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說一下,奧黛麗赫本的一生,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舞台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1953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
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患癌,病逝於瑞士,享年63歲。
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1)電影天堂重返索馬里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1、《羅馬假日》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
劇情介紹
安妮公主作為王位繼承人將出訪歐洲的各大城市。消息一經傳出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安妮公主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是羅馬,安妮公主很想盡情地飽覽一下羅馬的優美風光,可侍從們以公主身份高貴、不宜在黎民百姓面前拋頭露面為由拒絕了,並給她注射了鎮靜劑。
公主在葯效發作前假裝睡著了,待侍從們出去後,她偷偷越窗溜了出來。然而沒逛多久,鎮靜劑的葯效就產生了作用,使公主在廣場附近噴水池邊的一條長椅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與此同時,美國新聞社的窮記者喬·布萊德里恰好經過這里,喬剛剛從朋友那裡打牌歸來,以為這是一個在狂歡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輛計程車想把她送回家。
可是公主睡得特別沉,怎麼也叫不醒,無奈之下,喬只好把她帶回了自己的住所,並對她睡自己的床感到不滿,於是將安妮公主放到了沙發上。
第二天,報紙上的特別公告使喬意識到他帶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於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寫一篇關於公主內幕的獨家報道。公主醒後發現了陌生的喬,喬連忙解釋,公主才安心了。她向喬借了一些錢,然後告別了他,又到羅馬大街上閑逛了。
喬趕忙給他的攝影師朋友歐文打電話,讓他准備好。同時自己跟蹤公主,在西班牙廣場上佯裝和她偶遇,便自告奮勇地要為公主做導游,騎著摩托車帶著她游覽羅馬城。
同時,歐文也駕駛著小汽車跟在他們後面,拍下了許多珍貴的鏡頭。然而這一切,公主渾然不覺。公主的失蹤引起了官員和侍從們的驚慌,國王秘密派出了許多便衣四處尋找公主的下落。
便衣在喬領著公主來到水上舞廳參加舞會時發現他們了,他們請公主和他們回去,而公主堅決不肯,便衣們要強行綁架她回去,喬和歐文同他們廝打起來,而任性調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開心。趁著混亂,喬帶著公主逃之夭夭,而那些便衣們卻被當地警察抓走了。
一天過去了,公主終於要回宮了,可此時她和喬發現彼此間擦出了愛的火花,墜入了情網。怎奈公主畢竟是公主,平民終究是平民,兩人只能依依惜別。
喬的朋友歐文在和公主握手後決心拋棄功成名就之良機,將照片送予公主留念。最後,在深情的四目對望中,公主輕輕地對喬說了聲再見……
2、《窈窕淑女》華納兄弟影業於1964年出品的歌舞片,由喬治·庫克執導,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里森、傑瑞米·布雷特等主演。
劇情介紹
賣花女伊莉莎·杜利特爾,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但出身寒微,家境貧寒。她每天到街頭叫賣鮮花,賺點錢養活自己補貼父親。
一天,伊莉莎低俗的口音引起了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教授誇口只要經過他的訓練,賣花女也可以成為貴夫人。伊莉莎覺得教授說的話對她是一個機會,就主動上門要求教授訓練她,並付學費。
被嘲弄後,教授的朋友皮克林和他打賭,如果讓伊莉莎以貴夫人的身份出席兩個月後將舉辦的大使游園會而不被人識破真相,那麼皮克林願意承擔一切試驗費用和伊莉莎的學費,這激起了教授的鬥志,希金斯欣然接受了挑戰。
他是不甘示弱的,他從最基本的字母發音開始教起。希金斯是個精力旺盛和講究科學的學者,對每一件感興趣的事都能廢寢忘食。他胸懷坦盪、絲毫不懷任何惡意,但他又象孩子一樣,毫不顧及他人的感情,對伊莉莎嚴加訓練。
有一次,希金斯帶伊莉莎去參加母親的家宴時,年輕的紳士弗雷迪被伊莉莎的美貌和談吐自若的神情深深打動,一見傾心,竟然絲毫也認不出她就是曾經在雨中向他叫賣的骯臟的賣花姑娘。
希金斯已經40多歲,還未結婚,他從來看不上年輕姑娘,可在生活上竟然離不開伊莉莎了。他的衣服飲食和約會安排,全憑伊莉莎照料。
然而使伊莉莎氣惱的是希金斯簡單粗暴的脾氣。他教她溫文爾雅的用語,卻從不用溫文爾雅的態度對待她。
6個月後,希金斯滿懷信心地帶伊莉莎和皮克林一起出席希臘大使舉辦的招待會。伊莉莎是以皮克林上校和希金斯教授的遠房親戚的身份參加這次大使的招待會的,她全力以赴,談笑自若,風度翩翩,光彩照人。
當她出現並受到女王與王子的青睞後,人們停止了交談,欣賞著她令人傾倒的儀態。她的待人接物圓熟而老練,而又恰到好處,希金斯的第一個學生尼波姆克為聽出她的出身用盡看家本領與伊莉莎周旋,卻被伊莉莎弄得暈頭轉向,失敗而歸,希金斯成功了。伊莉莎在招待會上光彩奪目!
