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飄落凡間的天使:奧黛麗 赫本
我當然不會試圖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來。
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
——奧黛麗 赫本
奧黛麗赫本,一位飄落人間的天使,有人曾說「上帝親吻了一個小女孩的臉龐,於是奧黛麗赫本出生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奧黛麗赫本是完美的,她是飢毀優雅、美麗、氣質、善良的代名詞。
然而這樣一位完美的姑娘,她的童年卻是艱難的。小小年紀經歷了父母的爭吵,家庭的破裂,父親的拋棄。二戰期間,還曾做過小情報員,為了躲避納粹的肆意屠殺,在家中陰暗潮濕的地窖里熬過了戰爭的最後一個月,險些被餓死。讓她活過來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帶來的食物,可能這也是她之後將畢生都傾注於聯合國兒童關愛事業的原因吧。
1948年,18歲的赫本為了掙學費,在母親的幫助下參加了 《荷蘭七課》 的電影試鏡,導演一見到她便對助手說:「你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見到了!」最後奧黛麗赫本贏得了這個角色,這是她的第一次電影出境,雖然影片很短,雖然角色不太起眼,但是這成為了她的起點,電影中首次亮相的她還帶著稚嫩的嬰兒肥。
1951年, 《野燕麥》 中赫本的嬰兒肥不見了,雖然只是一個小配角,短短的幾句台詞,但是可以看到她身上漸漸顯露出的優雅女人味,舉手投足間都彰顯了氣質。
同年播出的電影 《天堂里的笑聲》 ,沒有名氣的赫本依然是龍套演員,在劇中飾演一位買煙女孩,出場僅僅兩次,台詞也不過兩句,但是這個時候的赫本已經長開了,僅有的兩個鏡頭也很驚艷。
《械劫裝甲車》 也稱 《熏衣草山的暴徒》 ,奧黛麗赫本在劇中飾演一位名叫奇姬塔的女孩,與亞力克·吉尼斯演對手戲,劇中她從情夫手裡接過現金,優雅地轉身離去。
雖然只有一個鏡頭,還是獲得了編劇泰迪·克拉克的稱贊:「奧黛麗·赫本在影片中像朗誦了一首美妙的詩歌,她是可以精心雕刻的一塊好材料。」主演吉尼斯也說:「「雖然她只有一句話的表演戲分,但她用她獨特的方式去完成了任務,她無與倫比的美貌是最大的亮點」。
《蒙特卡羅寶貝》 ,赫本在劇中扮演了一位被寵壞了的女明星,這部電影讓劇作家Colette看到了赫本的潛力,之後將赫本選為音樂劇 《金粉世界》 的主演,為赫本的好萊塢之路奠定下了基礎。這部電影對於赫本來說,是她職業發展中不可繞過的一部分。
1952年,奧黛麗赫本飾演 《雙姝艷》 中的Nora,雖然鏡頭依然很少,但已經作為女二出演,並且在劇中延續了她最愛的芭蕾,貢獻了她少有的舞蹈鏡頭。
《少婦軼事》 ,赫本出演女配角伊芙,這部電影中赫本的戲份有所增加。在劇中赫本清新靚麗又俏皮。但拍攝期間導演的嚴苛挑剔,讓赫本一度沮喪失落。
1953年的 《羅馬假日》 是赫本的經典代表作之一,被許多人所熟知,豆瓣入選TOP250之44。影片中作為女主角出鏡的赫本將公主的靈動氣質,與天真浪漫詮釋的活靈活現,以至於讓很多人誤以為她本身就是這樣的人,真實的赫本並非如此,而是內向的帶著點淡淡的傷感。她在1953年接受《生活》雜志采訪時說:「我經常獨處,周六到周一早晨,我很喜歡一個人宅在家裡,這是我充電的方式。」
在影片的最後,也是最能夠看到赫本演技的爛隱備地方,一個長長的笑靨,包含了見到情人的喜悅,無法相聚的哀傷,不得不離別的痛苦,但這些情緒又必須藏在公主矜持的形攜純象下,不能讓現場的記者們發現,又必須讓熒幕前的觀眾體察。
1954年, 《龍鳳配》 赫本第一次與紀梵希合作,並且是赫本親自從紀梵希已完成的服裝中挑選出自己認為適合影片的戲服,也因此,赫本與紀梵希開啟了幾十年的友誼之旅,彼此成為畢生知己,直至赫本去世。兩人不是愛情,勝似親情,但又比親人更親密。
被拍攝過無數次的題材 《戰爭與和平》 ,1956年,奧黛麗赫本也出演過其中的娜塔莎。一身干練的風衣外套,一頂小禮帽的赫本別有一番戎裝的風味。
1957年,赫本接拍了歌舞劇 《甜姐兒》 ,並要求大師級的舞蹈明星弗雷德·阿斯坦擔綱男主演。對兒時便開始練舞的奧黛麗赫本來說,能夠與弗雷德·阿斯坦同台是她的夢想,在《甜姐兒》中赫本不僅實現了與偶像同台的夢想,還再次拾起了舞蹈。對於她來說這部電影充滿了感情與意義。
《黃昏之戀》 中與赫本搭戲的男主角當時已經56歲,而赫本才28歲,在當時那個還比較保守的年代,這樣的年齡跨度讓很多觀眾對此不滿。赫本的演藝生涯中總共有好幾次與年紀大過自己一半的演員搭戲,《黃昏之戀》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 《修女傳》 這可能是奧黛麗赫本最為沉重的一部電影,與之前輕松歡快的愛情片相比,這部電影無論是題材還是服飾都是單調的,但這並不影響成為赫本的代表作之一。
1961年, 《蒂凡尼的早餐》 赫本代表作中經典之中的經典。影片當中最為吸人眼球的非她的造型莫屬,被無數女星爭相模仿直到今天。因為她的美麗身影而沖淡了電影本身老套的劇情,她在劇中演唱的《月亮河》帶著絲絲惆悵,但又充滿希望,讓整部影片更加浪漫。
《雙姝怨》 赫本唯一的一部同性題材電影。外向的視角,在人性、愛情、社會性中淡化情感,突出同性戀者與社會的關系,充滿著絕望與沉重,是一部具有先鋒意味的影片。
1964年, 《窈窕淑女》 是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之一。在劇中,她的造型服飾一如既往地成為亮點,很多人看電影就是為了看她的造型與服飾。
作為藝術家,赫本的經典作品很多,在電影史上她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演員。但她留下的除了經典的電影,還有她的善良,她的觀念,她的審美……
在拍攝 《翠谷香魂》 時她將小鹿帶回家培養感情,後來小鹿各種粘著她,變成了她的寵物。
有人曾問她美麗的秘訣是什麼,她說:「要想擁有吸引人的雙唇,請說善意的言語;要擁有美麗的眼睛,請尋找他人的優點;要想擁有纖細的身材,請與飢餓的人分享你的食物;要擁有亮麗的頭發,請讓小孩子每日觸摸你的頭發;要想擁有自信的態度,請學習你不曾學過的知識。」這是她的回答,更是她的觀念,她自己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好萊塢顏值出眾的女星比比皆是,為何就奧黛麗赫本得以盛贊至今?如果僅僅靠臉蛋一定沒有辦法做到。人們看到她,盛贊她,更多的是她誠摯地致力於兒童的慈善。
1988年——1993年間,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在非洲,在拉丁美洲,一旦與孩子們在一起,她就變得格外溫柔,沒有憐憫,是誠摯的感同身受,那種目光,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她所做的正是當年她所感受到的。
天使般的「奧黛麗精神」——發自內心的愛。
⑵ 奧黛麗赫本演過哪些電影
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從影26年,平均每年只拍一部電影。
電影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其他譯名:天長地久
鬨堂大笑 They All Laughed (1981)其他譯名:皆大歡喜
血統 Bloodline(1978)其他譯名:朱門血痕、血線
【說明】赫本的唯一一部R級電影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其他譯名:等到天黑
儷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其他譯名:麗人行、二人同路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其他譯名:怎樣偷到一百萬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1964)
巴黎假期 Paris, When It Sizzles(1964)其他譯名:花都繽紛錄、巴黎燃情記
謎中迷 Charade(1963)其他譯名:謎中謎、鋒絕迷中迷、花都奇緣結良緣、兒戲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其他譯名:孩子們的時刻
蒂凡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其他譯名:珠光寶氣、第凡內早餐、帝芬尼的早餐、蒂凡內早餐
恩怨情天 The Unforgiven (1960)其他譯名:恩怨有情天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1959)其他譯名:綠廈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其他譯名:午後之愛、下午的愛情
甜姐兒 Funny Face(1957)其他譯名:滑稽面孔
戰爭與褲笑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其他譯名:薩布麗娜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其他譯名:羅馬假期、金枝玉葉
雙姝艷 The Secret People(1952)其他譯名:神秘的人
【說明】飾演Nora Brentano,當時赫本在演員表上排名第四,為第二女主角
