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薩達姆女戰俘的電影

薩達姆女戰俘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4-06-22 05:19:57

① 求一部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名字忘了

《奪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實從波斯灣戰爭結束才開始。四名美軍因為從伊拉克戰俘的屁眼中發現了一張薩達姆秘密碉堡的地圖,決定偷偷到碉堡奪取一批搶奪自科威特的黃金,只要此舉得手,退伍回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他們本來以為此行輕而易舉,不料各種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諷的口吻和奪寶冒險動作片的包裝來檢討波斯灣戰爭,把好萊塢主流片拍出了另類趣味。本片對美伊雙方在這場戰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當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個性亦塑造得鮮明有趣。在鏡頭和音響處理上本片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將「子彈穿腸過」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現在銀幕上。
這個故事原可拍成主題嚴肅的戰爭冒險片,但導演戴維羅素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以不露痕跡的高明手法,讓觀眾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運用大量動作場悔敬面、尖銳的嘲諷笑點、誇張的橋段,創造出一種屬於新世代的動作喜劇。羅素的劇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國家作戰,歷經深入沙漠尋寶的冒險過程,才讓他們了解到每隻槍管的背後都存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進而尊重這場戰爭對當地人民的意義。戴維的故事透過這四個人的觀點,粉碎美軍的戰爭的態度,並闡述了他們在旅程中,對戰爭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轉為了解的過程。
導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節幾乎都是真實故事改編,海珊從科虧特手中偷得黃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讓這些在戰場上沒機會表現的軍人,自辟戰場,只為尋寶回家過好日子。同時發展出令人省思、娛樂效果並重,劇情十足的動作戰爭片。

《鍋蓋頭》

講述的是一場沒機會開槍的戰爭,主角和隊友們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射擊的目標,於是,戰場這種適宜大肆宣洩荷爾蒙的場合,變成了強制禁慾的修道院。片子的氣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燒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煙一般,壓抑、沉重、枯燥。不過,這一切的背後,戰爭的殘酷仍舊可見。士兵們不期然地闖進一條高速公路,棚返路面上寂靜無人,但堆滿了汽車殘骸。士兵們漫步其間,好像撞進一個荒唐的地獄。說地獄,因為那裡顯然經歷了猛烈的炮火襲擊;說荒唐,因為那裡太安靜了,看起來就像一個遠古戰爭的化石場。

如果給第一次海灣戰爭找一個象徵物,大概沒有比這條公路更合適的了。

現實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連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號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間,美軍從空中和地面對沿著這條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車隊進行了猛烈的轟炸。轟炸的結果,便如《鍋蓋頭》中陸戰隊員所見,把這條公路變成了人間地獄。轟炸造成的傷亡數字,至今仍眾說紛紜,從數百到十萬,都有人主張。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戰場正是如此———交戰的雙方很少能面對對方,一方的攻擊全靠遠程火力甚至精確制導火力來解決,另一方處處被動挨打;一方盡力避免傷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無處逃生;最終,一方以陣亡126人的代價結束戰斗,另一方的傷亡數字,大概永遠都無人知曉。戰場外的善惡,歷史自有公論;戰場上的情形,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戰爭方式的演變會改變許多東西,改變的關鍵則在於距離。無人機、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以及衛星電視、網路,這些都是戰爭中利用距離的手段。距離給士兵們帶來安全,也給旁觀者帶來安慰,當然,只是漠然和錯覺式的安慰。兩次海灣戰爭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戰爭的殘酷程度,至少,公眾所能見到的殘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別是第二次海灣戰爭,幾乎是一場全程電視直播的戰役,電視這邊,觀眾看見美國大兵散步或者飆車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實,一切又都如此虛假。戰爭仍舊殘酷,只不過你不大看得到罷了。

《拆彈部隊》

電影的主角是個有些瘋狂的傢伙。本來,拆彈部隊配備有機器人,雖然不是所有場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創造出一些安全距離,而這個傢伙從來不屑於使用機器人,每次都是親自上陣的。

