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家看《天空之眼》有什麼感想
戰爭下的人性困局
文/夢里詩書
在戰爭面前,或許每個人都有著自詡正確的立場,但卻無以去否認戰爭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為引誘發的艱難抉擇,形成了電影道德矛盾的張力節點,而最終戛然而止的結局,則對戰爭與文明做出了耐人尋味的沉思。
這部電影的劇情奠基其實就是倫理學中一個尤為典型的「電車難題」,當面對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電車即將就要碾壓到他們,而此時你有一個拉桿只要一拉便可以將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然而那條軌道上同樣也被這個瘋子綁了一個人,那麼你會如何選擇?同樣的在《天空之眼》中這個問題被更為具象化的體現了出來,是犧牲一個無辜小女孩的生命,打擊一群恐怖分子,還是等待小女孩的離開,錯失這次能將其暴徒一鍋端的良機,電影用這樣一個問題的拋出,所直指的並不再是個人的「電車難題」,而是在戰爭面前對一個自詡正義文明政權體系的拷問。
面對這樣一部電影相信有人不經會質疑,這是一部用道德去綁架戰爭的偽善之作,被現代戰爭所奪去無辜生命的又何止於電影中的一個小女孩?是的,這部電影本就是一個杜撰的故事,或許在現實一個年輕的無人機飛行員真的面對必須執行的戰爭任務,即便會有無辜者出現在射殺范圍內,他更多的可能是不會有太多的猶豫便按下發射鈕,這種問題更不會上升到要將軍甚至是政府官員來做出選擇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義就是用這樣一個幾乎不會在現實中發生的故事,喚醒著自詡正義的文明者在現代戰爭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對戰爭本身強而有力的諷刺與批判。
其實不管我們擁有著多麼正當的理由,都並無法去否認戰爭的本質永遠只會是丑惡,由這部電影更為發散性的去看,為什麼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卻至今仍舊無法徹底消滅恐怖分子的痼疾,這本質上就是因為戰爭所帶來的仇恨種子,並不會隨著如本拉登這樣個體的消亡而消失,而這部電影之所以將結局拍成一個悲劇,除了讓人痛心所見於戰爭的殘酷之外,讓人不經聯想這個小女孩的死如果是發生在現實,她所引發的仇恨會不會將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義的深淵,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負著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遠不會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電車難題」為引的展開,它所誘人的思考,卻並非僅止步於個人道德價值的范疇,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著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戰爭的抉擇,所為人審視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動人心房。
❷ 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電影海報
01《泰坦尼克號》
如題所示——「最後的絕地武士」,Andrew Kwan海報設計沒有懸念,用最直觀的方式點題:殘陽如血襯托下那疲憊的背影緩緩消逝,一段傳奇已然落幕,空中懸掛著兩輪太陽,那是盧克的起源,也是盧克的最好歸宿……
❸ 第34屆金雞獎海報設計大賽入圍作品公示,有哪些作品
《光影百年 》《雄雞凝視》《銀河夢》 《金雞啼曉萬象爭鳴》《巍巍雄雞,東方破曉》《百年征程 四十同行》 《帷幕》《影·峰》《金雞回首銘記百年時刻》《電影之光》 等作品都有入圍,金雞獎的含金量和份量在圈內舉足輕重,這次官方為了第34屆金雞獎在做各種准備,這次舉辦的第34屆金雞獎海報設計大賽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次入圍的作品比較多,但是也引起了大家不小的爭議,畢竟在大家的心目中都有自己認為最好的作品。
《巍巍雄雞,東方破曉》獲得很多人的好評
《巍巍雄雞,東方破曉》 這部作品支持的網友比較多,給人感覺比較有韻味,而且也突出了這次金雞獎的特色,目前來說這部作品的呼聲是最高的,不知道你們覺得哪一部作品更好?可以留言一起討論。
❹ 《天空之眼》,誰是誰的眼
不久前新出的電影《天空之眼》,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去電影院看過了。影中主要講了凱瑟琳上校率英國情報單位追捕一名叫丹福德的青年黨恐怖分子長達六年,最後在肯亞內羅畢的一棟民宅發現了她的藏身之處。
但是在發現這些恐怖分子正在房間裡面密謀自殺炸彈攻擊之後,凱瑟琳上校放棄了用特種部隊活捉丹福德的計劃,計劃直接改用無人機用導彈進行攻擊。
但在,一個名叫阿麗婭的小女孩忽然出現在導彈的攻擊范圍之內,她拿著自家製作的饢餅在賣,無人機操縱駕駛員史蒂夫拒絕進行導彈發射,要求重新進行附加危險評估。
電腦經過重新進行附加危險評估,認為若進行導彈攻擊,會對這個無辜的小女孩造成概率有75%的傷害。
但是,如果不進行導彈攻擊,這些恐怖分子可能會逃脫出去,在公共場合引爆炸彈,這大約會造成80個無辜的人死亡。
那到底是犧牲一個小女孩的生命,拯救那80個人的生命?還是選擇不發射導彈,讓小女孩能夠存活下來,讓這些恐怖分子逃走,去製造自殺炸彈襲擊,讓80個人斃命?
這讓我想到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在《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里提到的一篇名叫《失控的電車》。電車難題,是哲學上一個備受爭議的哲學道德難題。大意是這樣的,假設你駕馭著一輛失控的電車正向前撞向五個人,他們對於自己即將被撞死毫不知情,恰巧在這時,電車前進軌道的前面出現了一條岔道,上面站著一個人。那麼,你是選擇撞死那五個人呢?還是轉動方向盤,駛向岔道,撞死哪一個人?
