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彼得·格林納威的人物簡介
格林納威接受的是典型的英國式的教育——「老式學校、專橫的訓導、對傳統的維護、頻繁的威嚇」——與中國的憤青們想像的不同的是,他十分感謝那種管轄和制度,當他離開學校時,「滿腦子裝滿了英國文學,並對歷史萌生了一股熱情。從那以後我被促使去作畫,並對歐洲繪畫感興趣起來」,這正好驅動了他去Walthamstow藝術學院學習繪畫的念頭。1957年,還在學習繪畫的格林納威,偶然地看了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從此這部電影不僅改變了電影史而且改變了一個以後會改變電影史的藝術學院學生。
那部電影對他的影響一直延續了下來,格林納威在電影中孜孜以求的一直是隱喻和象徵,但奇塔基(Kitaj)的繪畫對他的影響也不淺,他認為奇塔基的繪畫「其中融匯著文字、參照、個人神話與公眾神話、性與政治。無絲毫枯躁或干癟,卻有一種強大的構圖觀念與面積觀念」。於是時間結構、構圖、隱喻與象徵便成為我們解讀格林納威的途徑,也是他探求的方向。在短暫的畫家生涯之後,1965年,格林納威開始在英國政府情報資料中心處(COI)擔任記錄片剪輯工作,這段經歷使他日後的電影鏡頭具有一種「標本感」,使他形成了一種極其節制的敘述方式。
格林納威象阿爾托與布萊希特這些現代主義戲劇大師尊重舞台那樣地尊重熒幕,他在電影中做的一切都是在確立電影的語言本體地位:電影尚未達到它的立體主義時代,它像十九世紀末的「沙龍繪畫」一樣搖擺不定。我對電影工作之所以有濃厚興趣,是因為我努力設想自己所做的正是電影立體主義的開端。你盡可打破傳統構圖,打破觀念,像布拉克和畢加索一樣同時間做游戲。 實際上,目前的電影之所以被形容為「十九世紀末的沙龍繪畫」在很大程度上是商業體制的原因,在商業體制中,電影首先被看作取悅大眾的東西,然後才是藝術。因票房目的而對大眾的迎合一直使電影處於十九世紀小說派生物的地位,這樣我們就看到了大量的講故事的電影,包括那些泛濫的男女故事與拯救人類的故事。在格林納威的看來,電影首先是它的鏡頭與時間結構,然後才可能是某一種電影。
與愛森斯坦的蒙太奇電影本體理論不同的是,格林納威認為單獨的鏡頭——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畫面——本身就具有獨立的價值,而且他傾向於這么做,在他的電影里,獨幅鏡頭的容量是非凡的,他甚至覺得「那些對繪畫感興趣的人最能理解我對影片中的有關面積、構圖、『柵格』、對稱等等的考慮」。繪畫對他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單鏡頭中,而且也體現在整個電影的視覺結構上,在《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亦譯為〈情慾·色·香·味〉)中,電影像三聯畫一樣地展開,而只有這樣這部電影才具有隱喻與象徵的基礎。
換一個角度來看,正是格林納威電影的容量給在這些解釋提供了可能,他自己也經常解釋自己的作品——當然也是各種各樣的——他自己也曾經把《一個Z和兩個O》(亦譯為〈動物園〉)解釋為「『創世紀』和達爾文之間的對立」。對隱喻與象徵的偏愛使得他的電影內容龐雜而思想繁復,在經驗主義與科學主義哲學氛圍中的他是通過一種他稱為經驗化的、推理式的思維來構建他的意義體系的,這與塔科夫斯基的超驗性、直覺化的象徵有本質的不同。
在他眼中,自然主義在電影中是沒有道理的,一旦放好了攝影機,一切都變了,電影對他來說是一個講究經營與雕琢而有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人工製品。「我想拍這樣一種電影,沒有情節,像繪畫一樣極其關注事物的結構、構造與框架」,這幾乎是一種電影圈中的政治立場……我正在為電影、為電影自身的緣故、為電影沒必要不得不採用傳統的的解說性戲劇、沒必要要求觀眾限入這懸浮的懷疑、或者也沒有必要要求這樣的事是電影唯一的功能等電影中所包含的思想與觀念的能力而辯護。
格林納威一直在為確立電影的獨立本體地位而創作,在他看來這是不容妥協的,他從來不像很多導演那樣兩頭押寶,不像大衛·林奇、卡拉克斯等導演經常做的那樣在大眾口味與個人追求之間做調和。他是徹底的精英主義者,他的作品只是為了那些具有敏銳的視覺感受力與理解力並且主動地承擔再創造任務的觀眾們准備的,與一切平庸、麻木與妥協毫不相干;作為一個嚴肅的藝術家,他從一開始就避免了我們看到的不少 「實驗性」電影的簡陋與粗糙;而作為一個保持探索狀態的導演,任何新的技術與媒介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新的可能,當高清晰度數碼攝象機出現與互聯網普及之後,彼得·格林納威宣判了傳統意義上電影的死亡。
在最近的一部正在「拍攝」的《塔斯魯波的手提箱》(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中,共包括3部膠片電影、1套電視劇、數張CD-ROM和DVD、書籍以及為期四年的網路藝術活動,雖然是一個嶄新的方式,但電影卻一如既往地充滿著智慧的隱喻與迷宮般的象徵,並計劃史詩篇幅地「編織」出從鈾的發現到柏林牆的倒塌這大半個世紀的人類歷史。
2. 彼得·格林納威的格林那威電影作品一覽
《安息》(1956-62)
Death of Sentiment
關於殯葬的習俗、制度:墓碑,上面雕刻的東西,人們如何被埋葬,葬禮的方方面面等等。
《火車》(1966)
Train
最後一輛蒸汽列車駛進滑鐵盧車站,正好在情報中心處的後面,我花了幾天時間在房頂上把它們拍下來,然後組織進曼·雷(Man Ray)抽象的機械芭蕾,全部按具象音樂進行剪輯。
《樹》(1967)
Revoliution
美國使館前的那場反戰示威我在場--在英國,這是對越戰問題的轉折點。我正好有一架機器在手,於是就拍下了所有那些騷亂和人群,然後按甲殼蟲樂隊的《革命》編剪。
《遙寄自教會的五張明信片》(1967)
Five Postcards from Capital Cites
我開始在歐洲旅行,把我的短片帶到各大學電影協會;我帶著我自己的16毫米機器,在每個都城拍好多尺。
《區間》(1969)
Intervals
一部抽象作品,試圖拍一部無敘事的電影,用13這個數字、維瓦爾第曾在《四季》里用過的和聲結構。它是在妻尼斯拍成的,拼合的影像既有來自兩年一度的藝術節上的--體現了歐洲繪畫的高級文化--又有來自電影節上的,主要是威尼斯那些房間里的塗抹圖案(graffiti)。
《侵蝕》(1971)
Erosion
我有一月左右在愛爾蘭南部,被那裡的悠古景象迷住了。我想找到可拍進電影的地貌侵蝕跡象--海岸,岩表的粉末化--然後把它們編在一起,第一個鏡頭是最古老的岩石,最後一個鏡頭是最機關報近的岩石。這頗應合了六十年代土地藝術運動。
《H是房子》(1973,1978年重作編剪)
H Is for House
我結婚了,還有了個小孩,我們常常在瓦爾德度假;我們呆在一個朋友的一幢很漂亮的19世紀早期的房子里。這是最令人神往的地主,可以看到稱心如意的、羅曼蒂克的英國風景,頗令人發思西之悠情,遙想羅馬天主教史事;英國內戰時期各種殘虐悲劇都在那裡發生。這是一個封閉的鄉村,所以有一種濃濃的戲劇和羅曼史味道--為了不枉此番游歷,我拍了一系列片子,本片是其中的第一部。它整個兒陷入了命名事物的事兒里--就象在馬格里特(Magritte)的後期繪畫里,術語命名,為意義和辭語尋覓、確定期客體對象,混亂一團……我作了這份龐大的清單,列上了我能在國內鄉村找到的、以字母H打頭的每一個事物,當它們被並排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各種有趣的涵孩兒。我女兒漢娜正在學ABCD,她的聲音在聲帶上重復頭,而且念錯了--這是無知者的智慧。它還和天堂(Heaven)與地獄(Hell)的概念及它們如何可互換頗為有關……
《窗》(1975)
Windows
拍於同一地方。我頗驚詫於來自南非的統計資料--政治犯們被從窗戶中推出,而其愚蠢的藉口則說他們是踩了一塊肥皂失足滑下去的,說他們還以為那窗戶是門,等等。我把它弄成一個虛構的東西,想看看任何一個人會從一記扇窗戶掉下去的所有可能的理由,我把他壓到了3分半鍾,並把這駭人聽聞的事實置於一頗似田園風光的背景以便製造一種反諷和悖論。我覺得它概括集中了我以後所做的一切方面:它涉及了統計學,它是頗折衷性的,它對風光景色大膽使用,它涉及了死亡--四個特徵,此後一直伴隨著我。
《水》(1976)
Water
基本上是一部編輯練習片。在撒利斯白雷和謝夫茲白雷之間有五個湖泊,每一個都各有特點。令我吃驚的是英國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莫蒂門·維勒(Mortimer Wheeler),他會在路旁找到一塊石頭並推演出它的歷史;他能為每一個給出的自然物構造一段歷史。這是對他那一套的諧謔模仿,我用它來說明一整片美麗的水域風光。本片約5分鍾左右,而且也是下一部片子的基礎。
《萊克茲水域》(19750)
