樣,告訴民眾與世俗的選擇的另一種相反的可能。這就是英雄法則的存在價值,好萊塢電影也概莫例外。

影響《腳印》里的大夫思想轉變的因素,是電影重點表現的區域。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阿爾丹從開始時沉湎於個人主義與家庭小圈子裡,發生思想轉變,來自於以下幾個因素:



大夫與同事外出遊玩,遇到了童年小夥伴的媽媽,當年他們在鄉里,得到過這位農村大娘的照顧,後來小夥伴犧牲在抗擊法西斯的戰斗中,這給了阿爾丹以傳統教育,覺得自己不應該忘了本。這是促成他回鄉行醫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夫在收治病人的過程中,有一位工人因為保護同事,而自己受了傷,斷了條腿,大夫本來是救治病人的,但反過來也被病人所救治,這一點,使他改變了高高在上的觀念,扭轉了醫患關系中醫生的上帝般的存在。



影片里,阿爾丹的父親是一個軍官,後來解甲歸田,他對兒子的變質有著深刻的認識,指出:「你把人民給予的榮譽看成是理所當然的,脫離人民,忘記是誰培養了你。」而同事也直指阿爾丹脫離現實,搞純粹的理論研究,熱心於維護自己的威望,而不是服務於民眾。這些觀念,在主人公觸碰到病人的感人行為之後,迅速由理論轉化為行動實踐,從而實現了思想的轉變。


《腳印》一片,雖然是局限於一個醫生的生活,但是 社會 廣度還是超乎尋常的。影片里,還提及了蘇聯中斷了的援助,工廠通過自力更生,來應對突襲的困難。包括當時嚴酷的 社會 環境,邊境地區的復雜形勢,都能夠映射出國家面臨的現狀。在這樣的形勢下,醫生放棄大城市的生活,來到邊境地區服務鄉民們,便使他的這種選擇具有了整個 社會 背景支撐的縱深力道。


而影片里的兇手,正是那個曾經送吊燈給醫生的所謂好友,影片在最後結尾中,略去了推理與偵察,直接把兇手給推了出來,這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不屑於進行邏輯分析導致電影讓人莫名其妙的原因之一。


《腳印》在一部簡單的主題電影中,加入了那麼多元素,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它的主題意旨,也讓電影七岔八岔,枝節太過繁復,最後就讓人得出「看不懂」的印象了。實際上,電影的主題還是非常鮮明的,當時報紙上對它的概括是很一錘定音,毫無歧議的,正說明它並不難被看懂,至少看過電影的觀眾,可能不一定梳理出電影敘事的脈絡走向,但電影傳達出的內容,還是一目瞭然的。



閱讀全文

與老和尚和一目五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