在《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這本書裡面談到的,贊成將電車駛向岔道的,犧牲一個人的姓名以挽救五個人的性命的,便是功利主義者,他們本是最大幸福的原則,重視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此可以選擇犧牲個人利益的做法。
而反對將電車駛向一個人,犧牲一個人的利益而挽救五個人的利益,便是自由至上主義者,他們認為個人的權利應該得到保證,絕不能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的利益,不管那多數人的利益到底有多大。
以安吉拉為首的是自由至上主義者,他們認為不應該發射導彈,這可能會殺死那個小女孩,她是這場戰爭的無辜受害者。即使是知道不發射導彈之後,救了小女孩,但恐怖主義者攜帶自殺炸彈在公共場合炸死了80個人。為什麼?因為小女孩作為一個法律上受保護的個體,有權拒絕為大多數人的性命而犧牲自己個人的性命。
以外交部長詹姆斯為首的是功利主義者,他們則認為,應該發射導彈,即使這可能會導致小女孩被導彈炸死,但是犧牲一個人的性命而保護了80個人的性命,這才是正當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會產生道德困境的第一個原因了:源於互相沖突的道德原則。
以詹姆斯為首的功利主義者認為,我們應該救盡可能多的生命(80個人的性命),即使這會損害個人的利益(小女孩阿麗婭的性命)。
而以安吉拉為首的自由至上主義者則認為,即使有很好的理由——拯救80個人的生命,但是也不能殺害一個無辜的小女孩的生命。
互相沖突的道德原則則產生了道德困境。
當然,以詹姆斯為首的功利主義者並不希望小女孩被導彈炸死,他們更希望看到的一種局面是:發射了導彈,成功炸死了恐怖分子,但是小女孩也還存活著,即使只有25%的幾率。這就好比如是在電車難題中,我們更希望看到,我們把電車駛向岔道之後,拯救了那那五個人,而岔道的那一個人也還活著。同樣的道理,在自由至上主義者看來,如果小女孩自願犧牲自己的性命而拯救那80個人的性命的話,那麼自由至上主義者也無話可辯。因為自願犧牲自己的性命以挽救其他人的性命,這是小女孩在行使自己個人的自由的權利。但是,我們絕不能在小女孩不知情的情況下妄自奪去她的性命。
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個會產生道德困境的原因:源於我們不確定事情講如何展開。
在影片中,當電腦分析恐怖主義者攜帶的炸彈將會炸死80個人,安吉拉反駁說,「這個死亡的數據只是你們假定的,而肯定的是,如果現在採取行動,這個小女孩肯定會死。」
詹姆斯的回答是,「所以你要冒著害死80個人的風險來救一個女孩嗎?」
安吉拉的回答是,「是的,我願意冒這個險來就她。」
但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同樣用這個思路來分析一個導彈炸死小女孩的幾率。同樣的,如果發射了導彈,炸死小女孩的幾率是75%,但是一定會炸死嗎?有沒有這么一種可能,導彈順利的炸死了恐怖分子,但是小女孩也存活了下來,畢竟75%這個數據是電腦評估的結果,也不一定會正確。
這這里,不論功利主義者,還是自由至上主義者,他們的困惑都是在於他們不確定事情將會如何展開。在功利主義者看來,假如導彈打偏了,沒有打死恐怖主義者,而是直接致使小女孩死了呢?在自由至上主義者看來,假如事後小女孩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而拯救那80個人的性命,而此時已經錯過了發射導彈的最佳時機呢?
他們都不確定下面的事情將會如何展開,在影片中,安吉拉選擇的是冒這個險,假設小女孩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性命。
最後,雙方妥協的結果是:等這個小女孩賣完饢餅離開之後,再用無人機進行導彈攻擊。
一句話,雙方都在逃避這種不確定性。如果我們都不知道下面還會發生什麼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盡量消去造成這種不確定性的條件。但是,最後的結局是,小女孩還在場,但無人機已經發射了地獄火導彈,恐怖主義者是被炸死了,小女孩也被炸死了。
導彈發射之後,炸死了恐怖主義者和小女孩,安吉拉流著淚對本森將軍說:「在我看來,這十分不光彩,這些決定都是你在舒適的椅子上做出的。」
本森將軍淡定的說:「我曾參加過五次自殺式炸彈襲擊的善後處理,親自去過現場,親眼見過屍體。你今天喝著咖啡,吃著餅干所看到的叫殘忍。那些人本可能會做的事比這些殘忍得多。永遠別對一名士兵說,他不知道戰爭的代價。」
貌似是功利主義者(本森將軍)一派最後取得了勝利,而以安吉拉為首的自由至上主義者失敗了,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回到本森將軍的對話,我們不禁要質疑,為什麼本森將軍會說,你沒有去處理過那些自殺爆炸的案發現場,你不知道那些恐怖主義者有多變態!
讓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本森將軍有權利,有聲有氣地說這些話?原因只有一個:源於源於我們不確定事情將會如何展開的道德困境已經被消滅了。換句話說,就是恐怖主義者已經被炸死了,小女孩也被炸死了,這一切已成定局了。所以本森將軍才會理直氣壯地根據之前自己處理的恐怖分子自殺爆炸案件認定這一次的恐怖主義者也會如此殘忍,也會給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但是讓我們假設一下,假如這些恐怖主義者在最後一刻悔改了,決定不進行恐怖襲擊了。這個幾率是很小,但是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不是嗎?如果你接受不了這個假設,讓我們來進行這么一個假設:導彈沒有發射,小女孩得救了,特種部隊在恐怖分子想進行自殺襲擊的時候制止了他們,這不也是一種很好的結果嗎?至少比炸死一個無辜的小女孩好多了。
現在,讓我們暫時離開一下,去看一下《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這本書裡面提到的一節叫《阿富汗的牧羊人》的文章。
2005年6月,一個由美國海軍士兵馬庫斯·勒特雷爾和其他三名海豹突擊隊員,在阿富汗邊境靠近巴基斯坦的地方執行一項偵察任務,他們要偵察一名塔利班領導人。當他們在山脊上占據了一個位置俯瞰整個村莊,卻迎面遇上一個帶著小男孩的阿富汗牧民。美國士兵圍繞殺死他們或放走他們展開了討論。最後經勒特雷爾決定,放走了他們。一個半小時之後,這4名士兵被80~100名手持AK47和火箭筒的塔利班分子包圍,3名戰友犧牲,連同前來營救的直升機裡面的16名戰友一同犧牲,只有勒特雷爾一人逃了出來。事後,勒特雷爾很懊悔當時沒有將那個牧羊人殺死,懊悔自己的決定害死了戰友。
真的是這樣的嗎?讓我們反問一下,為什麼勒特雷爾會懊悔,答案只能是:勒特雷爾看到了放走牧羊人後的慘痛後果——牧羊人通知了恐怖分子,害死了自己的戰友。所以勒特雷爾的懊悔是正確的,是這樣嗎?我們有考慮到這樣一種情況嗎?假如他們當眾殺死了牧羊人,而如果牧羊人是善良的人,他們不會通知恐怖分子呢?但是你已經把他們殺死了。這個假設難道跟本森將軍的話如出一轍嗎?
