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 《戰爭》是哪國拍的
導演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編劇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 Vasili Solovyov
主演 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 /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又名 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上映 1966-03-14(蘇聯)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歷史 / 戰爭
片長 401分鍾(英國) / 414分鍾(美國) / 427分鍾(蘇聯) / 263分鍾(義大利) / 453分鍾(阿根廷) / 403分鍾(加拿大)
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 德語 / 法語
IMDb tt0063794
② 日本人拍攝的戰爭片非常真實震撼,你覺得他們拍的哪一部最經典
個人最喜歡的日本戰爭片是《亂》,這部1985年的老電影由黑澤明執導,豆瓣評分8.8分,該片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獲獎無數。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亂》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4項提名,並最終成功斬獲最佳服裝設計獎。
影片的靈感來自於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發生在日本戰國時期,歷史是真實的,但故事是虛構的。宏大的戰爭場面也讓《亂》成為當時日本花費最多的電影,高達24億日元。
③ 列舉美國,蘇聯,中國拍的反映二戰的電影各一部,並分析這3個國家戰爭片的風格有什麼不同,快了,各位
美國:拯救大兵瑞恩
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把普通士兵的心理活動展現的淋漓盡致.場景真實,震撼(好萊塢電影的一貫作風),情節緊湊,不拖泥帶水.
蘇聯:柏林戰役
從蘇,德兩個角度來展現柏林戰役,道具場景也相當真實,反映歷史反映的也比較客觀(比之其他蘇聯電影).但是沒有很好的反映小人物的心理.影片分別從一個普通蘇聯兵,斯大林,希特勒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役,但有點亂的感覺.
中國:地道戰
政治色彩濃厚,過度醜化敵人,可以當成戲劇來看
我說的3部電影都是有代表性的.還有很多經典美國,蘇聯戰爭片(中國的經典尚未發現).德國的戰爭片也相當不錯
④ 德國人拍的戰爭片非常客觀,真實,你心目中認為最好看的是哪一部
我認為最好看的德國戰爭片是《希望與反抗》,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就吸引住了我,我覺得這個題目表現出一種在絕望中和努力中。這是一部比較老的片子的,2005年出來的。之前我就看過,覺得很好看。
⑤ 近年來,日本都拍攝過哪些關於戰爭題材的電影
日本拍攝過很多戰爭題材的影片,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部:
起風了
與一般的日本戰爭片不同,本薩夫在這部電影中,直接表現了日本兵在東亞戰場上犯下的罪行,讓人能直觀地了解日本過去犯下的罪孽。以往的日本反戰片幾乎清一色都是描述日本發動戰爭後日本人民有多慘,而這部電影用直觀的的鏡頭告訴人們戰爭的殘酷以及導演對戰爭的反思。
⑥ 歐洲(不知道是奧地利、法國還是義大利拍的)喜劇戰爭電影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19317.shtml
⑦ 有德國拍攝的二戰戰爭電影嗎題目是什麼
德國拍攝的
《決戰斯大林格勒》
http://v.ku6.com/show/DnM1owKoDQPMkffv.html
《帝國的毀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1OTIwNjA=.html
義大利拍攝的
《血戰阿拉曼》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Njk4NzQxMg==.html
德國對二戰的反思還是比較好的
⑧ 日本拍攝關於中日戰爭的電影客觀嗎
