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豐子愷電影在哪裡拍的

豐子愷電影在哪裡拍的

發布時間:2022-07-19 11:04:26

A. 豐子愷時干嗎的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崇德(現屬桐鄉)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21年東渡日本,學西洋畫。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任教。1925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漫畫。1928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以漫畫著名藝壇。並寫作了以中小學生和一般音樂愛好者為對象的音樂讀物32種。文筆淺顯生動,起了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啟蒙作用。50年代還從事介紹蘇聯的音樂教育、音樂情況及翻譯歌曲。抗戰爆發後,舉家內遷,在任教的同時積極從事抗日文化活動。抗戰後返滬杭,居家從事創作和翻譯。新中國成立後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文集》(7卷)。
豐子愷1898年(光緒24年)在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出世。父親叫豐??,是個秀才,他並不經理祖上開設有百年歷史的豐同裕染坊,只是埋頭讀書,應考舉人。3年一次,他已經應了3次試,都沒有中舉。那時候,他已經有6個女兒,沒有兒子,這更使他陷於鬱郁不歡。豐子愷出世,給全家帶來了歡樂。3年後,37歲的豐??再次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居然考中了。本來,中了舉人後,可再到北京會試,但豐??遭逢母喪,丁憂在家,不得上京,只得設塾授徒。自己的前途中止了,豐??便寄希望於兒子。子愷6歲時,父親便把他收在座下。
教兒子的「千家詩」每頁上端都有一幅木版畫,第一幅是大舜耕田圖,畫著一個人和一隻大象,很吸引子愷的興趣。他向染坊師傅討了些顏料,為書上的單色畫著色,塗成一隻紅象,一個藍人,一片紫地。但顏料塗上去,一直滲透下面好幾層。豐??發現了這大片大片的顏色,大發脾氣,幸虧母親鍾氏趕來,豐子愷才沒有挨打,但他再也不敢在父親面前作畫。子愷9歲時,父親逝世。豐??、始終不知道兒子會把一生貢獻給藝術,成為「五四」運動以後在中國藝壇上極有影響的人物。
豐子愷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的兩個同學在私塾里為了交換他的一張畫而相打起來。塾師搜查豐子愷的抽屜,把他的畫譜拿去豐子愷嚇得魂不附體。誰知次日上學,塾師竟翻出畫譜中的孔子像,問他道:「你能看著這樣子,畫一張放大著色的嗎?」子愷回答:「能。」回家後,他在大姊的幫助下,用方格子放大的辦法,按比例描繪孔子的輪廓,又用顏料上色。這幅鮮明的孔子像後來掛在私塾的堂前,以後每天上學,學生們都要向孔子像鞠躬,小畫家的名聲也就在全鎮傳開了。
他16歲時,參加崇德縣小學會考,縣督學徐芮蓀親自披閱試卷,愛豐子愷的文才,以女妻之。
1914年豐子愷畢業,成績為眾人之冠。隨後考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里,他受到中國近代文藝先驅者李叔同的藝術熏陶,從此就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
1919年他畢業師范學校,與同學往上海合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並任該校美術教師。兩年後,子愷向親友籌借學費,並賣去石門灣下西弄祖宅一棟,赴日本學畫。在日本,他深受日本漫畫家竹久夢二和??谷虹兒的影響。歸國後,即以漫畫抒寫古詩意境、兒童生活、社會現實觀感,從1924年起陸續發表於報刊,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贊賞。
1922年,豐子愷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春暉中學以夏丐尊為首,聚集了一群對中國的文藝事業頗有抱負的青年人,其中有朱自清、朱光潛,他們都與豐子愷交往甚密。朋友們常到豐子愷家中欣賞他的畫稿,給予熱情的鼓勵。朱自清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小客廳里,互相垂直的兩壁上,排滿了那小眼睛似的漫畫稿;微風穿過他們間時,幾乎可以聽出颯颯的聲音。」1925年,《文學周報》恰好要用插圖,主編鄭振鐸向豐子愷索畫,並給這些冠以「漫畫」的題頭。從此中國始有「漫畫」這名稱。所謂「漫畫」,在中國實是創格:既有中國畫風的蕭疏淡遠,又不失西洋畫法的活潑酣恣。漫畫是一時興到之筆,其妙正在隨意揮灑。
朱自清是豐子愷漫畫的發掘者、評論者,也曾為豐子愷的第一本畫冊《子愷漫畫》作序,為第二本畫冊《子愷畫集》作跋。他說:「一幅幅的漫畫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
早在子愷讀師范學校時,李叔同在走遍了藝術的各國領域之後,漸漸產生了脫離塵俗的念頭。他出家時,還不到40歲。他取法名演音,號弘一。1928年,豐子愷為預祝弘一法師50歲生日,在上海與法師合作《護生畫集》第一集,共50幅,由豐子愷作畫,弘一法師寫詩,一詩一畫對照。後來,在1939年弘一法師60歲時,他完成《護生畫集》第二集60幅。這時弘一法師要求豐子愷在他70歲時作《護生畫集》第三集,80歲時作第四集……直至100歲作第六集。「緣緣堂」是豐子愷親自繪圖設計的一所中國式建築,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樸素深沉之美。在這里,豐氏全家度過了5個寒暑。對豐子愷來說,無論在生活上或創作上,這都可說是黃金時代。大部分時間用於作畫或寫文章,晚上照例飲酒吟詩。
兒童的心態、生活,常是豐子愷漫畫的題材,這些畫的模特兒大多是他的子女。他疼愛孩子,羨慕他們天真無邪。他認為「人間最富有靈氣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從兒童的生活中觀察到可愛的意境,他便取作畫材。
