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少爺們上法場——電影背後真實歷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叫《老少爺們上法場》。
講的是清朝同治年間在天津發生了一起教案,當地有人殺洋人燒教堂,闖下大禍。帝國主義興師問罪,色厲內荏的清政府就責成天津當地官員去解決,後來經過斡旋,帝國主義提出只要在10月19日那天處死16名人犯,這事就一筆勾銷了。
為此,天津道台按每人400兩銀子的價碼「買」凶,讓守備張大辮子去料理,張大辮子拿了錢,又以200兩一顆人頭的價碼轉包給外甥金螃蟹,這金螃蟹也不含糊,以100兩一顆的價錢找了個街面上的小混混二狠子去辦。
二狠子是真狠,嘁哩喀喳就給辦齊活了,其中有賣身葬父的;有賣身給兒子換出身的;
還有一個土財主特搞笑——被道士騙說那天被砍頭的16條好漢能成仙,於是就稀里糊塗地把自己給賣了;當然也有真的參與燒殺的「好漢」。。。等等不一而足,反正預備齊了,這個二狠子和金螃蟹最後也都沒跑了,一同給捎帶了。
最有意思的是上法場那段,一個個扮成戲台上「英雄好漢」的模樣,唱著天津快板熱熱鬧鬧地上法場。
以下就是最後的那段法場路上的天津快板:
後來拉起義大利炮轟城樓的李雲龍在片中貢獻了顏值巔峰,在戲中扮演了那個為了給兒子換個出身而把自己人頭給賣了的窮書生。
那麼這故事是否真有其事呢?
還真有。
這事發生在同治9年(1870年)。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已經被鎮壓,兩次鴉片戰爭也已經結束,兩宮垂簾,親王輔政,洋務運動,一派中興景象。
但是社會上卻出現了一種反對傳教士的情緒,在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發生了幾起騷亂。
這可不是把「Station」改為「Zhan」那麼幼稚的行為,而是針對洋人的暴動。
有傳言說傳教士迷拐兒童,用他們的眼睛和身體其他部位做葯材,6月21日,激憤的天津民眾包圍了一所教會開辦的孤兒院,以及幾所教堂和法國領事館,暴亂最終釀成了悲劇,基督教堂和法國領事館被燒,修女、傳教士和法國領事都被殺害。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法國人馬上就提出抗議,就差扛槍了。
清政府趕緊讓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出面,但是曾老爺子最不喜歡和洋人打交道,年歲大了,實在不想出頭,可巧,兩江出了個「刺馬」案,於是曾國藩趕緊自薦出任兩江總督,撂了直隸的挑子。
兩宮和親王環顧四周,終於把目光落在了李鴻章身上。李鴻章那時47歲,正值壯年,頗敢於任事,還未意識到自己只是個裱糊匠的時候。於是義不容辭地上任了,並以雷霆手段迅速解決此案。
李鴻章找到英國領事雅妥瑪談判,首先把政府的責任摘干凈,得把性質定在民間糾紛啊, 否則就成了外交事端了。
很快,就解職了幾個辦事不力的地方官員,以此安撫洋人之心,並由總督衙門出面逮捕了80多人,宣布其中25-30歲的青壯年將按大清例律嚴懲不貸。教會的損失將得到賠償,朝廷還將安排大臣崇厚遠赴法蘭西表達大皇帝對此不幸事件深表的遺憾。
那麼清政府官員果真只是辦事不力嗎?沒有直接參與嗎?
有個叫陳國瑞的提督,原是太平軍出身,後投靠了曾李,很立了些軍功,頗得李鴻章賞識。6月21日那天,也很是鼓動了一把群眾。但是這些事實都被李鴻章給壓了下來。
最後,公使通過冗長、充滿火葯味的談判後,達成如下協議:
一、賠償白銀25萬兩,其中12萬兩賠償給法國領事等4位被害人家屬,13萬兩賠償教堂;
二、流放知府和知縣(畢竟死了法國領事,總得有個交代);
三、處死20名騷亂的首領,流放另外的25名參與者。
這20名被處死的「首領」應該就是電影的原型。
但是他們臨死前可沒有大張旗鼓地遊行唱戲,因為李鴻章選了10月的某個清晨悄悄地執行的,原因是李鴻章為了避免按照午時出斬的老規矩的話,可能引起規模更大的抗議示威活動。
領事派人監督了此次行刑,事後的報告中寫道:
也許這就叫做老少爺們上法場吧。
當時李鴻章很擔心法國人以此為借口發動戰爭,還在大沽炮台加強了守備。
但是普魯士的俾斯麥徹底幫了他一把,1870年7月,普法戰爭開打,一年後,普魯士的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法國根本無暇顧及東方的教案。
許多年以後,當李鴻章,這位「東方的俾斯麥」會見俾斯麥本尊的時候,是否提到過這件事,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的是10月份的那個清晨,20顆血淋淋的人頭在晨霧中滾落在地。為什麼歷史總拿這樣無謂的P民來充數呢?
文 | 雲間大彭
歡迎點擊關注同名公眾號,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