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太平洋壁壘電影

太平洋壁壘電影

發布時間:2024-06-09 15:57:41

『壹』 電影雲圖的詳細劇情。

1. 很幸運在上映之前兩天看到了這部大片。這是一部超出我預期的片子,沃卓斯基之前雖然有Matrix和V這樣的炫目又深邃的片子,但是也有像是極速賽車這樣只有場面,情節欠佳的砸鍋的片子。雲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編劇以及剪輯得恰到好處,使此片看起來時空的不停轉換並不突兀。6個小故事之間不光在人物上和情節上有細微的聯系,在主題上也有著微妙的共鳴。160min(有人說是172min)的片子絲毫不覺得長。當然內地送審的話少數漏肉的片段肯定是沒有了。但是應該不會影響劇情。

2. 本片的敘事手法相當奇葩(褒義詞)。一口氣講了六個故事,而且是一會兒講講這個故事,一會兒講講那個故事。本人沒看過原著,原著黨理解起來應該更加清晰。這里劇透一下全片的線索(但是無情節劇透),方便大家理解電影。歡迎原著黨來批評指正(1)一個律師(Jim Sturgess)在從英國回到舊金山的船上寫了一本航海日記。(2)一對英國的gay(Ben Wishaw & James D'Arcy)在若干年後讀到了這本航海日記。(3)一個女記者(Halle Berry)在若干年後得到了這對gay當年的書信。(4)這個女記者的鄰居(一個小孩)根據這個女記者讀到的信寫了一部小說。這個小說後來被一個出版商出版了。(5)裴斗娜後來看到了一部根據這個出版商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6)在遙遠的未來,一群人被裴斗娜的故事激勵著,把她奉為神明。

3. 演員的運用非常奇特。一個演員經常要分飾若干個角色。而且有些情況下是要男扮女裝或者女扮男裝。把亞洲人化妝成白人或者把白人塗成亞洲人(大家看預告里Jim Sturgess和裴斗娜的那個戲,Jim長得那麼奇怪,那是因為他演的是一個姓陳(官方說姓張)的亞洲人)。但是對於情節進展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反而增加了幾分喜感。個人的表演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Ben Wishaw扮演的Gay和Jim Broadbent扮演的出版商。

4. 說說迅哥。說實在的,迅哥演的很賣力。雖說之前曝光的照片很少,也沒有個正式的個人海報。但是單憑演技,絕對強過裴斗娜。當然裴斗娜露點了,這個另說。迅哥和裴斗娜的英語比較難懂,但是也說得過去。迅哥演了三個角色。兩個是悲劇的角色,還有一個是打醬油的喜感的男賓館服務生角色。戲份不多,整體滿意,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5. 在這里預言一下奧斯卡。本片至少會拿到如下幾個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化妝,最佳視覺效果,以及最佳影片。當然能否有所斬獲就不得而知了。( 大家盡情鄙視我吧,雲圖一個奧斯卡提名都沒拿到,我自己面壁去了。不過還是抵擋不了我對本片的喜愛,國內的朋友要去捧場啊。)

6. 英語功底有限,再加上片中還有很多夾雜著韓國口音,中國口音,蘇格蘭口音,黑人口音以及未來口音的英語,無字幕看這么復雜的英文的片子確實有一點兒費力。以我有限的理解力,這個片子是在說,在浩瀚的空間和時間背景下,我們每個人都是不起眼的。但是我們的一點小小的舉動,也許就會在對另一個時間另一個空間另一個人的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We a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

以上是12年10月24號看完之後懷著激動的心情寫的,為了不降低要去電影院的同學的審片樂趣,上文只有微量的線索的提示,這些還都是我這個沒看過原著的菜鳥,電影院散場,跟美國人一路走一路聊,七拼八湊咕噥出來的情節梳理。

現在兩個月過去了,雲圖在北美的票房也悲劇了,甚至比不過暮色系列的最終章。不過獨立電影本身有風險的(陽光小美女的導演上次在放Ruby Sparks的時候也跟我們坦言)這幾年其實他籌劃了若乾片子,但是很多都因為資金人力問題,胎死腹中。導演製片東拼西湊把資金弄來已經很不容易,能把這么一部鴻篇巨制拍完上映已經是奇跡了。

不過一部好電影並不會因為票房的失敗而被人遺忘,該片因為有中方投資和周迅的原因,明年應該會在國內上映。希望奧斯卡頒獎季《雲圖》能多拿幾個提名,至少在中國上映前提高點兒知名度,無論如何,本片的視覺效果還是絕對值得去電影院欣賞的。另外如果配音可以做得完美一些,對於本片情節的理解應該可以消除語言上的壁壘。

相信現在點進來的同學,都是看過了網上新出的高清版《雲圖》。畫面一流,不過夾雜著回聲,俄語,以及時不時的笑場和咳嗽的音軌,實在不敢恭維。希望有耐心的同學可以再等一等,已經被鳥語折磨得痛不欲生的同學,希望以下的兇猛劇透可以對你理解本片有所幫助。