孩子搬凳子「辦小人家」,或者脫下自己的小鞋連同妹妹的新鞋穿在凳子的四隻腳上,或者扮作新郎新娘,或者拿著兩把薄扇湊在胯下當自行車騎,這些對豐子愷來說都是極好的畫材。
豐子愷越是熱愛兒童的無真無邪,就越是痛感人間的不平等和窮孩子的不幸。因此,他所畫的兒童相實際上也包括了社會相。他說:「在這社會里,窮的大人苦了,自己能知道其苦,因而能設法免除其苦。窮的小孩苦了,自己還不知道,一味茫然地追求生的歡喜,這才是天下之至慘!」
他描寫社會的畫,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以周圍環境中的人物為模特兒的,而大部分卻是以民間生活、都市生活中的見聞、感想為題材的。
從1925年到1937年抗戰開始,豐子愷結集出版的畫集、隨筆、藝術理論和翻譯作品,為數甚多,而且擁有廣大的讀者。他翻譯許多介紹西洋音樂的書,這一啟蒙工作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無論是他的音樂著作或美術著作,在當時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多年來,日本軍國主義者明目張膽侵略中國。1936年6月,「中國文藝家協會」宣布成立,並發表宣言。參加的人有豐子愷、朱自清、葉聖陶等110人。
10月,作家巴金、林語堂、魯迅、豐子愷等共21人,又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宣言」指出:「在文學上,我們不強求其相同,但在抗日救國上,我們應團結一至以求行動之更有力。」
接著,1937年蘆溝橋事變。面對暴寇的侵略行徑,豐子愷滿腔憤懣,決定用自己的畫筆來宣傳抗日。他准備把日本侵華的無數事件用筆畫出,編成一冊,以最廉的售價廣銷各地,使略識文字的中國人都能了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不久,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在金山衛登陸後,到處狂轟濫炸。11月6日,兩架日機飛到石門灣上空,投下了12枚炸彈。其中一枚落在緣緣堂門口五六丈處。當天傍晚,石門灣逃避一空。豐子愷的妹夫立即從南沈濱搖一隻船出來,邀豐子愷一家老幼10人下鄉暫避一時。從此,他開始了8年動亂的逃難生活。
他說:「我雖未能真的投筆從戎,但我相信以筆代槍,憑我五寸不爛之筆,努力從事文化宣傳,可使民眾加深對暴寇之痛恨。」有一天,豐子愷在武昌鄉間看見田野中有一棵大樹,被人砍伐了大半,只剩下一根主幹。這時正值春天,那主幹上怒抽枝條,竟也長得枝葉茂盛。其中有的新枝條甚至超過其他大樹的頂,彷彿是在為被砍去的「同根枝」爭氣復仇。他後來提筆把這情景畫出來,象徵中華民族,並題上自己所作的一首詩:「大樹被斬伐,生機並不絕。春來怒抽條,氣象何蓬勃!」
1938年春,豐子愷在漢口得到緣緣堂被毀的消息,這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打擊。這時候,恰好桂林師范的校長唐現之來信聘請豐子愷去該校任教。豐子愷於是帶著全家遷往桂林。後來,他又轉往廣西宜山江大學任教,並隨校遷到貴州遵義。1942年,他搬到重慶郊區的沙坪壩,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沙坪小屋建成後,豐子愷便辭去教職,從此專為賣畫寫作為生。
抗戰勝利次年,豐子愷搭輪船由長江而下,到南京改搭火車。豐子愷踏上闊別十年的上海時,說:「我從京滬火車跨到月台上的時候,第一腳特別踏著重些,好比同它握手。」
他去故鄉石門灣憑吊。這個船舶麇集、商賈輻輳的熱鬧城鎮,如今已經面目全非了。勝利還鄉的滿懷喜悅心情終於漸漸地消失殆盡,他對當時的社會十分不滿,深惡痛絕。他引用古人「惡歲詩人無好語」的話,聲稱自己「現在正是惡歲畫家」,但又覺得這種觸目驚心的畫不宜多畫,希望自己的筆「從人生轉向自然」。1949年大陸解放,豐子愷52歲了。此後他專事著譯。他在68歲時,完成《護生畫集》第五集。69歲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那時他住在止海。大字報,逼供信,抄家,關「牛棚」,緊縮住房,下鄉勞動,寫不盡的檢討交代,批鬥,掛牌,遊街,剋扣工資,豐子愷備受種種精神上的侮辱和肉體上的摧殘。但他橫下一條心,把坐「牛棚」看作參禪,把批鬥看作演戲。夜晚過黃浦江去游斗,他說是「浦江夜遊」;在「牛棚」中被叫去訓話,他好像是去上一回廁所,回到「牛棚」照舊與畫師門談笑風生,或偷偷地作詩填詞。到上海南郊勞動,冷天睡在鋪稻草的泥地上,屋頂隙縫中飄下來的雪積在他枕邊,70多歲的老人早上還得親自到河埠打水洗臉,但他風趣地說:「地當床,天當被,還有一河浜洗臉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回到家裡,不管白天發生過天大的事,也只是輕描淡寫地敘述一遍,有時甚至避而不談,只要一斤黃酒入肚,仍是吟詩誦詞,談笑自若。
然而,熱愛這位老畫家的作品的人,卻時刻惴惴不安地關心著他的行蹤、境況。當老畫家奉命爬上竹梯去貼批判自己的「大批判專欄」時,圍觀的路人中有不少人暗自替這位老人擔心。豐子愷雖然被批成「反革命黑畫家」,實際上群眾心底里對他更加增添了仰慕之情。
1974年「四人幫」借批大儒為名,炮製所謂「黑畫展」,豐子愷自然也不能倖免。《滿山紅葉女郎樵》這幅畫原是畫中國近代文學家蘇曼殊的詩句,但畫中有三片紅葉落下,這不成了影射三面紅旗落地嗎?
做子女的為了關心父親的安全,一次次地勸他以後留意些。豐子愷卻還是我行我素。他給兒子新枚的信中寫道:「……我的畫都是毒草……然而世間有一種人視毒草為香花,世襲珍藏。對此種人,我還是樂意畫給他們珍藏。古人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畫亦如此。」
1974年夏天,豐子愷右手手指開始麻木,次年8月右手臂也逐漸不能動彈,這對辛勤筆耕了半個世紀以上的豐子愷來說,簡直是極大的災難。9月15日,一代藝術家豐子愷安詳地闔上雙眼,享年77歲。他沒見到「四人幫」垮台,就在噩夢中與世長辭了。
不,他沒有在夢中逝去。他醒了!1976年10月的鞭炮聲把他喚醒了!這位藝術家一生的辛勤播種重新受到滋潤和灌溉,在中國各地甚至海外發芽開花。作品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他與讀者同在。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正如他的老友葉聖陶在悼詩中所說:「瀟灑風神永憶渠!」