Water Wrackets
該片出自於我對J. R. R. Tolkein的'Lord of Rings'的熱情。我為那塊叫萊克茲的地區虛構一幫早期居民。萊克茲是一睡沼澤地,馬里奧特人住在山裡,還有另一族群住在森林裡;我打算對這些神話人物進行一項虛構的、嚴肅的人類學一考古學研究。
《數字中的古爾鎮》(1976)
Goole by Numbers
我來到這座很單調的叫古爾的鎮上,它位於我妻子生長於斯的樂約克郡,我僅只記錄了我所能發現的所有數字,然而把它們頭尾相接地排成一行,爾後再編排進邁克爾·尼曼(Michael Nyman)專門創作的一個曲子里,邁克爾在《H是房子》里跟我首次合作。
《可愛的電話》(1977)
Dear Phone
說的是用電話和濫用電話,以及關於文學於何處駐步而電影於何處起步的那些問題。
《1-100》(1978)
頗類似於《數字中的古爾鎮》,但卻是根據歐洲城市來拍的,而且大大壓縮了。影像取自柏林、巴黎、羅馬、佛羅倫薩和布魯塞爾。
《漫步穿越天堂或地獄》(41分鍾;19780)
A Walk through H
我一直醉心於地圖和制圖。一張地圖告訴你去過什麼地方,你在哪兒,以及你將去向何方--某種意義上此乃時態之三而合一這也是一種驚人的表意符號,表達的是這樣一訊息,它非常有用,而且或許最恰當地說也毫無用場。我父親最近死了,影片的副標題是'一位鳥禽學家的再生'--我父親就是位鳥禽學家。他的一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鳥類研究的知識,我很清楚,隨著他的死去--就象隨著任何一種死亡一樣--大量很個人化的資料見聞隨之而去了,整個兒如潑水難收。本片說的是一個人在瀕臨之際踏上旅程,走向任何一個它終止的地方--H或是天堂(Heaven)或是地獄(Hell)。我設計了92張地圖來幫助那個人去往那裡。整部影片分五個部分,描寫了從城鎮到偏遠荒蕪之地的旅程,各種景象互為參照,蔚為大觀。
《重鑄地貌》(英國藝術聯合會,45分鍾 1978)
Wertical Features Remake
說的是對國內山川地貌的重新認識。在英國實際上每一塊草地都已被踩踏過上千遍;我們已沒有自然荒野或象一點兒自然荒野之類的東西。這大概是世界上被畫過最多、也被拍照攝影得最多的土地之一《重鑄地貌》說的主要就是這個意思。
《崩潰》(185分鍾,1975-78)
The Falls
這真是許許多多所有那些我從未拍成的影片--我或多或少未完成的92部影片--的一個大雜燴。某種意義上它說的是這個世界終結的92種不同的方式--當時一個非常滸的社會問題。這也涉及了鳥類知識,它制訂出了各種分類和協同關系--我想我受到了品清(pynchon)、卡爾維諾(Calvino)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所有那些龐大宏的、網路全書式的東西。這是拍一部電影的92種不同方法。它包括很多流產的影片,那些我夢想的但又明白永遠不會拍成的影片,還有一些訪談和實際上我認識的每一個人的照片--所以它是我家庭關系的一份個人概述,是我既往的一切所作所為的一次總薈萃。我覺得這是我所做的事里最富創意的事;我想當時我並未認識到,可它頗為重要,因為我拍的下一部電影《畫家的合同》是一個新的起點。
《神力難違》(泰晤士電視台,35分鍾,1981)
Act of God
泰晤士,一家頗為保守的電視台,請我做一個半小時的節目,題目不限。由於我對分類學的舉和對資料住處分門別類的念頭,我尋找著我能想到的最不可歸類的事件或現象--人被閃電擊中。我在全國性報刊上登啟示徵集所有那些被閃電擊中而生還下來的人,請他們來接受采訪--這就是本片的內容。我本希望得到一引起極有宗教色彩的經歷,見到一些認為自己被上帝懲罰的人。他們的大部分回答都是些陳詞濫調,不過我們偶然也發現了一些很別的事情--一些姑娘們騎著胖母馬走在英國農村的小道上,突然失蹤了,路上所剩下的只是一堆母馬肉。我把這些事件都串起來,當然了,大家卻認為那些都是我編造的。
《贊德拉·羅茲》(信息中心處,15分鍾,1981)
Zandra Rhodes
她是一位頗有影響的60年代服裝設計師。我到那時已經離開住處中心很長時間,只是由於我聲名日長,他們請我回去拍一種人物專題片,反映她的情況和思想態度。對這位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又是一名廣為人知的人物,本片作了一次充滿感情的評說。
《畫師的合同》(英國電影學院,四台,108分鍾,1982)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它也許是更具有明星電影的慣有特徵。我想那特別的一段時光也隨《畫家的合同》真正結束了。
《四個美國作曲家》(四台,1983)
關於約翰·凱奇、羅伯特·艾思雷、菲力浦。格拉斯和麥瑞底斯·蒙克的紀錄片。
《水花盪漾》(四台,15分鍾,錄像;1984)
A TV Dante--Canto5
嘗試跟英國畫家湯姆·菲力浦斯合作的項目。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但丁學者,暗自進行自己的譯解,還給他自己的譯文弄了個插圖本。《地獄篇》寫於1300年,但他要從一個後二戰的位置去譯解。隨年代之變遷天堂不斷在改頭換面,而地獄卻大致一直照舊。
《套間內--浴室》 (四台,25分鍾,錄像,1985)
Inside Rooms-The Bathroom
這是一個系列的開始,對英國人如何使用浴室,作一番不無譏誚意味的思考。最後會有一部半小時的關於起居室、卧室等等的片子。它從未兌現。這是對浴室設計頗帶感情的、反諷意味的批評審視--人們在浴室里放些什麼,人們在浴室里幹些什麼,浴室是房子里的隱秘之地,人們在那裡陷喻性地、也是實實在在地脫卸下一切而直顯原形。
《一個Z和兩個O》
(英國電影學院/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2分鍾,1985)
A Zed and Two Noughts
《建築師之腹》
(考蘭德公司/絲里影片公司,105分鍾,1987)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挨個兒淹死》
(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8分鍾,1988) Drowning by Numbers
《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綜藝公司,120分鍾,1989)
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
《魔法聖嬰》(未定)
Love of Ruins
關於美狄亞(Medea)神話--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我們現在正在紛紛嚷嚷辯論流產墮胎問題。美狄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她殺死孩子的時候那孩子只有兩歲半;我想澄明,一個獨立的女人出於一整套我想讓觀眾信服的理由而奪走她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正當的。它在地中海一帶的十個外景地拍攝,其中還有一個次本文背景,即對遺跡廢墟的那種非常英國式的羅曼悠思。這個次本文中女人是一個考古學家。
《遇見了自己的人》(未定)
The Man Who Met Himself
簡直就是另一個古典神話--阿波羅和那喀索斯的改寫,神和為爭得自己是最好的音樂家而鬧個不可開交的人。神贏了,大肆復仇,扒了他的皮以一解心頭之恨。它反映出了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精神。我想獲得一些我在《一個Z和兩個O》里沒有討論充分的思想,涉及的是一個人在遇見自己時所發生的事。我們會對此作何感想?我們會驚恐萬分,喜出望外?我們會想去殺了他或擁抱他?這是一部魔幻的、玄學的影片。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未必發生的,但沒有一部是不可能的。是之謂也。
《普洛斯貝羅書籍》(1991)
參加1991年夏納電影節,根據莎士比亞傳奇劇《暴風雨》改編。
《枕邊書》(1999)
《8又1/2女人》(2000)
《塔斯魯波的手提箱》( 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上 映: 2003年05月24日 ( 法國 )
3. 值得看的經典影片
always
公寓,法國
sherk
二手獅王
Ice age
Madagascar
Don』t bully ants
Happy feet
Black notebook
constantin
蜘蛛俠3 Spider-Man 3
怪物史萊克3 Shrek 3
十三羅漢 Ocean's Thirteen
神奇四俠2:神奇四俠和銀影俠
冒牌天神2 Evan Almighty