首先我沒看過原著,電影上映前書店裡也沒出現鋪天蓋地的原著再版,(這又回到了之前獨立電影沒人肯給你砸錢搞宣傳的話題上來了),所有情節都是在我又看了一遍網上流傳的清晰版,自己YY出來的,歡迎大家來拍磚。

6個故事是相互獨立的,不管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但是每個故事之間都有著微妙的聯系。同一個演員所演的不同人物沒有實質上的聯系,但是導演的一些演員安排讓故事看上去兩個人在這個世界離別,在另一個世界重逢,增加了一些宿命和輪回的厚重感。不過回到獨立電影沒錢以及片中人物太多,請不起這么多人,只能一個人多用幾次。

第一個故事在1849年的太平洋島國,Jim Sturgess(JS)是一個美國的律師,(這個演員就是One Day裡面和海瑟薇愛了十年的帥哥),從San Francisco到南太平洋某島國簽署買賣黑奴的協議。在小島上留宿的幾天,目睹了黑奴們悲慘的生活,尤其是一個黑奴(英國迷你劇黑鏡裡面出現過的黑人演員,不好意思我認錯人了,不是同一個人)在烈日下被鞭笞的觸目驚心的場景,可能因為水土不服(我覺得應該是大熱天穿著正裝中暑了而已),JS在烈日下暈倒。黃鬍子的Tom Hanks(TH)名義上說自己是醫生,診斷後說他身體里有蟲子,然後給他灌葯。實則TH覬覦他的錢財,給他喝的都是毒葯。JS簽署了買賣黑奴的協議之後啟程返回San Francisco跟老婆岳父團聚,那個被鞭笞的黑奴逃到船上企圖偷渡來擺脫奴隸的生活,他求JS給船長求情,收留他做水手。船長本來想把黑奴扔掉殺掉算了,不過看他確實能幹,收留了他。另外TH在船上繼續給JS借治病的名義給他灌毒葯,JS快掛了的時候,黑人哥們兒挺身而出,救了JS。JS最後終於回到祖國和妻子團聚,並且燒掉了買賣黑奴的合同,帶著妻子投奔美東的黑奴解放運動中了。整個航程,JS都在寫日記,這本日記後來出版,到了下一個故事Ben Whishaw(BW)的作曲家手裡。另外,JS演的律師,胸口有一個像彗星一樣的胎記。

第二個故事在1936年的劍橋,BW演的作曲家(007裡面的小Q)和James D'Arcy(JD)在英國搞基,感覺JD應該是個學理科的。後來BW跑到一個年老智衰的大音樂家門下,負責聽譜記譜,JD繼續學習,於是兩人分開了,但是一直保持書信聯系。老音樂家江郎才盡,不過BW卻在工作之餘自己嘗試音樂創作。書信中BW給JD提到他正在看的那本當年律師JS航海日記,可惜只有一半,問問JD能不能把下一半找來,(其實有暗喻他希望能繼續他們的戀情的意思)。有一天老頭子聽到BW彈奏的正在創作的《雲圖六重奏》,希望占為己有。BW不同意,但是老作曲家早已發現了他的那些書信,知道了他是Gay(當然也有人說BW是雙性戀)的身份,藉此威脅。BW一時失控,舉槍射傷了老音樂家,然後拿著自己的樂曲,隱姓埋名,一邊躲避追捕,一邊在一個小旅館里繼續創作《雲圖六重奏》。創作完成後,自殺身亡,JD趕到的時候為時已晚。BW的屁股上方有一個像彗星一樣的胎記,他跟JD的書信JD也一直保留著,《雲圖六重奏》並不算成功,但得以傳世。

第三個故事在1973年的San Francisco,Halle Berry(HB)是一個記者,上一個故事裡的JD還活著,但是已經是一個老人了。JD掌握了一個核電公司的內部調查資料,該公司其實受到石油公司的控制,他們故意希望核試驗失敗,然後石油公司繼續得以壟斷。記者HB無意間遇到JD,JD預感到自己有生命危險,希望把這些調查資料託付給HB,但是為時已晚。HB趕到賓館的時候,JD已被暗殺,調查資料也被拿走,留下的只有JD和當年基友BW的通信。HB前往公司企圖一探究竟,另一個技術人員Tom Hanks給HB透露了一點信息,隨即TH被暗殺。HB在回家路上,也險些被暗殺。逃過一劫的HB在鄰居小朋友的指引下,通過這些基友的信件,找到了JD侄女的地址,從那裡得到了JD當年備份的內部調查資料,並且在公司內部的一個黑人大叔的幫助下幹掉了殺手,然後將真相公之於眾。他的鄰居小朋友天天跟著HB一塊兒玩,後來他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部小說,在下一個故事中得到出版。HB的肩膀上也有一個彗星一樣的胎記。

