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問一部關於一個小男孩去西藏找媽媽的電影,謝謝了!
《我的媽媽在西藏》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31903/
西西的爸爸是藏族登山運動員,媽媽是自願從成都到西藏牧區從事教育工作。在內地外公家長大的西西非敬賣常想念自己的父母。他利用放暑假的機會隻身去西藏看望父母。然而到了西藏以後,他只見到了爸爸,卻不見自己的媽媽。當他問到媽媽在什麼地方時,爸爸總是支支吾吾。西西懷疑爸爸媽媽已離婚,一氣之下,在小朋友梅朵的幫助下,跟隨藏劇團偷跑到草原去尋找自己的媽媽。在尋找過程中,他把一舞蹈女演員和一漢族年輕女教師誤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引起了一系列誤會,找不到媽媽的西西愈來愈沮喪。而西西的爸爸丹增發現西西不在了,非常著急,四處尋找,終於通過西西媽媽的好朋友桑姆在草原上找到了西西。丹增經亮敗逗不住兒子西西的懇求,終於答應帶西西到媽媽教書的牧區小學去。到了牧區小學,父親丹增忍著悲傷,告訴了西西,媽媽在一次雪崩中,為了搶救遇險牧區兒童而付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雪山枯李上。西西無比悲痛,對著草原、雪山一遍遍呼喚著媽媽……
② 很久以前看的一部電影 只記得是講一個小男孩找媽媽 國外的電影 很感人
《三千里尋母記》
③ 天堂回信電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天堂回信》描述五歲小孩晨晨因母親出國,把他托給爺爺照顧。爺爺是退休郵差,但仍熱心服務。他對孩子採取朋友的態度相處,爺孫倆發展出深厚的感情。後來母親回來了,晨晨不得不回到母親身邊。母親本來對爺爺有所誤會,在知悉真相後也改變了態度。無奈爺爺終因年老去世,晨晨用放風箏的方式把他寫給爺爺的信送到天堂去。該片人物簡單,故事清淡,卻洋溢出濃郁的親情,並深具時代感與教育性。
④ 找一部日本的電影,我忘了叫什麼名字了。大致情節一個老...
五歲庵》
片中講的是由於媽媽在大火中喪生,男孩吉松和他瞎眼的姐姐吉美相依為命, 為了不讓弟弟傷心難過姐姐吉美一直沒有告訴弟弟真相。弟弟在這樣的謊言中長到五歲,盼望著來年春天和姐姐一起去尋找媽媽。一個關心姐姐但冒失的弟弟,一個愛護弟弟但雙目失明的姐姐,他們為了找到媽媽而踏上了流浪的旅程。故事就從兩個人的流浪開始,兩人在流浪過程中相互依賴和依靠。偶橋滲彎然的情況下,他們遇到了寺院的僧人,兩人由此開始了寺廟的生活。弟弟那麼的調皮純真 可愛,又是那麼的想見到自己的媽媽,姐姐被兩個男孩子欺負的時候他那股子沖動,那敏悶股保護姐姐不想讓她受傷的感情又讓人感覺他那麼的有氣概,但是又是因為沒有媽媽而讓純真的他哭泣,看到那段,自己再也控制不住眼淚,任由它流下來,也許最近感情是有點脆弱,但是肯定的是這部電影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 五歲庵是一個偏僻寺院,是為了讓一個五歲男孩的靈魂能夠進入天堂。這個偏僻的寺院重建以後被取名五歲庵。 它真的是一部相當漂亮的韓國動畫,它汲取了日本片和歐美片裡面的出色地方,而重要的人物造型,和故事的敘述則有自己的一套。秉持了韓國電影一慣的風格,美麗的風景,清新的配色,精緻的喊歲構圖,經久流傳的純真的故事…… 《五歲庵》的故事情節取材於韓國有關五歲庵的傳說。韓國五歲庵位於內雪岳地區,該地區還有飛龍瀑布、玉女潭、百潭寺等名勝古跡。飛龍瀑布為韓國著名的瀑布之一,高100米,水流自絕壁上飛瀉而下,在懸崖與楓林紅葉之間湧起團團霧氣,雲蒸霞蔚,吼聲如雷,壯麗迷人。
五歲庵的來歷是,相傳在新羅善德女王時代,梅月大師帶5歲兒子來此庵出家修道,她因庵內斷糧去襄陽化緣,同兒子約定3日內返回,但由於大雪阻隔,到第二年春天才回來,這時,她看到兒子已坐化在佛像前。從此,此庵改名為「五歲庵」。
⑤ 找一部電影,關於孩子找媽媽的,大概八九十年代的
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一諾千金>>,講的是一個民工帶著孩子找媽媽的故事。/ 《小龍人》?應該是叫小龍人,講的是一個小龍人在和人類朋友襲察一起找媽媽的故事。 《嬰靈》,講的是一個墮胎的嬰兒孩子正局想念父母,奈何橋下堆石頭。四個應該有一個能用的上,我也只找到這么幾個。希望舉禪讓能用的上。