但當回到家裡後,由於希金斯無視疲憊不堪的伊莉莎的存在,而是只顧和朋友慶祝打賭的成功,對未來充滿恐懼的伊莉莎不被理解,傷心之下,憤然離開了希金斯的家。
她在門口遇到了痴情的弗雷迪,在馬場見過後追求不成,他便每天晚上幾乎都來到伊莉莎窗下徘徊,默默地關注著伊莉莎,伊莉莎為他的痴心感動。
雖然希金斯態度暴躁,然而卻是潛移默化,日久生情,在伊莉莎賭氣出走之後因此變得十分苦悶,他到母親家尋求幫助,卻意外相遇,可兩人卻又吵了一架。伊莉莎表示要嫁給弗雷迪,希金斯既驚訝又生氣,憤然離去。但是回家途中卻又不可抑制地想起伊莉莎,認為伊莉莎已融入他的生命。
⑵ 請問照片上的人是誰
出自電影[修女傳],這是主演:奧黛麗赫本。
修女傳是1959年的一部電影。電影改編自凱瑟琳·胡姆在195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電影的主演是奧黛麗·赫本。電影獲得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女演員獎和最佳導演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獎項,並且獲得了奧斯卡獎的多項提名。維基網路
首映時間:1959 年 7 月 18 日
導演:弗雷德·金尼曼
片長:151 分鍾
電影配樂作曲者:弗朗茨·沃克斯曼
所獲獎項: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赫本的全名原本為「奧黛麗·凱瑟琳·魯斯頓」,但在二戰後,由於她的父親約瑟夫偶爾發現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這個姓氏,於是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了「赫本-魯斯頓」。因此,為了合乎法律規定,奧黛麗的名字也相應修改為「奧黛麗·凱瑟琳·赫本-魯斯頓」,一般簡稱為「奧黛麗·赫本」。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二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當時的身份文件大多為手寫,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便於偽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營,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在戰爭的飢荒期間,赫本經常靠鬱金香球莖以及由烘草做成的「綠色麵包」來充飢,並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在此期間,赫本曾為荷蘭地下游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1944年安恆戰役,此時16歲的奧黛麗成為一名志願護士,戰役期間很多盟軍傷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醫院,其中一名受傷的英國傘兵在赫本和其他護士的幫助和照護下康復,這名傘兵就是後來的導演特倫斯·楊,他在1967年執導了赫本主演的《盲女驚魂記》。
踏入影壇
二戰後,1948年,赫本與母親(赫本父母於1938年離異)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一部荷蘭影片《荷蘭七課》中飾演一位空姐——一個跑龍套的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扮演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後她在電影《雙姝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演出意外被坐在台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便認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進而開啟赫本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表現出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赫本頭」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說英格麗·褒曼在義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麼叫喊?」 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美人魚》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演員梅爾·費勒(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
轉型
雖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與約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迷》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傳說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盡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000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到: 「我們愛你,奧黛麗!」
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准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
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她這回是為當年即第48屆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授獎。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
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後,她又主演了《血統》(1979)、《鬨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1989)。然而,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運動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斗。近年來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後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後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她在電影史上所佔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赫本授予Gala榮譽獎,該項獎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獲獎者先後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⑶ 誰有《重返索馬里》百度雲資源,求分享!
提問者你好
重返索馬里資源,需要加我網路雲z7
加完後,請務必在此處回復你的賬號名,
我按賬號發送到你的網路雲。
收到資源,請點贊,並採納。
⑷ 奧黛麗.赫本的介紹
奧黛麗·赫本小檔案
原名:Audrey Hepburn
藝名:Audrey Hepburn
出生: 1929年5月4日
逝世: 1993年1月20日
身高: (170公分)
體重: 50公斤
三圍: 32-20-35
發色: 棕色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愛好:芭蕾舞
成名作品:《羅馬假日》
生前作品:(好萊塢部分)
1953《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 )
1954《龍鳳配》(Sabrina)
1956《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1957《甜妞兒》(Funny Face)
《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
《綠廈》(Green Mansions)
1959《修女傳》(The Nun`s Story)
1960《恩怨情天》(The Unforgiven)
1961《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2《孩子們的時刻》(The Children`s Hour)
1963《謎中謎》(Charade)
1964《巴黎假期》(Paris When It Siaales)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6《偷龍轉鳳》(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7《麗人行》(Two for the Road)
《等到天黑》(Wait Until Dark)
1976《羅賓與瑪麗安》(Robin and Marian)
1979《血統》(Bloodine)
1981《鬨堂大笑》(They All Laughed)
1989《直到永遠》(Always)