第四個故事在2012年的倫敦,(可是沒有寫到奧運會啊)。一個黑道作家把一個寫書評的人給扔下樓摔死了,隨即這個黑道作家就成名了,書也就大賣了。當然這個黑道作家也進監獄了,作家的小弟來找出版商(演員是前面那個老作曲家)要錢,出版商其實沒賺到多少錢,不給錢就要償命了,被逼無奈,出版商去找他哥哥借錢。他哥哥Huge Grant,因為弟弟跟自己老婆有一腿,所以借著保護他弟弟的名義,把他弟弟關到一個老年院里。然後老年院的四個老人策劃了一起飛躍老人院的壯舉。逃出來以後,出版商找到了自己年輕的初戀,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後商出版了上一個故事裡,HB鄰居小孩寫的那部小說。出版商的腿上,有一個彗星一樣的胎記。另外出版商飛躍老人院的故事,也被拍成了電影。

第五個故事在新首爾,2144年。此時克隆人技術已經成行,克隆人被人類當奴隸驅使。同時地球的環境惡化,人類已經在外星建立了若干基地。裴斗娜和周迅是克隆人,每天負責在Papa Song餐館打工。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完全沒有人身自由。一個克隆人工作一段時間後,將被處決,然後回收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給別的克隆人當食物。周迅某夜偷了鑰匙,拉著裴斗娜去小屋子裡看了一部不完整的電影,就是上一個故事裡飛越老人院的故事,這個故事帶給了他們沖破束縛,追求自由的些許信念。後來周迅因為向純種人反抗被殺害,裴斗娜被一個反政府組織救出,他們希望裴斗娜可以發出克隆人的聲音,告訴世界真相。於是把裴斗娜帶到一個發射塔,向世界播報了她的一段視頻。但是之後終於寡不敵眾,政府攻破防線,俘虜並處決了裴斗娜。裴斗娜的脖子上有一個彗星一樣的胎記,裴斗娜的那段視頻也一直得以流傳。

第六個故事,夏威夷島,人類衰落後第106個冬天。估計人類經歷了一場災難,地球上的文明的人類都快死光了。夏威夷島上生活著一堆土著人,他們把以前裴斗娜的故事神話了,把裴斗娜敬為神明。他們既有善良的穿毛衣的Tom Hanks叔叔和金發碧眼的周迅阿姨,(他們是姐弟),也還有野蠻的食人族,周迅老公Jim Sturgess在某次給祖先扣頭(對,就是中國上墳時候的扣頭)的時候被食人族給割喉了,懦弱的TH躲在角落,接受了帽子怪人的教唆,無動於衷。(帽子怪人我猜象徵著人性的軟弱自私陰暗面)。地球上的文明人也快死光了,只剩5個了。他們需要在島上找到發射塔,和外星球的人類基地取得聯系。文明人Halle Berry不顧組織上的規則,私下用先進技術救治了周迅阿姨的孩子。TH作為感激,帶領HB找到了發射塔(其實就是裴斗娜當年向世界發表宣言的塔),並且得知了裴斗娜作為人而不是神的故事。HB和外星球取得了聯系,可惜TH的全村人都被食人族所殺,只有TH和周迅的孩子得以倖存,他們最後和HB一塊兒搬到了外星球生存。理論上TH應該也有一個彗星一樣的胎記,不過我沒看到特寫,可能毛衣TH的紋身太多了,胎記給蓋掉了。(經狂奔的芽提示,TH的胎記在腦殼後面。最後和年老的TH講完故事才給了個特寫。長著頭發的TH看不出胎記)

全片的整個主旨,可以在第一個故事結尾處的對白中得到很好的總結。律師JS的岳父對於他們要為黑奴爭取權利的行為不屑一顧,說道」No matter what you do, it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 more than a single drop in the limitless ocean!「 JS義正言辭地回答道"What is an ocean, but multiple of drops? " 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在人類宏大的歷史和空間的范圍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這些不計其數的微小的善的信念,使得人性的種子即使在最險惡的環境中,仍能夠得以保存,經過時空的洗禮,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某個世界,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輝。

『貳』 美國電影的特點

1)、好萊塢的大公司
在1900年的時候,好萊塢還只不過是離洛杉磯市中心十幾公里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小鎮。洛杉磯原來屬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被納入美國版圖後才成為美國的城市。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維爾克特斯買下了這里的一塊地,他的夫人將蘇格蘭運來的大批冬青樹栽在這里,就有了好萊塢這個名字(在英語中,Hollywood是冬青樹林的意思)。如今,好萊塢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具有了重大的象徵意義。諸如日落大道、貝弗利山莊、聖費爾南多河谷、聖莫尼卡和馬利布海灘等享有盛名的地方,這些地名都充滿了現代神話。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國電影的發展史。

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他們發現,這里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從1909年開始,著名的製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萊塢以天然背景拍攝了好幾部影片。當時,美國電影的中心在東部,紐約是大本營。從此以後,許多電影公司紛紛來這里拍片,開始了美國電影業移師好萊塢的大轉移。1912年起,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到1928年,已經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八大電影公司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簡稱MGM)