⑥ 小男孩帶小女孩離家出走坐公交車去找林家溝的媽媽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可能叫《媽媽再愛我一次》。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台灣獨立製片富祥公司1989年出品的台灣倫理悲劇片,影片改編自台灣滾答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敘方大盯慧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孫亞東飾)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楊貴媚飾)的故事。
黃秋霞,林志強的母親,林國榮的前女友,因林國榮母親的反對,未能嫁入林家,為林家生了兒子,後來因林家搶去兒子而發瘋。林國榮,黃秋霞的丈夫,林志強的父親,年輕的時候於林志強的母親相愛,但屈服於母親陳淑芳和家族榮譽,和林志強母親分手,後又娶妻。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一部台灣苦情戲,在內地獲得共鳴,這是當時發行這部影片的工作人員都沒有想到的。或許則氏是因為母愛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題材,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這樣喧囂,或許是因為它給了善良的人們一個宣洩感情的埠。
⑦ 一部俄羅斯電影 講一個小男孩找媽媽的
《尋找幸福的起點》 (Italianetz)
這是一個簡單卻感人肺腑的故事,描述一個即將被義大利夫婦收養的俄羅斯男孩,不期望未 來的好日子,卻擔心如果有一天親生媽媽來找他,他不在怎麼辦?眼看出國的日子逼近,等不及媽媽來,他決定自己尋找。年僅六歲的主角為此努力學習識字、自己 搭火車、被壞孩子欺負、還要擔心人口販子的追查……。沒有好萊塢童星的油腔滑調,天才小男主角以其生動自然的演技,分分秒秒揪緊觀眾的心。
⑧ 《五歲庵》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五歲庵》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接觸《五歲庵》是一年前的事了,那會兒《麥兜響當當》的出現在國內引起了不小轟動,有一次和韓語專業的好朋友正好聊到這個話題,她就強烈向我推薦了《五歲庵》。
說來也慚愧,曾經一度搞不清動畫、動漫、卡通幾個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的我一直固執地以為,這些不過都是專門給小屁孩看的幼稚片,因此自初中以來就杜絕看一切動漫和卡通了。但《五歲庵》卻給我帶來了不少震撼。和大多數觀眾一樣,我被它感動不已,也灑下不少熱淚。
第二次和班上同學一起看時,卻對故事情節的傷感沒了多少感知,更多的是驚嘆於影片外在畫面和背景音樂的美感。對於這種狀況,我自己也很不解,帶著一肚子狐疑,重看了一遍。這次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又是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看,內心產生了一些新的感觸。
突然覺得虧敗信,這種題材的影片就是適合一個人靜靜地看才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感知,因為只有孤獨者才銷輪能真正切身體會那份孤獨和傷感。
就像歌曲《越長大越孤單》所唱的那樣,隨著我們的長大,自己變得越來越孤單,成長的過程其實無非就是填充孤獨的過程。為了排解孤獨,我們會不斷嘗試結交新朋友;為了排解孤獨,我們會努力使自己的生活盡量充實起來,音樂、閱讀、運動、工作、學習,這些都會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然而,有沒有人想過,用愛來填充孤獨?