生平: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塞爾分行的總經理;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何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對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簡直是如醉如痴。然而與音樂相比,她更喜愛舞蹈,看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夥同齡少女的典型,夢想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期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這段時期,她正值她10-15歲的發育階段,由於食品短缺,許多人營良不良,赫本1米7的個子,僅剩下一付骨頭架子。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股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戰爭把人變成囚徒,不論從肉體上還是從精神上說都是如此。我周圍有同齡人,卻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的想法和我不一樣。我不知怎的,在槍炮聲和殺戮面前,努力堅守首我自幼的夢想――音樂,芭蕾。」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來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在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腿,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夜班的工作。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歲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術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劇主角的前途。同時,多年的飢餓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主要的是,這個時候,赫本忽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應具備的天才。」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
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長片,是一部關於旅行風光介紹短片,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景物。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行後接見了她。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的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我呢,立刻打電話把助手叫來。記行當時我對助後『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1950年,英國聯英影片公司的導演札姆皮為新片《天堂里的笑聲》物色演員,他一連將奧黛麗主演的舞台劇《辣醬油》看了十四遍,最終認為奧黛麗將是位大有前途的演中,但公司老闆對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演員興趣不大,只給了她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色――女侍,深感不滿的札姆皮便將她的戲從一場加到二場。赫本正式開始了銀幕生涯。
1951年,赫本在拍攝喜劇片《蒙地卡羅寶寶》的外景,沒有想到卻被正在為自己的劇本《琪琪》物色主角的高萊特一眼看中。一瞬之間,幸運之神翩然降臨,高萊特女士熱情邀請她去聞名於世的百老匯演出,而這又成為另一件幸運的開端。大導演威廉·惠勒在百老匯看了她引起轟動的舞台劇《琪琪》,不禁拍手叫好,連連驚呼:「我終於找到我的安娜公主了。」原來惠勒在籌拍他的新作《羅馬假日》,正在因物色該片女主角安娜公主而煩惱。
《羅馬假日》打開了成功之門,好萊塢張開雙臂,托起自己閃光的星座,奧黛麗·赫本來了生命的春天。
赫本雖然在事來上一帆風順,紅極一時,但婚姻生活卻比較曲折。
1954年,赫本與梅爾·費拉結婚。雖然,水銀燈下,她總是與英俊瀟灑的男星們談情說愛,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她卻是一個一心熱愛丈夫與孩子的賢妻良母。1963年之後,奧黛麗在四年時間一直是深居簡出,精心照顧著病弱體衰的費拉。然而費拉對並非投桃報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擔任製片的《等到天黑》之後,竟發現費拉愛上了一個西班牙女郎,真誠的奧黛麗無法容忍這種欺騙與傷害,與費拉一刀兩斷。1969年,奧黛麗與羅馬心理醫生安德列亞·道蒂結婚了。赫本極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為此她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的影藝事來,她對跟在身後的記者宣布:「我不再是奧黛麗·赫本了,我是奧黛麗·道蒂」。但倆人的婚姻最終以悲劇告結束。這時候,赫本重返影壇,並與道蒂辦理了分居手續。單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個男子作生活伴侶。朋友們對此很關心。其中一個好友為她介紹了一個男子――英俊的演員羅伯·瓦爾達茲。1981年,羅伯走了大膽一步,他住進赫本在瑞士的家,開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爾後,兩人正式結婚,赫本與丈夫住在風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羅伯身邊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馬里訪問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絞,隨即送往洛杉機的西達茲塞尼醫院診治,一代巨星身患結腸癌。
12月,奧黛麗自知病情難復,向醫生請求回鄉看最後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柯林頓就任美國第四十二屆總統的當天, 一代巨星奧黛麗·赫本在羅伯·瓦爾達茲及兒子們的看護里閉上了雙眼。
藝術生涯:
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這在歐美著名演員中應該算是最少的了。但她的幾乎每一次表演都讓人永久難忘。她拍片精挑細選,寧缺毋濫,從影26年,平均每年只拍一部電影。《羅馬假日》成名後,她不但慎選劇本,而且只和一流導演合作。所以,赫本每拍一部片子都水準高,賣座也好,深得影界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1956年,赫本主演了美意合拍、根據托爾斯泰的原著改編的《戰爭與和平》。在這部影片中,她的才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此片導演金·維多,力舉赫本飾娜塔沙,他說:「除了她之外再沒有想到別人。」他以三十萬美元的片酬邀得了赫本。赫本准確地把握了娜塔莎,把這個貴族少女初戀安德烈時的欣喜夢幻,受到浪子阿那托爾誘惑時的情亂意迷,醒悟後的羞愧懺悔,面對安德烈死亡時的茫然、哀傷,飽經戰亂後再嫁彼埃爾的深沉穩重表達得成尤為細膩、貼切。一些研究托翁的專家看了此片,對於赫本的出色演技大加贊賞。有人說:「每當我翻開小說《戰爭與和平》,奧黛麗·赫本面孔的娜塔莎便躍然紙上」
1957年,赫本憑著她深厚的舞蹈功底,與五十七歲的弗雷德·阿斯泰爾合演了歌舞劇《俏人兒》(又名《甜姐兒》)。這位舞蹈名腿深深喜愛著赫本,以至在該片開拍之前便沒完沒了地表白:「這是我和偉大而可愛的赫本合作的最後也是唯一機會了,我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1961年,赫本與喜劇導演布萊克·愛德華合作,拍攝了被譽為「六十年代」好萊塢最佳喜劇片之一的《第凡內先生》,赫本飾演片中一位玩世不恭的少婦霍莉·萊特麗,一改戲路的她簡直讓人著了魔。據《華盛頓郵局報》報道幾個大學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惚達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種擺不脫的魔力,天天晚上把他們拉到影院去看霍莉·萊特麗」。該片的主題歌《月亮河》由赫本親自演唱,後來不僅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獎,而且風行一時,成為歐美流行最廣的電影歌曲之一。
1964年,華納公司老闆克傑·華納毅然花下五百五十萬美元買下了百老匯的走紅樂劇《窈窕淑女》的拍攝權。在決定由誰扮演劇中淑女艾麗莎時,傑克·華納一獨錘定音,舍棄舞台上轟動一時的艾麗莎——女星朱莉·安德魯絲,以一百萬美元的片酬邀來赫本飾演艾麗莎。在華納公司這部布景高麗,服飾豪華,畫面優美,歌舞令人心馳神盪的超紀錄奢華巨片中,無論是朴實粗魯的賣花女還雍容華貴的名媛,她都演得得心應手,恰到好處,而輕歌曼舞更使她充分發揮所長。《窈窕淑女》獲八項奧斯卡大獎,她的功勞不可埋沒,雖然她本人不公司的落選了,該片導演午治·顧柯領獎說一句公正的話:「我要感謝奧黛麗·赫本的精彩表演。」
五六十年代赫本還主演了《修女傳》、《儷人行》、《恩怨情天》、《等到天黑》等片。
1963年之後,奧黛麗在四年時間一直是深居簡出,直至1976年赫本才重返影壇,拍下了《羅賓漢與瑪莉安》、《血親》、《畢大歡喜》等片。再一次掀起了奧黛麗熱。
赫本不僅主演的角色深受歡迎,而且人品和藝德也是為圈中人物和廣大影迷所稱贊的。
赫本對待電影,最突出最感人的就是她在拍攝工作中從來都相當地刻苦、認真。她說:「我從來不擁有什麼天賦才能,我崇拜我的工作,我盡了最大努力。」是的,她的確是這樣做的。在為拍《美人魚》試裝時,為了使服裝達到完善的程序,赫本在製作過程中一連幾個小時地站著,紋絲不動;在拍《修女傳》時,她突然患了腎結石,但仍強迫自己起床,繼續工作;她曾在大雨中一連淋上好幾個小時,也曾為騎馬而摔斷椎骨;她曾在學開車而撞了別人的車被推上法庭;還曾因拍攝需要花幾個月耐心馴養一隻小鹿,做她的代理媽媽.......
她拿過百萬片酬,但她認為,一個演員不該由於拿過百萬片酬就非永遠拿百萬不可。在1966年拍喜劇片《如何盜竊一百萬》時,她與著名導演惠勒第三次合作,赫本十分感激這位在《羅馬假日》中提拔、啟發她的恩師,主動地將片酬減為75萬美元。