B. 霸王別姬里扮演張國榮小時候的演員

扮演張國榮(程蝶衣)小時候的演員是尹治。

尹治,1976年出生,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內地演員。代表作品有《霸王別姬》、《中國媽媽》、《雷雨》等。

尹治1976年出生,生於五代梨園世家,從小就在北京的胡同里跟父母咿咿呀呀學戲,在幼兒園的時候,別人唱歌他唱戲,在小學里,別人畫賀年卡,他畫臉譜。

(2)豐子愷電影在哪裡拍的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在拍攝電影《霸王別姬》時,尹治才16歲,那會兒還在北京戲曲學校學戲,因為長相和張國榮相似,被陳凱歌一眼相中。尹治跟《霸王別姬》中演小癩子和小石頭的演員是同班同學,三個人在北影廠住了四個月,天天攢煙盒,看電影,偷著喝啤酒。

1996年,尹治曾設想過出家,還去五台山體驗過生活,結果遭到家人極力反對,未能如願以償。之後他參加了高考,進入中國戲曲學院導演專業學習。大學二年級的觀摩課上,尹治在周圍同學火辣的目光中,第一次看懂了自己演的《霸王別姬》。

做了演員後,尹治和陳家林導演合作過電視劇《百年虛雲》。尹治演的是一位佛教高僧虛雲,從17歲一直演到50歲,「演這種人物可以說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電影《梅蘭芳》中,邱如白為了讓孟小冬遠離梅蘭芳,在一次公共聚會中雇了一個殺手充當梅蘭芳的「粉絲」劉錫長刺殺孟小冬,而飾演這位「兇手」的同樣也是尹治。

C. 豐子愷的生平以及關於他的作品--竹影的畫(詳細點)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生平事件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由於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時候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1914年,豐子愷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學校里,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皋,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創《美育》雜志。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

竹影
豐子愷
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畫,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呢?
吃過晚飯後,天氣還是悶熱。窗子完全打開了,房間里還坐不牢。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一種幽暗的光彌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後的院子里去乘涼。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裡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來的是弟弟的同學華明。
「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頭來向天空看。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大家贊美了一番之後,我說:「我們今晚幹些什麼呢?」弟弟說:「我們談天吧。我先有一個問題給你們猜: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我和華明都不相信,於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見頭上有一縷一縷的細煙,好像漫畫里所描寫的動怒的人。「是口裡的熱氣吧?」「是頭上的汗水在那裡蒸發吧?」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間,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同聲地叫起來:「啊!好看啊!中國畫!」華明就拿半寸長的鉛筆去描。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裡去拿鉛筆。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來分送我們。華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長的法寶,改用木炭來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一面談著:「這一枝很像校長先生房間里的橫幅呢!」「這一叢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軸呢!」「這是《芥子園畫譜》里的!」「這是吳昌碩的!」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背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華明難為情似的站了起來,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後,似乎害怕爸爸責備他弄臟了我家的水門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著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弟弟連忙揀木炭給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葉了,這時候華明方才放心,我們也更加高興,一邊描,一邊拿許多話問爸爸:
「管夫人是誰?」「她是一位善於畫竹的女畫家。她的丈夫名叫趙子昂,是一位善於畫馬的男畫家。他們是元朝人,是中國很有名的兩大夫妻畫家。」
「馬的確難畫,竹有什麼難畫呢?照我們現在這種描法,豈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嗎?」「容易固然容易;但是這么『依樣畫葫蘆』,終究缺乏畫意,不過好玩罷了。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布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布置在紙上,然後成為竹的名畫。這選擇和布置很困難,並不比畫馬容易。畫馬的困難在於馬本身上,畫竹的困難在於竹葉的結合上。粗看竹畫,好像只是墨筆的亂撇,其實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要講究。所以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竹為什麼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用綠顏料撇竹葉,不更像嗎?」「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符號只要用墨筆就夠了。原來墨是很好的一種顏料,它是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畫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實包羅三原色,即包羅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故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很高貴的一種畫法。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倘然用了綠顏料,就因為太像實物,反而失卻神氣。所以中國畫家不喜歡用綠顏料畫竹;反之,卻喜歡用與綠相反的紅色來畫竹。這叫做『朱竹』,是用筆蘸了硃砂來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但這時候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所以不妨用紅色來描。」爸爸說到這里,丟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來結束說:「中國畫大都如此。我們對中國畫應該都取這樣的看法。」
月亮漸漸升高了,竹影漸漸與地上描著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脫了版的印刷。夜漸深了,華明就告辭。「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著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說著就出去了。我們送他出門。
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著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D. 中國媽媽的演員簡介

李克純,中國影視女演員。1958年生於四川成都。1978年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習。1986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80年代初初登影壇演出《趙錢孫李》。她出演的影片《女人的力量》和《黃土坡的婆姨們》分獲1985年和1987年優秀影片獎。在美國定居後,幾次回來參加國內影片的拍攝。
參與影片
布拉格有張床 (1998)
中國媽媽 (1995)
失去的夢 (1990)
熱戀 UNREQUITED LOVE(1989)
最後的貴族 The Last Aristocrats(1989)
黃土坡的婆姨們 THE WOMEN OF HUANGTUPO VILLAGE(1988)
誰是第三者(上下集) THE THIRD PARTY(1987)
女人的力量 WOMAN』S POWER(1985)
多彩的晨光 THE COLORFUL DAWN(1984)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ZHUO WENJUN AND SIMA XIANGRU(1984)
紅葉鋪滿小路(1983)
綠野晨星 MORNING STAR OVER THE WILD(1983)
趙錢孫李 ZHAO,QIAN,SUN AND LI(1982) 身高:180CM
體重:65KG
特長:京劇 藏語 騎馬
畢業院校:中國戲曲學院97導演系本科
演藝經歷:
電影
《霸王別姬》飾:少年程蝶衣(小豆子)
《中國媽媽》飾:耿輝
《一輪明月》 飾:豐子愷
電視劇
《百年虛雲》 飾:虛雲和尚(青年、中年)
《滄海百年》 飾:同治皇帝
《雷 雨》 飾:京劇名角小白春
《荀慧生》 飾:梅蘭芳
《四世同堂》飾:小文

