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用電影標簽做推薦的論文

用電影標簽做推薦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2-12-20 20:48:47

『壹』 求俄羅斯電影欣賞課的結課論文。。。題目是,「我眼中的俄羅斯電影」,2000——3000字

我眼中的俄羅斯電影,以接近真實的故事和情感為血肉,以博大精深的俄羅斯文化為精魂,點綴以極具西伯利亞風情的景色和音樂,生動而豐富,扣人心弦。 一、俄羅斯電影中的文化
俄羅斯電影,無論題材如何,時代背景如何,故事情節如何,都無一例外淋漓盡致的表現和還原出了俄羅斯文化的內涵以及俄羅斯這個古老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說,俄羅斯電影是以文化為標簽的,通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的品質——博大,寬廣,豪邁奔放,堅毅自強等。下面就結合電影,談談其所體現的俄國文化特徵。 1、強烈的愛國情懷: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當五個女戰士英勇犧牲她們花一樣的生命時,她們每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無畏、果敢和光榮,讓我不禁潸然淚下。永遠無法忘懷那一幕,熱妮婭高歌著在叢林中穿梭與德國兵周旋。她直面敵人的勇敢,她倒下時依然揚起的嘴角,為我們展現的不僅是這個人物的偉大的愛國情懷,更是無數俄國人的赤子之心。同樣無法忘懷的還有《無畏上將高爾察克》中,貧苦的俄國底層人民在呼嘯的西伯利亞寒風中,一個個跪倒在皚皚雪地上宣誓誓死效忠俄羅斯民族,在彈葯已盡的戰場上他們以血肉之軀抵擋槍林彈雨死死逼近敵人。在這一刻,我忘記了政治,激盪胸間的只有俄羅斯人對這個民族生命一般的信仰。
2、堅毅自強的精神:《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卡捷琳娜,在遭受愛情事業的雙重打擊時,並沒有消沉。她憑借著自身超凡的毅力克服生活的困難,終於在邁入中年時,迎來了人生的春天。卡捷琳娜身上的堅忍並不是個例,而是反映了這個民族的堅強的特徵。同樣的品質,我們在《雁南飛》女主人公薇若妮卡身上也能看到。
3、其他的民族特性,如悲憫的情懷,風趣幽默的性格,樂觀以及對女性的尊重和保護都能在俄羅斯電影中體現出來。
俄羅斯電影,真實的反映了俄羅斯文化和民族性格,使電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傳播和介紹俄羅斯文化的媒介,同時也使電影帶上了鮮明的民族特徵。 二、俄羅斯電影的取材
俄羅斯電影的題材十分豐富,如果我們跟隨電影回到其製作的年代,就不難發現,它們中的許多其實就取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然而盡管如此,電影卻並沒有因其而體現出過多的政治色彩或商業色彩。
如梁贊諾夫的《辦公室的故事》,雖然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社會模式,但它以小人物的視角,描述了處在這種模式中的人們的生活,因此仍保持了俄羅斯電影一貫的詩意和隱喻的特徵。

其次,一部分俄羅斯電影以著名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題材,再現當時的社會背景。但值得注意的是,與我們現在電影中的過分扭曲誇張歷史不同,俄羅斯電影對待歷史的態度是嚴肅的。以《無畏上將高爾察克》為例,在講述這個人物的一生時,電影不過分誇大哪一方面,甚至不人為的加上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不過多引導,而只是客觀真實反映歷史,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三、俄羅斯電影的取景和音樂
相信很多人都對電影《西伯利亞理發師》中開場那一片廣袤的西伯利亞原林印象深刻吧。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上鬱郁蔥蔥的針葉林,生機勃勃,讓人頓覺心胸開闊。諸如此類的獨具俄羅斯風情的景色在俄羅斯電影中不在少數。無論是泥濘冰冷的沼澤,茂密的原始森林還是狂風肆虐的雪地或結冰的伏爾加河,還有寂靜無人的紅場和街邊美麗的白樺樹,這些富有特色的景色在烘托電影情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另一方面也成為了俄羅斯電影的又一個標簽。
經典的俄羅斯電影除了具有情節真實感人這一共同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就是它們都伴隨著十分好聽的音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主題曲《亞歷山德拉》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這首歌不僅曲子優美動聽,其歌詞也十分貼近電影的主題,為電影博得了更多的喜愛。「萬事並非與生俱有,莫斯科不是一天建成。莫斯科不相信話
語,但相信愛情」娓娓道來的歌詞伴隨著優美的曲調,成為了這部電影的又一記憶點。 四、俄羅斯電影的新發展