因為她的天份和對待電影的態度,她的演技日益純熟精湛,也越來越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甚至那些要求苛嚴的影評家也對她推崇備至,授予她各種各樣的電影獎。她先後五次被提名奧斯卡獎,亦即是說,她先後至少五年都在該年度歐美影壇的五大女明星之列。
赫本是世界影壇上難得一見的瑰寶。由於她在銀幕上的形象,廣大觀眾十分喜愛她。在她聲譽鼎盛的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影迷把她奉為「銀壇女神」。
出身貴族門第:
銀幕上的奧黛麗·赫本永遠處在青春的顛峰。年輕、活潑、優美、高雅。她具有美國人樂觀的天性,也擁有歐洲人浪漫的氣質;她的性情溫和而平易近人,舉止修養卻又是貴族風范。她雖然充滿了浪漫的氣質,卻一點也不嬌柔,正因為她生性開朗,所以演出的電影大多傾向喜劇。
赫本的電影大部分是和賈利古柏(Gary Cooper)、加利格蘭特(Gary Grant)、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弗雷亞斯坦(Fred Astaire)、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等大她二、三十歲的大明星合演,而且和他們演出浪漫的愛情故事。而她苗條的身材穿上名家設計的時裝及俏麗的發型,總成為全球女性觀眾模仿的領導時尚。
奧黛麗·赫本自小便學習芭蕾舞,因此曼妙的舞姿很自然地成為她魅力的源泉。不僅是美妙的舞姿,連看她走路、跑步、說話時的手勢,都能使觀眾彷彿聆聽優美的旋律一樣得到快樂和滿足。
她的母親是荷蘭籍貴族,父親是英國籍富豪,1929年5月4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生下了這位影壇不可多得的瑰寶。我們可以這樣說:奧黛麗·赫本真是電影史上一位超越國籍、種族、時代,永遠青春的大明星。
⑸ 百看不厭的愛情經典,無與倫比的奧黛麗赫本,為什麼大家卻說她是渣女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塞爾分行的總經理;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何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對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簡直是如醉如痴。然而與音樂相比,她更喜愛舞蹈,看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夥同齡少女的典型,夢想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期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這段時期,她正值她10-15歲的發育階段,由於食品短缺,許多人營良不良,赫本1米7的個子,僅剩下一付骨頭架子。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股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戰爭把人變成囚徒,不論從肉體上還是從精神上說都是如此。我周圍有同齡人,卻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的想法和我不一樣。我不知怎的,在槍炮聲和殺戮面前,努力堅守首我自幼的夢想――音樂,芭蕾。」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來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在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腿,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歲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術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劇主角的前途。同時,多年的飢餓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主要的是,這個時候,赫本忽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
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長片,是一部關於旅行風光介紹短片,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景物。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行後接見了她。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的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我呢,立刻打電話把助手叫來。記行當時我對助後『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由於年齡和身高以及早年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後,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攝了一些廣告,也參加了一些舞台劇的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羅馬假日》劇組的演員試鏡,從這以後奧黛麗·赫本走上了演藝道路。
1954年,赫本與梅爾·費拉結婚。雖然,水銀燈下,她總是與英俊瀟灑的男星們談情說愛,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她卻是一個一心熱愛丈夫與孩子的賢妻良母。1963年之後,奧黛麗在四年時間一直是深居簡出,精心照顧著病弱體衰的費拉。然而費拉對並非投桃報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擔任製片的《等到天黑》之後,竟發現費拉愛上了一個西班牙女郎,真誠的奧黛麗無法容忍這種欺騙與傷害,與費拉一刀兩斷。
1969年,奧黛麗與羅馬心理醫生安德列亞·道蒂結婚了。赫本極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為此她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的影藝事來,她對跟在身後的記者宣布:「我不再是奧黛麗·赫本了,我是奧黛麗·道蒂」。但倆人的婚姻最終以悲劇告結束。這時候,赫本重返影壇,並與道蒂辦理了分居手續。單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個男子作生活伴侶。朋友們對此很關心。其中一個好友為她介紹了一個男子――英俊的演員羅伯·瓦爾達茲。
1981年,羅伯走了大膽一步,他住進赫本在瑞士的家,開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爾後,兩人正式結婚,赫本與丈夫住在風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羅伯身邊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馬里訪問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絞,隨即送往洛杉機的西達茲塞尼醫院診治,一代巨星身患結腸癌。
12月,奧黛麗自知病情難復,向醫生請求回鄉看最後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柯林頓就任美國第四十二屆總統的當天, 一代巨星奧黛麗·赫本在羅伯·瓦爾達茲及兒子們的看護里閉上了雙眼。
拓展資料:
赫本的父親名為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總經理,母親名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後裔。
赫本母親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荷蘭貴族,生下了兩個兒子。第二次婚姻對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親從小有著演電影唱歌劇的夢想,父親因工作原因往來三地(英國、布魯塞爾、荷蘭),致使一家人鮮有團聚。
赫本之父傾向納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義,似乎是兩人婚姻關系的致命一擊。在女兒六歲時,父親拋下了妻子離家出走,母親一夜白頭。隨後歐戰爆發(1939.9),赫本跟隨母親來到荷蘭。由於奧黛麗這名字並不常見,為保護女兒,母親將其臨時改寫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戰亂飢荒,家庭的貧困並沒有阻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支持,戰爭結束,母親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多年來借口不見女兒的父親在其從藝後曾給她寫過不少信,但都被母親秘密攔截。母親想讓赫本忘記父親,並告訴她,她的父親從未改變「當初的信仰」。
成名後的赫本曾專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親,但不歡而散,父親表示不願再次相見。肖恩(赫本長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礙,終其一生,赫本都對父親的失蹤感到遺憾,稱之為「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最後十年母親與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於1984年8月26日逝世