馬庫斯·洛是洛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於1920年收購了米特洛製片公司,後來又收購了高德溫公司,最後與路易斯·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建成米高梅公司。洛氏公司保留了電影院部分,米高梅公司則負責製片廠。在洛氏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擔任董事長之後,塔爾伯格重新成為製片人。塔爾伯格於1936年去世,3年後,米高梅公司推出《亂世佳人》。1973年,米高梅公司受到財政上的限制,不得不放棄發行並減少生產。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所有的聯美製片公司,組建了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1985-1986年,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老闆特德·特納收購了製片廠,後來又賣給了柯克里安,只保留了影片庫。1990年,義大利人姜卡爾洛·帕雷蒂和他的控股公司帕泰通訊公司在時代-華納公司的幫助下,收購了米高梅公司。1989年,米高梅/聯美公司佔有6%的市場份額。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明星製片廠老闆阿道夫·朱克爾於1916年收購了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幾經更名之後,於1930年改名為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公司。它的實力由於利用了華爾街的信貸收買了一些電影院而大大增強。1932年,曾發生導致公司破產的嚴重的金融危機。1933年到1936年,派拉蒙公司在巴尼·巴拉班的領導下重整旗鼓。1946年,公司的利潤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3900萬元。當時,派拉蒙公司被最高法院強制賣掉其所屬的電影院。從1971年起,弗蘭克·雅布蘭斯、羅伯特·埃文斯、馬丁·戴維斯、弗蘭克·曼庫索相繼擔任公司的董事長。作為的四大公司,派拉蒙1989年佔有14%的市場份額,並試圖收購時代-華納公司,但在一場官司後失敗。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維廉·福克斯的福克斯影片公司於1917年在好萊塢成立。1927年,公司投巨資開發福克斯有聲電影工藝,與反托拉斯法發生法律糾紛。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又遇到財政上的困難。威廉·福克斯去世後,公司於1935年與達里爾·扎納克和弗蘭克·申克的20世紀製片公司合並,成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1981年,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王馬文·戴維斯收購,他把一半股份出讓給了澳大利亞報業巨頭魯伯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於1989年處於第六位,佔有6%的市場份額。

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華納斯兄弟於1923年組建華納兄弟製片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吞並維太格拉夫公司,並投資其子公司維泰豐公司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發的音響技術。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1927)耗盡了薩姆·華納的心血,他於同年去世。華納兄弟公司於50年代轉向電視片生產。1957年,傑克·華納只保留了華納公司的少量股權,1967年,華納公司被七大藝術製片公司收買,1969年又被金尼國民服務公司收購。伯班克的公司由史蒂芬·羅斯領導,重新命名為華納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其電影、唱片和電視部分保留華納兄弟的名字,由特德·阿什利負責。1983-1984年,華納公司曾陷於嚴重的財政危機。在特里·西默爾的領導下,由於《小妖精》和《蝙蝠俠》等影片的成功,公司恢復了元氣。1989年,華納公司在八大電影製片廠中排名第一位,佔有19%的市場份額。此時,時代公司合並進來,成為時代-華納公司。

雷電華公司(Radio-Keith-Orpheum, 簡稱RKO)

雷電華公司是好萊塢八大公司中最年輕的公司,1928年由戴維·薩爾諾夫和約瑟夫·肯尼迪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合並幾家公司後成立。沃爾特·迪斯尼、奧遜·威爾斯和塞爾茲尼克等獨立製片人都曾加盟雷電華公司,並未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48年,公司被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所控制。1955年,雷電華公司被一家輪胎公司的子公司托馬斯·奧尼爾的通用遠距無線電公司收購,把幾百部影片的攝制權讓給了可口可樂公司。1958年,在女演員露西爾·鮑爾的主持下,在德西露製片廠內開始恢復生產電視片。由於公司領導人的決策不利,致使雷電華公司最終從好萊塢消失。

環球公司(Universal)

卡爾·萊姆利在合並了幾家企業後於1912年創建了環球製片公司。1936年萊姆利去世後,環球公司被一個財團收購。擺脫了30年代的財政危機之後,環球公司於1946年與國際製片公司合並。1962年,環球國際公司被美國音樂公司收購。從1976年起,內德·塔南、弗蘭克·普賴斯、西德尼·申貝克相繼領導環球公司。環球公司1989年處於第二位,佔有17%的市場份額。1990年環球公司被日本的松下公司以6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191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別林、瑪麗·璧克馥和格里菲斯創建,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領導,1926年起由約瑟夫·申克領導。經過徹底的改組後,阿瑟·克里姆和羅伯特·本傑明於1951年取得了聯美公司的領導權。1967年,聯美公司被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收購。