毫無疑問,母愛是整個影片的中心主題。故事圍繞姐弟兩找母親展開,對母愛有大手筆的表現。當吉順興高采烈捧回的煮土豆被調皮的弟兄兩搶走時,善良的胖大嬸又重新端給吉順一大碗,看著胖大嬸慈祥的笑容,誰不想擁有母愛?當吉順為了保護姐姐,打傷了調皮小子,調皮小子的媽媽跑過來理論時,誰不會像吉順那樣想起自己年幼時同樣的情境?
母愛不僅僅具體表現在人身上,就連裡面佛教的神似乎也被女性化,附上了母愛的色彩。影片中對如來佛祖火紅的雙唇、纖細的手指進行的特寫,觀世音慈祥臉龐的系列鏡頭,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母親。因此,對母愛的飢渴和追尋成為了吉順姐弟填充孤獨的棉絮,是母愛讓他們的生活充實——盡管大多數時候還是傷感。
吉順姐弟是孤獨的,但愛把他們連結在一起,彼此依賴,相互幫扶。堅伊有溫柔寬容的慈愛,吉順有天真純潔的博愛。愛是他們填充孤獨共同的棉絮。
盡管堅伊知道母親已故的現實,根本不可能再找到,但出於對弟弟的愛,她不忍心告知,而是陪著他四處流浪。他們以四海為家,靠無數個「胖大嬸」好心人的接濟過活。在這個過程中,堅伊不僅僅作為吉順的姐姐,更多的還扮演了一個母親的角色,她身上流露出的寬容和慈愛是母性特質的展現。在尋母途中,堅伊教弟弟唱歌,給弟弟講有關媽媽的故事,吃東西時總是先確保弟弟先吃飽。但印象最深的,是姐弟兩過河的情節。雙目失明的堅伊不能獨自過河,於是在弟弟的攙扶下徐徐前進,但當弟弟看到小白狗時,他興奮地拋下還在河中央的姐姐一個人先飛快地跑過河對岸了。失去攙扶的堅伊又害怕又焦急,但是她沒有生氣,而是一個人摸著石頭過河。盡管還是不幸地摔倒在冰涼的河水中,但上岸的堅伊也依然沒有表露出責怪,而是依然擔心正在樹上的弟弟。
吉順雖然調皮,但是個善良純真的孩子,心裡充滿對世界的博愛。基於這種愛,他在不同時期總能找到方法排遣孤獨。在被和尚們收留前,姐弟兩雖然居無定所、溫飽不定,但調皮的吉順總能把姐姐逗樂。在他眼中,大海和微風、楓葉和蘆葦都可以成為他們的開心果,一路都是開開心心伴著歡笑走來,小白狗的收留也正是吉順枯團愛心的體現。在被和尚收留後,空寂的寺院對這樣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無聊是肯定的,但吉順和小白狗每天玩得很開心,把和尚們的鞋子偷掛在樹上、偷走洗澡僧的衣服給羊穿,這一系列惡作劇也給寺院帶來了生機。在剛到蔚山時,吉順看到各種小動物時更是喜愛不已,撲過去就想抓住他們一起玩耍,在以後剩下的日子裡,他都樂於找小動物、堆雪人玩。相信觀眾在看到吉順羽化的門前的雪人時,都無一不為之動容:吉順自己身上不剩幾件衣服,但是雪人身上卻披著他的外套和圍巾。
推而廣之,可以說其實影片中每個角色都在用愛填充內心不免出現的孤獨。年輕和尚用他那普度眾生的仁愛,寬容地對待吉順所有的調皮行為,在大風雪中,也是基於對吉順的掛念才堅持全力前行。小白狗是孤獨的,所以它寧願冒著寒冷守在吉順的.門口,對主人的鍾愛填充了它的孤獨。在這個精彩的社會里生活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會適時找到自己孤獨的填充劑呢?