赫本的長子名為西恩·赫本·費勒,為赫本與梅爾所生,出生於1960年7月17日,從事電影行業,涉足後期、製片、推廣等。建管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著有赫本傳記《天使在人間》。西恩與第二任妻子喬凡娜及兩個兒子住在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和義大利的托斯卡納。
次子盧卡·多蒂,為赫本與多蒂所生,出生於1970年2月8日,與哥哥共同管理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
網路——奧黛麗赫本
⑹ 重返索馬里的介紹
重返索馬里是傑森·艾遜保羅斯導演的一部電影
⑺ 關於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公元1929年5月4日~公元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基本信息】
姓名: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全名:奧黛麗·凱瑟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原名:奧黛麗·凱瑟琳·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Ruston)
香港譯名:柯德莉·夏萍
國籍:英國
出生:公元1929年5月4日,於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
逝世:公元1993年1月20日,因直腸癌逝於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
【樣貌特徵】
發色:棕色
瞳孔:棕色
身高:五呎七吋(170cm)
體重:110磅(50kg)
三圍:32-20-35
服裝尺碼:6
鞋碼:8
【家庭成員】
遠祖:英王愛德華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 4th Earl of Bothwell)
父親:約瑟夫·赫本-魯斯頓(Joseph Hepburn-Ruston)富裕的英國銀行家
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男爵
長兄:阿爾勒·羅伯特·亞歷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次兄:伊恩·埃德加·布魯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婚姻:梅爾·費勒(Mel Ferrer)(1954~1968)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981)
伴侶:羅伯特·沃德斯(Robert Wolders)
長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
次子:盧卡·多蒂(Luca Dotti)
寵物:約克夏犬 出名(Famous, Sam)
小鹿 依比(Ip)
傑克羅素犬 Missy, Tuppy, Penny, Piceri, Jackie
【其他信息】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生平簡介
[編輯本段]
童年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注】奧黛麗·赫本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和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後裔。詹姆士·赫本的後裔中,與奧黛麗同一時代的好萊塢名人還有凱瑟琳·赫本和摩納哥王子雷尼爾三世(娶格蕾絲·凱麗為王妃轟動好萊塢),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中也有亨弗萊·鮑嘉這樣的好萊塢明星。實際上他們和奧黛麗·赫本是遠房表兄弟、表姐妹。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外祖母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踏入影壇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一部荷蘭影片《荷蘭七課》中飾演一位空姐——一個跑龍套的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扮演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姝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 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表現出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赫本頭」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說英格麗·褒曼在義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麼叫喊?」 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美人魚》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Tony Award)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美人魚》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演員梅爾·費勒(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
轉型
雖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迷》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傳說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盡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000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到: 「我們愛你,奧黛麗!」
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准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
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她這回是為當年即第48屆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授獎。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
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後,她又主演了《血統》(1979)、《鬨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1991)。然而,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遠東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斗。近年來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後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後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她在電影史上所佔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赫本授予Gala榮譽獎,該項獎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獲獎者先後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⑻ 奧黛麗赫本的生平事跡
奧黛麗·赫本好萊塢著名影星, 奧斯卡影後,世人敬仰她為「人間天使」。身為十大好萊塢最著名的璀璨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味的穿著著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奧黛麗赫本 事跡 ,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生平簡介
1.童年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赫本的全名原本為「奧黛麗·凱瑟琳·魯斯頓」,但在二戰後,由於她的父親約瑟夫偶爾發現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這個姓氏,於是把自己的姓氏改為了「赫本-魯斯頓」。因此,為了合乎法律規定,奧黛麗的名字也相應修改為「奧黛麗·凱瑟琳·赫本-魯斯頓」,一般簡稱為「奧黛麗·赫本」。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 芭蕾舞 ,之後二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當時的身份文件大多為手寫,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便於偽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營,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在戰爭的飢荒期間,赫本經常靠鬱金香球莖以及由烘草做成的「綠色麵包」來充飢,並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在此期間,赫本曾為荷蘭地下游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1944年安恆戰役,此時16歲的奧黛麗成為一名志願護士,戰役期間很多盟軍傷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醫院,其中一名受傷的英國傘兵在赫本和其他護士的幫助和照護下康復,這名傘兵就是後來的導演特倫斯·楊,他在1967年執導了赫本主演的《盲女驚魂記》。
