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作者電影

作者電影

發布時間:2024-06-28 18:54:41

Ⅰ 作者電影的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於西方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法國女評論家克勞德-埃德蒙.瑪格尼認為電影已越來越接近「和小說一樣明確地、無保留地歸功於一位作者」的時代。而「作者」「希望把影片拍成一部能准確表現自己意圖的作品」。同時,《法國銀幕》 144期發表A.阿斯特呂克的《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機──自來水筆》一文,主張「電影創作家要象作家用自己的筆寫作那樣,用自己的攝影機去寫作」。1954年1月,巴黎《電影手冊》發表F.特呂弗的論文《法國電影的一種傾向》。提出「導演應該而且希望對他們表現的劇本和對話負責」的「作者電影」概念。他認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應當是導演;影片應當明顯體現導演的個性;導演應當象作家一樣,通過他的所有作品表現他對生活的觀點;一個導演的作品的價值是由他一貫表現出的思想和藝術特徵所決定的。法國著名評論家A.巴贊在《關於作者論》(1957)一文中認為,「所謂作者論無非是把一個在其他藝術中被廣泛承認的理論應用到電影上」。「作者論」的觀點對於法國「新浪潮」電影以及各國現代電影產生了重大影響。

Ⅱ 請問「作者電影」怎麼翻譯啊

auteur system摘要:作者電影(auteur 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於西方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

基於4個網頁- 相關網頁

author film歐洲人對美國的大片模式不以為然,始於法國的「新浪潮運動」催生了「作者電影」(author film),以德、法兩國最為典型。

基於3個網頁- 相關網頁

短語
電影作者Film outeur

專業: 藝術學
author movie - 引用次數:11
Chapter Ⅰ: Hong Kong's author movie.

第一章 香港的作者電影。

參考來源 - 王家衛電影研究
author film - 引用次數:6
Emphasized on the theory of Author,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 Film in extemporaneous film creation will be demonstrated.

重點是運用作者論理論,論證即興創作電影具有明顯的作者電影特質。

參考來源 - 略論即興創作電影
auctorial films - 引用次數:2

參考來源 - 論王小帥的電影創作
auteur system

·以

Ⅲ 作家電影和作者電影的區別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法國電影新浪潮-特點:是其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

【重點】他們的區別是: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Ⅳ 什麼是「作家電影」

不算類別,相當於導演個人電影,就叫做作家電影。其個人化痕跡非常明顯,不考慮觀者是否愉悅和欣喜,主要在於表達的一些電影都被稱為作者電影。法國由於新浪潮的風潮,直到現在還保留了大量作者電影的生存空間。

看valli 的答案,我看成作者電影了

閱讀全文

與作者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臉擋5球是哪部電影 瀏覽:138
自己存的小電影到uc網盤需要網頁看嗎 瀏覽:721
大火種這本書的名字叫什麼 瀏覽:95
韓國一部電影講述和尚小和尚和大和尚 瀏覽:275
免費觀看網頁版 瀏覽:743
凱里歐文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34
一部電影 女主角叫順順男的叫書韋 瀏覽:442
葉子楣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375
主角叫骨頭的美國電影 瀏覽:110
前任一共幾部 瀏覽:158
生化大蜘蛛在線觀看 瀏覽:315
Www電影,圖片,小說 瀏覽:366
有一部鬼片叫綠什麼鬼 瀏覽:957
湯唯澳門賭場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79
電影中的福利 瀏覽:426
有關調教的電影 瀏覽:442
最新電影在線播放 瀏覽:767
哪個app電影全 瀏覽:509
日本胸電影 瀏覽:873
泰國河邊相聚電影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