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紅與黑》和《悲慘世界》的那個版本最好
悲慘世界還是老版好的。最近新版的沒有一個好看的。
Ⅱ 紅與黑 主人公是誰
一個懷疑一切的年輕人,心裡充滿了對權力了渴望,但是直到野心已經毫無意義,未來已毫無希望的時候,才找到了自己的真愛,那時,他已無所期盼,除了死亡,「在適當的時候,簡單地,不帶任何偽裝地死去」。
於連是韋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希望藉助個人奮斗躋身上流社會。王朝復辟後,於連通過穿上紅軍服從軍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只好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裝向上爬。去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是於連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出於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練自己膽量的冒險心態,於連和市長夫人之間產生了曖昧關系。事情敗露後,於連進入貝桑松神學院既而又隨比拉爾院長來到巴黎,成為德·拉莫爾侯爵的秘書。由於自己的聰明和個性,他不僅受到了侯爵賞識而且贏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結婚,拉莫爾先生對這門婚事雖則暴跳如雷,但也無可奈何,於連也因此得到了騎士稱號、中尉軍銜和二萬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園。好景不長,正當於連躊躇滿志之際,他卻又陷入了貴族階級和教會所設下的圈套,最後,激憤之下行刺從中作梗的市長夫人,終被送上斷頭台,成為統治階級陰謀的犧牲品。
法國黑白故事影片《紅與黑》拍攝於五十年前。分為上下集整體播出,一經上世公映便引起了廣泛轟動。
《紅與黑》男主人公於連在影片中藝術形象的優點,遠遠要比小說原作鮮明和高揚了許多。法國電影總是多以浪漫而又詭異題材著稱於世的。相對《虎口脫險》類型片子而言,《紅與黑》、《鐵面人》、《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等之類意境深髓的社會化大電影,反而顯得比較另類一些。從世界電影的走向發展看,至今這部由法國影帝錢德拉?菲利普主演的影片仍在世界影壇佔有重要位置。
影片《紅與黑》中年輕的於連渴望出人頭地,依據小說原著表達,於連被砍掉夢想的頭顱之前,生活當中曾經有過兩種偉大的理想,要麼當身掛紅色戰服的將軍,要麼當披了黑色道袍的神父。這是貫穿年輕於連激盪而又悲情一生的理想。足夠浪漫,足夠姿色,足夠野心,也足夠奮斗,而且直到奮斗至死。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第一部重要的現實主義傑作,對19世紀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說敘述了主人公於連的追求、奮斗和失敗,反映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命運。
作者司湯達曾說:「這部小說並非小說……,而是認認真真地描寫19世紀初30年代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1830年《紅與黑》的發表,確立了司湯達在法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紅」與「黑」小說原名《於連》,1830年5月,在校印期間改名為富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但對紅與黑的含義,解釋各不相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紅」指拿破崙時代的軍裝,「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認為「紅」指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指卑鄙、可恥的復辟王朝統治時代;有人認為「紅」象徵於連熾熱的心靈和他那像一團火一樣旺盛的精力,「黑」象徵復辟王朝的黑暗、偽善。「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紅」與「黑」到底象徵什麼,讀者有各自的理解!
Ⅲ 《紅與黑》,《簡愛》,《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局
《紅與黑》的結局是於連由於德瑞那夫人的檢舉信而上了絞刑架,馬蒂爾德懷著他的孩子為他送行;《簡愛》是羅切斯特先生和簡結婚最後眼睛復明;《悲慘世界》中馬呂絲與珂賽特最終喜結良緣,而冉阿讓則將自己所有的財產給了珂賽特自己留了500法郎,獨自生活在凄涼之中,一天,德納第化名來見馬呂絲,將他自己在塞納河邊的的遭遇當作秘密交換報酬,被告知就自己的人就是冉阿讓,得到這一真相後,既後悔,又內疚,就和馬呂絲去看冉阿讓,但是冉阿讓已經奄奄一息,最後對著兩個年輕人和那對保存已久的燭台和牆上的十字架,安詳地離開了人間。《安娜卡列尼娜》沃倫走了,安娜卧軌,她和沃倫的孩子被卡列寧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