諜影重重3 The Bourne Ultimatum
<<蝴蝶>>
< 情陷紅模仿>
《逃之夭夭》
<紅與黑>
<埃瑪>
<濃情巧克力>
<紅白蘭三部曲>
<伊馮娜的香水>
legend of the fall
autumn in new york
芳心不在家 伊人秀發如醉,待我心之所歸
公寓
一個聲音( 曼儂)
兩小無猜
新橋戀人
蒂姆波頓:剪刀手愛德華
斯皮爾伯格:逍遙法外
昆廷.塔倫蒂諾:殺死比爾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
驚情四百年
托納托雷:天堂電影院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呂克.貝松:碧海藍天
安東尼明格拉:英國病人
冷山
賽爾喬.萊翁內:美國往事 西部往事 大衛芬奇:七宗罪 米洛斯·福爾曼:莫扎特傳 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
理查德·林克萊特:日出之前
日落之前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芬尼與亞歷山大
弗朗索瓦.特呂弗:射殺鋼琴師 朱爾與吉姆 愛德華·瑞克:燃情歲月 愛德華 茲維克:光榮戰役 諾曼-猶維森:颶風 波茲-亞金:沖鋒陷陣 約翰.麥克蒂爾南:虎膽龍威系列
凱文·科斯特納:與狼共舞
湯馬斯 麥卡錫:心靈驛站
阿方索·阿雷奧:雲中漫步 讓-保羅·拉帕諾:屋頂上的輕騎兵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可饒恕 克里斯托弗·諾蘭:記憶碎片 布賴恩-辛格:非常嫌疑犯 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科恩兄弟:冰血暴 納森·德米:沉默的羔羊 奧立弗·斯通:天生殺人狂 沃爾特·塞勒斯:中央車站 米歇爾·岡瑞: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簡·坎皮恩:鋼琴課 伊萬·薩姆埃爾:兩小無猜
阿倫.雷奈:去年在馬里安巴德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雲上的日子 維姆.文德斯:柏林蒼穹下 貝爾托魯奇:巴黎最後的探戈 彼得.格林納威:枕邊書 邁克.尼科爾斯:畢業生 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
讓-雅克.阿諾:情人
米爾喬 曼切夫斯基:暴雨將至
帕特里斯.夏洛爾:瑪歌皇後
蓋·里奇:兩桿大煙槍
拉斯.馮提爾:黑暗中的舞者
4. 請問,在哪裡可以找到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的詳細資料
彼得·格林納威 1942年出生於威爾士的Newport,在Wanstead長大。後來,格林在Walthamstow藝術學院學習繪畫。60年代初期,他開始寫小說,還有一些短劇。從1965年開始,他在信息中心辦公室當了11年的編劇。從1978年開始,他逐漸收到英國電影學院的財政支持。後來拍攝出一些相當成功的影片,比如《一個Z和兩個O》。他後來的影片知道《枕邊書》都是由Netherlandish Kees Kasander製片。在1991年,他開始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辦一系列的不同主題的展覽。1994年他在慕尼黑、倫敦以及其他一些城市舉辦有關電影製片與電影語言的講座。
格林那威電影作品一覽
《安息》(1956-62)
Death of Sentiment
"關於殯葬的習俗、制度:墓碑,上面雕刻的東西,人們如何被埋葬,葬禮的方方面面等等。"
《火車》(1966)
Train "
最後一輛蒸汽列車駛進滑鐵盧車站,正好在情報中心處的後面,我花了幾天時間在房頂上把它們拍下來,然後組織進曼·雷(Man Ray)抽象的機械芭蕾,全部按具象音樂進行剪輯。"
《樹》(1967)
Revoliution
"美國使館前的那場反戰示威我在場--在英國,這是對越戰問題的轉折點。我正好有一架機器在手,於是就拍下了所有那些騷亂和人群,然後按甲殼蟲樂隊的《革命》編剪。"
《遙寄自教會的五張明信片》(1967)
Five Postcards from Capital Cites
"我開始在歐洲旅行,把我的短片帶到各大學電影協會;我帶著我自己的16毫米機器,在每個都城拍好多尺。"
《區間》(1969)
Intervals
"一部抽象作品,試圖拍一部無敘事的電影,用13這個數字、維瓦爾第曾在《四季》里用過的和聲結構。它是在妻尼斯拍成的,拼合的影像既有來自兩年一度的藝術節上的--體現了歐洲繪畫的高級文化--又有來自電影節上的,主要是威尼斯那些房間里的塗抹圖案(graffiti)。"
《侵蝕》(1971)
Erosion
"我有一月左右在愛爾蘭南部,被那裡的悠古景象迷住了。我想找到可拍進電影的地貌侵蝕跡象--海岸,岩表的粉末化--然後把它們編在一起,第一個鏡頭是最古老的岩石,最後一個鏡頭是最機關報近的岩石。這頗應合了六十年代土地藝術運動。"
《H是房子》(1973,1978年重作編剪)
H Is for House
"我結婚了,還有了個小孩,我們常常在瓦爾德度假;我們呆在一個朋友的一幢很漂亮的19世紀早期的房子里。這是最令人神往的地主,可以看到稱心如意的、羅曼蒂克的英國風景,頗令人發思西之悠情,遙想羅馬天主教史事;英國內戰時期各種殘虐悲劇都在那裡發生。這是一個封閉的鄉村,所以有一種濃濃的戲劇和羅曼史味道--為了不枉此番游歷,我拍了一系列片子,本片是其中的第一部。它整個兒陷入了命名事物的事兒里--就象在馬格里特(Magritte)的後期繪畫里,術語命名,為意義和辭語尋覓、確定期客體對象,混亂一團……我作了這份龐大的清單,列上了我能在國內鄉村找到的、以字母H打頭的每一個事物,當它們被並排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各種有趣的涵孩兒。我女兒漢娜正在學ABCD,她的聲音在聲帶上重復頭,而且念錯了--這是無知者的智慧。它還和天堂(Heaven)與地獄(Hell)的概念及它們如何可互換頗為有關……"
《窗》(1975)
Windows
"拍於同一地方。我頗驚詫於來自南非的統計資料--政治犯們被從窗戶中推出,而其愚蠢的藉口則說他們是踩了一塊肥皂失足滑下去的,說他們還以為那窗戶是門,等等。我把它弄成一個虛構的東西,想看看任何一個人會從一記扇窗戶掉下去的所有可能的理由,我把他壓到了3分半鍾,並把這駭人聽聞的事實置於一頗似田園風光的背景以便製造一種反諷和悖論。我覺得它概括集中了我以後所做的一切方面:它涉及了統計學,它是頗折衷性的,它對風光景色大膽使用,它涉及了死亡--四個特徵,此後一直伴隨著我。"
《水》(1976)
Water
"基本上是一部編輯練習片。在撒利斯白雷和謝夫茲白雷之間有五個湖泊,每一個都各有特點。令我吃驚的是英國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莫蒂門·維勒(Mortimer Wheeler),他會在路旁找到一塊石頭並推演出它的歷史;他能為每一個給出的自然物構造一段歷史。這是對他那一套的諧謔模仿,我用它來說明一整片美麗的水域風光。本片約5分鍾左右,而且也是下一部片子的基礎。"
《萊克茲水域》(19750)
Water Wrackets
"該片出自於我對J. R. R. Tolkein的'Lord of Rings'的熱情。我為那塊叫萊克茲的地區虛構一幫早期居民。萊克茲是一睡沼澤地,馬里奧特人住在山裡,還有另一族群住在森林裡;我打算對這些神話人物進行一項虛構的、嚴肅的人類學一考古學研究。"
《數字中的古爾鎮》(1976)
Goole by Numbers
"我來到這座很單調的叫古爾的鎮上,它位於我妻子生長於斯的樂約克郡,我僅只記錄了我所能發現的所有數字,然而把它們頭尾相接地排成一行,爾後再編排進邁克爾·尼曼(Michael Nyman)專門創作的一個曲子里,邁克爾在《H是房子》里跟我首次合作。"
《可愛的電話》(1977)
Dear Phone
"說的是用電話和濫用電話,以及關於文學於何處駐步而電影於何處起步的那些問題。"
《1-100》(1978)
"頗類似於《數字中的古爾鎮》,但卻是根據歐洲城市來拍的,而且大大壓縮了。影像取自柏林、巴黎、羅馬、佛羅倫薩和布魯塞爾。"
《漫步穿越天堂或地獄》(41分鍾;19780)
A Walk through H
"我一直醉心於地圖和制圖。一張地圖告訴你去過什麼地方,你在哪兒,以及你將去向何方--某種意義上此乃時態之三而合一這也是一種驚人的表意符號,表達的是這樣一訊息,它非常有用,而且或許最恰當地說也毫無用場。我父親最近死了,影片的副標題是'一位鳥禽學家的再生'--我父親就是位鳥禽學家。他的一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鳥類研究的知識,我很清楚,隨著他的死去--就象隨著任何一種死亡一樣--大量很個人化的資料見聞隨之而去了,整個兒如潑水難收。本片說的是一個人在瀕臨之際踏上旅程,走向任何一個它終止的地方--H或是天堂(Heaven)或是地獄(Hell)。我設計了92張地圖來幫助那個人去往那裡。整部影片分五個部分,描寫了從城鎮到偏遠荒蕪之地的旅程,各種景象互為參照,蔚為大觀"。
