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王節是幾月幾號
每年農歷六月十三,棘洪灘街道的前海西和後海西社區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龍王節」。據介紹,龍王節最先為前海西獨有,上世紀80年代後海西受祭祀活動的影響,也開始在每年農歷六月十三過龍王節了。龍王節期間人們燃香慶祝,和親朋好友宴飲同樂,寄託對居民們的祝福和豐收的願望。 最先為前海西獨有,源於祈求海事平安 記者了解到,「海西」是城陽區棘洪灘街道前海西、後海西兩個社區的合稱,前海西明初立村,明永樂年間,馮氏由雲南遷至即墨西南膠州灣海邊定居,取村名「馮哥庄」,後來遷居馮哥庄村的矯氏在清朝康熙年間從馮哥庄遷出,在馮哥庄村後另立了一個村子,因居住海之西岸,因此取名為「海西」。後來矯氏將馮哥庄村名改為「前海西」,前海西村後另立的村莊則為「後海西」。 「龍王節又稱雨節;、;龍王會;,開始於明末,在清代和民國年間達到鼎盛,起初是前海西獨有的。相傳明萬曆年間 ,有一年農歷六月十三天降暴雨,洪水在海邊沖出一個龍王牌位,前海西人就在村東南海邊蓋了三間龍王廟,把龍王的牌位供奉起來。因為很多村民都是從事海洋捕撈、海上運輸和曬鹽這些活動的,所以他們相信龍王能保佑海事平安 、風調雨順,從此以後,每年農歷六月十三這天,鹽戶、船家、漁民和其他村民就會自發到龍王廟焚紙燒香、許願還願,年復一年,最後成了一個節日。」據棘洪灘街道史志辦負責人劉好軍介紹,上世紀80年代,後海西也受到祭祀活動影響,每年農歷六月十三也開始.
2. 龍的傳說200字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處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一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一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關於龍的傳說
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
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裡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
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裡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
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
燈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
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
時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里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
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
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
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
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
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
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
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准能
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
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
悲之心,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里放生。」
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
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
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
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么一條大魚。
有個白鬍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
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內??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
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
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鑽。
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
「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I」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麼買魚來了?」
那個老頭停了一聲,翹著山羊鬍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
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
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
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
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里。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
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
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
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里,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里宮外亂成一窩蜂。龍王氣得龍須直翹,海龜
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一直
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鬆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
「小孽畜,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裡去了?」
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
「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
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
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個「教女不嚴」的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
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裡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