隨著電影《守日人》《守夜人》的出現,我們看到了俄羅斯電影追求突破和發展的努力。怪誕的場景,獨具一格的故事,特殊電影手法的應用,血腥的場面,幽默風趣的對話,都讓我們似乎看到了好萊塢大片的影子。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魔幻電影把以往在好萊塢影片中出現的虛幻的超級都市背景變換成了當代莫斯科的真實景象,同時還加入了伏特加、黑麵包和拉達車之類的俄羅斯生活細節,使得電影又與一般好萊塢影片有所不同。
當然,這只是俄羅斯電影走向復興的第一步。與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科幻片相比,俄羅斯國產影片還是顯得比較稚嫩。情節老套,過於血腥,同時有依靠裝神弄鬼來博取噱頭的嫌疑。然而,不論怎樣,這樣的嘗試,依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相信有蘇聯經典電影的輝煌為指引,俄羅斯電影會重新找到它的方向,涌現出更多帶有鮮明俄羅斯特色的好電影。 五、思考與借鑒
反觀目前中國的國產電影,我不禁感慨頗多。中國國產電影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為何困難重重,我想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夠中國化。當然,所謂的中國化不是一味的武俠動作,也不是氣宇軒昂的宮殿或昂貴的華服,而應該更多的包含文化的元素。通過電影完整的表現中華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這些東西若
能以細節的方式融入到電影的方方面面,自然會帶上獨特的民族魅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要向蘇聯電影借鑒的。

另一方面,目前的國產電影,商業化氣息太濃。依靠強大明星陣容博取眼球,以扭曲歷史為代價贏得噱頭,斥巨資打造卻內容老套的中國電影始終顯得過於浮誇,明顯後勁不足。我一直覺得一部電影,只有當它不再依賴於明星、導演、資金、服飾等一切外在條件時,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它作為電影的使命。為什麼我們不能試著把電影當作一種藝術品,創造出像蘇聯電影一樣的詩一般的影片呢?
【總結】無論經歷怎樣多麼漫長的歲月,俄羅斯電影就像歷史天空中的璀璨明星,帶著那個年代的特殊味道,在無數人的心中留下了一種名為蘇聯情節的東西。我心目中的俄羅斯電影,像普希金的詩,像托爾斯泰的小說,觸動人的靈魂,給人以思考,歷久彌新。

『貳』 求關於由瘋狂的賽車看中國當代電影發展的論文

《瘋狂的賽車》觀後感(2009-03-02 22:44:16)標簽:泰拳 黑幫 冰屍 賀歲片 耿浩 台灣 娛樂 分類:===影音數碼===

若單看片名,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想當然地以為這里的「車」指的是汽車,而由這個「誤會」引申下去,自然會聯想到緊張激烈的諸如F1汽車拉力賽之類的場景,況且片名還有「瘋狂」二字呢。
然而,事實是:這里的「車」並非是汽車,而是自行車(我估摸著導演之所以選擇自行車,恐怕一來這樣成本更低;二來自行車賽較汽車賽畢竟影響力小,不太引人注目,在劇本上容易大做文章而不易被人發覺)。這里的「瘋狂」也不在於緊張刺激的賽事,而在於圍繞自行車賽所發生的種種誤會與巧合(片名就鬧出如此大的誤會,情節就更可想而知了)。
好友是一位資深影迷兼電影發燒友,與我一樣早已對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印象深刻,因此我們對該片都注入了巨大的期待,還好,寧導沒讓我們失望。看完全片,我不無興奮地總結:「以後賀歲片,寧浩必將是馮小剛的最佳接班人」(言下之意是以後的賀歲片上,除了馮小剛之外,我們實際上又多了一個選擇,所以我希望寧浩越拍越好,越拍越賣座)。好友的評價是:「這部片子的眾多經典台詞將毫無疑問地成為今年的流行語」(言下之意是幾個月後這些台詞將很快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之間表達情感的常用工具)。
我不得不說我認真看了不止一遍馮小剛的《非誠勿擾》,但我又不得不承認我一直不敢寫也自認無法去寫關於它的觀後感,因為我覺得它如一個精美的藝術品,每個部分都值得仔細揣摩玩賞(我甚至能大段大段背誦其中的經典台詞),我沒辦法用我有限且貧瘠的語匯去表達得比它更清楚明白了。然而我選擇解剖《瘋狂的賽車》,並不是意味著它比《非誠勿擾》差,只是我覺得就它而言我似乎發現了其中一些破綻,讓我有了很多可以論述的切入點而已。