那這樣看來,在這場用無人機導彈轟炸恐怖分子的戰爭中,功利主義者也是在道德上輸了?我可沒這么說。讓我們來假設一下另外一種情況:以詹姆斯為首的功利主義者沒有發射無人機導彈攻擊恐怖分子,小女孩是得救了,但是恐怖分子逃走了,並用自殺式炸彈炸死了80個人。如果這樣,以安吉拉為首的自由至上主義者勝利了?真的嗎?
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怎麼辦?你是一個功利主義者?還是一個自由至上主義者?
對與錯,真的有人知道嗎?
❺ 電影《天空之眼》
影片一開始就是個黑人小女孩在玩呼啦圈,她隨意的轉動著呼啦圈,讓人感覺是那麼美好。她的四周是貧窮的家,飛滿塵土的街道,持槍核彈的士兵轉來轉去。
這是恐怖分子橫行的國家。人們生活困苦,可這絲毫不能阻止孩子的快樂!哪怕一根小小的呼啦圈,也能讓孩子感到這世界的美好。
當天空之眼對准了住著世界第四第五號恐怖組織頭目的房屋時,面對牆外在賣饢餅的小女孩,所有人都猶豫了。美國上校,英國大臣,還有檢查總長,中將,在面對這個小女孩時,都下不了射擊的決心。
只有層層上報情況,可是誰也不願擔這個責任,一旦下令,這個無辜的小女孩就會喪命。這是所有人不願看到的。
執行射擊的飛行員請求再等等。等這個小女孩把囊賣完。鮑威爾上校只好派出偵查員上前把小女孩的饢餅全部買下,不料卻被巡查的士兵認出,倉皇中,偵查員把饢餅拋下,逃走了。
小女孩再次撿起散落的饢餅,又把攤子鋪開,打算再次把饢餅賣掉。
時間緊迫,上校只好又再次請示。如果不射擊,讓這些恐怖分子走出去,那麼他們下一步將要進行的自殺式攻擊,將會陪掉至少80人的性命。
用小女孩一人的生命換可能死掉的80人的性命,每一個人心裡都在衡量,猶豫。可是屋裡的恐怖分子已經在往身上裝炸葯了,一旦他們離開,將會有更多的人死於非命。
鮑威爾上校決定不再等了,下令攻擊。已經抗命一次的飛行員明白,必須射擊了。心裡祈禱小女孩的饢餅能早些賣完。一個,二個.,還有兩個就能賣完了。
這時,逃出去的偵查員叫住一個小男孩,讓他以飛一般的速度去買小女孩的饢。
快點,再快點,所有的心都揪起來了,小男孩買了餅,跑開了。與此同時,導彈以飛向了小女孩身後的房屋,快點走呀。
看著小女孩慢條斯理的把攤布疊好,放回原處,還是那樣不慌不忙的,我不禁喊出了聲。
轟的一聲,房子炸成了碎片。小女孩也倒在了濃煙中。
飛行員眼中已經有淚。忽然,畫面中小女孩的手動了一下,她還活著。
可是,在確認死者信息中,那個恐怖頭目居然搖晃著站了起來,不能讓她活著。
上校再次下達命令。第二枚導彈應聲而出。50秒後擊中目標。
恐怖分子幾乎被炸成碎片。小女孩也再次被襲擊。他的父親抱著她對激進分子求救,那些全副武裝的士兵趕緊把武器卸下,把小女孩送到醫院。
可惜,醫生已經無力回天。
整個影片扣人心弦。小女孩的美好,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掙扎,都表露的很好。
❻ 如何評價電影《天空之眼》
我感覺上一樓的評論太過詳細,太追究細節了。就像電影中的那位女政治顧問那樣,不顧大局的堅持自己細小的想法,犀利任性的言辭不斷的影響左右著其它人的決策。站在現實的角度,如果這個行動是真的,那他們的目標就是打擊恐怖分子,打擊恐怖的目的是減少最大的傷亡。這些被列為4號5號恐怖分子的人物,連本國的首相都想襲擊,你又何必考慮他們是不是本國的公民呢?又何必考慮處於人道保護自己國家的公民呢?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劇情很大一部分是編劇為了是自己所要宣傳的意識形態服務,他無非是想告訴大家,英國是堅持人道的,他們不想戰爭,但是為了大局不得不按下戰爭的按鈕。他是他編的有點過頭了,在有這么多的頭號恐怖分子和一個小女孩的抉擇面前編的如此猶豫不決,試問這樣的美國和英國政府,又是如何頻繁的出現在國際戰爭當中的,再講遠點,這兩個如此富有同情心富有人道主義的國家,一百多年前又是如何不斷侵犯我們國家的,說白了,現代的戰爭只是列強爭奪利益的工具而已。而這個影片,也只是某些國家的某些媒體人士美化自己國家戰爭行為的工具而已。
這可能也是這個影片發行乏力,有些國家給r分級的根本原因。單從娛樂角度,這部影片拍的確實還是挺 激動人心的,但是它所宣揚的意識形態,卻是對我國大眾沒有一點意義的。這是教化大家做羊,自己背後卻在那做狼。不知我們國家的影片引入機構,都是如何評估影片的,難道中國的電影界,除了錢和潛規則和商業爛片,就沒有別的值得他們去研究的東西了么?