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
龍女面前,笑著問道:
「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
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
「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
善財一把拉住了她:
「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
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台上,俯身便拜。觀音菩薩
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岩洞里,這個岩洞後來稱為「善
財龍女洞」。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
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銅它的水晶宮去了。
岑港白老龍
--------------------------------------------------------------------------------
3. 我的燦爛人生韓劇大結局
我的燦爛人生韓劇是一個圓滿的結局,最後兩對情侶還是走到了一起。
《我的燦爛人生》為韓國MBC於2020年6月29日起播出的日日連續劇,由《秘密與謊言》、《龍王保佑》的金勇民導演與徐情編劇合作打造。
此劇講述一個突然成為富二代的女人,克服所有不幸頑強地生活,與另一個富家出身的女人突然開始過著平凡生活,兩人回顧人生和家庭的故事。
《我的燦爛人生》相關信息
【韓文劇名】찬란한내인생
【主要演員】沈宜英、崔成宰、陳藝瑟、元基俊、安奭奐、朴有河、崔乘訓
【接檔作品】壞愛情
【首播時間】2020年6月29日首播
【韓國播出時間】每周一到五 18:10
【中字更新時間】每周一至周五晚上更新
【集 數】127
4. 《新洗冤錄》開播,網友們覺得這部劇的看點有哪些呢
這部劇的看點是龍牙縣鎖龍井奇案。
劇組承諾會有原班人馬參與,但結果就只有歐陽震華,其餘都是新面孔,這也讓期待的觀眾失望了。而且這部電影也它不是由TVB出品的,而且是以網劇的形式播出,讓我失去了看電視劇的感覺。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5. 二月二吃炒豆有什麼來歷
農歷二月二吃炒豆風俗的形成,和一則民間傳說有關。
相傳武則天奪唐室江山以後, 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後大發雷霆,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 內不得向人間降雨。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們怨聲載道,不禁失聲痛哭。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噴灑人間,拯救萬民。
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 界,壓在山下,並立石碑一通,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 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發現玉 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閃亮,很像金豆。
如將豆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 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多玉米和黃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 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這天,太白金星發現天下金黃一片,以為金豆開花了,便收了 拂塵。
玉龍這才騰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時,正是春雨貴似油的季節,玉龍不顧玉帝禁 令,又「嘩嘩」下起雨來。 此後,中國民間便形成了習慣,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等。
(5)龍王保佑下載電影天堂擴展閱讀:
二月二空抬頭的起源: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6. 江蘇鹽城有什麼風俗
鹽城民俗民風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歷三月,平原水鄉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閑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化稱上已節。《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 ,就是用香草熏湯沐浴。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於上已之日,「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後,這一節日改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間野外拔茅 針,采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後,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後去郊外春遊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 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華
時近春節鹽城的街頭巷尾不時傳出炸米的爆谷聲。成群的孩子提籃掛兜爭著炸炒米,主婦和老人也不甘落後,湊合其中。他們興奮的臉龐和歡聲笑語,使人已 置身於春意的氛圍之中。春節爆米花、卜年華的習俗不知源於何時。相傳這是一個泊來品,由「洪武趕散」時從江南傳入境內的。明人筆記中曾有詩曰:「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粉紅佳人覘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驗靈,過後誰也不再去追問 。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爆米花卜年成了過年期間的一樁趣事。人們見到這好似報 春的點點小花,無窮的樂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節吃紅蘿卜
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台大豐一帶收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台地方官也畏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台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台)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游盪,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毒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 「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清明門前插柳枝