拆彈是一個很特殊的工作,碧和慎既需要技術,也需要賭運。即便能夠辨清每一個起爆器的走線,你也不能保證周圍沒有窺伺的敵人正在按下按鈕。電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夠從鬼門關全身而退,現實中,我記得早先看過一則新聞,稱英軍在阿富汗的頭號拆彈手不幸殉職,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記錄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傢伙早已罹難。

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電影為主角塑造了一種深不可測的心理,雖然這是好萊塢戰爭片的慣常手法,但此時此人的心理狀態,已經全無———譬如,《戰爭啟示錄》中庫爾茲上校那種殘酷的崇高感。拆彈手的心理,只是讓人覺得悲涼、苦澀、無可奈何。戰爭形式的改變,早晚也會影響到人心。

埋設炸彈與拆除炸彈,這場博弈,已經不是典型的戰場行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經常需要拆彈部隊的地方,是巴以和北愛爾蘭。在那裡,「佔領者」,他們的敵人,還有中立的人民,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炸彈會造成不分敵我的殺傷,而爆炸產生的影響,則波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已經不再是軍事斗爭,而是事關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戰爭。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的狀況也正是如此。在這種戰爭中,沒有比直面炸彈更短的距離了,因此,這大概最適宜用來象徵美國在後海灣戰爭時期的處境。

從沙漠風暴到如今,從《鍋蓋頭》到《拆彈部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循環:當時以為能夠遙遙操縱來解決的問題,最終發現,還是得直接面對。

而在今天,他們要從那裡撤出了。

② 求現代戰爭電影

絕對反映1990年以後的現代戰爭題材電影!!!

深入敵後
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式的戰爭片,年輕的美國空軍飛行員克里斯和同伴邁克駕機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他們的飛機突然被不明身份的武裝力量擊落,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大片的墓地。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什麼秘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深入敵後II:邪惡軸心
劇情介紹:
一組在朝鮮執行絕密任務的海豹突擊隊員,他們計劃摧毀一處導彈發射場,避免可能的核打擊。但是任務意外流產,四個隊員發現自己陷入敵後絕境,為了逃出生天,他們不得不打敗威脅到他們生命,他們的同盟國和整個世界的邪惡份子。

太陽之淚
劇情介紹:
美國海軍下屬「海豹」特種突擊隊接到命令:去非洲的叢林地帶營救一位支援當地醫護工作的美國醫生萊娜(莫妮卡·貝魯奇飾),突擊隊隊長沃特斯(布魯斯·威利飾)親自率領一個小分隊前去執行這個任務。
海豹小分隊很快在非洲叢林腹地找到了正在為當地難民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萊娜醫生,就在突擊隊員們按照命令營救她回國時,萊娜醫生卻堅持要把她照看下的70位難民一起帶出邊境,否則她誓死也不會離開這里。
在這個叛軍盤踞、且充滿著種種未知危險的原始叢林中,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危險,看著堅定地選擇了和自己的病人生死與共的女醫生,沃特斯隊長該如何抉擇?

鍋蓋頭
劇情介紹:
在美國,「鍋蓋頭」(jarhead)這一稱呼經常被用於稱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每個新兵入伍後,都會迅速被理成這種發型。本片改編自安東尼·斯沃福德的海灣戰爭回憶錄,以死亡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身手不凡的狙擊兵在海灣戰爭中的經歷。
影片根據安東尼·斯沃福德兩年前最暢銷的海灣戰爭回憶錄改編而來,通過一個有幸平安地從海灣戰場上歸來的陸戰隊士兵之口講述了美軍作為多國部隊的主體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遭遇和所見所聞。