❼ 尋找一部電影的名字
文片名
現代啟示錄[1]原片名ApocalypseNow更多中文片名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當代啟示錄影片類型動作/劇情/冒險/戰爭片長153min/USA:202min(Rexversion)國家/地區美國對白語言英語法語高棉語越南語色彩彩色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DTSDolby70mm6-Track評級,language,sexualcontentandsomedruguse.(2001director'scut)級別Finland:K-16Germany:16Iceland:16Norway:15Sweden:15UK:15USA:RCanada:RCanada:PACanada:13+France:-12Ireland:18Norway:18Spain:18UK:18WestGermany:16UK:XAustralia:RSouthKorea:18ParamountPictures[德國].....(2000)(DVD)Pathé[法國].....(2001)(France)(Rexversion)ProccionesCinematográficasEspañolasFalcó&Cía.(PROCINES)[西班牙].....(Spain)TobisStudioCanal[德國].....(2001)(Germany)TuschinskiFilmDistribution.....(1979)(Netherlands)(theatrical)UnitedKingFilms[以色列].....(1979)(Netherlands)(theatrical)其它公司DonahBassettandAssociates[美國].....[美國].....-SantoDomingoFilmCommission.....locationproctionservices上映日期美國USA1979年8月15日法國France1979年9月26日西德WestGermany1979年10月4日瑞典Sweden1979年10月26日荷蘭Netherlands1979年11月1日西班牙Spain
現代啟示錄圖
最後歷盡艱辛的威拉德一行終於來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國。他們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嚴酷的折磨。但這卻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對科茨。科茨本可以殺死威拉德,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他藉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終於從這個瘋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脫。而威拉德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人類心中的邪惡與黑暗,體會到了邪惡所引起的瘋狂。土著們跪倒在他面前,他實際上已取代了科茨。對這一切感到由衷地厭惡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離去。科茨的瘋狂被制止了,但在整個越南戰場上,恐怖與殺戮仍然在瘋狂地進行著。[2]編輯本段影片評價本片獲1979年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兩項金像獎。它之所以被評論界認為是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越南戰爭影片,首先是因為導演科波拉在這部戰爭題材影片中,融入了對人性、對戰爭、對現代文明的哲學思考,並且巧妙地將哲理性與象徵性有機地融入整部影片的情節之中。其次,影片的視覺沖擊力也使人震驚。按照科波拉的導演意圖,這部影片追求一種歌劇風格的戲劇光效,大量運用逆光、輪廓光、背景光等等,還專門施放了紅、黃、綠、藍、紫各種顏色的煙霧和煙火,使血腥的戰場和神秘的叢林看上去如同五光十色的舞台,這樣的造型效果也是對美國現代文明和侵越戰爭的諷喻。此外,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也十分成功,該片主要人物中沒有女性,是一部典型的男性題材戰爭片。著名影星馬龍·白蘭度在該片中飾演庫爾茲上校,致力於刻畫出這個人物十分復雜的內心世界。雖然本片在當年是一部備受爭議的作品,但整體而言,《現代啟示錄》的確是一部能夠震撼人心的電影。柯波拉的手法雄渾,將炮火漫天的越戰,塑造成人類末世的地獄景觀,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討的戰爭史詩巨片,尤其劇中以TheDoors的迷幻搖滾代表作<Theend>搭配直升機大屠殺的一幕,更是眾多影迷們所稱道的經典鏡頭。總而言之,深刻的寓意、宏大的場面、精彩的表演,再加上震撼人心的視覺造型,使得《現代啟示錄》真正如評論所言,成為了「一部登峰造極的戰爭史詩片」。不過,擁有「史上最牛穿幫王」之稱的電影是《現代啟示錄》,共有396處穿幫,至今無片能敵。《現代啟示錄》在拍攝過程中,一共損壞了四架直升飛機,最少有四名駕駛員死亡,是至今為止在拍攝電影過程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部電影。[2]編輯本段幕後製作該片表面上在講越戰,但在所有著名的戰爭片中,它可能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於任何戰爭,甚至廣而言之說它表現任何人生經歷都不為過。影片雖然不乏對戰爭的正面描寫,但它的精髓是刻畫人性中的黑暗,難怪它不是以越戰記錄為藍本,而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經典名著《黑暗之心》。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這名軍官鏡頭不多,台詞和處理均很「虛幻」,彷彿是一種力量,而不是某個人。本片是科波拉對於戰爭暴力造成人性異化的一種反思,巧妙地將現實主義的題材和象徵意義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戰士沿河尋找白蘭度的旅程為線索,展開了一種近乎荒誕的「實況記錄」。影片具有一種「大歌劇」般的風格,誇張而華美,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在飛機上播放瓦格納《女武神》主題音樂的轟炸場面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本片的經典場景之一。影片獲戛納金棕櫚獎。2001年科波拉推出該片的新版本,比原來的版本多了將近一個鍾頭。以夢幻的筆法雕琢人性的瘋狂《啟示錄》是聖經《新約》的最後一章,講述了末日審判的故事,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中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柯茲自行對越共進行的審判,一層是威勒德代表美國軍方對柯茲進行的審判。然而,就像柯茲說的「你可以殺我,但你不能評價(judge)我。」在《現代啟示錄》中,價值的判斷已經陷入了一種混亂狀態,失去了標準的價值判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於是我們最終看到的就是呈現在科波拉鏡頭下的,整個群體的瘋狂。我們為何而戰?加謬說:真正的哲學思考等於自殺。所以,要麼選擇死亡,要麼選擇瘋狂,對於越戰,甚至對於所有戰爭,我們只能給出這樣的答案,這並不是一個悲觀的回答,因為雖然瘋狂不是件好事,它也遠不是一件壞事。《現代啟示錄》的瘋狂幾乎延續了整個影片,科波拉從一開始就將影片拉進了一種癲狂。