鹽阜農村歷史上曾流傳著清明門前插柳枝的習俗。相傳此習俗源於唐代。那時,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阜寧喻口(今施庄境內)築城安寨,到處攻城奪地,斬殺貪 官污吏。土匪惡霸對他恨之入骨,造謠煽動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劫難逃。有一次 黃巢起義軍在追殺一個貪官時,途中遇一婦女背著個10來歲的大男孩,攙著個5 -6 歲的小男孩,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黃巢感到納悶,心想,這人要是背著小的, 攙著大的,不是省力嗎?於是下馬問道:「你這個嫂子,為何不背小的攙大的,那樣不跑得快嗎?」婦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生所生,手中的小孩是親生。前 娘只有這么一條根,我以後還能再生,要是黃巢追來,我就丟下手裡小的,背上大 的好逃命哪!」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便如實告訴婦人:「我就是黃巢,專殺壞人,像你這樣有 德有義的好心人,我決不殺你!」婦人一聽說面前這個人就是黃巢,連忙下跪,哀求道:「你不殺我,你手下人也不殺我嗎?」黃巢扶起婦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就是清明節,為防止部下誤殺,黃巢對那婦人說:「你在家門前插上柳枝作為記號,我手下人見插柳枝的人家決不搔擾。」婦人連連磕頭道謝,回家後,告訴全村子的人,家家在門前插上柳枝,果然平安無事。從此,每年清明節,百姓們為祈求平安,便在家門前插上柳枝,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祭張王
元末,大豐白駒場的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率領起義軍,愛護百姓是有中皆碑的起義軍所到之處,對民眾秋毫無犯。每攻下一座城府,便開倉濟賑,除留軍需之外 ,其餘財物均分發給貧苦的農民,因此,民間流傳有「死不怨泰州(士誠),生不 謝寶應楊(完者)"的民謠。後來,朱元璋打敗了張士誠,建立了明王朝。 但是張士誠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抹不掉的,人們想方設法紀念他,為掩人耳目,西團.白駒.草埝一帶民間將歷史上沿襲的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的習俗, 改為明祭「王」暗 祭「張王」。這一天晚,家家戶戶的門檻外擺一張祭桌,上置一盞用蛤蜊殼做成的 香油燈,內浸幾根燈芯,兩邊各置一支蠟燭,前面點香。一時,光影搖曳,香煙 縈紅,男女老少磕頭跪拜.祈禱:「懲奸除惡,普渡眾生,家家祭祀,張王安康。」祭祀完畢,人們便相約來到一處預先搭好的員門下,手持枝蔓蘆柴,在頂端縛上一柱香,香的末端繫上一束鞭炮,待香慢慢燃 盡後點著鞭炮,須叟間,火花四濺, 像夜空繁星閃爍。據說,這便是「張王睜眼觀察人世。」接著,人們盡情地吹奏簫笙.嗩吶等各種樂器,匯成壯闊的聲浪。據說此景象徵著當年張士誠一呼百應,帶甲數十萬的浩大聲勢,也象徵著百姓懷念張王的感情如江河行地,永久不息,這種 祭奠活動,每年一次,每次持續到午夜時分。農歷七月三十祭張王的習俗在大豐一帶流傳了幾百年。
摸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准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7. 供奉東海龍王能保佑什麼,能不能求財
末學來為你破迷解惑,隨喜贊嘆您之所問,這個...........可以幫您一方風調雨順,龍王,一般主風雨,如果您有信仰的話,建議供奉觀音大士和太上老君都可以的。如果您要供奉財神,民間祭供的財神太多,不能夠一一介紹,一般多是文財神財帛星君、福祿壽三星、武財神趙公明、關聖帝君。供奉方法:①文財神的供奉一定要擺在吉位,切勿在凶方供奉財神,否則破財兼有是非。②文財神在供奉的時候,面一定不可以向門外,只可以向室內。財神是送財,他若面向室內,就是送財給室內宅內之人,相反面向門外,則送財給宅外之人了。宅主人就要破財遭災了。③文財神可以單獨供奉,也可以福祿壽三星與財帛星君一起供奉,也可以與一位武財神一起供奉,但不宜與二位武財神一起供奉。④文財神在供奉時要用的香爐、長明燈一定要用銅制的。因為文財神是天上的神仙,祭品放些甜點、鮮花和小飾品即可。
再說武財神。武財神趙公明是一位遠古時代領兵打仗的元帥,法力無邊,可以降龍伏虎,驅邪斬妖,北方的很多生意人都供奉他。趙公明口黑面黑,有玄壇之說。有武財神趙公明在,群魔懾服,小人橫事不敢來犯,商家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武財神關聖帝君,名關公字雲長,三國時代名將。他神威凜凜,一臉正氣,姦邪妖怪一見即心寒,孤魂野鬼更加不敢冒犯,所以供奉關聖帝君一切邪魔鬼怪會退避三舍,宅內家人健康平安。同時關聖帝君是武財神,會招來財運通亨,財源廣進,南方生意人多有供奉。
民間供奉武財神也有很多規矩:
①武財神在供奉時,面一定不可以朝內,只可以面朝宅外,以鎮壓群邪,使邪魔不敢入宅侵犯。②供奉武財神時,不能兩位武財神同時供奉。③供奉武財神用的祭品一定用瓷製陶土的,因為武財神都是人間的神。
奉武財神關聖帝君,神像不可以向東,供台要經常打掃,四季供奉,才能財源廣進,財運興隆。主要就看您信什麼了。南無阿彌陀佛~
8. 寧波五龍潭導游詞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游,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寧波五龍潭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五龍潭風景名勝區位於寧波市郊鄞縣龍觀鄉境內,距寧波市區35公里。"寧波新十景"、4A級風景區。景區屬山地型旅遊區,群山聳立,溪谷深幽,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特色,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禮佛朝聖、山地健身功能於一體,可滿足遊客回歸自然山水、品味山村風光,感知浙東地方文化,享受休閑世界的需求。
景區規劃建設四個功能區域,包括民俗文化博覽區、龍潭飛瀑觀光區、游樂休閑度假區和觀頂高山休養區。具有濃烈的華夏"龍崇拜"民俗文化特色,欲在國內樹立"龍的傳人"游龍潭、觀龍俗、祭龍祖的品牌形象。五龍潭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景區主要為龍潭五井十二瀑及五龍神堂、古祭龍壇等景觀。
五龍神堂、一母四子雕像中都蘊藏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五井龍潭的孚澤潭、沼澤潭、潤澤潭、利澤潭、顯澤潭都曾被宋理宗、元惠宗剌封相、候的官位,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二期青雲梯景區由青雲梯、天門二瀑和觀頂湖組成,景觀以"雄"、"險"、"壯"取勝,以"雄關險梯,異石巨瀑"而名。三期鳴鳳水景區位於五龍潭景區的總入口,景區以"龍吟鳳鳴"為題意,突出龍文化崇拜的氛圍,營造"飛龍、潛龍、游龍、蟠龍、卧龍"等龍文化景觀。
歡迎各位來到五龍潭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風景名勝區位於寧波市郊鄞縣龍觀鄉境內,距寧波市區35公里。景區屬山地型旅遊區,總面積16.17平方公里,景區內群山聳立,溪谷深幽,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主要特色。景區規劃建設四個功能區域,包括民俗文化博覽區、龍潭飛瀑觀光區、游樂休閑度假區和觀頂高山休養區。現在我們的位置在龍觀鄉的青草灣,前邊五個龍潭所在的山峰是天井山,這里都屬於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觀光游覽區。
五龍潭在歷史上成名已久,並留下了龍潭五井十二瀑以及古祭龍壇等景觀。自古以來寧波民間篤信五龍潭靈驗,到天井山請龍求雨、祈求風調雨順已成當地習俗,附近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群人物雕像就是一個關於五龍潭來歷的傳說故事。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段詩歌講的是羅敷有多美,我們雙龍灣就是這樣一個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稀世美女,它就是我們秦嶺中的羅敷。羅敷有美麗的外表和高尚的品格,雙龍灣也有她「美麗的自然、人文景觀」等著你來發現,他們就分布在五大游覽區中,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開始這趟發現之旅吧!