前進蒙特卡羅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英文片名:We Will Go to Monte Carlo)(1952)其他譯名:前進蒙地卡羅、我們要去蒙地卡羅
【說明】該版本為《蒙特卡羅寶貝》的法國翻拍版,片中的女孩角色需要說法語,由於赫本說法語非常流利,因此仍飾演同一個角色(但角色名更換為Melissa Walter)
蒙特卡羅寶貝 Monte Carlo Baby(1951)其他譯名:蒙特卡羅寶寶、蒙地卡羅寶寶
械劫裝胡基含甲車 The Lavender Hill Mob(1951)其他譯名:薰衣草山的暴徒、拉凡德山的暴徒、橫財過眼、機械裝甲車
【說明】原本預計要赫本飾演主要女性角色之一,但赫本因為舞台劇GIGI軋戲無法分身,只好串場龍套演出一幕作罷
少婦軼事 Young Wives' Tale(1951)其他譯名:少婦故事、年輕妻子們的故事
【說明】飾演角色Eve Lester
野燕麥 One Wild Oat(1951)其他譯名:無
【說明】飾演餐館的招待員
天堂笑語 Laughter in Paradise(1951)其他譯名:天堂里的笑聲
【說明】飾演賣煙女孩
荷蘭七課 Nederlands in Zeven lessen(英文片名:Dutch in Seven Lessons)(1948)
⑶ 奧黛麗赫本拍過哪些電影
1948年,奧黛麗·赫本出演電影《荷蘭七課》,在劇中奧黛麗·赫本扮演一位空姐,用英語和荷蘭語向觀眾講解,這是她的銀幕處女作。
1948年,出演歌舞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 ),這是她第一次以舞者身份出演歌舞劇。1949年,出演歌舞劇《塔塔醬》,在劇中飾演了瑜伽學生、女店員、古典芭蕾舞者等。1950年,出演歌舞劇《開胃醬》(Sauce Piquante),奧黛麗在劇中有了獨舞的戲份。
封後作品《羅馬假日》劇照
封後作品《羅馬假日》劇照
1951年,出演電影《野燕麥》,在片中扮演一位打扮時髦誇張的電話接線生;出演電影《天堂里的笑聲》,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一位甜美性感的賣煙女孩;出演電影《械劫裝甲車》,在片中飾演「奇姬塔」(Chiquita),與男演員亞力克·吉尼斯表演對手戲;出演電影《少婦軼事》(Young Wives' Tale ),在劇中,奧黛麗飾演一位美麗的單身打字員;出演電影《蒙特卡洛寶貝》(Monte Carlo Baby ),由於赫本通曉法語,故在《蒙特卡洛寶貝》的英語和法語版里出演同一角色;出演電影《雙姝艷》,飾演「諾拉·布倫塔諾」(Nora Brentano),候選期間,導演宣布奧黛麗是這個角色的第一候選人;出演戲劇《金粉世界》,在劇中奧黛麗扮演主角「琪琪」——這也是她的第一個戲劇女主角,這部戲劇在美國百老匯連演了219場,直到1952年中旬才暫時閉幕。她也因在劇中的表演獲得了戲劇世界最佳女主角獎。
1952年,出演電影《羅馬假日》,飾演「安娜公主」,這是奧黛麗在電影中首次出演女主角,並與格里高利·派克表演對手戲。憑借這部電影,赫本收獲了人生第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並獲獎。
1953年,出演電影《龍鳳配》,奧黛麗在片中飾演女主角「薩布里娜」,並與亨弗萊·鮑嘉、威廉·霍爾登表演對手戲。這部《龍鳳配》是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為奧黛麗·赫本量身打造的電影,並且在服裝方面都是由奧黛麗親自前往法國選購的。奧黛麗與紀梵希的時尚傳奇由此拉開序幕。
奧黛麗赫本在電影《龍鳳配》中
奧黛麗赫本在電影《龍鳳配》中
1954年,出演戲劇《美人魚》(Ondine ),在劇中奧黛麗飾演美人魚「翁蒂娜」,這是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第一次合作演出戲劇。這部劇讓奧黛麗獲得了托尼獎最佳女主角。
1955年,出演史詩電影《戰爭與和平》,在劇中奧黛麗扮演眾人皆知的女主角「娜塔莎」。這是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第一次合作出演電影。
1956年,出演歌舞劇《甜姐兒》,奧黛麗飾演女主角喬·斯托克頓,在劇中她與弗雷德·阿斯泰爾共舞,這也是奧黛麗參演此片的重要原因。這部電影也稱得上是奧黛麗·赫本50年代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時,這部電影被影評人稱為「派拉蒙歌舞片時代最後的輝煌」。同年,出演電影《黃昏之戀》,奧黛麗在劇中扮演懷春少女艾蓮·查維斯,男主角是比她大28歲的加里·庫伯,加里在劇中飾演赫本的情人。
奧黛麗赫本在電影《戰爭與和平》中
奧黛麗赫本在電影《戰爭與和平》中
1957年,出演電視劇《魂斷梅耶林》,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共同出演男女主角,這是他們合作的唯一一部電視劇。
1958年,出演電影《修女傳》,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奧黛麗在劇中飾演盧卡修女。同年,出演電影《綠廈》,在劇中飾演了叢林精靈莉瑪,這部電影是其丈夫親自操刀擔任導演為奧黛麗量身打造的第一部電影。
1959年,出演電影《恩怨晴天》(The Unforgiven),在劇中扮演了一位被白人收養的印第安女孩,這是奧黛麗唯一一部西部片。
1960年,出演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在片中她飾演了一位流連於上層社會、渴望釣到金龜婿的應召女郎霍莉·格萊特利,這部電影也確立了奧黛麗在時尚界擁有無法被替代的位置。
電影《甜姐兒》宣傳照
電影《甜姐兒》宣傳照
1961年,出演電影《雙姝怨》,劇中奧黛麗與女演員雪莉·麥克連恩出演對手戲,也是與導演威廉·惠勒的第二次合作。
1962年,出演電影《謎中謎》,本片中與赫本表演對手戲的是加里·格蘭特,並且這也是奧黛麗第一次嘗試出演懸疑片。同年,出演電影《巴黎假期》,奧黛麗在劇中與威廉·霍爾登合演,並且表演雙重角色Gabrielle Simpson。
1963年,出演歌舞劇《窈窕淑女》,飾演女主角底層賣花女伊萊莎·杜爾利特。
1965年,出演電影《偷龍轉鳳》,劇中奧黛麗與彼得·奧圖飾演對手戲,並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是她第三次與威廉·惠勒合作。
1966年,出演電影《儷人行》,在本片中奧黛麗與小她6歲的阿爾伯特·芬尼配戲,飾演一對婚姻瀕臨破裂邊緣的夫妻。本片是奧黛麗與斯坦利·多南第二次合作。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片頭經典一幕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片頭經典一幕
1967年,出演電影《盲女驚魂記》,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一位盲女,這是她在事業上的又一次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泰倫斯·楊,正是二戰時將奧黛麗從納粹魔爪中解放出來的那位炮兵軍官。本片也是赫本最後一次與丈夫梅爾·費勒進行合作。
1975年,出演電影《羅賓漢與瑪麗安》,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修女瑪麗安,並且與肖恩·康納利表演對手戲。這部作品是奧黛麗在息影8年後的復出作品。
1978年,出演電影《血統》,奧黛麗在闊別十一年後再次與導演泰倫斯·楊合作。
1980年,出演電影《鬨堂大笑》,在劇中飾演角色Angela Niotes
1986年,友情出演電視電影《竊賊之愛》。
1988年,出演電影《直到永遠》,奧黛麗在片中客串了一位雍容高貴、令人懷念的白衣天使。這部電影是奧黛麗的息影之作。
1993年,出演紀錄片《世界花園》,奧黛麗在片中扮演解說員的角色,講解各種各樣的花。這也是奧黛麗生前的最後一部影視作品。[3-4]
⑷ 介紹幾部奧黛麗赫本的經典電影
奧黛麗赫本的十部經典電影
1.《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
導演:威廉·惠勒
風情指數★★★★★
看點:奧黛麗·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的完美組合
如果沒有奧黛麗·赫本,或許《羅馬假日》只會作為一部平庸的二流愛情電影被少數人記得。但是有了赫本,一切變得不同。23歲的赫本,把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童話,把這個電影變成了一個夢。有多少人看了這個電影,都會想著能像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那樣,在如畫詩情的羅馬邂逅這樣一位公主,哪怕只是一天,甚至只是片刻。
赫本的完美表演,也給自己譜寫了人生童話般的開始。第一次擔綱影片主演的她,就憑借該片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可謂前無古人。更令人驚奇的是,赫本和該片的服裝設計海德共同設計的服裝也獲得了最佳服裝獎。
