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一個關於洞穴的影片~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英國電影《暗襲》
年 代: 2005
地 區: 英國 (更多...)
片 長: 99 分鍾
導 演: Neil Marshall
編 劇: Neil Marshall
類 型: 冒險 / 驚栗 / 恐怖
別 名: 暗襲
【劇 情】六名女子相約進行一次洞穴探險之旅,她們來到一個深不可測的岩洞中,然而就在她們進入洞中不久,突然發生的崩塌封住了地洞的入口,讓她們斷絕了和外界的聯系,六名女子在無邊而未知的黑暗中開始尋找生機,但是很快,她們就意識到,在這個不知道多少萬年前形成的、距地面數英里的古老岩洞里,她們並不是唯一的生物…
(《The Descent》),英國拍的一部很刺激的恐怖片。絕對是那種壓抑你的神經但又讓你欲罷不能的電影,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直到影片結束,你也會問:「就這樣結束了嗎?」
剛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這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也不知道故事梗概。影片的開頭表現的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曖昧的眼神交流讓我以為這是一部很平淡的愛情劇,然後那個男人和他的老婆還有女兒開車回家,發生車禍,男人和他們的女兒死了,女人活了下來,然後我才知道原來此女才是主角。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撞車的場面真是出人意料,過程讓人印象深刻。
從女主角在醫院里做夢開始,我才知道這是一部恐怖片。
繼續講影片:一年後,女主角和她的五個女朋友們一起去一個神秘的洞穴探險玩,進去後險象環生:先是入口被堵住了,然後一個同伴腿摔斷了,然後她們迷失了方向,在地底,在黑暗中。
開始絕望了。
接下來,終於開始影片的高潮部分:黑暗地底下的不明生物出現了!這種生物外形像人,皮膚很白,沒有毛發,目盲,聽覺敏銳,行動迅速,兇殘,嗜血。這些生物向六個女人發起了攻擊,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影片充分展現了那些女人比地底生物更加兇殘以及她們是如何大肆殘殺那些地底生物的。雖然女人們很猛,但陸續死掉了幾個,其中有一個是直接被同伴殺死的,還有一個是間接被同伴殺死的。女人和不明生物、女人和女人們彼此殺來殺去,最後女的只剩下了一個,就是片頭出現過的女主角了。在影片接近結尾處,所有的觀眾都被導演玩了一把:女主角終於找到出去的路了,觀眾和她一起歡呼,和她一起喜極而泣,但馬上,無情的導演把鏡頭拉回了黑暗的地底:告訴我們女主角剛才在做夢而已。實在是fuck啊……影片的結尾很讓人壓抑,因為女主角仍然呆在地底,找不到出去的路,沒有食物、沒有光、沒有同伴,只有無數隱藏在黑暗中隨時會攻擊她的地底生物。
這是一部時刻讓人感到絕望直到最後也是絕望的影片,結尾很好,耐人回味,讓人浮想聯翩、心有餘悸。沒有人知道女主角究竟有沒有逃離地底,是否活著回到了城市,一切都是未知數了。但結尾沒有顯示女主角被不明生物幹掉了,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懷有希望的。
暗襲》是今年英國主打的驚悚巨作,講述了以莎拉為首的六個英國女子到美國一個荒無人煙的山洞探險,繼而受到不明生物襲擊的故事。英國的驚悚片我看到並不多,印象里只有《death watch》(《勾魂谷》)和《dog solider》(《觸目驚森》),但兩部都是頗具水準的作品,而《暗襲》就是由《觸目驚森》的原班人馬再度出擊的作品。