主人公威勒德上下顛倒的頭部特寫、越南的叢林,呼嘯的直升機、爆炸的火焰,甚至最後出現在柯茲創造的審判台旁的巨大石像反復疊化,彷彿一團濃稠的爛泥連同主人公的軀體一起被攪入他業已混亂的記憶中,科波拉將影片的開頭和結尾疊印在一起,使人物陷入無法逃脫的輪回中,音樂反復回響著「這就是結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瘋子」……瘋狂的孩子:兒戲戰爭的比爾.基爾高頭扛一頂牛仔帽,眼架一副墨鏡,指指點點儼然是個西部警長的模樣,給每具越共屍體旁放上「死亡撲克」,卻不忘了拿著一壺水給一個垂死的越南人喝,還喊著:「這個人是我的勇士!」對威勒德一行人帶來的上級任務漠不關心,但一聽到蘭斯的名字就發了瘋,吵著嚷著要帶他去沖浪,最後還真就載著一群兄弟浩浩盪盪殺向一個越共控制下的海灘,一邊扔炸彈一邊聽瓦格納,雙方還在激戰,他卻火急火撩地先派了兩個人去沖浪,連自己也脫了上衣要下海。蘭斯一夥人搶了他的沖浪板,他便開著飛機滿世界地喊「我只是想要回我的沖浪板,要知道,想找一塊好的沖浪板也不容易。」比爾.基爾高,總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瘋癲狀態,他既不是殺人狂,也不是人道主義者,這場戰爭對於他來說只剩下了勝利的味道,除此之外,在他的眼裡,是否還有戰爭?科波拉用瓦格納激進的樂曲,炸彈瞬間爆發出的強大火焰,海面上升騰起的水柱,尤其是五顏六色的煙霧彈把一場屠殺變成了周末狂歡派對。科波拉使用大量的全景鏡頭將戰爭的殘酷極大限度的削弱,我們看到的是在戰爭機器在整體上顯示出的一種龐大的震撼力和美感,而這正是基爾高眼中的戰爭圖景,作為一個指揮者,他的人格在權利和勝利的快感中極度膨脹,他所有的行為,在和平時期十分正常的行為都在戰爭中被放大,被誇張,基爾高的個人行為與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科波拉有意使用抒情的筆法描寫暴行,將這種反差推到了荒謬的境地。瘋狂的群體:「兔女郎」的盛宴如果說基爾高只是一個瘋狂個案,基爾高只是被作為一個現象呈現在科波拉的鏡頭之下,那麼,在「兔女郎」勞軍這個段落里,影片已經開始展示整個美國的瘋狂,同時也就展示了基爾高所存在的社會環境,這種瘋狂隨著威勒德的深入叢林而加深,科波拉的手法也愈加夢幻,光線的調度開始取代場面調度來書寫這部啟示錄的第二個章節。位於後景的刺眼的點光源布滿整個鏡頭,在眩光的效果下被拉成橫貫畫面的一道道變化不定的線條,人物處於相對陰暗的空隙里,科波拉甚至沒有在這個段落里突出任何人的肖像和體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兔女郎」,人聲,和舞台燈光,因為在這個地方,真正的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他們沒有個性,只是變成了一個個瘋狂的符號,沒有組織、沒有紀律,飄忽不定,舞台上那些酷似男性生殖器的裝飾以及燈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光怪陸離昭示著人類最原始的形態,潛意識中的本我在這里最大限度的沖破禁忌,這里只有性慾和破壞欲,甚至連這兩種慾望也是毫無原因和意義的。在這個段落的結尾,兩個美國大兵攀上直升機的起落架被吊上高空,與基爾高那個段落中,牛被直升機吊上高空是何其相似。他們都是戰爭機器的玩物和小丑,甚至於這些大兵連牛所表現出來的反抗都已不存在,成為時代的奴隸已經成了他們下意識的行為。所以科波拉在拍攝牛的時候給了一個仰角,將這頭掙扎的牛單獨地至於陰霾的天空,而對於這些蒙昧的人,他用了一個角度略微向下的遠景,他們永遠逃離不了這片瘋狂的土地,所以他們是如此的渺小。他們被現實和信仰同時拋棄。瘋狂的煉獄:激戰的美國作為時代的書寫者,科波拉自然不會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隨著威勒德行程的深入,科波拉的思考也進一步深入。描寫美軍在越南的最後一個據點時,科波拉同樣在燈光上使用了節日使用的小彩燈,但是這里已經不再是狂歡者的盛宴,不斷有爆炸升騰起的火焰產生,整個環境也在這種爆炸中忽而變亮,忽而兒漆黑一片,我們很難看清戰場的全貌,也很難在每一張面孔上停留足夠的時間。這是煉獄,不斷有人拖著大箱子跳入水中,向威勒德求助,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誰是這里的指揮官?」可是,沒有人知道,美軍已經失去了控制,處在一種沒有目的的廝殺之中。這里沒有一個直接展現越共的鏡頭,與其說科波拉是為了表現隱藏的恐懼,不如說是在隱喻這場戰爭的非理性,人們要麼逃離,要麼毫無目的的廝殺。指揮者的缺失正是對戰爭發起者的控訴,他們將年輕人送入戰場,然後將他們遺棄。處於死亡中心的人根本不知道戰爭是為了什麼?就這樣,一個古老的問題被提出來了,我們為何而戰?科波拉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戰爭的非理性,為什麼還要沉浸其中?瘋狂的理性:失落的家族在這個段落中,科波拉以一個法國沒落家族在晚餐時的爭論表達了自己對越南戰爭的思考。這個家族是殖民地留下的產物,懷念著當年的輝煌,深味著現在的痛苦,科波拉利用用窗口射入的昏黃光線表現了一種沒落的尊嚴。法國在戰爭中擁有比美國更加刻骨銘心的失敗,這使得他們開始思考現狀,在餐桌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但最權威的聲音在最後對威勒德說:「你們正在為歷史上最大的虛無而戰。」無論如何,這群法國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七十多年,他們在這里有自己的根,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卻是一處無根之地,很多美國年輕人的熱血就這樣白白拋灑了。首先,科波拉站在美國人的角度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美國顯然是捲入了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越南和法國、中國的矛盾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它們都在為自己而戰,而美國顯然在利益的權衡上發生了嚴重的錯誤。世界無法避免一場戰爭,但美國完全可以避免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緊接著,科波拉通過拉手風琴的男人的唱詞更進一步將單獨對美國的批評擴展到了對整個以白人社會為代表的歐美社會的批判。進而將這場戰爭的原因歸結為歷史上的無數個錯誤的決定。而這些錯誤造成的就是一個民族的失落、一個民族的衰退、一個民族的瘋狂……瘋狂的上帝:最後的審判同樣在一片煙霧繚繞地水面,科波拉慢慢揭開了威勒德行程的神秘終點,我們跟隨著威勒德主觀鏡頭逐漸深入,看到了一群在臉上畫著神秘圖騰的人嚴整的列隊在河面的船上,接著是祭壇和懸掛在水面的半裸屍體,音樂詭異神秘,突然,由丹尼斯.虎珀扮演的記者像娛樂主持人一樣招呼著這群美國人,經他之口,我們了解到柯茲上校在這里的地位。黃色的煙霧繚繞著祭壇,祭壇上書「現代啟示錄」,四周散落著被處決者的頭顱。這個景象震驚了威勒德和他的同行者,他們回到船上。最終,威勒德決定帶著蘭斯深入「柯茲王國」的腹地,他在途中被柯茲的「子民」包圍,他們將他按入泥水中,鏡頭對准威勒德旋轉一圈,由此影片進入了最經典的段落。威勒德被帶到柯茲的處所,影片使用了古銅色的逆光、側逆光和側光照明,這種造型感極強的打光營造了一種強烈的原始感,柯茲的面部一開始始終處於陰暗中,只有白蘭度的光頭被強光籠罩,隨著對話的深入,柯茲的面部不時會局部的進入那束光柱中,這種在中景距離造成的特寫效果使得觀眾強烈感受到柯茲的威嚴。當柯茲雙手捧出盆里的水時,它們彷彿沐浴在冥河之中。威勒德和柯茲的第二次接觸是在一種如夢如幻的環境下進行的,科波拉調動了雨水、泥漿、被泥或油彩覆蓋的臉等元素,塑造了一番地獄景象。第三次接觸是在牢房,科波拉安排柯茲閱讀美國主流報紙,柯茲蹲坐在門口,大自然的光線從他身後隨著空氣中的煙霧「飄」來,鏡頭中充滿了小孩,這種景象又讓人想起天堂。柯茲明確指出報紙上的都是謊言,天堂、童年、謊言這三個因素的並置產生了令人回味無窮的寓意。柯茲對美國軍方的失望也具有了強大的諷刺意味。他面對著處於黑暗牢房中的威勒德――後者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當局――宛如先知。