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1924年由喬·布蘭特和哈里·科恩、傑克·科恩兄弟在1920年成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基礎上創建。在1927年至1939年間,由於弗蘭克·卡普拉的領導,哥倫比亞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3年,公司被愛倫·赫希菲爾德和戴維·貝格爾曼收購。1982年,公司杯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任命英國獨立製片人戴維·普特南為董事長。1987年,哥倫比亞公司與三星公司合並時普特南離任。哥倫比亞公司於1989年成為第三大製片公司,佔有15%的市場份額,同年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購。

2)、好萊塢的歷史和現狀

美國早期電影全是無聲電影,常被稱為默片時代。默片時代的電影多是喜劇,最著名的喜劇演員是查理·卓別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已經成為名垂青史的優秀影片。

1923年,有聲電影問世,給好萊塢帶來了滾滾財源。

1927年,在米高梅影業公司老闆路易斯·B·梅耶的指導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議設立學院獎來鼓勵並表彰那些對電影事業做出突出成就的電影人。於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酒店舉行了第一屆學院獎。學院獎的獎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錫銅合金的鍍金裸體人像。1931年,當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看到這尊金像時吃驚地說:"它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從此,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傳開了。從第七屆起,學院獎正式更名為奧斯卡獎。奧斯卡獎分為兩大類:成就獎和特別獎。成就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和最佳外語片等。在當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種電影大獎中,奧斯卡獎無疑是最具權威、最有影響、設獎范圍最廣的電影獎。它象徵著美國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初,美國已經度過的經濟危機,好萊塢也開始了長達20年的黃金時代。從30年代初開始,洛克菲勒財團與摩根財團就開始了對好萊塢控制權的激烈爭奪,到1935年,兩大財團基本上控制了好萊塢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經濟後盾的好萊塢製片公司,也開始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創造並發展的類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觀眾歡迎。好萊塢在它的黃金時代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其中,《亂世佳人》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具魅力的經典之作;《公民凱恩》也總是名列歷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等,在取得巨額票房收入的同時,也都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也以電影為武器展開了與納粹的斗爭。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華納公司拍攝的《卡薩布蘭卡》最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麗·褒曼也因此蜚聲世界。此外,亨利·方達主演的《血雨腥風》、卓別林的《大獨裁者》以及《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納粹黨徒》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納粹的丑惡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正當好萊塢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開始調查"混入到美國電影界的共產主義分子"。非美活動委員會於1949年10月20日開始審訊,"好萊塢十君子"被判入獄。一大批導演、製片人、演員和編劇被列入了黑名單,使他們淪為無業人員或流亡國外。這場風波整整持續了十年,使好萊塢元氣大傷。此外,50年代電影的普及也對好萊塢造成了沖擊,使好萊塢經歷了長達30年的危機。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影片是《教父》,它被譽為"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美國影片"。

70年代末,好萊塢再度出現新的曙光。從這時開始到整個80年代,《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金色池塘》、《雨人》和《為黛茜小姐開車》等影片,表現了普通大眾對家庭倫理的關注,將嚴肅的社會主題納入到了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中來,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是這類影片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

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七八十年代好萊塢涌現出來的兩位導演奇才。喬治·盧卡斯將喜劇片、西部片的類型與高科技和幻想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令幾代人痴迷的《星球大戰》系列。斯皮爾伯格在80年代拍攝了《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紫色》和《太陽帝國》,90年代又拍攝了《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在經歷了80年代電影體系的趨向完善之後,90年代一開始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到達了它們的收獲期。從1995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超過億元的大片。90年代好萊塢既獲商業成功又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有:《沉默的羔羊》、《漂亮女人》、《阿甘正傳》、《獅子王》、《辛德勒名單》、《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號》等。

3)、美國電影的經濟學透視

幾十年以來,美國電影產業一直都是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量。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在80年代初期之前,美國電影出口一直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電影出口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從1953年開始,美國電影進口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對這種進出口相背離的趨勢可以解釋為美國電影業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美國電影進口和出口之間這一差距的彌合反映出其貿易更加趨向平衡。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1948年的《貝魯特協議》規定取消教育用視聽材料國際貿易中的進口關稅,許可證和數量限制。1950年的《佛羅倫薩協議》注重對知識產品如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的自由流通。然而,這些國際協議沒有包含娛樂性文化產品或文化特徵。事實上,《關貿總協定》(GATT)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DECE code of Invisibles)都批准了電影放映保留配額,以保持各國的文化身份。各國為保護其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經常把文化主權問題作為主要理由提出來。從實質上講,文化主權(Cultural Sovereignty)並不是關於藝術產品本身的消費問題,而是關於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選擇問題。政府會運用價值判斷來促進、刺激國內文化產品的消費,因為這些文化產品表達了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例如,加拿大和美國享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如作為共同語言的英語(雖然接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主張把法語作為他們的母語),作為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和作為宗教的猶太教--基督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因為這些共同的文化價值,加拿大人認為他們的文化主權受到的最大危脅來自美國文化產品的支配,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Morris,1978)。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一些進口國抱怨市場規模的不平衡,如人口因素,為美國生產商提供了享有規模經濟的機會。這樣,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使美國生產商在國際市場上更加具有競爭力。因而,從90年代初開始歐洲和加拿大就一直關注美國電影的文化影響。在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就對進口美國電影施加配額(Feldman and Nelson ,1977)。隨著德國把自己的電影用來進行宣傳,其對美國電影的限制越來越升級。實際上, 現在《關貿總協定》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都批準保留電影配額以維護各國的文化身份。根據Wildman和Siwek,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錄像製品施加了貿易壁壘(Wildman & Siwek,1988)。美國在文化產業中也一直使用有限的貿易壁壘,主要是關稅壁壘。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生業(Feldman and Nelson ,1977)。然而根據Wildman 和Siwek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通過對義大利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生產和貿易統計數據的研究,他們提出發展商業電視是增強當地節目製作者和電影生產者實力的關鍵。他們聲明,外國競爭所削弱的僅僅是國家控制和撥款的媒體(Wildman and Siwek ,1990)。