《重鑄地貌》(英國藝術聯合會,45分鍾 1978)
Wertical Features Remake
"說的是對國內山川地貌的重新認識。在英國實際上每一塊草地都已被踩踏過上千遍;我們已沒有自然荒野或象一點兒自然荒野之類的東西。這大概是世界上被畫過最多、也被拍照攝影得最多的土地之一《重鑄地貌》說的主要就是這個意思。"
《崩潰》(185分鍾,1975-78)
The Falls
"這真是許許多多所有那些我從未拍成的影片--我或多或少未完成的92部影片--的一個大雜燴。某種意義上它說的是這個世界終結的92種不同的方式--當時一個非常滸的社會問題。這也涉及了鳥類知識,它制訂出了各種分類和協同關系--我想我受到了品清(pynchon)、卡爾維諾(Calvino)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所有那些龐大宏的、網路全書式的東西。這是拍一部電影的92種不同方法。它包括很多流產的影片,那些我夢想的但又明白永遠不會拍成的影片,還有一些訪談和實際上我認識的每一個人的照片--所以它是我家庭關系的一份個人概述,是我既往的一切所作所為的一次總薈萃。我覺得這是我所做的事里最富創意的事;我想當時我並未認識到,可它頗為重要,因為我拍的下一部電影《畫家的合同》是一個新的起點。"
《神力難違》(泰晤士電視台,35分鍾,1981)
Act of God
"泰晤士,一家頗為保守的電視台,請我做一個半小時的節目,題目不限。由於我對分類學的舉和對資料住處分門別類的念頭,我尋找著我能想到的最不可歸類的事件或現象--人被閃電擊中。我在全國性報刊上登啟示徵集所有那些被閃電擊中而生還下來的人,請他們來接受采訪--這就是本片的內容。我本希望得到一引起極有宗教色彩的經歷,見到一些認為自己被上帝懲罰的人。他們的大部分回答都是些陳詞濫調,不過我們偶然也發現了一些很別的事情--一些姑娘們騎著胖母馬走在英國農村的小道上,突然失蹤了,路上所剩下的只是一堆母馬肉。我把這些事件都串起來,當然了,大家卻認為那些都是我編造的。"
《贊德拉·羅茲》(信息中心處,15分鍾,1981)
Zandra Rhodes
"她是一位頗有影響的60年代服裝設計師。我到那時已經離開住處中心很長時間,只是由於我聲名日長,他們請我回去拍一種人物專題片,反映她的情況和思想態度。對這位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又是一名廣為人知的人物,本片作了一次充滿感情的評說。"
《畫師的合同》(英國電影學院,四台,108分鍾,1982)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它也許是更具有明星電影的慣有特徵。我想那特別的一段時光也隨《畫家的合同》真正結束了。"
《四個美國作曲家》(四台,1983)
關於約翰·凱奇、羅伯特·艾思雷、菲力浦。格拉斯和麥瑞底斯·蒙克的紀錄片。
《水花盪漾》(四台,15分鍾,錄像;1984)
A TV Dante--Canto5
"嘗試跟英國畫家湯姆·菲力浦斯合作的項目。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但丁學者,暗自進行自己的譯解,還給他自己的譯文弄了個插圖本。《地獄篇》寫於1300年,但他要從一個後二戰的位置去譯解。隨年代之變遷天堂不斷在改頭換面,而地獄卻大致一直照舊。"
《套間內--浴室》 (四台,25分鍾,錄像,1985)
Inside Rooms-The Bathroom
"這是一個系列的開始,對英國人如何使用浴室,作一番不無譏誚意味的思考。最後會有一部半小時的關於起居室、卧室等等的片子。它從未兌現。這是對浴室設計頗帶感情的、反諷意味的批評審視--人們在浴室里放些什麼,人們在浴室里幹些什麼,浴室是房子里的隱秘之地,人們在那裡陷喻性地、也是實實在在地脫卸下一切而直顯原形。"
《一個Z和兩個O》
(英國電影學院/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2分鍾,1985)
A Zed and Two Noughts
《建築師之腹》
(考蘭德公司/絲里影片公司,105分鍾,1987)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挨個兒淹死》
(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8分鍾,1988) Drowning by Numbers
《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綜藝公司,120分鍾,1989)
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
《魔法聖嬰》(未定)
Love of Ruins
"關於美狄亞(Medea)神話--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我們現在正在紛紛嚷嚷辯論流產墮胎問題。美狄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她殺死孩子的時候那孩子只有兩歲半;我想澄明,一個獨立的女人出於一整套我想讓觀眾信服的理由而奪走她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正當的。它在地中海一帶的十個外景地拍攝,其中還有一個次本文背景,即對遺跡廢墟的那種非常英國式的羅曼悠思。這個次本文中女人是一個考古學家。"
《遇見了自己的人》(未定)
The Man Who Met Himself
"簡直就是另一個古典神話--阿波羅和那喀索斯的改寫,神和為爭得自己是最好的音樂家而鬧個不可開交的人。神贏了,大肆復仇,扒了他的皮以一解心頭之恨。它反映出了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精神。我想獲得一些我在《一個Z和兩個O》里沒有討論充分的思想,涉及的是一個人在遇見自己時所發生的事。我們會對此作何感想?我們會驚恐萬分,喜出望外?我們會想去殺了他或擁抱他?這是一部魔幻的、玄學的影片。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未必發生的,但沒有一部是不可能的。是之謂也。"
《普洛斯貝羅書籍》(1991)
參加1991年夏納電影節,根據莎士比亞傳奇劇《暴風雨》改編。
《枕邊書》(1999)
《8又1/2女人》(2000)
5. 給我推薦些歐洲或南美的好電影,不要復制的
像中央車站就不屬於小眾電影了.....屬於經典的 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的
小眾電影 比如 鐵男 下水道----人魚 索多()瑪120天 不可撤銷 粉紅_+火烈鳥 黑太陽717 .....我覺得你是不會喜歡看的
這些導演本身就比較怪癖 拍出來的東西很多都是社會邊緣人群 異類人群等等
給你推介一些經典的電影吧 但是也許不太小眾 但是你看懂了 證明你牛
大逃殺
為了培養出忠實效忠於成人、在逆境中堅忍不拔的青少年一代,日本政府出台《B()R》法案。(度娘和諧)
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麥克墨菲(傑克•尼科爾森 飾)為了逃避監獄里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沖擊。
麥克要求看棒球比賽的電視轉播,挑戰了醫院嚴格的管理制度,受到護士長瑞秋(路易絲•弗萊徹 飾)的百般阻撓;麥克帶領病人出海捕魚,振奮了他們的精神,卻讓院方頭痛不已。
院方為了懲處麥克膽大妄為、屢犯院規,決定將他永遠留在瘋人院。生性自由的麥克再也無法忍受瘋人院的生活,他聯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長」,開始自己的計劃:飛越瘋人院。
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度娘和諧)
霸王別姬(這個你肯定知道)
段小樓(張豐毅)與程蝶衣(張國榮)是一對打小一起長大的師兄弟,兩人一個演生,一個飾旦,一向配合天衣無縫,尤其一出《霸王別姬》,更是譽滿京城,為此,兩人約定合演一輩子《霸王別姬》。但兩人對戲劇與人生關系的理解有本質不同,段小樓深知戲非人生,程蝶衣則是人戲不分。
段小樓在認為該成家立業之時迎娶了名妓菊仙(鞏俐),致使程蝶衣認定菊仙是可恥的第三者,使段小樓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圍繞一出《霸王別姬》生出.......