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因為赫本在影片里那種清新秀美的短發型,將赫本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這種後來被稱為「赫本頭」的發型也受到了無數時髦女性的青睞,風靡世界。赫本偏瘦的體型也使減肥美容業興旺起來,甚至赫本在影片中的服裝、帽子、太陽鏡,也都風靡一時。
在攝影棚里觀看影片樣片的導演威廉·惠勒曾為赫本由衷地贊嘆:「這部電影一定會使她成為全世界的情人!」五十年以來,他的大膽論斷得到了完美的證明。
2. 《龍鳳配》(Sabrina,1954)
導演:比利·懷爾德
風情指數★★★☆
看點:戲里戲外都有故事
這一次,赫本飾演的不再是高貴的公主,而是一位窮苦司機的女兒。影片講述了她和一位富翁的長子——一個不解風情只專注事業的男人經歷種種誤會,最終墮入愛河,結為連理的故事。
看上去,這是個落入俗套的「灰姑娘」故事,但是影片由名噪一時的奧地利導演比利·懷爾德執導,兩位當時的巨星威廉·霍登、亨弗萊·鮑嘉與赫本配戲,使這部電影依然獲得不俗反響。
此時的赫本雖然已經貴為奧斯卡影後,但她畢竟只是主演了一部電影的新人,因此同兩位紅透半邊天的男明星合作,赫本還是十分緊張。
脾氣很大的鮑嘉瞧不起奧黛麗·赫本,說她不會演戲。在他看來,赫本是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居然與他這位巨星配戲,簡直是委屈了他。赫本只能冷靜地默默忍受他對自己的蔑視。
不過赫本卻因為飾演這部電影,和扮演弟弟的威廉·霍登日久生情,譜寫了一段愛的篇章,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兩人未能生活在一起,《龍鳳配》終於未能在生活中做成美妙的龍鳳夢。
3.《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1956)
導演:第諾·德·勞倫梯斯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和丈夫梅爾·菲熱的合作。
這是一部由義大利導演第諾·德·勞倫梯斯根據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巨作改編的電影。奧黛麗·赫本和丈夫梅爾·菲熱及亨利·方達共同主演。
這部電影曾經由於赫本的有孕在身而陷入無法按期拍攝的尷尬。在懷孕息影期間,赫本把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譯本《戰爭與和平》讀了一遍又一遍,她越來越被書中的貴族少女娜塔莎的性格所感動,想要塑造這一人物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但是,身體狀況又使得她猶豫不決。
導演勞倫梯斯則對赫本顯示了足夠的耐心,他決定等到赫本分娩之後再讓赫本出演這個苗條消瘦的年輕少女娜塔莎。赫本也被導演的誠意深深打動,但是後來由於身體虛弱而小產,極度痛苦的她對是否拍這部電影又產生了動搖。
最終赫本強烈的職業責任心戰勝了內心的軟弱,丈夫菲熱也認為扮演娜達莎的這個吃重的角色這件工作,可能會把那占據她全部心思的極度痛苦驅散,使她重新振作起來。於是影片得以順利拍竣。
盡管影片的劇本由於改了又改,最終和原著距離已經相當大,再也談不上原汁原味。但是,三位主演的精彩表演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得它仍不失為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4.《甜姐兒》(Funny Face,1957)
導演:斯坦利·杜寧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精妙絕倫的舞技
「每一個女人在一生之中應該都會夢想和弗雷德·阿斯泰爾共舞。"奧黛麗這樣說,而且也實現了這個美夢。
《甜姐兒》,原是著名舞蹈家弗雷德·阿斯泰爾1927年在百老匯演出的一出音樂舞台劇。他平常對和他合作的演員的舞技要求近乎苛刻,但對赫本卻非常佩服。因為赫本習舞多年,甚至還曾決心獻身芭蕾藝術,因此她的舞技讓這位舞蹈之王也無法挑剔。阿斯泰爾對和赫本合作,將這出音樂舞台劇在銀幕上完美再現也充滿期待。他在影片拍攝前曾說,「這是我和偉大而可愛的赫本合作的最後也是唯一的機會了,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這部電影敘述的是紐約格林威治村一家書店的女店員,由於被一位時裝攝影師看上並加以培養,而成為世界名模特兒的故事。當然影片最精彩的並不是他們倆後來發展出來的戀曲, 而是本片出名的舞蹈及音樂。
《甜姐兒》是赫本拍的第一部音樂片,由於她那精彩絕倫的舞技和甜美的歌喉,再加上有大名鼎鼎的阿斯泰爾搭檔,影片又獲得了成功。由於赫本出色的演技和舞技,「甜姐兒」一時成為赫本的代名詞。
5.《修女傳》(The Nun's Story,1959)
導演:弗·辛尼曼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和非洲
《修女傳》改編自根據真人真事而寫成的自傳體小說。影片講述了一個修女的故事:少女嘉百麗進入一個比利時的女修道院而成為修女路加。然而在比利時剛果醫院曾幫助過福雋納提醫生的路加在二次大戰爆發後, 卻因為一些規條, 讓她無法再介入, 而使她面臨一些心靈上的掙扎。
為了塑造好人物,奧黛麗專程去見了小說中主人公的原型——一位偉大的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修女,從中汲取了演好這一角色的必需的精神養分。因此她刻畫角色的心靈沖突相當傳神,令人信服的詮釋了一個虔誠正直的修女何以會憤然還俗。影評家認為本片是她演技發揮最好的影片之一,她因此獲得了當年的紐約影評家協會和英國影藝學院的最佳女演員獎,並繼《羅馬假日》、《龍鳳配》之後第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拍攝外景,劇組來到非洲。赫本開始不習慣這兒的氣候,後來漸漸喜歡上了非洲。她說在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純朴最善良的人們。
大導演弗·辛尼曼匠心獨運,使該片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修女傳》重又把赫本推上萬人矚目的高峰。
6.《蒂芬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導演:布萊克·愛德華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出演妓女形象
奧黛麗在坐月子期間讀了電影劇本《蒂芬尼的早餐》,這是喬治·阿克塞爾羅德根據特魯曼·卡波特的著名中篇小說改編的。故事主要是圍繞一個名叫霍莉的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年輕的賣笑女子,她的生活,她的遭遇。
派拉蒙公司把拍攝此片列入計劃,聘請奧黛麗·赫本擔任女主角。請年輕有為的導演布萊克·愛德華執導。開始時,奧黛麗一想到自己要演這部電影就心中緊張,因為這部片子有許多令人厭惡的外觀,女主人公那烏七八糟的生活方式也使她反胃。畢竟霍莉這個形象和她以前飾演的清純無邪的形象有相當距離,赫本也擔心觀眾無法接受。
但是,赫本憑借出色的演技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她在表演時,並沒有將她本人的風度,氣質強加於霍莉身上,也沒有把霍莉演成一個風騷、一無是處的女人。她塑造的霍莉性格飽滿可信,魯莽,稚氣而又脆弱,開創了60年代電影中女性解放角色的先河,並又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這部影片獲得了全球性的成功,被很多文化人所喜愛。《華盛頓郵報》曾經報道:有幾個大學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惚達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種擺不掉的魔力天天晚上把他們拉到電影院去看——霍莉·戈萊特麗」。
影片的插曲《月亮河》更是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不久前還入選為「二十世紀最經典歌曲」。
7.《謎中謎》(Charade,1963)
導演:斯坦利·杜寧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的多面才華
少婦蕾吉(赫本飾)在夫婿被人謀殺後發現自己也開始被三名男子追蹤。在友人的告知下, 才知道原來夫婿生前曾經與四個人一同參與一項非法的勾當, 竊取並獨吞了一筆巨款。當不明白贓款下落的蕾吉正苦於歹徒的騷擾時, 一個叫做彼得·賈許瓦(加利·格蘭特飾)的男子的出現了,並協助她逃離一次次危險。蕾吉感激彼得,對他傾心不已,然而沒想到最終真相大白,彼得竟是……
《謎中謎》這部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片,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它嘗試把纖弱的奧黛麗·赫本陷於恐怖的深淵之中,從而使赫本在這樣的情境中流露出獨特的女性美。對於以前從來沒有拍過此類影片的赫本來說,這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但是赫本依然獲得了成功。