wildman 和 siwek還認為,對電影和電視節目貿易的限制,特別是數量上的限制,會使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從正常渠道得不到滿足的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盜版來滿足( wildman and siwek,1988)。新的復制技術的方便快捷和衛星傳播使盜版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最近,美國電影出口協會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部分國家都存在錄像帶盜版現象。美國電影出口委員會估計盜版使美國從與加拿大的貿易中受到的損失大約在2500至5000萬美元之間,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粗略的估計。Wildman和siwek認為錄像盜版是由沒有知識產權立法的國家和對現有版權法執法不力造成的(wildman and siwek,1985)。例如,198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利用電視錄像設備在家庭中出於非商業性目的復制廣播電視節目是合法的(Vogel ,1986)。

產品和市場特點

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明星制"一直是美國習慣運用的電影產品分化的一種手段。在"大片"依靠明星出演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大牌明星稀缺,這樣的大片也就很少。這種狀況的結果是,每一家主要的電影製片廠每年都是靠一部或很少幾部電影來獲得其利潤。到80年代末期,每年發行60至80部主要電影,但有一部電影的片酬達到三百萬以上美元的實力的明星不到25個。到1997年,有些明星的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之高,這就造成了電影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相應地,各種大片的票房收入佔了全部電影票房收入的一半。

明星制部分地造成了生產費用和市場營銷費用居高不下,這就為新企業進入電影行業造成壁壘,最終導致這一產業的高度集中。據估計,在1965至1988年期間,美國前四位電影生產商在北美洲票房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一直在48%至69%之間上下波動。美國電影行業到底是寡頭壟斷控制下的競爭還是壟斷競爭還可以討論,1965~1988年期間,排行前四位大公司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平均為58.64,而同期的Herfindahl Hyrschman Index指標為1236。(註: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簡稱HHI,為美國市場集中度指標,從38.2%至39。2%開始,每增加1%的商業市場份額,HHI指標便增加78個點。)這些數字說明。

雖然這一產業中確實存在大公司的市場支配力,但這一行業中獨立生產商的數量越來越多,四大公司的構成不斷變化,這一切都說明這一產業正在朝著競爭性的方向發展。一小部分獨立生產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也開始佔有較小的市場份額,如Orion。然而,獨立生產商把他們生產的電影交給大公司去做市場營銷和發行,因為要想發行成功必須要有大的資金投入和廣泛的發行渠道,這些對小公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大公司則具有這兩方面的實力。此外,影劇院的集中度也相當大,有大約40%的影劇院掌握在排名前六位和大連鎖影院公司手中。為了加強這一集中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各大連鎖公司斥巨資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修建了大批的多銀幕的劇院(Vogel,1986)。1982年,全美國共有大約7300家從事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業務的綜合性公司,但其中年收入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只有11家(Trade in Service ,1986)。

來自電視和其他娛樂媒體的競爭越來越大,使得電影業不得不採取新的應付措施。除了對明星制度進行改進之外。還加大廣告投入力度,使電影得以進一步細分,分割電影市場。1980年,平均每部電影的廣告成本為54萬美元,到1991到增加到平均990年萬美元(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1)。1985年,電影業全部廣告開支為大約3.52億美元,佔全部娛樂業廣告開支(15億美元)的17%(leading National Advertisers 1985a)。在美國,娛樂業的廣告支出按行業排名第五位(Leading Nationd Aertisers 1956)。正如wildman 和siwek所指出的那樣,如果國內市場的規模是該國公司在電影的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有相對優勢的外因的話,那麼相對優勢和巨額成本也只屬於那些享有廣大的國內市場的國家(wildman and siwek,1988)。