。(度娘和諧)
末代獨裁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年輕的蘇格蘭醫生尼古拉斯•哥瑞肯(James McAvoy 詹姆斯•麥艾維 飾)躊躇滿志,懷著為窮苦人民救死扶傷的偉大理想來到了貧困的烏干達。在此他結識了醫學會的白人同事,美麗的莎拉(Gillian Anderson 吉莉•安德森 飾),深深為之所吸引。
某此集會上,尼古拉斯得以見到烏09干達總統安迪•阿明(Forest Whitaker 福里斯特•惠特克 飾),阿明的言論使尼古拉斯甚為著迷,甚至狂熱崇拜。集會之後,他救助了因事故受傷的阿明,並因其蘇格蘭人身份受到賞識。之後更以總統御用醫生的身份走近這位殘暴君主……
影片改編自Giles Foden的同名小說,男主角福里斯特•惠特克憑藉此片獲得第79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 。(度娘和諧)
盧安達飯店 Hotel Rwanda
影片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保羅•盧斯賽伯吉納(唐•錢德爾 Don Cheadle 飾)在亂世中開了一家飯店,這家飯店在殺戮如麻的世界中,就像一個綠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事件源於兩國元首的罹難:他們分別是胡圖族和圖西族的首領,同乘一班機,卻被意外擊落。這樣一來,兩族人之間的猜忌和爭斗開始了,胡圖族人開始瘋狂殺戮圖西族人。
而保羅是一個胡...圖族人,他有著圖西族的妻子和朋友,為了挽救身邊的人,挽救一個民族,他在越來越嚴重的局勢中,奮力救活1000個難民性命,盧安達飯店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黑皮書 Zwartboek
二()戰末期,荷蘭的猶太姑娘雷切爾(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飾)和她家人剛剛逃過死神關口,來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國軍船的掃射,只倖存下雷切爾一人。躲避在暗處的雷切爾把叛徒的樣子牢牢記在心上,她的一生都為尋找這個人而孤注一擲。
她為了隱藏身份,當了一名歌手,然而陰差陽錯竟讓她開始了另一條人生道路。游擊隊隊長讓雷切爾混進德國陣營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兒子。於是,美麗.......
理發師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受法官塔萍(阿倫`瑞克曼)陷害,被迫流放他鄉15年的陶德(約翰尼`德普)回到倫敦後,滿心的怒火,只想復仇。他的妻子露西(勞拉`凱利)已經不知所蹤,而女兒喬安娜(珍妮`懷森納)則被塔萍作為養女囚禁在深宅大院里。
陶德遇到了餡餅店老闆娘洛薇特夫人(海倫娜`卡特),也是一直愛戀他的女人。在餡餅店樓上,陶德重新開張了他的理發店。漸漸的餡餅的生意好了起來,只是煙筒里不斷冒出惡臭的黑煙。理發店的客人也很多,卻很少見到有人走出來。那裡,陶德一直在等著法官塔萍的到來。
廣()島之戀 Hiroshima mon amour
1957年,法國女演員(埃曼紐爾•莉娃)來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電影時,邂逅當地的建築工程師(岡田英次),兩人在短暫時間內忘記各自的有夫之婦、有婦....之夫身份,產生忘我戀情。
然而因為廣 島這塊土地的特殊性,兩人在......時,女演員腦海中總會閃現若干有關戰爭的殘酷畫面,建築工程師也常令她回憶起她在戰時於法國小城內韋爾與一名德國佔領軍的愛情。電影拍攝結束後,被糾纏的女演員感覺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更加投入地把身體交於建築工程師。
情 人 L'amant
1929年的越南是法國殖民地,簡(珍瑪琪飾)是一個15歲的法國少女,在西貢女子寄宿學校讀書.每逢假期簡便回家,母親辦了一所很小的學校,收入甚少.簡有兩個哥哥,大哥比爾吸毒成癮且橫行霸道,二哥保羅生性懦弱,常受大哥的欺負.一天簡一如往常一樣告別母親乘上渡船回學校.在船上遇到一個坐黑色大轎車的闊少爺東尼(梁家輝飾).東尼是華僑富翁的獨生子.東尼喜歡這名白人少女便去搭訕,倆人便搭上了.簡在寄宿學校里知道有的女生在外**,她也想找個有錢人試試,因此很主動與東尼交談,上岸後兩人逛了西貢,還一起上館子吃中國飯菜.東尼並用汽車送她回學校.第二天剛放學,黑色汽車就等在校門口了.