威勒德昏迷後又被抬到了酷似古羅馬城堡的房間里,金色的光線從各個的窗口射入,打光仍然以逆光和側光為主,但明暗對比已不似先前那麼鮮明,而是加上了淡淡的散射光,渲染了房間中的煙霧繚繞的狀況。除了威勒德、柯茲和記者,其他人物也被交叉剪輯進來,他們或者如雕塑般站立在那裡,或者心閑氣定的打太極,甚至只是一張沒有表情的面孔……在這里,科波拉借角色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與恐懼為友,否則你就只能與他為敵……利用原始的本能去殺戮,沒有感覺、沒有感情、沒有判斷,沒有判斷……因為判斷會打敗你。」科波拉就此表達了他對於暴力所持的宗教式的觀點。他沒有簡單的評判暴力的對錯,而是站在整個人類群體的高度,說明了暴力是一種原始的神話。也許正是這番不要帶著判斷去殺戮的話最終堅定了威勒德的決心,他終於拋開所有關於柯茲的傳言和書面材料執行了軍方交給他的任務,實際上,他可能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思想而殺死柯茲。這場戲完全是表現主義的。威勒德從水中慢慢浮出,金黃的側光將他塑造成了一尊堅定的雕像,這是一場神聖的洗禮。科波拉運用蒙太奇手法將威勒德砍殺柯茲的鏡頭與宗教儀式上屠殺牛的鏡頭交叉剪輯在一起,突出了顯祭的主題。也將今天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屠殺戮與最原始的殺戮、將個人的殺戮與群體的殺戮、將世俗的殺戮與宗教的殺戮聯系起來,挖掘出存在於人類心中的暴力傾向的歷史淵源。同時這頭牛也照應了威勒德形成開始出現的那頭被吊上天空的牛,而柯茲也成了這場暴力的一個犧牲者被推上時代的祭壇。瘋狂的歷程:威勒德的任務除了展現不同層次的瘋狂的斷面,科波拉還通過威勒德一行人的行為心理變化展現了瘋狂發展的過程,展現了人類是怎樣一步一步從所謂的現代文明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中去的。人物設置上,科波拉有意設置了擁有不同人生經歷的幾個人物,通過他們之間以及他們同外部的互動將一粒瘋狂的種子植入他們心中。片中射殺越南貧民的一場戲在他們各自的性格變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路途上,船長處於責任心,執意要對一艘越南漁船進行嚴格檢查,結果誤將一個越南女子保護小狗的行為視作反擊而對船上所有人進行了射擊,明白真相後,他們都震驚了,實際上,某些人已經崩潰了,接著,他們發現那個越南女子還活著,便決定將女子送去治療,威勒德反對這種拖延行程的行為,於是開槍殺死了她。科波拉的這一筆十分殘酷,這殘酷的一筆也正是這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的成人儀式。「恐懼」,如果你不與它為友,你就只能與它為敵,如果你不將恐懼作為手段,你就只能被它毀滅。也許恐懼就是聯系現代文明與原始暴力的契機。與它為友,你將瘋狂;與它為敵,你將死亡。在片尾的一片黑暗中,傳來了柯茲臨死前那深沉嗓音:「恐懼……恐懼……」❽ 歐美電影,9歲小男孩求得讓死去的母親復活一天相處溫馨時光,煮飯吃沖涼吹頭玩樂至晚目睹睏倦母親永遠不醒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人工智慧》
本信息
中文名 人工智慧 片 名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年 代 2001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科幻/冒險 語 言 英語 漢語普通話 片 長 146 Mins
演職員表
導 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主 演 裘德·洛 Jude Law .... Gigolo Joe 海利·喬·奧斯蒙特 Haley Joel Osment 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 Prof. Hobby (the Visionary)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 Blue Mecha (voice)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 Specialist (voice) 克里斯·羅克 Chris Rock .... Comedian (voice) 阿德里安.格蘭尼 Adrian Grenier .... Teen in van 海利·喬·奧斯蒙特 Haley Joel Osment .... David 亞當·亞里克斯·馬里 Adam Alexi-Malle .... Crowd member Jack Angel .... Teddy (voice) Clara Bellar .... FemMecha nanny Keith Campbell .... Roadworker 戴夫·切斯 Daveigh Chase .... Child singer Clark Gregg .... Supernerd 恩里克·克蘭東尼 Enrico Colantoni .... The Murderer 弗蘭西絲·奧康納 Frances O'Connor .... Monica Swinton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香港 Hong Kong 2001年8月23日 美國 USA 2001年6月26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premiere) 美國 USA 2001年6月28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加拿大 Canada 2001年6月29日 美國 USA 2001年6月29日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夢工廠 [美國] Amblin Entertainment [美國] Stanley Kubrick Proctions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美國] 發行公司: 夢工廠電影發行公司 [美國] (2001-2002) (Non-USA) (theatrical) Warner Bros. GmbH [德國] (2001) (Germany)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阿根廷] (2001) (Argentin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日本] (2001) (Japan)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荷蘭] (2001) (Netherlands) (theatrical)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美國] (VHS) Warner Roadshow (2001) (Greece) (theatrical) Warner Sogefilms A.I.E. [西班牙] (2001) (Spain)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美國] (2001) (USA) (theatrical)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2004) (UK) (TV) (first national airing) (BBC1) 夢工廠家庭娛樂 [美國] (2002) (USA) (DVD) Fox-Warner [瑞士] (2001) (Switzerland) (theatrical) Net5 [荷蘭] (2005) (Netherland 電影海報