情節主線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寧浩時,他說:「這部電影很可以在影迷當中搞一個比賽,即只看一遍電影,不許攜帶紙筆在影院里記錄,看誰能夠最完整最清晰地復述出這個多頭並進、環環相扣的情節。」此言激發了我很大的興趣,決定借機挑戰一下自己的右腦記憶和邏輯分析能力,於是與好友在開場前約定嚴格按照比賽要求去執行。
本片光編劇就有7人,據說共花了9個月的時間才最終完成這個劇本,將故事說圓了。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我決定試著去挑戰這7位編劇加一位導演集8人之力所製作出來的智力拚圖。
下面是我拼裝完成的情節畫面(其中片尾李法拉追擊耿浩的動機問題得益於好友的提醒,在此表示感謝):
主線一:耿浩向李法拉追討師傅的喪葬費
耿浩(片中主角,黃渤飾)是一名賽車手,在一次自行車大獎賽中本以為奪冠卻因「第二名」使詐而只獲得銀牌,與豐厚獎金失之交臂。但更不幸的是,碰到一個奸商李法拉(可能因為他在片中賣的都是壯陽葯,所以借喻跑車「法拉利」,寓意動力強勁),一個勁讓耿浩給他的腎白金(我估計此處是在諷刺「腦白金」,因為兩者在本質上都是添加了大量人造激素)作代言,耿浩正眼紅冠軍拿走豐厚的獎金,見現在有錢送上門,也就答應了。在更衣間里用DV拍攝代言廣告過程中,他毫無顧忌地豪飲腎白金,被經驗老道的師傅發現後,一腳將此事踢黃,然而不幸的是含有大量激素的腎白金很快進入血液,結果尿檢全部呈陽性,被賽委會一紙判定終身禁賽。
師傅試圖找關系希望挽回,但耿浩一時沖動,當著賽委會領導面摔銀牌,導致希望破滅,師傅絕望至極在雨中暴打耿浩,但撿起水中銀牌時卻因所受刺激太大得了腦血栓而半身不遂。耿浩沒有了比賽收入又要照顧師傅,就借銀牌給海鮮檔老闆用來促銷,順便換來海鮮給師傅做伙食。師傅在電視上看到李法拉,勒令耿浩找他算帳,耿浩覺得沒證據不想去,師傅很生氣,決定自己親自去,卻一不小心就從樓梯上摔死了。
為了讓恩師死得風風光光的,耿浩來到一家推銷陰宅的銷售公司,男經理(徐崢飾)極力向耿浩推薦一戶所謂「地下CBD,城市後花園」的復式陰宅,稱其地段多麼好、升值潛力多麼大等等,並表示物業管理更好(譬如有黑社會喪葬一條龍服務等)。因為價格較高(要6萬多,而師傅留給耿浩的遺產又遠遠不夠),耿浩決定找李法拉要點錢。李法拉正在自行車賽場拍「超男人」廣告(廣告語「超男人不行也行」),耿浩說明來意後,李法拉譏笑他不懂法,諷刺他沒有證據證明師傅之死與他有關。耿浩一時怒起,追打李法拉,結果李法拉報警。在派出所里,李法拉要求嚴厲處罰耿浩最好判刑,但警察認為尚未達到刑事立案標准,建議民事調解或行政拘留。
主線二:台灣黑幫與泰國黑幫的毒品交易
台灣黑幫四人僱人偷渡到廈門(其間有個搞笑的插曲:台灣黑幫這四個人誤以為船夫要搶他們的購買毒品的美金,結果將船夫都殺掉了,最後不得不自己開船),因為沒台胞證他們不敢住酒店,就藏身在寺廟中。而貨主泰國黑幫代表泰拳高手一人則以泰國隊自行車賽車手的名義來到廈門,將毒品小心地藏在賽車中帶入賽場。兩幫人在更衣間內交易時,外面突然警車聲大作,台灣黑幫以為泰國黑幫想黑吃黑,交易中斷,兩幫人分頭逃命(這其實是李法拉報警叫警察來對付耿浩的,這是主線一與主線二的交匯點)。
台灣黑幫散去後,泰拳高手因攜帶大量毒品不便出去,准備靜觀其變。不想,耿浩為逃避追捕,沖進更衣間躲避(後鑽進了更衣櫃),從而引來了警察,泰拳高手不得不攀上了更衣櫃頂部躲避。最後耿浩的手機鈴聲出賣了他,他被警察發現後,泰拳高手則乘機翻窗逃走,其間又打翻幾個保安,大秀了一番泰拳,跑到了賽場,發現出口有大批警察在搜查,就相機將毒品包好塞到李法拉的車座底下,還拿走了李法拉的駕照並換上了李法拉留在車中的服裝,順利地逃出了賽場,並在場外盯著李法拉的車。
主線三:李法拉雇兇殺妻
李法拉(台灣人)為了霸佔老婆(東北老富婆)的財產,在電影院包廂內約見兩個業余殺手,並提供其老婆照片,兩個殺手為了表示自己夠專業,只看了一眼照片就當場燒毀,並談定殺人酬金為5萬元。
兩殺手研究殺人計劃後決定採用車禍意外來借刀殺人,他們設計騙得耿浩的冷藏車(下有詳述),並在李法拉家口盯梢。待其老婆回家將木蘭車停在門外後,安排一殺手去破壞木蘭車剎車系統,不想給他老婆發現,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將她綁架,在動手殺人時,卻又都下不了手,反而給他老婆成功策反,並決定以六萬元的價格幹掉李法拉。
兩人將車開到李法拉經常拍廣告的賽場等候時,意外的發現有人(此人即泰拳高手,這是主線二與主線三的交匯點)在賽場外觀察裡面情況,手中拿著的正是李法拉的駕照。兩人誤以為他就是李法拉(兩人在李法拉老婆付定金時看過李法拉的照片,但又為了顯示專業當場燒掉了照片),於是用改錐將其打昏後綁在冷藏車廂內。然後兩人開始百般折磨這位「假李法拉」,但由於又都下不了死手,無奈兩人設計一套血衣送給他老婆交差,慌稱已殺掉李法拉並企圖騙取其尾款。不想,此時李法拉又突然回家,一時間間真相大白,兩殺手也徹底明白:原來先是老公殺老婆,再是老婆殺老公,而且都是雇的他們。出於道德壓力(即他們所謂的「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兩人選擇退出。