簡和東尼很快就墜入愛河.東尼把簡帶到他的公館,這是中國富人們常用來金屋藏嬌的地方.他倆在這里幽會、洗澡、玩耍.有時晚上也不回學校,校方只好通知她的母親,然而......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有一天父親(香川照之飾)突然來找阿笙(瑛太飾),告訴他有個素未謀面的姑姑死了,叫他去收拾下姑姑的房子。在河邊的破爛小屋裡,阿笙漸漸開始了解父親口中的姑姑,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生。
小時候的姑姑川尻松子(中谷美紀飾)經常做著白雪公主似的美夢,她後來成為一名安分的中學教師,卻因百口莫辯的誤會被辭退了,之後和一作家同居,作家卻因為太愛她而選擇自殺,死前留下遺言:生而為人對不起。這件事對松子打擊極大;之後與該作家的事業敵人同居直至,又忍受不住去找對方妻子的誘惑,結果慘遭拋棄;又是當上浴室女郎,甚至還殺人入獄,然而不管有意無意,她從不放棄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再怎樣破碎,她仍然本能地生存下去,這生存本身,足以打動任何人,包括阿笙。
綠里奇跡 The Green Mile
獄監保羅(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這天迎來了一位不平凡的殺人犯――約翰•考夫利(邁克•克拉克•鄧肯 Michael Clarke Duncan 飾)。約翰因殺了兩名幼女被判死刑來到了這座著名的冷山監獄,監獄里有一片稱為「綠里」的綠地,綠地那頭就是刑場。
約翰不僅不像想像中的兇殘,相反,他出奇的溫厚、機智。約翰的到來給獄中的各人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為老囚犯特里沃的小老鼠注入了生命的強度,給特里沃最後的人生帶來最後的慰籍;神奇的拯救了被病痛折磨的保羅和馬琳達;將金保斯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保羅這些天也從約翰身上看到了人生的真諦。
約翰行刑的那天終於到了。
我很喜歡看 南非 還有 德國二戰時期的影片
南非的上面2部已經介紹給你了
二戰 主要就是黑皮書 鋼琴家 辛德勒的名單 紅殷桃
劇情片我估計大多你看過了 像肖申克救贖
香水 也很好看
6. 彼得 格林納威的電影在哪可以下得到
http://www.verycd.com/topics/87854/
7. 枕邊書的幕後製作
【關於電影】
從《動物園》到《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格林納威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鋼鐵般冰冷的美學訴求和容不得任何感傷情緒的殘酷。作為一個導演,格林納威一直在嚴酷的邏輯和盲目的暴力中尋找他的激情,尖刻而鋒銳地剖析著這個世界。所以,很難想像他在《枕邊禁書》中竟然流露出了溫情。盡管這部電影和他以前的作品一樣有冰冷和智力表現癖的特點,但故事所承載的浪漫和結局的柔軟,讓人忍不住懷疑,格林納威是不是真的要轉變他對世界的態度了。
一如既往,《枕邊禁書》依然被一種格林納威典型的儀式感所包圍,但似乎並不成功。作為故事線索的書法變成了裝飾,尤其對一個東方人來說,電影對書法的強調絲毫不會給人以愉悅,相反有庸俗化的危險。很顯然這是格林納威對東方的誤讀,他不可能真正了解東方真正的精神所在,只能流於淺薄,滿足於異國情調的自我安慰。
電影的敘事也顯得平庸,矯飾。視覺效果雖然柔軟精緻,構造了大量重疊的蒙太奇效果,但只是些氛圍化的東西,虛假而不自然,充滿了偽文藝的味道。演員們似乎是爬上了一輛公共汽車,被售票員格林納威所奴役,變成了一堆不誠懇的符號。相較而言,格林納威早期的電影更為堅實有力,各種電影元素都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用他特有的方式顛覆傳統的電影觀念,盡管有以虛無反抗虛無,以暴力反抗暴力之嫌。
【關於導演】
彼得·格林納威1942年4月5日出生於英國威爾士。最早就讀於森山公學,後來進入沃爾瑟姆福雷斯特藝術學院。從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製作自己高度實驗性的電影。格林納威的電影為他帶來了巨大國際聲譽,也為他帶來了廣泛的爭議:風格主義、精英主義、蒙昧主義、智力表現癖和厭女癖,各式各樣的帽子紛紛戴在了他的頭上。
格林納威認為大部分電影都是空洞感傷的,包括很多實驗性的藝術電影——這些所謂的藝術電影和好萊塢的主流電影一樣,為格林納威所蔑視。自1982年拍攝《畫家的合同》之後,格林納威執導了一系列表現貪婪和黑暗具有視覺顛覆性的影片,他的電影內容堅深,形式多樣,敘述語法與主流的單一性方式大異其趣,具有不可辯駁的實驗性和深度。盡管從未取得過好的票房成績,但格林納威還是贏得了一大批忠實的觀眾。
格林納威最著名的一部電影是《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這部電影以驚心動魄的人類自我吞食結尾,混合了性、裸露欲和對英國撒切爾主義的尖刻批評,堪稱一部卡夫卡式的諷刺寓言。這部電影粗暴乖離,在美國也引起了極大非議,和菲利普·考夫曼的《亨利和瓊》,佩德羅·阿爾莫多瓦的《捆著我,綁著我》一起被列入臭名昭著的NC-17級,導致熱心的影迷只能在少數幾個小劇場欣賞該片。1993年拍攝的《魔法聖嬰》更是突破了格林納威的極限,因此至今在美國沒有進行過商業放映,幾乎沒什麼人看到過這部電影。
大量精心雕琢的畫面表現出的日本宮廷生活的東方情趣,當然還有大量展示的人體與書法結合的美。最特別的當然應該算是十三章「人體書法」《枕草子》的展現過程。
【影片分析】
影片以日本宮廷女官清少納言描述宮廷生活的名著《枕草子》為背景,以一名在人體上書寫的日本女書法家諾子為主人公,展現了以書法美為代表的東方情趣,以及東方式的壓迫及反壓迫。影片中的情節發展,幾乎都與東方書法和《枕草子》有關。諾子在父親的熏陶下,接受了身體的書法,甚至認為這是唯一的書法。在母親的熏陶下,諾子接受了《枕草子》,並以現代的清少納言自勉。少年諾子接受著東方美學的意境和旨趣的培養。諾子最初只是一個身體書法的接受者,這是她東方女人的命運。或多或少象徵男性性徵的毛筆一直在征服著肌膚,這是筆與紙的關系,也是男與女的關系。
諾子婚後在自己家中縱火,是她對父權(父權的代表是出版商而並非自己的父親)和夫權的反抗。而在獨立生活之後,她才逐漸由「紙」變成了「筆」,成了自己生活的主宰。而出版自己的「枕邊書」,成了諾子挑戰世俗、挑戰父權、挑戰自己的行為,她和出版商共同的雙性戀情人謝朗成為她的第一本書。影片中十三章《枕草子》書寫、出版的段落,和《七宗罪》頗有點相似,最後在收到「死刑者之書」之後,出版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既完成了自我解放的勝利,又終結了父權的繼續,也為這種廣義概念上的父權對自己父親的侮辱報了仇。這和格林納威在著名影片《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最終結果,也有共通之妙。
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早期拍攝過很多試驗性很強的短片,後來又長期為標榜另類風格的英國電視四台拍攝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風格手法怪異著稱。他學生時代的繪畫經驗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畫面的精良與視覺上的沖擊力。這兩點,在這部影片《枕邊書》中得到了加強與融合。
格林納威的所有影片都情節怪異離奇,這部影片也不例外,諾子在人身上書寫十三章《枕草子》,然後交給出版商的情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見到最後一章「死刑者之書」之後,竟然心甘情願交出性命。這些極度風格化的情節和細節很難令人接受,但在經過格林納威更加風格化的畫面表現之後,反而顯露出迷人的美感。不過在短暫的視覺美消逝之後,面對空空的銀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麼令人迷茫。
影片拍攝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多功能、多層次的大小畫面的嵌套與並列,形成復雜多變的語言風格和畫面表現力,這是格林納威在影片中進行的一項電影語言的試驗。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現了什麼,這雖然是一部影片必備的重要元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格林納威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對大量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製畫面和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已經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載體而已。在眾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納威的這部《枕草子》令我們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啟發性的「另類」電影。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時間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意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格林納威是第一個在電影中大量運用「畫中畫」技術的導演。大小畫面使時間、空間的跳躍成為可能。大小畫面中的影像可以是同一時間、發生在不同地點、彼此相關的事件,如大畫面是出版商與傑羅姆在出版商家中做愛,小畫面是諾子返家四處尋找傑羅姆不著,(打破了平面蒙太奇的對剪常規)諾子因此駕車前往出版商家中(大小畫面至此空間結合為一),她來到落地窗外看到大畫面中的景象,傷心而去。而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如10世紀宮廷女官清少納言與20世紀90年代清原諾子的命運交相呼應,導演以同一銀幕中的大小畫面處理。發生在不同時間重復的事件,如諾子兩次到出版社(相隔20年),同時出同一銀幕的不同畫面上。
在一個大畫面中創造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小畫面,其大小及位置可以隨心所欲改變調整,這種技術早已運用於電視。《枕邊禁書》使用電腦處理影像科技,將影像一層層疊上,每一層影像可以是發生於不同時空的事件,但彼此又關聯著,或互為因果,或表達同一事件,將同一個主題——性主義的書寫加以變化、重復、互相結合,影像與本文既疏離又雜糅的結合。格林納威以精確的剪輯、精心設計的故事結構、豐富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將銀幕上多個畫面在敘述語法、電影形式的各種可能性上作了多樣化的呈現,這種時間、空間跳躍顛覆了主流電影單一性的時間順序。盡管有很多觀眾沒有這樣的電影習慣,它在影像和敘事上的高度實驗性和顛覆性造成觀眾讀解的吃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得到這樣的判斷,彼德·格林納威的「畫中畫」的使用有著明顯的敘事策略,它要突顯的是銀幕的存在、電影導演的存在,進而對電影即物質現實的復原進行了質疑。當然,在這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東西要表達:女性的位置。
簡評:
編導彼得·格里納韋認為「肉體與文學」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主題,令人興奮而且賞心悅目。影片中有不少在肉體上寫字的裸體鏡頭,但影片拍得非常清雅,與一般的裸露片大異其趣。
【訪談】
《枕邊禁書》——肉慾與書寫
克利斯朵夫·豪索尼:你的大部分電影都深深滲透著西方文化歷史的影子。是什麼促使你冒險轉向東方的?