美國戰士
劇情介紹:
2004年4月是美軍傷亡最大的一個月,士兵巡邏時經常會被武裝分子襲擊,其方式多種多樣包括了爆炸裝置、步槍、肩抗火箭筒等,影片以一隊很倒霉的巡邏士兵的一天為故事情節,在一次例行巡邏任務中,遭受伏擊的士兵被迫將平常訓練技巧搬上戰場,然而意志堅定又占盡地理優勢的阿拉伯游擊隊與他們展開殊死搏鬥,在巴格達不同地點從早上6:00一直苦戰到晚上6:00,兩次彈葯耗盡,生命岌岌可危……

三個好漢
劇情介紹:
海灣戰爭結束了,三個士兵盤算回家發財去。准尉阿奇.蓋茨還有兩周時間就要退役;軍士特洛伊.巴洛剛做父親;他們的頭兒埃爾金則正從底特律去休他的四個月的假期。 三個士兵受命去奪回被薩達姆.侯塞因從科威特竊取的大量黃金,而且不能惹任何麻煩。在他們去執行任務的途中,目睹了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
布希總統慫恿伊拉克市民去推翻薩達姆,並保證美國政府將大力提供支持,但當有人真的行動起來時,等待他們的只有無助的死亡。 面對伊拉克所發生的的真實的一切,他們面臨了一場人性的挑戰,士兵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究竟是誰?正在做什麼?

火線勇氣
劇情介紹:
在波斯灣戰爭的夜襲行動中誤擊已方坦克的裝甲部隊指揮官納森尼爾.沙林上校,在美國軍方刻意掩蓋丑聞的情況下調回華盛頓,擔任授動部門的閑職。他奉命審核女上尉凱倫.華登的授動案,不料在調查過程中卻發現幾名不同身份的軍人對華登因公殉職的真相人言人殊。
到底她是具有無畏勇氣的英雄還是懦夫呢?沙林本人對同僚之死的內咎心理仍未稍減,卻又受到新聞記者對誤擊真相窮追不舍,在心力交瘁之下,他決定不顧一切追尋軍人的榮譽。

黑鷹計劃
劇情介紹:
1993年10月3日,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頭。
由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和游騎兵部隊的120名特種精英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雙重使命:為當地群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捉拿索馬里軍事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
意外發生了,由於准備不足和情報錯誤,美軍陷入了包圍。更遭的是,兩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軍隊擊落,其中一架黑鷹上的全部官兵當場死亡,另一架黑鷹的駕駛員陷入索馬里軍隊控制區。被隔絕在摩加迪沙街頭的美軍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隊,一方面又要想辦法解救黑鷹上的隊友。
黑夜漸漸降臨。在充滿敵意的城市中,這一小隊美軍彷彿風雨飄搖中的孤舟,隨時會遭遇滅頂之災。他們與索馬里軍隊發生了激戰,結果美軍有18人陣亡,73人受傷,索馬里軍隊有上百人陣亡。一場原本計劃1小時完成的突擊行動,變成了15小時的漫長煎熬。
經驗豐富的三角洲部隊老兵和年輕的游騎兵部隊官兵在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彌補了彼此之間的隔閡,領悟到戰友之間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誼,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③ 拯救女兵林奇的簡介