通過對兩部電影的比較,我總結出導演兼編劇Neil Marshall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是喜歡用大量的血漿,例如此片里那個深不見底的血池,產生極強的視覺震撼力,當然這也不算稀奇,如果有錢的話做個血海深仇也沒人來管你。
關鍵的第二點是導演能將黑暗和狹小的空間這兩大驚悚因素完美結合。在《觸目驚森》中,主人公所在小分隊夜間被嗜血的狼人包圍在一間森林小屋中無處可逃。在本片中,主人公們被不知名的怪物在一條條狹窄昏暗的石縫里逐一獵殺。作為觀眾,當我看到主角們驚恐莫名的眼神,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導演所要傳達的那種叫做"絕望"的氣息,這對於一部驚悚片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成功。
當然影片的缺點也不容忽視。首先,當初我看到影片的宣傳海報時,由於光線昏暗誤認為六位主角個個都是國色天香的大美人。結果大失所望,與美國驚悚片中那些年輕貌美的姑娘相比,本片中的主角基本都是主婦級別的,個別還有向大媽發展的傾向。
其次,本片中的怪物長得沒什麼新意,很同意某些網友所說像《指環王》里的咕嚕的說法。而且實力實在堪憂,被區區六個英國姑婆殺得損失慘重。如果碰上六個峨嵋派的師太,非得滅族不可。過年過節的,還是老老實實地呆在山洞裡一家團圓為好,就不要出來獻丑了。
第三,影片的結局被許多網友稱贊為有新意,有突破。但是這樣的結局方式不正是近期驚悚片的慣用模式嗎?(為了大家的觀影樂趣,這里不點破),看多了總覺得審美疲勞。
總體而言,《暗襲》作為今年英國驚悚的扛鼎之作,水準已凌駕於許多美國同類作品之上,包括相同題材的《the cave》(《魔窟》)。期待Neil Marshall 2007年自編自導的新作《Doomsday》。
http://www.qiuer.com/n1008c113.shtml
㈡ 求篇寫越獄觀後感以及越獄表達的中心思想
下文適合你的要求 轉發過來的 確實寫得很不錯 可仔細看看
文·高達 《南都周刊》
從《越獄》開始,中國觀眾才真正懂得何謂美劇和如何欣賞美劇。結束,對中國越獄迷們來說,絕對是件痛苦的事。
中國觀眾接觸美劇《越獄》的過程大抵是這樣的:在泛濫的資源汪洋中,寥寥無幾的探寶者最早發現了《越獄》,聞訊而至的你才通宵達旦地把第一季看完,並大呼過癮。從此,你開始周復一周查看福克斯節目表,耐心等待有中文字幕的下載源,在「越獄」討論區與同好們交流,大膽預測結局以及瘋狂迷戀男主角溫特沃斯·米勒。
從2005年8月29日到2009年5月16日,《越獄》共播出4季,一共79集(另有2集特別篇將於本月27日晚10點到12點在英國SKY1電視台播出,為《越獄》畫上最終的句號,北美地區則將在7月21日直接發行特別篇的DVD與藍光碟),耗費了我們幾乎四年的時間。四年,什麼概念啊!大學畢業了,孩子上幼兒園了,婚都可以離兩次了,而「越獄」迷依舊像鬧鍾一般准時坐在電腦前心系「邁克爾」的出逃計劃。4季的播出量在美劇中並不算長壽,但正是這四年裡,《越獄》帶來的社會學效應卻遠遠超出了劇集本身的價值,包括很多方面:觀眾心理、大眾傳播、網路效應、電視劇本土化、美劇製作觀念、字幕組功績......一句話:美劇迷的養成,《越獄》功不可沒。或許如今這套劇在很多人眼中已不那麼傳奇,但對於經歷過這四年歷程的人而言,它的開啟是一扇門,它重新定義了21世紀中國觀眾的觀賞習慣;它的終結是一面海,既是「明智的選擇」也是眼界拓展後的釋然。
今天我們要做智慧型花痴