美國電影公司應對與日俱增的競爭的另一條策略是把電影的生產製作移向海外,以便降低生產成本,規避貿易壁壘。外國直接投資,不論是流入還是流出美國的投資,增長都十分迅速,從1977年到1993年,美國電影產業在其他國家的子公司的資產總增長了5.1倍,而同期的銷售額僅增長了6.4倍,同時,其他國家在美國電影業的資產增長了271.1倍,銷售增長了233.1 倍,然而,絕大部分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似乎都是有價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並且對電影生產和內容的控制權仍然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歷史資料顯示美國在其他國家子公司的資產和銷售額也同樣不錯。例如,1984年好萊塢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獨立生產商共拍攝318部電影,其中151部在其他國家拍攝,估計價值達到20億美元,然而這些電影被認為是由美國子公司"進口"的。一此類似由在美國的外國子公司"進口"的價值達到了10億美元(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1986)。雖然這些數據是不全面的,但也顯示出在大多數年度,在資產競爭方面,美國也保持著巨大的優勢。

美國電影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存在著第二市場或者叫作輔助市場。錄像技術的最新發展使這一產業從第二市場獲得的收入份額明顯增加了。第二市場包括錄像帶租售、付費家庭錄像、網路電視,付費光纜電視和辛迪加組織等。通過"分層的"或時間差銷售戰略,電影業在各個不同的銷售渠道採取隨機價格策略(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ment,1986)。在這一整套銷售環節中,電影院是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環節, 繼之以錄像帶、付費電視等。第二市場可以連續數十年為像《飄》(Gone with the wind)《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和《星球大戰》(Star wars)這類"大片"創造收入。計算機的影像處理技術可以防止流行電影膠片原版的損壞或老化,從而延長這些電影在第二市場上存在的時間。第二市場的強勁增長大大增加了電影製片公司的收入,使居高不下的電影製作成本得到了補償(Block ,1986)。再者,第二市場的存在使電影公司可以瞄準各種市場細分,這樣就可以增加產品分化,降低失敗風險(Smith and Smith ,1986)。

簡單地說,美國電影產業已經通過採用明星制,特殊效果和大規模廣告分化了它的產品,既使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收入。最近,美國電影業已經開始把生產製做移向國外,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利用第二市場試圖通過隨機價格來增加收入。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美國電影產業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以致於只有幾家大型電影製片公司和連鎖影院主宰著這一產業,同時在競爭的狀態下也存在著市場的制衡力量。這一行業結構受到巨大的國內市場的支撐,而其國內市場是一個幾十年來受到明星制的培育,已經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這些獨一無二的產業特徵很好地說明了美國電影貿易的模式。

『叄』 找一部關於英國飛機被擊落,當地人救了飛行員的二戰電影

《空襲德累斯頓》
1945年1月的德累斯頓被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之中。年輕女護士安娜•毛特堅守崗位。羅伯特•紐曼是一名令德國人憎惡的英國轟炸機飛行員,在執行一次轟炸任務時被德軍擊落,落在了德累斯頓的郊區。安娜發現了藏在地窖中的紐曼,救與不救成了她心中最大的掙扎……