桃花谷後面還有10幾公里深,目前只開發了前面的這一段,大家可能會感覺奇怪了,明明是桃花谷,可是一棵桃樹也沒有發現,為什麼叫桃花谷呢?
大家看五座雕像中這位年長者是母親,名叫秀珍,另外幾個是她的孩子。傳說很久以前,秀珍還是姑娘的時候,有一天她去河邊挑水,忽然從河上游飄來一隻透紅的桃子,漂到她面前不肯離去,秀珍見桃子豐潤鮮紅,就將桃子吃下,誰知吃下桃子以後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原來桃子是東海龍王的龍種。後來秀珍產下一女三子。未曾出嫁先生子,秀珍母子遭到族人歧視,流落到街頭乞討。一次秀珍從外面乞討回到寄住的廟里,打開門發現孩子們不見了,廟里四條龍纏在柱子上玩耍,而這四條龍分明是自己的孩子,秀珍驚嚇過度,大叫一聲就昏死過去了。醒來時秀珍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條龍,原來上蒼有感秀珍愛子之心,不忍母子分離,就把秀珍也變成了一條龍,後人尊其為龍母娘娘。這五條神龍就都安居於龍觀的天井山,因此便有了五龍潭。
好,我們現在往溪谷深處走,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草木蔥蘢,身在幽谷,這綠色彷彿從天而降,於是這亭子叫落翠亭。
大家朝左看,這座巨大的山峰叫百丈岩。岩上巨大的「龍」字是我國著名的大書法家,也是我們鄞縣人沙孟海老先生在八十七歲高齡時留下的墨跡。「龍」字前面的大瀑布,自岩頂飛流直下,叫百丈瀑。
各位遊客,大家看四周青山疊翠,峰巒起伏,孰不知有五條龍神隱藏其中。據方誌記載,龍觀四周的五條龍神曾兩次被封為侯爵,名揚天下。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大舉南侵,一路燒殺掠搶,直逼明州。宋高宗趙構越過姚江,躲進明州城--也就是現在的寧波,召集各路兵馬合力抗金,派大將軍鄭世忠抗守古鎮鄞江,金兵屢屢侵犯,相持月余難分勝負,一日鄭大將軍忽然靈機一動,准備三牲福禮,趕到天井山,叩頭跪拜,祈求龍母娘娘相助,於是五條神龍即刻率兵出擊,發動水戰,很快就擊敗了金兵。金兵北撤,宋高宗臨安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高宗下旨五條神龍抗金有功,全都封為侯爵。龍母娘娘被封為聖賢龍母,管轄四明山諸龍神。
現在我們看溪流中間有一塊巨石,形似一張緊閉的嘴,叫閉嘴石。到了這里大家要凝神屏氣,不宜嘈雜,不能驚攏了五龍潭神,因為馬上就到了五龍神堂。在這里可以仔細聽溪流婉轉,如同龍吟。
好,我們現在來到五龍神堂,據史料記載,唐咸通年間(公元860年-873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禱龍神靈驗,在這天井山嶴建立了五龍神堂。五龍神堂又叫關龍廟,裡面供奉著五尊神靈,它們分別是龍王、關公、土地、野豬、蠶花娘娘等五位菩薩。大家知道龍王保佑風調雨順,關公保財運發達和太平,土地爺保莊稼豐收,而蠶花娘娘是蠶神,我國是世界上蠶織娟最早的國家,因此蠶神在商朝就被列為國家的祀典對象。民間祭祀蠶神是為了保佑蠶繭的豐收。但是野豬為什麼也享受供奉呢?遊客們誰能猜出來。
其實野豬是一種食草動物,繁殖非常快,時常成群出沒,侵害老百姓的糧食。人們防守無方,為拉攏野豬,立其為神,經常加以祭禮,祈求野豬不要侵害農作物,保佑五穀豐登。岩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候,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候。
在爭艷彩池對面的樹叢中還有「琪樹流芳池」和「龍背鎦金瀑」等景觀,因處於溝邊偏僻處,離游覽道遠一些,所以遊客很光光顧。從爭艷池上行到黃龍中寺的一段是林莽灌叢,沒有彩池景觀。游覽道上僅有宿雲橋和接仙橋在迎送過往客人。黃龍中寺距溝口約3.5公里,距後寺約有1公里。這黃龍中寺原有彌勒、靈官、天王、大佛、觀音等5座殿宇,均為單檐歇式造型,現僅存觀音殿舊址1座,供上下遊客休息之用。
現在我們來到第一井龍潭,這里刻著"孚澤潭",是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皇上敕封的名稱。民間傳說此潭駐有青龍,又稱青龍潭。青龍主鎮東方,被稱為東方青帝。當地村民認為青龍可以保平安,賜與福惠,將這個潭看作"福"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十月,皇帝告示天下,封五龍神為五侯,敕封青龍神為廣仁王。在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年)敕封此潭叫第一井龍神孚澤顯佑候。
第二井龍潭叫昭澤潭,民間傳說潭裡駐有黑龍,所以又稱它為黑龍潭。黑龍王鎮北方,稱為北方黑帝,當地村民認為黑龍掌管男女官職,因此要求官先到此潭拜祭,這里是"祿"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十月,告示天下五龍神都被封為五爵。敕封黑龍神為靈澤王。後來,古代帝王兩次專門敕封五龍潭,宋理宗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敕封第二井龍神昭澤顯利候,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江蘇浙行樞密副使張啟原請示皇上,發聖旨封為第二井廣利昭澤侯。