s) (TV) (first national airing) 華納兄弟公司 (2001)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法國] (2001) (France) (theatrical)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2002) (Switzerland) (DVD) Warner Home Video (2002) (Netherlands) (DVD) (VHS)
劇情簡介
21世紀中期,由於氣候變暖,南北兩極冰蓋的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都被淹沒在了一片汪洋之中。此時,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人工智慧機器人就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用以應對惡劣自然環境的科技手段之一。 先進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不但擁有可以亂真的人類外表,而且還能像人類一樣感知自己的存在。大衛(海利·喬·奧斯蒙特)就是這樣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小機器人,他被一對人類父母所收養,有一個哥哥和一個貼身的夥伴——機器泰德熊。但這些並不能讓大衛滿足,他一直渴望著自己終有一天不再僅僅是個機器人。抱著對這個願望的執著,11歲的大衛踏上了漫長的心路歷程,跟隨在他身邊的,還有另一個善良的機器人喬(裘德·洛)。誰也不知道他們能否完成自己的心願,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凶吉難料的對復雜人性的追尋……
獲獎情況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Best Effects, Visual Effects 提名 Dennis Muren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Best Effects, Visual Effects 提名 Scott Farrar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Best Effects, Visual Effects 提名 Stan Winston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Best Effects, Visual Effects 提名 Michael Lantieri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音樂/歌曲 / Best Music, Song 提名 約翰.威廉姆斯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2 最佳男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提名 裘德·洛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2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or - Motion Picture 提名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金球獎/Golden Globes, USA 2002 最佳電影歌曲/音樂 / Best Motion Picture Score 提名 約翰.威廉姆斯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特效 /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提名 Dennis Muren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特效 /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提名 Scott Farrar 英國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特效 /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提名 Michael Lantieri
幕後製作
淵源——兩位大師的故事 由於《人工智慧》一片是斯皮爾伯格繼完成《侏羅紀公園》多年之後重拾科幻片的老本行,並且也是他在《第三類接觸》後又一次自編自導影片,所以該片製作的水準也就可想而知。 本片斥資1億美元,由華納、夢工廠和庫布里克製片公司合作出品,庫布里克的養子也擔任了本片的執行製片人。2000年8月17日,影片在位於加州的華納公司製片廠16號攝影棚開機(16號攝影棚是全世界最大的攝影棚,《完美風暴》一片就是在這里誕生的),整個拍攝過程中,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再一次大顯其能:工業光魔利用先進的「實時3D電腦游戲引擎」系統事先在電腦中製作了部分影片中的場景,使導演可以隨時根據拍攝需要選擇合適的背景並加入特殊效果;另外,嶄新的「On-Set Visualization」技術還可以實時地在拍攝時將演員和背景合成起來,並把合成的結果顯示到場景中,讓演員們不會因為對著藍色幕布演戲而不知所措。 看來對高科技手段樂此不疲的斯皮爾伯格這次可真是又過了一次特技癮——據小演員奧斯蒙特說,斯皮爾伯格叔叔很會給自己找樂子,《人》片拍攝過程中,攝影棚簡直就是他的一個大型游樂場。難怪我們總能在斯氏的影片中看到那麼多自己兒時的夢,其實這位大導演本身就是一個童心未泯的大頑童。 宣傳——「欲擒故縱」的把戲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均保持了高度的保密性,再厲害的記者也無法打探到有關劇情或拍攝的任何細節。這種保密程度與當年的《女巫布萊爾》可有一拼,因而《人》片也就格外受到影迷們的關注,網路上各種與《人》沾邊的消息都成了電影愛好者們瘋狂追逐的對象——這也許正是影片製作者們所要達到的效果吧?「欲擒故縱」的把戲比起花大把的銀子作宣傳來說,可劃算多了。 當然,保密歸保密,「欲擒故縱」還是不能完全替代影片宣傳的。《人》片的宣傳手法可以說也是很討巧的:在電影預告片的末尾,一句猶如謎語一般的話引起了影迷們的極大興趣,要想解開這個謎團,他們必須訪問一系列的網站,然後得到幾個電話號碼和E-mail地址,撥打這些電話號碼並且發信給那些神秘的地址,謎底——也就是《人》片的劇情——就會一點一點地呈現在你的眼前。這種宣傳方法正好投合了影迷們獵奇的心理,達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幕後 斯皮爾伯格繼承大師庫布里克遺志,拍攝了這部未來派的科幻史詩影片,裘迪勞和第六感小神童奧士文的機器人造型頗為神奇。 故事發生在二十一世紀,地球因溫室效應而令冰山溶化,許多沿海城市被水淹沒,人類只有依靠電腦的人工智慧來維持生命,同時人類也應用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作各種不同的用途。在其中的一個家庭,一對人類父母收養了小機器人大衛(凱利祖奧士文)作為他們的兒子,給他真人一樣的生活。而大衛在人類中長大,開始了一段非比尋常的心路歷程… 本片是導演監制於一身的斯皮爾伯格根據電影大師史丹利庫布里克生前所留下的八十頁劇本改編而成的。影片的故事有點兒象童話皮諾曹的現代科幻版,和2年前羅賓威廉斯的《兩百年人》(Bicentennial Man)也有幾分相似。而片名 A.I. 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縮寫,就是人工智慧的意思,影片的全名也應該是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斯皮爾伯格自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後就一直在猶豫他的下一部作品,他手頭的計劃包括《藝妓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印第安納瓊斯第四集》(Indiana Jones 4)和《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等。