兩個殺手因為綁錯了人准備放生泰拳高手時,卻發現他已經不幸地被凍成了冰雕(保持一種直立著雙手推門狀)。無奈,兩人決定拋屍,不想下水道根本塞不下(給兩只伸出的手擋住了),為了不被人發現,他們只好帶上這具冰屍。
李法拉老婆對李法拉大打出手,不巧扭打間李法拉老婆又意外地撲死在李法拉手中的水果刀上。為了轉移罪證,李法拉假意邀約耿浩來他家面談其師傅喪葬費之事,並將他老婆從保險箱中取出來准備給兩個殺手的尾款交給了耿浩。這讓耿浩很是感激,李法拉騙他讓他用那把水果刀削蘋果他也答應了,從而留下耿浩的指紋。送走耿浩後(耿浩出門後,意外地發現自己的冷藏車,原來兩殺手准備去李法拉家伺機盜出尾款跑路,被耿浩撞見也就順便將車還給他,當然還包括車廂中的冰屍。這是主線一與主線三大交匯點),他立刻再次報警,並帶著手套用水果刀試著刺自己的肚皮,以圖造成耿浩殺其妻並刺傷他的犯罪現場。不想,伺機盜錢的兩個殺手在門外看到此幕,以為李法拉意欲將殺妻的罪名嫁禍給他們,一怒之下,兩人沖進屋對李法拉大打出手並逼問尾款。其間,兩人施以種種手段(如喂蟑螂、噴滅蟑水等等)對李法拉加以虐待。最後警察趕來,出於心虛,李法拉將兩人都帶到地下室躲避。
拿到了錢又找回了車,耿浩很高興,駕車先去了陰宅銷售公司,爽快地訂購了陰宅以及全套黑社會哭喪禮服務。回來驗車時發現車廂里竟然有具冰屍,耿浩立刻去派出所報警,但沒人有功夫接待他。在填報案表時,他意外地發現自己已經成了殺人嫌疑犯了(看到了傳真機中傳來《協查通告》),於是急急忙忙地逃跑了。可惜他在報案表上已填上了名字,這暴露了他的行蹤,於是警察全城封鎖交通要道要圍堵他。他跑回家簡單地收拾了行李,就向城外高速出口逃竄,發現警察封路查車,無奈之下他只好駕車撞掉圍欄逃進了地下防空洞中。隔日,又駕車去寺廟(與台灣黑幫所住的寺廟相同)取骨灰盒,台灣黑幫正愁始終聯系不上泰拳高手,意外地發現耿浩的車窗上懸掛著泰拳高手的信物,然後又在車廂中發現其冰屍,思忖再三,認定耿浩是本地黑幫,幹掉泰拳高手後打算用其毒品與他們交易。而耿浩則誤以為他們是陰宅銷售公司的黑社會哭喪一條龍服務人員,結果就糊里糊塗完成了交易,拿到了一箱美金,而台灣黑幫則拿走了骨灰盒。
耿浩在給其師傅燒紙錢時,意外地發現他自以為是假美元的冥幣竟然變成了真幣,以為師傅開始顯靈了。
台灣黑幫則在發現受騙後開始四處瘋狂尋找耿浩,而兩個殺手在李法拉的車中搜索財物時則意外地發現了大量毒品,並以為李法拉是個大毒梟,向其逼問交易買方,還誤以為從泰拳高手身上搜到的手機是李法拉的。結果用李法拉家的座機聯繫上了台灣黑幫(當時,他們已找打耿浩家中,正在搜尋毒品)。於是雙方議定在耿浩樓下的一輛計程車上交易,台灣黑幫為報復耿浩,將計程車零部件全部松動並淋上汽油(此處為一敗筆,因為直到片尾,這個「淋汽油」的重要細節都沒能有所呼應),只待他上車後就置其於死地。不想,警方接到線報說耿浩家有動靜可能已回家,於是全部出動,這讓台灣黑幫大為吃驚從而不敢輕舉妄動,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兩位警探開走了那輛計程車,兩個殺手開李法拉的車跟蹤而至,誤以為兩個警探就是買主,於是一路緊隨。
耿浩很生氣被警方通緝,認為又被李法拉陷害,於是返回他家找他算賬,結果發現他被綁在廚房內(其間,因為他急於掙脫而觸動煤氣閥,導致煤氣大量泄漏,生命垂危)。為了證明清白,耿浩將李法拉帶走,並逼他錄音為證。不想,開車途中又被李法拉暗算,汽車失控撞上路邊停的鏟車,雙雙昏迷。李法拉先蘇醒,將一箱美金和錄音磁帶都偷走。耿浩醒來後發現有警察,轉身逃跑,被警察察覺死死追趕。無奈之下,他只好又跑進人潮湧動的自行車賽場,並再次潛入更衣間,偷取更衣櫃中法國選手的比賽服與賽車,躲進賽場。
台灣黑幫感覺又被耿浩這個本地黑幫耍了,根據李法拉座機號碼找到李法拉家。正准備焚宅泄憤時,不想房中早充滿了煤氣,於是發生了大爆炸,台灣黑幫三死一傷,僅老大苟活。其間,李法拉從車禍現場跑回家大吃一驚,而老大瞥見他手中錢箱則誤以為他是本地黑幫的人而欲重傷之,這時家中唯一倖存的電視剛好播放耿浩參加比賽的鏡頭,老大打傷李法拉搶回錢箱後立刻趕往賽場。
結果三路人馬都趕往賽場:台灣黑幫老大是為了殺耿浩奪毒品,開著耿浩的冷藏車去追殺;兩警察則是為了緝拿耿浩歸案,開著快散架的計程車追擊,其後緊跟著欲進行毒品交易的兩個殺手;而李法拉則是為了追回被老大搶走的錢箱,騎著他老婆的木蘭車去追趕。
最後,因為老大的車追得太緊,耿浩不得不加速第一個沖過終點,在繼續逃逸中,兩警察的計程車終於散架拋錨,使得緊隨其後的兩殺手與其對上話,結局自然是被當場生擒。耿浩則再次遁入防空洞,接著老大攜槍進入,射殺耿浩,卻只擊中其胸前銀牌;再接著李法拉闖入,與老大爭奪錢箱中不幸被木蘭車車把(曾被兩殺手破壞過)捅死,而後警察趕到,老大再想開槍時卻因用力過猛被扳機將手指折斷,只能束手就擒了。