前面我們看到的由峰叫玉泉峰,它是天井山五座山峰中最奇最秀的一座山,當地百姓稱它為狗頭頸,說它長得像狗的脖頸。還有人稱它為疊龍吟,說它像幾條龍頭上下相疊,仰頸長吟。最上面的一個石頭是龍的犄角,各位遊客你們看看它像什麼呢?
從眾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榮紀事,又有許多民間傳說軼聞,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紮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都有許多傳奇的趣聞,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廟會,南北商賈官吏雲集人數多達數萬。現存明萬曆年木刻《條山玉柱晴峰圖》、民國初年印製的《新繪山西虞鄉縣西南五老峰勝景全圖》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直到日軍人侵前,從山下的虞鄉西關到山上的玉柱峰頂,沿途開設的茶館、飯律就達四十多處。山口的寺廟、梨園社戲輪番獻藝,餘音繚繞,民間娛樂活動及迎神賽會盡情抒懷,熱鬧非常。之後,出於多種原因,五老峰便逐漸衰落而鮮為人知了。
張山人原來住在雲龍山西麓黃茅岡,家有花園田宅,馬匹僮僕,可以說是一個豪門大戶了。他的父親張希甫信奉道教,母親李氏道教、佛教皆信,張山人本人愛好詩書,善彈琴,也常親自耕作,閑則入山采葯,過著田園隱居的生活。蘇軾任徐州知州兩年,結交了許多朋友,其中以為平民朋友就是這位張山人。張山人馴養了兩只鶴,並在雲龍山頂修建了一座草亭,名為「放鶴亭「,蘇軾為此寫了一篇《放鶴亭記》,成為流傳千古的著名散文。放鶴亭歷史上多次重建。「放鶴亭「三字匾額原為乾隆皇帝御筆欽書,後因毀壞,1978年改用蘇軾手跡制匾額懸掛在亭廊之上。
傳說龍觀五條神龍分別為青龍、黑龍、白龍、赤龍,除了龍母娘娘因為長壽成了黃龍以外,其它兄妹也分不清誰是白龍、誰是黑龍了,現在我們到了第三井龍潭,也就是龍母娘娘的寢宮黃龍潭,黃龍主鎮中央,稱為中央黃帝,當地人認為祈福黃龍可以長壽,因此將此潭祭為"壽"潭,宋徽宗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十月,黃龍神被封為孚應王。宋理宗開慶初年即公元1259年敕封第三井龍潭為廣澤應惠侯,文惠宗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皇帝封它為廣濟潤澤侯。
四龍潭是五個龍潭中最美的龍潭,四周岩壁濕滑,一條白練垂掛,簡直就像天宮中的寶盆。相傳此潭住著白龍,又叫白龍潭,白龍主鎮西方,稱為西方白帝。當地人認為白龍掌管人間富貴運道,這個潭被祭為"財"潭。五龍神皆封為王爵的時候,白龍神被封為義濟王,宋理宗敕封為龍神和澤候。元惠敕被封為廣惠利澤候。四龍潭深不見底,下通大海,舊時寧波百姓在天旱時請龍祈雨、年祭龍都到這里,於是這里有許多禁忌,不能捕魚,不有洗手先腳,更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能往潭裡丟棄污物等等。傳說第四潭還是龍王的行宮,龍王從東海上岸到西邊去巡視,必定先在這里歇息一晚,因此這里必須保持絕對清潔。一旦受污,龍王無法居住,便要刮風下雨,沖刷龍潭,這叫"洗龍潭"。龍觀人記憶中的"洗龍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天大旱,禾苗枯死,請龍求雨無效,一個老和尚心生一計,跳進四龍潭溺死。惹的住在這里的小白龍大怒,為洗龍潭行雲布雨,整整下了三天雨,這樣一來旱情解除了。還有一次是鄞江一個女子,因與丈夫吵架,一氣之下跳進了四龍潭。百姓將她屍體撈起來的時候,天空還是艷陽高照,萬里無雲,忽然間就是陰雲密布大雨瓢潑,天井山洪暴發,這也是一次龍太子洗龍潭。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泛舟於龍湖之中,希望這片波光粼粼的碧水能為各位洗去一路風塵,帶來一路好心情。
前面有一個竹廊茶室,大家可以在這里喝喝茶,歇歇腳。
在我們浙東龍信仰中,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龍有真身和顯身,龍的顯身是鹿角、蛇身、雞爪、鱷魚頭、魚尾,大家在各種圖畫、雕刻、剪紙、飾品中都中都可以見到。龍的真身是什麼?當地百姓認為,龍是由人、獸、鳥、魚、蟲等各種動物修煉而成,五龍潭的五條神龍真身分別是烏稍蛇、紅領青蛙、紅須青蛙、沙泥鰍、河鰻。
現在我們來到第五井龍潭,這是五龍潭中最險要的一個潭,夾在巨石之間由兩個相連的潭組成,一個是寢宮,另一個是洗臉潭。龍潭上面瀑布叫旋水瀑,下面的叫寒岩瀑。五井龍潭也叫赤龍潭,赤龍主鎮南方,被稱為南方赤帝,祈福赤龍可以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滿,因此這是"喜"潭,五龍神封為五爵之時,宋徽宗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宋理宗曾封第五井龍潭為龍神應澤侯,元惠宗封其為廣施顯澤侯。