當男孩站在夜晚的大樹下,仰天失聲大哭的時候,悲傷的暗流噴薄而出,他的心裡寄居著孤獨無助的靈魂。五歲的心願,就是他的媽媽,僧人告訴他,靈魂之眼能夠看見微風,用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因此,他一廂情願的把看見媽媽這個願望,寄託在了靈魂之眼上,於是,踏上了另一座寺廟,開始學習之旅。
期待像微風,帶來希望,卻從未出現。媽媽這個願望,男孩始終不曾忘記,可是,上山後,能夠得到的期待卻越來越少。他在山上的朋友只剩下了僧人,但是僧人需要面壁念經誦佛,大部分時間無暇顧及自己,那一幕歡樂的滑雪場景,他期待有人陪他一起玩耍。後來僧人下山去集市,由於大雪封山卻一去不復返,男孩的期待又開始妥協,他覺得僧人是生氣了,給他添了麻煩,所以過了這么多的夜晚還不回來,他期待僧人的歸來。最後,男孩連食物也沒有了,他靜坐在觀世音菩薩面前,虔誠的呼喚,期待給他食物,陪他玩耍,看見媽媽,這就是最為心酸的一幕。
天堂的使者,當所有的期待都聚集在一起,卻都無法滿足的時候,幻化的精神食糧讓他靜坐在菩薩面前,直到死去,這也許被有些人理解成為幸福或者靈魂的升華,但是在我看來,那是一種赤裸裸的欺騙,對自己心境的欺騙,因為,實際情況,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期待了,已經無可奈何了,已經無力掙扎了,可悲,可憐,又可嘆。現在,多少人活在這樣的世界裡,作為社會結構里的弱者,自我精神的強者,但其實,越逞強越卑微,那裡,一個孤傲的世界,一個沒有人認可,一個自己苦撐的世界,敏感而脆弱,需要時時刻刻的自我催眠。
需要,期待,希望,慾望, 馬斯洛的基本生存需求,過渡到精神層面的期待,轉承為需要奮斗的希望,嫁接到無窮無盡的慾望,有標准可以評判其中的好與壞嗎?當基本衣食住行的需求都無法滿足時,人們會同情你,當你對生活有期待時,人們會贊賞你的上進心,當你對生活燃氣希望時,人們會被你的心境所感染,當你擁有很多慾望時,人們會勸阻或者嫉妒你,每個人,從需要到滿足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人在介於追求到滿足之間,是最幸福的,可是,都需要一個基礎,和可實現期待的途徑,對於虛幻和不存在的實物,也只能用精神來實現,對於美好的幻想,現實越是殘酷,精神就越是凄涼,因為對自己報以的同情,就會越多,最後,我們豐富的,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安慰,不管是烏托邦,象牙塔,還是桃花源,大都帶有一種逃避的意味。因此,這世界千千萬萬之人,擁有更多期待卻不去努力實現的,多半是精神主義的自憐自卑自我安慰者,然後再漸漸告訴自己無欲無求,這樣既不用爭取,也可以達到自我滿足的效果。
要麼戰勝,要麼共享,這是韓寒對於感情第三者問題的回答,其實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逃避,在基礎情況既定的時候,人性會選擇讓自己舒服的姿勢,以基本滿足的情況活著。如果你對現實過分不滿,又無力改變,也只能靠著想像自娛自樂了,所謂的逃避,大概就是你接受能力比較低。在人性開放的時代,我們對自己慾望的追求,已經變得赤裸裸了,可是精神的家園,永遠不是野蠻原始的慾望,它是需要人性修飾的,才能出落成為社會所認可的同盟者,而我們,在社會的步調中,也好像迷失了自己純真的期待,緩緩被污染成為慾望,越來越錯亂。