赫本通過影片也展現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華,比如這部電影中不少膾炙人口的對話就是赫本自己加進去的。如在蕾吉邀彼得到家裡坐的一場戲中,她很優雅地問:「你為什麼不進來,我又不會咬你。」停了一下之後,她接著說:「除非你要求我。」另一幕則是赫本靠在格蘭特的肩膀上哭泣,她抬起頭看著他時,突然不按劇本即興地說:「你看!我把你的西裝都弄濕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別擔心,它自己會干。」赫本非常喜歡兩人之間有趣的對手戲。影評則說這部電影是「上乘的輕松喜劇片」。這也是導演杜寧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8.《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導演:喬治·顧柯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爐火純青的演技
早在拍《蒂芬尼的早餐》時,奧黛麗就對記者說過,她最大的願望是扮演《窈窕淑女》中的伊莉莎一角。這是根據英國劇作家肖伯納的劇作《賣花女》改編的音樂歌舞劇。故事的的內容是:語音學家希金斯用一個貧苦的賣花姑娘伊莉莎做糾正語音、語匯和舉止的試驗,使她改掉方言土語和種種不文雅的舉止,把她訓練成一個看上去高貴、闊綽的斯文小姐,而最終希金斯本人也愛上了越來越迷人的伊莉莎。伊莉莎終於由蝶蛹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
舞台劇中的伊莉莎一角是由朱莉·安德魯斯扮演的。當時的朱莉年僅18歲,有一副漂亮的女高音嗓子,因此音樂歌舞劇《窈窕淑女》在百老匯演出大獲成功。但是,當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決定要把它拍成電影時,他們決定選擇知名度更大的赫本。
然而影片正式拍攝時赫本卻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由於這部影片是根據舞台音樂歌舞劇改編的,所以歌曲不少。伊莉莎要唱許多支歌。奧黛麗雖說在《甜姐兒》和《蒂芬尼的早餐》中唱過歌,但在目前這部片子里,奧黛麗的聲音卻遠不能勝任。音樂導演向她攤牌了,告訴她說,她花了數周所錄的歌曲統統作廢,每支曲子都得找別人唱,重錄。為這事,奧黛麗心情沮喪自不必說。
然而除此之外,赫本的表演精彩非凡,無論是樸直而缺乏教育的賣花女,還是雍容華貴的淑女,她演來游刃有餘,恰到好處,這證明赫本的藝術造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遺憾的是,該片雖受到影評家和觀眾的推崇,成為音樂劇的代表作之一,並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項金獎,然而成就最大的赫本卻未能獲獎。
9.《等到天黑》(Wait until Dark,1967)
導演:梅爾·菲熱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獲奧斯卡影後提名
1967年拍的《等到天黑》(又譯為《盲女驚魂記》)是赫本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部懸念氣氛不亞於希區柯克的力作進一步展示了赫本已漸趨化境的表演技藝。
她飾演一個瘦弱的盲女人,要對付闖入家中的強壯歹徒,並憑借智慧最終取勝。那麼,這位盲女採用了什麼方法呢?原來她把燈泡打碎,切斷電源,使對手陷入黑暗之中。因為這是她的家,她已走過成千上萬次。所以原本兇猛的歹徒在這樣的環境下卻成了「盲人」。這樣的情節設置,為表演提出了許多難題:比如她拿東西,既不能象正常人那樣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又不能象在陌生地方那樣跌跌撞撞。無疑,出演這樣一個角色,對赫本來說又是一次新鮮而刺激的挑戰。
為了體驗盲人生活,找到真實感覺,赫本到盲人學校請教老師,把自己眼睛蒙上 ,甚至戴上對眼睛有害的隱形眼鏡。最終在影片中奧黛麗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表演分寸,甚至在片中不曾眨動過一次眼睛。她也因此片而第五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10.《直到永遠》(Always,1989)
導 演:斯皮爾伯格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
早已有著「人間天使」美譽的奧黛麗·赫本終於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部電影中,真真切切地演了一回天使。這部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飛行員彼特似乎一心忙於自己的工作,對親近他的人的感情需要視而不見,並且從不對女友說出自己的愛。而他的女友多琳達則是一個野丫頭,她總是一身飛行員裝飾,不故作溫柔,還喜歡同飛行員們一起喝酒。當彼特最後一次飛行開始的時候,他對多琳達說了那幾個字,但卻被飛機的引擎聲蓋住。在行動中,彼特為救最好的朋友阿爾而犧牲了生命,不過,他的魂魄卻被一位叫哈普的天使帶回這個世界。起初,他為失去心愛的女人而絕望,但最後他促成了女友與別人相愛後,才安心地離去。
赫本在片子飾演的就是那個一身白衫的天使,雍容高貴,令人懷念,並且整部影片在斯皮爾伯格的精細鏡頭設置下,唯美而華麗,讓人賞心悅目。盡管在這部影片中,奧黛麗飾演的只是一個很小的角色,但是,作為她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電影,還是值得赫本迷們深深懷念,看著作為銀幕上天使的她,也想著同是天幕下的她。
⑸ 請問窈窕淑女電影百度雲資源有嗎 分享一下感謝
《窈窕淑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ROKj4meRymikaF1J7hhbA
《窈窕淑女》(MyFairLady)是華納兄弟影業於1964年出品的歌舞片,由喬治·庫克執導,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里森、傑瑞米·布雷特等主演。
⑹ 赫本演過什麼電影
奧黛麗赫本出演過,《窈窕淑女》《羅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龍鳳配》《直到永遠》《朱門血痕》《盲女驚魂記》《偷龍轉鳳》《巴黎假期》《謎中秘》《修女傳》《翠谷香魂》《甜姐兒》《黃昏戀》《黃昏之戀》《戰爭與和平》《鐵塔里的秘密》《天堂里的笑聲》《拉凡德山的暴徒》這些電影。望採納
⑺ my fair lady的簡介,最好是英文
Audrey Hepburn was born on May 4, 1929 in Brussels, Belgium, with the given name of 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She really was blue-blood from the beginning with her father, a wealthy English banker, and her mother, a Dutch baroness. After her parents divorced, Audrey went to London with her mother where she went to a private girls school. Later, when her mother moved back to the Netherlands, she attended private schools as well. While vacationing with her mother in Arnhem, Holland, Hitler's army suddenly took over the town. It was here that she fell on hard times 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Audrey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and malnutrition. After the liberation, Audrey went to a ballet school in London on a scholarship and later began a modeling career. As a model, she was graceful and, it seemed, she had found her niche in life--until the film procers came calling. After being spotted modeling by a procer, she was signed to a bit part in the European film Nederlands in 7 lessen (1948) in 1948. Later, she had a speaking role in the 1951 film, Young Wives' Tale (1951) as Eve Lester. The part still wasn't much, so she headed to America to try her luck there.