如果非常碰巧——你竟還沒有看過《越獄》,也並不知曉它的故事,請允許我引用網上一個哥兒們的「超精煉」劇情梗概:「一個患有先天性疾病的青年結構工程師為了拯救和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低級混混哥哥,幾進幾出監獄並與殺父仇人聯手,欺負了獨臂殘疾人,打敗了光頭CEO,最後成功地誘騙殺母女醫生產下一子後,死了!」如果還想再深入些的話,我以一個影迷的角度來概括:《越獄》第一季是一部加長版的《肖申克的救贖》,第二季是地理知識普及版的《亡命天涯》,第三季是巴拿馬版的《監獄風雲》,第四季則是亂七八糟的《十一羅漢》;此外,還可以有一種介紹方式,不講故事不講細節:《越獄》——就是溫特沃斯·米勒。當然,他沒有變肥之前更令人垂涎欲滴一些。
男主角米勒始終是《越獄》的關注所在,他不僅獲得了第63屆金球獎最佳劇情類男主角的提名,更被國內的粉絲們親熱地稱為「米帥」、「小溫」,將他推上「美劇第一紅人」的王座。看看這些記錄:2006年,一張中國女孩在法國與他偶遇的合影被網友們瘋狂地轉載;2007年6月23日,電影頻道在15:00播出一部英國二流電影《恐龍帝國》,卻有很多網友預告並准時收看,只因為「米帥」是片中的配角;2008年春,一則「性保健廣告」侵權使用米勒的照片,被媒體曝光遭眾人強力譴責;2008年秋,米勒代言中國某服裝品牌,一趟中國之旅引起了萬人空巷,受關注程度不亞於一位好萊塢巨星;到了09年春,在中國某汽車廣告中,在李詠的《詠樂匯》中,在《魯豫有約》中,在瑪麗亞·凱莉多年前的MV中,只要有米勒的身影就一定會被人翻出來。
米勒式花痴,是「少女+熟女」迷戀男色內涵的一次自覺提升,也契合了一個普通人如何走向成功的艱辛血淚史。出演《越獄》前,米勒是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有過500多次面試失敗的經歷,在光鮮亮麗的好萊塢足足跑了十年龍套,最潦倒的時候只能以典當傢具抵房租。出演《越獄》後,美國《娛樂周刊》評論道:「《越獄》是米勒的個人秀。他那柔和的聲音、奔跑時瀟灑的姿態,都讓人過目難忘。」他那副稜角分明的帥氣臉龐,那份智商過高、意志堅忍、心思縝密的刻劃,讓冷靜的行動與炙熱的期盼交織上演,讓人愛恨糾葛,不能自已。
如果「邁克爾」是《越獄》中善的一面,那麼T-Bag就是《越獄》中惡的極致。如果說,《越獄》里其他角色都還是「人」的話,T-Bag可能就是唯一的「獸」。一個人做一件壞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壞事不做好事。T-Bag——戀童癖、同性戀、強奸犯、詐騙犯、告密者、反骨仔、變態殺人犯——簡直就是一個「天生犯罪人」,其出現的原因完全是由於生物學上的退化現象,從一生出來,T-Bag就是註定要墮落的。T-Bag是這套劇中最凸顯的一個反角,無數人物登場後又離去,他卻苟活到最後,這既靠編劇對角色的塑造,更得益於T-Bag演員本身賣力的演出和超強的演技。在罪惡的極致他又是一個感情專一的人、一個天才的犯罪藝術家,他誓死希望擁有一份真正的愛。在「越獄」討論區,能和米勒平起平坐的人物只有T-Bag,網友們戲稱他是一個「可愛」的人物,因為不管是誰傷害了他,甚至把他推向深淵,他都能靠著生命中最後的一點毅力沖出困境。《越獄》中的T-Bag是當下所有美劇中特殊到極致的一個瘋子,是一個被生活拋棄的魔鬼,也是一個被放大了的悲劇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惡到極致的人,仍然靠其強大的生命力贏得了無數中國FANS的追捧和迷戀。
《越獄》第一季末,逃出生天的n位老大,即將面臨跨國大逃亡的命運。
直到第二季末尾,他們再度被投入監獄。難怪有網友提議,不如把劇名改為「我和監獄有個約會」。