2.踏入影壇
二戰後,1948年,赫本與母親(赫本父母於1938年離異)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一部荷蘭影片《荷蘭七課》中飾演一位空姐——一個跑龍套的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扮演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姝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演出意外被坐在台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便認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進而開啟赫本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表現出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赫本頭」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說英格麗·褒曼在義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麼叫喊?」 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美人魚》(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Tony Award)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美人魚》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演員梅爾·費勒(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 故事 》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
3.轉型
雖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與約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迷》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4.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 傳說 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盡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000人向她歡呼,用 唱歌 的聲調齊唱到: 「我們愛你,奧黛麗!」
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准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
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她這回是為當年即第48屆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授獎。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
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後,她又主演了《血統》(1979)、《鬨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1989)。然而,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運動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斗。近年來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後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後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她在電影史上所佔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赫本授予Gala榮譽獎,該項獎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獲獎者先後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 兒童 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乳腺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主要影響
奧黛麗赫本是影壇上難得一見的瑰寶:她的容貌清純秀麗,既不俗艷,而又耐看,很多攝影師喜歡為她拍照以捕捉那「無法比擬的美」。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2004年6月, 赫本又被著名的時尚雜志《ELLE》評選為有史以來世界最美麗女人第1名,得票率為76%。「她是自然與美麗的化身,她皮膚細嫩,性情溫和、活潑,她的微笑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和內在美」,《ELLE》雜志的主編羅西·格林如是說。2006年4月,英國《新女性》雜志對5000多名讀者進行調查選出古今百大美女,結果赫本再次榮登榜首。
「奧黛麗卓然不群,別指望拿那些現成的陳詞濫調來套她。」 ——美國《時代》周刊
「唯一可以蓋過蒂凡尼珠寶光芒的人便是奧黛麗。」—— 亨利·普雷特
「奧黛麗·赫本呈現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特質。例如:高貴、優雅與禮儀……,上帝都願意親吻她的臉頰, 她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人。」——比利·懷爾德
除容貌美麗和氣質優雅之外,赫本出色的演技也受到激賞。在主演《羅馬假日》和《龍鳳配》成名後,她不但慎選劇本,並且只和一流導演合作,例如她在後來主演的影片《修女傳》、《蒂梵尼的早餐》、《窈窕淑女》、《盲女驚魂記》中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影片叫好又叫座。而《謎中迷》、《偷龍轉鳳》等電影則充分體現出赫本的喜劇天賦。
赫本似乎還有一種使導演化腐朽為神奇的驚人影響力:譬如,史丹利杜寧本是一位娛樂派導演,但他一和奧黛麗赫本合作後,拍出來的電影就不同凡響,從《甜姐兒》經《謎中謎》到《儷人行》,無不令人刮目相看。另外,拍商業電影007情報賺大錢的導演泰倫斯揚,為奧黛麗赫本拍的《盲女驚魂記》,藝術成就之高使許多影評人認為他終於發揮潛力,甚至脫胎換骨了。
奧黛麗精神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妮公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為了紀念奧黛麗·赫本所做的貢獻,專門為她在紐約總部樹立了一尊以她名字命名的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並於2002年5月舉行了揭幕儀式。而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則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
看了「奧黛麗赫本的事跡 」的人還看了:
1. 奧黛麗·赫本勵志名句
2. 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勵志名言
3. 英語美文:奧黛麗·赫本的遺言
4. 盤點奧黛麗·赫本經典電影中的原聲配樂
5. 高中優秀英語作文: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⑼ audrey hepburn生平及簡介
個人資料 基本信息 姓名:(Audrey Hepburn) 全名:奧黛麗·凱瑟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香港譯名:柯德莉·夏萍 血統:有比利時、荷蘭、英國和愛爾蘭四國血統 誕辰:1929年5月4日,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星座:金牛座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結腸癌逝於瑞士沃州的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 語言:精通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佛蘭德語(原比利時官語之一,1980年並入荷蘭語)等多國語言 榮譽:「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屬相:蛇
樣貌特徵 發色:棕色
奧黛麗·赫本(10張) 瞳孔:棕色 身高:170cm 體重:47kg(來源:傳記《奧黛麗·赫本的私密肖像》) 三圍:34A-20-34(來源:1953年《名人偵探》雜志) 服裝尺碼:6 鞋碼:10(相當於中45碼)
家庭成員 遠祖: 英王愛德華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 4th Earl of Bothwell) 父親: 約瑟夫·維克多·安東尼·赫本-魯斯頓(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國銀行家 母親: 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男爵 長兄: 阿爾勒·羅伯特·亞歷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次兄: 伊恩·埃德加·布魯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蘭貴族後裔,爵位為鄉紳 配偶: 梅爾·費勒(Mel Ferrer)(1954.9.24~1968)