Audrey gained immediate prominence in the US with her role in Roman Holiday (1953) in 1953. This film turned out to be a smashing success as she won an Oscar as Best Actress. This gained her enormous popularity and more plum role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er popularity was the fact that she was so elf like and had class, unlike the sex-goddesses of the time. Roman Holiday was followed by another similarly wonderful performance in the 1957 classic Funny Face (1957). Sabrina (1954), in 1954, for which she received another Academy nomination, and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in 1957, also garnered rave reviews. In 1959, she received yet another nomination for her role in _Nun's Story (1959). Audrey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her career when she played Holly Golightly in the delightful film,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in 1961. For this she received another nomination. One of Audrey's most radiant roles was in the fine proction of My Fair Lady (1964), in 1964. Her co-star Rex Harrison once was asked to identify his favorite leading lady. Without hesitation, he replied, "Audrey Hepburn in MY FAIR LADY". After a couple of other movies, she hit pay dirt and another nomination in 1967's Wait Until Dark (1967).
By the end of the sixties, after her divorce from actor Mel Ferrer, Audrey decided to retire while she was on top. Later she married Dr. Andrea Dotti. From time to time, she would appear on the silver screen. One film of note was Robin and Marian (1976) with Sean Connery in 1976. In 1988, Audrey became a special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 UNICEF fund helping children in Latin America and Africa, a position she retained until 1993. She was named to People's magazine as one of the 50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Her last film was Always (1989) in 1989. Audrey Hepburn died on January 20, 1993 in Tolochnaz, Switzerland, from colon cancer. She had made a total of 31 high quality movies. Her elegance and style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in film history as evidenced by her being named to Empire magazine's "The Top 100 Movie Stars of All Time".
英文劇本要不要?My Fair Lady Script - Dialogue Transcript
http://www.script-o-rama.com/movie_scripts/m/my-fair-lady-script-transcript.html
My Fair Lady-《窈窕淑女》,改編自肖伯那的話劇《賣花女》,原名《匹格梅梁》(Pygmalion),Pygmalion是羅馬神,為塞普勒斯國王,熱戀自己雕刻的少女像。愛神維那斯被其誠心打動,施法將雕像變成活人與Pygmalion完婚。肖伯那借名以喻劇中的教授。1938年拍過叫Pygmalion 的電影。
簫伯納曾於1933年訪問中國。代表作有《華倫夫人的職業》、《賣花女》等,其作品以機智、幽默著稱。他在1925年獲諾貝爾獎,在發表得獎感言的時候他說,我在一個河裡面游啊游,游到岸邊我得到了一個救生圈,開始的時候我多麼希望得到沒有得到。那時候他已經69歲,但是沒有想到他又活了25年,活了94歲。他這種幽默是對付我們很多人生所遇到麻煩問題時候的精神武器,這是所有我們從事藝術的歌手,我們成功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鯡魚,他非常的記憶與人,上演的時候,全場一片歡呼,謝幕的時候,地下有人說簫伯納你太糟糕你在賣弄,所有的人都以為他一定會發火,沒想到他說親愛的朋友,我的觀點和你一樣,但問題是全場只有我們兩個一樣,我們還是少數服從多數吧。我們往往就沒有簫伯納這樣的幽默,只有他指出了那個喊聲極高的人其實是一個極少數,就是這樣,他贏得了大家的掌聲,而不是讓大家看到一個發怒的簫伯納。簫伯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窈窕淑女 (1964) My Fair Lady
導演:
George Cukor
編劇:
George Bernard Shaw
Alan Jay Lerner (musical play)
類型:喜劇 / 家庭 / 歌舞 / 愛情 / 劇情
上映日期:1964年10月21日
宣傳語:The loverliest motion picture of them all!
劇情梗概:
賣花女伊莉莎.杜利特爾,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乖巧,但出身寒微,家境貧寒。她每天到街頭叫賣鮮花,賺點錢補貼家用。
一天,伊莉莎甜美的嗓音引起了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教授誇口只要經過他的訓練,賣花女也可以成為貴夫人。伊莉莎覺得教授說的話對她是一個機會,就主動上門請求教授訓練她。
教授的朋友皮克林和他打賭,如果讓伊莉莎以貴夫人的身份出席6個月後將舉辦的大使游園會而不被人識破真相,那麼皮克林願意承擔一切試驗費用和伊莉莎的學費。
希金斯欣然接受了挑戰。他是不甘示弱的,他從最基本的字母發音開始教起。希金斯是個精力旺盛和講究科學的學者,對每一感興趣件事都能廢寢忘食。他胸懷坦盪、絲毫不懷任何惡意,但他又象孩子一樣,毫不顧及他人的感情,對伊莉莎嚴加訓練。
《窈窕淑女》是一部不朽的音樂劇,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其中的歌曲建立起主角人物鮮明的性格和彼此間的關系,不同於其他音樂劇,注重由對白來推展情節。
《窈窕淑女》1956年3月15日首演於紐約馬克·赫林格劇院,在百老匯連演了近10年,共上演了2717場,成為50年代最為膾炙人口的音樂劇。從《窈窕淑女》首演開始,就非常清楚地顯示出「窈窕淑女」將成為一種現象。它不僅在紐約和世界各國都創造了新的票房記錄,還被搬到世界很多國家的舞台上以多種語言進行表演,《窈窕淑女》的唱片銷量更是高達500萬張。《窈窕淑女》還獲得包括最佳音樂劇獎在內的托尼獎6項大獎和3項提名。
這個成功應首先歸功於匈牙利的電影製片人蓋布瑞爾·帕索,他將他生命中最後兩年的光陰都奉獻給了尋找能將喬治·伯納·蕭1914年的戲劇《皮格馬利翁》改編成音樂劇最合適的人選上。蕭伯納當初創作這部戲劇時就是想以一種諷刺的眼光講述一個「灰姑娘」的故事。取名為「皮格馬利翁」正是想用古希臘的故事借古諷今,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塑家完成了一樽完美的雕像後,竟然愛上了「她」。我們在津津樂道於「鯉魚跳龍門」的神話,感嘆於「灰姑娘」命運幸運的同時,也許更應該體會到故事更深的寓意。
這個劇本雖然深受羅傑斯和漢姆斯特恩以及尼歐·考沃德的喜愛,但他們仍然拒絕了帕索。1952年,帕索只好找來了阿蘭·傑·勒納(Alan Jay Lerner)和弗瑞德里克·羅伊維(Frederick Loewe)這對年輕的創作組合。他們獲得了成功。
作為羅傑斯和漢姆斯特恩的繼承人,作詞、劇作家勒納(1918-1986)和作曲家羅伊維(1904 - 1988)聲稱保留了他們的藝術風格。
勒納是連鎖商店創始人的兒子,然而他對家族的事業毫無興趣。他曾編制過廣告宣傳手冊和廣播節目,以後,他開始從事歌詞的創作。羅伊維是奧地利裔的美國作曲家。1924年羅伊維來到了美國,一度默默無聞地在雜耍戲的創作中工作了許多年。兩人註定了只有合作才能在美國音樂劇舞台上有所建樹。他們的第一部音樂劇《錦綉天堂》大獲成功,為此勒納獲得了紐約戲劇論壇獎,接著他們所創作的《窈窕淑女》、《錦上添花》和《琪琪》也接連獲得成功,1951年勒納所創作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榮獲奧斯卡最佳劇本獎。勒納與許多優秀的作曲家合作過,不過最使他難以忘懷的還是與羅伊維的合作。1956年上演的《窈窕淑女》便是兩人最成功的合作。
該劇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商業上均創造了令人驚異的奇跡,除了音樂劇的魅力之外,蕭伯納原著的魅力自然也是其大獲成功的原因。