五歲庵,看到名字的時候,我想應該是個5歲就開始廟宇生活的孩童的故事,5歲,是個很潔白的開始。
整個動畫一直給我歡快的感覺,吉順的小嘴總也合不攏,整篇故事幾乎全是他的台詞。為什麼呢,這么愛動愛玩愛說愛唱的小男孩?很多小孩都是這樣吧,可是吉順這樣的過分的活潑,讓我感覺到他沒有家教了。是的,他沒有父母了,只有雙目失明的姐姐,姐姐帶他去尋找媽媽,可是姐姐,也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
孩子都是天真的。吉順說想學怎樣打開靈魂的雙眼,這樣可以教會姐姐,可以讓姐姐在世間找到媽媽,從此吉順就可以是有媽的孩子,有人愛,不怕別的小朋友欺負了。可是媽媽,早已不在這個世上,吉順的一生,從來沒有意識到,媽媽和他,不在一個世界。
看到快結束的時候,我也抱著幻想,吉順會去找媽媽的,至少吉順會知道媽媽是怎樣的。終於,吉順想要開始學習了。開始跟隨先生進山修行了。那依然是多麼歡快的時光啊,叢林里的白雪,歌聲如糖的畫眉,還有那個雪原里狩獵的小小男子漢,在暴風雪來臨前,吉順的世界光芒四射。
暴風雪還是來了。這是個孤獨的世界。孤獨是從孩童時就存在的物什。沒有同伴,我們的內心不再有安全感,沒有認同,整個認知世界都可能坍塌。即使那是一個不祥的屋子,也想要闖進去,希望碰到什麼。依舊是一片寂靜,只有媽媽一樣的菩薩慈祥地注視自己。吉順終於可以靜下來,和菩薩一訴衷腸。孤獨的世界裡,吉順終於打開了靈魂的雙眼,他隨菩薩一起進入天堂。
這是我意料不到的結局。我以為五歲只是開始,不想,五歲原來是結束。
意料外的結束,曾經一直是我嚮往的歸宿。當預言真的如此上演時,再也沒有結束了的灑脫,原來是如此的失望。孤獨的吉順,是否這就是他最好的歸宿?
這個世界的每個我們,都是孤獨的。向吉順的短暫一生學習吧,爬樹抓鳥,下河摸魚,拋灑樹葉順水流,與野兔賽跑,與小鳥比歌喉,抗風抗雪,在最恐懼的時候向菩薩呢喃,也許我們看不到,總有冰消雪融的那一天。
生命本身的意義,不介乎長短,無論何時結束,認真過好每一天,孤獨,亦是天使。
影片主人公的設定本身就凄涼:姐姐失明、獨自帶著弟弟;弟弟沒見過父母、更不知母親已死。姐弟倆沒有親人,會被人欺負,只能相依為命,流浪過活。怎麼看都是慘。
而後兩人有幸被寺院僧人收養,過了一段歡快的日子,可對父母的渴望終究還是特別強烈。有時我想,如果姐姐老實告訴弟弟母親不在了,沒准兩人就能安穩地在寺院長大,然後按部就班,生活下去到老。可姐姐好意的隱瞞了,讓弟弟抱有一絲希望。同樣是從小孩子那個時候過來的,可我還是搞不清,是不是孩子對認定的執念都特別的有韌勁,但唯一清楚的就是:實在希望身邊時刻有母親陪伴。誒喲,實在不願回想自己小時候看到媽媽不在身邊時的那種心情,一動念,一股火就提到嗓子來。弟弟說希望給他土豆的胖大嬸是他的媽媽,無比認真地說胖大嬸一點都不胖,還特別美。就是這樣,我聞著我媽臟衣服的味道都覺得特別親切、安心。
影片最後的表達,可能是為了讓弟弟的離去有一個圓滿的回報:弟弟真的感化了菩薩,弟弟真的去了天堂,真的見了母親,也讓失明的姐姐見到了母親。
心中有念想的人,肯定會半信半疑得問:這是真的么?真心念佛真的可以了結念想么?