7月9日,《華盛頓時報》和《紐約時報》提前披露了這份調查報告的部分內容。
「女英雄」其實未發一槍.
在伊拉克戰爭中,19歲的美國女兵傑卡西.林奇的英勇表現一直是美國媒體津津樂道的內容。她的遭遇曾碰褲槐被渲染為美軍在伊戰中遇到的最慘烈的一幕:林奇在部隊遭遇伏擊後頑強抵抗,直到打完了兩支左輪手槍中的所有子彈,繼續遭遇槍傷和刀傷,才成為伊軍俘虜。而此後美軍特種部隊從伊拉克醫院里救出林奇的搶險場面,更是堪比好萊塢大片的精彩情節.
然而,美國陸軍教練和教務指揮部在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後,完成了一份長達15頁的調查報告。據《華盛頓時報》和《紐約時報》提前披露的內容,該報告稱,林奇與另外一名女兵皮斯特瓦在此役中受傷是因為一起車禍.
作品思想
2003年3月21日凌晨1時(當地時間20日晚20時),在對巴格達首輪空中打擊15小時之後,美國陸軍第3機步師開始向伊拉克境內炮擊。隨即,該師的主戰坦克和步戰車,在攻擊直升機的空中支援下,從科伊邊境快速北進。地面戰斗未遭遇伊軍大規模抵抗,兩天後即挺進至幼發拉底河畔的戰略重鎮納西里耶。一旦越過這道天險,250公里之外的巴格達指日可下。
此時此地,風頭正勁的山姆大叔忽然趔趄起來。據鳳凰衛視報道說:美軍分辨伊軍和平民的辦法,就是看對方是否穿軍裝或拿著武器。所以,伊拉克正規軍士兵往往把武器藏起來並脫下軍裝,以避免和美軍正面接觸。當美軍離開之後,這些偽裝成平民的伊拉克士兵,又拿起武器襲擊美軍的補給部隊。3月22日,美機步3師第507機修連在趕往大部隊途中,拐錯彎走向了納西里耶。不少穿著便服的伊拉克軍人,把AK-47沖鋒槍和迫擊炮藏在衣服里,開著貨車追趕這支機修連隊。近戰中,12名美軍官兵或被斃傷,或被俘獲。在被俘人員中,一等兵傑希卡.林奇很快成為舉世矚目的神話主角。
19歲的林奇是一位金發碧眼的漂亮姑娘,穿上戎裝的她身材修長,笑臉可人。林奇來自西弗吉尼亞州巴勒斯汀鎮,這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區。也許正是因為鄉風純朴的緣故,林奇看上去清秀靦腆,十分惹人憐愛。一時間,林奇成為美國媒體的追捧焦點。她的各種照片紛紛登在報刊的顯著位置,她的命運讓美國人焦慮不安,並很可能爆發為更大規模的社會騷動。白宮敏感地認識到,這種情緒正使它面臨嚴重威脅。
事實上,在林奇獲救前,美軍統計有14名士兵失蹤,7人被俘虜。2003年3月23日星期天,阿拉伯半島電視台播放了在納西里耶被俘的5名美國戰俘圖像,使全球觀眾為之屏息。電視同時播放了4具美軍屍體,其中2具屍體前額中彈,有一具屍體兩眼之間爆裂開花。同一天時間里,美國人在電視上看到有關友軍造成傷亡的報道,看到機修連遭到埋伏的報道,又看到美軍戰俘的報道。這一天是伊拉克戰爭打響以來,最令人沮喪的一天。
於是,繼3月20日、21日全美反戰大遊行之後,3月23日,紐約街頭又出現反戰示威傳單,強烈抨擊布希政府的帝國主義行徑,譴責出兵伊拉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人權而是為了石油。3月28日, 紐約的反戰人士阻擋了第五大道,200人由於在洛克菲勒中心外躺在地上阻礙交通而被逮捕。據不完全統計,開戰8天以來,全美有超過2000名反戰示威人士被捕。
當布希知道有美軍士兵被俘虜的消息後,情緒到了最低落的時期。他不僅要面對國際社會的壓力,還要忍受國內持批評意見人士的質問。據白宮工作人員透露,那幾天,布希常常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關注來自各方媒體的消息。為扭轉不利局面,白宮立即做出反應,全面啟動戰時應急機制。一方面,當CBS首先在美國境內轉播美軍戰俘錄像之後,五角大樓馬上要求CNN等電視網不得播放這一錄像帶。另一方面,在半島電視台播出美軍戰俘畫面的同一天,美國軍方突然通知媒介將直播烏姆蓋斯爾的戰事。從前線傳回的畫面上,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人們驚嘆現代科技讓戰爭變得如此透明。但是純鬧,這並不能讓美國民眾忘掉他們心中的痛:漂亮寶貝林奇。