彼得·格林納威:好吧,從《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開始,我花很長時間拍了三部電影,主要是關注幽閉中的歐洲。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給我很多參考,包括這種藝術形式對性和暴力的使用,當然還有誇張的表現手法。我把它們和一些狀況做了比較,盡管這些比較能不能被觀眾理解還有爭議。這幾部電影之後,我打算拍一個三部曲,從《普羅斯佩羅的魔典》開始,到《魔法聖嬰》,本來還有一部電影,是關於戀屍癖的。所有的演員都要超過65歲,因為我想使用英國的一些不錯的演員。我們的預備資金非常少,再者,這是一部關於戀屍癖的電影,因此我們需要補充的資金非常多,所以我想偷偷拍這部電影,這樣外界就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麼了。65歲以上的演員、戀屍癖和故作神秘的拍攝對投資者來說是個好主意。所以我稍稍改變了一點方向,從書架子上找出一個劇本,這個劇本是我1984年寫的,當時就叫《肉慾與書寫》。
東方有書法藝術,寫的是一種象形表意文字。日本的書法與文學幾乎是同時發展起來的,有差不多長的歷史。文本和影像,糾纏的愛欲一下子就交織在了一起,於是我就有了主意,考慮把書法作為一個隱喻。很多年以前,我偶然讀到了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這是一部女性文學作品。我必須要說,《枕邊禁書》和《枕草子》並沒什麼互相解釋的關系,但是這本書確實給了我啟發,我發現生命最終要依靠的兩種力量:肉慾和文學,而且,遲早我們會被這兩種力量所激發。這樣,一部電影的基石就有了,就是文學與肉慾的狂歡。這種本源性力量表,你看到文學就看到了肉慾,看到肉慾也就看到了文學。這就是電影的主題,自我放縱與內心的騷動。
克利斯朵夫·豪索尼:你過去的電影讓我震驚的是你總是陶醉於在狂暴中直接裸露未經裝飾的身體,《枕邊禁書》有了新的發展--很顯然,你在這部電影中一直在修飾那些身體,讓他們漂亮起來。
彼得·格林納威:我想我需要考慮肉體存在、肉體性、裸體和裸露(裸露是邪惡的,但是裸體只是一種展示),我需要把這些想法滲入我的電影。但是,不可避免,每一次我們都會碰上不同的想法。如果你看過我的《動物園》的話,你就會發現電影的主題很簡單,就是關於腐朽與墮落的--好的,對很多人來說,這部電影肯定是醜陋的,英國的電視中擠滿了自然史節目,這類節目有一個事先假定的觀念:世界是某種未知力量安排給我們的一個美好的放縱的地方,而我們,只是一群觀眾。但是,任何一個進化論者,生態學者,或者環保主義者都知道硬幣是有兩面的:我們不僅要面對生,還要面對死;不僅要享受成長,也要忍受衰敗。
這部電影對呈現非常關注。諾子身處兩難:她是不是能找到一個恰好是好情人的優秀書法家,或者找到一個恰恰是優秀書法家的好情人?或許你已經明白了「身」與「思」在這部電影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我找到了完美的結合點,就是這種肉體的無常感,我也想搞明白自己是不是能很好的平衡這幾種矛盾的情感
8. 英國導演 彼得.格林納威 代表作
格林那威電影作品一覽
《安息》(1956-62)
Death of Sentiment
"關於殯葬的習俗、制度:墓碑,上面雕刻的東西,人們如何被埋葬,葬禮的方方面面等等。"
《火車》(1966)
Train "
最後一輛蒸汽列車駛進滑鐵盧車站,正好在情報中心處的後面,我花了幾天時間在房頂上把它們拍下來,然後組織進曼·雷(Man Ray)抽象的機械芭蕾,全部按具象音樂進行剪輯。"
《樹》(1967)
Revoliution
"美國使館前的那場反戰示威我在場--在英國,這是對越戰問題的轉折點。我正好有一架機器在手,於是就拍下了所有那些騷亂和人群,然後按甲殼蟲樂隊的《革命》編剪。"
《遙寄自教會的五張明信片》(1967)
Five Postcards from Capital Cites
"我開始在歐洲旅行,把我的短片帶到各大學電影協會;我帶著我自己的16毫米機器,在每個都城拍好多尺。"
《區間》(1969)
Intervals
"一部抽象作品,試圖拍一部無敘事的電影,用13這個數字、維瓦爾第曾在《四季》里用過的和聲結構。它是在妻尼斯拍成的,拼合的影像既有來自兩年一度的藝術節上的--體現了歐洲繪畫的高級文化--又有來自電影節上的,主要是威尼斯那些房間里的塗抹圖案(graffiti)。"
《侵蝕》(1971)
Erosion
"我有一月左右在愛爾蘭南部,被那裡的悠古景象迷住了。我想找到可拍進電影的地貌侵蝕跡象--海岸,岩表的粉末化--然後把它們編在一起,第一個鏡頭是最古老的岩石,最後一個鏡頭是最機關報近的岩石。這頗應合了六十年代土地藝術運動。"
《H是房子》(1973,1978年重作編剪)
H Is for House
"我結婚了,還有了個小孩,我們常常在瓦爾德度假;我們呆在一個朋友的一幢很漂亮的19世紀早期的房子里。這是最令人神往的地主,可以看到稱心如意的、羅曼蒂克的英國風景,頗令人發思西之悠情,遙想羅馬天主教史事;英國內戰時期各種殘虐悲劇都在那裡發生。這是一個封閉的鄉村,所以有一種濃濃的戲劇和羅曼史味道--為了不枉此番游歷,我拍了一系列片子,本片是其中的第一部。它整個兒陷入了命名事物的事兒里--就象在馬格里特(Magritte)的後期繪畫里,術語命名,為意義和辭語尋覓、確定期客體對象,混亂一團……我作了這份龐大的清單,列上了我能在國內鄉村找到的、以字母H打頭的每一個事物,當它們被並排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各種有趣的涵孩兒。我女兒漢娜正在學ABCD,她的聲音在聲帶上重復頭,而且念錯了--這是無知者的智慧。它還和天堂(Heaven)與地獄(Hell)的概念及它們如何可互換頗為有關……"
《窗》(1975)
Windows
"拍於同一地方。我頗驚詫於來自南非的統計資料--政治犯們被從窗戶中推出,而其愚蠢的藉口則說他們是踩了一塊肥皂失足滑下去的,說他們還以為那窗戶是門,等等。我把它弄成一個虛構的東西,想看看任何一個人會從一記扇窗戶掉下去的所有可能的理由,我把他壓到了3分半鍾,並把這駭人聽聞的事實置於一頗似田園風光的背景以便製造一種反諷和悖論。我覺得它概括集中了我以後所做的一切方面:它涉及了統計學,它是頗折衷性的,它對風光景色大膽使用,它涉及了死亡--四個特徵,此後一直伴隨著我。"
《水》(1976)
Water
"基本上是一部編輯練習片。在撒利斯白雷和謝夫茲白雷之間有五個湖泊,每一個都各有特點。令我吃驚的是英國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莫蒂門·維勒(Mortimer Wheeler),他會在路旁找到一塊石頭並推演出它的歷史;他能為每一個給出的自然物構造一段歷史。這是對他那一套的諧謔模仿,我用它來說明一整片美麗的水域風光。本片約5分鍾左右,而且也是下一部片子的基礎。"
《萊克茲水域》(19750)
Water Wrackets
"該片出自於我對J. R. R. Tolkein的'Lord of Rings'的熱情。我為那塊叫萊克茲的地區虛構一幫早期居民。萊克茲是一睡沼澤地,馬里奧特人住在山裡,還有另一族群住在森林裡;我打算對這些神話人物進行一項虛構的、嚴肅的人類學一考古學研究。"
《數字中的古爾鎮》(1976)
Goole by Numbers
"我來到這座很單調的叫古爾的鎮上,它位於我妻子生長於斯的樂約克郡,我僅只記錄了我所能發現的所有數字,然而把它們頭尾相接地排成一行,爾後再編排進邁克爾·尼曼(Michael Nyman)專門創作的一個曲子里,邁克爾在《H是房子》里跟我首次合作。"
《可愛的電話》(1977)
Dear Phone