E. 《竹影》寫作背景

《竹影》有關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豐子愷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等。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

【藝術起源的學說】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盡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以下我們就來簡要介紹、評析一下歷史上幾種主要的關於人類藝術起源的學說:

1、模仿說:

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 19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2、游戲說:

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游戲,它是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發生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游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游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首先提出了藝術起源於游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遊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游戲說還認為,人的審美活動和游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遊戲的動力。人是高等動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從事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物質活動,因此有過剩的精力,這些過剩精力體現在自由的模仿活動中就有了游戲與藝術活動。斯賓塞和席勒一樣,也認為游戲是過剩精力的發泄,它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實用價值,卻有助於游戲者的器官練習,因而它具有生物學意義,有益於個體和整個民族的生存。

游戲說強調了游戲沖動、審美自由與人性完善間的重要聯系,對於我們理解藝術在審美方面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它揭示了藝術發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如剩餘精力是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我們理解藝術的本質是富於啟發的。

3、表現說:

這種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等,還有歐美的一些現當代美學家。在這種學說看來,原始人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最主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從而促成了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如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裡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這些外在標志就是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的傳達,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樣,作者所體驗到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活動。

4、巫術說:

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按照這種理論,原始人所描繪的史前洞穴壁畫中雖然有許多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美麗的動物形象,但他們當時卻是出於一種與審美無關的動機,即巫術的動機。如許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壁畫和雕刻,往往是處在洞穴最黑暗和難以接近的地方,它們顯然不是為了給人欣賞而製作的,而是史前人類企圖以巫術為手段來保證狩獵的成功。還有些動物身上畫有或刻有被長矛或棍棒刺中和打擊過的痕跡,按照巫術說的觀點,這是因為原始部落有一種交感巫術的存在,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形象與實際的該事物都有一種實在的聯系,如果對事物的形象施加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事物施加影響,在動物身上畫上傷痕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實際的狩獵當中可以順利地打到獵物。原始壁畫中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擊傷痕跡的動物形象,成為支持藝術產生於巫術學說的有力證據。巫術說對於我們理解原始藝術,特別是原始美術發生的動力,以及這些藝術在當時條件下非審美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

以上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藝術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藝術與兒童的藝術雖然有本質的不同,但它們在發生動因特別是在表現形態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處,因此,了解人類藝術的發生對我們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兒童的藝術活動具有借鑒作用。

【兒童畫(豐子愷)】

孩子們的袋裡常常私藏著炭條,黃泥塊,粉筆頭,這是他們的畫具。當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們便偷偷地取出這些畫具來,在雪白的牆壁上,或光潔的窗門上,發揮他們的作品。大人們看見了,大發雷霆,說這是齷齪的,不公德的,不雅觀的;於整潔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嚴禁不可。便一面設法銷毀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罵它們的作者,又沒收他們的畫具。然而這種禁誡往往是無效的。過了幾日,孩子們的袋裡又有了那種畫具,牆壁窗門上又有那種作品發表了。

大人們的話說得不錯,任意塗抹窗門牆壁,誠然是有害於整潔、道德及美感的。但當動手銷毀的時候,倘得仔細將這些作品審視一下,而稍加考慮與設法,這種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獲得教導的良機。因為你倘仔細審視這種塗抹,便可知道這是兒童的繪畫本能的發現,筆筆皆從小小的美術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興所寄託,使你不忍動手毀損,卻要考慮培植這美術心與涵養這感興的方法了。

實際除了出於惡意的破壞心的亂塗之外,孩子們的壁畫往往比學校里的美術科的圖畫成績更富於藝術的價值。因為這是出於自動的,不勉強,不做作,始終伴著熱烈的興趣而描出。故其畫往往情景新奇,大膽活潑,為大人們所見不到,描不出。不過這種畫,不幸而觸犯家庭的禁條,難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瓊樓玉宇一般的房櫳內,壁上不許著一點污穢,這種畫便絕不可見。貧家的屋子內稍稍可以見到。廢寺,古廟,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術的用武之地了。曾憶旅行中,入寺廟或路亭中坐憩片時,乘閑觀賞壁上龍蛇,探尋其意趣,辨識其筆畫,實有無窮的興味。我常常想,若能專心探訪研究這種繪畫,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兒童生活的實況,真切地理解兒童的心情。據我所見,最近鄉村廢寺的敗壁上,已有飛機的出現了。其形好似一種巨大的怪鳥,互相爭斗著。最初我尚不知其為飛機。數見之後,稍稍認識。後來聽了一個村婆的話:「洋鬼子在那裡煎出小孩子的油來造飛機,所以他有眼睛,會飛。」方始恍然,兒童把飛機畫成這般的姿態,不是無因的。聽了這話,看了這種畫,而回憶近來常在天際飛鳴盤旋的那種東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鳥一般的怪物。矯正那村婆的愚見,而用藝術的方法把飛機「活物化」為怪鳥,而設想其在天空中爭斗的光景,這是何等有興趣的兒童畫題材!這樣的畫,在上海許多兒童畫報上尚未見過,而在窮鄉僻處的廢寺敗壁上先已發表著了。

這點畫心,倘得大人們的適當的指導與培養,使他們不必私藏炭條,黃泥塊,與粉筆頭,不必偷偷地在牆壁窗門上塗抹,而有特備的畫具與公然的畫權,其發展一定更有可觀。同時藝術教育的前途定將有顯著的進步。