那天在終南山上,從山下上來一位女居士,年紀輕輕,可自打來一直陰陰鬱郁,悶悶不樂。一日跟一小和尚交談後,她就像是血槽滿血的戰士,原地復活,精神盎然。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小和尚的一句話:每日誠心誦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可心想事成。從此她每天都纏著這個小和尚,神神秘秘。日後這位居士下山後,我向小和尚打聽:她咋了?怎麼跟突然入魔了似的?小和尚言:為情所困啊。
原來,這位女居士心系前男友,一心想要復合,不惜用任何手段,因為實在愛的不得了。這次上山也是來散散心,希望能夠解脫。當時小和尚給她算了一卦,明確告訴她,你的這個男友早都另有新歡了。沒想到女居士不死心,一直問每日誦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否真的有效?小和尚勸她放下不成,只得點頭稱是。
就這樣,女居士解脫不成,又陷入另一個坑。而她的那位前男友已被我猜個八九不離十,在她上山前剛下山去,跟他接觸過一段時日,實在不能跟女居士感同身受。幾年過去了,也不知是女居士釋然了還是心不誠沒感動佛祖,她的前男友跟女朋友已經准備結婚了。
影片中,弟弟曾說和尚:為什麼要一直對著牆呢?如果這就是修行,那你家也有牆啊。師父一直告誡我們:吃飯就是吃飯,玩耍就是玩耍。可現實往往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時間,如廁背單詞。我們搞形式主義太久了,心雜心濁都是正常事兒,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想著死後升極樂,來世投胎好,但是卻都要經歷現世啊。還沒好好活著給自己積攢福德,沒准死了也解脫不了。就誠懇正視當下,就硬著頭皮向前,看看下一步還會有比死了更無助的境地么?
關於這部影片 畫風很美 線條流暢 表現兩個孩子的天真無邪及可憐的身世,及一個五歲孩童的可悲結局。最後再來段自欺欺人的天堂,但是死了就是死了,我認為最後以這個寺庵來紀念這個可憐的孩子才是重點吧。有點諷刺。
我不明白本片的用意是什麼 是在宣揚一個孩子怎麼走到佛的身邊么,還是步入死亡的命運呢。他的結局是偶然還是必然呢,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一個五歲孩子內心多純潔,意志力多麼堅定,最後在孤獨和絕望,飢餓與無助中幻想自己見到了渴望已久的母親,安詳地失去,片子的最後還出現了菩薩,我看來那是多可悲,有誰來保住這個孩子的性命了。大雪的冬天,沒有人能抵抗大自然突然的憤怒,意外無所不在,我們能做的真的是敲打木魚,祈求所謂的神明么,不是的,的確在很多時候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只有祈求保佑,那沒錯,畢竟意志力再強大的人他務必有自己的信念和精神支柱,但那也許並不是佛祖,也許只是自己思念的曾經給自己真正帶來過溫暖和幫助的人,或是誰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經驗,絕對不一定是神佛。
看到片子的最後,還有菩薩出現,我覺得很憤怒,這就是所謂的修煉么,難道孩子的死亡給我們帶來了美好和安詳么,誰來拯救這個孩子的命,誰能真的讓他回復溫暖和歡笑,別自欺欺人了。所謂的修煉是什麼,就是把一個五歲的孩子帶到了無人煙的山頂上在寒冷的冬季看日出日落么,有沒有科學地考慮過一個孩子的生活,如果在離開孩子以前不要整天念經誦佛,而是教教這個孩子如何獨立生存,告訴他即使沒有母親在身邊也要認真學習怎麼更好地生活,如何保暖,如何尋找食物,如何鍛煉身體,只有堅強地活著,母親才會欣慰,而不是幻想會有觀世音菩薩來拯救自己,會有莫名其妙的奇跡出現,行動勝過一切,自助者天助之。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也許人真的需要佛在某些時候做為精神支柱,但是那覺對不能指導生活和生存。