各位遊客,聳立在我們面前的是祭龍台,祭龍台顧名思義就是祭龍的地方。過去浙東地區祭龍,大祭有三:一是求雨請龍,二是還願送龍,三是龍王神誕日祭龍。最早祭龍台建於唐代,是當地村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每年春節和農歷六月十六或久縣縣令都要來此會祭,祈禱國泰民安。後來寧波府從鄞江搬到三江口,往來不便,祭龍任務就交給鄞縣縣令承擔,但清末以後縣令疏瀨,祭龍壇逐漸荒廢。現重建的祭龍柱高9米,直徑2.5米耗用70噸福建孔雀綠石,如此規模龐大的龍形圖騰柱為國內罕見。
坐落在城區中心,背靠北嶺山脈。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來歷傳說很多,有說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有說是天上七仙女羨慕人間、獨愛肇慶而下凡不歸等等。
好了,今天我就介紹到此。剛才我們來時走的是溪谷北側的路,現在請大家沿著溪谷南側路往回返,再盡情地欣賞一下龍潭溪谷兩邊的'山峰景色吧。謝謝大家!
進入閣內底層,迎面是一座長長的佛壇。正中彩塑如來佛講經說法佛像一尊,佛像、蓮台通高5.5米,左右兩側又塑「十大高僧」立像,像高3米。他們凝神靜聽,若思若慮,表情多端,容貌各異殿中佛壇前面尊官人塑像,為修建報恩寺的主人王璽、王鑒父子之像。他們左右侍立,恭聽講經說法,神情十分虔誠。
寧波五龍潭風景名勝區是"寧波新十景"、AAAA級風景區,也是浙江寧波第一家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體系的旅遊風景區,位於寧波市西南鄞州龍觀鄉,距寧波市區約35公里,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依託,中華龍文化、浙東山鄉風情、民俗民風為文化內涵,以溪流飛瀑、怪石險峰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五龍潭景區面積16.17平方公里,屬山地型旅遊區,區內群山環抱,峰巒挺拔,懸崖聳立,溪谷幽深,地形變化豐富。以山奇水秀谷幽、山鄉風情濃郁為特色,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禮佛朝聖、山地健身功能於一體,可滿足遊客回歸自然山水、品味山村風光,感知浙東地方文化,享受休閑世界的需求。景區具有濃烈的華夏"龍崇拜"民俗文化特色,欲在國內樹立"龍的傳人"游龍潭、觀龍俗、祭龍祖的品牌形象。
五龍潭首期開發的龍潭飛瀑景區面積6.2平方公里,主要為龍潭五井十二瀑及五龍神堂、古祭龍壇等景觀。五龍神堂、一母四子雕像中都蘊藏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五井龍潭的孚澤潭、沼澤潭、潤澤潭、利澤潭、顯澤潭都曾被宋理宗、元惠宗剌封相、候的官位,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祭龍壇耗用70噸福建綠孔雀石雕成龍形圖騰柱聳立在近400米的山峰上蔚為壯觀……使很多旅遊者流連。
二期青雲梯景區面積4.58平方公里,由青雲梯、天門二瀑和觀頂湖組成,景觀以"雄"、"險"、"壯"取勝,以"雄關險梯,異石巨瀑"而名。青雲梯,石階段20xx級,垂直高差四百多米,其中青雲梯上段台階1368級,登梯如青雲直上,國內尚無如此長的直上石梯,有"天下第一梯"之稱。天門、水門二瀑,落差各達80米,飛瀑直下,氣勢磅礴,雷霆萬鈞,猶如雷奔,號稱"華東第一瀑"、"江南黃果樹"……
三期鳴鳳水景區位於五龍潭景區的總入口,景區以"龍吟鳳鳴"為題意,突出龍文化崇拜的氛圍,營造"飛龍、潛龍、游龍、蟠龍、卧龍"等龍文化景觀,主要有龍漫灘水景、龍歸海水景、鳳鳴山景點等部分組成,整個鳴鳳水景區山襯水、水映山,山水交融,野趣叢生,植物生態群落體系豐富,體現出"五龍出四明,飛龍入大海"的美好境界,讓人們在優美神秘的傳說氛圍中體驗大自然的魅力。
五龍潭景區位於寧波市區西南,離城市不遠,卻能欣賞到不錯的山野景色。顧名思義,景區內最大的看點是五處潭水,伴著四周蒼翠的山巒,夏秋季節最為清爽宜人。山不高不矮,正適合散散心。景區目前已開發的龍潭飛瀑觀光區,看的便是五井龍潭、山間的溪流瀑布,以及古祭龍壇等景觀。游覽時可全程步行往返,也可乘坐景區內的觀光車至半山腰處三井龍潭附近的遊人廣場(10元/人),由此開始步行上山比較輕松。若是全程步行至此,看景走路大約需要1小時。
景區入口處的廣場上有個婦人和四個孩子的雕像,講的是關於五龍潭來歷的傳說。由此順著游步道的指示牌往溪谷深處走,步行大約40分鍾後,遠遠可見山岩上巨大的紅色"龍"字石刻,石刻前的大瀑布傾瀉而下,叫做"百丈瀑"。到了這里,前方不遠便是五龍神堂,在此就能隱約聽到前方潭水和溪流聲了。
後面的遊程中,順著游步道往山上走,便可依次游覽五井龍潭。道路並不十分平坦,但也不算太難走。按順序依次是孚澤潭、昭澤潭、潤澤潭、白龍潭、赤龍潭。雖說都是飛瀑和潭水的組合,但它們形態各異,潭水也有的碧綠有的泛藍。許多人覺得第四井最美,而第五井最有氣勢。第五井的水流並不像其它瀑布是直流下來的,而是在兩塊巨石之間的空洞中左右激盪,最後落入潭中。四、五井龍潭之間有個竹廊茶室,走累了可以在此喝喝茶,歇歇腳。夏天還時常能見到遊人在溪邊玩水、洗臉,很是清涼。
第五井再往上走一段,到潭水源頭處有一個祭龍壇,是當地人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雖是新修的,但聳立的龍型圖騰柱也有幾分氣勢。壇前有香爐,遊人也可在此祈福。大多數人會在祭龍壇折返下山,若是步行上山的,推薦回到觀光車站乘車出景區,省時省力,也不必走回頭路。