一九三四年三月七日,為江蘇省教育廳《小學教師》作

(選自《豐子愷藝術隨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畫與西洋畫(豐子愷)】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 (皴<cūn>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 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詳見本書<本書:指作者《藝術修養基礎》一書, 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畫簡史》篇)。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3、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5、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 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上述五條,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異點。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

(選自《豐子愷論藝術》,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回答者: shangui2006 - 探花 十一級 4-14 00:47

豐子愷生平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

豐子愷出生時,他的母親已生了六個女兒,他是家裡第一個兒子。因為父親也只有一個妹妹,他便是豐家煙火得繼的希望,備受珍惜。父親為他取乳名為"慈玉",他確實是家人眼中的寶玉,祖母溺愛他,父母、姑姑疼愛他,姐姐們憐愛他,連家裡染坊中的伙計們也喜歡他。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六歲,在父親的私塾中讀書,學名豐潤。

父親豐璜本是清末舉人,廢除科舉取仕後,就在家開設私塾,教授孩子們讀書。豐子愷在父親那裡學《三字經》、學《千家詩》,也學父親在中秋之夜飲酒吃蟹賞月的名士風度……9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把他送到另一個私塾繼續就讀,一直到12歲,豐子愷接受的都是傳統的教育,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國傳統文人特有的溫文敏感,從容和善的氣質。也許是家裡開染坊的緣故,豐子愷從小就對線條和色彩敏感,那本為他開蒙的《千家詩》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塗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畫譜,給同學們畫,給鄉親們畫,甚至應私塾先生之命為學校畫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們叫做"小畫家"。線條和色彩的魅力被他發現,並自此終生吸引著他。

1910年,在縣立第三高等小學讀書,改名豐仁。

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是應革命風潮建立起的新式學堂,在這里,豐子愷剪掉了辮子,並為了適應民主選舉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難認的「潤」字改為易寫易認的「仁」字。新學堂開設有音樂課,同學們唱李叔同的《祖國歌》、唱《勵學》歌,音符的震撼力使豐子愷大受感染,成為他後來鑽研音樂的發端。1914年春,豐子愷以第一名的成績在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畢業。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改名子愷。

二年級起從李叔同學習圖畫、音樂,從夏丏尊習國文。1914年,豐子愷沒有辜負母親臨行前給他預備的糕和粽子(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著名的師范學校、當時江南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裡,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皋,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在李叔同那裡,豐子愷學會了寫生畫法,為之深深著迷,便「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學了許多可貴的精神:李叔同是個頂認真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養,認為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而且認為「大藝術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為懷,豐子愷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中年以後,豐子愷也皈依佛教,沒有正式出家,但取法名嬰行,並從此茹素。雖然豐子愷成名後表示,如果沒有遇上李叔同,便不會走上繪畫的道路,但李對他的影響卻不是被動的,它與豐子愷的氣質、稟賦都有很大的關系。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籌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任教務主任、西洋畫教師。

師范畢業後,豐子愷與同學劉質平、吳夢非在上海小西門黃家閥路的一座舊房子里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在學校尚未掛牌前,豐子愷與吳夢非、劉質平、劉海粟、姜丹書等組織了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藝術教育社團之——中華美育會,並創《美育》雜志。會員多為全國各地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師,他們普及圖畫、音樂知識,培訓中小學圖畫、音樂教員。 在投身藝術教育的同時,豐子愷自覺地探索著藝術教育的理論研究。在上海專科師范的籌備階段,豐子愷應邀在上海東亞體校任教,在校刊上,他發表了《圖畫教授法》和《素描》,前者是教育心得,後者是日本學者米田桂一郎的《素描》節譯,這是目前所知豐子愷最早關於美術教學的著譯。在《美育》雜志上,豐發表了《畫家之生命》、《藝術教育的原理》等文,視畫家的道德修養為生命。

1921年初,赴日本學習藝術,十個月後回國。

如果沒有日本之行,豐子愷的畫也許完全是另一種樣子,或者根本就不會有「子愷漫畫」。在日本的一個舊書攤上,豐子愷發現了竹久夢二的《夢二畫集*春》,夢二清新脫俗的簡筆畫一下子吸引了他。豐子愷稱他的畫為「無聲之詩」,又最推崇其畫中「詩趣的豐富」,正是這詩畫相融的風格引起了他觀念和情感上的極大共鳴。豐子愷自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藝術上,最好的詩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最好的畫是「平淡天真」的,總之要中正平和;在道德上,應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夢二的畫,摒棄漫畫的戲謔,專寫日常的生活場景而表現出深沉嚴肅的人生滋味,理趣並重,既合於豐子愷的文人氣質,又具醒世勸戒的作用,沒有遠離他所熱愛的生活,正是一拍即合。

1922年,由夏丏尊介紹至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開始用毛筆作簡筆畫。

豐子愷任教音樂、美術的春暉中學位於清靜的白馬湖畔,豐在湖邊建了一所「小楊柳屋」,把妻兒接來同住,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舒暢的生活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被竹久夢二和陳師曾的畫深深觸動的豐子愷,不滿一味模仿古人,希望以西洋畫的技巧表現中國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詩趣融入現代的生活。豐子愷最早的一幅畫是在他參加完一次校務會議後,有感於同事們神態各異地垂頭拱手伏在議席上的有趣樣子而作的,從此,這些過去被人忽視的生活趣致常常出現在他筆下。

1924年,發表《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走上畫家的道路。

豐子愷第一幅公開發表的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編輯的雜志《我們的七月》上,畫面是茶樓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著茶具,捲起的簾外懸著一彎新月……這樣簡單的畫,對畫家的要求卻是很高的,廖廖的筆畫要求畫家有扎實的寫生基礎和概括能力;畫龍點睛的題詞要具備豐厚的文學素養;題材的選擇又要細致的人生體驗,而這些都是豐子愷具備而且擅長的,於是,一種具有「溫柔敦厚」的中國文化氣息的漫畫產生了。