我以一個影迷的角度來概括:《越獄》第一季是一部加長版的《肖申克的救贖》,第二季是地理知識普及版的《亡命天涯》,第三季是巴拿馬版的《監獄風雲》,第四季則是亂七八糟的《十一羅漢》。
「中國式越獄」的養成
在中國,曾經有一個看《六人行》和《慾望城市》是學英語和看時裝的代名詞的時代。正是從《越獄》開始,中國人追看美劇成為一種時尚,這種時尚賦予了一部分思路迅捷、喜歡和劇本叫勁、嚮往時尚生活的人以特權,讓他們去享受一種獨特的「美劇」生活。迄今為止,這個群體的特徵是有英語基礎,會使用網路,年齡在二三十歲並有年輕化的趨向,多數是小白領。
比之韓劇和日劇,美劇的優勢是節奏緊湊、劇本精良,幽默風趣,劇情跌宕起伏,而且題材涉及也比較廣泛,從同性戀到殯儀館人員,可以窺探各種人群的生活。美國電視劇在題材選取上採取兩極化策略:一極是表現日常小人物、最大程度地貼近平民生活;另一極表現非常態環境中的英雄人物、以間離手段營造神秘和刺激。《越獄》的成功所仰仗的正是驚為天人的主演,精巧刺激的劇情和靈光乍現的創意。這三點,也成為後繼劇目受中國觀眾一再追看的核心所在。
從啟蒙的《成長的煩惱》到轉折性的《越獄》再到最新《奪命島》,美劇是好萊塢電影在電視熒屏上的延伸,它的產業運作完全是一種工業化模式。看美劇的高境界在於「追看」——在美國,大部分電視劇都是每周一集,這也造成了中國觀眾必須及時更新自己的下載工具,以便第一時間拿到新鮮出爐的劇目,一周接著一周的追蹤觀看。正因為每周一集,就要求每集的質量必須非常高,這與內地電視劇的單一、缺乏創新、水分太多相比,美劇成了提升內地電視劇水準的活教材。法國《電影手冊》說,在工業化的電影製造領域,美國電視劇的成就已經超越了好萊塢的大多數電影。
正是因為美劇成了提升內地電視劇水準的活教材,所以在大陸原創劇本的范疇之外,某些已經成功的美劇被中國電視劇界「拿來」,用中國本土的演員陣容,用中國本土的語言風格,甚至於用中國本土的營銷模式,來「翻拍」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從而讓電視劇這種「消費品」再度發揮它的商業價值。
「翻拍」是電視劇製作中一種比較普遍的手段,有利於節約成本,同時也可以借原版提高人氣。翻拍有時候等同於學習和借鑒別人的東西,這並非不可,但人物、故事都採取「拿來主義」,則是一種盲目模仿與抄襲,換句話說,就是被「山寨」了。《越獄》的走紅催生了2007年的《遠東第一監獄》,同樣,《迷失》催生了《末路天堂》,《24小時》催生了《危情24小時》,《絕望主婦》催生了《美麗主婦》。可惜,這些本土化的好劇本,誰看誰後悔。歸根結底,美劇的中國本土化還是要與國情相結合,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愛我家》,它其實與美國劇極為類似,其中的掌聲、笑聲、轉場音樂都如出一轍。但《我愛我家》在創作中注意了與中國文化和現實的契合,其中的笑料、賣點都是中國的,是新的,因此經久不衰。
謀事在編劇,成事在字幕組
與「美劇迷」日益壯大相呼應,美劇論壇日漸氣候,但真正的「幕後英雄」——字幕組更值得我們尊敬。第一個報道字幕組的是《紐約時報》,一篇題為《打破文化屏蔽的中國字幕組》的文章被專欄作者連岳轉載進博客,立即引來跟帖無數。字幕組既不收費,也不以贏利為目的,這雖然與中國法律打了一個擦邊球,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中國的美劇粉絲們從此過上了「天涯共此時」的日子。
字幕組現象的興起,與《越獄》密不可分。從這部劇開始,網友有了去下載「追看」的沖動,也就有了選擇好版本字幕的傾向,更有了對不同字幕組出品的信任。字幕組成員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根本沒有收入,他們幾乎是憑著熱情來為人民服務,除了一個很重要的收益就是字幕組的內部FTP賬號,擁有FTP賬號就意味著可以看到所有的最新美劇。當然,對FTP賬號的競爭相當激烈,你必須翻譯得又好又快才是前提。