赫本與親友的珍貴合影(20張)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侶: 羅伯特·沃爾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赫本謝世) 長子: 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7.17) 次子: 盧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寵物: 約克夏犬 出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傑克羅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愛好:芭蕾
奧黛麗·赫本(20張)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難忘的事:獲得奧斯卡獎 名言:「 記住,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需要一隻手來幫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條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隨著你的成長,你會發現你有兩只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另一隻用來幫助別人[1]。」
人物生平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約瑟夫·維克多·安東尼·赫本-魯斯頓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蘭貴族後裔,有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注】奧黛麗·赫本同時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和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即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後裔。在詹姆士·赫本的後裔中,與奧黛麗同一時代的好萊塢名人還有凱瑟琳·赫本和摩納哥前大公雷尼爾三世(娶好萊塢影後格蕾絲·凱麗為王妃轟動了全世界,被稱為世紀婚姻),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中也有亨弗萊·鮑嘉這樣的好萊塢明星。實際上他們和奧黛麗是遠房親戚。 赫本的全名原本為「奧黛麗·凱瑟琳·魯斯頓」,但在二戰發生後,由於約瑟夫偶然發現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這個姓氏,於是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赫本-魯斯頓」。因此,奧黛麗的名字也相應修改為「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童年 赫本在六歲時就讀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那時她的父親支持納粹,忽然不告而別,拋下他們一家人。這件事在赫本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很大的創傷。1938年赫本的父母親正式離婚了。雖然約瑟夫在赫本的希望和要求下取得了探視權,實際上約瑟夫並沒有來看她。二次大戰繼續,赫本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姥姥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二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當時的身份文件大多為手寫,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寫法上很相似,便於偽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登記過。
青少年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有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營。在戰爭的飢荒期間,赫本經常靠鬱金香球莖及由烘草做成的「綠色麵包」充飢,並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營養不良促使她的身材逐漸瘦削。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赫本曾為荷蘭游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過貢獻。1944年安恆戰役,16歲的奧黛麗成為一名志願護士,戰役期間很多盟軍傷兵被送到了赫本所在的醫院,其中一名受傷的英國傘兵在赫本和其他護士的幫助和照護下康復,這名傘兵就是後來的導演特倫斯·楊,他在1967年執導了赫本主演的《盲女驚魂記》。
從藝經歷
二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 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期間曾因繳不上高額學費而返回荷蘭,並在一部宣傳片[2]中飾演一位空姐。經過數月訓練,赫本被告知不適合做芭蕾舞者。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還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 1951年,赫本正式成為電影演員是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出演的時候,此後在電影中扮演一些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後在電影《雙姝艷》里施展她的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奧黛麗要到法國出外景。演出期間卻被坐在台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認定她就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夫人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開啟了赫本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艷》的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新影片《羅馬假日》的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因此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在《金粉世界》巡迴八個月演出後被迫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於她的成功演繹,該片放映後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形 象,表現出公主高貴、優雅的氣息,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在那個性感金發女郎受歡迎的年代,赫本的形象卻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著名的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的贏得到多數人的贊賞,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說英格麗·褒曼在義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麼叫喊?」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影迷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迪娜》(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Tony Award)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又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後來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休養。不久接受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梅爾·費勒(Mel Ferrer)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 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雖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屬意原出演舞台劇的主角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與約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影片使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迷》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導演讓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雜志(16張)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傳說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盡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000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到: 「我們愛你,奧黛麗!」