美國一家地方媒體《官方信使報》這樣分析:「當伊拉克戰爭陷入僵局時,拯救林奇勢在必行。美國人渴望福音,營救林奇脫險將鼓舞這個國家的士氣。」於是,秘密拯救戰俘計劃,在美軍中央司令部悄悄出台。
當地時間2003年4月1日午夜,美軍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分乘直升機和裝甲戰車,在夜幕的掩蔽下直撲納西里耶的薩達姆醫院笑友。有關這次行動的報道版本很多,其中以CNN的文稿較為原始:
「據消息來源說,經過訓練的特工用隱藏式攝像機,拍下醫院圖像,包括林奇所在病房的位置和突擊隊員的必由通道。攝像器材由國防部情報局提供,錄像情報對這次營救行動極為關鍵。軍方人士表示,錄像證實了其他來源情報的可靠性,從而決定將營救計劃付諸實施。其他情報來源之一是,一名伊拉克人向美軍報告說,林奇被關在這家醫院。但這個消息沒有得到情報部門的有效證實。還有兩名伊軍戰俘說,林奇受了傷,仍然活著,但不清楚她的確切位置。情報經多方印證後,營救行動著手展開。突擊隊員們摩拳擦掌,鬥志昂揚。他們僅僅憑借對錄像資料的分析,便投入了戰斗。海豹突擊隊負責主攻,沖進醫院救人,而陸軍突擊隊則負責外圍警戒。在附近區域,海軍的佯攻行動擾亂了敵方視線,空軍提供的直升機將林奇迅速轉移。」
隨即,美軍中央司令部發言人向世界宣布,突擊隊成功解救了女兵林奇。在現場提供的錄像畫面上,透過夜視儀拍攝的圖像泛著藍幽幽的光澤。醫院里有一些當地的成人和兒童,面對這些從天而降的突襲奇兵,似乎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驚訝。擔架上的林奇只現出朦朧的輪廓,整個行動短促並略顯尋常。
但是,隨後發布的彩色照片卻具有了某種經典意味。一隊美軍官兵從運輸機的後艙門走下,擔架上的林奇在綠色軍毯下安靜地躺著,神色凝重的戰友默默向她致意。對角線構圖、深色的背景、迷離的景深,烘托出古典主義藝術的崇高氣氛(見新華網2003年4月3日新聞中心圖片)。
毋庸諱言,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泛美神話!當天下午,布希總統在白宮接聽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電話報告,一掃連日愁雲:「真是太棒了!」然而就在此刻,正熱烈討論拯救行動的互聯網上,首次冷靜地出現了一個詞:宣傳(propaganda)。一位網名叫做「歐洲老客」的德國人,在BBS上冷眼旁觀:「事實上,傑希(林奇名字的昵稱)是一位19歲的漂亮女孩,她的失蹤,使她成為美國政府正面宣傳(positive propaganda)的工具。拯救傑希,實際上是為了轉運而已。」
盡管白宮和五角大樓都在極力迴避含有負面寓意的「宣傳」一詞,但是營救行動的成功,無論在外宣還是內宣方面,都達到了軍方的預期效果。首先,軍方向國際社會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樹立起尊重每一位士兵生命的仁慈形象。其次,激發了國內不少人宗教般的愛國熱誠,也暫時封住了反對派人物的嘴。此後一段時間,全美境內未再發生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民間輿論也有了很大改變。弗羅里達州一家名為「百萬美國人」的網站,在網上徵集到54600餘張簽名卡片,向林奇表示慰問和祝福。賀卡上寫著:「感激你傑希卡,親愛的一等兵林奇。你在伊拉克的無私服務贏得了所有美國人的感戴,你是真正的美國英雄……你和軍中的兄弟姐妹,將感召我們全體。」在其他一些網站的BBS上,也不斷出現這樣的贊揚之辭:
「我們大家為林奇獲救而自豪,而幸福,她是一名英雄!簡直難以想像她所經受的恐怖,不管怎樣,林奇證明了她的堅毅果敢。」
「剛剛看到消息,林奇身上負有槍傷和各種損傷,頭部、臂膀、脊背、雙腿、雙腳、膝蓋都有傷。真高興她仍然活著,祝福林奇早日痊癒。上帝保佑你們,為美國與自由而戰的聯軍士兵。祈盼你們早歸家園,你們都是英雄!」
「現在,林奇不僅是巾幗英雄的象徵,也是所有美國戰士的象徵。她的家庭並不富裕,沒有能力讓成年子女繼續升學。然而,她的家庭勤奮工作,摯信聖主,道德無瑕。林奇兄妹3人參軍入伍的事實,證明林奇父母品德高潔,並將這種品質傳遞給孩子們。我不僅為林奇、更為她的全家感到自豪,他們是美國脊樑的象徵,盡管會受傷,但永遠不會折斷;他們是千千萬萬個美國家庭的傑出代表。我為我們的軍隊而自豪,為以德育人的父母們而自豪,為自己是一名美國公民而自豪。我將和你們站在一起。」
911事件後,紐約世貿廢墟上的一面美國國旗,曾讓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情緒空前高漲。一年前的伊拉克戰爭,白宮也曾面臨國內民眾的反戰危機。但是,五角大樓成功地掌控媒體口徑,針對美國民眾的文化心理進行宣傳策劃,藉助愛國主義迅速化解社會矛盾。事實上,美國人歷來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將國家精神視為國內各階層的粘合劑。「林奇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年,但這裡面有許多東西,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和自省
傑西卡·林奇,這是一個或許將被載入史冊的美國大兵的名字,因為在她身上演繹了太多的傳奇故事。從陣亡的消息傳出,到仍然活著的希望被點燃,從海豹突擊隊教科書般的解救,到伊拉克醫生的出現,關於她的一舉一動莫不牽動著美國民眾乃至全世界的神經。近日,美軍公布了調查真相,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媒體渴望看到事件結果而編造謊言?還是媒體倫為了美國政府的工具?
調查結果展示給人們完全不同於新聞報道的場景:
3月23日,大批美軍從納西里耶向巴格達行進,在600輛車組成的車隊最後,就是林奇所在的第507機修連的18輛車。他們的任務是協助第三步兵師。但由於他們的車多是重型卡車,速度很慢,沿途還要不斷停下來修理拋錨汽車,所以沒過多久,507機修連就被先頭部隊落下了一大段距離。
開始,他們還跟先頭部隊保持無線電聯系,後來,無線電聯絡的信號越來越弱,再後來電池用完了,跟先頭部隊的聯絡徹底中斷。更要命的是上尉特洛伊.金不知什麼原因指錯了方向,這18輛車的車隊在茫茫沙漠中走迷了路。他們連續行進了60多個小時,因為急於追趕先頭部隊,中途沒有睡覺和休息,十分疲憊,這時他們發現其中一輛車的汽油也用完了。然而,更大的危險還在後面:他們已經誤打誤撞地走進了伊軍的埋伏。
遭遇到伊軍伏擊後,第507機修連車隊立刻陷入了慌亂,率領這支車隊的軍士長羅伯特.道迪和林奇同在一輛「捍馬」車上,司機是林奇的好朋友、同一連隊的女兵洛里.安.皮斯特瓦,車上還有另外兩名男兵。道迪試圖重整隊伍以便迅速撤退,於是示意皮斯特瓦停車,不料車剛停下來,就被敵方射出的一枚炮彈擊中,羅伯特.道迪當場喪生。炮火使皮斯特瓦失去了對車輛的控制,「捍馬」以每小時72公里的速度撞到了一輛已經無法動彈的牽引拖車上,後座的兩個男兵當場死亡,林奇和皮斯特瓦也身受重傷。