1925年,《文學周刊》陸續發表其畫,鄭振鐸冠以「子愷漫畫」之名。

1924年冬至1925年,豐子愷與匡互生、朱光潛來到上海創辦了「上海私立立達中學」。在上海,豐子愷結識了鄭振鐸,鄭對豐的畫早就喜愛,便邀請他為《文學周刊》作了一系列插圖,冠以「子愷漫畫」的名字發表,並為之出了第一本畫集《子愷漫畫》,由是,「子愷漫畫」之名鵲起。 豐子愷並不以為自己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而漫畫也確實在豐之前就在中國出現過,不過那隻是曇花一現,直到豐的漫畫問世,"漫畫"一詞才被廣泛使用,漫畫這種畫種也才在中國流傳開來。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開明書店是由當時一批知識分子創辦的,以青少年讀者為主要對象,面向社會,出版了許多中小學教科書和諸如《婦女問題十講》、《新性道德討論集》等進步有益的書籍。豐子愷不僅是書店的發起創辦者,他當時的大部分著作也是由開明書店出版的。如1927年的《子愷畫集》、1928年的《西洋美術史》、1929年的《護生畫集》、1930年的《西洋畫派十二講》、1931年的《緣緣堂隨筆》、1934年的《繪畫與文學》、《藝術趣味》、1935年的《人間相》、《西洋建築講話》、1939年的《漫畫阿Q正傳》、1945年的《子愷漫畫全集》。 譯著有1928年的《藝術概論》、1931年的《初戀》、1932年的《自殺俱樂部》、《音樂概論》。選編著作有1927年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31年的《懷娥鈴演奏法》、1932年的《英文名歌百曲》、《風琴名曲選》等。這一串不厭其煩的書單,不僅有豐子愷與書店的深厚情誼,也可以看出豐在學問上的涉獵之廣,繪畫、音樂、建築、文學皆有心得。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的書都是由他自己擔任裝幀設計的。

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即李叔同)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對於豐子愷的皈依佛門,從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認為他實際上是入世的。事實上,豐子愷終其一生都是個居士,沒有正式出家,這與他對人世的熱愛難以分開,他對於現世的迷人風光、各色人物、國家前途都不能忘情,於是他才繪畫、作文、辦教育、開書店……而宗教信仰給了他一顆慈悲敏感的心,影響著他的藝術觀點,他一直認為藝術應該"以仁為本",要「善巧兼備」,藝術家熱愛自然,同情萬物,用藝術去滌盪自己和他人的心靈。這思想最直接的產物便是後來的《護生畫集》。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五年間各類作品二十餘種(部)「緣緣堂」於1938年毀於戰火。

知道豐子愷的人沒有不知道緣緣堂的,它不僅是一座豐子愷曾經住過的屋子,也是他創作的見證者和闡釋者。

1933年,在故鄉石門,高大方正、簡潔明快的緣緣堂被豐子愷用他那支「大紅派克鋼筆寫出來」了(豐語,意即用稿費建造),這建築物朝南的鋪著大方磚的堂屋裡掛著馬一浮和李叔同的堂額和對聯;書齋里有風琴和數千卷圖書;食堂的四壁上是沈寐叟的墨跡;樓上是寬敞的卧室;門外種著桃花,天井裡有芭蕉、櫻桃和薔薇,後院是冬青、桂樹、葡萄藤和鞦韆架;最重要的是還有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在這里安寧舒適的生活,使豐子愷的創作豐收,五年間,出版《人間相》等畫集三部;《緣緣堂再筆》等散文五部;《開明音樂講義》等音樂著作三部;《繪畫與文學》等藝術論著八部。緣緣堂就像這些漫畫和隨筆的一個立體的注釋,文氣、明快、既含蓄內斂又時時關懷著世間。豐子愷對緣緣堂懷有深厚的感情,當38年得知它毀於日軍炮火時,豐子愷滿懷悲痛和憤懣寫了《還我緣緣堂》和《告緣緣堂在天之靈》兩篇文章,以示悼念。

1937-1945年,避難辭鄉,輾轉於桐廬、衢州、上饒、南昌、萍鄉、湘潭、長沙、桂林、宜山、遵義、重慶等地。

以豐子愷的性格,是最厭惡戰爭的,但弄人的命運卻讓他在戰爭中輾轉了近十年。在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戰爭的慘狀深深地觸動了他,使他格外重視起漫畫的宣傳作用來。他仍然畫漫畫,不過是宣傳抗日的"抗戰漫畫",表現他沿途的見聞,畫中多了人民的苦難和對侵略者的痛恨,格調也沉鬱起來。這樣的畫,他不但自己畫,還在各地執教的時候教學生們畫,畫好再分頭下鄉張貼宣傳抗日。在遵義時,他還把新、舊作品重新整理,編作《子愷漫畫全集》,1945年由開明書店出版。1942年起,豐子愷來到較為安定的重慶,建了「沙坪小屋」,重新過起了繪畫作文的生活,並且借在長壽、豐都等地舉辦畫展的機會,飽覽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在重慶,豐子愷仍以普及藝術教育為己任,出版了《藝術與人生》、《國畫常識》、《畫中有詩》、《音樂初階》等作品。 在抗戰的年月里,從豐子愷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國文人處驚不亂的泰然和從容赴難的勇氣,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了愛國的情懷和面對人生的積極。

1946-1949年,居住杭州。

抗戰結束,豐子愷由重慶回到江南,他曾回到故鄉,但緣緣堂已經不在了,人、物兩非,舊夢難尋,痛飲一場後,便到杭州定居下來。

1949年建國後,定居上海,專心譯著。

建國後

F. 豐子愷的<<竹影>> 的寫作背景

豐子愷生平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

豐子愷出生時,他的母親已生了六個女兒,他是家裡第一個兒子。因為父親也只有一個妹妹,他便是豐家煙火得繼的希望,備受珍惜。父親為他取乳名為"慈玉",他確實是家人眼中的寶玉,祖母溺愛他,父母、姑姑疼愛他,姐姐們憐愛他,連家裡染坊中的伙計們也喜歡他。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六歲,在父親的私塾中讀書,學名豐潤。