精神主題
我認為,本片還是弘揚真善美的,始終圍繞著好人好報或好人一生平安的這一雋永的精神主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片中主角耿浩了。他雖然很沖動、想問題也很簡單,但從本質上是個很善良很單純又沒有城府的老實人。就因為他太容易輕信別人,以致於足足被人騙了三次:有兩次都是被李法拉騙(一次是代言腎白金,另一次是為了轉移罪證假意給他喪葬費);還有一次是被兩個業余殺手,其中一個裝成買他車的托,並誘騙耿浩喝了點啤酒,然後由另一個偽裝成交警借酒後駕車之名將耿浩拿下,並將車開走。

自行車賽規則
我沒研究過自行車賽,但對片中兩處細節一直心存疑惑:
其一是影片開頭,耿浩的車輪第一個沖過終點線,本以為冠軍非己莫屬,記者也將他當成冠軍紛紛擁過來采訪,他甚至都開始發表獲獎感言了。結果根據錄像顯示,所謂的「第二名」在沖向終點線時摔倒了,大頭向前沖了一下先觸地上終點線,最後判定他獲得冠軍,而耿浩只獲得銀牌。這是編劇或導演故意營造的戲劇性效果,但我很疑惑這樣的處理是否符合自行車賽的通行裁判規則呢?
其二是耿浩被判定終身禁賽了,但銀牌卻一直沒有被沒收?

銀牌
銀牌作為片中一個重要的道具,在我印象中至少出現了五次:第一次是耿浩比賽中獲得銀牌,第二次是耿浩被判終身禁賽後摔銀牌,第三次是耿浩借銀牌給海鮮檔促銷,第四次是耿浩冒充法國選手參加比賽前掏出來暗示自己,第五次是耿浩被台灣黑幫老大追殺,子彈打在銀牌上僥幸沒死。

整體觀感
首先,除了片名很惹人誤會外,片子開頭打出巨大的「終」字也讓人很意外,後來才一一顯露「點Finish」,很有創意。
其次,影片放映中出現電影院觀看電影的鏡頭(這是李法拉在與兩個業余殺手談判雇兩人去殺其妻),剎那間讓我感覺自己似乎不知置身何處了。
再次,片中台灣黑幫在街道上走過的背影,場景似曾相識,可能是周星馳的《功夫》吧,但讓人感覺似乎你自己就站在他們背後,很是身臨其境。

與《瘋狂的石頭》的部分比較
其一是方言。本片延續了《瘋狂的石頭》的特點,大量引入方言,除了保留方言四川話(如師傅)與陝西話(如耿浩、兩個業余殺手)外,還增加了涉外因素——閩南話(如台灣黑幫),這在《瘋狂的石頭》里是粵語(如香港賊王)。
其二是外景地。《瘋狂的石頭》外景地是重慶,典型的如山城的過江索道、輕軌;本片的外景地則是廈門,典型的如閩南民居、海景、鷺島風光等。
其三是高頻語匯。《瘋狂的石頭》中道哥的經典措辭——「素質」,本片中則是「原則」。

與馮式賀歲片的部分比較
其一是男主角。馮式賀歲片:葛優;寧式賀歲片:黃渤。
其二是商業廣告。馮式賀歲片:招商銀行、寶馬車、摩托羅拉手機、中國移動等;寧式賀歲片:空中網、沃爾沃車。
其三是廣告語。馮式賀歲片:做