如果這是一個神話劇,或者最後孩子真的活下來了,我會覺得這是不錯的故事,就像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最後化蝶了,即使知道那隻是一個幻想,但是畢竟再弘揚一種美好的願望,而這部片子最終到底是要告訴人們什麼正能量呢,我到最後都覺得它是個悲劇,不是因為孩子的死亡,而是看官根本不知道死亡的真正原因該是什麼,我只能說我們該好好的反省自己,到底給社會帶來了多少價值。
五歲庵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一個眼盲的姐姐帶著調皮但卻心地純潔善良的弟弟尋找母親,然後因緣際會寄居在一個寺廟里,弟弟為了學得靈魂之眼讓姐姐能看見東西就跟著一個師傅到另一個寺廟學習了,但是由於師傅在茫茫大雪的歸途中不幸昏迷了很長一段時間,醒來後再找回寺廟發現弟弟坐化在佛前(飢寒交迫而死)……故事簡單,情節幾乎沒有起伏波瀾,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個故事卻打動了我們。弟弟的頑皮,不懂事,卻天真燦漫,心地善良……還有壞孩子的媽媽把自己的孩子當個寶,別人的孩子當根草……弟弟的惡作劇讓人抓急,修為不怎麼深厚的法師覺得太尷尬難為情,修為深厚的法師卻能淡然以待,並且鼓勵他用正確的道路和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旺盛的精力……這些都是很平常卻很真實的東西。這也不禁讓我想起新海誠的電影,他的動漫電影裡面的風景都是非常唯美的,而且有很多寫實的鏡頭,自動販賣機掉出飲料的過程,鑰匙掉在地上。和現實士多店幾乎完全一致的情景……這些細節很普通,很平凡,卻很能讓人產生代入感,很容易就把感情投入進去,然後和作品產生共鳴。我覺得這就是日本動漫和韓劇之所以能打動人心的原因……
一位地高大上,或者一位地接地氣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作品應該高大上,應該要格調高些,但是也要有接地氣的平凡畫面和鏡頭,讓觀者產生帶入感。。否則,出戲只是分分鍾的事情……
⑨ 求一部電影,是一部外國片,小男孩為了去尋找他的母親。
是人工智慧,他遇到的不是流浪人,是個機器人。
簡介
在機器人的發展過程中,賦予機器人以情感是最富有爭議的,也是最後未能做到的事。通常機器人被視作為一個極其復灶棚雜的裝置,人們認為他們不會具備感情。但是,現在有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時代的需要就使這種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終於,Cybertronics Manufacturing製作公司著手解決了這個問題,製造出了第一個具有感情的機器人。
他的名字叫大衛(David,海利-喬-奧斯蒙特飾,Haley Joel Osment)。
作為第一個被輸入情感程序的機器男孩,大衛是這個公司的員工(薩姆-羅伯茲飾,Sam Robards)和他的妻子(弗朗西斯-奧康娜飾,Frances O'Connor)的一個試驗品,他們夫妻倆收養了大衛。而他們自己的孩子卻最終因病被冷凍起來,以期待有朝一日,有一種能治療這種病的方法會出現。盡管大衛逐漸成了他們的孩子,擁有了所有的愛,成為了家庭的一員。但是,一系兄辯賀列意想不到的事件的發生,使得大衛的生活無法進行下去。
人類與機器最終都無法接受他,大衛只有唯一的一個夥伴機器泰迪(Teddy)----他的超級玩具泰迪熊,也是他的保羨派護者。大衛開始踏上了旅程,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他發現在那個世界中,機器人和機器之間的差距是那麼的巨大,又是那麼的脆弱。他要找尋自我、探索人性,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⑩ 盲童找媽媽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應該賀拆是2015年電影
《大海與天使》
是王山拍慎立君為製片人,張榮生執導,魏巍、蔣雯麗等主演逗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