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58年的金門炮戰,至今還有三點影響
1958年夏,美英等帝國主義分別出兵約旦、黎巴嫩,中東風起雲涌。乘此機會,蔣介石再次在軍事上挑釁。
為了懲罰灣灣,聲援中東,教訓美帝,解放軍於8月23日17點30分開始炮擊金門,也稱「八二三炮戰」。
第一波炮彈急襲,一次性發射了幾萬發炮彈,金門頓時陷入火海之中,3個副司令當場負重傷,隨後不治身亡。
俞大維受到輕傷,胡璉匆忙逃進「太武洞」,國民黨士兵驚慌失措,將官不知所蹤。
9月7日,美軍和國民黨軍聯合艦隊出現在金門島附近,意圖打破封鎖。解放軍奉命開火,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結果美艦掉頭就跑,根本不管蔣艦。
10月初,解放軍宣布解除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為止。期間,共有4次大打,83次中小打,4000多次零星炮擊。
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斗。
1.摸清了美蔣合作的成色。 炮戰一開,美軍根本不管老蔣死活,掉頭就跑,所謂的美蔣共同防禦協定,不過是廢紙一張。至此,形成了我方、蔣方、美方三方復雜尖銳的微妙形勢。
毛主席為美劃出了紅線,不得軍事介入,美方乖乖執行。
2.與中東國家關系突飛猛進。 金門炮戰,有力地支援了中東地區、阿拉伯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行徑。美國因此將駐地中海的第六艦隊的半數艦艇緊急調至台海附近,中東地區的軍事壓力為之大減。
因為這段並肩戰斗的光輝 歷史 ,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突飛猛進。例如金門炮戰後不久,中國就與伊拉克建立了外交關系。
3.金門菜刀聲名鵲起。 由於炮戰時間之久、發射至金門島上的炮彈數量之多,島上的居民彈殼取回打造成菜刀,因此催生了著名的品牌——「金門菜刀」。
因製造炮彈的鋼鐵質量極佳,用之打制出來的金門菜刀也特別鋒利。那些年,在金門服兵役的台灣青年返鄉時必定會帶上幾把炮彈做的菜刀作紀念。「金門菜刀」也因此聲名鵲起。
❷ 電影天堂dyttb.net怎麼打不開
可能是升級了
❸ 八二三炮戰斗的原因是什麼
1958年8月23日,寧靜的福建前線突然萬炮齊海中,從而揭開了長達4個多月空前激烈的「金門炮戰」序幕。一時之間,金門地區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當局和美國政府三方圍繞這彈丸之地開了一場既激烈又微妙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斗爭。
毛澤東決定以大炮教訓美蔣。8月23日毛澤東正式下令開始對金門進行大規模炮擊,炮火中,美艦逃到公海。
1958年8月23日拂曉,福建前沿陣地,伴隨著指揮員的一聲「開始炮擊」命令,金門島上煙霧迷漫,彈片橫飛,通訊立刻被完全破壞,指揮中斷,官兵傷亡慘重,駐防金門的三個副司令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也當即斃命。炮戰一直持續到9月4日,在國際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❹ 金門炮戰是哪年開始哪年結束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7
❺ 金門炮戰進行了多長時間
15年!
❻ 八二三炮戰的詳細
金門炮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台灣稱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的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開戰原因歷來有數種說法,有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此次炮擊系為攻取金門而發動之戰役,也有謂開戰不為攻取金門而是為防止台獨,另有認為毛澤東發動炮戰是為阻止蘇聯與西方國家和解,同時此戰反映了中國內部政局及毛澤東的心理狀態。
有的內容限制不讓發表,詳細內容進網站看吧!