『叄』 關於電影的議論文

為你推薦兩篇,可以借鑒一下 1。從影視中學到的語文 生活與語文緊密相聯,他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生活處處皆有語文,也處處都在運用語文。語文來源於生活,我從影視中學到了語文。 我是一個電影忠實愛好者。我喜歡美國大片,因為美國影片在開頭總給予人懸念,使人有一種一定要搞明白原因的沖動,下定決心要弄個明白,就這樣,我們的好奇心的以滿足。從電影懸念的開頭設計讓我懂得:寫作怎樣設置懸念才能引人入勝。 記得《保持通話》這部影片,主人公總是接連遭遇險境,在我看時情緒波動很大,一會安心,一會擔心,從中我明白:作文敘事要有波瀾,要一波三折,這樣才會使讀者看的更加有滋有味。 還記得《命運》這部經典影片嗎?片中說道:「如果命運無情的關上了所有的門窗,那麼就給自己畫一扇心窗;如果正經歷著濃重的黑暗,那麼就點亮自己的心燈,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之光,驅散眼前的黑暗,照亮自己腳下的路。」多美優美的語言啊!這讓我明白:在文章中適當添加優美語句,可以使讀者在語言的藝術之上,獲得極大的享受! 看過《非誠勿擾》吧,這部影片的片名可流行了好一大段時間呢,你發現了嗎?街頭到處的招商信息上末尾總說到:工資面議,非誠勿擾,聯系電話XXX。從中我明白,作文題目要創新,要新穎! 湖南衛視的大型青春勵志偶像劇《一起來看流星雨》大家一定都看過!這部影視劇作品的結局可以讓人發揮無限想像。不想去想都難啊!從他的精彩片尾讓我懂得:作文應該努力做到言近旨遠,耐人尋味,並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生活中處處皆有語文,我從影視中學到了語文,了解了作文寫作技巧,提高了寫作水平,你呢? 2。我從影視中學到了語文 人們都說:「看電視看得多對眼睛有害。」我並沒理睬人們的看法,反而是興致勃勃,越看越上癮,雖說電視看得越多越容易近視,但我豁出去了,因為其中的樂趣無窮無盡,令我回味無窮。 在影視上有古裝劇場,其中有現代仍用的名言警句,或是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流傳至今,讓我能活學活用,可以用在作文上,並能使作文水平大大提高。教育台可說是最好的節目,這些節目能讓我學到一些文史知識,讓我樂在其中。 古裝劇場上,我學到了「愛屋及烏」這一成語。《尚書大傳?大戰篇》所說的:「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明白了它主要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除這詞外,還有什麼「津津有味」、「春去秋來」等一系列詞語。又如「三思而後行」是反復考慮再作出行動的意思。再如「按下葫蘆浮起瓢」比喻顧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無法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還有「雷聲大,雨點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言語都可用到我的某篇作文上,讓人津津樂道,以為妙極。 在教育影視中也可為你講述寓言故事,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戰國策?燕策》)。比喻雙方相爭持,卻讓第三者得利;「葉公好龍」(《新序?雜事》)。比喻說是愛好某種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還有「守株待兔」、「亡羊補牢」、「刻舟求劍」、「白兔與月亮」、「落難的王子」……這些寓言的寓意深刻,有助於人們的思想行為不至於消極,也不至於誤入歧途。 其實,還有許多數字詞語,如「三心二意」、「四捨五入」、「一舉兩得」……都有大有用途;一些動物詞語深入淺出讓你很快就能活學活用,如「千軍萬馬」、「畫龍點睛」…… 影視劇上還有人們常說的祝福語,有掛在屋門兩旁的對聯兒,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總之,生活處處有語文,在影視上會讓你學到無窮無盡的語文知識,信不信由你,趕快行動起來投入到豐富多採的影視世界中去吧!

『肆』 電影推薦稿怎麼寫啊

按照範例寫就好了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阿甘正傳》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美國電影,電影榮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阿甘正傳》一開始就利用一個場景:在藍色的天空中,一片羽毛隨風飄舞,飄過阿甘所居住的城市,一會隨風飄落了下來,一會又被風吹向了高空。經過在空中的起伏飄盪,最終飄落在故事主人公的腳下。這是導演運用長鏡頭對羽毛隨風飄舞的描寫,留給觀眾的是對羽毛產生的無盡想像,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鋪墊。
阿甘有很多自己的理論,他坐路邊的長椅上和不相識的路上講述他的傳奇,他在每一個理論前面加上三個字:媽媽說。
——媽媽說,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麼味道。
——媽媽說,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並沒有什麼 不同,沒有。
——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
治癒你的:雖然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守信、執著、友善這些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平 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當我們年華老去,回首來路,如果你可以對昨天的一切無悔,那麼你已經擁有了非常成功的一生。

『伍』 有關電影的論文

一電影理論發展概況
80年代總結觀點:經典和現代理論(20年代~75年左右);
經典:傳統美學來表述電影,作品與社會背景分離。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藝術?電影與其它藝術的關系;
現代:符號學、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不是語言?觀眾和影像的關系是什麼;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稱為早期電影理論;
2、 30年代~二戰前;
3、 二戰後~60年代前;
4、 60年以後;
(其實就是60年以前是經典,60年以後是現代)
※ 96年 鮑德威爾和卡羅爾提出把現代理論分為兩種:(見《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體位置理論;主要內容是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符號學、女性主義、意識形態批評;
2、 80年~至今 文化主義理論;主要內容是法蘭克福文化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
以上兩種理論共稱為宏大理論(Grand Theory)。他們認為真正的電影理論研究只開始了30年,即從60年到90年。
80年以後,他們又開始了一種「中間層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對宏大理論。即在主體位置理論和文化主義理論崛起時,另一種中間層面理論出現,堅持既要對理論從經驗出發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論性。
※ 結論:
1、 60年前,是小(低)理論,經驗性強;
2、 60年~70年,宏大理論;
3、 80年~至今 中理論;
形成多姿多彩的別具一格的電影研究,如敘事電影研究、文體電影研究、文類電影研究、民族電影研究、後殖民電影等研究等。