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准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 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4]。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爾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後,她又主演了《血統》(1979)、《鬨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Aways)(1989)。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運動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斗。近年來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後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後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她在電影史上所佔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赫本授予Gala榮譽獎,該項獎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獲獎者先後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 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她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獲奧斯卡獎
領獎經歷 1953年她主演的《羅馬假日》成功上映,赫本因此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依照慣例,凡獲該獎 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與眾不同的是,此屆頒獎儀式是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通用汽車公司則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1954年 3月25日,赫本在紐約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後就一頭鑽進計程車。在計程車上,她換掉了戲裝,一下車,她穿過劇場外龐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後面跟著她的母親男爵夫人。在一名警察護送下直奔頒獎現場——世紀劇院。當時她感到體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慮、恐懼,那天晚上的一切對她都好像是一場夢,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穿過門廳,那裡簇擁著大批記者和傾慕者,閃光燈不斷地發出耀眼的光。她馬上躲進化妝間去洗臉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記者和攝影者們等了五分鍾便不耐煩了,把門拍得震天響。無奈,赫本只好先放他們進去拍上幾張。赫本步入會場時,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遠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賈萊·古柏宣讀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單。赫本找了個位置坐下來,接著看到古柏拆開一隻信封,抽出一張什麼也沒有的紙條,做出宣讀獲獎者的樣子,赫本內心怦怦直跳,她緊咬指甲,緊張地期待著最後的結果。只見世紀劇場的司儀走上舞台,宣佈道:「獲獎者:奧黛麗·赫本。」 赫本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歡呼聲中,她從座位上一躍而起,跑到舞台側翼,由於過度興奮,本應向右,她卻向左跑去,司儀趕緊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來,在抓住獎品的當兒,她差點和司儀撞個滿懷[5]。她接過金像說了一句話:「這真有點讓人受不了。」又說了幾句官樣的感激話後[6],她就逃離了舞台。 然後是記者招待會。赫本由於樂極發呆,竟把金像弄丟了。她記得是放在什麼地方,但誰也找不著它。這樣,她拍照的時候就沒法拿著金獎了。有人拿出另一個讓她拿著。最後還算幸運,她的那一個竟在洗手間里找到了[3]。回到家,她不能入眠,一夜出神地搖來晃去,鬧得男爵夫人也一夜沒睡好。
幾天以後,赫本又聽到一個好消息:她榮獲美國戲劇年度獎——托尼獎。從此以後,榮譽對她紛至沓來。事實證明,此時赫本已處於事業的頂峰。自1948年她拍第一部40分鍾的短片以來,僅僅五六年時間內,她就獲得如此殊榮,實在是很了不起的,簡直成了榮譽「暴發戶」,也的確「真有點讓人受不了」。 赫本榮獲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標志著好萊塢進入了新秀輩出的時代,人們為影壇出現這樣一個清新雋永、純潔可愛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紛紛向她表示祝賀,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發來的賀文裝飾她的房間,以此來慶祝她的成功。之後,她一帆風順,成為歐美影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拍片精挑細選,寧缺毋濫
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這在歐美著名演員中應該算是最少的了。但她的幾乎每一次表演都讓人永久難忘。她拍片精挑細選,
《羅馬假日》劇照(13張)
寧缺毋濫,從影26年,平均每年只拍一部電影。《羅馬假日》成名後,她不但慎選劇本,而且只和一流導演合作。所以,赫本每拍一部片子都水準高,賣座也好,深得影界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羅馬假日》自不待說,1956年《戰爭與和平》公演後,觀眾寫信給報社說:「赫本演得如此出色,以至於我每次翻開小說《戰爭與和平》,一副赫本面孔的娜塔莎就躍然紙上。」《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飾演一位玩世不恭、膚淺虛榮的社會下層年輕賣笑女子霍莉·戈萊特麗。該片公演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幾個大學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惚達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種擺脫不了的魔力,天天晚上把他們拉到影院去看霍莉·戈萊特麗。」該片的主題歌《月亮河》(Moon River)為亨利·曼西尼專為赫本所作,並由赫本親自在片中演唱,後來不僅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獎,而且風行一時,成為歐美流行最廣的電影歌曲之一。
對工作從來都刻苦認真
赫本對待電影,最突出最感人的就是她在拍攝工作中從來都相當地刻苦、認真。她說:「我從來不擁有什麼天賦才能,我崇拜我的工作,我盡了最大努力。」是的,她的確是這樣做的。在為拍《美人魚》試裝時,為了使服裝達到完美的程度,赫本在製作過程中一連幾個小時地站著,紋絲不動。在拍《修女傳》時,她突然患了腎結石,但仍強迫自己起床,繼續工作。她曾在大雨中一連淋上好幾個小時,也曾為騎馬而摔斷椎骨;她曾因學開車而撞了別人的車被推上法庭;還曾因拍攝需要花幾個月耐心馴養一隻小鹿,做它的代理媽媽……因為她的天賦和刻苦工作,她的演技日益純熟精湛,也越來越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甚至那些要求苛刻的影評家也對她推崇備至,授予她各種各樣的電影獎。她先後五次被提名奧斯卡獎,亦就是說,她先後至少五年都在該年度歐美影壇的五大女明星之列。她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人們給她的片酬也越來越高。1955年拍《戰爭與和平》時,她的片酬高達30萬美元,這是當時演員片酬的世界之最了。1964年拍《窈窕淑女》時,她的片酬高達100萬美元,成為繼主演《埃及艷後》的伊麗莎白·泰勒之後的第二個拿到百萬片酬的女演員。
氣質永遠那麼高雅
赫本是世界影壇上難得一見的瑰寶,她的容貌清秀,不俗艷,而且耐看。她的身材苗條修長,她的氣質
赫本-永恆的高貴氣質(20張)
永遠那麼高雅純潔。在觀眾心目中,她從不在攝影機前搔首弄姿,更不用裸露鏡頭和挑逗性的動作來取悅觀眾,色情電影更與她無緣。1976年在拍《儷人行》時,其中有一場海濱的戲,赫本和男主角必須身著游泳衣。然而對優雅、美麗、十分敏感又十分苛刻的赫本,想到自己首次將身材暴露在千千萬萬影迷面前,不禁緊張到極點。導演安慰她,給她打氣說,她的身材是大多數婦女所羨慕的。而她還是忐忑不安。戲盡管是拍了,但她演的動作很做作,明顯是裝出來的愉快。她的這種潔身自愛的高尚情操,在西方影藝界,尤其是在好萊塢女明星中,是非常難得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