1、日本戰爭片展現的是士兵英雄頑強,中國戰爭片重點歌頌領導和指揮員的英明偉大。包括《零式戰機》《沒有出口的海》《啊,海軍》等故事情節較好的日本戰爭片,講的最多的是日本普遍士兵的故事,其中最多的群體是軍曹(相當於我國的士官)的戰斗故事,包括《三本五十六》中,也花很多鏡頭對士兵進行描述,而我國戰爭片基本上是一切圍著領導轉,歌頌指揮員英明的比較多,士兵則是憨厚的形象,近年來的一些垃圾般的軍事題材片,基本上是領導和上級英明果斷,士兵一個個傻乎乎的。
2、日本戰爭片從不掩飾日軍的殘暴,中國戰爭片中的軍人仁慈友善。日本戰爭片中充分反映了日軍粗暴的本質,首先是軍隊內部打罵成風,可以說每一部日本戰爭片都有上級野蠻毆打下級的鏡頭,在《吾為君亡》中,日本憲兵對一個60歲的老媽媽拳打腳踢,在《太平洋海戰》中,日軍屠殺已舉手投降的戰俘、殘殺菲律賓民眾都充分展露。中國戰爭片中的軍人十分仁慈,無論是上下級之間、還是對待戰俘和老百姓,都表現的寬仁大度,給人以仁義之師的印象。
3、日本很少有侵華題材的戰爭片,中國抗日主題電影多如牛毛。日本戰爭片講太平洋戰爭的占很大比例,對於侵略中國的歷史電影則很少涉及,本人看的日本戰爭片不少,但背景發生在中國的日本戰爭片記憶中只有兩部,《六零三高地》和《敵後縱橫800里》,而且作戰對象還不是中國人,一個是德國人,另一個是俄國。而我國的抗戰電影就多了,小時候,我們幾乎是看著《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等抗戰電影長大的,近些年來,抗戰影片相對少了。
4、日本戰爭片中幾乎不醜化和貶低敵人,中國戰爭片中的敵人幾乎是白痴。日本戰爭片從不把敵人描述的弱小愚蠢,相反十分強大,如《男人的大和》中,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只有挨打的份,《戰爭彌撒曲》中的德國士兵不僅勇敢果斷,他們的聰明讓日本人大長見識,日本人虛心從敵人身上學會了精細印刷、工藝製造和交響樂。《野火》中,日本兵被美軍象割稻穀般成片消滅,《沖繩之戰》中,美國士兵英勇頑強。而中國戰爭片中的敵人幾乎是草靶子,不僅愚蠢,而且一個個貪生怕死,打敵人比打蒼蠅還簡單。
5、日本戰爭片規模小但場面真實,中國戰爭片場面宏大但細節漏洞多。日本戰爭片鮮有宏大的場面,但日本電影通過細節上的精細,把戰爭的殘酷展示的很好,象《大日本帝國》《緬甸豎琴》等電影,場面並不宏大,但場景的選擇很好,鏡頭把握的到位,人員和武器並不多,照樣能把戰爭的緊張與殘酷充分展現,特別是在細節方面,可以說電影畫面中的每一個人都很認真,包括離鏡頭很遠的人都嚴格按照戰時的要求在做,象《黑雨》和《吾為君亡》等電影,可以說鏡頭中的每個人都很認真,讓人感覺他們是處於戰爭狀態下。反觀我國戰爭片,場面雖然宏大,動用成千上萬人的鏡頭很多,但鏡頭中可以看到看多人是在做樣子,敷衍了事,一看就知道是在演戲,近年來的一些軍事電視劇,象《BA師》《垂直打擊》等,更是把假和濫推上了極至。
6、日本戰爭片的作戰美俄佔主角、中國戰爭片的題材內戰部分佔主體。日本戰爭片的作戰對象基本以美國和俄國為主,講述太平洋戰爭的題材是主角,反映日俄戰爭的電影有一定比例,如《日本海大海戰》《敵後縱橫800里》等,也有少量鏡頭中與英國荷蘭為作戰對象的,如《獨立》和《8月15日》等,主體還是與美國的海空對決。而我國的戰爭片作戰對象以內戰中對GM黨的作戰佔主角,早期抗戰題材的電影占的比例很大,朝鮮戰爭題材片也有一定比例,現在比較少了,其它還有少量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影片。
7、日本戰爭片演員軍事素質不遜於真正的軍人,中國戰爭片的演員缺乏基本軍人氣質。日本戰爭片選用明星當主角的不多,除《八甲田山》由高倉健當主角外,一般情況下選名演員的很少,象近年來被我們批評的《男人的大和》《吾為君亡》等電影,都沒有所謂明星陣容,但裡面的軍人精煉靈活,給人以生龍活虎之感,特別是軍事動作非常到位,電影里的軍人生活、包括禮節和日常生活都非常軍事化,反觀我國軍事片的主角,軍人氣質差的不是一般,體型不說,光敬軍禮一項沒有一個人做的標準的,現在又多了男男女女糾纏的情節,真的令人作嘔。
8、日本戰爭片中男歡女愛較多,中國戰爭片中男女素素不清,就象每一部日本戰爭片有打人鏡頭一樣,男歡女愛也是日本戰爭片中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出征前,日本女人為日本軍人獻出身體的鏡頭很多,象《神風特攻隊》《二百三高地》《南太平洋》等電影都有這些情節,本人不認為這是日本導演為了增加票房而故意安排的,而是人的本能和劇情發展自然引出的,女人是軍人永恆的主題是世界公認的,日本電影增加了這些內容可以使影片更生動更好看,而且鏡頭並不黃,把握很到位。而我國戰爭片這方面的內容較少,中國電影中的軍人基本都是禁慾主義的者,見了女人羞羞答答,近年來增加了一些女性內容,但基本上都是男軍人和女軍人之間你愛我、我愛他的事,其中女軍人的爸爸是領導的又佔多數,純屬胡編亂造。