父親豐璜本是清末舉人,廢除科舉取仕後,就在家開設私塾,教授孩子們讀書。豐子愷在父親那裡學《三字經》、學《千家詩》,也學父親在中秋之夜飲酒吃蟹賞月的名士風度……9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把他送到另一個私塾繼續就讀,一直到12歲,豐子愷接受的都是傳統的教育,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國傳統文人特有的溫文敏感,從容和善的氣質。也許是家裡開染坊的緣故,豐子愷從小就對線條和色彩敏感,那本為他開蒙的《千家詩》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塗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畫譜,給同學們畫,給鄉親們畫,甚至應私塾先生之命為學校畫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們叫做"小畫家"。線條和色彩的魅力被他發現,並自此終生吸引著他。

1910年,在縣立第三高等小學讀書,改名豐仁。

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是應革命風潮建立起的新式學堂,在這里,豐子愷剪掉了辮子,並為了適應民主選舉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難認的「潤」字改為易寫易認的「仁」字。新學堂開設有音樂課,同學們唱李叔同的《祖國歌》、唱《勵學》歌,音符的震撼力使豐子愷大受感染,成為他後來鑽研音樂的發端。1914年春,豐子愷以第一名的成績在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畢業。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改名子愷。

二年級起從李叔同學習圖畫、音樂,從夏丏尊習國文。1914年,豐子愷沒有辜負母親臨行前給他預備的糕和粽子(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著名的師范學校、當時江南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裡,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皋,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他不僅教音樂、繪畫,還教做人。在李叔同那裡,豐子愷學會了寫生畫法,為之深深著迷,便「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學了許多可貴的精神:李叔同是個頂認真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養,認為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而且認為「大藝術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為懷,豐子愷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中年以後,豐子愷也皈依佛教,沒有正式出家,但取法名嬰行,並從此茹素。雖然豐子愷成名後表示,如果沒有遇上李叔同,便不會走上繪畫的道路,但李對他的影響卻不是被動的,它與豐子愷的氣質、稟賦都有很大的關系。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籌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任教務主任、西洋畫教師。

師范畢業後,豐子愷與同學劉質平、吳夢非在上海小西門黃家閥路的一座舊房子里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在學校尚未掛牌前,豐子愷與吳夢非、劉質平、劉海粟、姜丹書等組織了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藝術教育社團之——中華美育會,並創《美育》雜志。會員多為全國各地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師,他們普及圖畫、音樂知識,培訓中小學圖畫、音樂教員。 在投身藝術教育的同時,豐子愷自覺地探索著藝術教育的理論研究。在上海專科師范的籌備階段,豐子愷應邀在上海東亞體校任教,在校刊上,他發表了《圖畫教授法》和《素描》,前者是教育心得,後者是日本學者米田桂一郎的《素描》節譯,這是目前所知豐子愷最早關於美術教學的著譯。在《美育》雜志上,豐發表了《畫家之生命》、《藝術教育的原理》等文,視畫家的道德修養為生命。

1921年初,赴日本學習藝術,十個月後回國。

如果沒有日本之行,豐子愷的畫也許完全是另一種樣子,或者根本就不會有「子愷漫畫」。在日本的一個舊書攤上,豐子愷發現了竹久夢二的《夢二畫集*春》,夢二清新脫俗的簡筆畫一下子吸引了他。豐子愷稱他的畫為「無聲之詩」,又最推崇其畫中「詩趣的豐富」,正是這詩畫相融的風格引起了他觀念和情感上的極大共鳴。豐子愷自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藝術上,最好的詩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最好的畫是「平淡天真」的,總之要中正平和;在道德上,應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夢二的畫,摒棄漫畫的戲謔,專寫日常的生活場景而表現出深沉嚴肅的人生滋味,理趣並重,既合於豐子愷的文人氣質,又具醒世勸戒的作用,沒有遠離他所熱愛的生活,正是一拍即合。

1922年,由夏丏尊介紹至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開始用毛筆作簡筆畫。

豐子愷任教音樂、美術的春暉中學位於清靜的白馬湖畔,豐在湖邊建了一所「小楊柳屋」,把妻兒接來同住,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舒暢的生活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被竹久夢二和陳師曾的畫深深觸動的豐子愷,不滿一味模仿古人,希望以西洋畫的技巧表現中國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詩趣融入現代的生活。豐子愷最早的一幅畫是在他參加完一次校務會議後,有感於同事們神態各異地垂頭拱手伏在議席上的有趣樣子而作的,從此,這些過去被人忽視的生活趣致常常出現在他筆下。

1924年,發表《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走上畫家的道路。

豐子愷第一幅公開發表的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編輯的雜志《我們的七月》上,畫面是茶樓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著茶具,捲起的簾外懸著一彎新月……這樣簡單的畫,對畫家的要求卻是很高的,廖廖的筆畫要求畫家有扎實的寫生基礎和概括能力;畫龍點睛的題詞要具備豐厚的文學素養;題材的選擇又要細致的人生體驗,而這些都是豐子愷具備而且擅長的,於是,一種具有「溫柔敦厚」的中國文化氣息的漫畫產生了。