"說的是用電話和濫用電話,以及關於文學於何處駐步而電影於何處起步的那些問題。"
《1-100》(1978)
"頗類似於《數字中的古爾鎮》,但卻是根據歐洲城市來拍的,而且大大壓縮了。影像取自柏林、巴黎、羅馬、佛羅倫薩和布魯塞爾。"
《漫步穿越天堂或地獄》(41分鍾;19780)
A Walk through H
"我一直醉心於地圖和制圖。一張地圖告訴你去過什麼地方,你在哪兒,以及你將去向何方--某種意義上此乃時態之三而合一這也是一種驚人的表意符號,表達的是這樣一訊息,它非常有用,而且或許最恰當地說也毫無用場。我父親最近死了,影片的副標題是'一位鳥禽學家的再生'--我父親就是位鳥禽學家。他的一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鳥類研究的知識,我很清楚,隨著他的死去--就象隨著任何一種死亡一樣--大量很個人化的資料見聞隨之而去了,整個兒如潑水難收。本片說的是一個人在瀕臨之際踏上旅程,走向任何一個它終止的地方--H或是天堂(Heaven)或是地獄(Hell)。我設計了92張地圖來幫助那個人去往那裡。整部影片分五個部分,描寫了從城鎮到偏遠荒蕪之地的旅程,各種景象互為參照,蔚為大觀"。
《重鑄地貌》(英國藝術聯合會,45分鍾 1978)
Wertical Features Remake
"說的是對國內山川地貌的重新認識。在英國實際上每一塊草地都已被踩踏過上千遍;我們已沒有自然荒野或象一點兒自然荒野之類的東西。這大概是世界上被畫過最多、也被拍照攝影得最多的土地之一《重鑄地貌》說的主要就是這個意思。"
《崩潰》(185分鍾,1975-78)
The Falls
"這真是許許多多所有那些我從未拍成的影片--我或多或少未完成的92部影片--的一個大雜燴。某種意義上它說的是這個世界終結的92種不同的方式--當時一個非常滸的社會問題。這也涉及了鳥類知識,它制訂出了各種分類和協同關系--我想我受到了品清(pynchon)、卡爾維諾(Calvino)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所有那些龐大宏的、網路全書式的東西。這是拍一部電影的92種不同方法。它包括很多流產的影片,那些我夢想的但又明白永遠不會拍成的影片,還有一些訪談和實際上我認識的每一個人的照片--所以它是我家庭關系的一份個人概述,是我既往的一切所作所為的一次總薈萃。我覺得這是我所做的事里最富創意的事;我想當時我並未認識到,可它頗為重要,因為我拍的下一部電影《畫家的合同》是一個新的起點。"
《神力難違》(泰晤士電視台,35分鍾,1981)
Act of God
"泰晤士,一家頗為保守的電視台,請我做一個半小時的節目,題目不限。由於我對分類學的舉和對資料住處分門別類的念頭,我尋找著我能想到的最不可歸類的事件或現象--人被閃電擊中。我在全國性報刊上登啟示徵集所有那些被閃電擊中而生還下來的人,請他們來接受采訪--這就是本片的內容。我本希望得到一引起極有宗教色彩的經歷,見到一些認為自己被上帝懲罰的人。他們的大部分回答都是些陳詞濫調,不過我們偶然也發現了一些很別的事情--一些姑娘們騎著胖母馬走在英國農村的小道上,突然失蹤了,路上所剩下的只是一堆母馬肉。我把這些事件都串起來,當然了,大家卻認為那些都是我編造的。"
《贊德拉·羅茲》(信息中心處,15分鍾,1981)
Zandra Rhodes
"她是一位頗有影響的60年代服裝設計師。我到那時已經離開住處中心很長時間,只是由於我聲名日長,他們請我回去拍一種人物專題片,反映她的情況和思想態度。對這位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又是一名廣為人知的人物,本片作了一次充滿感情的評說。"
《畫師的合同》(英國電影學院,四台,108分鍾,1982)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它也許是更具有明星電影的慣有特徵。我想那特別的一段時光也隨《畫家的合同》真正結束了。"
《四個美國作曲家》(四台,1983)
關於約翰·凱奇、羅伯特·艾思雷、菲力浦。格拉斯和麥瑞底斯·蒙克的紀錄片。
《水花盪漾》(四台,15分鍾,錄像;1984)
A TV Dante--Canto5
"嘗試跟英國畫家湯姆·菲力浦斯合作的項目。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但丁學者,暗自進行自己的譯解,還給他自己的譯文弄了個插圖本。《地獄篇》寫於1300年,但他要從一個後二戰的位置去譯解。隨年代之變遷天堂不斷在改頭換面,而地獄卻大致一直照舊。"
《套間內--浴室》 (四台,25分鍾,錄像,1985)
Inside Rooms-The Bathroom
"這是一個系列的開始,對英國人如何使用浴室,作一番不無譏誚意味的思考。最後會有一部半小時的關於起居室、卧室等等的片子。它從未兌現。這是對浴室設計頗帶感情的、反諷意味的批評審視--人們在浴室里放些什麼,人們在浴室里幹些什麼,浴室是房子里的隱秘之地,人們在那裡陷喻性地、也是實實在在地脫卸下一切而直顯原形。"
《一個Z和兩個O》
(英國電影學院/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2分鍾,1985)
A Zed and Two Noughts
《建築師之腹》
(考蘭德公司/絲里影片公司,105分鍾,1987)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挨個兒淹死》
(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8分鍾,1988) Drowning by Numbers
《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綜藝公司,120分鍾,1989)
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
《魔法聖嬰》(未定)
Love of Ruins
"關於美狄亞(Medea)神話--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我們現在正在紛紛嚷嚷辯論流產墮胎問題。美狄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她殺死孩子的時候那孩子只有兩歲半;我想澄明,一個獨立的女人出於一整套我想讓觀眾信服的理由而奪走她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正當的。它在地中海一帶的十個外景地拍攝,其中還有一個次本文背景,即對遺跡廢墟的那種非常英國式的羅曼悠思。這個次本文中女人是一個考古學家。"
《遇見了自己的人》(未定)
The Man Who Met Himself
"簡直就是另一個古典神話--阿波羅和那喀索斯的改寫,神和為爭得自己是最好的音樂家而鬧個不可開交的人。神贏了,大肆復仇,扒了他的皮以一解心頭之恨。它反映出了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精神。我想獲得一些我在《一個Z和兩個O》里沒有討論充分的思想,涉及的是一個人在遇見自己時所發生的事。我們會對此作何感想?我們會驚恐萬分,喜出望外?我們會想去殺了他或擁抱他?這是一部魔幻的、玄學的影片。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未必發生的,但沒有一部是不可能的。是之謂也。"
《普洛斯貝羅書籍》(1991)
參加1991年夏納電影節,根據莎士比亞傳奇劇《暴風雨》改編。
《枕邊書》(1999)
《8又1/2女人》(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