9、日本戰爭片以海空爭霸獨道,中國戰爭片以地面陸戰為主。日本戰爭片基本上是海空軍佔主角,其中以海軍為主,二戰時期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空軍是配合陸、海軍作戰的,所以,海軍是日本軍事題材片的主角,包括《零式戰機》《日本海大海戰》《血戰南大洋》等,都是海空佔主角,他們也許認為海軍大戰才是真正展現科技、智慧的拼殺場。相比我軍的軍事片,本人除早期看到反映朝鮮空戰的《藍天雄鷹》和反映對台作戰的海戰外,極少看到海空軍的身影,包括我們值得自豪的西沙、南沙海戰和台灣海峽空戰等戰爭經歷,沒有一部軍事題材片能反映。
10、日本戰爭片軍人死後有很好的安身場所,中國戰爭片軍人犧牲了沒有下文。靖G神社這個中國人敏感的詞經常在日本戰爭片中出現,「咱們靖G神社見」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台詞中,如反映神風特攻的電影《神風特攻隊》《大日本帝國》等很多電影都有這句話,其中《吾為君亡》中還有自己死後安放在靖G神社哪個位置都說了,死後有一個供人緬懷的位置當然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對將死之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慰。但我國軍事片中對軍人犧牲後的下文就沒有這樣的安排,只是在《大決戰》中出現了白布裹屍的鏡頭,多少烈士靜卧在黃土下,別說有人參拜,絕大部分人連名字都沒有,太原戰役中犧牲烈士的家屬什麼都不想要,僅僅想為死去的親人得到一個烈士的稱號都難上加難。真的,扣除感情因素,我們在這方面要向倭人好好學習。
軍事電影能看出兩國的歷史觀和文化,本人感覺,日本戰爭電影似乎看不到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但可以看出日本人在進行深刻反思,但他們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罪行反思,而是反思自己不夠強大、科技不夠發達、資源不夠豐富、武器不夠先進,反思自己為什麼打不過人家。為了這些反思,他們在奮發圖強。
反觀我國,我們是早把歷史忘的一干二凈了,我們戰爭電影更是粗製濫造,被一個彈丸小國欺負了一百多年早忘了,現在更是被日本遠遠的甩在後面,我們還恬不知恥地說什麼「盛世」,說真的,對歷史,我們應該向日本人學習。
⑨ 德國拍了哪些有影響的二戰影片
《橋》,1959年,是德國戰後第一部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的故事片。戰爭即將結束,生活在德國某小城市的七個小夥子終於長大了。他們的教師不希望這些小夥子上前線,通過與一位關系不錯的軍官幫助,在家鄉的一座橋邊站崗。負責照顧這些小夥子的是一位軍士,可在一次偵察中被誤認為逃兵而喪命,飛機低空掃射時一位小夥子又不幸中彈而亡,幼稚的年輕人發生了誤會,經過一場流血決斗兩個人倖存,可由於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自相殘殺,他們的內心世界已徹底崩潰。榮獲5項德國電影大獎、及榮獲金球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從海底出擊》是1981年由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執導,尤爾根·普洛斯諾主演的戰爭劇情電影,改編自戰地記者布赫海姆的同名自傳。該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艘德國U型潛艇奉命出航搜索並擊沉大洋上的英國商船隊,歷經驚濤駭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後返回基地。2010年《帝國》雜志(Empire)將該片評為史上最偉大的100部電影的第25名。
《帝國的毀滅》是德國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執導的一部紀實性電影,2004年9月在德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其中包括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於地下掩體的情景。半個多世紀以來,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個歇斯底里的戰爭狂人,然而,這部影片卻打破了德國關於這個歷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個咆哮的煽動者,而被塑造成了輕聲細語的「做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