參考:http://ke..com/view/503773.htm
❼ 請問大佬有八二三炮戰 1986年由柯俊雄 Chun Hsiung Ko主演的百度網盤資源嗎
鏈接:https://pan..com/s/1lNyqTPevaoh0Z76V2aBX7A
《八二三炮戰八二三炮戰》
導演:丁善璽
編劇:趙彬、丁善璽
主演:柯俊雄、孫亞東、黃仲昆
類型:劇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台灣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86
片長:109分鍾
又名:金門炮戰、TheKinmenBombs
"八二三炮戰"是1958年發生在台灣海峽的一塲戰事,亦是大陸易手於國共雙方唯一一次的正面沖突.
據史實當年是一塲海陸空總動員的大規模戰爭,影片重點放在步兵預官排長黃克敏,炮兵上校指揮官齊良臣與蛙人中尉分隊長魏中和分別領導的步兵,炮兵,蛙人三個兵隊作戰情況。
❽ 哪裡看電影電視劇資源最全
現在的資源談不上最全,都差不多,很多電影電視劇zd的網站都有,現在的電影電視劇網站基本都是一個爬蟲程序寫的,全網內資源爬取然後解析,各大影視的會員電影都可以看,基本全網資源都有,只不過很多網站都是滿屏容的廣告,我給你推薦一個稍微好點的網站吧,線上專業客這個宮中好上面有個無廣告的網站,你可以看一下
❾ 金門炮戰的過程
戰前准備:
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炮兵部隊17個炮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炮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炮有152加榴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共同戰斗,各個炮位都配屬了一定數量的民兵。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炮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劃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台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准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炮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扎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而台灣方面,1958年8月初,台灣當局也宣布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台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抵達金門島,對金門守軍進行激勵。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大陸方面,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時刻准備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提審俘虜等各種偵查手段,獲得金門島部隊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太武山南側,火炮難以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則在內地尋找一類似高的山頭進行模擬炮擊,獲得諸元數據後准備進行射擊。
炮戰過程:
八二四海戰
8月24日解放軍海軍魚雷艇於料羅灣擊沉軍租商船「台生」號(民生公司所有之戰車登陸艦),並重創「中海」號戰車登陸艦(LST201)。「台生」號上至少有200人陣亡。中海號陣亡8人、受傷12人。在返航途中,175艇中彈負傷掉隊,被擊中沉沒。艇上艇員大部分犧牲或被俘,只有五人游回大陸獲救。這一劇情被改編為著名故事片《海鷹》,一時全國聞名。
炮戰發生之後,為了回應解放軍的猛烈攻擊,美國國防部在8月24日將第七艦隊布防於台灣海峽,此後第七艦隊協助台灣當局海軍補給金門,並且與台灣當局空軍、台灣當局海軍陸戰隊、台灣當局陸軍舉行一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並派駐F-100戰斗機及勝利女神導彈營至台灣,同時也成立作戰指揮中心。
8月25日以後,國軍企圖維持金門的海上補給,利用夜晚運補。而解放軍則以艦艇與岸轟,企圖維持封鎖。
料羅灣海戰
自八月二十三日大規模炮擊後,解放軍炮兵炮擊點逐漸收攏彈著點,集中打金門的西村、沙頭兩機場和料羅灣,意圖困死金門島。在解放軍炮兵和海軍的封鎖下,機場完全不能起降,金門島15萬軍民的補給全靠料羅灣的海運。
9月1日,由馬公啟航准備運補金門的台灣當局海軍巡邏艦沱江號,在9月2日與解放軍在料羅灣發生遭遇戰,史稱料羅灣海戰,沱江號在此役遭到重創,但仍成功達成運補任務。在戰斗中,魚雷艇隊對敵艦目標判斷失誤,放過了絕佳的戰機,在混亂中174、180兩艘魚雷艇相撞沉沒。