但由於和他有20年交情的庫布里克於1999年突然去世,《大開眼界》(Eyes Wide Shut)在無奈中帶著一絲遺憾成了大師的絕響,而大師生前最後一個計劃也就是本片《A.I.》暫時擱淺,這一突變使得斯皮爾伯格把本片列入了他的計劃之中。 斯皮爾伯格於去年初決定繼《侏羅紀公園》後再度挑戰科幻題材的影片,其中包括向老友致敬的這部《A.I.》和湯姆克魯斯期待多時的《少數派報告》,兩部影片到底誰先勝出一度成了影迷茶餘飯後的最佳話題。經過數度周折,斯皮爾伯格最終選擇了這部他從未嘗試過的未來派風格的科幻史詩影片《A.I.》。 人工智慧幕後揭秘 1999年,斯坦利庫布里克因為心臟病突發而永遠的離開了他畢生熱愛的電影事業。引用一本雜志的話「我們對這個死去的偉大導師已經說的太多」。這個大師的一生之中,只拍了16部影片,卻部部都是驚世之作,從《2001年太空漫遊》到《發條橙》,他老人家的深度和對人類的諷刺實在是讓人佩服。「只有上帝和庫布里克才熱愛人類和詛咒人類——如今這一對老混蛋在天堂又他媽笑了。」 唯獨讓這位大師在天堂仍不得安心的,就是讓他花費了二十多年心血的《AI》,早在1974年,庫布里克就開始構思如何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了。靈感來源於1969年的一部短篇小說《去年夏天的超級玩具》,小說描繪了一個失去關愛的機器男孩和他的玩具泰迪熊的故事。庫布里克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不斷加工潤色甚至還找來幾位小說家一起來合作當故事構思的差不多時,技術的實現問題就擺到了庫布里克面前。以當年的技術水平是很難達到庫布里課的要求的。不是說庫布里克挑剔,之所以稱之為大師,就是因為他對完美的執著追求。別人拍一部電影可以只花幾個月,他卻要耗費三四年。所以《2001年:太空漫遊》放在今天看仍然很完美,而別的早期科幻片卻顯得很粗糙,道理就在於此。話在說回來,因為當年技術條件的限制,庫不里克深感難度之大,只好把進展放慢,暫時將影片擱置起來。 一切的改變開始於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這部科幻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在票房上,更在於技術上。可以說《侏羅紀公園》是電影數碼技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庫布里克從那裡看到了希望,於是,當年感恩節上他邀請了公司的效果總監丹尼斯·謬倫去他在英國的家做客。飯後庫布里客觀摩了丹尼斯帶來的一些樣片,並一起討論了為該片進行數碼製作的可能性。回到美國後,丹尼斯開始為《AI》設計方案,但庫布里克要求甚高,每個方案他都不會馬上表態。因為庫布里克的這種拖拉作風,一直到他去世,這項工作也未能有所進展。 就在庫布里克去世一年後,華納公司讓史蒂文·斯皮爾博格接手了這部影片。幾十年沒寫過劇本的斯皮爾博格開始為《AI》編寫劇本。這不是華納公司的突發奇想,事實上二十年來庫布里克一直與斯皮爾博格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要說誰是最了解這部影片的人,那麼除了庫布里克自己就是斯皮爾博格了。兩年後丹尼斯被請到洛杉磯,會見了斯皮爾博格。在那裡丹尼斯驚訝的看到庫布里克為這部影片所准備的各種資料,其中包括請畫家貝克繪制的一千五百多張電影插圖。事實上從丹尼斯1993年同庫布里克第一次會晤開始,庫布里克就為該片投入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多的前期工作。說到這1500張插圖,我們還要提一下他們的作者——克里斯·貝克。庫布里克之所以找到貝克是因為被他的一部圖畫書所吸引,庫布里克告訴他大致內容,然後讓貝克自由發揮。就這樣,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兩人雖然身在兩地,但通過電話和傳真機完成了這些驚人的插圖。 正式開始工作後,他的老搭檔斯坦·溫斯頓工作室自然而然的負責起人物造型的任務。當然,最主要的人物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機器人了。說到為機器人設計造型,溫斯頓工作室可是有一手的。最經典的造型莫過於當年的《終結者》了。但是這次不同以往,要設計的造型數量巨大,斯坦溫斯頓試圖創造出一個人們從未見過的機器人世界。為此,溫斯頓工作室聘請了超過140位藝術家來加盟這個工程。並且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車間,這是溫斯頓工作室有史以來搞的最大的一次,人人都是傾力而為之。即便如此,在設計了幾百個方案後,斯皮爾博格居然還是不太滿意,他總是說「哦,他看起來實在太像終結者了。」 當影片轉交到斯皮爾博格的手中,一切關於大衛的問題都不存在了,因為斯皮爾博格使用了真人來扮演這個機器男孩(不愧為大師,偷工減料的本事也是一流的……不知道庫布里克在天之靈會不會被氣的吐血……)。童星海利喬奧斯蒙特出色的完成了這個任務,他在表演的時候居然能幾分中不眨一下眼睛。當然,為了讓他顯得更完美,化妝師們剃光了奧斯蒙特臉上的汗毛,這樣他看起來會更光滑一些。事實上,為了研究出這個效果,化妝師拿其他小孩做了很多試驗,以至於最後半打孩子臉上都是光光的。 影片的主角是機器人男孩大衛,這是一個皮諾曹式的人物,也是讓庫布里克最傷神的角色,早在1994年,庫布里克就開始了一系列試驗,摸索如何在影片中表現這個角色。以庫布里克最初的想法,大衛一定不能用真人來扮演,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真小孩兒會長大,而以庫布里克的拖拉作風,估計影片拍完小孩兒也該成人了。同時他也希望這個角色看起來稍微的不同於真人,因為他畢竟是個機器人。所以他讓IML做一個全數碼生成的人物試試,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隨後考慮使用玩偶,模型專家以庫布里克五歲的孫子為樣板,製作了玩偶模型,但是這個方案最後也未被採納。也有人建議庫布里克使用真人演出,再加上電腦生成的腦袋,如此種種,但庫布里克始終沒有能夠找到令他滿意的效果。 當斯皮爾博格除了大衛,影片中還出現了各種型號千奇百怪的機器人。製作者們為了影片設計了大約25種機器人。他們各司其職,包括清理工,廚師和開罐頭的機器人。斯皮爾博格要求這些機器人看上去更人性化一些,而不是讓觀眾感覺到他們只是一些機器而已。為了讓這些機器人在銀幕上活靈活現,斯坦溫斯頓工作室動用了模型、CG和化妝技術,總而言之,能用的全都用上了。 雖然影片上映後如同所有庫布里克的影片一樣,觀眾反映平平。但相信它會是一部慢熱的作品。在若干年之後,成為又一部偉大的作品。畢竟,它包含了兩位電影大師的心血。以及數百名幕後人員的忘我工作。
精彩對白
❾ 美國電影海報都是什麼樣的
1、《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
《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是派拉蒙影業公司2009年出品的一部動作電影,改編自同名美國熱門漫畫,於2009年8月7日中國、美國同步上映。
影片講述了恐怖組織「眼鏡蛇」企圖征服世界,美國政府為了保衛國家而組成了特種部隊——G.I.Joe。
杜克領導特種部隊,為了抵禦邪惡的眼鏡蛇頭領及其部下,發誓不論何時何地要為自由而戰,赴湯蹈火除暴安良以伸張正義。
該片講述一支精乾的「海豹」分隊前往奈及利亞的叢林,營救一位支援當地醫護工作的美國醫生期間發生的故事。
❿ 文予琪製作並主演的《通天之眼》有哪些看點
大型網路輕喜恐怖電影《通天之眼》集齊眾位「創作大神」和「鮮花鮮肉」,同時滿足了「內容派影迷」和「顏值派影迷」的雙重觀影標准。該片融合愛情、動作、恐怖、懸疑、喜劇等看似相互排斥的影片元素,以法師、屌絲、女漢子、小偽娘、腹黑男、暗黑女等特色人物悉心調和,醞釀出一部逆反常規的恐怖電影,在貼合社會要點的基礎上,調試出適合時代人群觀影的新鮮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