故事以一個「灰姑娘」的主題捍衛了英美文化的精神堡壘——英語,可以說是深具嚴肅教誨意味。故事發生在愛德華時代的倫敦,伊莉莎是一個美麗但口音怪異、行為粗鄙的街頭賣花女,她的穿衣打扮和行為舉止絲毫不能引起年輕紳士的注意,當伊莉莎向英俊的貴族青年弗立德出售紫羅蘭時,就遭到了對方的拒絕。而自認為是上流社會叛逆的語言學家亨利·希金斯因研究英語的發音和她起了糾紛,不料卻啟發了伊莉莎學好英語以成為花店賣花女的慾望。從印度前來拜訪希金斯的皮克瑞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英語標准教學的科學實驗,便與希金斯打賭,看能否在六個月之內把伊莉莎改造成上流社會淑女,在大使館的社交舞會亮相而不被拆穿。
希金斯接受挑戰,開始對伊莉莎展開密集、嚴格的語言訓練,起初有如對牛彈琴,但一經開竅,伊莉莎卻進步神速。賽馬的日子到了,這是上流社會聚集的場合,人們穿著時髦、談吐優雅。希金斯為了檢驗幾個月來的成果,也帶伊莉莎來到了賽馬場。經過嚴格包裝後的伊莉莎吸引了在場很多貴族的注意,通過了初次的語音考驗。但是在她為馬加油的時候,她那慣常的舉止和口音再次顯露。伊莉莎非常難過,然而希金斯認為自己的實驗離成功已經不遠了。在一次大使館舞會上,伊莉莎艷壓群芳,成為上流社會淑女名媛而震驚社交界,並成為全場焦點。許多國家的王公貴族都想一試博得她的好感。青年貴族弗立德更是陷入了對神秘的伊莉莎一往情深中。
脾氣古怪的希金斯對自己化腐朽為神奇的成績雀躍不已,此時伊莉莎發現她的氣質和身份仍然得不到真正的統一,縱使她已改變形象和氣質,在希金斯眼中依然是一個不被尊重和被忽視的賣花女,或者說是他的戰利品。伊莉莎氣憤地對教授說:「沒有你,每年仍會有春天;沒有你,樹上仍會有水果;沒有你,藝術與音樂依舊能發展;沒有你,西班牙的雨仍會下在平原上!」她決定離開希金斯,回到街頭去找回自己。
然而,昔日的市友夥伴都把她視為上流社會的淑女而不與她相認,甚至連她那個不負責任的清道夫父親阿爾弗里德,都因為希金斯的安排而變為紳士,不再是往日無憂無慮的無賴。走投無路的伊莉莎只得希金斯的母親指點迷津。此時,希金斯正為伊莉莎失蹤神不守舍,只是礙於男性自尊不肯認錯和吐露感情。懷著矛盾的心情,希金斯回到家裡,一邊聽著伊莉莎的練習錄音帶,以便回想她的音容笑貌;揚言不再見希金斯的伊莉莎在此時默默地回到他的身邊。希金斯高興而溫柔地說道:「伊莉莎,我那該死的拖鞋哪兒去了?」。
將《皮格馬利翁》改編成一部音樂劇是相當困難的。主要的問題是歌舞如何能自然地融入喜劇氛圍中,另外還有眾多小人物的處理上。他們決定更多採用蕭伯納的原著對話,並擴大演出場景。在《皮格馬利翁》中,伊莉莎的課程設計得比較短小精悍,然而音樂劇就可以在這上面大做文章,將伊莉莎的進步分為三個階段。
全劇的前2/3完全集中在希金斯對伊莉莎的訓練上,兩人之間只有「訓練者」和「被訓練者」的關系,編導得以在語音訓練過程中細膩的刻畫英語發音的趣味性,並宣揚高尚文雅英語的陰韻之美。象《西班牙的雨大部分下在平原上》一曲,就充分發揮了語音的音樂性和戲劇性,是全劇中最令人感到愉悅的精華片段。伊麗莎在學習標准英語發音的過程中,突然掌握了發音技巧,她慢慢地說,「The rain… in Spain …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這是一句押韻的話),希金斯教授和皮克瑞上校開始並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們反映過來時,三人興奮地跳起了令人眩暈的探戈舞,最後氣喘吁吁地躺倒在沙發上。這段表演成為了西方劇場中最令觀眾興奮、激動的場景之一。而劇中另一處感人的場景是,穿著一套愛德華時代睡袍的伊麗莎已經完全出落成一位優雅的淑女時,感動了許多代多愁善感的人們。
賽馬場和大使館舞會兩段大場面歌舞,在出色的美術設計烘托下,也讓人感到美侖美奐,尤其凸顯了伊莉莎的美麗和高貴氣質。舞會中安排了匈牙利語言家卡巴西(Karpathy)不斷設法刺探伊莉莎身份真相的插曲,使得考驗伊莉莎是否過關的高潮更添緊張懸疑的趣味性。
該劇吸收了象徵英國貴族社會尊嚴和地位的音樂、舞蹈元素。同時,勒納和羅伊維又創作了蕭伯納風格的16首歌曲。其中「我可以整晚地跳舞」(I Could Have Danced All Night)、「在你居住的那條街」(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以及「我已經習慣了她的臉」(I』ve Grown Accustomed to Her Face)尤其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為《窈窕淑女》編舞的是一位來自現代舞界的優秀編導、傑出教師漢雅·霍爾姆。漢雅·霍爾姆是美國現代舞壇的重要人物。她最大的貢獻是將德國現代舞的科學理論與創作實踐引進了美國,為美國現代舞的健康發展輸送了新鮮的血液和營養,成為德國現代舞美國化的先驅。正是由於《吻我,凱特》和《窈窕淑女》才使得人們逐漸認識到她的才華。她同時促成了音樂劇界的「現代舞」這種舞蹈形式在20世紀30至40年代的崛起。而《窈窕淑女》是她在百老匯最大的成功。
1976年《窈窕淑女》(384場)得以復排,主演喬治·羅斯得到了托尼獎的最佳男主角獎;另一個版本是1981年的復排版。近年,倫敦西區又將《窈窕淑女》重新搬上了舞台。導演是特文·奴恩,編舞是馬修·伯耐。由喬納森·普里斯和馬丁·馬克卡欽主演。
該劇雖然有多個版本,然而最令人難忘的仍是50年代的舞台版和60年代的電影版,以及它們分別的女主角。百老匯音樂劇《窈窕淑女》在歐美舞台上的大獲成功,為1964年同名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早在1938年英國的加布里埃爾·帕斯卡製片公司就曾將蕭伯納的名劇《皮格馬利翁》搬上過銀幕,多少年來一直盛演不衰,加之1956年成功的百老匯音樂劇版本,使得「華納」公司預見有利可圖。1964年,華納公司首席老闆傑克·L·華納又有驚人之舉,毅然創紀錄地花費550萬美元買下了百老匯的走紅音樂劇《窈窕淑女》的拍攝權,並自己親自擔當監制,再度將它改編成歌舞片。
傑克·華納還特地聘請「女性電影」巨匠,捧紅了不少女明星的喬治·庫克擔任影片導演。片中導演在場面調度和鏡頭安排上作出了高明的處理。比如在希金斯和皮克瑞回家後大肆慶祝實驗成功而無視伊莉莎存在的一場關鍵轉折的戲,伊莉莎在熱鬧的場面中,一直默默地遠遠地站在門邊和角落,看似一具塑像般,沒有一個單獨的近鏡頭落在伊莉莎身上,但她的驚愕和失望卻都從肢體語言中表達出來;所以當眾人離開房間,她伏地痛哭的畫面就格外悲痛動人。影片自此轉向了較具社會批判性的主題:爭取女性尊嚴。大男人主義的希金斯借歌唱來宣揚男人的長處,而身份覺醒後的伊莉莎一再對希金斯表達她的立場,希望希金斯可以對她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心,把她當成朋友,而不是個實驗品。影片的結局停留在伊莉莎回到希金斯家,卻沒有明顯點出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既避免了大團圓的濫情,也為這場「男人與女人的斗爭」留下一些想像的空間。
《窈窕淑女》耗資3200萬美元,堪稱電影史上令人心馳神盪的超紀錄奢華巨片、布景富麗,服裝華美、考究,宴會、舞會、劇院、賽馬場等場面均拍得瑰麗多彩,美不勝收。該片的藝術成就很高,有許多優美的歌曲,因此被提名13項奧斯卡獎。後來同另一部歌舞片《歡樂滿人間》展開激烈競爭,終於以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藝術執導、最佳攝影、最佳歌曲、最佳服裝設計與最佳音響效果等8項獎,戰勝了獲得5項大獎的《歡樂滿人間》。
不過扮演伊莉莎的奧黛麗·赫本卻在同年的奧斯卡角逐中輸給了百老匯舞台上的「窈窕淑女」朱麗·安德魯斯。來自英國的歌舞演員朱莉·安德魯斯因在百老匯主演了《窈窕淑女》,十分走紅。但是在考慮由誰扮演劇中淑女艾麗莎時,老闆傑克·華納仍覺得安德魯斯名氣不大,並認為她「不上鏡」,決定換由名氣如日中天的奧黛麗·赫本主演賣花女伊麗莎。他們認為,僅憑赫本這個名字就足以使這部電影成功。所以華納一錘定音,舍棄了舞台上轟動一時的扮演伊莉莎的女星朱莉 ·安德魯斯,以100萬美元的片酬邀來遐邇聞名的奧黛麗飾演伊莉莎。
但湊巧的是,沒能以銀幕「窈窕淑女」的身份再度輝煌的朱麗·安德魯斯卻應迪斯尼影片公司之邀主演《歡樂滿人間》,這部影片也獲得了巨大成功。安德魯斯最終摘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窈窕淑女》中奧黛麗的表演異彩紛呈,游刃有餘。無論是朴實粗俗的賣花女還是雍容華貴的名媛,她都演來得心應手,恰到好處,輕歌曼舞更使她充分發揮所長。《窈窕淑女》在奧斯卡的角逐中成績斐然,她的功勞不可埋沒。但在《窈窕淑女》一片獲得1964年度奧斯卡史上少有的最佳影片等八項獎之際,在其中作為頂樑柱的赫本卻連提名都沒有。
真不知當不會唱歌的赫本與奧斯卡失之交臂,而朱麗卻因主演另一部影片而獲此殊榮時,傑克·華納會怎麼想。
很多人認為奧黛麗沒能獲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點上,其一:投票者們認為片中歌曲是別人配唱的,用別人的歌聲來為自己配音是「欺騙行為」;其二:電影界人士對在舞台上扮演伊麗莎的大名鼎鼎的朱麗·安德魯斯未被起用感到憤慨。同情安德魯斯的氣氛傳遍了好萊塢,赫本落得要在各個地方接受他們的報復。
這個消息雖然使赫本感到震驚,但善良的本性使她覺得這個結果是公平的,但赫本影迷們對此卻憤憤不平,連安德魯斯也公開表示:「赫本應當獲提名」。為緩和眾怒,赫本被邀請頒發當屆的最佳男主角獎,而該獎獲得者就是在《窈窕淑女》中與赫本合作的男主角扮演者哈里森。赫本表現得大度、自信和愉快,並千里迢迢專程從歐洲拍片現場趕來頒獎,還向安德魯斯表示祝賀,甚至事後給她送去一大束鮮花。而赫本自己則收到了一大扎慰問電報,其中有一份來自好萊塢的另一個赫本——凱瑟琳·赫本,電報中說:「別為落選而煩惱,說不定哪天你會因為一個連提名都不值得的角色而獲獎。」在頒獎儀式上,幾乎每一個《窈窕淑女》的獲獎者都在領獎時說:「我要感謝奧黛麗·赫本的精彩表演。」只有哈里森(Rex Harrison)不知談什麼才好,因為兩部《窈窕淑女》里他都是男主角,他在舞台上與安德魯斯搭檔成功,在影片中又與赫本配合默契,此刻他手拿金像不知感謝哪位「淑女」才好,終於,他結結巴巴地說:「我要向,唔……兩位窈窕淑女表示敬意」。
⑻ 奧黛麗赫本演過的電影
第1部電影:《羅馬假日》
本影片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此時,23歲的赫本,把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童話,把這部電影變成了一個夢。多少人看了這部電影,想著能像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那樣,在如畫詩情的羅馬邂逅這樣一位公主,哪怕只是一天,甚至只是片刻。
第2部電影:《蒂凡尼的早餐》