字幕組現象符合網路自由原則,他們一般在拼兩樣東西,一是拼時間,搶在第一時間把中文字幕發布出來。以《越獄》字幕組「伊甸園」為例,組員從接收、傳輸、配軸、翻譯、校對到發布,從上午9點30分到當天下午16點零2分發布,期間所經歷的6個半小時堪稱「生死時速」。為什麼要拼時間,原因很簡單,伊甸園的字幕發布後被下載了1萬多次,而3個小時後另外一個字幕組的下載量不足它的1/10。其次拼的是翻譯好壞,這不僅體現在准確度和時效性上,更體現在字里行間譯者流露的感情。最難之處在於對諺語和俚語的理解,例如《越獄》里的「准備的作用是有限的」(Preparation can onlytake you sofar)這句被譯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中國味的融合與語言的錘煉,正是各家字幕組的風評指標。
姑且不論字幕組工作的合法性,至少他們被網友看做是美國流行文化的傳播者。從看《越獄》開始,有了字幕組的適時注釋,觀眾學到了許多知識,從時尚搭配到生化醫學、從美國地理到FBI的工作流程,甚至包括語言學實戰。這個現象跳脫了大眾傳播的范疇,幾乎涉及到了社會學的交換理論,社會交換與內在獎賞超越了我們通常所認定的「價值」和「成功」。
美劇結尾學:小心!結尾就在你身邊
美國媒體很「無聊」,他們在《越獄》大結局前已經掌握了劇情,但是就不直接告訴你,而是給出了十大猜想。好一個爆料!這下子論壇上可熱鬧了,各種「對號入座」的猜想紛紛出爐。最終,在我們看到的結局戲中,邁克爾死了,十大猜想全部說中,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劇迷們很滿意,開始寫下紀念《越獄》的文字,當然,大多數作者都在懷舊、花痴與俗套間徘徊。
其實在《越獄》第三季的時候,因為遭遇了美國編劇大罷工和收視率下滑,那一季的第13集原本就是大結局。但是,倉促的敘事讓結尾成為「一朵玫瑰和一把槍,邁克爾走上復仇之路」,這令受眾心理得不到紓解,於是怨聲載道。此刻不妨再比較一下,觀眾會更覺得第四季結局的好:倖存的人來到邁克爾的墓前,蘇克雷將自己的吻輕輕的印在了墓碑上,沒有言語,沒有眼淚,沒有下雨,沒有黑傘,爺們之間的友情歲月都鑿刻在記憶中。其實,這兩季中都有人相繼死去,但很明顯地,第四季的結局就不會令大多數人感到悲傷,這是因為有孩子的出現——邁克爾和莎拉的孩子。太陽底下,生活在繼續,孩子是永恆生命的象徵,這個結局方法和《靜靜的頓河》如出一轍。
我們在這里感嘆《越獄》結尾的合乎人情,其實這不過是編劇的一種技巧而已。美劇的核心就是編劇,一部電視劇的編劇往往都是團隊作業,分縱向、橫向好幾個層次來創作劇本,好像造房子一樣,一層層地壘搭上去。《越獄》的成功首先是編劇細節上的成功,他們往一個普通的警匪故事主幹上傾注了大量細枝末節以完備其懸念。諸多細節比如邁克爾的文身、破牆的胡克定律、D.B.Cooper劫機的真實案例等等,這裡面涉及了美術、地理、幾何、化學等諸多學科常識,甚至還有建築學、符號學、密碼學、偵破學、心理學等高端的理論,其運用之圓熟、設計之精妙、應變之靈活令人嘆為觀止。
在《越獄》大結局的前後時間,其實也是美國各大電視台結束當季劇目的時間點,以便空出時間給暑期檔大片、選秀節目和球賽決戰季。在這一批結尾風潮中,因為《越獄》第四季的21、22集(一季美劇的結尾一般兩集連播)是最終大結局,不同於其他劇目只是當季的結束曲,所以備受網友議論。對劇集走向的猜測,一直以來都是「越獄」迷們在論壇上最愛做的事情,這種習慣對其他美劇也同樣適用。我們知道,結尾的設置都是編劇說了算,好比中國電視劇的大結局都是早就定好的,但在美劇的製作流程中,由於受到製作周期、輿論互動、商業利益和演員合同的諸多影響,結尾是自由的、公眾的,甚至是出爾反爾的。從參與結尾討論和闡發結局猜想的劇迷角度來看,怎樣結尾其實並不重要,享受這個猜想的過程才更加有趣。