1925年,《文學周刊》陸續發表其畫,鄭振鐸冠以「子愷漫畫」之名。

1924年冬至1925年,豐子愷與匡互生、朱光潛來到上海創辦了「上海私立立達中學」。在上海,豐子愷結識了鄭振鐸,鄭對豐的畫早就喜愛,便邀請他為《文學周刊》作了一系列插圖,冠以「子愷漫畫」的名字發表,並為之出了第一本畫集《子愷漫畫》,由是,「子愷漫畫」之名鵲起。 豐子愷並不以為自己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而漫畫也確實在豐之前就在中國出現過,不過那隻是曇花一現,直到豐的漫畫問世,"漫畫"一詞才被廣泛使用,漫畫這種畫種也才在中國流傳開來。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開明書店是由當時一批知識分子創辦的,以青少年讀者為主要對象,面向社會,出版了許多中小學教科書和諸如《婦女問題十講》、《新性道德討論集》等進步有益的書籍。豐子愷不僅是書店的發起創辦者,他當時的大部分著作也是由開明書店出版的。如1927年的《子愷畫集》、1928年的《西洋美術史》、1929年的《護生畫集》、1930年的《西洋畫派十二講》、1931年的《緣緣堂隨筆》、1934年的《繪畫與文學》、《藝術趣味》、1935年的《人間相》、《西洋建築講話》、1939年的《漫畫阿Q正傳》、1945年的《子愷漫畫全集》。 譯著有1928年的《藝術概論》、1931年的《初戀》、1932年的《自殺俱樂部》、《音樂概論》。選編著作有1927年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31年的《懷娥鈴演奏法》、1932年的《英文名歌百曲》、《風琴名曲選》等。這一串不厭其煩的書單,不僅有豐子愷與書店的深厚情誼,也可以看出豐在學問上的涉獵之廣,繪畫、音樂、建築、文學皆有心得。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的書都是由他自己擔任裝幀設計的。

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即李叔同)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對於豐子愷的皈依佛門,從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認為他實際上是入世的。事實上,豐子愷終其一生都是個居士,沒有正式出家,這與他對人世的熱愛難以分開,他對於現世的迷人風光、各色人物、國家前途都不能忘情,於是他才繪畫、作文、辦教育、開書店……而宗教信仰給了他一顆慈悲敏感的心,影響著他的藝術觀點,他一直認為藝術應該"以仁為本",要「善巧兼備」,藝術家熱愛自然,同情萬物,用藝術去滌盪自己和他人的心靈。這思想最直接的產物便是後來的《護生畫集》。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五年間各類作品二十餘種(部)「緣緣堂」於1938年毀於戰火。

知道豐子愷的人沒有不知道緣緣堂的,它不僅是一座豐子愷曾經住過的屋子,也是他創作的見證者和闡釋者。

1933年,在故鄉石門,高大方正、簡潔明快的緣緣堂被豐子愷用他那支「大紅派克鋼筆寫出來」了(豐語,意即用稿費建造),這建築物朝南的鋪著大方磚的堂屋裡掛著馬一浮和李叔同的堂額和對聯;書齋里有風琴和數千卷圖書;食堂的四壁上是沈寐叟的墨跡;樓上是寬敞的卧室;門外種著桃花,天井裡有芭蕉、櫻桃和薔薇,後院是冬青、桂樹、葡萄藤和鞦韆架;最重要的是還有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在這里安寧舒適的生活,使豐子愷的創作豐收,五年間,出版《人間相》等畫集三部;《緣緣堂再筆》等散文五部;《開明音樂講義》等音樂著作三部;《繪畫與文學》等藝術論著八部。緣緣堂就像這些漫畫和隨筆的一個立體的注釋,文氣、明快、既含蓄內斂又時時關懷著世間。豐子愷對緣緣堂懷有深厚的感情,當38年得知它毀於日軍炮火時,豐子愷滿懷悲痛和憤懣寫了《還我緣緣堂》和《告緣緣堂在天之靈》兩篇文章,以示悼念。

1937-1945年,避難辭鄉,輾轉於桐廬、衢州、上饒、南昌、萍鄉、湘潭、長沙、桂林、宜山、遵義、重慶等地。

以豐子愷的性格,是最厭惡戰爭的,但弄人的命運卻讓他在戰爭中輾轉了近十年。在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戰爭的慘狀深深地觸動了他,使他格外重視起漫畫的宣傳作用來。他仍然畫漫畫,不過是宣傳抗日的"抗戰漫畫",表現他沿途的見聞,畫中多了人民的苦難和對侵略者的痛恨,格調也沉鬱起來。這樣的畫,他不但自己畫,還在各地執教的時候教學生們畫,畫好再分頭下鄉張貼宣傳抗日。在遵義時,他還把新、舊作品重新整理,編作《子愷漫畫全集》,1945年由開明書店出版。1942年起,豐子愷來到較為安定的重慶,建了「沙坪小屋」,重新過起了繪畫作文的生活,並且借在長壽、豐都等地舉辦畫展的機會,飽覽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在重慶,豐子愷仍以普及藝術教育為己任,出版了《藝術與人生》、《國畫常識》、《畫中有詩》、《音樂初階》等作品。 在抗戰的年月里,從豐子愷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國文人處驚不亂的泰然和從容赴難的勇氣,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了愛國的情懷和面對人生的積極。

1946-1949年,居住杭州。

抗戰結束,豐子愷由重慶回到江南,他曾回到故鄉,但緣緣堂已經不在了,人、物兩非,舊夢難尋,痛飲一場後,便到杭州定居下來。

1949年建國後,定居上海,專心譯著。

建國後,豐子愷在上海擔任了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60年擔任中國畫院院長,並曾任政協委員和人民代表。為了為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服務,推廣蘇聯文化而翻譯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這時他的漫畫以歌頌為主,而散文也平添了許多喜悅。

1966年後,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暗中仍寫作、繪畫、翻譯。

和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豐子愷也沒能逃過文革的厄運。但他身上的寬厚氣質和宗教信仰仍然起著作用,在他寫給朋友的詞中,他仍期望著中國「天意和平,人意和平」、「時節清明、政治清明」,他仍然暗中繼續著自己喜愛的工作。

1975年4月回故鄉探訪,9月逝世。

1975年,了卻了回故鄉探望宿願的豐子愷在上海逝世。

1978年,平反。終於還是來了,這是對藝術家最好的紀念。

1985年,重建的「緣緣堂」落成。重建的緣緣堂在豐子愷的故鄉樹立起來了,同時樹立起來的還有人們對他的無限敬意和懷念。

G. 新拍得電影《豐子愷》男女主角是誰演的

你這可以在網上輸入《豐子愷》的電影名稱會出來相的演員列表的

閱讀全文

與豐子愷電影在哪裡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