本影片是由布萊克·愛德華茲執導、由奧黛麗·赫本等主演的講述拜金女霍莉的愛情故事的一部電影。1961年最賣座的影片之一,同時也是奧黛麗·赫本所有影片里上座率最高的一部。主要故事情節:農家少女霍莉·戈萊特來到紐約當高級交際花,一心想過上流社會的生活。並認識了同棟公寓的作家瓦傑克。瓦傑克被其行為所吸引,也因了解而愛上她。而戈萊特一直想擺脫貧困的生活,追求享樂的金粉世界。因金錢、身份、地位找不到歸宿,甚至弄得聲名狼藉。當兩人最後決裂時,戈萊特才了解到將自己局限在財富里是尋找不到真正的愛情,兩人終成眷屬。
第3部電影:《窈窕淑女》
本影片是華納兄弟影業於1964年出品的歌舞片,由喬治·庫克執導,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里森、傑瑞米·布雷特等主演。該片改編自蕭伯納的戲劇劇作《賣花女》,講述下層階級的賣花女被中產階層語言學教授改造成優雅貴婦的故事。雖然在今日看來《窈窕淑女》的內核有著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從丑小鴨到天鵝的蛻變,奧黛麗·赫本渾然天成的演技是如此的令人著迷,她對一個出身寒微賣花女的演繹,那玉潔冰清下的靈動優雅,構築了電影無以復刻的經典所在。
第4部電影:《戰爭與和平》
這部電影曾經由於赫本的有孕在身而陷入無法按期拍攝的尷尬。在懷孕息影期間,赫本把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譯本《戰爭與和平》讀了一遍又一遍,她越來越被書中的貴族少女娜塔莎的性格所感動,想要塑造這一人物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但是,身體狀況又使得她猶豫不決。最終赫本強烈的職業責任心戰勝了內心的軟弱,丈夫菲熱也認為扮演娜達莎的這個吃重的角色這件工作,可能會把那占據她全部心思的極度痛苦驅散,使她重新振作起來。於是影片得以順利拍竣。
第5部電影:《偷龍轉鳳》
本影片是1966年威廉·惠勒執導,奧黛麗·赫本、彼德·奧圖主演的電影,這是美國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在大獲成功的《羅馬假日》之後拍攝的作品,也是和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的再次合作。影片講述了一個漂亮的騙子和一個優雅的小偷之間的故事,是一部帶有輕喜劇和浪漫色彩的犯罪電影。
第6部電影:《盲女驚魂記》
本影片是由特倫斯·楊導演,由奧黛麗·赫本、艾倫·阿金等主演的美國劇情驚悚犯罪片,於1967年上映。主要講述了盲女蘇茜和丈夫下飛機時,代一位旅客保管一個絨毛玩具。那旅客一去不返。第二天,兩名販毒團伙成員追蹤到蘇茜家,他們利用她眼盲,一邊冒充她丈夫的朋友跟她東拉西扯,一邊到處尋找那個裝滿毒品的娃娃的故事。本影片是赫本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部懸念氣氛不亞於希區柯克的力作進一步展示了赫本已漸趨化境的表演技藝。她飾演一個瘦弱的盲女人,要對付闖入家中的強壯歹徒,並憑借智慧最終取勝。
第7部電影:《修女傳》
本影片是由弗雷德·金尼曼執導,奧黛麗·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59年6月18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主要講述女主角嘉比兒的修女生涯及其後期對宗教信仰質疑的故事。《修女傳》是奧黛麗·赫本的代表作之一。她在影片中為世界影壇創造了一個清新雋永、純潔可愛而又無法擺脫世俗叛逆和驕傲自滿的修女形象。奧黛麗.赫本主演電影中比較嚴肅的一部,對修女生涯的學習過程和修女對宗教信仰的內心矛盾都有深刻的描述。清純脫俗的奧黛麗·赫本在片中精彩詮釋了年輕美麗的女孩嘉比雅,其優雅的氣質和精彩的演技令人贊嘆。
第8部電影:《龍鳳配》
是由派拉蒙影視公司發行的愛情喜劇電影,由比利·懷爾德執導,亨弗萊·鮑嘉,奧黛麗·赫本、威廉·霍爾登主演。影片於1954年9月9日在英國上映。該片講述一位貧窮的少女,從巴黎學習回來後從丑小鴨變成了美麗的天鵝,並贏得富家子弟的愛情的故事。這部影片是一部比利·懷爾德式的社會諷喻喜劇片,是一部現代灰姑娘的故事,情節略顯波折,該片的三名主角,赫本的美麗大方,鮑嘉的老成持重,霍爾登的風流倜儻,都為電影增色不少,這部電影俗套的地方在於它大團圓似的結局
第9部電影:《甜姐》
本影片是由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一部愛情片。由斯坦利·多南執導,奧黛麗·赫本、弗雷德·阿斯泰爾、凱·湯普森、米歇爾·奧克萊爾等人參演。1957年2月13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紐約格林威治村一家書店的女店員,由於被一位時裝攝影師看上並加以培養而成為世界名模特兒的故事。該片最精彩的並不是弗雷德·阿斯泰爾和奧黛麗·赫本後來發展出來的戀曲,而是該片出名的舞蹈及音樂,由於赫本出色的演技和舞技,「甜姐兒」一時成為赫本的代名詞。《甜姐兒》是赫本拍的第一部音樂片,由於她那精彩絕倫的舞技和甜美的歌喉,再加上有大名鼎鼎的阿斯泰爾搭檔,影片獲得了成功。
第10部電影:《黃昏之戀》
本影片是由比利·懷爾德執導,加里·庫珀、奧黛麗·赫本主演的愛情電影。影片改編自蘇聯作家Claude Anet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說,講述了美國單身富豪法蘭肯和私家偵探之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本影片穿插了許多有關偵探的情節,使得這部電影的厚度無形中增加了很多,這種偵探片的外套顯然與四、五十年代西區柯克走紅有關,因為觀眾希望能夠在智力與感情的雙重遊戲之下獲得深度的快感。
⑼ 奧黛麗 赫本演過的所有電影
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而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日》、《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巨作。
生平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童年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竄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踏入影壇
成名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珠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GIGI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東妮獎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蒂娜》中的精采表演再榮獲東妮獎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時尚·情緒
不盲從流行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爭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著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她了解自己的容貌與身材,優點與缺點。她知道要穿著削肩的晚禮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鎖骨。我為她設計的款式終於變成廣受歡迎的時裝,我將之命名為『薩布麗娜露肩洋裝』。」紀梵希如實評價他的好搭檔———奧黛麗·赫本對於時尚的領悟和把握能力。赫本了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歷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著流行走,趨之若鶩。事實上,她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趣味,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經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此時她們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經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種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樣貌。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國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復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標准。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發、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鬆卷發、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主要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⑽ 給點有關奧黛麗·赫本的資料
人物簡介: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簡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於瑞士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自我表演評價: 我從來沒有什麼偉大天才或高超技藝,但無論如何,我做出了貢獻!
一個精靈誕生在比利時
1929年3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
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的總經理,他相貌英俊,衣著考究.
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荷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正是在這種家庭和生活環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認真嚴肅、氣質高雅、性格堅毅,同時又能出人意料地談笑風生,以無限的激情擁抱生活。