9. 鹽城有哪些特別的習俗
鹽城的風土人情
摸 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 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准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 :「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祭 灶 神
這是先秦以來重要祭祀「五祀」之一。按照《禮記.月令》所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秦時的孟夏,是指正月。然而祭灶的具體日期.來歷說法不一,各地亦有差異。 鹽城境內城鄉居民,舊時稱臘月二十三為「送小灶」,二十四為「送大灶」,每當祭灶這一天,家家都要將灶台、案台、鍋碗瓢盆收拾得乾乾凈凈,在神龕前設豐盛的祭品送灶時,要把神龕中間的舊神位接下來,焚香點燭,同時將舊神像在香爐前焚燒。
焚燒時,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匯報情況」了。到了除夕晚上還要將灶王爺接回來,稱迎灶或接灶。這時,要將大紅紙書寫的「東廚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貼進神龕,兩旁還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表示對王爺的恭敬。新灶神貼上之後,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國後逐步消失。
廟 門 朝 北
從前,一般土地廟的廟門都是朝南的,而唯獨建陽鎮的土地廟廟門都朝北 據傳這與當地人懷念陸秀夫有關。南宋末年,陸秀夫以身殉國後, 故鄉建陽鎮的鄉親們悲痛不已, 鎮上一位 90多歲的周姓老人,一天在睡夢中見到陸秀夫回到故里,丞相囑咐老人,如今北方元軍野心勃勃,妄圖霸佔中原,鬧得國無寧日,他已拜會過土地神,請諸位正神把 土地廟門改向朝北,這樣可以多管一方,好監視北方元軍的入侵,同仇敵愾,共濟國難。 第二天,老人把夢中見到陸丞相的情景和丞相的囑托告訴大家,鄉親父老無不為陸公忠心報國,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一致認為,只有按照丞相的囑托,才能告慰忠烈的在天之靈,當天,鄉親們就紛紛捐資、獻料,把建陽5 座土地廟的廟 門全部改成朝北向。 建國後,土地廟已被拆毀,但建陽一帶至今仍然流傳著「土地老爺門朝北一多管一方」的歇後語。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 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 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歷三月,平原水鄉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 ,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閑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代稱上已節。《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 ,就是用香草熏湯沐浴。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於上已之日,「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後,這一節日改為固定日期,「多 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間野外拔茅 針,采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後,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後去郊外春遊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華
時近春節,鹽城的街頭巷尾不時傳出炸米的爆谷聲。成群的孩子提籃掛兜爭著 炸炒米,主婦和老人也不甘落後,湊合其中。他們興奮的臉龐和歡聲笑語,使人已 置身於春意的氛圍之中。 春節爆米花、卜年華的習俗不知源於何時。相傳這是一個泊來品,由「洪武趕 散」時從江南傳入境內的。明人筆記中曾有詩曰:「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 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粉紅佳人覘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 來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驗靈,過後誰也不再去追問 。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爆米花卜年成了過年期間的一樁趣事。人們見到這好似報 春的點點小花,無窮的樂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節吃紅蘿卜