9月8日,解放軍持續向金門群島發射53300餘發炮彈,其重點指向金門新頭碼頭,途中解放軍海岸炮兵第150連的炮火擊中正在卸貨中的美樂號中型登陸艦(LSM242),官兵死傷11人,登陸艦則中彈引爆船運軍火燒毀。金門駐軍炮兵於下午一時三十分開始還擊,共發射10100餘發,迄六時三十分,解放軍受壓制而停止射擊。
美國介入
自9月2日料羅灣海戰後,9月3日起,美國海軍開始為國民黨海軍提供武裝護航,但不進入原有的三海里。緊接著,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中國領海為12海里。在外交上,中美兩國開始了政治博弈。我政府宣稱,沒有允許,外國艦船和飛機不得出入我國領海和領空。 面對封鎖,金門島物資逐漸緊缺。雙方除了繼續進行炮戰外,還在台海上空進行頻繁的空戰。9月24日,國民黨空軍使用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擊落解放軍空軍殲5戰斗機一架,首開全世界空空導彈擊落戰斗機的先例。
9月15日,在華沙舉行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代錶王炳南提出要求蔣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承諾一定時期內不進攻台灣,王炳南要求「中國政府聲明,直接威脅廈門、福州兩海口的,為國民黨軍隊所佔據的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必須收復。如果國民黨軍隊願意主動地從這些島嶼撤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不予追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台灣方面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的要求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美國政府名義表示美國政府曾以金門島群、馬祖列島並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防禦義務之中因而要求台灣當局放棄金門,並允諾提供當時美國陸軍5個師的標准裝備作為補償並提供運輸工具供金馬地區軍民後撤。但此要求被蔣介石所拒絕。美國遂通過第三國表示可能在保衛台灣外島的戰役中使用戰術核武,美國同時支援國軍重裝備。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赫魯曉夫警告北京不可觸發美蘇核武對抗。
美援台八吋炮
9月中旬,美軍支援國軍六輛203公釐口徑的M55自行火炮,俗稱八吋炮,由國軍陸軍第1軍炮兵607營接用,在台灣實行一周的熟悉訓練後,分兩梯次自左營軍港由國軍海軍美字型大小運輸艦運到澎湖。9月18日和21日,國軍啟動「轟雷計劃」,由美軍和國軍合作運送八吋炮前往金門。為分散風險,仍分兩梯次進行,每次由三艘國軍海軍通用登陸艇(LCU)各裝載一輛M55,LCU又停置於美軍一萬噸級船塢艦(LSD)中,在國軍軍艦護航下駛往金門。美軍船塢艦在離金門3浬處停泊,三艘登陸艇接著航向金門,在炮火中搶灘上陸。
9月26日,第一批三輛M55首次投入戰斗,摧毀圍頭地區炮陣地,下午四點,圍頭近海岸邊的陣地火炮後撤,M55以火力追擊。9月29日第二批三輛M55投入戰斗,主要攻擊大嶝及蓮河炮陣地和工事。9月27日國軍炮兵607營第三梯次搶灘成功,金門增加6門M2牽引式八吋榴彈炮,至此金門國軍共有12門八吋長程重炮。
對於國軍八吋炮的戰果,國共雙方有不同的記載。在台灣方面,當時俞大維得到戰報,稱國軍觀測和射擊准確,圍頭解放軍炮位工事散飛火炮破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八吋炮一個多小時的射擊中,徹底殲滅解放軍40幾處目標。台灣當局和國軍因此士氣大振。金防部司令胡璉也記錄:「只是一百多發的奇襲射擊,眼看到敵岸上炮毀人亡、煙幕沖天。我軍官兵久處敵人彈幕壓抑,至此歡聲雷動。」當代台灣軍史作家分析,12門八吋炮到位後,國軍取得火力上的優勢,其影響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在炮戰上轉為劣勢,無法再以炮戰封鎖金門或削弱其防守態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考慮到在政治上已有收獲,又不願沖突升高引發美蘇勢力直接投入戰場,乃至使戰火延伸到華南地區,因此接連宣布「停火一周」、「停火兩周」、「單打雙不打」,降低沖突能量。
在大陸方面,報告文學作家沈衛平提出,他查閱大量當時廈門前線的作戰文書、電報往來、情報分析、戰斗簡報和總結,對金門使用203榴炮情況只有個別資料提到寥寥一二筆,重視程度遠遜對待台灣部署「屠牛士」地地導彈和「響尾蛇」空空導彈,以及美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9月16日之後,解放軍廈門前線的炮兵火力從未減弱。9月26日之後的戰斗損失統計,也未見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同時他訪問參戰士兵與民兵,受訪者多表示大陸方面的炮工事相當堅固,加之203榴炮的命中率很有限,同時金門方面為避免曝露203榴炮位置而未頻繁使用。沈衛平總結道,「203榴炮的抵達,無疑增強了金門的防務,但並未改變火力方面大陸強金門弱的總體態勢;該型巨炮肯定給大陸製造過麻煩,但麻煩則肯定不像台灣所講的那樣邪乎。」