她冰清玉潔、朴實無華,就象布魯塞爾一樣,集最古老的神秘、時代的觀念和奇異的現代觀念於一身,她的舉止總帶有一種貴族氣派.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
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
尤其喜愛舞蹈,看芭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將來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夢想.
這個時候,她日益從芭蕾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她開始對自己的外表不滿.
她特別不喜歡自己的臉,認為她的眼睛太大,牙齒長得不整齊,而且她對自己的體形也感到絕望.從此她鬱郁寡歡,越來越孤僻、拘謹、與人疏遠
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更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
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
她對電影毫無興趣,對超級巨星嘉寶或者凱瑟琳.赫本一無所知,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
其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於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個兒,僅剩一付骨頭架子.
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肌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
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那裡學習.
索尼亞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雙腿,
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錯,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
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值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柏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
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時,多年的飢餓病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
經蘭柏推薦,赫本參加了美國音樂劇《高扣鞋》的演出,在劇中當一名群眾演員。
她舞蹈設計的動作跳得很高,轉動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壞,但赫本不喜歡這種形式,也不喜歡這種生活。
這個時候,赫本突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
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風光介紹,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光景物,
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先後接見了她。
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地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
記得當時我對助手說「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另一位導演則極力證明,是她第一個發現了奧黛麗.赫本:「她走進我的辦公室,說她是學芭蕾的,要找個工作。
我向她解釋說,我不拍音樂舞蹈片。不過,我繼續和她談話。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鮮、開朗和難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圓臉上一對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個小太陽!最後,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對她說,我要讓她擔任一個角色。而她卻回答說:不過,我不是演員啊!你會失望的。
我和她簽訂了合同。」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
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中國觀眾熟悉赫本,是從《羅馬假日》開始,
赫本輝煌事業的開端,也通常自《羅馬假日》算起,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
就在赫本被挑選為《吉吉》一戲的主角時,在倫敦,挑選《羅馬假日》飾公主的演員的工作正在進行。
起初,導演打算邀請名演員瓊·茜蒙絲主演該片,但瓊想換換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絕。
於是,導演決定採用電影《亂世佳人》公開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辦法來挑選演員。
這部片子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好萊塢的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執導。
赫本本無心去參加女主角的角逐,一來她已決定演《吉吉》,二來《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備結婚、成家立業過日子。
所以她對《羅馬假日》毫無興趣。後來男爵夫人一再勸說,沒辦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選不上,她也會滿不在乎。
測試選用的一組戲是:公主穿著睡衣,在一張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軟得象只小貓,將雙臂伸向裝飾美麗的天花板。
在此之後,她又極其自然地、孩子氣地完成了一系列規定情節,當她做這些動作時,一架攝影機正悄悄地對著她拍攝,而她卻全然不知。
無論從現場還是從膠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當選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簽訂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赫本連做夢也沒有想到 這一結果對她的一生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當時演記者的男主角已定下來,是好萊塢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剛一結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趕到羅馬,參加拍攝。
《羅馬假日》的拍攝是一個苦難的歷程。因為一切都是實地拍攝,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趕走,光這項工作就差點把副導演和製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進展很慢,難題多。有時為了重復拍一個鏡頭,一個下午要幹上60回,赫本有點承受不了,但她並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過導演為赫本也盡力剋制自己,他用一切辦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讓她感到輕松愉快。
他告訴她說,她必須忘掉自己是在演戲,應當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公主。
拍攝工作最終還是圓滿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飛往倫敦參加《羅馬假日》的首映式,然後又飛往威尼斯參加威尼斯電影節。
在美國,也為《羅馬假日》的上映開了公眾招待會。
該片在全世界獲得了極大成功。
在日本,這部片子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赫本後來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發型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羅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紅的一部。
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
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
因主演《羅馬假日》,赫本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依照慣例,凡獲該獎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
此屆頒獎儀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
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
通用汽車公司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這一天,赫本在紐約剛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完畢她就一頭鑽進一輛計程車。