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 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 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台大豐一帶收
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台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台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台) 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 (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游盪,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 ,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毒 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
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 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
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清明門前插柳枝
鹽阜農村歷史上曾流傳著清明門前插柳枝的習俗。相傳此習俗源於唐代。那時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阜寧喻口(今施庄境內)築城安寨,到處攻城奪地,斬殺貪 官污吏。土匪惡霸對他恨之入骨,造謠煽動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劫難逃。有一次黃巢起義軍在追殺一個貪官時,途中遇一婦 女背著個10來歲的大男孩,攙著個5-6 歲的小男孩,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黃巢感到納悶,心想,這人要是背著小的,攙著大的,不是省力嗎?於是下馬問道:「你這個嫂子,為何不背小的攙大的,那 樣不跑得快嗎?」婦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生所生,手中的小孩是親生。前 娘只有這么一條根,我以後還能再生,要是黃巢追來,我就丟下手裡小的,背上大的好逃命哪!」黃巢聽了深受感動,便如實告訴婦人:「我就是黃巢,專殺壞人,像你這樣有 德有義的好心人,我決不殺你!」婦人一聽說面前這個人就是黃巢,連忙下跪,哀求道:「你不殺我,你手下人也不殺我嗎?」黃巢扶起婦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 就是清明節,為防止部下誤殺,黃巢對那婦人說:「你在家門前插上柳枝作為記號 ,我手下人見插柳枝的人家決不搔擾。」婦人連連磕頭道謝,回家後,告訴全村子的人,家家在門前插上柳枝,果然平安無事。 從此,每年清明節,百姓們為祈求平安,便在家門前插上柳枝,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10. 元宵之後就是二月初二,在當天人們都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之後就是二月初二,這一天也被人們稱作龍抬頭,在這一天有不少民間習俗:剃龍頭、吃春餅、祭龍、撒灰、炒蠍豆、接姑娘。
在很多農村地區,人們會把柴木燒成的灰灑在門前或是牆角之處,目的就是為了驅邪擋災,辟出百蟲;還有些地方,會用灰在院內撒個圓圈,並在裡面放置一些穀物,稱為打灰囤;有些地方還會把灰灑在水井邊,稱為「引龍回」,也是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的意思。
在這一天,很多地方會有炒蠍豆的風俗,據說「吃了炒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蟄。」蠍豆多用黃豆製作,有的在上面裹上糖面,有的先用鹽水浸泡,吃起來美味可口。
在很多蘇北地區,二月二有接姑娘的風俗,意思就是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家住上幾天,因為古時候正月里家中事情比較繁瑣,女子也比較操勞,而且正月里嫁出去的女兒不能住在娘家,所以,等到初二這天,便把姑娘接回來,目的就是讓她好好休息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