國際反應
金門炮戰開打後,國際間和美國內部的輿論因為擔心區域沖突升高為大戰,多反對台灣當局堅 守大小金門和馬祖等外島,也反對美軍介入。9月11日,英國外相塞爾文·勞埃表示,美國協防外島乃至使用戰術性核武顯然會有連鎖反應的危險,而台灣當局自外島撤軍則可加強其國際地位。9月29日,美國參議員約翰·肯尼迪稱美國須防衛台灣,但必須擺脫外島。紐西蘭總理Walter Naoh建議台灣自外島撤軍,而由國際間保證其地位,成為一個獨立而中立的國家。10月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表示台灣當局將眾多部隊布防在金門不是好辦法,但國軍不能在敵軍壓境的狀況下撤退。
10月21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飛抵台北與蔣介石會面,杜勒斯表示要突破大陸的炮轟封鎖必須動用核子武器,蔣介石最初表示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戰術性核子武器,但當得知必須動用相當於廣島威力的核彈時,便表示不願因為使用核武器以引起世界大戰或將美軍卷進大規模沖突。杜勒斯指出美軍支援金門在政治上的困難與限度,並向蔣介石提出若干條件,暗示台北當局接受「兩個中國」的解決方案。杜勒斯離開後,蔣介石和其子蔣經國會商,決定與北京接觸、降溫。蔣氏父子秘密派人傳話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說,如果大陸持續炮擊,台灣不得不自外島撤軍,中國就有分裂之虞。美國學者陶涵認為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把金門當成台灣與大陸連系的樞紐,在這點上雙方默契一致。
沖突降溫
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炮擊七天」。10月13日再宣布停火2周。惟至10月20日下午,解放軍稱因美方軍艦參加對台灣運補船團護航,宣布停火無效,並於當日下午四時開始,恢復炮擊,迄黃昏時止,共射擊11,500餘發,國軍炮兵亦於下午五時集中七個營之火力,予以反擊。10月25日後解放軍放棄強攻,雙方炮兵在此時仍持續炮擊作戰。隨後解放軍方面宣布採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的方針持續炮擊,隔年1月八日至十五日,一連五天均無戰事,十五日,解放軍突又作零星擾亂性射擊。
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則僅有小規模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亦常利用單日對大陸進行零星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於大規模之炮戰,則從未再發生。
後期炮戰與單打雙不打
金門炮戰之後二年(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發動較小規模的六一七炮戰、六一九炮戰,爾後采「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炮,直至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為止。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金門炮戰為一場不求殺傷和佔領,而是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的戰爭。
❿ 金門炮戰為什麼被成為奇特的戰爭
金門炮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台灣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炮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國民黨軍隊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點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炮戰初期,國民黨軍隊猝不及防,損失慘重,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 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M55式203毫米榴彈炮反擊及癱瘓廈門車站內的補運單位。炮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斗。10月初,解放軍宣布解除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大陸方面維持單打雙不打狀態,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和美國建交為止。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沖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