雙方交火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本來就缺少實戰經驗的機修連很多人的武器因為沒有適當保養而出了故障,再加上疲勞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伊拉克軍隊在交火中佔了上風。507機修連的33人中有10人當場死亡,包括林奇在內的7人被俘,只有16名士兵突出圍圈。
後來,23歲的皮斯特瓦因車禍中受重傷死在納西里耶一家醫院內,成為整場伊拉克戰爭中喪生的惟一一名美國女兵,也使這次伏擊中死亡的美軍士兵達到11人。而「一等兵皮斯特瓦遭伊軍射殺」的說法不過是謠傳。林奇則被伊拉克人從「捍馬」車的殘骸中救出,並送到醫院治療。五角大樓人士承認:「林奇之所以能夠活下來,主要應歸功於伊拉克人提供的治療。」
這次伏擊後,507機修連部分士兵的屍體以及被俘獲士兵受審的畫面出現在伊拉克電視台上。而林奇不在其中,她因而被懷疑成為戰爭中第一個陣亡的美國女兵。
4月2日,美軍中央司令部布魯克斯准將稱:「美國海豹突擊隊和特別救援小組採取聯合行動,4月1日深夜成功突襲了納西里耶附近的薩達姆醫院,救出了10天前被俘的傑西卡.林奇。」戰時攝影隊甚至記錄下了林奇被救的全部經過。消息傳出,林奇在西弗吉尼亞州的父母欣喜若狂,美軍士氣也為之一振,連紐約道.瓊斯指數也隨之上漲。
19歲的林奇成為美國的女英雄,並引發了好萊塢爭搶該素材准備拍攝一部《拯救女兵林奇》大片的熱潮。還有多所美國大學表示願意給林奇提供獎學金,助她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4月4日,美國著名大報《華盛頓郵報》最早報道了林奇身負重傷仍然頑強抵抗的故事。文章仔細描述了林奇被俘的過程,稱林奇雖身負多處槍傷仍繼續向伊軍開火,直到彈葯用光。一名軍官還稱「當時她打算奮戰至死,寧可戰死也不願被生擒」。當伊軍圍上前來,她還遭到利刃刺傷。此外,她多處身體骨折,被伊拉克人虐待。這一報道被許多媒體紛紛轉載。
然而,也有人懷疑林奇故事的真實性。英國廣播公司(BBC)一記者首先指出,美軍大張旗鼓營救林奇根本沒有必要,因為那裡根據沒有如何抵抗,美國人在用謊言製造一個史詩般的新聞。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記者隨後重返納西里耶采訪調查,得出的結論大體相似。隨著美國陸軍開始調查這一事件,《華盛頓郵報》承認,他們之前關於林奇報道有不實之處。
圍繞林奇事件,質疑者的疑問主要集中在幾方面:林奇真的「奮勇殺敵」了嗎?伊軍真虐待她了嗎?美軍突擊隊的拯救行動有無必要?全程錄像是否精心策劃的作秀?
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林奇事件中存在謊言,是誰製造了這謊言?美國軍方還是美國媒體?有人指出,整個事件看上去像個精心策劃的宣傳行動,而從中受益最大的顯然是美國軍方—一個19歲的美國女英雄形象,一次好萊塢大片般激動人心的拯救行動,鼓舞了士氣,也一舉幫軍方擺脫了當時因戰局推進不利而陷入的被動輿論環境。
據《華盛頓時報》和《紐約時報》提前披露的情況,將於今天公布的調查報告僅涉及林奇所在連隊遭伊軍伏擊的情況,而不涉及林奇事件存疑的其它方面。所以,林奇事件的全部真相仍是個謎。主人公林奇本是最有發言權的人物,但她至今保持沉默,沒有發表任何言論。
林奇在車禍中多處骨折,經過手術後現正在復原。
【中文名】拯救女兵林奇
【英文名】Saving Jessica Lynch
【導演】Peter Markle 比特馬克
【國家】美國

閱讀全文

與薩達姆女戰俘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