從《越獄》結局時間點拉一條橫向的軸,一批最紅的美劇如《迷失》、《絕望主婦》、《24》、《CSI》、《實習醫生格雷》、《犯罪心理》等等都在結尾,如果可以把這個現象定義為「結尾學」,其實說穿了不過是很有效率的美式編劇法。編劇技巧中有一個「鉤子原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結尾故意留下一個懸念,這個懸念要尋找合適的時機,但這個時機可以硬造。一季美劇的結尾就是這樣的大「鉤子」,讓你尋死覓活地想看下一季,這和著名的「歐·亨利式結尾」在突兀感基本一致。美劇的商業化程度極高,如何設置結尾無非是商業盈利、演員去留、覆水難收、玩弄觀眾、秘密與謊言等因素左右。《實習醫生格雷》屬於演員去留式的結尾,《犯罪心理》屬於玩弄觀眾式,《絕望主婦》屬於秘密與謊言式,而《迷失》屬於覆水難收式——上一季讓島消失,這一季讓島被氫彈炸掉——管不了太多,先扯個彌天大謊再說。
《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中的最後一段就是個「結尾學」的段子,金士傑說了一副對聯:「如果你不去想結尾,結尾很快就會來。如果你老在想結尾,結尾也不會不來。」
個中原因,盡在橫批,而這橫批,就是本文的題目。
㈢ 探寶類電影鼻祖,《奪寶奇兵》系列電影是如何誕生的
《探寶奇兵》的編劇是喬治·盧卡斯,而他在1973年憑借《美國風情畫》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導演。而在同年,喬治·盧卡斯寫下了好萊塢電影史上分量最重的兩個電影劇本。第一個就是關於太空的劇本,就是現在人盡皆知的«星球大戰»。
而另一個劇本就是«奪寶奇兵»了,可以說«奪寶奇兵»在創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當時盧卡斯一直合作的導演正在拍攝另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劇本只能被放置,後來盧卡斯在夏威夷遇見了自己的老朋友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後來盧卡斯又推出了續集電影,但是人們心中最厲害的永遠是第一部。這部電影講述了考古學家印第安瓊斯的傳奇一生。而它的主角是哈里森·福特飾演的,這也是福特和盧卡斯的第三次合作。之前福特參演了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和«星球大戰»,但是福特在參演這部電影的時候也非常艱辛。並且這部片子在1982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他也為好萊塢探險片開創了一條奇路。這部片子自我國上映後,就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㈣ 電影《神秘海域》曝「酒吧激戰」片段,這段戲有多精彩
電影《神秘海域》曝「酒吧激戰」片段,這段戲有多精彩?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此外,夥伴尋找答題重要「雙眼」標記,成功打開下一關安全通道,二人取得成功逃跑!在之前的背後特別篇中,觀眾們看到了荷蘭弟的極致肌肉線條及矯健乾脆利落的動作戲,此次又看到了荷蘭弟的各類掩藏專業技能,真的是無愧「寶藏男孩兒」的頭銜!3月14日,這一場嗨爽翻番的超燃冒險之旅將要弄翻大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