二、 經典電影理論
在一戰前後,對電影的藝術地位、特徵、規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作為藝術,是在時空之間填補鴻溝的藝術;《第七藝術美學》「光與影的交響樂」。
2、 1915年,美國的林賽《活動畫面的藝術》,他把「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3、 1916年,美國的雨果·明斯特貝格《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概念:
1、「上鏡頭性」——
是20年代法國流行的時髦詞眼兒,卡努杜創造,先鋒派重要用語。1920年,路易·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探討電影的藝術特徵,闡述其涵義:指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視覺表現:布景、照明、節奏、化妝;通過照相來表現神采——上鏡頭性,通過上面四個手段。是早期電影特徵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愛森斯坦指出:電影與舞台不同,電影導演更主觀,能選擇不同時空的重點現實片段。
電影選擇和組合這些片段,集中表現劇情。
把現實壓縮具有特徵的東西,展現經過壓縮、重整、剪裁的電影的時空。
3、 愛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愛森斯坦講究沖突,如「雜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強調連接作用。
愛森斯坦認為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強調連貫性,他認為蒙太奇意味著多個鏡頭組成一個場面,多個場面組成一個段落,多個段落組成一個部分,一個個片段間具有顯而易見的聯系。人們不覺得中斷和跳躍,得到一種無意的刺激。
愛森斯坦在晚期對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認為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研究涉及到了聲畫蒙太奇和色彩的問題。
4、 庫里肖夫效應——
為控制蒙太奇表現力所做的試驗。
5、 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在1923年,從戲劇創作中總結的一個原則,「雜耍」構成一場演出獨立的原始因素,是戲劇效果和任何戲劇的分子單位。雜耍和噱頭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雜耍更注重表現主題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匯到一起傳達和表現思想的一種感染手段。不合乎劇情發展,甚至脫離劇情發展,實際是有內在聯系的。
自由剪輯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題效果。產生奇跡性、超越敘事,展現真正要表達的主題。
6、 理性電影——
愛森斯坦在20年代後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但在具體的創作中,這種想法與創作過於超前,結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論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評家巴拉茲指出這種「電影藝術征服純觀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愛森斯坦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總路線》(《新與舊》)。
愛森斯坦試圖用蒙太奇表達從視覺形象達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學講課時提出要把《資本論》拍成電影的想法,來實現他想像的又一步驟。
他認為理性電影是克服邏輯語言與形象活動不協調的唯一手段。在電影辨證法基礎上,理性電影不是故事的、軼聞的電影,而是概念的電影,是思想體系、概念體系的直覺體現。
7、 電影眼睛派——
由蘇聯記錄片導演維爾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寧發表了《所有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最重要》《反映蘇聯現實,必須從新聞電影開始》的文章,維爾托夫響應創辦了《電影真理報》雜志片。
他的主要觀點: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讓被拍者知道,運用蒙太奇技巧,將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識形態上從新組接。
他於1924年的《電影——眼睛》中應用這一理論。
他認為攝影機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電影眼睛,反對劇本、演員、照明、布景、化妝等一切手段。
「電影眼睛」是電影中一種運動,畫下來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實,用偷拍記錄各個生活事件,在現實中發掘戲劇性。
維爾托夫注重剪輯,他認為電影是解釋客觀世界的工具。
8、《電影作為藝術》愛因漢姆——
此書分別在1932、1957年分兩部分完成。書中觀點是技術主義傾向,或畫面至上主義。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這與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學背景有關。(《藝術與視知覺》)
格式塔: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9、《電影美學》巴拉茲——
1945年出德語版,也稱《電影理論:新藝術特性與成長》,是《可見的人:電影文化》(24年出版)和《電影精神》(30年出版)兩本書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書中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分析電影藝術特徵。
他認為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他認為上面電影的表現原則是電影藝術的革命性創新。
10、攝影機自來水筆——
由法國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中提出。
他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為50年代法國《電影手冊》電影作者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11、電影作者論——
特呂弗等人提出,認為不是所有導演都能稱為「作者」。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
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
作者政策要求電影像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電影作家的作品——即導演個人的作品。
此理論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作者資格條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徵,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
⑵ 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的區分。
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等人是電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論確定美國一批導演的作者地位,其電影為作者電影。
作者論的實質: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
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
12、巴贊、克拉考爾的寫實主義和物象至上主義——
(與愛因漢姆的技術主義、畫面至上相反)
※ 巴贊理論:
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是美國理論界對巴贊觀點的非嚴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贊對景深鏡頭的贊賞)。
# 長鏡頭:
單個鏡頭達到一定長度,也叫單長鏡頭。包括變焦、景深長鏡頭。
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是相對的理論。長鏡頭理論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
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則,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 長鏡頭的本體論立場(客觀的)、美學立場(傾向性)提出此理論的社會背景是因為:
⑴ 電影在技術上的一系列發展,膠片、鏡頭的改變,提高了單個鏡頭的內容質量和容量;
⑵ 移動攝影更加靈巧多變,大大豐富了單個鏡頭的鏡頭內變化。
長鏡頭理論貢獻:開掘了一種新的審美表現手段,提高了人們對電影鏡頭內部空間的復雜構成的自覺性。
# 影像本體論:
由巴贊在1945年《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徵:
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理論根據:
⑴ 攝影有不讓人介入的特權;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擬物代替外部世界的願望,即排除人在外,單靠機械再現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節:
巴贊提出,藉助精神分析,分析電影起源的嘗試,雕刻、繪畫藝術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軀體的沖動。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繪畫成了後來的替代品。同樣起源於上面的沖動和願望。用形式的永恆克服歲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繪畫不能滿足人的願望。
攝影真正滿足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 完整電影:
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爾理論:
#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1960年出版
美學是一種實體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爾闡述了「電影化的」這一概念。
電影,就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影片記錄和揭示物質現實的時候,才是名副其實的影片。
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 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這是克拉考爾對電影藝術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觀點的引申,指出悲劇是「非電影化的」。
他認為悲劇主題與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親性: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
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悲劇可以出現在電影中,但電影的悲劇就不完全是電影化的了。
※ 克拉考爾與巴贊理論觀點異同
相同點:都強調電影對現實的記錄功能;
不同點: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爾是理論家身份,巴贊是批評家身份。
⑵ 體系不同。克拉考爾是演繹體系(理論化的),巴贊是批評體系、史學體系。
⑶ 影響不同。克拉考爾對電影實踐無多大影響,巴贊對電影實踐產生重大世界性影響。
⑷ 出發點不同。克拉考爾出發點單一(理論),巴贊出發點較復雜(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爾缺乏歷史意識,巴贊有強烈的歷史意識。
13、《電影美學和心理學》米特里——
分兩卷,分別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經典理論的兩大流派——蒙太奇學派和長鏡頭學派——中取中間立場。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米特里被稱作電影中的黑格爾,他的理論被稱為經典電影理論的終結。
克拉考爾、巴贊對電影表現現實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虛構。
麥茨在《想像的能指》中,不排斥復制現實,構造復制現實假象的能力。
14、《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美】漢德遜——
經典理論研究材料豐富、系統完整,但電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電影理論有兩大類:
愛森斯坦和愛因漢姆一類,研究電影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爾和巴贊一類:研究電影與真實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巴贊和克拉考爾。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響的是愛森斯坦和巴贊。
書中評價這兩種理論共同的局限:只是對電影形式的研究,極限是段落,缺乏整體,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麥茨是以電影整體為研究對象,從句法到話語的進步。