『肆』 遙遠的橋是什麼年代的電影好看不

美英合拍規模最大票房冠軍戰爭大片, 還可以。
迅雷下載http://www.tttxxx.net/soft/8/2006/20060620712.html
BT下載
http://www.bjpanda.com/read.php?tid=14548
(種子在最後一行)
【劇情簡介】 一九四四年,歐戰已近尾聲,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開通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以致此行動遭到慘敗。 本片為七十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明星陣容空前盛大,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描述一九四四年,歐戰已近尾聲,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開通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以致行動遭到慘敗。 本片從演員陣容上來說可謂明星薈萃、大腕雲集!連老牌影帝勞倫斯.奧利弗在片中飾演了一位戲分不太重要的荷蘭老醫生。詹姆斯.凱恩演了一個101空降師的上士,羅伯特·雷德福出演82空降師的上尉,另外的幾個明星也分別擔任重要角色:肖恩·康納利扮演的英國第一空降師長,最後大敗而歸。麥克爾·凱恩演第30兵團裝甲團中校,吉恩·哈克曼演波蘭旅旅長,最初反對「市場花園」計劃第二批跳傘部下遭到德軍屠殺!安東尼.霍布金斯演第一空降師的指揮奪橋的中校,堅守待援失敗最後光榮被俘! 這是一場非常值得後人深思的戰例。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至7月25日,巴頓率領的第3集團軍率先沖出諾曼底地區,開始了法蘭西平原上對德軍的大追擊,盟軍上下逐漸彌漫樂觀的情緒。 作為進攻的兩支鐵拳——蒙哥馬利和巴頓都想成為最早進入柏林的人,而盟軍有限的補給能力無法保障兩支大軍同時發動進攻,進攻只能在一個方向進行。最後蒙哥馬利的的北線進軍方案被艾森豪威爾接受。 蒙哥馬利希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企圖繞過傳聞中德軍嚴密布防的「西部壁壘」,而在荷蘭方向展開一輪新的攻勢,代號為「市場--花園」。 計劃採用空降「蛙跳」戰術,以美軍第82、101空降師,英軍第1空降師及波蘭傘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戰役縱深上的埃因霍溫、奈梅根和阿納姆三地空降,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像交「接力棒」一樣,護送地面推進兵團,直搗德國腹地——魯爾區。 1944年9月17日13時30分,戰役開始,盟軍動用了5500餘架運輸機、2596架滑翔機、8000餘架戰斗及轟炸機,同時在三處地區空降。但是戰役進行得很不順利。在經過殘酷戰斗後,101師和82師傷亡了3542人,才與地面部隊會師。而遠在最前方的英國第1空降師久等援軍不到,在傷亡3716人後,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圍成功。盟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但只「完成了90%的目標」(蒙哥馬利語)。戰後,一位戰地指揮官感嘆:「那座橋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 這是20世紀70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在大導演理查德.阿頓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諸如詹姆斯·卡恩、邁克爾·凱恩、肖恩·康納利、羅伯特·雷德福、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為戲份分配的關系,使情節進展有如片段的組合,缺乏一氣呵成的氣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長。不過即便如此,憑借極其出色的攝影和明星們的傾力出演,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歐戰尾聲的1944年,盟軍為了打開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搗納粹首都提前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為了奪取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鐵路大橋,與佔有絕對優勢的德軍浴血奮戰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雖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盟軍仍遭失敗。 此片有三個中文譯名:遙遠的橋(中)/奪橋遺恨(台)/英雄冢(港),從這次戰役失敗的意義上來說,譯之「遙遠的橋」最為貼切。 ---------------------------------------- 此岸和彼岸——戰爭片中那些把守生死的橋 遙遠的橋/A Bridge Too Far 1977年,一部更大規模的以橋為核心的史詩戰爭巨片由美國和英國聯合出品,就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執導的《遙遠的橋( A Bridge Too Far )》。劇情背景是二戰期間由英軍蒙哥馬利元帥制定的在荷蘭境內的阿納姆(即影片中所譯的「安亨」橋)作戰計劃,後世以其代號「市場花園」所知名。軍事學本身當然復雜的多,失敗也有諸般原因。但是為了觀看的簡便,在影片里只做了單線條的交待,就是由近即遠,分別由邁斯威爾·泰勒率領的美軍101空降師佔領埃爾德荷文橋;蓋文將軍率領的美軍82空降師佔領尼美根橋;勞依將軍率領的英軍第1空降師佔領安亨橋,他們將為英軍第30集團軍打開通道,如果計劃成功,將在1944年聖誕節前結束二戰,這當然是蒙哥馬利的一廂情願。 影片中的勞依將軍,也就是本片的一號男主角,由好萊塢常青樹蕭恩·康納利扮演。根據史實,英軍第1空降師長原來是一位步兵旅長,根本不懂如何實施空降突擊,但是在影片中給予了他正面的形象塑造。他在出征之前就有一種不詳的預感,但是本著「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態度,他沒有象金·哈克曼扮演的波蘭空降旅長那樣直言不諱,而是沒有半句怨言的毅然出征。降落以後,看到一群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瘋子,他更加宿命的感到瘋子們在嘲笑他們的自投羅網。影片結尾,一萬人的部隊在突圍後僅剩下兩千人。他聽到寒鴉悲鳴,不禁黯然。盡管如此,影片還是對於英美聯軍特別是陷入德軍第2裝甲軍兩個師重圍的英軍第1空降師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不遺餘力的進行了謳歌。 這里再次表現出了東西方文化觀念的差異,在殘酷戰斗的間歇,英軍和一位荷蘭平民醫生請求德軍收容英軍無法治療的傷員,德軍竟然答應了。最後喪失戰鬥力的2000名英軍被俘,德軍莫德爾元帥給予了他們應有的尊重,他遞給安東尼·霍普金斯扮演的軍官一塊巧克力,溫和的說道:「這是你們英國的巧克力」。我本以為那位軍官會義正詞嚴的拒絕,令我訝異的是,他竟然接過了那塊巧克力。我隨即釋然,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這些被俘的英軍已經戰斗到了最後,他們仍然無愧是英雄。 本片拿了1977年第3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響 (1978)、最佳音樂(安東尼·阿斯奎斯獎)。對於收藏者而言,除了這些獎項,最值得一飽眼福的,就是影片中號稱超過諾曼底空降的3倍,集中了3個空降師3萬餘人的最大規模空降。 -------------------------------------- 此片是《最長的一天》的作者雷恩死於肺癌前的絕唱……很想看看原著,他的《最長的一天》一直是我最愛的戰爭文學作品。 影片也很棒,可以說編劇下足了功夫,對歷史事實的考證非常嚴謹,整片中除了描寫搭設浮橋的美101師的軍官埃利奧特 古爾德(Elliott Gould)是唯一虛構的人物之外,所有出場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實的……

閱讀全文

與太平洋壁壘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