電影文學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概念。其藝術學的概念內涵,指在電影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與戲劇文學等傳統文學類型並列的一種新興文學類型。在電影藝術的發展道路上,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在汲取諸種藝術養料豐富自身綜合特質方面,獲得與文學的密切融合關系。文學各種樣式對電影的滲透,電影對文學的敘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富藝術手段的借鑒,使電影藝術在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形成新的綜合藝術特質方面,發揮作用。電影文學作為電影的文學基礎構成,是以電影的獨特視聽思維方式來構思和寫作的文學形式,兼有電影和文學的雙重屬性。電影文學,集中表現為電影的劇作基礎,即電影劇本。電影劇本包括文學劇本、分鏡頭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個部分。電影文學又指電影作品的文學性含義,包括電影劇作的文學價值、電影創作借鑒與融合的文學形式因素、電影劇作的文學個性等等。電影文學,還直接和經常反映在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方面。

『陸』 求推薦可作為議論文材料的電影名!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2013年美國巨制3D奢幻愛情電影,2013年8月30日在內地上映。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凱瑞·穆里根主演,巴茲·魯赫曼執導。電影改編自弗·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同名小說,故事講述了幾個年輕人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前夕的糾葛。通過一個名叫尼克·卡羅維(Nick Carraway)的窮人,親眼目睹並講述大富翁傑伊·蓋茨比(Jay Gatsby)的個人感情經歷,為「爵士時代」送上了一曲輓歌。2014年榮獲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
很多人論文都寫這個的

『柒』 誰給我一篇關於電影的論文,范圍不能太大,1500-2000字左右,影視鑒賞課用的。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捌』 能否推薦一部歐美電影,適合寫組織行為學的論文

推薦電影:《小蟻雄兵》(Antz,1998)
電影主題:工作中的
行為
世界
思考問題:電影展示了哪些與工作有關的主要問題,你所要的「工作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推薦電影:《尖峰時刻》(Rush
Hour,1998)
電影主題:國際多元化
思考問題:影片中給出了那些國際多元化的例子?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如何導致相互之間的緊張關系的?

『玖』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拾』 急求一篇影視鑒賞的論文,3000左右,關於如何欣賞電影的。

影視鑒賞論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影視鑒賞論文,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影視鑒賞論文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影視鑒賞論文」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視鑒賞論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影視鑒賞論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影視鑒賞論文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影視鑒賞論文。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
隨著寫影視鑒賞論文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影視鑒賞論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寫影評,應該影視鑒賞論文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
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影視鑒賞論文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視鑒賞論文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影視鑒賞論文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影視鑒賞論文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影視鑒賞論文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影視鑒賞論文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
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影視鑒賞論文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影視鑒賞論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影視鑒賞論文――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
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影視鑒賞論文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影視鑒賞論文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影視鑒賞論文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
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影視鑒賞論文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
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影視鑒賞論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影視鑒賞論文幕上的共**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影視鑒賞論文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閱讀全文

與用電影標簽做推薦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